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研究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3K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學研究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學研究論文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1

摘要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紹了研究生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開展與體會,為適應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養要求、提高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研究生;細胞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考核

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設定將細胞分子生物學作為生物學一級學科的學位課程,包含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等11個生物學二級學科。揚州大學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目前設有27個學院,11個生物學二級學科分散在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農學院、獸醫學院、醫學院,各二級學科的研究方向也較廣泛,如何適應這種多學院、多學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要求,提高教學效果,揚州大學不斷進行嘗試、改革,構建了適合各二級學科培養目標要求的細胞分子生物學教學體系,現將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介紹如下。

1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內容

細胞分子生物學是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而興起的一門較新的學科,是一門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對細胞活動調控以及各種細胞結構的形成和功能執行的科學[1]。對生物學專業的研究生來講,本科階段都學過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這2門課程,因此研究生所開設的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程體系應該和本科生的課程體系有所區別。由於傳統的細胞分子生物學教材與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在內容上有很多雷同,若採用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對該門課程失去興趣。揚州大學將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4個部分:細胞結構、細胞遺傳、細胞代謝與調控、細胞發育,該校沒有選擇任何固定教材,僅僅指定少數最新出版的教材作為參考書,如韓貽仁主編的分子細胞生物學[2]、Gerald Karp主編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等[3]。

2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過程

揚州大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授課物件差異比較大,學生的來源和專業背景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使用開放式教師、開放式教學和開放式課堂的教學方法。

2.1開放式教師

以往的研究生課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師一上到底,由於教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對細胞生物學各個領域的前沿知識都熟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揚州大學採用不固定教師上課的制度,跨學科跨學院請資深教師進行授課,確保學生能夠了解該領域的基本知識與前沿動態。設定的4個部分教學內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專業教師負責主講,教師可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根據不同教學模組,設定具體的教學內容,不拘泥於任何教科書進行授課。有些教師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對植物細胞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和前沿動態比較熟悉,講授植物細胞分子生物學可以做到深入淺出,而對動物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講授效果會比較差,因此主講教師可選擇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師。對於學生,有些是來源於農學院,其背景知識和興趣側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來源於醫學院或獸醫學院,其背景知識和興趣側重在動物方面,這就要求選擇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開展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

2.2開放式教學

由於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現有教材和參考資料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將細胞生物學相關領域的新進展、新知識、新方法介紹給學生,拓寬學生知識的深度、廣度,培養其對未來工作的適應能力。

在每一個教學模組中,教師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講解不同側重點的專題。如細胞結構部分包括講了2個專題,一個是細胞內膜系統:結構、功能、蛋白質分選和膜泡運輸,另一個是細胞骨架與細胞運動。內膜系統一般是指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核、溶酶體和液泡(包括內體和分泌泡)5類細胞器膜的總稱,而廣義的內膜系統概念也包括線粒體、葉綠體、過氧化物酶體、細胞核等細胞內所有細胞器膜的總稱。在本科細胞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這些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功能和發生是分別獨立介紹。雖然這些細胞器具有各自獨立的'結構和功能[4],但它們又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它們的膜結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轉換的機制則是通過蛋白質分選和膜泡運輸來實現的。在講授內膜系統時,可通過蛋白質合成這條線將這些相關內容串聯起來講述。由於核糖體在蛋白質合成上與內膜系統互為一體,因此將核糖體也加入進來,同時向上講可以提及細胞核中核糖體大小亞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還可講述細胞膜上的蛋白功能,從而用蛋白質合成一條線將細胞的三大結構即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聯絡了起來。同時,也啟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線索,找出一根主幹,將盡可能多的內容串起來。又如細胞骨架對於維持細胞的形態結構及內部結構的有序性以及在細胞運動、物質運輸、能量轉換、資訊傳遞和細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對細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它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大型分析儀器的應用和實驗方法技術的改進。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重點向學生講解細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種方法的原理、基本過程和結果分析,以最新的國外權威期刊上發表的細胞骨架方面的論文為例,向學生介紹細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開展的。

2.3開放式課堂

研究生課堂和本科生課堂相比,講授內容量非常大。筆者一般會在課後將課件提供給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記筆記,而是將主要精力集中到聽課上,跟著教師的引導考慮問題,這樣使其思維保持很高的興奮度,且感到疲勞。在嚴格遵守課堂紀律的前提下,在上課時要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性。課後要讓學生自己閱讀指定或推薦的原始文獻,或者讓他們自己到網上查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以此可培養學生閱讀文獻、查詢資料、進行科研的能力。

3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考核方式

作為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課程,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考核以考試為主,考慮到研究生學習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利用學到的細胞生物學知識解決課題研究中的問題,實用性較強,因此筆者選用開卷考試的形式,所出的試題都是綜合性的分析題,在考場內學生可以查閱任何參考資料,但參考資料中沒有現成的答案,促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通過仔細分析才能得出答案。這種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師瞭解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情況,檢驗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以後教學的開展。

4參考文獻

[1] 王石平,金安江.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與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134-137.

[2] 韓貽仁.分子細胞生物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3] GERALD KARP.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M].(3 rd ed).王喜忠,丁明孝,張傳茂,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 楊建虹.研究生細胞分子生物學教學探索[J].生物學雜誌,20xx,26(4):86-88.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2

一、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老師對實驗課的重視度不高

大多數生物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認為生物實驗教學只是生物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而存在,沒有理論課來的重要.這就導致許多學校的實驗課基本上是講解、背誦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實驗結果,考試時也僅僅是粗略地考查實驗,片面強調實驗操作的熟練化,注重實驗的結果,輕視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分析看到的實驗現象,實驗課淪為一種簡單的實驗技能訓練,而研究方法的探尋不被重視,它的重要科學價值被抹殺.常此以往學生不僅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更會變成只會機械背誦,應付考試的機器,創新精神的缺失將更加嚴重.生物學的教學形式迫切需要變革,生物實驗教學急需改進,一定要將生物實驗教學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學生.另一方面,實驗室利用率很低,大都閒置著.大部分學校都有單獨的生物實驗室,但平均利用率很低.學校在進行課程安排時將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理論課教學上,學生的實驗課時間被大大壓縮,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的現象.

2.學校的硬體設施沒有跟上

學校硬體設施的配備與學校對生物實驗的重視程度,學校所在地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總體而言,當前大多數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都可以滿足基本的硬體設施配備需要,只要學校更加重視這方面的教育,加大一定的投入,基本的實驗器材還是可以滿足的.但生物學實驗受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較大.客觀條件的限制是實驗課開設度不高的重要影響因素.有一些生物學實驗需要用到較為先進的觀察儀器,但這些儀器的價格高昂,大多數學校很難拿出足夠的經費引進.另一些實驗需要用到活體,像家兔,小白鼠,蟾蜍等,這些實驗材料的儲存需要找專人看管,投入的人力物力較大.其次,在一些偏遠地區或者比較偏遠的`農村,想達到和大城市學校一樣的實驗配備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是不允許的,許多農村中學缺乏實驗課程必備實驗器材,開設實驗課困難重重.

3.缺乏實驗研究意識

當前學校開設的一些生物學實驗,僅僅是從書本中選取一些操作相對簡便,耗費的人力物力相對較少,沒有危險性的最基本的實驗,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課程的需要.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當前的生物學教學中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需要加強.

二、提高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水平的舉措

1.增強學校和老師對於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視

生物教師和學生都應當充分地認識到,上實驗課不是一種上課的新形式,重要的是通過實驗能使學生更願意動手操作、與他人展開合作和積極探索科學.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為著相同的實驗目的進行相互分工合作,在合作中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合作的重要性;親身參與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得到培養;實驗的失敗與成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失敗的痛苦,成功的喜悅教會學生要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不畏失敗,堅持不懈,克服艱難、勇於探索,積極進取.這些實驗可以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和老師要從根本上真正認識到實驗課的重要性,協調好實驗課與理論課的比重,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到生物實驗教學中來.

2.完善學校的實驗裝置

高中生物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門高中學科,在理科大學聯考中佔據一定的地位.生物課的教學成果差的話,將影響學生的整個高中生活.高中生物的很多知識都需要一些實驗來證明,例如細胞分裂等實驗.這些實驗如果不能讓學生實地得去操作,那麼對於學生來說,並不能深入地理解這些實驗所講述的原理.所以學校引進優良的生物實驗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學校可以向政府申請一定款項來重新完善實驗室裝置或者向社會的慈善的人士求助,幫助學校修葺生物實驗室,讓學生能夠在裝置完善的實驗室裡學習,提升學生的生物成績,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愛上這個這門學科.

3.提升學生對實驗研究的重視

生物學的發展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僅僅依靠機械背誦是不能牢固掌握生物學知識的核心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逐步對生物學科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實驗是人類認識和研究生物科學的一種直觀的重要的手段,也是老師進行生物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藥品,儀器裝置,按照指定的內容去進行一系列生物實踐活動是實驗課的主要形式.通過生物學實驗,學生獲得一些對生物界的感性認識,學生學習生物的基本技能得到鍛鍊.由認識,分析,掌握,到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被生動有趣的生物學實驗大大激發,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秉持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綜上所述可見,要完成高中生物學的教學任務必須提高實驗課的質量,要提高整個學科的綜合成績,也必須重視實驗課.對此,提出以下舉措:學校要從長遠出發,積極開展一些生物實驗型研究性學習,生物界繽紛多彩的,可以拿來進行研究的課題也層出不窮.引進一些具有較強帶領學生進行實驗研究的骨幹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研究,

三、對高中生物的實驗教學的展望

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過多方面的積極配合與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為此,學校領導應加強對實驗教學的關注,傾聽老師,學生的心聲,積極改進實驗教學的課程安排,使得課程安排更加的合理有序,既符合學校實際情況,又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老師是實驗教學的具體實踐者,更要有較強的學習改進意識,在日常的教學中,也應該及時和學生進行交流,傾聽學生的意見,改正不足之處,發揚長處,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水平,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與能力,不斷進步.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3

摘要:從中學生物基礎知識教學、生物實驗、生物興趣小組的組織三個方面闡述了關於教學與生產、生活聯絡的思考。本文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內容為例,在情景建立,知識應用,實驗創新等方面都做了嘗試。

關鍵詞:國中生物教學;聯絡生活;應用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而義務教育階段生物科學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生物學基本原理,通過對生物學事實的觀察和研究,認同生物學中的一般規律,理解並關注這些知識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因此,生物學也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一門科學。本市使用的北師大版生物教科書在課程編排上更注重生物學基礎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絡。其中,七年級生物僅編排一個單元,即生物圈中的人,與生活聯絡最為密切,因此,本篇選擇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內容為研究物件,在生物教學與生活之間聯絡方面進行思考。

