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衚衕文化教案模板彙編五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9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衚衕文化教案模板彙編五篇

衚衕文化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用朗讀的方式學習本課的語言

2.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3.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

問題:1.你對汪曾祺有什麼瞭解?

2.你瞭解北京的衚衕嗎?

3.你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化的含義嗎?

自讀課文並討論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寫衚衕的原意,衚衕取名的來源有很多種。

第三段寫衚衕的寬窄。

第四段寫“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路”。

第五段寫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

2.學生朗讀課文6-9段,教師配樂範讀10-12段,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遷。

第七段:北京人願住“獨門獨院”,平時過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舉例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3請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感情。

親切、欣賞、不滿、批評、懷舊、悵然低徊。

4品味語言:

1讓學生自己讀第8段、第11段對話部分找同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第12段讀“這二位同聲說”後面的部分、第13段。讀的過程中體味句中蘊含的感情。

2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形式表達一種感情。

語言特點總結:

汪曾祺的語言文白夾雜,有時極雅,有時極俚,時能出人意表。他重視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他的語言有文人氣,但又和現代語言融合無間,是一種純熟,寓絢爛於平極的語言。

延伸討論

隨著時代的進步,北京的衚衕日漸被高樓大廈取代,更多的在高樓中長大的人認同“高樓文化”“社群文化”,你怎樣看待這樣的變化?

作業佈置

以居住環境與人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衚衕文化教案 篇2

授課教師:安師大附中 朱誦玉

授課地點:蕪湖市十二中多媒體教室

授課物件:蕪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聽課老師:蕪湖市區及三縣部分高中教師

本課性質:蕪湖市“點撥——創新”多媒體教學公開演示課

(說明:借班上課,師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課前,教師步入學 生中,邊漫步邊和學生低頭交談,作些溝通,以拉近師生距離)

上 課

師:早就聽說,八班的同學都很聰明活潑,熱情大方,我就非常願意和這樣的同學一起學習交流,(生笑)但耳聽是虛,眼見為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還要看大家的表現哦,第一冊衚衕文化。

(先揚一下,讓學生興奮起來,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氣的精神)

師:在上課前我想先請大家聽一首歌。

(播放《故鄉是北京》,讓學生感受一下音樂和圖畫)

師:聽了剛才的歌,你們對北京有什麼印象呢?請大家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樓大廈,是現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師:其實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裡有著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也一樣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課題及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師: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生4:衚衕就是小巷子

生5:衚衕四四方方的。

師: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師:那是死衚衕!(眾生笑)

師:十二中門前這條路是不是衚衕?

生6:是比較寬大的衚衕。

師:蕪湖市的北京路呢?

眾生齊答:不是!

(展示衚衕圖片,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師:那麼什麼是“文化”呢?

(螢幕展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

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師:“衚衕文化”是哪個階級的文化?

生7:市民階級。

師:哪裡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師:北京什麼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裡的市民。

師:那麼衚衕文化就是——?

眾生齊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種文化。

師:對!課文第5段也說到什麼是衚衕文化

(教師示意學生看課文第五段)

師:在瞭解“衚衕文化”前,我們先來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發現和同位前後位同學交流一下再回答。

(幾分鐘討論後)

生10:衚衕很多!

生11:衚衕有寬有窄!

生12: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路,很安靜。

生13:衚衕取名有各種來源!

師:你是從課文第2段發現的,是吧?

生13:是的!

師:那麼請你說說第2段都提到了衚衕的哪些名稱,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第一冊衚衕文化》。(生13讀)

師:很好,請坐。(面對所有同學)剛才這位同學讀了很多衚衕的名稱,請你們說說,這些名字有什麼共同特點?

(眾生思考,半晌無人回答)

師:我現在把這些衚衕改改名字,把皮庫衚衕改成皇家衚衕,把狗尾巴衚衕改成鳳凰美食街,請大家比較一下改過的名字有什麼特點。

生14:改過的名字顯得很高貴。

師:那麼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帶有市民氣息!

師:(讚賞地):很好!改過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顯得——

眾生齊答:通俗!

師:北京的衚衕還有其他特點嗎?

