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2W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總結怎麼寫才不會流於形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15篇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1

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影象辨析步驟:

1、細胞質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減數分裂中的卵細胞的`形成

2、細胞中染色體數目:

若為奇數——減數第二次分裂(次級精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看一極);

若為偶數——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

3、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

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

聯會、四分體現象、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

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

一極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

一極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後期。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2

第一節孟德爾豌豆雜交試驗(一)

1.遺傳學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狀: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

相對性狀:一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型別。舉例:兔的長毛和短毛;人的捲髮和直髮等。

性狀分離:雜種後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如在DD×dd雜交實驗中,雜合F1代自交後形成的F2代同時出現顯性性狀(DD及Dd)和隱性性狀(dd)的現象。

顯性性狀:在DD×dd雜交試驗中,F1表現出來的性狀;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現出高莖,即高莖為顯性。決定顯性性狀的為顯性遺傳因子(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如高莖用D表示。

隱性性狀:在DD×dd雜交試驗中,F1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現出矮莖,即矮莖為隱性。決定隱性性狀的為隱性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如矮莖用d表示。

(2)純合子:遺傳因子(基因)組成相同的個體。如DD或dd。其特點純合子是自交後代全為純合子,無性狀分離現象。

雜合子:遺傳因子(基因)組成不同的個體。如Dd。其特點是雜合子自交後代出現性狀分離現象。

(3)雜交: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個體之間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之間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測交:F1(待測個體)與隱性純合子雜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見問題解題方法

1)如果後代性狀分離比為顯:隱=3:1,則雙親一定都是雜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後代性狀分離比為顯:隱=1:1,則雙親一定是測交型別。即Dd×dd 1Dd :1dd

(3)若後代性狀只有顯性性狀,則雙親至少有一方為顯性純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離定律的實質:減I分裂後期等位基因分離。

第2節孟德爾豌豆雜交試驗(二)

1.兩對相對性狀雜交試驗中的有關結論

(1)兩對相對性狀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於兩對同源染色體。

(2) F1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等位基因一定分離,非等位基因(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且同時發生。

(3)F2中有16種組合方式,9種基因型,4種表現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結論只是符合親本為YYRR×yyrr,但親本為YYrr×yyRR,F2中重組型別為10/16,親本型別為6/16。

2.常見組合問題

(1)配子型別問題 如:AaBbCc產生的配子種類數為2x2x2=8種

(2)基因型型別 如:AaBbCc×AaBBCc,後代基因型數為多少?

先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後代3種基因型(1AA:2Aa:1aa)Bb×BB後代2種基因型(1BB:1Bb)

Cc×Cc後代3種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雜交後代有3x2x3=18種類型。

(3)表現型別問題 如:AaBbCc×AabbCc,後代表現數為多少?

先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後代2種表現型 Bb×bb後代2種表現型 Cc×Cc後代2種表現型

所以其雜交後代有2x2x2=8種表現型。

3.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減I分裂後期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係

第一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1.減數分裂

減數分裂的概念:①範圍: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生殖細胞(精原細胞或卵原細胞)發展成為成熟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過程中進行的。②過程: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③結果:新細胞染色體數減半。

2.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及比較

(1)同源染色體:兩條形狀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的染色體。

(2)聯會: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

(3)四分體:複製後的一對同源染色體包含四條姐妹染色單體,這對同源染色體叫四分體。

一對同源染色體=一個四分體=2條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4個DNA分子。

(4)一個精原細胞減數分裂完成形成四個精子。一個卵原細胞胞減數分裂完成形成一個卵細胞和三個極體。

3.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主要異同點:

4.受精作用的概念、過程及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意義:減數分裂和受精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遺傳和變異很重要特點:

5.識別細胞分裂圖形(區分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

(1)、方法(點數目、找同源、看行為)

第1步:如果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為奇數,則該細胞為減數第二次分裂某時期的細胞。

第2步:看細胞內有無同源染色體,若無則為減數第二次分裂某時期的細胞分裂圖;若有則為減數第一次分裂或有絲分裂某時期的細胞分裂圖。

第3步:在有同源染色體的情況下,若有聯會、四分體、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等行為則

為減數第一次分裂某時期的細胞分裂圖;若無以上行為,則為有絲分裂的某一時期的細胞分裂圖。

6.配子種類問題

由於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使配子也多種多樣,根據染色體組合多樣性的形成的過程,所以配子的種類可由同源染色體對數決定,即含有n對同源染色體的精(卵)原細胞產生配子的種類為2n種。

7.植物雙受精(補充)

被子植物特有的一種受精現象。花粉被傳送到雌蕊柱頭後,長出花粉管,伸達胚囊,管的先端破裂,放出兩精子,其中之一與卵結合,形成受精卵,另一精子與兩個極核結合,形成胚乳核;經過一系列的發展過程,前者形成胚,後者形成胚乳,這種雙重受精的現象稱雙受精。

注:其中兩個精子的基因型相同,胚珠中極核與卵細胞基因型相同。

例:一株白粒玉米(aa)接受紅粒玉米(AA)的花粉,所結的種子的胚細胞、胚乳細胞基因型依次是:Aa、Aaa

第二節基因在染色體上[ 內 容 結 束 ]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3

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五章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知識網路:

1、研究細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2、細胞膜主要成分:脂質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糖類

細胞膜成分特點: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

3、細胞膜功能:

①將細胞與環境分隔開,保證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②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資訊交流

一、製備細胞膜的方法(實驗)

原理:滲透作用(將細胞放在清水中,水會進入細胞,細胞漲破,內容物流出,得到細胞膜)

選材:人或其它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原因:因為材料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細胞器

提純方法:差速離心法

細節:取材用的是新鮮紅細胞稀釋液(血液加適量生理鹽水)

二、與生活聯絡:

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成分改變,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細胞壁成分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援和保護

四、細胞膜特性:

結構特性:流動性 舉例:(變形蟲變形運動、白細胞吞噬細菌)

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 舉例:(醃製糖醋蒜,紅墨水測定種子發芽率,判斷種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細胞膜其它功能:維持細胞內環境穩定、分泌、吸收、識別、免疫

第二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細胞器之間分工

(1)雙層膜

葉綠體:存在於綠色植物細胞,光合作用場所

線粒體:有氧呼吸主要場所

(2)單層膜

內質網: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脂質合成的場所

高爾基體: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包裝

液泡:植物細胞特有,調節細胞內環境,維持細胞形態

溶酶體:分解衰老、損傷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3)無膜

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

中心體:與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膜

(合成肽鏈) (加工成蛋白質) (進一步加工) (囊泡與細胞膜融合,蛋白質釋放)

線粒體:不直接參與合成和運輸過程,但為整個過程供能

三、生物膜系統

1、概念:細胞膜、核膜,各種細胞器的膜共同組成的生物膜系統

2、作用:

使細胞具有穩定內部環境物質運輸、能量轉換、資訊傳遞

為各種酶提供大量附著位點,是許多生化反應的場所

把各種細胞器分隔開,保證生命活動高效、有序進行

思考回答:

1、細胞膜的化學成分是什麼?