1注重基礎知識與生活的聯絡

在中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匯入,教師將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絡的同時,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能夠觀察生活現象、提出探究問題,成為教師進行教學的關鍵。例如,在《人類的食物》一節中,通過學生喜歡吃的草莓、麵包、雞翅等食物的照片,提出問題:人類的食物都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呢?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食物呢?在“面板和汗液分泌”部分,使用三組中老年人、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照片來提問:如何區分中老年人、年輕人和老年人?自然而然的引入面板的學習,再通過三種人面板的不同,講解面板的結構和特點,使學生在聯絡生活實際的同時,理解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將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將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學會使用它,指導生活。在《人體免疫》一節中,提出問題:流感爆發期間,有的同學很容易被感染,而有的同學卻不會被感染,這是為什麼?一個腎功能衰竭的病人,能否直接移植捐獻者的腎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很感興趣,但就提出問題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如何根據現實生活,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並參與到“為什麼”和“如何應用”是如今每位教師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新課程教育改革後應當積極推行的教育方式。

2生物實驗與生活聯絡的創新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通常是:根據教材,教師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用實驗結果驗證新知識→教師作概括總結。這種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實驗過程僅僅是對已發現原理的驗證,學生對實驗結果早已清清楚楚,因此,學生對實驗結果沒有過多期待,整個實驗環節變得枯燥乏味。而事實上,中學課本的生物學實驗多數是教師可以在實驗室或者室外帶領學生實際體驗,巧妙地設計和佈置實驗才能使學生對試驗充滿熱情。例如,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活動中,除了讓學生體驗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紫色反應的實驗現象,還可以選取一定濃度的豆漿、牛奶和蛋白質粉溶液,通過觀察顏色的深淺,感受不同物質中蛋白質含量的.差異。在觀察加碘的澱粉溶液與維生素C呈現褪色反應實驗中,可以改進實驗方案,配置相同濃度的黃瓜汁,蘋果汁,檸檬汁分別滴加等量相同濃度的加碘的澱粉溶液,觀察溶液褪色時不同果汁的使用量,並探討果實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食物中能量的釋放》一節中,我們探究食物中儲存的能量。可以取不同的食物烘乾,用燃燒前的質量減去燃燒後的質量,計算每克食物可以使單位體積的水升高的溫度,從而比較食物的熱價。根據生活實際,設計實驗,將驗證性實驗轉化為探究性實驗,由此,實驗結果也由已知變為未知,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實驗也可以應用於生活,鼓勵學生髮散思維,嘗試自主提出探究問題,設計實驗方案等。

3興趣小組活動中體驗生物學的實用性

興趣小組活動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將實踐類活動與社會聯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試驗田的耕種,引導他們寫生物日記,記錄一些物候現象等。例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學》可組織的活動有:探究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顯微鏡下觀察小魚尾鰭內毛細血管的流動,利用儀器進行血壓和脈搏的測量,血型鑑定,練習止血包紮等。課後多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如果教師能提出一些學生急需瞭解或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物學問題,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生物現象的關注。因此,在每次課堂結束時,都拋給學生一個生活小問題,讓學生將生活與生物課程緊密地聯絡起來。例如,在《感受器和感覺器官》一節中,可以提出問題:為什麼有視覺盲點?為什麼有人看到的洋裝是白金色,有些人看到的是藍黑色?為什麼演唱會的聲音一定要大聲?為什麼音樂具有治癒的能力?生物學是一門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如何利用有限的課程時間,培養學生無限的探究興趣,是每位生物教師都應該不斷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鄒娜.中學實驗教學中發散思維培養的探索[D].湖南師範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xx.

[2]劉豔紅.國中生物實驗有效教學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

[3]張玉蘭.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探討[J].教育探索,20xx.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4

甘肅定西普通高中選用的生物教科書裡面的內容主要涉及了一些動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環境保護和人類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生態發展平衡的內容,還有一些人口方面的知識內容,這些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定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貼近學生的實際,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經驗,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探究生物的興趣,為我們開展高中生物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研究性學習可以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它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人試圖利用特產資源為“專題”(或問題、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在研究的工程中可以選取形式多樣的主題進行,例如,馬鈴薯的專題討論形式、馬鈴薯的課題研究形式、馬鈴薯的研究方案設計形式、馬鈴薯的模擬體驗形式、馬鈴薯的實驗操作形式、馬鈴薯的社會調查形式等,探究馬鈴薯的各種生物現象和問題。只有將書本中學到的東西與實踐結合起來,知識才會變得鮮活、豐滿、深刻。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在我國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是很重要的內容。國家教育部於20xx年4月進一步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就將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學習領域的一項重要科目,並將研究性學習定位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佔所修總學分的 12.8%。

二、整合課程資源,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在進行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研究中,我們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整合我們的生物課堂的資源和本地鄉土文化馬鈴薯資源,在整合選取有效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擬定綜合性研究主題,為開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提供平臺和素材,讓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習得知識、提升能力,養成參與實踐活動的習慣。對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開發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師生的自豪感。在這種情感的驅動下,綜合實踐活動研究的實效性大大提升了,師生的生物課程的生成意識和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提升了,本地特產馬鈴薯的價值和品位提高了,它們的經濟價值實現了。只要我們多動腦,多思考,走出教室,走向社群,走向農村,走向實踐,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我們的生物教學的目的一定會實現,並且會實現得更好。

三、整合課程資源注重選題指導

教師對參加者進行必要的基礎知識講座,幫助學生做所需知識技能的準備,並且舉行選題講座,將專題內容與課本中相關知識點建立聯絡,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一)整合課程資源,開展馬鈴薯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指導

緊密聯絡課程資源,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和鄉土特色,選取學生司空見慣的馬鈴薯,引導學生走向農村調查研究,認真分析、歸納總結馬鈴薯凸顯的各種生物現象。學生要認真探究總結出其中的各種邏輯生物關係,並且根據自己的調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舉措,並形成小論文。在學生選題研究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選題一定要小而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創造性,讓學生親歷實踐,在實踐中觀察發現。

(二)整合課程資源,開展馬鈴薯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方法

1.整合課程資源,開展馬鈴薯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延伸擴充套件法:對生物教學中有關實驗作適當的調整、擴充套件,就材取題,借題發揮。如細胞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測定的一組實驗,可以巧妙變換為“馬鈴薯不同品種、部位澱粉分佈的因素”“澱粉含量與深加工”等專題。這些專題與教材要求貼近,課本知識與課題研究互相滲透,有利於學生完整知識結構的形成。

2.整合課程資源,開展馬鈴薯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追根究底法:根據教材的有關知識點設疑激思,層層探人,設計相應的實驗,加以論證和探索,就能產生新的研究課題。如根據課本中有關生長素的知識點設計“馬鈴薯的保鮮與催熟”專題。

3.整合課程資源,開展馬鈴薯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類比遷移法:在原型啟發下,將現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進,或改變控制現象產生的變數,來研究另一種資訊,從而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4.整合課程資源,開展馬鈴薯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成果層出不窮,選擇一些社會關注的熱點。如“馬鈴薯瘟與馬鈴薯製品”“馬鈴薯育種”“馬鈴薯無性生殖”等,查閱圖書資料,擴大知識視野。

5.整合課程資源,開展馬鈴薯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參考引進法:專題除自己命題,也可根據教學目標、能力要求引進別人好的課題。如“馬鈴薯脫毒種薯製備的調查研究”“馬鈴薯中澱粉的提取”“無土栽培與常見缺素症的分析”等。

總之,利用“馬鈴薯專題研究”開展生物課外綜合活動研究性學習將研究性學習與生物學科課程教學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自己不同的最近發展區都有所進步,在這樣和諧、高效、實踐生物課堂中,我們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5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既是一門重要的生命科學基礎學科,又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是目前自然科學中進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領域,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然而受傳統的考試體系的影響,大多數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於傳統的期末一次性“終結考試”,一張試卷定成績,一次考試定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些學生應對這種考試是靠臨考前的死記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績,也僅僅是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而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卻沒有達到預定的教學計劃。傳統的考試體系形式單一,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考試體系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提大學聯考試的質量,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考試體系的改革是提高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科研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體系,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滿足素質教育培養的要求,有助於提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質量。為滿足以“勝任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標的臨床醫學醫學生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要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核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體系的構建

形成性考核體系的形式

1)階段性考試。當每個章節學習結束時,利用每個章節結束的最後一節課時間,對理論教學的內容進行閉卷測試。測試結束後教師給出正確答案,現場對學生答疑解惑,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教師審閱測試答卷後,將答卷反饋給學生,充分保障學生對成績評定情況的知情權,並能夠及時瞭解自己的不足,抓緊補正。

2)實驗教學多站式考試。實驗課不僅能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很好地煅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習的重要環節。多站式實驗考試的目的在於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能的掌握情況,由臨床班授課主講教師擔任主考,設四個考點,每個考點設監考教師兩名,負責考試過程及考場紀律;每個考點的考試專案滿分為5分,總計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計和離心機使用第三站:電泳儀使用電泳加樣第四站:裝柱,層析柱上樣

3)理論教學期末考試。理論教學終結考試是在課程結束時進行,旨在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確定總體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考試的內容涉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各方面知識,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問答題以及案例分析題等。

形成性考核體系的成績評價

1)形成性評價(教師評價)。形成性評價是相對傳統的總結性評價而言的。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對學習的態度等方面的發展作出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研究所作出的發展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控制學習過程,使學生增加學習的自信心,獲得成就感,培養合作意識。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優勢,有效利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吉林省精品課程的平臺資源,建立生物化學師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變了只能在課堂上與教師見面、提問、交流的狀況。利用多種平臺,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反饋學生學習的評價,調整學生學習的狀態,更加有利於接下來課程的講授。

2)學生互評。小組討論有利於培養醫學生的語言表達、人際交流和溝通協調能力,為今後的醫患交流打好基礎。利用理論或實驗教學的空閒時間,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相關知識、話題進行分組討論,組長負責記錄討論的內容、過程和結論。討論結束後,組內成員相互評分,討論記錄和評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給授課教師。形成性考核體系的分值設定學生的'結課評價成績由階段性考試成績(佔20%)、實驗教學多站式考試成績(佔20%)和理論教學期末考試(佔60%)組成,形成性評價和學生互評不計入結課考核成績。