(眾生思考,無人作答)

師:其實課文第1段也說到了衚衕。請大家看課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衚衕的特點。

生15: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

師:很好!衚衕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們現在一起來歸納一下衚衕的特點。(展示板書)

師: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又安靜的衚衕裡的居民形成了怎樣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

(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幾分鐘後)

生16:衚衕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生17:他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生19: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還有沒有?

生20:北京人講究“處街坊”。

師:(面對全體同學)大家對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有什麼不同意見?

生21:他(生20)說得不對,我認為第7段主要講的是北京人不喜歡交往。

師: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21:說不出來,反正我認為是這樣!

師:是一種感覺!

生21:嗯!

師:其他同學贊同哪一位同學的看法?

(眾生議論,沒有結果)

師:那我們來做個添字遊戲,怎麼樣?(眾生欣然)請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這一句前的某一句開頭加一個“雖然”,改變其他句子的標點,使之變成轉折複句。

(一會兒後)

生22:應在“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一句開頭加!

師:(對眾生)大家同意嗎?

眾生:同意!

師:好!那麼,轉折複句強調哪一部分?

眾生:後半句!

師:那麼本段重點應是——

眾生:強調“平常日子,過往不多”。

師:很好,其實本段還有兩個詞“除了”、“此外”,把這兩個詞放在一塊比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說的還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點。

(總結衚衕居民特點,展示板書)

師:生活在衚衕裡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作者認為這種衚衕文化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眾生:封閉的文化!

師:對!這種封閉的文化的精義是——

眾生:忍!

師: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文化持什麼態度?

(眾生交流、討論)

生23:批判的態度!

師:你怎麼看出的?

生23:從第6段的“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來!

師:能再說具體一點嗎?

生23:“封閉”就是不好的詞!

師:很好!“封閉”從感情色彩看是貶義詞,作者用了這個詞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態度。文中還有類似的詞嗎?

(眾生尋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說得好!那麼作者對衚衕文化僅僅持批判態度嗎?

生25:還有傷感!文章最後3段明顯地表現了作者這種情緒!

師: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衚衕里長大,現在看到衚衕在一天天衰敗,自然會有一種傷感情緒。可見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應是批判中又帶有傷感留戀。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本課所學的內容。

衚衕文化教案 篇3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敘事抒情的手法。

1、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1、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1課時

一、匯入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二、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1)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物件)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2)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三、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裡,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自稱是一箇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四、研讀課文

先結合課前預習,快速瀏覽1、2、3、4、5自然段,劃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語句。

1、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衚衕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衚衕的特點?

明確:介紹衚衕--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3)第2自然段交代衚衕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還有的衚衕取名未知取義。

(4)衚衕的環境又有什麼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5)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麼?那麼,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衚衕”過渡到“衚衕文化”。因此,用“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並列複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6)提問:作者為什麼說“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明確:因為衚衕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2、分析第6~12自然段

衚衕,蘊育了獨特的衚衕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著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

(1)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說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裡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衚衕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於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說……真有你的!”

(2)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嚮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3)提問:“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於忍耐的性格。最後“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讚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4)提問:衚衕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衚衕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衚衕文化也必將隨著衚衕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5)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6)提問: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3、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著的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瞭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五、品味語言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彷彿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1)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語言特點:樸實、雅緻,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六、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語言形式,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達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悠,窗明几淨,老樹參天。

仿寫:筆架山。長廊、小路、楊柳。

七、課外延伸:

請任選一種文化形式(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在週記上寫一篇文章。

衚衕文化教案 篇4

一、 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 讓學生通過本篇作品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有其傳統的、發展的一面,但也會有改革的、變化的一面。

二、 教學基本內容

1、 通過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體會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特點,在恰當的表達方式即說明的表達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語言特色,讓學生認識語言恰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養學生透過表象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2、 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步驟

重點一: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在文章中起著支撐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們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文章中篩選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編織成理解文章中心的資訊網路。

本文在文體上屬於說明文,但在說明中仍然能體現出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載這種感情的則是那些關鍵語句和詞語。

關鍵語句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或抒情為主。

關鍵語句的位置一般處於一段的開發或結尾;個別處在文段中間,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論證為主的文章或文段。