2、為獲得純淨的細胞膜,應選取什麼材料做實驗?理由是什麼?

3、欲使細胞破裂,對所選材料進行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4、細胞膜的功能是什麼?

5、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其作用是什麼?

6、細胞膜的兩個特性?

7、細胞器中具有雙層膜結構的是什麼?不具膜結構的是什麼?

8、被稱為“消化車間”的是哪種細胞器?

9、植物葉肉細胞裡,都具有色素的一組細胞器是什麼?

10、蛔蟲的細胞內肯定沒有哪種細胞器?這種細胞器的功能是什麼?

11、動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是什麼?功能是什麼?

12、線粒體與葉綠體如何將能量轉換的?

13、在動物細胞內,DNA分佈在細胞的什麼結構中?

14、與分泌蛋白合成和運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麼?分別有什麼功能?15、專一性染線粒體的活細胞染料是什麼?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什麼顏色?

16、細胞核有什麼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麼功能?

18、染色質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19、染色質與染色體的關係是什麼?

20、哪些細胞沒有細胞核?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例項

一、滲透作用

(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

二、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滲透作用)

1、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膨脹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皺縮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

2、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的是液泡裡面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復原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就,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位置 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 變小 脫離細胞壁 基本不變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 恢復原位 基本不變

1、 質壁分離產生的條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細胞壁

(3)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2、質壁分離產生的原因:

內因:原生質層伸縮性大於細胞壁伸縮性

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兩種:

(1)吸帳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幹種子、根尖分生區

(2)滲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 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例項

1、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逆相對含量梯度——主動運輸

對物質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決定。

2、細胞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二、 比較幾組概念

擴散:物質從高濃度到低濃度的運動叫做擴散(擴散與過膜與否無關)

(如:O2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運動)

滲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又稱為滲透

(如: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質層相當於半透膜)

半透膜:物質的透過與否取決於半透膜孔隙直徑的大小

(如:動物膀胱、玻璃紙、腸衣、雞蛋的卵殼膜等)

選擇透過性膜:細胞膜上具有載體,且不同生物的細胞膜上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構成了對不同物質吸收與否和吸收多少的選擇性。

(如:細胞膜等各種生物膜)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索歷程(略,見P65-67)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

▲磷脂雙分子層和大多數蛋白質分子可以運動糖蛋白(糖被)

組成: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糖類結合形成。

作用:細胞識別、免疫反應、血型鑑定、保護潤滑等。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被動運輸:物質進出細胞,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稱為被動運輸。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藉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二、主動運輸: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

方向 載體 能量 舉例

自由擴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維生素

協助擴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主動運輸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Na+、Ca+等離子、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

三、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一節降低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細胞代謝與酶

1、細胞代謝的概念:細胞內每時每刻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2、酶的發現:發現過程,發現過程中的科學探究思想,發現的意義

3、酶的概念: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4、酶的特性:專一性,高效性,作用條件較溫和

5、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難點)

1、 底物濃度

2、 酶濃度

3、 PH值:過酸、過鹼使酶失活

4、 溫度:高溫使酶失活。低溫降低酶的活性,在適宜溫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復。

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什麼是ATP?是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稱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結構簡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團 ~代表高能磷酸鍵

三、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轉化為ATP所需能量:

動物和人:呼吸作用

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節ATP 的主要——細胞呼吸

1、概念: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

2、有氧呼吸

總反應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線粒體基質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階段:線粒體內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無氧呼吸產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發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產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發生生物:動物,乳酸菌,馬鈴薯塊莖,玉米胚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 注意:微生物的無氧呼吸也叫發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發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發酵

討論:

1 有氧呼吸及無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於生成ATP,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了。

無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於生成ATP,大部分儲存於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過程中氧氣的去路:氧氣用於和[H]生成水

第四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 捕獲光能的色素

葉綠素a(藍綠色)

葉綠素

葉綠素b (黃綠色)

綠葉中的色素 胡蘿蔔素 (橙黃色)

類胡蘿蔔素

葉黃素(黃色)

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類胡蘿蔔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強,其次是紅光和藍紫光,綠光下最弱。

二、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 實驗原理:綠葉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層析液(有機溶劑)中,且他們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綠葉中的色素隨著層析液在濾紙上的擴散而分離開。

2 方法步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步驟要記準確)

(1)研磨時加入二氧化矽和碳酸鈣的作用是什麼?

二氧化矽有助於研磨得充分,碳酸鈣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壞。

(2)實驗為何要在通風的條件下進行?為何要用培養皿蓋住小燒杯?用棉塞塞緊試管口?

因為層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種有揮發性的有毒物質。

(3)濾紙上的濾液細線為什麼不能觸及層析液?

防止細線中的色素被層析液溶解

(4)濾紙條上有幾條不同顏色的色帶?其排序怎樣?寬窄如何?

