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範文吧

衚衕文化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衚衕文化教案 篇1

一、 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 讓學生通過本篇作品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有其傳統的、發展的一面,但也會有改革的、變化的一面。

二、 教學基本內容

1、 通過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體會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特點,在恰當的表達方式即說明的表達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語言特色,讓學生認識語言恰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養學生透過表象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2、 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步驟

重點一: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在文章中起著支撐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們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文章中篩選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編織成理解文章中心的資訊網路。

本文在文體上屬於說明文,但在說明中仍然能體現出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載這種感情的則是那些關鍵語句和詞語。

關鍵語句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或抒情為主。

關鍵語句的位置一般處於一段的開發或結尾;個別處在文段中間,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論證為主的文章或文段。

資訊篩選也是大學聯考在閱讀能力上對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每年在大學聯考閱讀.試題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在日常的課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篩選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從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文化。對前者,我們要能夠從衚衕的特徵角度把握,以便能順勢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篩選能夠體現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詞語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點:

前五個自然段分別從方方正正的形狀、命名的方式、衚衕的大小、衚衕的寂靜、衚衕與四合院(規規矩矩)的相關性等方面介紹,這些是形成衚衕文化的基礎,如果說衚衕文化是上層建築,那麼衚衕就是物質基礎。

文章本身在結構上的辯證關係為我們引導學生體味對衚衕和衚衕文化認識的辯證關係打下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這方面,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的統一。

衚衕文化的特點:

總體上,作者認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然後作者分別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要求學生摘錄現成語句):

居民安土重遷;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衚衕與衚衕文化的聯結點在第五自然段,這是由表象到本質認識昇華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兩者的聯結點,聯結點也是一個關鍵語句:

“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篩選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表達作用,對中心的支撐作用。

對關鍵詞語的說明,可放在語言層面上把握、理解。

重點二: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總體是平白、樸素、口語色彩濃烈,富於表現力。

體味本文的語言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 文體特點決定的語言特點:準確

文章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說明以準確取勝,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在對衚衕命名方式說明的時候,有的充滿肯定語氣,如“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衚衕、惜薪司衚衕(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測,如“小羊宜賓衚衕原名羊尾巴衚衕。大概因為這條衚衕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

2、 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如“你往南邊去一點。”“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語言平白樸素。如“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語言!

4、 短句給人以乾淨利落的感覺,韻味實足。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

5、 在平白樸素中融有古典韻味。如“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在體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語言時,可以採取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也可以篩選出上面詞語,讓學生結合語境去把握,但絕不能背離語境,讓學生就句論句。

難點: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這是一篇在行文和內容上都具有辯證色彩的文章,結構上的前後銜接,邏輯嚴密,三個部分自然天成。從內容上說,辯證性更多地表現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衚衕的衰退。

認識到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退需要學生從語言層面入手,通過體味語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來明確。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說是複雜的。

1、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加安靜了。”——這是滿含感情,充滿留戀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衚衕溫馨一面的推崇。

3、“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這是對北京人“事不關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複雜,讓人一時體味不出感情味兒,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你說是一種什麼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這點也會給學生以更多思考。

總之,我們看到,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對它們的喜愛、留戀,又有對它們將逝去的豁達,衚衕文化的沒落,讓作者看到了傳統文化的令人心動的一面,也讓作者看到了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帶給舊有事物的衝擊。在現代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傳統要受到衝擊。

在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沒落的認識上,作者表現出了鮮明的辯證思考,同樣,在對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態的認識上,作者也含有辯證的認識。比如“安分守己”,這是一種源自於更古老傳統的思想意識,它對許多中國人,對作者本人都產生過和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達觀、安貧樂道與之不無關係。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會帶來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羈滯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六、 小結: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衚衕,他更從衚衕的特點中揣摩出衚衕文化的內涵。他推崇衚衕和衚衕文化,但他更知道,衚衕與其它傳統事物一樣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淡出舞臺,這是作者理智、冷靜的思考。

