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通用】《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這本書,表面看來只是描寫了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但是,只要你細細的去品味,就會發現不一般的歷史,和不一樣的民族精神。

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嗇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卻帶著一種農民式的憨厚的王圓籇道士的行為——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典籍和文化物質;《夜航船》中懵懂無知,卻又橫衝直撞,行使著“權利”的“小將,小兵”。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細細評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2

要儲存下一座藏書樓是極為不易的,它凝聚了一個家族的人世世代代的努力。明代嘉靖年間,一個叫做範欽的人開始了他的藏書之路。從此以後,世世代代,便謹遵先祖的遺命保護著它。不難想象,天一閣藏書樓對於許多範氏後代來說幾乎成了宗教式的朝拜物件,只知要誠惶誠恐地維護和儲存,卻不知為什麼,的確有些可悲,不過也很慶幸,正因為他們,才使得天一閣保留至今。它的價值,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藏書,它昭示著一個家族靈魂!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其實,作為中國人,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反思和探索應是無休止的,就像不斷探索和反思生命一樣。正如有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你做了多少思考,思考多了,靈魂便豐富了。

無意中瞥見了這樣一句話: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3

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

——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餘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裡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捨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後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於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痴傻的兒子 。

我仰望人生。

《文化苦旅》讀後感4

在充滿了歡樂的寒假中,我被推薦讀到了餘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它是一本凝聚了中華文化的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是以山水風物尋求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的密諦。其中“陽山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涼的黃河文明的盛興與衰敗和歷史的深邃蒼涼,而“白髮蘇州”以及“江南小鎮”描繪了形神俱佳的.世態人情和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其它許多地方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到了我從未知道的地方,瞭解到了我從未想過的歷史,瞭解到了我從未觸及的知識……

《文化苦旅》這本書十分深奧,僅管我有許多不太懂的地方,但還是深深地喜歡上了一句話:“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讀了它,我開始深思:是呀,藝術是無處不在的,絕不會侷限於某個方面。

歷史遺留的文化遍佈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朋友們,只要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便可和餘秋雨一起踏上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5

這是一本苦澀的回憶,憂慮後的會心,冷靜後的淡然,蒼老後的煥發。有人說餘秋雨的人生富有彈性,蹣跚的步伐下卻有著一份少年的激情,尋尋覓覓于山山水水拾取那一地遺落的美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他的口吻他的思緒,都夾雜著不同的感情。

豐富的閱歷,深厚的底蘊,以土作紙,以人代筆,從小橋流水的江南到寒天凍地的北國;從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到別有風情的西南邊陲,或深或淺橫橫縱縱的線條,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文化巨集圖,那墨色是多彩的,令人振奮的。這些恢弘的粗壯的線條,似是要一躍千年,拉扯出那些歷久彌新的故事。

一次沙漠中的旅行,一次歷史長河的徜徉;一曲離殤,一段苦旅。對封存的.,久遠的文化的苦行僧式的體驗與探尋。“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歷史的真實讓人沉思,讓人震撼;生命的過程讓人沉澱,讓人豁達,人類的大智慧又豈止於此。苦旅,是一次超越時空的旅行。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深夜暗淡的燈光下,我輕輕地合上了泛黃的書頁,結束了假期的“文化苦旅”。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讀罷便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滄桑瀟灑的文字是人、歷史、自然的渾濁交融,跟著先生的腳步,在這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平靜地遊歷每一寸山水,穿越鞦韆年的`風雨,站在古人曾佇立的方位上,去靜聽與千年之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雨聲,去感受中國輝煌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合上眼,靜下心,終於讀完了這本散發著身後文化氣息的遊記。風一程,雨一程,彷彿走遍了這篇承載著千年沉重歷史的土地。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文化苦旅整個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蒂,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化的歷史構成。

從《道士塔》中,我們瞭解到了莫高窟的神祕色彩和悠久文化,同時也知道了一個千古罪人—王園祿,他變賣了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這裡也反映出了那時社會的腐敗。從作者銳利的筆鋒中,處處可見對腐敗官僚和庸俗的中國平民的'諷刺,中華燦爛的文化從他們手中失落!

《莫高窟》的字裡行間透漏出一種激情和壯闊,莫高窟不再是“塵封多年的洞穴,而是一個代表著中華民族強悍的舒美的靈魂,他屹立在一個錦繡的中華天地中。從他色彩無息地變化中,作者聯想到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朝代,完全陷入了流沙中,我似乎看到了他的動,他的流暢,它不得不讓人有股衝動,它的蘊含全部囊括在這文化的神窗中,人們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人性全被它的神韻所表現出來。一個宗教勝地全被展現出來,他不愧為超越宗教的宗教,勝於明珠的明珠!