有四條色帶,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黃色的胡蘿蔔素,黃色的葉黃素,藍綠色的葉綠素a,黃綠色的葉綠素b。最寬的是葉綠素a,最窄的是胡蘿蔔素。

三、捕獲光能的結構——葉綠體

結構:外膜,內膜,基質,基粒(由類囊體構成)

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分佈於基粒的類囊體及基質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佈於類囊體的薄膜上。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4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依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

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鏡觀察:

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

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別為: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①原核細胞:無核膜,無染色體,如大腸桿菌等細菌、藍藻

②真核細胞:有核膜,有染色體,如酵母菌,各種動物

注:病毒無細胞結構,但有DNA或RNA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①大量無素:C、H、O、N、P、S、K、Ca、Mg

②微量無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細胞乾重中,含量最多元素為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鮮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為水,乾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為蛋白質。

10、(1)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可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脂肪可蘇丹III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IV染成紅色);澱粉(多糖)遇碘變藍色;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2)還原糖鑑定材料不能選用甘蔗

(3)斐林試劑必須現配現用(與雙縮脲試劑不同,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於R基的不同

1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13、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1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摺疊方式千差萬別

15、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線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16、遺傳資訊的攜帶者是核酸,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17、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髮、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資訊,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

18、氨基酸結合方式是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線,同時脫去一分子水,如圖:

HOHHH

NH2—C—C—OH+H—N—C—COOH 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與RNA的區別:

20、主要能源物質:糖類

細胞內良好儲能物質:脂肪

人和動物細胞儲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質:ATP

21、糖類:

①單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

②二糖:麥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澱粉和纖維素(植物細胞)、糖原(動物細胞)

④脂肪:儲能;保溫;緩衝;減壓

22、脂質: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膽固醇、固醇(性激素: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生殖細胞形成)

維生素D(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質,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組成單位依次為:單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4、細胞內水的存在形式為結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95.5%):良好溶劑;參與生物化學反應;提供液體環境;運送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結合水(4.5%):組成細胞的.成分之一

25、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哺乳動物血液中Ca2+過低,會出現抽搐症狀;患急性腸炎的病人脫水時要補充輸入葡萄糖鹽水;高溫作業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鹽水。

26、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和少量糖類組成,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細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雙分子層;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和選擇透過性。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27、細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資訊交流

28、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具有支援和保護作用

29、製取細胞膜利用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因為無核膜和細胞器膜

30、葉綠體:光合作用的細胞器;雙層膜

線粒體:有氧呼吸主要場所;雙層膜

核糖體:生產蛋白質的細胞器;無膜

中心體: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無膜

液泡:調節植物細胞內的滲透壓,內有細胞液

內質網:對蛋白質加工

高爾基體:對蛋白質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體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種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32、細胞膜、核膜、細胞器膜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絡,協調。

維持細胞內環境相對穩定生物膜系統功能許多重要化學反應的位點把各種細胞器分開,提高生命活動效率

核膜:雙層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過結構核仁

33、細胞核由DNA及蛋白質構成,與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染色質兩種狀態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遺傳資訊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指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植物細胞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質壁分離中質指原生質層,壁為細胞壁

35、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協助擴散:載體蛋白質協助,高濃度→低濃度,如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36、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主動運輸:需要能量;載體蛋白協助;低濃度→高濃度,如無機鹽、離子、胞吞、胞吐:如載體蛋白等大分子

37、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38、酶的本質: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絕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

酶的特性:高效性、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成一類化學反應)

酶作用條件溫和,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溫度、pH等。最適溫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明顯降低,甚至失活(過高、過酸、過鹼)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

結構簡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團,~表示高能磷酸鍵

全稱:三磷酸腺苷

39、ATP與ADP相互轉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細胞內直接能源物質

40、細胞呼吸: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產物,釋放能量並生成ATP過程

41、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比較:

不同點比較:

相同點比較:

42、細胞呼吸應用:包紮傷口,選用透氣消毒紗布,抑制細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釀酒:選通氣,後密封。先讓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無氧呼吸產生酒精

花盆經常鬆土:促進根部有氧呼吸,吸收無機鹽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爛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劇烈運動,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乳酸

破傷風桿菌感染傷口:須及時清洗傷口,以防無氧呼吸

43、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源頭是太陽能;流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44、葉綠素a和b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綠葉中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含量不同,乙醇提取的葉綠素只要結構沒有被破壞,仍是可以吸收光能的。

4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O2的過程。

46、18C中期,人們認為只有土壤中水分構建植物,未考慮空氣作用

1771年,英國普利斯特利實驗證實植物生長可以更新空氣,未發現光的作用

1779年,荷蘭英格豪斯多次實驗驗證,只有陽光照射下,只有綠葉更新空氣,但未知釋放該氣體的成分。

1785年,明確放出氣體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國梅耶發現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1864年,薩克斯證實光合作用產物除O2外,還有澱粉

1939年,美國魯賓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來自水

47、(1)條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應階段場所:類囊體薄膜,

產物:[H]、O2和能量

過程:①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②ADP+Pi+光能ATP

(2)條件:有沒有光都可以進行

暗反應階段場所:葉綠體基質

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五碳化合物

過程:

①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②C3的還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還原成糖類,部分又形成C5

聯絡:光反應階段與暗反應階段既區別又緊密聯絡,是缺一不可的整體,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H]和ATP。

48、空氣中CO2濃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長短與強弱,光的成分及溫度高低等,都是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外界因素:可通過適當延長光照,增加CO2濃度等提高產量。

49、自養生物:可將CO2、H2O等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如綠色植物,硝化細菌(化能合成)

異養生物:不能將CO2、H2O等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只能利用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自身生命活動,如許多動物

50、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係限制了細胞的長大,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51、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減數分裂:生殖細胞(精子,卵細胞)增殖

52、有絲分裂:體細胞增殖

分裂間期:完成DNA分子複製及有關蛋白質合成,染色體數目不增加,DNA加倍。

分裂期:

前期:核膜核仁逐漸消失,出現紡綞體及染色體,染色體散亂排列

中期:染色體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體形態比較穩定,數目比分裂期較清晰便於觀察

後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現,紡綞體,染色體逐漸消失

無絲分裂:蛙的紅細胞。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綞絲和染色體變化

53、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區別:

54、有絲分裂特徵及意義:將親代細胞染色體經過複製(實質為DNA複製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在親代與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穩定性,對於生物遺傳有重要意義

55、有絲分裂中,染色體及DNA數目變化規律

56、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它是一種永續性變化,是生物體發育的基礎,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於提高各種生理功能效率。

57、細胞分化舉例:紅細胞與肌細胞具有完全相同遺傳資訊,(同一受精卵有絲分裂形成);形態、功能不同原因是不同細胞中遺傳資訊執行情況不同

58、細胞全能性: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組織培養因為細胞(細胞核)具有該生物

生長髮育所需的遺傳資訊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細胞衰老特徵:

細胞內水分減少,新陳代謝速率減慢

細胞內酶活性降低,細胞衰老特徵細胞內色素積累

細胞內呼吸速度下降,細胞核體積增大

細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質運輸功能下降

60、細胞凋亡指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生理過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對於多細胞生物體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以及抵禦外界因素干擾具有非常關鍵作用