七、 知識卡片

積累下面詞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

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八、 板書設計

板書一

衚衕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遷

命名來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閉

北京胡同衚衕大小是文化形態封閉的文化易於滿足“忍”

衚衕靜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板書二

衚衕文化

語言特色

不顯喧鬧更加安靜靜的文化

口語色彩嘿——易於滿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於忍耐

古典色彩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無可奈何

短句大醃蘿蔔,就不錯——幹

衚衕文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敘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 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

1、 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學設想】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 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衚衕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文。今天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二、 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1)衚衕:巷;小街道 (點出了寫作物件)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2)文化: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②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

三、 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那種清秀雋永、生趣盎然的風俗畫描寫風格得到了文壇的普遍讚譽。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四、研讀課文

1、探索思路與結構

明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先談北京的衚衕,再談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徵,最後談衚衕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這篇文章分成三大塊,第1~5自然段為一層,第6~12自然段為一層,第13~15段為一層。

2、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衚衕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衚衕的特點?

明確: 介紹衚衕——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3)第2自然段交代衚衕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還有的衚衕取名未知取義。

(4)衚衕的環境又有什麼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5)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麼?那麼,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衚衕”過渡到“衚衕文化”。因此,用“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並列複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6)提問:作者為什麼說“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明確:因為衚衕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衚衕,蘊育了獨特的衚衕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著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

(1)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說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裡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衚衕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於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說……真有你的!”

(2)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嚮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3)提問:“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於忍耐的性格。最後“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讚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問:衚衕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衚衕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衚衕文化也必將隨著衚衕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2)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3)提問: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5、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著的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瞭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

(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衚衕、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醃蘿蔔,小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麵,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探究學習:

(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佈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麼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於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說:“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於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著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說明。

3.為什麼要從“吃”的角度來說明北京人的易於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於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於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著,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著,是因為看慣了鉅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著眯著,是因為睡不著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眯著,才能養成看慣風雲變幻的大氣,靠著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麼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說:“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著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麼事過不去。也就是說,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說,就是“難得糊塗”。為什麼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事難料,風雲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於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麼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讚許、褒獎之情溢於言表。

二、品味語言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彷彿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1)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語言特點:樸實、雅緻,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三、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語言形式,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達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悠,窗明几淨,老樹參天。

四、課外延伸:

請任選一種文化形式(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在週記上寫一篇文章。

衚衕文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敘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設計: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

教學過程:

1.導語:

猜一個謎語

謎面: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謎底:A繪畫B雕塑C建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個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蘊育了一種又一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種文化又和當地的民居息息相關,如上海的石庫門文化、蘇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衚衕文化。今天,我們就來穿越北京的衚衕,領略汪曾祺先生筆下獨具情味的“衚衕文化”吧。

2.作者介紹: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裡,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自稱是一箇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下面我們來研讀課文,先結合課前預習,快速瀏覽1、2、3、4、5自然段,劃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語句。)

3.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衚衕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衚衕的特點?

明確:介紹衚衕——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③第2自然段交代衚衕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還有的衚衕取名未知取義。

④衚衕的環境又有什麼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⑤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麼?那麼,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衚衕”過渡到“衚衕文化”。因此,用“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並列複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⑥提問:作者為什麼說“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明確:因為衚衕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衚衕,蘊育了獨特的衚衕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著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

(在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請看下面兩段文字。展示)

A.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個錯綜的風俗習慣的結晶體,具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美]杜威

⑦.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說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裡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衚衕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於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說……真有你的!”