2考核體系改革的效果與體會

形成性考核體系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時間緊迫,緊張感加強,學習態度端正,興趣增強,能有意識地主動學習,利用課外時間蒐集各種資源對課堂上的知識及時消化,隨時進行復習,靈活地將知識變成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對理論和實驗技能知識的掌握更加紮實。形成性考核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多項能力階段性考試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驗教學多站式考試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互評的小組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教師的形成性評價以及師生的溝通平臺使學生提高了交流溝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體系同時也激發著學生對專業問題的質疑與思考,訓練了科研思維及批判意識。形成性考核體系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形成性考核體系給教師帶來更大的自由度,並且在考核體系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反覆論證,不斷地摸索、創新、查漏補缺,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形成性考核體系促進教師自身成長與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階段性考核體系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在增強責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斷豐富自身知識,改進教學方法來滿足配合學生學習的需要。

3討論

形成性考核體系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考試模式,它不僅重視理論教學,更加重視實驗教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採用這種以“階段性考試+實驗教學多站式考試+理論教學期末考試”的考核體系取代傳統的“一張試卷的終結性考試”定成績的考核制度,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技能的動手操作水平和團隊協作溝通等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核體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學質量監控的深層次變革,是形成新的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勇於開拓創新,又要科學分析,達到真正的教學考的統一,適應以“勝任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標的臨床醫學醫學生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要求,推動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6

[摘要]系統生物學是本科生物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代表了生物學的未來。系統生物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學習和了解學科交叉和多領域融合的研究思路,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筆者在教學活動中,通過進行換位思考,重新組織教學內容,重構教學價值,合理運用案例分析,串聯絡統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從聽眾(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生)的角度出發完成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關鍵詞]生物工程;系統生物學;案例教學;教學價值;換位思考

系統生物學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專業的前沿專業選修課,是生命科學的新研究領域,其目的是在系統水平上理解生物體。區別於傳統意義上以生物分類為研究內容的“老”系統生物學,“新”系統生物學的研究屬於後基因組時代,以堅實的分子生物學知識為基礎,是對“還原論”和分析方法的反思與超越,側重於“整體論”和綜合方法。它是建立在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基礎上的生理學,被譽為“21世紀的生物學”[1],因在諸多醫學前沿領域研究中成為重要研究方法而被廣泛應用[2]。通過學習,學生應瞭解系統生物學課程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掌握生物系統分析和建模的基本原理,拓寬視野,形成全域性觀和系統的思維方式,從而全面地認識和理解生命現象,把握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總體方向,為研究生階段的深造打下基礎。系統生物學以系統論、實驗和計算方法整合研究為特徵,研究生物系統的組成及其相互關係和系統功能的湧現[3]。系統生物學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四步。第一步是對選定的某一生物系統的所有組分進行了解和確定,描繪出該系統的結構,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網路和代謝途徑,以及細胞內和細胞間的作用機理,以此構造出一個初步的系統模型。第二步是系統地改變被研究物件的內部組成成分(如基因突變)或外部生長條件,然後觀測在這些情況下系統組分或結構所發生的相應變化,包括基因表達、蛋白質表達和相互作用、代謝途徑等的變化,並把得到的有關資訊進行整合。第三步是把通過實驗得到的資料與根據模型預測的情況進行比較,並對初始模型進行修訂。第四步是根據修訂後的模型的預測或假設,設定和實施新的改變系統狀態的實驗,重複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斷通過實驗資料對模型進行修訂和精練[3]。由此可見,系統生物學課程內容多,關聯的知識面廣,理論性強,知識更新速度快,最好配備實驗等輔助環節和充足的實驗資金。這些要求在高校的課程安排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我校生物工程專業開設的系統生物學課程學時數偏少,且缺少實驗等輔助環節。因此,我們需要針對系統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進行改革與創新,在合理的課程知識結構框架下,吸收前人和自身授課過程中總結的經驗[4],通過靈活應用“換位思考”“注重教學價值”和“案例導向的課題式教學”,探索“關注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案,以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授課實效。希望本文的教學方案可以在其他相關課程教學中推廣實驗。

一、進行換位思考

有學者曾建議在教學中換位[5],主要是角色換位,即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老師給定一個科學問題,利用一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上講臺,以教師身份引領大家去分析、解決這些問題,而老師則以一名學生的角色去聆聽並參與討論。角色換位的目的是鍛鍊學生主動創新的思維和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角色互換式教學”效果顯著,但也存在不足,如由於時間和效率的關係(只能拿出少量的課時進行互換式教學,否則教學計劃無法完成),教師無法讓每位學生都進行角色互換(尤其是公共課,絕對沒有時間讓每位學生都上臺講),也不能每節課都由學生來講授。因此,“角色互換式教學”只能作為輔助,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是不能拋棄的。老師依然必須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點毋庸置疑。本文講的“換位思考”是指將“角色互換式教學”的思想融入每節課,充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熱情。站在聽眾(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是指授課老師以學生的角色去重新整理教學大綱,制定授課計劃,設計授課講義。這樣老師的授課才能貼近學生需求,學生才會變得主動、有興趣。以系統生物學為例,站在聽眾(生命科學專業學生)的角度授課,教師首先需要解釋的是:為什麼會出現系統生物學?學習這門課能解決什麼問題?這門課對今後的深造或工作有什麼幫助?筆者的實踐證明,在每節課備課時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重新設計授課講義,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使枯燥無味的理論課程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熱情。

二、設計故事情節展開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價值

筆者認為,大學老師授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為了傳授知識。原因有二:

1.現在是知識爆炸的年代,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傳授不完的,也是無法通過人腦完全記憶的;

2.現在是網路資訊爆炸的年代,年輕人(學生)利用網路資源的能力超過年長者(老師),學生可以通過搜尋引擎得到幾乎想要的任何資料(有任何不懂的,都可以上網搜尋),網路幾乎可以代替老師傳授知識。

在大學裡,老師最應該傳授的是方法和態度。知識就像是資料,而方法和態度就是程式。資料可以採集、錄入和儲存,而且永遠也採集不完;程式可以處理資料,最終得出公式和結論。如我們採集了今天的氣象資料(溫度、溼度、壓力和風力等),就可以通過程式處理對明天的天氣做出預測。老師只傳授知識,就相當於只教會學生怎樣採集今天的氣象資料,學生永遠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傳授方法就相當於教會學生怎樣執行程式、計算資料、得出結論。那麼,如何傳授方法和態度?授課老師需要從問題入手,展示前人是如何抽絲剝繭最終解決問題的。知識則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積累起來的。這才是真正的教學價值[6]。以系統生物學為例,傳統的授課順序一般依從於知識、概念、定義的邏輯順序。筆者進行了調整,從一個案例“開發抗瘧疾藥物”入手,先引入非洲的瘧疾問題,接著講述青蒿素對世界人民和美軍全球戰略的重要作用,最後介紹美國科學家Keasling是如何利用系統生物學思想找到突破口並解決問題的[7]。通過設計故事情節展開教學內容,筆者不但把“怎麼做”(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將“為什麼要這麼做”和“怎麼想到這麼做的”(方法和悟性)一道傳播出去,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筆者在授課過程中感悟到:優秀的授課過程就像講故事,可以採用正序、倒序和互動的方式,使情節撲朔迷離、高潮跌宕起伏,抓住聽眾的耳朵;優秀的授課過程又像寫一部偵探小說,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把知識、方法和悟性一道傳播給讀者。

三、以案例為導向的課題式教學

我校系統生物學的開課時間是大三第一學期,這時學生已經掌握了生物和計算機學科的基礎知識,但尚未進入課題研究階段,因此還不能做到理論聯絡實際。學生不知道教師為什麼要講授這些內容,也不瞭解講授的各種技術、工具、軟體有什麼重要的使用價值,以及對自己日後的學習、科研和工作有什麼幫助。課堂教學以學生聽講為主,教師講解與學生實踐脫節,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不起興趣,從而影響學習質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授課教師可以以案例為導向[8],讓學生在學習之餘參加課題研究(“幹”實驗部分),在科研實踐中學習知識和運用工具,培養解決問題的思路。在系統生物學教學中,筆者將學生分組,並設立了一系列論述題,如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從一株篩選到的微生物中克隆鹼性纖維素酶基因。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密切關注此類問題合適的解決思路和相關技術,並與同組同學進行討論。授課結束後,學生完善了思路,提供了詳盡的報告和本組課題的解決方案。一些學生的奇思妙想令筆者深思和感嘆。以案例為導向的課題式教學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探索的熱情,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支援。

四、結論

“換位思考”“注重教學價值”和“案例導向的課題式教學”是筆者結合自身授課經歷總結的教學方法,目的是“關注人才培養”,使枯燥無味的理論課程變得生動有趣,強化學生對原理的認識,讓學生學習應用科學技術並提高綜合能力。經過三年的教學實踐,該教學方案收到了實效。2014年只有8位學生選修該課程,而2017年有43位學生選修。學生表示喜歡該教學方案,這是對授課老師最好的表揚和最佳的教學動力。教學方法無高低之分,教學質量卻有高低之異。教師在教學前可以通過聽課、閱讀教學論文和同前輩探討等途徑,充分吸收教學經驗,再通過教學實踐總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拘泥於自己的經驗體系,而是集眾家之長,相容幷包,努力解決遇到的具體問題。提高授課實效是每位授課老師的責任。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7

大學生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階專業人才,代表著最先進的流行文化,怎樣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能力已成為高校工作的核心。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是生物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其實驗課更是鍛鍊學生能力的重要載體,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自學能力和獨立實驗能力是教學工作最重要的一環[1-2].在教學工作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1 藉助學生手機的拍照和攝像功能,提高其積極性。

微生物細胞染色及形態觀察是微生物學實驗的基礎部分,學生在做微生物細胞革蘭氏染色後的顯微觀察時,細胞經過染色等步驟之後,加之觀察時使用油鏡,細節較多,操作不好容易失敗,也不易找到觀察物件,一般失敗幾次之後學生就容易覺得比較困難而放棄實驗。當實驗室沒有顯微數碼系統時,老師在講解同學成功的實驗結果時,往往是老師找到觀察物件,讓同學一個個的輪流看,很難有針對性地給每一個學生講解觀察到的細胞結構,為了提高效率,增強與學生的交流,可就地取材,藉助學生手機的拍照功能,讓其拍照,儲存到電腦上,然後給所有同學講解實驗結果,並可以直觀指出細胞的不同狀態和構造,比如芽孢和營養體。這個過程充分調動了其積極性和參與性,不同實驗結果照片在電腦上很容易做對比,找到問題,並可以做到有效的指導,具有時效性、共享性、高效率等特點,提高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和教學效果。通過結果的對比及同學成功的示範,會起到激勵作用,學生往往會重複多次實驗直至成功,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及面對困難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2 提供多選題綜合實驗,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實驗課程一般包括驗證性和綜合性等實驗內容,由於各方面的條件所限,我們的實驗安排中,實驗內容大部分為驗證性試驗,而最能夠反映學生綜合能力的綜合性、設計性試驗則較少[3].驗證性實驗一般是老師準備好實驗材料,講解實驗步驟,學生通過這個過程學習基本的操作,並觀察實驗結果。學生學習了這些基本操作,能否把這些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協作能力,做綜合實驗時可以提供幾個跟學生生活密切或相關的選題,比如:茶杯中微生物的檢測,食堂餐桌微生物檢測,學校不同植物根系微生物的檢測,芽孢菌的分離及初步鑑定等給學生作為參考,另外還可發揮他們自己的想象力和主動性自己設計實驗,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做不同的實驗。相對傳統的大家都做一個選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提高了學習效果,通過自己查閱資料,不僅拓寬了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科研熱情,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能力。