61、癌細胞特徵: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癌細胞表面糖蛋白減少,容易在體內擴散,轉移

62、癌症防治:遠離致癌因子,進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檢測;也可手術切除、化療和放療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5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例項

一、滲透作用

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滲透裝置組成:

液麵上升的原因:單位時間內由燒杯通過半透膜進入漏斗的水分子數>單位時間內由漏斗通過半透膜進入燒杯的水分子數。

3、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①具有:某些物質可以通過,而另外一些物質不能通過。(如:動物膀胱膜、玻璃紙、腸衣、雞蛋的卵殼膜等)

②是半透膜兩側具有。

4、水分子的運動方向:單位體積內水分子數的方向水分子數的方向;雙向運輸。

二、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2、半透膜:

3、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

濃度<濃度時,細胞吸水膨脹

濃度>濃度時,細胞失水皺縮

濃度=濃度時,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

三、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水方式有兩種:

(1)吸脹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幹種子、根尖分生區

主要靠細胞內的.蛋白質、澱粉和纖維素等親水性物質吸收水分

(2)滲透作用(形成液泡後)

2、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的是裡面的細胞液。

3、半透膜:(和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4、可以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

(1)具有

(2)具有

5、實驗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6、質壁分離及復原的原因分析專案型別內因外因巨集觀表現微觀表現液泡質壁分離相當外界溶液濃度植物由細胞顏色於一層半透膜細胞液濃度變得原生質層與細胞壁液泡質壁分離細胞壁的伸縮外界溶液濃度植物由細胞顏色復原性原生質層細胞液濃度變得原生質層與細胞壁

7、可以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的物質:

8、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的應用:

①判斷細胞的死活

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活細胞待測細胞+蔗糖溶液鏡檢不發生質壁分離→死細胞

②測定細胞液濃度的範圍

待測細胞+蔗糖溶液分別鏡檢細胞液濃度介於未發生質壁分離和剛剛發生質壁分離的兩種外界溶液的濃度之間

③比較不同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

不同植物細胞+同一濃度的蔗糖溶液鏡檢比較發生質壁分離時所需時間的長短判斷細胞液濃度的大小(時間越短,細胞液濃度越小)

四、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驗

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生物膜的這一特性,與細胞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是的一個重要特徵。

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索歷程時間

科學家科學實驗假說19世紀末歐文頓用500多種物質對植物細胞進行上萬次的通透性實驗,發現脂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膜是由組成的20世紀初科學家對紅細胞膜化學分析膜中含脂質和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從細胞膜中提取脂質,鋪成單層分子,面積細胞膜中脂質為家是細胞膜的2倍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細胞膜由“蛋白質脂質蛋生物膜為三層靜態統一白質”的三層結構構成結構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別用綠色和紅色熒光染料標記兩種細胞的蛋白質,並將兩細胞融合,發現熒光均勻細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觀察和實驗證據基礎上模型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1、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質分子有的,有的,有的(體現了膜結構內外的不對稱性)。

3、磷脂雙分子層和大多數蛋白質分子可以(體現了膜的流動性)。

4、細胞膜外表,有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糖類結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與的識別有密切關係。(糖被與細胞識別、胞間資訊交流等有密切聯絡)(體現了膜結構內外的不對稱性)。5、除糖蛋白外,細胞膜表面還有糖類和脂質分子結合而成的糖脂。

三、生物膜的結構特點:

功能特點: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被動運輸

1、概念:物質進出細胞,的擴散。

2、分類:自由擴散:協助擴散:

二、主動運輸

1、概念:

2、意義:

3、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比較物質進出細胞被動運輸主動運輸的方式濃度梯度(一般)是否需要載體是否需要能量圖例影響因素①細胞內外物質濃度差①②②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舉例O2、CO2、水、甘油、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乙醇、苯等離子通過細胞膜表示曲線(一定濃度範圍內)

三、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1、胞吞:細胞外→細胞內,如:變形蟲吞食食物顆粒,白細胞吞噬病菌等。

2、胞吐:細胞內→細胞外,如:分泌蛋白的分泌過程。

3、特點:非跨膜運輸;需要能量;不需要載體蛋白。

4、進出細胞的結構基礎:生物膜的流動性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6

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聯絡

水自由水約95%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約4.5%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

(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資訊交流

三、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援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裡),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佈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遊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線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於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於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鹼、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資訊庫(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資訊交流。

拓展閱讀:生物必修二重點知識點整理

遺傳的基本規律

1.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3.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記憶體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

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範圍內,有n對等位基因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種。

細胞增殖

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複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基因的本質

的化學結構: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組成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每個脫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組成:一個脫氧核糖、一個含氮鹼基和一個磷酸;③構成DNA的脫氧核苷酸有四種。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種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脫氧核苷酸;鳥嘌呤(G)脫氧核苷酸;胞嘧啶(C)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脫氧核苷酸;組成四種脫氧核苷酸的脫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樣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種含氮鹼基:ATGC;④DNA是由四種不同的脫氧核苷酸為單位,聚合而成的脫氧核苷酸鏈。

的雙螺旋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與磷酸相間排列在外側,形成兩條主鏈(反向平行),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兩條主鏈之間的橫檔是鹼基對,排列在內側。相對應的兩個鹼基通過氫鍵連結形成鹼基對,DNA一條鏈上的鹼基排列順序確定了,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另一條鏈的鹼基排列順序也就確定了。

的特性:①穩定性:DNA分子兩條長鏈上的脫氧核糖與磷酸交替排列的順序和兩條鏈之間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是穩定不變的,從而導致DNA分子的穩定性;②多樣性:DNA中的鹼基對的排列順序是千變萬化的。鹼基對的排列方式:4n(n為鹼基對的數目);③特異性:每個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這種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就構成了DNA分子自身嚴格的特異性。

4.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在鹼基含量計算中的應用:①在雙鏈DNA分子中,不互補的兩鹼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佔整個分子鹼基總量的50%;②在雙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嘌呤之和與嘧啶之和的比值與其互補鏈中相應的比值互為倒數;③在雙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不互補的兩鹼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與其在互補鏈中的比值和在整個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樣的。

