杭報小記者團暑期餘杭文化尋根之旅作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2W

暑假裡,我們餘杭小記者團來到了著名的江南水鄉古鎮——塘棲,並開始了文化尋根之旅。

杭報小記者團暑期餘杭文化尋根之旅作文

塘棲,地處杭嘉湖平原南端,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古建築極多,景色宜人,人傑地靈,物產豐富,連豐子愷先生也曾對它作出如此評價:“江南佳麗多,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

小記者團一行來到了文化尋根的第一站——楠宋陶瓷廠。在中國,製陶技藝可謂歷史悠久,其製作工藝也較複雜,有陶泥、摞泥、成型、畫坯、上釉、燒窯幾個流程。現在,讓我們跟隨嚮導一起去參觀一下吧。

第一個步驟——摞泥。“淘好的泥會被專門的機器擠壓成柱狀,以方便成型。”嚮導解釋道,“下一個是成型,”“怎樣成型呢?”“有擠壓成型、手工成型等幾種方法。”我們到了成型車間,“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擠壓成型,”工作人員將摞泥放入一臺扁圓狀機器裡,機器旋轉起來,過了一會兒,陶泥就規規矩矩的成了碗型,我們看的目瞪口呆。

“擠壓成型是較快捷的成型方式,接下來我們去看手工成型。”嚮導領著我們到了一張桌子邊,只見,稀泥被倒入模具裡,封上口,放到機器裡風乾幾個小時,就成型了。成型過後,下一步就是畫坯上釉了,上釉可以讓瓷器更光滑,有色澤。最後步驟——燒窯。我們來到燒窯車間,一股熱氣撲面而來,窯裡火光閃爍,這場景可只在電視上看到過,“陶瓷要燒很長時間才能完工,而燒製的溫度也會因瓷器而決定,有的幾百度,有的就要上千度,所以說,要燒製瓷器是很不容易的。”從窯裡出來的瓷器可就徹底改頭換面了,精巧細緻,光澤美觀,真是奇了,小小的窯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參觀完陶瓷廠,我們來到了塘棲文化遺產的代表——廣濟橋。廣濟橋,曾名通濟橋、碧天橋,俗稱長橋,位於塘棲鎮西北,南北向橫跨於京杭大運河上,如長虹臥波,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儲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

走在橋上,古鎮風貌盡收眼底,處處感受到江南水鄉獨有的韻味——被踩了幾百年的青石板、白牆黑瓦的`房子,運河旁寬大的扶廊,還有古橋石縫中冒出的石榴樹。走過幾條青石板小街,小記者團一行來到了水北街耶穌堂西側的乾隆御碑處,御碑立於清乾隆十六年,高達3.35米,寬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額,刻有雙龍戲珠圖案,原來此碑是乾隆為表彰浙江省,將“聖諭”刻在石板上,以曉諭官民。

下午,我們來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水絲棉發源地——塘棲鎮丁山河村的一家清水絲棉作坊裡,幾個老奶奶在那做工。“蠶繭得先燒四、五個小時,燒好後,用水一浸,從頭上輕輕扯開,拿出蛹,將絲棉套在手上,套上四、五個,反拔下來,就成了一個小兜。”老奶奶手把手的做給我們看,看著好像很簡單的樣子,小記者們紛紛自告奮勇地要來做。親自體會才知道說說容易做做難,有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剝不開一個蠶繭;有的用力太猛,拉破了;還有的絲棉纏的亂七八糟,我努力了半天,也才破破爛爛的弄了一個兜。

算了,我還是來做下一個步驟,將四個小兜套在竹網上,做成一個大兜。這可簡單了,有現成的竹網讓你套,誰不會啊?大家一擁而上,迫不及待的想試試,試了才發現,根本就使不上力,忙了半天,一個兜都沒做成,到是浪費了好多繭。

幫了好一會兒倒忙後,返程的時間到了,這一天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特別是塘棲的歷史和文化。在車上,我一直回味著,思緒似已穿越到古時的水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