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的介紹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4W

主持人朱軍:壓軸上場的最後一位嘉賓:他精通書法,專於音樂,擅長演講;他涉獵極廣,從西學到國學,從文藝美學到文化研究;骨子裡儲存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底蘊,使他善於在哲學層面去反思,對文化精神價值進行再符碼化的定位。他的思維方式和思考問題不是小我,而是“大我” ——中國和世界,他大量專著都與“發現中國”的大主題有關;他對自己的夢想和理想有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四川人,更是一個醒著的文化學者,他就是北大著名教授王嶽川先生。掌聲有請。

關於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的介紹

王嶽川:大家好,今天準備給大家講一講“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中的六個關鍵詞。

第一個字是“水”。我們面前的河姆渡一江春水向東流。河姆渡七千年文化證明中華文明不僅僅是黃河文明,也是長江文明,我們把它稱為“中國的兩河文明”。水有什麼妙處呢?日本的著名科學家江本勝先生寫了一本書,叫《水知道答案》。水怎麼知道答案呢?它沒有大腦,沒有聽力,它知道什麼答案?原來江本勝先生把水放在莫札特、巴赫、貝多芬的音樂中聽了二十分鐘,用分子攝像儀把分子結構拍出來,非常瑰麗,像鑽石般的結構。他又把這杯水擱到了重金屬搖滾的音樂中聽了二十分鐘,拍出的分子結構是什麼?是癌細胞結構。您知道您身上有多少水嗎?70%多。人的大腦上有多少水?90%,當20分鐘可以把一杯水變成癌細胞結構時,我們要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什麼才是好的文化。水在中華民族中有幾大美德,首先水主平,人們說海平面,天下沒有比水更平的了,水公正;我們說水赴深谷而不畏,水勇敢;水堅持在九曲黃河中滾滾向東,水堅韌;水沖洗掉一切泥汙,水潔淨;最後是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水成為了我們的生命時間。水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水的哲學水的精神的集中體現。瞭解了水文化,就瞭解了中華文明的根本。

第二個字是“節”。我們今天過端午節,我們卻在浙江的河姆渡談楚國屈原,不是覺得有點奇怪嗎?就是因為這個節把我們結起來。中國結每一個結和我們今天節日的節相關,節者結也。中國史前——最初造文字之前是打結,小事情打一個小結,大事情打一大結,更大的國家大事打一個更大的結。結變成了中國文化的集體無意識,變成了中國文化中每個人必須記住的民族精神傳承的密碼。這個節是縱橫的,不僅關乎家庭,而且關乎社會,關乎到整個國家。中國節是一個團結的節,是一個團圓的節。互相溝通了解了的節,我們知道中國節和水一樣,是中國文化的指紋。每逢佳節倍思親,中國人過節跟思念、親人緊密相關。

第三個字是“中”,中是中國的中,中庸的中。西方天平是把一段取其中,中國不是這樣。大家看到中國稱中藥的秤沒有,左邊很短一段,右邊很長一段,有一個四兩拔千斤的秤砣,就把整體平衡找到了。中國的中不是二者相折取其中,相反是一種高的智慧,高的平衡能力,四兩撥千斤的“中”。

第四個字是“庸”,很多外國朋友到中國來學習,覺得庸字是平庸,是凡庸,甚至是庸常。庸在古代的解釋,庸者恆也。什麼叫恆?持之以恆。我曾讓我的博士生舉著一張書法由我來評點,大家知道一張宣紙不到10克,這個同學身高1米80,舉了不到10分鐘,他的手就漸漸舉不動了,說老師我不行了。這個學生如果要舉一個百斤重的巨石可以輕而易舉,為什麼舉一張十克的書法作品卻堅持不了10分鐘呢?如果老師讓他舉一天呢?讓他舉一個月,舉一年呢?可見持之以恆是多麼艱難。我們好不容易找到的事物規律和矛盾制衡的方法——度,就是中,但

是人們卻沒有能力和精力把這個中堅持到底。人們有多少美好的藍圖、多少美好的計劃、多少美好的想法,可惜都付諸東流,這在於我們不能堅持下去。所以中國的庸字告訴你,有了美好的想法和制度,一定要把它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這才是有效的。

