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文化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5.06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文化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文化讀後感
  數學文化讀後感1

上一學期,就斷斷續續地在閱讀北京東路國小張齊華老師的《審視課堂:張齊華與國小數學文化》一書,假期中更是再次認真拜讀了一遍。作者張齊華是一位年輕的教師,已經得到眾多名家的認可,也受到廣大老師的贊同。張齊華老師致力於在實踐層面還原數學的本來面目,演繹數學的文化魅力,展現數學的意趣與價值。

張齊華老師的教學,給人以驚奇之感,有方法的領悟、思想的啟迪、精神的薰陶。設計自然流暢、環節處理細膩、構思巧妙魅力、教學到位厚重,很是值得我學習。

張老師的座右銘“不重複別人的,更重複自己”,才讓他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創新。《圓的認識》一課,在準備時“由外而內”的跨越,讓我看到張老師在新一輪《圓的認識》的探索與實踐,儘管困難重重,但張老師堅信:路總會重新走出來的,只要你願意去開闢。在思考後一個個問題的出現,張老師坦然面對靜心解決,使《圓的認識》一課再次呈現了一些別樣的意味。看著實錄,就像走進了張老師的課堂,儼然像在品一杯好茶,只有靜心悟道才是至理。

張老師的《交換律》堅信了數學向著縱深處開掘的至理,讀這份案例為其深度和細膩而震撼。對數學文化的追求正是本節課的顯著特色,這種數學文化特質不僅外釋為一份感性的素材,更內蘊成一種理性的思辨。“猜想—驗證—猜想—驗證—猜想”猶如泛起漣漪的思維波,思維的確定性、變通性、辯證性、得以相互印染,這種質辯的深入性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教學本質內涵和教學價值取向。《認識整萬數》一課,讓我瞭解到張老師是如何破解數學知識內在的結構的。

新穎的教學設計因為有了教師對教學內容本身的深刻理解作支撐,而獲得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精彩的四十分鐘,來自於課外日日夜夜,來自於教師對教材內容和數學知識結構的深入把握,對數學規律方法的.深層次揣摩,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的調查瞭解。

張齊華老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節課、教學方法與理念,還有對教育、對專業的執著追求,感受到一名數學教師在藝術王國裡演繹精彩的真實歷程。張老師的教育理念給我指明瞭教學的方向,讓我學習如何研究我們的數學,如何讓我們的數學更有數學文化的味道。

  數學文化讀後感2

在大學初學《數學史》時,我便對數學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由此愛上了數學這一學科。工作後,我成為了一名數學教師。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夠把數學文化融入到課堂中來,那是一件多麼有意思的事。於是,我仔細研讀了《數學文化》一書,獲益頗多。

眾所周知,數學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牙牙學語地創造豐富多彩的記數制度,然後在花季雨季之中為數學建立越來越多、越來越詳盡的分支,到如今,展現它花樣年華之時耀眼奪目的數學成果。與其他文化一樣,數學科學也是集齊了幾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

讀完《數學文化》,心底不由得一陣感動。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是一個對數學有著宗教般虔誠的仰望者的心動,是一個對歷史有著無盡探索慾望的追求者的嚮往。每一代人都在數學這座古老的大廈上新增一層樓。當我們為這個大廈添磚加瓦時,有必要了解它的歷史。通過這本書,我對數學發展的概況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書中通過生動具體的事例,介紹了數學發展過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與重要成果,讓我初步瞭解了數學這門科學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體會了數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數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

數學是人類創造活動的過程,而不單純是一種形式化的結果;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數學科學及數學教育,在他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但表現出矛盾運動的特點,而且它們與社會、政治、經濟以及一般人類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我瞭解到,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是數學與語言、藝術以及宗教一併構成了最早的人類文明。數學是最抽象的科學,而最抽象的數學卻能催生出人類文明的絢爛的花朵。這使數學成為人類文化中最基礎的學科。對此恩格斯指出:“數學在一門科學中的應用程度,標誌著這門科學的成熟程度。”在現代社會中,數學正在對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提供著不可或缺的理論和技術支援。

數學史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學成就的編年記錄。數學的發展決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跟讀的情況下是充滿猶豫、徘徊,要經歷艱難曲折,甚至會面臨困難和戰盛危機的鬥爭記錄。無理量的發現、微積分和非歐幾何的創立……這些例子可以幫助人們瞭解數學創造的真實過程,而這種真實的過程是在教科書裡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裝起來的。對這種創造過程的瞭解則可以使人們探索與奮鬥中汲取教益,獲得鼓舞和增強信心。

在數學那漫漫長河中,三次數學危機掀起的巨浪,真正體現了數學長河般雄壯的氣勢。第一次數學危機,無理數成為數學大家庭中的一員,推理和證明戰勝了直覺和經驗,一片廣闊的天地出現在眼前。但是最早發現根號2的希帕蘇斯被拋進了大海。第二次數學危機,數學分析被建立在實數理論的嚴格基礎之上,數學分析才真正成為數學發展的主流。但牛頓曾在英國大主教貝克萊的攻擊前,顯得蒼白無力。第三次數學危機,“羅素悖論”使數學的確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戰,徹底動搖了整個數學的基礎,也給了數學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歌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卻使希爾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數學形式化體系、解決數學基礎的工作完全破滅。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這些凡夫俗子的確很難理解他們。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數學是一門歷史性或者說累積性很強的科學。重大的數學理論總是在繼承和發展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們不近不會推翻原有的理論,而且總是包容原先的理論。例如,數的理論演進就表現出明顯的累積性;在幾何學中,非歐幾何可以看成是歐氏幾何的拓廣;溯源於初等代數的抽象代數並沒有使前者被淘汰;同樣現代分析中諸如函式、導數、積分等概念的推廣均包含樂古典定義作為特例。可以說,在數學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過徹底推翻前人建築的情況。而中國傳統數學源遠流長,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體系與發展途徑。它持續不斷,長期發達,成就輝煌,呈現出鮮明的“東方數學”色彩,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歷史程序有著深遠的影響。從遠古以至宋、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一直是世界數學發展的主流。明代以後由於政治社會等種種原因,致使中國傳統數學瀕於滅絕,以後全為西方歐幾里得傳統所凌替以至壟斷。數千年的中國數學發展,為我們留下了大批有價值的史料。

從文化的角度去看數學,是一個新問題。不過我相信,一旦你踏進數學文化的門檻,就會驚奇地發現這是一個美侖美奐的奇異世界。而本文所提及的一些東西還只是隔岸觀火的皮毛,相信隨著人們對數學文化的深入研究,一定會呈現給人類一個更加精彩的世界。總之,數學文化是一個比較精彩的文化,是一個未知的我們廣大青少年去了解的文化,慢慢體會,別有一般滋味在裡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