《文化苦旅》讀後感8

就個人而言,我一直對散文存在偏見,覺得它不如小說那樣吸引人。然而餘秋雨的散文總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全身心的融入,閱讀速度很慢的我此時竟愛不釋手,閱讀起來毫無障礙。但這本書所呈現給讀者的',絕非如此快速、淺薄。

餘秋雨的文字帶我走過了他所走過的地方,啟發我去思考他所思考的問題,對文物流失的痛恨,對歷史文化的追溯、反問、傳承,讀著讀著情到深處,讀著讀著潸然淚下,每次總讓人以滿腔的民族厚重感和歷史責任感收尾。

《文化苦旅》讀後感9

“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腳印,而尋找祖先也就是尋找我們生命的基因,尋找我們自己。”那次華山之行,令我震撼的'是挑山人那一張張堅韌的面龐。他們接過了前人的重大使命,融入歷史,並讓這脈搏跳動下去,生生不息。

我聽見內心的聲音呼喊著:傳統文化絕不能被遺忘,要傳承延續下去,這是一個民族的魂!我們與古人是一脈相承的,傳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但我堅信,明晰並堅定自己澄澈的信仰,它就會滋潤一生,而我們的內心,終將如菩提一般,開花。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迷信”這個詞本身充浸著一種粗暴的判斷情緒,也交織著從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現代理性文化過度的激烈掙扎和矛盾心理。尊重一種哪怕是荒蠻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談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於其外的人,而為此荒蠻文化所深深影響的`族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也許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問題。價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誠如文中所言,今日鄉民的重演儺戲究竟還保留幾分誠意?或許內裡都懷著現代商業功利的心思罷。而這種“誠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嗎?傳統文化在現代性中的融解是一個大智慧的疑難問題,我個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無論如何,“迷信”的文化不該是用強制暴力去推倒砸爛的,因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談尊重人的權利與尊嚴。何況人類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廣闊的胸襟,透過一個儺戲,可以窺視當下整個中華民族轉捩期的文化困境。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桃花源”千百年來竟成中國人時時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之所在,“桃源”所樂者何?無戰亂與徵賦,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並無精神之超越,無對人性本具之罪惡與生命本有之苦難的複雜性之認識,“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遠,也逃不開罪的.鉗制。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麼向王權低頭,要麼就隱遁超脫,並無為愛為公義為超越性之真理而獨立奮爭的精神。不是遮與蓋,就是逃與避,在苦與樂之間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時,也走向了精神價值的虛無,難道這竟是陶淵明和千百士人所向往的樂土?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當卸去一天的疲憊,在萬家燈火的夜晚,讀著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隱泉”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美。在餘先生唯美的文裡,讓我深深感到了鳴沙山的壯美,月牙泉的靜美。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象爬鳴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腳,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過程中,也都有過困難,有過挫折,也曾努力到達過峰巔。但當你長久駐足峰巔,你又感到無比的孤獨與恐恐。嚮往高度,嚮往峰巔,嚮往在高度俯視一切的.快樂,是人生的一種壯美,然而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著大地,潛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當你身處高處時,心似大樹直立擔當。當你身處低處時,心似小草平和謙讓。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美,不是罕見,其實就是平實。

也許佛家說得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這是一個從平凡到不平凡的脫變過程。一間陋屋,一位老尼,一灣清泉,幾隻玄身水鴨,還有環繞的沙山,就是一幅美麗風景畫的全部內容。試問,如果單單隻有環繞的沙山,或是隻有水鴨,畫面將會如何?單調的事物無法獨立存在,互補的`方式使她更加美好。貓兒沒有老虎龐大的身軀,卻有種鋒利的爪子可以爬樹。毒蛇沒有堅硬的盔甲,卻有讓人害怕的毒液。自然地互補使他們生存了下來。一望無際的沙丘中,安安靜靜的月牙泉就流淌在那裡,也就形成了美麗的風景。

美,不是轟轟烈烈,其實就是互補。

一篇好的文章,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一幅有意境的繪畫,不需要過多的色彩,一首動人的歌曲,不需要複雜的旋律。美不是偉大,不是罕見,不是轟轟烈烈,他更多的蘊涵在簡單的人文和自然當中。

其實美,就在身邊,就在平時,就在互補。

他就是如此簡單。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裡。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捲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李白的詩飄逸靈動、超拔縱橫、吞吐山河有餘,而沉鬱練達、憂患深情、悲心苦難不足,讀其作品如閱其人,羽化超脫而心向隱遁的仙道氣始終伴隨著這位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在世事的艱辛、惡劣和仕途的坎坷不順中他選擇了以桀驁不遜的風骨出入自我精神的狂歡,這與杜甫的始終不棄不捨,執著當下,痛入心髓而猶深懷抱負與憂悲進入民眾、國家的苦難大有不同。中國的多數人可能大抵都更愛讀李白,因為從李白那兒能讀出一種速度和快感來,但我卻偏愛老杜,老杜的字句不止是用靈氣潑灑的音符,更是一種血淚沉澱的.生命的精魂。他不超脫,所以他超越了那時代的每一個神往超脫的詩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