的複製:①時期: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②場所:主要在細胞核中;③條件:a、模板:親代DNA的兩條母鏈;b、原料:四種脫氧核苷酸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種,DNA複製都無法進行;④過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扭成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稱為解旋;b、合成子鏈:然後,以解開的每段鏈(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境中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在有關酶的作用下,按照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隨的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不斷地延長,同時每條子鏈與其對應的母鏈互相盤繞成螺旋結構,c、形成新的DNA分子;⑤特點:邊解旋邊複製,半保留複製。⑥結果:一個DNA分子複製一次形成兩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⑦意義:使親代的遺傳資訊傳給子代,從而使前後代保持了一定的連續性;⑧準確複製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夠自我複製,一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雙螺旋結構,能為複製提供模板;二是因為它的鹼基互補配對能力,能夠使複製準確無誤。

複製的計算規律:每次複製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條鏈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個DNA分子複製n次則形成2n個DNA,但含有最初母鏈的DNA分子有2個,可形成2ⅹ2n條脫氧核苷酸鏈,含有最初脫氧核苷酸鏈的有2條。子代DNA和親代DNA相同,假設x為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母鏈的數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遊離的脫氧核苷酸數為子代DNA中所求脫氧核苷酸總數2nx減去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鏈的數量x。

7.核酸種類的判斷:首先根據有T無U,來確定該核酸是不是DNA,又由於雙鏈DNA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T,G=C,單鏈DNA不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來確定是雙鏈DNA還是單鏈DNA。

拓展閱讀

說明:以下內容為本文主關鍵詞的百科內容,一詞可能多意,僅作為參考閱讀內容,下載的文件不包含此內容。每個關鍵詞後面會隨機推薦一個搜尋引擎工具,方便使用者從多個垂直領域瞭解更多與本文相似的內容。

1、知識點:知識點是知識、理論、道理、思想等的相對獨立的最小單元。在教育實踐中,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多用於口語化,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知識點是網路課程中資訊傳遞的基本單元,研究知識點的表示與關聯對提高網路課程的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我學瞭如何演講”這顯然不是一個知識點,這是一個知識面,別人看了也不知道你今天學了什麼。再比如:“今天我學到了上臺演講時候身體不要隨意晃動”。顯然這是一個具體的知識點。衡量日誌裡的一句話是不是知識點,明確的知識點有兩個標準:“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只要符合其中一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標準的知識點。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些情況也叫“考點”。微信搜尋更多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2、生物: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等。【拼音】:shēngwù【英文】:organism(生物,有機體),biology(生物學),livingthings(生物:有生命的東西)基本解釋◎生物shēngwù海洋生物(2)有生命的物體,具有生長、發育、繁殖等能力,能通過新陳代謝作用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森林生物只有幾隻蒼鷹在高空盤旋,看不見旁的生物。——《孟姜女》詳細解釋(1)泛指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體。(2)活的動物與植物。(3)生長萬物。(4)未經煮熟之物。詞語示例《禮記·樂記》:“土知道搜尋更多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3、細胞質:細胞質(cytoplasm)是細胞質膜包圍的除核區外的一切半透明、膠狀、顆粒狀物質的總稱。含水量約80%。細胞質的主要成分為核糖體、貯藏物、多種酶類和中間代謝物、各種營養物和大分子的單體等,少數細菌還有類囊體、羧酶體、氣泡或伴孢晶體等。細胞質由細胞質基質、內膜系統、細胞骨架和包涵物組成,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細胞質包括基質、細胞器和包含物,在生活狀態下為透明的膠狀物。基質指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細胞質的基本成分,主要含有多種可溶性酶、糖、無機鹽和水等。細胞器是分佈於細胞質內、具有一定形態、在細胞生理活動中起重要作用的結構。它包括:線粒體、葉綠體、質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液泡系(溶酶體、液泡)細胞骨架(微絲、微管、中間纖維)中心粒以及周圍物質等。細胞質是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膠狀、顆粒狀物質的總稱。細胞質包括基質、細胞器和包含物,在活體狀態下為透明的膠狀物。細胞質含水量約80%,主要成分為核糖體、貯藏物、多種酶類和...百度搜索更多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4、減數分裂:減數分裂(meiosis)是有性生殖生物在生殖細胞成熟過程中發生的特殊分裂方式。在這一過程中,DNA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結果形成4個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只有母細胞的一半,故稱為減數分裂,又稱成熟分裂(maturationdivision)。減數分裂的結果是形成單倍體(n)配子。減數分裂的全過程劃分為4個階段:間期Ⅰ、減數分裂Ⅰ、間期Ⅱ和減數分裂Ⅱ。圖13-12(2張)配子減數分裂特點是減數分裂和配子發生緊密聯絡在一起,包括所有多細胞動物和原核動物。在脊椎動物中,雄性脊椎動物的一個精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4個精細胞,精細胞經一系列的變態發育最終形成4個成熟的精子;雌性脊椎動物的一個卵母細胞經減數分裂最終形成1個卵細胞和2~3個極體。脊椎動物的卵往往在減數分裂完成前受精。受精後,減數分裂完成精子留在卵細胞的細胞漿中。孢子植物減數分裂(2張)孢子減數分裂見於植物和某些藻類。其特點是減數分裂和配子發生沒有直接的關係,減數分裂的結果...神馬搜尋更多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7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依次為: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

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鏡觀察:

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

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別為:

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①原核細胞:無核膜,無染色體,如等細菌、藍藻

②真核細胞:有核膜,有染色體,如酵母菌,各種動物

注:病毒無細胞結構,但有或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

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

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①大量無素:C、H、O、N、P、S、K、Ca、

②微量無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細胞乾重中,含量最多元素為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鮮重中,

含量最多化合物為水,乾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為蛋白質。

10、幾種化合物的檢驗

(1)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可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脂肪可蘇丹III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染成紅色);澱粉(多糖)遇碘變藍色;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2)還原糖鑑定材料不能選用甘蔗

(3)斐林試劑必須現配現用(與雙縮脲試劑不同,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

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的區別在於R基的不同。

12、肽鍵

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13、脫水縮合中

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1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

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摺疊方式千差萬別。

15、每種氨基酸分子

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線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16、遺傳資訊的攜帶者是核酸,

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17、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髮、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資訊,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

18、氨基酸結合方式是脫水縮合:

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線,同時脫去一分子水:

19、核酸分為兩大類: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20、主要能源物質:糖類

細胞內良好儲能物質:脂肪

人和動物細胞儲能物:糖原

21、糖類:

①單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

②二糖:麥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澱粉和纖維素(植物細胞)、糖原(動物細胞)