3 利用身邊小道具,加深學生對原理知識的理解。

在學生做微生物細胞大小的測量實驗時,由於載物臺上不能同時放鏡臺測微尺和所要觀察的裝片,也就無法直接讀出物體的大小,所以必須藉助目鏡微測微尺測定,學生對其原理:“目鏡測微尺每小格的實際值會隨著物鏡放大倍數的改變而改變,每改變一次放大倍數其大小都需要校正”感覺比較難以理解。在講解時用顯微鏡不方便演示,因為測微尺本身也很小,微生物也很小,不借助工具看不清,而藉助放大鏡、普通的直尺和一張寫有字跡的紙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放大鏡相當於物鏡頭,紙上的字跡作為觀察物件,先用尺子量好字的大小。

當把尺子放在放大鏡上面觀察時,此時尺子相當於目鏡測微尺,隨著放大鏡距離的改變所觀察到的字跡大小也在改變,即放大倍數在改變,用尺子測得的數值也在改變,而字跡本身大小不會改變,說明此時在放大鏡上的尺子測出的讀數是不準確的',每一小格的實際值在改變,學生通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工具進行簡單的操作,容易理解“目鏡測微尺每小格的大小會隨著物鏡放大倍數的改變而改變”,也懂得了為什麼“每改變一次放大倍數目鏡測微尺每小格的值都需要校正”.具體怎麼校正?可以在放大鏡上下分別放一把直尺,分別模擬目鏡測微尺和鏡臺測微尺,並且被觀察的字跡可以和放大鏡下的尺子放在同一個平面上,而學生懂得字型本身的大小不會變,這樣放在放大鏡上面的尺子每小格代表的實際值學生會比較容易算出,於是學生掌握了測微尺測定物體大小原理,後面的操作相對也就得心應手了。這個過程不僅僅是老師教學生學,學生主動的參與進來,可以培養讓學生活學活用,善於思考、創造條件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

4 採用多媒體播放視訊,方便學生反覆觀摩學習。

由於微生物實驗操作要注意的細節較多,比如培養基配置實驗中稱取牛肉膏[4],融化瓊脂,分裝過程,僅通過一次講解,學生很容易忘記操作細節,而如果在講解完之後,反覆的播放視訊(視訊可通過網路或者自己拍攝),學生實驗過程會更加有序,出錯減少,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再如無菌接種環節,雖然操作時間不長,但步驟複雜,在講解步驟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先進行空白練習,利用塞好塞子的空試管,接種環先做演練:如何灼燒接種環、拔塞子、取菌、接種,反覆播放視訊,學生可以及時糾正錯誤,也避免失敗,節省了實驗材料。與單純的講解之後學生就做實驗相比,通過多媒體反覆播放視訊以及多次空白演練,不僅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而且在課堂上做到了眼動、腦動、手動,全方位的提高了學習效果。

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和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及團隊協作能力。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學會了主動思考,在遇到不懂得問題時也會積極請教老師,互動的過程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積極性,能主動的要求參與到老師的科研專案中。總之,實驗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新方法新路子以期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韓冰,李蘅,孟建宇。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xx(11):144-145.

[2]李江華,房峻,鄭飛雲,等。生物工程綜合實驗教學創新體系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xx(4):104-106.

[3]楊玉民,和朝軍,易力。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J].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xx,8(32):134-136.

[4]沈萍,範秀容,李廣武。微生物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8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在飲食結構和習慣上發生了改變,因此慢性胃炎逐漸成為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之一。目前,證候的客觀化研究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如果能夠找到證候形成的客觀化依據,尤其是生物學指標,對證候就會有更直觀和深入的理解,也能使治療更具針對性。近年來,學者們運用多種生物學方法對慢性胃炎中醫證候的本質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病理學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原因、機制、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形態結構、功能變化的一門學科。許多學者運用病理學方法對慢性胃炎中醫證候進行研究。胡玲等從炎症的角度研究慢性胃炎脾胃溼熱證的發生機制,發現核因子-κB和熱休克蛋白70這兩種因子的相互作用可形成脾胃溼熱證。肖政華等認為慢性胃炎證候的發生與各種炎性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造成胃黏膜損傷有關。高碧珍等探討了慢性胃炎不同證候胃黏膜病理變化及其與細胞增殖指數的關係,從細胞增殖的角度闡明本病“同病異治”的基礎和依據。

微生態學

研 究 顯 示,慢 性胃炎證 候 的 形成 與幽門螺 旋 杆 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一定關係。熊哲錕發現溼熱是HP生長、繁殖的病理基礎。姜力也認為HP感染與脾胃溼熱證密切相關。馮春霞發現脾胃溼熱證患者胃黏膜損傷程度比脾虛證患者嚴重,而且脾胃溼熱證伴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炎症情況更加嚴重,但認為HP只是加重溼熱程度的因素。柯曉等則提出截然相反的結論,認為慢性胃炎的證候虛實變化與HP感染無關。

免疫學

中醫理論認為“脾為之衛”,說明脾具有協助機體抵抗外邪的生理功能,這點與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十分相似,故脾虛就可能出現免疫功能紊亂。羅雲堅等發現慢性胃炎脾虛證患者外周血白細胞中CD9、CD164、PF4、RARB基因表達下調,IGKC、DEFA1、GNLY基因表達上調,說明脾虛證的發生與免疫相關。陳晴清認為HP感染可能啟動了胃黏膜區域性免疫反應,導致輔助性T淋巴細胞亞群的平衡失調,這或許是脾胃溼熱證纏綿難愈的病理機制之一。

生物化學

張聲生髮現在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證→脾虛痰溼證→脾胃溼熱證的演變過程中,胃泌素(gastrin,Gas)逐漸升高,脾胃溼熱證組升高明顯,認為此時發生了質的變化,提示Gas可能與痰溼有關,並且與溼熱關係更為密切,Gas可能是證從熱化的一項指標,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可能與證從寒化較為密切。另外,劉衛紅等的實驗結果顯示慢性胃炎不同證候患者的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前列腺素E2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劉曉秋等發現慢性胃炎脾虛證患者總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澱粉酶N-聚糖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提示這可能與脾虛證患者酸刺激後唾液澱粉酶活性低下及脾功能低下有關。

分子生物學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較為迅速,該學科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以此闡明生命現象的本質。目前,眾多學者從細胞凋亡的角度探討慢性胃炎證候的形成機制。任健等認為Bcl-2和Bax的改變可能是慢性胃炎肝鬱證的生物學基礎。徐珊等的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同中醫證型與胃黏膜細胞增殖調控基因蛋白(PCNA、EGFR及C-myc)的表達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另外,還有學者探討了水通道蛋白、三葉因子1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環氧合酶-2、TFF1-MUC5AC-EGRFR及MEK/ERK相關通路等與慢性胃炎證候形成的關係。

基因組學

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熱點轉移到了基因組學。目前對於證候的研究也已經達到了基因水平。陳蔚文等研究發現脾氣虛證在營養物質代謝及免疫調節相關基因表達上明顯呈下調趨勢。楊澤民指出B3GNT1、ST、RAB等15個基因可能與脾虛證密切相關。陳晴清推測HLA-DQA1*0103基因可能是脾胃溼熱證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601基因可能是該證的`保護性基因,進一步說明脾胃溼熱證存在著一定的免疫遺傳學基礎。

蛋白組學

蛋白組學以蛋白質組為研究物件,分析細胞內動態變化的蛋白質組成成分、表達水平與修飾狀態,在整體水平上研究蛋白質組成與調控的活動規律。王憶勤等對慢性胃炎溼證患者的血清蛋白質譜進行分析,發現溼證患者的蛋白質表達譜質荷比為3.2、6.4和8.1κD,出現高表達趨勢。徐珊等欲通過蛋白表達調控的變化及其規律建立微觀辨證指標體系,為證候的動物基因模型複製提供思路。王濟國對患者唾液的蛋白質譜進行檢測,初步篩選出了可用於臨床病證結合診斷的特異性生物標記物,並探索建立了病證結合的診斷模型。

代謝組學

代謝組學是繼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之後的第三大組學,它通過代謝物中所隱含的資訊揭示生物學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經過。因為其傾向於一系列事件的最終結果,因而更能夠準確反映機體的狀態,這點與強調整體性的中醫學之間有明顯的相似性。童寧寧對受試者的唾液進行代謝組學檢測,發現溼熱蘊脾證組患者的白氨酸、苯丙氨酸、丙酸鹽等10種物質的含量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鄭麗紅也認為脾氣虛證和溼熱蘊脾證患者唾液中的代謝網路與正常組存在明顯差異:脾氣虛證患者唾液中的鈣、鎂、磷、尿素氮、乳酸、乙醇含量明顯增高,而鈉明顯降低;溼熱蘊脾證患者唾液中的鎂、磷、穀草轉氨酶、甘油三酯、醋酸鹽和丙酸鹽含量明顯增高等。

評價與建議

隨著現代生物學技術的不斷革新,有關慢性胃炎中醫證候的客觀化研究亦在不斷進步和深入,但從目前來看,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辨證標準不具有統一性,臨床上單一的證型或者典型的證型不易獲得;指標檢測重複,無法達成統一的結論;證候模型的造模方法缺乏標準;僅靠一種生物學方法解釋證候的本質,缺乏多學科交叉研究等。根據這些問題,今後的研究首先一定要規範化辨證標準,著重對某一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探索,而不僅僅關注於檢測幾個指標。另外,對於證候的完整闡述應該要基於多學科的研究結果,通過系統的、規範化的整理,最後得出結論。

證候的客觀化研究是中醫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中醫診治水平的重要途徑。生物學技術,尤其是三大組學技術的誕生,可謂意義非凡。其中代謝組學因為其具有能夠反映人體整體特性的優勢,運用於中醫證候研究的意義更大,應該值得推廣和深入的探討。相信我們的工作必將不斷靠近中醫證候的實質,也為中醫治療慢性胃炎提供更有力的支援。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9