資訊篩選也是大學聯考在閱讀能力上對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每年在大學聯考閱讀.試題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在日常的課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篩選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從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文化。對前者,我們要能夠從衚衕的特徵角度把握,以便能順勢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篩選能夠體現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詞語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點:

前五個自然段分別從方方正正的形狀、命名的方式、衚衕的大小、衚衕的寂靜、衚衕與四合院(規規矩矩)的相關性等方面介紹,這些是形成衚衕文化的基礎,如果說衚衕文化是上層建築,那麼衚衕就是物質基礎。

文章本身在結構上的辯證關係為我們引導學生體味對衚衕和衚衕文化認識的辯證關係打下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這方面,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的統一。

衚衕文化的特點:

總體上,作者認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然後作者分別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要求學生摘錄現成語句):

居民安土重遷;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衚衕與衚衕文化的聯結點在第五自然段,這是由表象到本質認識昇華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兩者的聯結點,聯結點也是一個關鍵語句:

“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篩選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表達作用,對中心的支撐作用。

對關鍵詞語的說明,可放在語言層面上把握、理解。

重點二: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總體是平白、樸素、口語色彩濃烈,富於表現力。

體味本文的語言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 文體特點決定的語言特點:準確

文章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說明以準確取勝,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在對衚衕命名方式說明的時候,有的充滿肯定語氣,如“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衚衕、惜薪司衚衕(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測,如“小羊宜賓衚衕原名羊尾巴衚衕。大概因為這條衚衕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

2、 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如“你往南邊去一點。”“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語言平白樸素。如“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語言!

4、 短句給人以乾淨利落的感覺,韻味實足。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

5、 在平白樸素中融有古典韻味。如“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在體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語言時,可以採取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也可以篩選出上面詞語,讓學生結合語境去把握,但絕不能背離語境,讓學生就句論句。

難點: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這是一篇在行文和內容上都具有辯證色彩的文章,結構上的前後銜接,邏輯嚴密,三個部分自然天成。從內容上說,辯證性更多地表現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衚衕的衰退。

認識到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退需要學生從語言層面入手,通過體味語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來明確。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說是複雜的。

1、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加安靜了。”——這是滿含感情,充滿留戀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衚衕溫馨一面的推崇。

3、“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這是對北京人“事不關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複雜,讓人一時體味不出感情味兒,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你說是一種什麼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這點也會給學生以更多思考。

總之,我們看到,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對它們的喜愛、留戀,又有對它們將逝去的豁達,衚衕文化的沒落,讓作者看到了傳統文化的令人心動的一面,也讓作者看到了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帶給舊有事物的衝擊。在現代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傳統要受到衝擊。

在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沒落的認識上,作者表現出了鮮明的辯證思考,同樣,在對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態的認識上,作者也含有辯證的認識。比如“安分守己”,這是一種源自於更古老傳統的思想意識,它對許多中國人,對作者本人都產生過和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達觀、安貧樂道與之不無關係。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會帶來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羈滯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六、 小結: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衚衕,他更從衚衕的特點中揣摩出衚衕文化的內涵。他推崇衚衕和衚衕文化,但他更知道,衚衕與其它傳統事物一樣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淡出舞臺,這是作者理智、冷靜的思考。

七、 知識卡片

積累下面詞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

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八、 板書設計

板書一

衚衕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遷

命名來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閉

北京胡同衚衕大小是文化形態封閉的文化易於滿足“忍”