脂肪:儲能;保溫;緩衝;減壓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8

第一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一、生態因素對環境的影響

1、生態學: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叫做~。

2、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佈的因素,叫做~。

3、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係。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鬥爭。

4、種內互助:同種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維護群體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整合群,對捕食和禦敵是有利的。

5、種內鬥爭:同種個體之間由於食物、棲所、尋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條件的矛盾而發生鬥爭的現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體中,鱸魚,無其它魚類、食物不足時,成魚就以本種小魚為食。)

7、種間關係: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

8、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類與真菌共生體,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體的體內或體表,從那裡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活,這種現象叫做~。(例如:蛔蟲、絛蟲、血吸蟲等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內;蝨和蚤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表;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體寄生在細菌內部。)

10、競爭: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由於爭奪資源、空間等而發生鬥爭的現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

11、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

12、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①光:陽光對生物的生理和分佈起著決定性作用。A、光的強與弱對植物:如鬆、杉、柳、小麥、玉米等在強光下生長好;人蔘、三七在弱光下生長。淺海與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無植物生存。b、光照時間的長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開花;菠菜、鳶尾在長日照下開花。c、陽光影響動物的體色:魚的背面顏色深;腹面顏色淺;d、光照長短與動物的生殖:適當增加光照時間可使家雞多產蛋。E、光線影響動物習性:白天活動與夜晚活動。

②溫度:a、不同地帶的差異:寒冷地方針葉林較多;溫暖地帶地方闊葉林較多b、植物的南北栽種:蘋果、梨不宜在熱帶栽種;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種;c、對動物形成的影響:同一種類的哺乳動物生長在寒冷地帶,體形大;d、對動物習性的影響:冬眠—-蛇、蛙等變溫動物;夏眠—-蝸牛;洄游:遷徙;季節性換羽。

③水分:限制陸生生物分佈的重要因素;水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態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

13、生態因素的綜合作用: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體是同時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種生態因素所起的作用並不是同等重要的,有關鍵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14、區分共生、競爭和捕食關係的圖象。a、共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變化不同步,先增者先減少,為被捕食者,後增者後減少,為捕食者。被捕食者圖象的最高點高於捕食者;c、競爭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開始時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以後則你死我活。4、決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佈的主要因素是陽光。

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此項僅供參考,可以不掌握)

1、保護色: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

2、警戒色:某些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所具有的鮮豔色彩和斑紋。

3、擬態:某些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狀態。

4、適應的相對性:指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的適應,不是絕對的。

5、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對性。因為生物生存的環境不斷變化,而生物的遺傳具有保守性,不會因為環境變化立即改變其遺傳性,因此適應的形成是長期的自然選擇的結果。選擇作用不會一次到位,更不會造成盡善盡美的選擇結果,所以,適應具有相對性。

6、適應的普遍性: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動物對環境的適應,外形的適應性特徵。

7、適應具有相對性的原因:遺傳物質穩定性與環境條件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8、保護色:動物體色與背景色彩相似,利於取食避敵,避役(變色龍)、比目魚、雷鳥、蝗、某些沙漠植物。

9、警戒色:動物體色與背景色彩形成對比色,具有惡臭(毒刺)或者鮮豔色彩(斑紋)的特點,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敵人不要侵犯,以防止“兩敗俱傷”。警戒色是冒充的“藝術”,以鮮豔色彩向動物們發出警告。(例如:黃峰、蝮蛇體表的斑紋、瓢蟲體表的斑點)

10、擬態:生物形態、色澤模擬背景生物體,(如:竹節蟲、尺蠖的形狀像樹枝、枯葉蝶、有的螳螂成蟲的翅展開時像鮮豔的花朵,若蟲的足像美麗的花瓣、蜂蘭。)

11、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對性。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

第二節、種群和生物群落

1、種群: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如:一個湖泊中的全部鯉魚就是一個種群)

2、種群密度:是指單位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

3、年齡組成: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

4、性別比例:是指雌雄個體數目在種群中所佔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

6、死亡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各種生物群落的總和。

8、生物群落的結構:是指群落中各種生物在空間上的配置情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方面。

9、垂直結構: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結構。

10、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割槽段現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如:林地中的植物沿著水平方向分佈成不同小群落的現象。

11、種群特徵: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種群數量變化是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種群密度是種群的重要特徵。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以及遷人和遷出等都可以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

12、種群密度的測定:對於動物採用標誌重捕法,其公式為種群數量N=(標誌個體數X重捕個體數)/重捕標誌數.

13種群密度的特點:①相同的環境條件下,不同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密度和種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於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於死亡率,種群密度下降。;出生率與死亡率大體相等,則種群密度不會有大的變動。

15、年齡組成的型別:(1)增長型:年輕的個體較多,年老的個體很少。這樣的種群正處於發展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2)穩定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這樣的種群正處於穩定時期,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定。(3)衰退型:種群中年輕的個體較少,而成體和年老的個體較多,這樣的種群正處於衰退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小。

16、性別比例有三種類型:(1)雌雄相當,多見於高等動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於雄,多見於人工控制的種群,如雞、鴨、羊等。有些野生動物在繁殖時期也是雌多於雄,如象海豹。(3)雄多於雌,多見於營社會性生活的昆蟲,如白蟻等。7、種群數量的變化:①影響因素:a、自然因素:氣候、食物、被捕食和傳染病。B、人為因素:人類活動。②變化型別:增長、下降、穩定和波動。③兩種增長曲線:a 、“”型增長特點:連續增長,增長率不變。條件:理想條件。b、“S”型增長特點:級種群密度增加→增長率下降→最大值()穩定;條件:自然條件(有限條件)。 ④研究意義:防治害蟲,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8、預測未來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看年齡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則顯示近期種群密度變化趨勢。

第三節、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

1、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型別: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可以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兩大類。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又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型別。在水域生態系統中,又分為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

3、森林生態系統:溼潤或比較溼潤的地區;物種多,植物以喬木為主,樹棲攀援動物多,種群密度穩定,群落結構複雜穩定。

4、草原生態系統: 年降水量少的地區;物種少,植物以草本為主,善跑或穴居動物多,種群密度易變,群落結構一般不穩定。

5農業生態系統: 農作物種植區;作物種類少,種群密度大,群落結構單一而不大穩定,植物主要為農作物,人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態系統: 整個海洋,型別多,分佈各異; 微小浮游植物為主,有大型藻類,各類動物集中於200以上水層,底棲動物適應性特殊。