突觸後緻密物(postsynapticdensity,PSD)是位於中樞神經系統突觸後膜的特殊結構,是突觸後訊號轉導和整合的關鍵物質[1]。根據分子質量不同,可將其分為:突觸後緻密蛋白-95(postsynapticdensity-95,PSD-95)、突觸後緻密蛋白-93(PSD-93)、突觸相關蛋白-97(synapse-associatedproteins-97,SAP-97)和突觸相關蛋白-102(SAP-102)。其中PSD-95也稱突觸相關蛋白-90(SAP-90)[2],是1992年在穀氨酸能突觸PSD中發現的一種特殊蛋白質,是PSD的主要成分,因分子量95KD,而命名為PSD-95,屬於膜相關鳥苷酸激酶(membraneassociatedguanylatekinases,MAGUK)家族中的一員。PSD-95本身並無蛋白酶活性,主要通過不同結構域與相關受體及訊號分子結合,形成訊號複合物發揮作用,具有參與突觸連線的形成、維持突觸的可塑性、參與疼痛的調控等多種生物學功能,現將PSD-95的生物學功能及其與疾病關係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PSD-95的分佈與表達調控

PSD-95首先由Cho等(1992年)在構建cDNA文庫時於穀氨酸能突觸連線處中發現,Hunt等(1996年)運用免疫金電子顯微鏡證實PSD-95位於PSD,同時,還證實廣泛分佈於中樞神經系統,主要存在於成熟的興奮性穀氨酸能突觸內[2,3]。綜合文獻研究結果提示,PSD-95廣泛分佈於人腦,包括海馬、大腦皮層、杏仁核、紋狀體、丘腦等,在大鼠海馬區主要表達在CA1、CA3區,大腦皮層主要在II-III、V-VI層錐體細胞表達[4-6]。此外,另有研究提示,PSD-95在正常脊髓灰質和白質中均有表達。在脊髓灰質中,PSD-95主要定位於前腳運動神經元和突起及后角板層,而在脊髓白質中,PSD-95在神經纖維和膠質細胞中均有表達[7];Fa—soli等[8]通過免疫組化證實在大鼠視網膜TH細胞,神經節細胞也有PSD-95的表達;沈愛國等[9]使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損傷模型研究結果提示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中也存在PSD-95表達。Niethammer等(1998年)研究發現CRIPT結構可以通過與微管蛋白結合進而調控PSD-95蛋白隨微管的分佈。Yoshii等[10]在基因干預的細胞模型中發現,PSD-95的表達受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及其受體TrKB的啟用調控,主要通過:MAPK/ERK訊號通路調節PSD-95的轉錄;PI3K/Akt訊號通路調節PSD-95的突觸傳遞;PLC-PKC訊號通路調節PSD-95在細胞質合成後的棕櫚醯化及表達。Dalva等[11]通過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生物化學技術、光脫色熒光恢復技術證實,肝配蛋白B3(ephrin-B3)通過PDZ結構域與PSD-95結合調控神經元活動度。Park等[12]採用蛋白質組學、酵母雙雜交技術、GST融合蛋白沉降等技術研究發現,門冬氨酸能夠通過活化門冬氨酸受體,促進PSD-95的泛素化降解;此外,E3泛素連線酶也通過Mdm2參與PSD-95的泛素化降解過程,進而調節神經元發育,興奮性突觸傳遞及突觸可塑性[13]。

2PSD-95的結構及生物學功能

PSD-95是一種胞質內蛋白質,分別由N端的3個重複的PDZ(PSD-95/Discslarge/zonaoccludens-1,PSD-95/Dig/ZO-1)結構域,分別為PDZ1、PDZ2、PDZ3,中間的SH3(Srchomology3,SH3)結構域以及C端無活性的鳥苷酸激酶(guanylatekinase-likes,GK)結構域[14]組成。其中PDZ結構域是PSD-95發揮功能最重要的結構域,SH3結構域的主要功能是識別配體PxxP核心序列[15],C端的GK結構域不具有激酶活性,但可與各種蛋白相互作用,從而影響細胞訊號轉導。PDZ結構域是一種常見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結構域,它的名字來源於最早發現含有此結構域的3種蛋白質:Postsynapticdensity-95(PSD-95),Discs-largeprotein(DLG-A)和Zonulaoccludens-1(ZO-1)首字母的縮寫。PDZ結構域能夠特異性識別並結合配體C末端的4個核心氨基酸殘基,在蛋白質定位、訊號轉導和蛋白複合體形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PDZ結構域可以通過2種方式結合受體或訊號分子:①與受體或訊號分子羧基端直接結合並摺疊形成串聯體。如Glu6R/PSD-95/MLK複合物的形成,是由PSD-95的PDZ1結構域與GluR6受體結合,SH3結構域與JNK上游激酶MLK3結合形成,該複合物參與缺血、缺糖誘導的海馬神經元凋亡[16]。②2個PDZ結構域之間形成同源或異源PDZ-PDZ二聚體。如NMDAR/PSD-95/nNOS複合物的形成,是由PSD-95的PDZ1結構域識別並結合NMDAR亞基NR2的羧基端序列E-S-D-V,PDZ2結構域與神經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PDZ結構域結合形成PDZ-PDZ二聚體,該複合物介導的訊號通路稱為PSD-95訊號通路,是調控神經元功能的重要訊號途徑,與神經突觸可塑性密切相關,參與維持突觸可塑性、調節學習記憶、腦缺血、氧化應激、疼痛調控等過程並起重要作用[17]。Doyle等(1996年)最先提出PSD-95的3的三維結構,Passafaro等(1999年)發現PDZ3結構域可與CRIPT結構的末尾4個氨基酸序列發生相互作用,CRIPT通過與微管蛋白結合進而調控PSD-95蛋白隨微管的分佈情況。新進研究發現,Roh等[18]通過融合蛋白沉降技術和免疫共沉澱技術證實PSD-95通過PDZ1、PDZ2結構域與Neph2蛋白結合,形成Neph2/PSD-95/SynGAP1複合物,負性調節興奮性突觸傳遞及海馬齒狀回神經元突觸發生及功能。Ramón等[19]發現PSD-95能通過PDZ結構域與電壓門控鉀通道亞型Kv1.3結合,穩定鉀離子通道蛋白並抑制PKC訊號通路調控的免疫抑制作用。PSD-95本身並無蛋白酶活性,主要通過不同結構域與相關受體及訊號分子結合,如與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鉀離子通道蛋白、酪氨酸激酶和細胞黏附分子等結合,形成訊號複合物發揮作用,具有調控突觸及神經元可塑性、神經遞質以及其他神經營養因子的合成、調控神經元對神經傳導訊號的免疫應答,神經元及突觸生成,調節學習記憶,參與疼痛調控等生物學作用。基於PDZ結構域在結合受體或中間序列的作用及其抑制劑在若干疾病模型中顯示出的治療潛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可以此為靶點研發新型藥物,用於相關疾病的臨床治療。

3PSD-95與相關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3.1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是慢性進行性

神經系統疾病,多發於中老年人,以神經元退化和消失為主要病理生理基礎。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複雜,近年來研究發現,PSD-95作為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後膜上重要腳手架蛋白,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發展。3.1.1阿爾茲海默病阿爾茲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早期臨床表現為記憶力減退,而記憶力減退與突觸數量減少、突觸可塑性降低密切相關[20]。β澱粉樣蛋白(Aβ)在AD發生、發展中起關鍵作用。Bus—tos等[21]通過Dlg4/PSD95基因編輯證實,表觀遺傳編輯Dlg4/PSD95基因能夠改善衰老及AD小鼠的認知功能。Kim等[22]通過PSD-95與Aβ蛋白結合,以PSD-95為標誌物,證實人臍帶血間葉幹細胞能通過調節分泌血小板反應蛋白-1緩解突觸功能障礙。Watremez等[23]通過以PSD-95為標誌物分別檢測其在前額、前皮質、紋狀體、海馬背側及腹側的表達證實低水平的Aβ蛋白對認知、炎症、突觸功能障礙的緩解作用。以上為AD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臨床治療靶點。3.1.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種中老年人多發的、以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其發病原因與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進而引起的紋狀體多巴胺含量明顯減少密切相關。新進研究表明PD模型小鼠腦內PSD-95表達明顯降低,增加腦內PSD-95表達具有保護黑質神經元的作用。Park等[12]通過Dorfin基因敲除小鼠動物模型實驗證實,PSD-95與E3連線酶相互作用在神經元發生、突觸長時程增強、恐懼條件反射損害中發揮重要作用,提示其在PD中的作用。20xx年,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課題組通過構建脂多糖誘導神經炎症致PD的動物模型,證實PSD-95的恢復能夠緩解海馬區損傷,通過抑制TLR4/NF-κB訊號通路進而發揮神經保護作用[24]。為PD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治療靶點。3.1.3亨廷頓病亨廷頓病(Huntingtondisease,HD)是一種以認知缺陷及影響運動功能為主的遲髮型神經退行性疾病,與亨廷頓蛋白(Huntingtin,HTT)基因突變有關,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臨床表現為以舞蹈症為特徵的運動障礙,認知功能受損及精神行為症狀為主。20xx年,Murmu等[25]通過建立樹突缺失致HD動物模型證實,軀體感覺功能缺失時,皮質區PSD-95含量減少,進而影響突觸傳遞功能。Giralt等[26]通過海馬區酪氨酸激酶2(Pyk2)HD動物模型證實,Pyk2可以促進PSD-95與NMDAR的結合,調節海馬區興奮性突觸功能,進而改善HD的認知功能損害,為HD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治療靶點。

3.2缺血性腦卒中

腦卒中是一種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的疾病,其中70%~80%為缺血性腦卒中。腦缺血引起的穀氨酸興奮性毒性損傷,近些年在腦缺血神經保護研究中受到較多關注,腦缺血引起的興奮性神經遞質穀氨酸增多,進而啟用NMDAR,促進Ca2+內流,一方面啟用下游訊號通路級聯反應,另一方面促使NMDAR-PSD-95-nNOS複合物形成,進一步啟用nNOS,導致NO大量產生,最終引起神經元損傷。20xx年,有研究通過建立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模型,給予PSD-95抑制劑治療,證實PSD-95抑制劑對新生小鼠的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並且對缺氧、缺血性新生小鼠生長髮育障礙亦有明顯的改善,並提出其腦保護作用可能是通過阻斷PSD-95,從而抑制細胞凋亡[27]。20xx年,南京醫科大學藥學課題組通過使用小分子化合物ZL006阻斷PSD-95與nNOS的結合,證實能夠有效緩解缺血損害,促進神經幹細胞分化,減輕興奮性毒性,增加神經形成,具有神經保護和抗缺血損傷作用,明顯改善患者預後[28]。