衚衕靜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板書二

衚衕文化

語言特色

不顯喧鬧更加安靜靜的文化

口語色彩嘿——易於滿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於忍耐

古典色彩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無可奈何

短句大醃蘿蔔,就不錯——幹

衚衕文化教案 篇5

一、課文悟讀

北京城為何“四方四正”?這要從我國古代城市的佈局理論講起。我國古代城市佈局十分講究“方正”。《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意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邊長九里,各有三個門。城中有縱橫交錯的道路各九條。左邊是祖廟,右邊是社稷壇,南面建宮殿,北面設市場。這一城市佈局理論自古至今一直影響著我國城市的佈局形式和佈局規劃。最符合《考工記》設計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兩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佈局,是一種封閉的佈局形式,必然導致居住格局的封閉性,進而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的封閉、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佈局,其目的是為了突出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尊卑長幼這種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因此,講究“方正”,便是講究等級,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居住在衚衕、四合院中的大都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在那種等級森嚴的社會裡,他們任人宰割。許多人奔波勞碌一生,尚無安身立命之地,無餬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間破屋,一口殘羹,還有什麼不能滿足的呢?正所謂知足常樂。“窩頭是貧苦的象徵。”(梁實秋:《雅舍小品·窩頭》)許多人窮苦一生,不就是為了“窩頭”嗎?有了窩頭,自然就該滿足了。如果還能有“小醬蘿蔔”,那還會有什麼不滿意的呢?那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那還有什麼不順心的呢?即便是理應優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幾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離。如果還能用蝦米皮來熬白菜,那簡直就是美味佳餚。一般人家絕對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聲“嘿!”道出內心的驚喜,美滋滋,樂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備。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難保,又哪有能力去關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門前雪”打掃乾淨、清爽,不讓自家人受凍捱餓,就很了不起了。對於他人的“瓦上霜”、別家的冷暖飢寒也就愛莫能助了。

因此,對於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芸芸眾生來說,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因為,他們的命運捏在人家手裡,無法主宰自身的命運。即使突遭橫禍,也只能忍氣吞聲,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無法保全自己,何況一介草民?不隨遇而安,又能怎樣?想抗爭?門兒也沒有!對於自家禍福,尚且如此,而對於與己無關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觀了。否則,你又能要求他們咋樣?如果你要求一個過江的泥菩薩去普度眾生,不僅無理,而且是相當的殘忍了。

這種“方正”,也使得人們的內心世界呈現封閉性。人與人之間缺乏真心實意、開誠佈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禍從口出”,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所謂“隨一點份子”,便是“隨大流”,裝裝門面而已,禮到即可,很難說是真心實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當難求,足見人心之封閉。而在行為方式上,更是獨來獨往,缺乏真誠的團結與合作。

值得慶幸的是,封建時代畢竟已經過去。其遺留下來的這種“方正”,這種封閉,這種等級觀念,也必將被人摒棄。平等、自由、尊嚴,心靈的交融,真誠的合作,畢竟也是人與生俱來的執著追求。正如衚衕的衰敗、沒落不可逆轉一樣,從禁錮走向自由,從等級森嚴走向人人平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因此,“再見吧,衚衕”就絕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告別語或文章的結束語。告別衚衕,就是告別等級思想,告別保守,告別心靈的封閉,其中也蘊涵著作者對已逝和即將逝去的文化的無限悵惘。

二、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衚衕、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醃蘿蔔,小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麵,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探究學習:(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佈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麼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於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說:“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於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著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說明。

3.為什麼要從“吃”的角度來說明北京人的易於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於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於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著,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著,是因為看慣了鉅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著眯著,是因為睡不著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眯著,才能養成看慣風雲變幻的大氣,靠著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麼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說:“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著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麼事過不去。也就是說,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說,就是“難得糊塗”。為什麼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事難料,風雲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於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麼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讚許、褒獎之情溢於言表。

三、選題設計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閱讀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說和散文。

(2)閱讀汪曾祺傳記及有關介紹汪曾棋的文章。

(3)選擇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點作較為詳細的介紹。

參讀書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說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2)汪彬《老頭汪曾祺》,人民大學出版社。

(3)陳建華《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4)汪曾祺《悠閒的生活藝術》,貴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屬馬》(“京味文學叢書”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築與文化的關係。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民居建築風格的變化。如,建築用料、框架結構等方面的變化。

(2)分析、歸納,從中反映出人們思想意識、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3)寫成相應的調查報告

參讀書目:

(1)樑思成《中國建築史》。

(2)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3.飲食與文化的關係。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的風味小吃。如品種、口味、製作方式等等。

(2)調查當地有關的飲食風俗習慣。如,逢年過節的飲食習慣,平常待人接物的飲食習慣等等。

(3)思考這些習慣的形成、演變與當地經濟、文化和思想意識的關係。

參讀書目:

(1)《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說卷、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