⑧.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嚮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⑨.提問:“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於忍耐的性格。最後“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讚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為了正確把握作者對北京文化的情感,請繼續聽錄音)

⑩.提問:衚衕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衚衕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衚衕文化也必將隨著衚衕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⑾.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

提問:“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⑿.提問: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著的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瞭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彷彿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⒀.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一學生舉例,一學生分析語言特色)

語言平實、樸素、口語化,但有味兒,富於表現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極深,可謂不瘟不火,爐火純青。這些文字不是“大白話”,更不是“白開水”,而是雅俗雜糅,是陳年佳釀。它是供讀者“看”的,帶有一些淡淡的“書卷氣”。

——劉錫慶《散文:五十年的沉浮與成就》

⒁.讀下面一段文字,請你概括蘇州吳文化的特點,並談談你對吳文化的看法。

蘇州缺少金陵王氣。這裡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裡擺不開戰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裡的曲巷通不過堂皇的官轎,這裡的民風不崇拜肅殺的禁令。這裡的流水太清,這裡的桃花太豔,這裡的彈唱有點撩人。這裡的小食太甜,這裡的女人太俏,這裡的茶館太多,這裡的書肆太密,這裡的書法過於流麗,這裡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裡的詩歌缺少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

——餘秋雨《文化苦旅·白髮蘇州》

衚衕文化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裡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匯入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

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物件)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資訊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閱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著眯著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裡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閱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裡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汪曾祺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衚衕文化教案 篇5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2.品味語言。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語言。

兩課時。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關鍵語句概括段落的要點。

本文主題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有通過認真品味語言,才能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把握作品寫作意圖。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北京胡同》攝影集中只有一個沒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那張照片和前面是寫著“拆”字的衚衕舊房子、後面是高樓的照片。(用投影儀放映)

二、粗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1)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衚衕還是衚衕文化?根據是什麼?(明確:是寫衚衕文化。因為第1——4段寫北京及衚衕特點,而第5段引出衚衕文化的定義後,第6——12段全是寫衚衕文化的特點。)

(2)“衚衕文化”的含義是什麼?(明確:“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衚衕文化”是指衚衕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發展趨勢作判斷的句子。(明確: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三、細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對一段的思想要旨進行提煉,然後在段落中找出關鍵句子,或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進行概括。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這段從說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衚衕”。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這兩段是說明北京的衚衕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衚衕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這三段是寫衚衕的特點。

(思考題:為什麼先寫北京城和衚衕的特點?明確:寫北京城特點引出衚衕,而衚衕的特點和環境又是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說明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呼應第一段“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既點明瞭本文將要敘說的主要內容是衚衕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點明瞭衚衕文化的含義,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這段是文章的過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衚衕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在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裡“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為了“合禮數”,是那麼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衚衕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衚衕文化的特點——易於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衚衕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愛管閒事是衚衕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衚衕文化”第五個特點——處世態度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側重寫安分守己。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側重寫逆來順受。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寫衚衕的衰敗、沒落。

第十四段指出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衚衕文化也應該拋棄。衚衕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看到了衚衕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衚衕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總結全文。

板書:

北京城的特點

北京胡同之多及環境特點

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衚衕文化的含義: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遷

封閉自私

衚衕文化的特點知足常樂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衚衕已經衰敗沒落

衚衕文化應該告別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衚衕文化的特點,這節課讓我們來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理解作者對衚衕文化各個特點的態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蘊含著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為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一,精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1,思考題:衚衕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對它的態度?

(明確: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別煩躁,別起急,睡不著,眯著”這句話如果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我們就可知道,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不僅有局外人的調侃,還有對這種“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強烈的不滿、氣憤和批評。

2,思考:“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除了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說明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這樣寫還有什嗎?(明確:深層含義“需要通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後了,這樣引用北京人的口語來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滿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裡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於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3,思考:“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裡,作者為什麼要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的悽慘景象呢?(明確:聯絡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敘述,聯想《衚衕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舊的衚衕房子後面是嶄新的高樓的照片,再想一想為什麼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衚衕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對滿目淒涼、毫無生氣的衚衕,還留戀什麼呢?)

4,思考:“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為什麼要寫“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衚衕裡的房子。”這些話?(明確: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我們聯想《衚衕之末》裡前面是寫著“拆”字的破房子,後面是高樓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而委婉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願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中為什麼用了十三個引號?(明確: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為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裡,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為的是說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願,是出於“禮數”不得已而為之。透過語言文字標點看相關聯的生活現象,我們就可知道,衚衕裡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的,這是多麼的封閉自私,是多麼的只顧自己。所以,在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句現代誰都不以為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證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詞最能反映作者的態度?