3.3神經病理性疼痛

神經性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疼痛,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發病機制未明。臨床表現以自發性疼痛、痛覺異常和痛覺過敏為主要特點,是一種難治性慢性疾病。NP的發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目前已經明確的發病機制與中樞敏化、受損部位離子通道積聚、炎症因子的釋放等因素密切相關[29]。Andreasen等[30]通過脊神經結紮和完全福氏佐劑誘導炎性疼痛致小鼠痛覺過敏動物模型證實,PSD-95抑制劑UCCB01-144通過干擾NMDAR/PSD-95/nNOS複合物形成,增強血腦屏障通透性,顯著改善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和發展。新進研究表明,阻斷PSD-95與NMDAR的NR2B亞單位結合能夠通過抑制CaMKII和CREB訊號通路,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31]。以上為尋找慢性疼痛的治療手段提供了研究方向及基礎。

4總結與展望

隨著研究的深入,PSD-95在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以及PSD-95在相關疾病中的作用機制得到初步闡明。然而目前針對PSD-95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經系統。隨著蛋白質組學、高通量技術及生物資訊科技的發展,進一步研究如何有效調控PSD-95在特定組織或部位表達,並進一步認識其在相關疾病中的作用和機制,對幫助相關疾病早期診斷、病情判斷及預測預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為臨床開闢了新路徑。

作者:王雪巖 郭易楠 陰赬巨集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消化內科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10

【摘 要】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相關的生物知識,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採取適當的教學手段和策略,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生物學進行有效的構建,逐漸地提高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對相關生物的認知構建,能夠靈活地運用,讓學生在掌握的基礎上學習更多的生物知識,以此來促使教學有一個實質性的提升。

【關鍵詞】

生物 生物論文

一、上好緒論課吸引學生目光

讓學生的思維徹底活躍起來:1998年洪水氾濫是由人類濫砍濫伐,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引起。近年來,荒山數量不斷增加,稀有物種不斷減少,這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告。“非典”“禽流感”已經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恐慌。聽說過“多利羊”嗎?等等。

二、變換多種教學方法迎合學生的口味

傳統的教學方法太過死板,學生很容易產生牴觸心理,對生物課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1.比喻方法將概念具象化。

細胞膜、蛋白質、ATP等都是一些抽象的物質結構,教師單純地講解概念,學生理解與記憶都會存在困難。而將它們分別比喻成花生米、花生糕、汽車的燃油,細胞膜如花生米一樣以不同的深度覆蓋、鑲嵌或貫穿於其中,蛋白質的結構如花生糕一般,ATP像燃油一樣為人體提供能量。

2.口訣諧音助記憶。

物質出入細胞膜一是可以通過主動運輸:口訣為“逆水行舟用力撐”,“逆水”表示濃度由低到高,“行舟”表示需要載體,“用力撐”表示需要能量;二是通過自由擴散,口訣為“飛流直下三千尺”,“飛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不需要載體,且濃度由高到低。八種必需氨基酸的記憶口訣可以為“攜一兩本淡色書來”。有絲分裂過稱為“間期複製、前期三體、中期排隊、後期分家”。植物必需的七種微量元素“銅硼鋅氯鐵鉬猛”記成“銅棚新爐貼饃饃”。

3.比較法教學。

生物教材中的概念非常多,且許多概念之間存在類似之處,極易混淆。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徵;生物界;主要能源-糖類,直接能源-ATP,儲備能源-脂肪,最終能源-光能。這種具有相同之處的知識點,我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進行對比性記憶,學生就會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教學效果會變得非常顯著。

4.用聯想法發散學生思維。

如:愛因斯坦生活的年代,有一位漂亮的舞蹈女明星,不喜歡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卻對愛因斯坦情有獨鍾,以至於後來寫信告訴他,希望以後和他結婚,這樣他們的孩子將來既長相漂亮又有高智商。然後話鋒一轉,將問題留給學生,“如果這位女明星可以達到心願,他們的後代真的會像她所說的那樣嗎?”再比如,將綠色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模擬光合作用,通過特殊的導管把綠葉光合作用製造的ATP運到我們的體內,以維持我們身體生長的需要。這都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聯想之後教師再順勢給出專業的講解,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5.重點知識實驗化。有時實驗課的效果遠超出教師的估計,學生多動手、多做實驗,不僅鍛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動了學生的大腦。教師認為原理很簡單,但學生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可能就會發現許多問題。親自動手實驗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弄清實驗原理本身,這是教育學生的極好機會。所以教師要意識到實驗法教學的`重要性,上好每一堂實驗課。

三、優雅風趣的課堂更能吸引學生

相比一臉嚴肅的教師形象,學生更喜歡自己的老師像朋友一樣,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更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枯燥、抽象的理論教學,學生不喜歡好好聽課,教師有時也會變得異常煩躁,但教師只要合理使用幽默的教學語言,做到“雅俗結合”,用風趣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就可以將繁雜化為簡潔,將繁重沉悶化為輕鬆活躍,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高中生很多都有抽菸的習慣,而很多學生只是去模仿,去不知道抽菸的危害,怎麼去教育學生呢?在介紹細胞癌變時,我以相反的態度告知學生:“抽菸有兩大好處:一是菸草的營養豐富。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差不多有4000餘種物質。二是抽菸可成為醫學專家。身邊生病的人可以找你交流經驗,實踐出真知嘛!甚至哪天得癌症了,更是可以告訴別人自身的親身體驗”。這樣,將急切之意化為蘊藉之語,幽默方式有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讓課堂延伸豐富發展學生

課堂上,教師講解的知識必定有限,有些對生物特別興趣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可能更加強烈,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另外,理論講解永遠沒有課外活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走出課堂,瞭解自然界中的生物知識,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面。我組織學生製作葉脈書籤,去博物館參觀,讓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今後的學習鋪平了道路。總之,教師要熱愛學生,以學生為課堂中心,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平時的工作中勤於鑽研新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高中生物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11

加州鱸魚(Micropterus salmonides)原名大口黑鱸,分類學上屬鱸形目(Perciformes),太陽魚科[1],身體長而側扁,稍紡錘形,橫截面為橢圓形。全身覆蓋銀白色或淡黃色細密鱗片,但脊柱顏色較深,通常呈綠青色或淡黑色,同時沿側線附近常有黑色斑紋。腹部呈灰白色。背肉稍厚,墨綠色,體側青綠。生活在淡水湖泊,原產自美洲,1983年引進中國進行養殖,通過人工馴化後,性格較溫和,不喜歡跳躍,容易受到驚嚇。加州鱸魚通常可以在1%以下的鹹淡水域中正常生長,水質要求每升水溶氧量在1.5 mg以上,比鱸魚、鱖魚耐低氧能力強[2]。鱸魚肉是高蛋白食物,維生素A和維生素B豐富,滋補肝腎,健脾和胃,而且對感冒止咳有很好的功效,能化痰止咳,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鈣、鎂、鋅、硒等。加州鱸魚生長迅速,肉質鮮美,容易養殖,且經濟效益高,是中國常見的淡水養殖品種。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屬鯉形目鯉科,是中國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類,它和鰱、鱅、青魚一起,構成了中國著名的“四大家魚”[3]。

本研究所用菌株是從患病加州鱸魚體表分離,通過分子鑑定和形態鑑定,初步鑑定為斑替枝孢(Cladosporium bantianum),屬真菌門(Fung)半知菌亞門(Deuter omycota)絲孢綱(Hyphomycetes)叢梗孢目(Minili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枝孢屬(Cladosporium)。能引起面板暗色絲孢黴病[4],尤其侵染腦部引起腦囊腫或膿腫,少數為腦膜炎[5]。在PDA和PCA培養基上生長迅速,菌落扁平。鼠灰色絨毛狀,中央高凸,呈鈕釦狀,表面有不規則皺褶,37 ℃生長良好。在Sabourand培養基上,菌落稍大,灰棕色絨毛狀,背面黑色。菌絲灰棕色,分生孢子橢圓形、梨形、鏈生[6]。

為研究斑替枝孢的生物學特性和對其他淡水魚類的致病性,本試驗通過不同pH和不同溫度條件對該真菌的生長狀況和菌落大小的影響,研究該真菌的生物學特性。同時將該真菌回覆感染草魚和鯉魚,觀察真菌對草魚和鯉魚是否具有致病性,為淡水魚類的中草藥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該菌株分離自患病加州鱸魚體表潰爛處,在PDA培養基上純培養,將獲得的.純培養菌株保存於5 ℃冰箱備用。菌株的分離與鑑定見魏福倫等[6]的報道。

1.2 方法

1.2.1 不同pH對斑替枝孢的影響 將該真菌接種在pH為5.0、6.0、7.0、8.0、9.0、10.0、11.0的PDA培養基上,在25 ℃下恆溫培養,觀察真菌菌株的生長狀況,每隔24 h觀察一次,採用十字交叉法測定真菌菌落直徑並記錄下來。每個梯度做3個平板,試驗週期為15 d。

1.2.2 不同溫度對斑替枝孢的影響 將該真菌接種在PDA培養基上,在溫度為5、10、15、20、25、30、35、40 ℃下培養,觀察真菌菌株的生長狀況,測量其直徑記錄下來。每個梯度做3個平板,測量方法同上。試驗週期為14 d。

1.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用於回覆感染的淡水魚是草魚和鯉魚,取自烏江網箱[7]。取回後置自然條件下培養,待魚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狀況穩定後進行回覆感染。每組10尾魚裝到養魚箱中,每次試驗3箱魚,一箱為對照組,另兩箱為試驗組。對照組將真菌菌株接種在魚胸鰭下,放進魚箱中培養。試驗組一箱魚直接刮入真菌菌株進行培養,另一箱魚在魚胸鰭下接種真菌菌株。每24 h觀察一次,觀察該菌對淡水魚是否具有致病性。記錄每天的觀察結果,試驗週期為20 d。

1.2.4 資料分析 用SPSS_Statistics-v19.0win32軟體進行差異性計算,用SPSS軟體的單樣本t檢驗計算t值及Sig.(雙側)值。將Sig.(雙側)值與p值進行比較,p值表示概率,得出差異性是否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pH對斑替枝孢的影響

由表1、圖1可知,斑替枝孢在pH為5.0、6.0、7.0、8.0、9.0、10.0、11.0的條件下均能生長。由表1可知,t值各不相同,但Sig.(雙側)值均為0.000,小於顯著水平0.05,與t檢驗的零假設相符,即不同pH之間菌落生長速率存在顯著差異(接種菌餅均為2 mm)。pH 9.0時,真菌生長速度最快,菌落直徑達52.3 mm,菌落最為緻密,pH 7.0、8.0時,真菌生長速度也相對較快,菌落直徑分別達51.3、52.0 mm,因此最適生長的pH為9.0。

