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殤散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6W

而今,文化正以自己的方式,穿越時空,從歷史的更迭中走來,或浩浩長風,或溫言軟語,或完美如初,或支離破碎……文化,成為一道風景,盪漾我心。

文化之殤散文

歷史走過千百年,歷經兵荒馬亂後,還有文化得以傳承。那些書籍,那些詩詞歌賦,成為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經典。孩子們從小就會吟詩,自幼就知道歷史的經典故事。文化,早已化作一道永恆的風景,融進每一個華夏子孫的血液。

你還記得上一次凝神集氣,從微微有些灰塵的書架上抽出《詩經》是在何時嗎?我靜靜的`坐在沙發上,伴著濃濃的咖啡香氣,一句句,一行行,手指摩挲著柔軟的書頁,雙眼凝視著一來到世間一千多年的語言。這語言,是美的。敬畏字紙上的那一抹文化氣息。我想起現在的婚禮上,親友只會說“新婚快樂”,其實我想說“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欣逢盛世,文化在現實中鮮活,如同一道最根本的風景,勾勒出這個時代。

微信朋友圈裡什麼都有,有心靈雞湯,有長壽祕方,有成功箴言,還有吃貨雲集,晒娃不停。唯獨沒有的是,“我想告訴你,有一本書寫的真好”。我們忙著晒生活,炫奢侈,卻很少有人真心實意地寫下:“此書極好,不吝分享”。我們一期不落地看《中國好聲音》卻沒人想到我們還有《中國好詩詞》。“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純真片段,或許已經被別人遺忘在書架裡。睡前讀書已悄然被睡前自拍取代,上班路上看書看報的時光也已被圍觀微博大V所佔領。

保持文化本色,追溯文化源頭,莫失文化之根。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毅然放棄美國豐厚的待遇,回到落後的中國,這就是歸根。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正是歸了根,才會使得文化這道風景在華夏大地上,經久不衰的煥發光彩。

文化,是一道固定的風景,不是招之則來,揮之即去的玩偶。 為此,我們需警惕在文化潮流中的頻繁換臺。潮流風尚不停的變換,但傳統文化的精髓始終不會過時,如何去表達、闡釋、傳播是我們應該重視的。

一個民族得以不斷髮展的動力,與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是密不可分的。為了“開民智而悅民心”,康有為將建設博物館作為變革要務,這體現了前任對文化的保護和繼承精神。我們需要這種精神。回想我們自己,遭遇韓國將端午節“申遺”的“窘境”,儘管國人一片嘲諷,但為何不反思,是什麼讓韓國有了可乘之機。答案是我們對文化的漠視。我們不需要這種漠視。

……

我們不是紀伯倫,能在黑暗中高居心燈;不是倉央嘉措,能在紅塵外笑看世事。但我們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是民族文化的傳人。

文化,這道風景,需要我們將其繁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