7、淡水生態系統: 淺水區為水生和沼澤植物,深水區表層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動物、魚類和底棲動物。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1、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的屍體、排洩物和殘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在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來製造有機物。

2、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於事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絡,叫做~。

3、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線的複雜營養關係,叫做~。

4、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5、生態系統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種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陽光、熱能、空氣、水分和礦物質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6、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等)。

7、消費者:包括各種動物。它們的生存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綠色植物製造出來的有機物,所以把它們叫做消費者。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動物中直接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也叫植食動物)叫做初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叫做次級消費者;以小型肉食動物為食的大型肉食動物,叫做三級消費者。

8、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9、生物之間的關係:食物鏈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一般有捕食關係;而食物網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除了捕食關係外,還有競爭關係。

10、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賴以存在的基礎,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成分,消費者不是生態系統的必備成分,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分。

11、消費者等級與營養等級的區別:消費者等級始終以初級消費者為第一等級,而營養等級則以生產者為第一等級(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級,次級消費者為第三營養級。);同一種生物在食物網中可以處在不同的營養等級和不同的消費者等級;同一種生物在同一食物鏈中只能有一個營養等級和一個消費者等級,且二者僅相差一個等級。

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能量金字塔:可以將單位時間內各個營養級的能量數值,由低到高繪製成圖,這樣就形成一個金字塔圖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1、起點: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輸入能量)。

2、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3、渠道:沿食物鏈的營養級依次傳遞(轉移能量)

4、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三個去處是:呼吸消耗,下一營養級同化,分解者分解。對於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這三個去處。並且可以認為,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釋放的能量十被下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但對於最高營養級的情況有所不同。

5、特點:傳遞方向:單向流動(能量只能從前一營養級流向後一營養級,而不能反向流動);傳遞效率: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

4、人們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5、計算規則:消耗最少要選擇食物鏈最短和傳遞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選擇食物鏈最長和傳遞效率最小10%。

四、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1、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在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回到無機環境的迴圈過程。這裡說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下系統——生物圈,其中的物質迴圈帶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學迴圈。

2、溫室效應:大氣中CO2越多,對地球上逸散到外層空間的熱量的阻礙作用就越大,從而使地球溫度升高得越快,這種現象就叫溫室效應。

3、碳迴圈:①碳在無機環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鹽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迴圈的。③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糖類等有機物。生產者合成的含碳有機物被各級消費者所利用。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通過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生產者和消費者死後的屍體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氣中。特點:隨大氣環流在全球範圍內運動,所以碳迴圈帶有全球性。

4、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流動是單向,不迴圈的,是逐級遞減的。物質迴圈具有全球性,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可以反覆出現,迴圈運動。能量流動與物質迴圈既有聯絡,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由於生態系統中生物的遷入,遷出及其它變化使生態系統總是在發展變化的,當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它的結構和功能能夠保持相對穩定,我們就把:生態系統具有保持和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稱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抵抗力穩定性:在生物學上就把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稱之為抵抗力穩定性。

3、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遭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以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做恢復力穩定性。

4、生物圈II號”實驗失敗說明: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難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樣,長期保持相對穩定,具備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穩定性的本質是“抵抗干擾、保持原狀”;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定性,就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單純,營養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越小,抵抗力穩定性越低。一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相對定狀態就會遭到破壞。

6、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係。抵抗力穩定性較高的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較低,反之亦然。

7、生物圈是人類生存的唯一環境,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範圍內使生態系統偏離穩態,我們要保護並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9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係

(一)兩者比較:

(二)體溫調節

1、體溫的概念:指人身體內部的平均溫度。

2、體溫的測量部位:直腸、口腔、腋窩

3、體溫相對恆定的原因: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共同調節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產熱器官:主要是肝臟和骨骼肌

散熱器官:面板(血管、汗腺)

4、體溫調節過程:

(1)寒冷環境→冷覺感受器(面板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面板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產熱)

→體溫維持相對恆定。

(2)炎熱環境→溫覺感受器(面板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面板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

→體溫維持相對恆定。

5、體溫恆定的意義: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主要通過對酶的活性的調節體現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10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一、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二、穩態

(1)概念: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2)意義:維持內環境在一定範圍內的穩態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3)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

第二章動物體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一、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神經元。

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產生高興,並傳導興奮,進而對其他組織產生調控效應。

神經元的結構:由細胞體、突起[樹突(短)、軸突(長)]構成。軸突+髓鞘=神經纖維

2、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

感受器:感覺神經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生興奮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彙集在一起構成

傳出神經

效應器:運動神經末稍與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2)興奮是以電訊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訊號也叫神經衝動。

(3)興奮的傳導過程:靜息狀態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受到刺激,興奮狀態時,細胞膜電位為外負內正→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間由於電位差的存在形成區域性電流(膜外:未興奮部位→興奮部位;膜內:興奮部位→未興奮部位)→興奮向未興奮部位傳導

(4)興奮的傳導的`方向:雙向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就是通過突觸實現的

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2)興奮的傳遞方向:由於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內,所以興奮在神經元之間

(即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只能是: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上個神經元的軸突→下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6、人腦的高階功能

(1)人腦的組成及功能:大腦: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是高階神經活動的結構基礎。其上有語言、聽覺、視覺、運動等高階中樞;小腦:是重要的運動調節中樞,維持身體平衡;腦幹:有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中樞,如呼吸中樞;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滲透壓感受器、是調節內分泌活動的總樞紐

(2)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階功能

語言中樞的位置和功能:書寫中樞(W區)→失寫症(能聽、說、讀,不能寫)運動性語言中樞(S區)→運動性失語症(能聽、讀、寫,不能說)聽性語言中樞(H區)→聽覺性失語症(能說、寫、讀,不能聽)閱讀中樞(V區)→失讀症(能聽、說、寫,不能讀)(3)其他高階功能:學習與記憶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11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01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相關概念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3、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4、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現

- 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 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 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質

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2、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3、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02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ATP的結構簡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稱為高能化合物。這種高能化合物化學性質不穩定,在水解時,由於高能磷酸鍵的斷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與ADP的轉化

03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相關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過程(主要線上粒體中進行)

五、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六、影響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通過影響細胞內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來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越低,細胞呼吸越弱;溫度越高,細胞呼吸越強。