2.2 不同溫度對斑替枝孢的影響

真菌的生長狀況在不同溫度下有明顯的差異,在溫度低於5 ℃和高於35 ℃時,均不能生長(接種菌直徑為2 mm)。在10~30 ℃範圍內,該菌的生長速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快,在20 ℃時生長速度相對較快,菌落直徑達61.7 mm,菌落最為緻密。25 ℃時,真菌生長速度也相對較快,菌落大小為58.7 mm,但菌落不如20 ℃時緻密。因此20 ℃為斑替枝孢的最適生長溫度。用SPSS軟體計算t值和Sig.(雙側)值,t值各不相同,Sig.(雙側)值均小於顯著水平0.05,與t檢驗的零假設不相符,存在顯著性差異(表2、圖2)。

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將真菌菌株接種於草魚和鯉魚,培養後觀察,發現此菌株對草魚和鯉魚的生長沒有明顯的影響,沒有引起淡水魚患病或死亡。在魚體的傷口周圍取材進行再培養,沒有發現埃裡格孢,初步判斷斑替枝孢不感染草魚和鯉魚,單一菌株的斑替枝孢可能對淡水魚無致病性。

3 小結與討論

斑替枝孢是枝孢屬真菌,屬半知菌亞門,菌絲體淡褐色至褐色,有時產生子座。斑替枝孢又叫毛樣枝孢黴、枝孢樣枝孢黴,為腐生真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動物的糞便、蔬菜、腐木、鳥巢、腐爛水果中[8],而從魚類體表潰爛傷口分離該菌株則屬首次。

為了對斑替枝孢引起的病害進行有效防治,對從患病加州鱸魚體上分離的該菌進行生物學特性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該菌株在PDA培養基上pH為5.0~11.0時均能生長,以pH 9.0時生長最快,菌落最為緻密,直徑達52.3 mm,為該真菌最適生長pH。該真菌在不同溫度下有明顯的差異,在溫度低於5 ℃和高於35 ℃時,均不能生長。在20 ℃時該菌生長較快,菌落直徑達61.7 mm,菌落最為緻密,為斑替枝孢的最適生長溫度。表明該菌對於溫度、pH等條件適應範圍廣,要求不嚴格,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

將該真菌單一接種於草魚和鯉魚,並沒有表現出對草魚和鯉魚的致病性,這有可能是水質問題影響了試驗的結果,該菌是否有可能與其他病原菌相互作用、交叉感染而導致淡水魚類患病,還有待下一步驗證。此次試驗結果為下一步研究該菌對淡水魚的致病性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12

摘要:根據分子生物學學科特點,以茶樹轉錄因子Cs CBF1 的克隆及轉錄啟用活性分析為基礎,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構建了實驗教學新體系,重點突出實驗的綜合性、系統性和設計性。採用研究型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和創新能力,實現了學習實驗技術和理論知識的統一。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實驗;綜合性;構建

實驗教學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實驗教學不但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提高實際操作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技巧,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通過實驗教學,學生還能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研究性學習。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一門學科[1-2],其主要內容是研究遺傳資訊的儲存與傳遞的分子細節,它的理論和方法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每一領域,為生命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手段。分子生物學實驗是分子生物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3-4].

傳統的分子生物學實驗主要包括核酸的分離與檢測、PCR 擴增及其相關技術、基因克隆的基本步驟(感受態細胞的製備、載體與外源 DNA的 片段酶切純化和連線、轉化、重組子的鑑定)等[5].在實驗課程的組織形式上,採用獨立分割的實驗策略,通過一個個獨立的實驗演示分子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6].這種策略的優點是可以使學生很好地掌握單項技術,但由於實驗課程缺乏系統性,不利於學生綜合利用所學技術解決科學問題,理解科學的過程。在教學方式上,傳統的分子生物學實驗以說明性、驗證性實驗為主,指導教師講述實驗原理,演示、講解實驗方法,指導學生操作,並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管理。學生嚴格按照實驗指導開展實驗,重點關注能否得到正確的實驗結果,而較少關心實驗設計和對結果的分析解釋,教師也沒有分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實驗所涉及的科學原理,以及對資訊進行深度的加工處理。這種說明性、驗證性實驗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1 實驗教學理念和改革思路

針對傳統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一些實驗室以分子生物學為中心,整合不同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建立多學科融合的實驗教學體系,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7-9].參照國內外實驗教學改革的成果,本研究以茶樹的一個 CBF 轉錄因子的克隆和轉錄啟用活性為主線,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建立系統、開放的實驗教學體系。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包括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三個層次的實驗專案,實驗專案之間密切關聯,層層推進。驗證性實驗重點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設計性實驗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0].綜合性實驗引導學生將不同的實驗方法融會貫通,把握科學研究的整體性方法,形成綜合設計實驗的理念。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採用以研究為基礎的實驗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獨立進行實驗等一系列的活動來鍛鍊他們的科研思路,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並引導學生在實驗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實驗技術的學習和知識獲取的統一。

2 構建分子生物學綜合性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課以“茶樹轉錄因子 Cs CBF1 轉錄啟用活性分析”為中心,將 Cs CBF1 基因全長 c DNA 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Cs CBF1 基因的表達特性分析、Cs CBF1 的亞細胞定位、Cs CBF1 在酵母細胞中轉錄啟用活性分析等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形成系統、連續的綜合性實驗。其中,Cs CBF1 基因全長 c DNA 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包括 PCR 技術、利用 T 載體克隆 PCR 產物、將重組 DNA 分子匯入到大腸桿菌細胞、DNA 自動化測序等內容;Cs CBF1 基因的序列分析利用常用的分子生物學軟體分析 Cs CBF1 蛋白的核定位訊號、DNA結合結構域和轉錄啟用結構域;Cs CBF1 基因的表達特性分析則利用熒光定量 PCR 技術分析低溫在轉錄水平上對Cs CBF1 表達的影響;Cs CBF1 的亞細胞定位將 Cs CBF1 基因的 ORF 與植物表達載體 p BI121 中的報告基因 GFP 融合,並通過遺傳轉化使融合基因在植物細胞中的瞬時表達;Cs CBF1 在酵母細胞中的轉錄啟用活性分析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利用酵母單雜交技術分析 Cs CBF1 與 DNA結合的特異性,其二是將 Cs CBF1 的各種 N 端缺失突變體與GAL4 的 DNA 結合結構域融合後,觀察 Cs CBF1 的 C 端結構域對 lac Z、HIS 和 ADE 報告基因的啟用作用。

實驗內容相互銜接,將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生物資訊學和生物化學等課程的實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以使學生獲得跨學科多技能的綜合訓練。利用 PCR 技術克隆Cs CBF1 基因涵蓋了基因克隆的核心技術,是整個實驗的基礎。序列分析可以預期 Cs CBF1 含有一核定位訊號,並且有一個 DNA 結合結構域和一個 C 端酸性結構域,這為研究Cs CBF1 的功能指明瞭方向。亞細胞定位則用實驗證明Cs CBF1 含有一核定位訊號,定位於洋蔥表皮細胞的細胞核中。轉錄啟用活性分析表明 Cs CBF1 的 DNA 結合結構域能夠與 DRE/CRT 元件發生特異性結合,其酸性結構域在模式生物中可以啟用報告基因的轉錄。綜合上述實驗結果,可以推斷 Cs CBF1 為一植物轉錄因子,在細胞核中通過與特異性的 DNA 元件結合,啟用基因的表達。Cs CBF1 基因的表達特性分析通過研究低溫對 Cs CBF1 表達的影響,推斷 Cs CBF1可能在植物應答低溫過程中發揮作用。

3 建立實驗教學實施新模式

本專案是依據茶樹的一個轉錄因子的克隆與功能分析設計的多學科綜合的實驗教學體系。為了讓學生深入系統地理解實驗教學所涉及的知識、技術和原理,課程組編寫了一系列學習輔助材料,對實驗專案所涉及的主要技術給出了較為完備的註解。例如,ICE1-CBF 冷應答途徑是目前研究得最為清楚的一個調節植物冷訊號傳遞的轉錄級聯。課程組篩選了一組能夠反映該訊號傳導途徑發現過程的節點性文獻,重現問題的提出、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Cs CBF1轉錄因子的 DNA 結合結構域和轉錄啟用結構域的鑑定需要利用酵母表達系統。課程組以研究論文為基礎編寫研究簡報,系統描述了通過互補實驗分離酵母的 GAL4 基因、利用缺失實驗鑑定 GAL4 轉錄因子的 DNA 結合域和轉錄啟用域、利用結構域交換實驗進一步證實 GAL4 轉錄啟用域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在此基礎上,說明酵母單雜交系統和酵母雙雜交系統的原理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研究論文和研究簡報使學生在具體的研究情境中領悟到科學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進一步理解在實驗課中學習的相關技術是如何應用於解決具體的科學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

新的實驗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技寫作水平。為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科技寫作的基本技能,教師要抽出專門的時間介紹科技論文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寫作要求,讓學生對科技寫作有一個簡明而完整的概念。每次實驗除了要求每個學生完整記錄整個實驗過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寫作技巧方面的訓練,但練習僅限於論文的某一部分,例如摘要、引言、材料與方法或者結果與討論,甚至可以是對圖表的文字說明。這種化整為零的訓練方式,可以降低學生對科技寫作的畏難情緒,使他們循序漸進地掌握寫作技巧。當整個實驗專案完成時,學生需要提供兩種不同的實驗報告,一種是關於每個子專案的實驗報告,例如茶樹 DNA 的製備、PCR、連線、感受態細胞的製備、轉化、篩選、序列分析等;另一種是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報告,將所有的實驗內容整合在一起,寫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報告,包括目的、原理、過程、結果和討論。

在實驗教學中,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實驗教學的開始階段,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Cs CBF1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當學生掌握了 PCR 技術、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的基本方法後,鼓勵學生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自行設計試驗方案。學生在實驗前,提交實驗方案,指導教師對實驗方案進行修改後,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深刻理解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有了這些準備,學生便能夠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獨立開展實驗工作。