第五個字是“孝”。孝是什麼?是愛的回報!中國文化是孝文化,孝是中國文化中最大的資本。端午節、重陽節乃至春節,幾乎跟孝都緊密相關。每一年春節,到外面的打工仔有幾億人,冒著嚴寒和乘車的艱難,像候鳥一樣堅持不懈的大年三十趕回家,把一年辛辛苦苦掙的錢給父母親,這就是孝!大家看一下“孝”字上面一個老字的一部分,下面一個兒子的子,兒子把老人扛在肩上成了他的柺棍,這是孝。[1]大家看中國的“教”字,左邊一個孝,右邊一個文,只有孝敬老人的人,有了文化的人才是有教養的人,才是受到教化的人。[2]您知道孔子怎麼論孝嗎?孔子說了兩個字:“色難”。為什麼孔子不在很大的體系性中建構孝呢?卻說兩個字——色難,翻譯成今天的現代漢語,就是面對父母親和顏悅色並堅持百年不變,直到老人家去世。難不難?難!中國有句古話“久病無孝子”,可以孝一次,孝十次。但是大家知道,鳥都可以反哺,羊吸奶都是跪在地上,動物也可以有孝。給父母親買一樣好東西,買一斤粽子不僅僅是孝,孝是持之以恆的“色難”!今天,中華文明中的孝文化受到了質疑,但是我認為它是中華文化中由孝敬父母到忠於國家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向心結構。

第六個字是“和”。和是和諧的和。20世紀世界的大走向,歐洲為整個世界提供了現代化的文明,所以歐洲殖民文化強調的是“三爭文明”——個人和個人之間是競爭,集體和集體之間是鬥爭,國家和國家之間是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在世界強國之間打起來的。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美國成了世界的執牛耳者。美國的後殖民文化和歐洲殖民文化不一樣,提出來的是“三片文明”,哪三片?第一是大片文明,全世界現在所有的電視臺和電影院播的都是以美國為主的大片。我們知道亞洲有三個電影大國,一個是印度,載歌載舞的民族歌舞,但今天很少有人看了;一個是日本的“和魂西式”電影;一個是中國的全盤西化的電影。但您知道嗎?2008年底在美國做了一個對亞洲電影的'觀眾評估,結果美國人最喜歡印度電影,因為非常具有差異性的民族特色,其次喜歡日本電影,因為它還有“和魂”。不太欣賞的是中國電影,因為全盤西化了。這就告訴我們越是有民族文化的,越是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差異的才可能被其他民族更好欣賞。第二是晶片文明,就是電腦的晶片,今天的電腦的晶片的高速度和高容量使得讀圖時代成為可能,美國開創了讀圖時代和電子遠端控制技術。第三個是薯片文明,什麼薯片呢?麥當勞、比薩餅等等,正是這樣的洋快餐的全球化,使整個東亞青少年今天出現一個飲食西化問題。美國文化成為後殖民文化是通過大片、晶片和薯片的方式,這種和平的、緩慢的、文化產業和資訊霸權控制的方式,把全世界整合控制起來。

中華文明有什麼樣的文明形態呢?我認為是“三和文明”!第一,和是在家庭當中個人之間是和睦——“家和萬事興”;第二是社會和諧——和諧社會;最高的和是天下和平。所以,當西方提出競爭鬥爭和戰爭時,中國提出的卻是和睦、和諧、和平。我相信東西方都有各自不同或者求同存異的文化心理結構,西方的三爭文明和三片文明和中國的三和文明將在二十一世紀求同存異互動互補中,成為人類未來文明的重要方面。

今天,我從“水”講起談到“和”,水文化給我們很多的啟示。作為思想文化的儒家文明強調“中和”,道家文明崇尚“逍遙”,佛教文明就兩個字“慈悲”。作為藝術文化的中國的琴棋書畫,琴——古琴曲有《高山流水》,二胡有《二泉映月》,琵琶有《春江花月夜》,都和水相關;棋除了圍棋以外還有象棋,象棋有出楚河漢界同樣與水相關;中國書法稱之為水墨藝術,與水相關;中國畫是水墨畫,與水相關。可以說,中國在思想文化、藝術文化、節日民間文化無不與水相關。請五大洲的二百位外國朋友記住關於中國文化美麗精神的六個關鍵字——水、節、中、庸、孝、和。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