三,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不同感情。

1,讀“看看這些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對衚衕的感情的詞語。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2,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說說作者對對胡同文化這的感情。

(明確:因為這句話中“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表達了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認識和判斷,主張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拋棄。所以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對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理智但委婉地勸人們告別。)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敘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明確: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為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於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為什麼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為,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著“殘破”的舊房子捨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願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願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於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資訊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後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四、歸納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衚衕的消失而告別。

五、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展開爭論後再明確)

聯絡本文是作者為《衚衕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衚衕中告別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板書

品味語言結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聯絡寫作背景

通過語用聯想

注意標點符號

體會感情:對衚衕的消失——懷舊、傷感

對衚衕文化——調侃、嘲諷、不滿氣憤

寫作意圖:委婉勸告告別衚衕文化

衚衕文化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方衚衕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重點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應是精品》中說:

“近幾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興起。散文有讀者。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說、電視連續劇氾濫的時候,也還有一些人願意一個人坐下來,泡一杯茶,看兩篇散文,這是為什麼?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顛簸,心情浮躁,人們需要一點安靜,一點有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擾攘之中,想尋找一種比較精美的藝術享受。這些年,把語言看成藝術,並從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漸多起來,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素養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徵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現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寫得較多也較好的有兩種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頭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覺比較細,這是她們寫散文的優勢。有人說散文是老人的文體,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閱歷較多,感慨深遠。老人讀的書也較多,文章有較高的文化氣息,多數老人的散文可歸入“學者散文”。老年人文筆大都比較乾淨,不賣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較枯瘦,不滋潤,少才華,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說家的散文有什麼特點?我看沒有什麼特點。一定要說,是有人物。小說寫人的,小說家在寫散文的時候也總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寫遊記,寫習俗,乃至寫草木蟲魚,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們就體會一下作者寫的散文的風格特點,看他屬於哪一種風格。

二、自讀課文,分析,討論。

按照課文由表及裡的行文順序和由簡易到繁難的思維規律,讓學生先閱讀、分析、討論前半篇課文的段落大意比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們的要點,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視時間充裕與否而定。

(課文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可以選作課堂學習的起點。通過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等方法,幫助他們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問: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進一步對要點概括可以表述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衚衕,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這種概括,首先是對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煉、提純,其次也是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的語言推敲,這比勾畫關鍵句要來得困難。應該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老師不要越俎代庖,同時老師還要注意掌握好寬嚴尺度,學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確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過高而嚇退他們。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為讀者描繪了衚衕的安靜,這已經隱約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從而結束了對衚衕在城市建築方面的特點的介紹,開始轉入對衚衕所連帶的地方文化性質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安土重遷”只是“封閉文化”的一種表現,並非惟一表現,這可以從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據。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進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裡。

第八段繼續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當他們說“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時,天知道他們與多少“別處”的優長和進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對“衚衕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衚衕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地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說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通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著衚衕文化。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寫了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這個層次的難點在於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說,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著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

三、小結

全文的中心意思歸納

以封閉保守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這一切正在不可逆轉地走向過去。

四、作業

繼續深入研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一、從四個方面解讀“忍”。

1、“忍”是衚衕文化的精義。

2、“精義”是相對於“表現”而言,衚衕文化的表現是封閉。

3、“封閉”滲透於北京人生活的許多方面,如安土重遷,如渴望獨門獨院,如對物質生活容易滿足,如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

4、作者對“忍”的態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這層意思後可向學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二、分析以封閉和忍為特徵的北京市民文化為什麼冠以“衚衕”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衚衕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塊,傳達著封閉的思想。

2、眾多的衚衕在北京城市建築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從而對北京市民的思想擁有深廣的影響。

3、衚衕一端連著大街鬧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質上不屬於車水馬龍的大街,而同閉合的四合院成為一體。

三、小結

本文讓我們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瞭解了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這種文化將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業

完成課後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