為了突出實驗教學的探索性,在研究 Cs CBF1 的亞細胞定位時,由不同的實驗小組分別將 Cs CBF1 的編碼區與 GFP基因融合,或者將程式預測的核定位訊號的編碼序列同時與 GST 和 GFP 基因融合,然後觀察兩種不同的融合蛋白在洋蔥表皮細胞中的表達部位。在確定 Cs CBF1 能否與DRE/CRT 順式作用元件發生特異性結合的酵母單雜交實驗中,分別將 DRE/CRT 或者突變型元件置於酵母表達載體報告基因的上游外,轉化表達 Cs CBF1 的酵母細胞後,檢測兩種不同的轉化子的β- 半乳糖苷酶活性。在確定 Cs CBF1 的轉錄啟用區時,將 Cs CBF1 的編碼區和幾種不同的缺失突變體與酵母表達載體的 GAL4 DNA 結合域融合,轉化酵母細胞後,檢測各種轉化子的β- 半乳糖苷酶活性。對於以上實驗專案,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目的與要求自行設計不同的表達載體,分組平行實驗,實驗後通過對不同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儘管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包含的主要是常規的分子生物學實驗,但是要求每個實驗小組所做的每一步實驗都要成功仍是不切實際的。如果實驗失敗,應幫助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學生重做實驗,獨立獲得實驗結果。但是,為了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實驗教學內容,教師要準備一套完整的實驗材料,例如茶樹的基因組DNA、攜帶有 Cs CBF1 的質粒、各種酵母表達載體及轉化的酵母細胞長成的菌落等。沒有獲得實驗結果的學生,可以從老師那裡獲得實驗材料,從而使後續實驗能夠順利進行。相比於實驗結果,我們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某一項實驗失敗,並不影響實驗課的成績,除非錯誤反覆發生。

本課程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在實驗課結束時,每一實驗小組通過課件介紹實驗方案和實驗原理,展示實驗結果,並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最後回答提問。該部分的成績佔總成績的 40%,以小組的形式給出,成績的評定內容包括:課件能否清晰地說明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案,能否以恰當的方式展示實驗結果,對結果的分析是否合理;彙報時語言是否清晰、流暢,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回答問題是否準確、思維是否具有創新性;小組成員是否具有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考核體系的第二部分是學生個人實驗報告的成績,佔總成績的40%.實驗報告分為每一個實驗專案的實驗報告和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報告。考核體系的第三部分是實驗小組的值日情況,以小組的形式給出成績,佔總成績的 20%.值日生的職責有配製公用試劑、向各個實驗小組分發樣品、為 DNA 電泳製備凝膠、對實驗裝置進行簡單維護、保持實驗室清潔等。

4 討論

通過 3 年的教學實踐,指導教師普遍感到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層次清晰,系統性強,有利於為學生創造研究性學習環境。學生普遍反映,新體系不僅使他們能夠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瞭解這些技術之間的銜接,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有顯著提高。由於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強調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學生在畢業論文階段對分子生物學技術表現得更加從容、自信,能夠根據實驗專案的要求獨立設計實驗,在實驗失敗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並對實驗方案做出調整。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增強了學生做實驗的積極和自覺性,顯著地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效果。

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對教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只有長期從事科學研究才能及時掌握學科發展的最新成就,把分子生物學的前沿技術不斷地融合到實驗教學體系中。也只有那些不但能傳授知識,而且能夠發現、創造、應用知識的教師才能使自己的講課內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獨創性和啟發性。教師還要開展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11],學習掌握新的教學技巧,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把教學看做是基於教師指導下的探索發現過程而非知識的傳遞過程。教師一旦掌握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加上自己的科研實踐和知識的積累,一定能夠探索出更加合理的實驗教學新模式,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玉香,樑彥龍,李殿雲,佟金。生物工程專業中分子生物學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xx(28):82-84.

[2] 陳豔紅,鄒明學。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新探索[J].生命的化學,20xx,34(6):840-842.

[3] 王榮,劉勇,姜雙林。高等師範院校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生物學雜誌,20xx,29(1):100-102.

[4] 唐喆。本科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xx(3):19-20.

[5] 楊冬梅,陶雙倫,李朝陽,陳玲,田向榮,李俊年。生物科學專業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xx(11):38-39.

[6] 徐啟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學分級式課程體系建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5):159-161.

[7] 王偉東,高亞梅,韓毅強,晏磊,王北豔。生物綜合性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學研究,20xx,36(1):103-104.

[8] 李麗萍,彭少丹,楊豔瓊,劉雅婷,林良斌。分子生物學綜合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xx,10(1):104-106.

[9] LI Su-Xia,Wu Hai-Zhen,Zhao Jian,Ou Ling,Zhang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for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students [J]hemistry and MolecularBiology Education,20xx,38(4):271-275.

[10] 樑旭方,彭婧,周天鴻。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因組學創新教學模式[J].遺傳,20xx,29(4):508-512.

[11] 劉智運。必須重視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教學研究,20xx,33(1):33-37.

生物學研究論文 篇13

摘要:針對傳統分子生物學理論課教學和實驗教學方法的弊端,初步探索了將教師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改革培養模式及考核方式以提高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具體措施,分析了教研一體化模式的應用對大學生、高校教師以及高等:校發展的優勢。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教研一體化;創新;綜合能力

20xx年5月4日,國務:頒佈了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意見曳,明確了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在創新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階人才,為完成這一任務,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加強要實現高度的平衡。然而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專業課課程的學習呢鑰根據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索和分析了通過教師科研與專業課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改革專業課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促進學校發展的作用。

1傳統分子生物學教學方法的弊端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內容繁多、抽象,不易理解[1]。傳統的分子生物學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習慣於以灌注的方式增加學生的知識。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思路閉塞,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造性,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厭煩情緒。很多情況下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任何理論的提出都必須以實驗依據為基礎[2]。要加深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理論的理解,增加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最有效的途徑是讓學生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3]。因此,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為適應分子生物學日新月異的發展,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各大高校就對生物專業的本科生開設了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但是傳統的分子生物學實驗課教學卻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實驗課的配套教材多年不變、實驗裝置老化、實驗內容陳舊,與飛速發展的前沿理論和技術嚴重脫節,導致教學脫離實際;二是對實驗課程的設定而言,由於需要較高的經費投入和師資不足等原因,很多實驗只停留在實驗理論的講授和實驗演示階段;三是學時安排使得上課時間較為分散,實驗內容的設定不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總之,當前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大學本科生對實驗理論與實際操作的需求。為緊跟生命科學發展的步伐,分子生物學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模式上都需要進行改革。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教師的科研平臺,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參與相關教師的科研專案,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專業課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實踐創新的能力。

2實現教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措施

為了有效開展教研一體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專業課的教學效果,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從事基礎科研活動的鍛鍊機會,應該採取以下一些符合教學實際、適於大學生參與的支援性和保障性措施:一是做好宣傳工作,鼓勵、吸納對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有一定基礎並對本學科實驗技術感興趣的本科生參與,組建科研創新團隊,營造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打造研究型、開放式的教學新模式。二是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和科研環境,將教學與教師的科研專案相結合,設定教學科研一體的教學體系。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的同時,把本專業最新的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滲透到分子生物學的理論教學中,使學生及時感受世界前沿知識的變化和魅力,大大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與專業興趣,為以後從事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相關工作奠定基礎。三是教師結合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及其所具備的能力,把握難度適宜、有利於理論知識掌握和培養能力的原則將課題進行合理劃分,並對學生做出明確的分工[4]。四是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前,要求學生認真地收集歸納與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方案,分析實驗方案在理論上的優缺點、可行性和科學性。通過這樣的形式,鍛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嚴謹、求真、創新、充滿挑戰、充滿活力的學術氛圍,將繁重枯燥的科研活動轉變為學生展現自我創新能力的舞臺。五是改革分子生物學專業課課程考核方式,不再採取單一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成績的形式,而是把平時成績、考試成績,並結合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專案的情況、科研活動的成果、科研論文的撰寫情況等都作為考核的內容。如此全面系統的考核,一方面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學生進行科研活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從而激勵學生理論課學習的熱情,提升專業課教學質量,增加學生從事科研活動的積極性。

3教學科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優勢

3.1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熱情

科學研究的過程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同時科學研究的順利開展,要求學生必須學好學精理論知識,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強化理論課教學的效果。

3.2彌補了實驗課教學的不足

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對大學生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長期以來,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開設的多數為驗證性實驗,學生僅僅是根據教材上的方法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撰寫報告,既不能從實驗資料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不能從實驗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缺乏創新能力的鍛鍊。教師對於實驗教學的要求也僅限於實驗資料處理和實驗報告的完成[5],這種教學方式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違背了野培養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冶[6-7]這一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題。教學科研一體化,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觀察、分析、查閱文獻的能力,還能訓練其寫作與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從單一型向複合型、從封閉型向開放型、從知識簡單型向綜合創新能力型轉變[8],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同時,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過程不僅是對勇於克服困難、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等個人品質方面的一種鍛鍊,亦是對他們在研究團隊中相互配合、資源共享的大局意識和協作精神的培養。國外學者萬科特和奧雷維克孜(PhilipWankatandFrankReovicz)指出:野大學生參與科研專案,可以培養他們的實驗技能、計算機技能、時間管理技能以及專案設計和按時完成任務的技能。每週例會的課題報告,可以培養學生非正式的口頭表達能力,撰寫科研報告是練習寫作能力的好機會,參加學術會議則有助於交流技巧的提高冶[9],這些更是傳統的實驗教學所不能達到的高度。

3.3不僅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對學校和高校教師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科研與教學的結合,一方面高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保證在繁重的教學壓力之下進行個人學術的開展;另一方面也使教師的授課不再是一個單調的、乏味的過程,而是有著許多例項的、生動的、有深度和廣度的教學過程。學生普遍反映,這種將科研滲入到教學中的方式,十分容易接受,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另外,教研一體化模式符合國家的教育改革方針,也進一步提升了大學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4結語

教學和科研是高等:校的2種基本職能,都是培養高階人才的重要途徑。它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教研一體化模式不僅僅適用於分子生物學課程,它是普適性的。在高等:校的教育工作中,應該把科研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以教學傳授知識,以科研創新意識,形成教學科研一體化模式,使教學科研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最終實現大學的可持續發展。

5參考文獻

[1]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江渝,彭家和,鍾小林,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必須適應現代化要求[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xx,6(4):355-356.

[3]戚曉利,張麗敏,薛春梅,等.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生物學雜誌,20xx,20(6):51-52.

[4]秦剛.關於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探討[J].科技資訊,20xx(9):90-91.

[5]蔣曹德,廖志華,楊應斌,等.分子生物學創新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7(2):200-202.

[6]周偉國,丁金昌.高校考試改革:致力於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J].高等農業教育,20xx(3):45-48.

[7]朱洪波.論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2(2):112-117.

[8]楊牧磊.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J].大理學:學報,20xx,7(7):81-84.

[9]楊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國內外本科生科研訓練比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5):65-68.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