2、氧氣:氧氣充足,則無氧呼吸將受抑制;氧氣不足,則有氧呼吸將會減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來說,細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將增強.但陸生植物根部如長時間受水浸沒,根部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過多酒精,可使根部細胞壞死。

4、CO2:環境CO2濃度提高,將抑制細胞呼吸,可用此原理來貯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

1、作物栽培時,要有適當措施保證根的正常呼吸,如疏鬆土壤等。

2、糧油種子貯藏時,要風乾、降溫,降低氧氣含量,則能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鮮時,要低溫或降低氧氣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抑制呼吸作用。

04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相關概念

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二、光合色素(在類囊體的薄膜上)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

1648年海爾蒙脫(比利時),把一棵2.3kg的柳樹苗種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後只用雨水澆灌而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年後柳樹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減輕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質積累來自水。

-

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

1785年,由於空氣組成的發現,人們明確了綠葉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氧氣,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指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

1864年,德國科學家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

- 1880年,德國科學家思吉爾曼用水綿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

-

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釋放的是18O2;第二組提供H2O和C18O,釋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

四、葉綠體的功能

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在類囊體的薄膜上分佈著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類囊體的薄膜上和葉綠體的'基質中含有許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光照強度:在一定範圍內,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加快,超過光飽合點,光合速率反而會下降。

2、溫度:溫度可影響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濃度:在一定範圍內,光合速率隨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加快,達到一定程度後,光合速率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時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應用

- 適當提高光照強度;

- 延長光合作用的時間;

- 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積——合理密植,間作套種;

- 溫室大棚用無色透明玻璃;

- 溫室栽培植物時,白天適當提高溫度,晚上適當降溫;

- 溫室栽培多施有機肥或放置乾冰,提高二氧化碳濃度;

七、光合作用的過程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依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鏡觀察:

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

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別為: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①原核細胞:無核膜,無染色體,如大腸桿菌等細菌、藍藻

②真核細胞:有核膜,有染色體,如酵母菌,各種動物

注:病毒無細胞結構,但有DNA或RNA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細胞乾重中,含量最多元素為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鮮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為水,乾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為蛋白質。

10、(1)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可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脂肪可蘇丹III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IV染成紅色);澱粉(多糖)遇碘變藍色;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2)還原糖鑑定材料不能選用甘蔗

(3)斐林試劑必須現配現用(與雙縮脲試劑不同,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於R基的不同。

1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13、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1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摺疊方式千差萬別。

15、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線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16、遺傳資訊的攜帶者是核酸,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17、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髮、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資訊,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

18、氨基酸結合方式是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線,同時脫去一分子水,如圖: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稱: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佈: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

染色劑:甲基綠、吡羅紅

鏈數:雙鏈、單鏈

鹼基:ATCG、AUCG

五碳糖:脫氧核糖、核糖

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體、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質:糖類

細胞內良好儲能物質:脂肪

人和動物細胞儲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質:ATP

21、糖類:

①單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

②二糖:麥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澱粉和纖維素(植物細胞)、糖原(動物細胞)

④脂肪:儲能;保溫;緩衝;減壓

22、脂質: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膽固醇、固醇(性激素: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生殖細胞形成)

維生素D:(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質,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組成單位依次為:單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劑;參與生物化學反應;提供液體環境;運送

24、水存在形式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

結合水(4.5%)

25、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哺乳動物血液中Ca2+過低,會出現抽搐症狀;患急性腸炎的病人脫水時要補充輸入葡萄糖鹽水;高溫作業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鹽水。

26、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和少量糖類組成,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細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雙分子層;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和選擇透過性。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27、細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資訊交流。

28、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具有支援和保護作用。

29、製取細胞膜利用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因為無核膜和細胞器膜。

30、葉綠體:光合作用的細胞器;雙層膜

線粒體:有氧呼吸主要場所;雙層膜

核糖體:生產蛋白質的細胞器;無膜

中心體: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無膜

液泡:調節植物細胞內的滲透壓,內有細胞液

內質網:對蛋白質加工

高爾基體:對蛋白質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體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種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32、細胞膜、核膜、細胞器膜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絡,協調。

維持細胞內環境相對穩定生物膜系統功能許多重要化學反應的位點把各種細胞器分開,提高生命活動效率

核膜:雙層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過結構核仁

33、細胞核由DNA及蛋白質構成,與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染色質兩種狀態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遺傳資訊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指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植物細胞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質壁分離中質指原生質層,壁為細胞壁

35、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協助擴散:載體蛋白質協助,高濃度→低濃度,如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36、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主動運輸:需要能量;載體蛋白協助;低濃度→高濃度,如無機鹽、離子、胞吞、胞吐:如載體蛋白等大分子

37、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38、本質: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絕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高效性

特性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成一類化學反應

酶作用條件溫和:適宜的溫度,pH,最適溫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明顯降低,甚至失活(過高、過酸、過鹼)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

結構簡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團,~表示高能磷酸鍵

全稱:三磷酸腺苷

39、ATP與ADP相互轉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細胞內直接能源物質

40、細胞呼吸: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產物,釋放能量並生成ATP過程

41、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比較: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場所:細胞質基質、線粒體(主要)、細胞質基質

產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應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過程:第一階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釋放少量能量,細胞質基質

第二階段: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CO2和[H],釋放少量能量,線粒體基質

第三階段:[H]和O2結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線粒體內膜

無氧呼吸

第一階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階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轉化成乳酸能量

42、細胞呼吸應用:包紮傷口,選用透氣消毒紗布,抑制細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釀酒:先通氣,後密封。先讓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無氧呼吸產生酒精

花盆經常鬆土:促進根部有氧呼吸,吸收無機鹽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爛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劇烈運動,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乳酸

破傷風桿菌感染傷口:須及時清洗傷口,以防無氧呼吸

43、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源頭是太陽能;流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44、葉綠素a

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葉綠體中色素葉綠素b(類囊體薄膜)胡蘿蔔素

類胡蘿蔔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葉黃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O2的過程。

46、18C中期,人們認為只有土壤中水分構建植物,未考慮空氣作用

1771年,英國普利斯特利實驗證實植物生長可以更新空氣,未發現光的作用

1779年,荷蘭英格豪斯多次實驗驗證,只有陽光照射下,只有綠葉更新空氣,但未知釋放該氣體的成分。

1785年,明確放出氣體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國梅耶發現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1864年,薩克斯證實光合作用產物除O2外,還有澱粉

1939年,美國魯賓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來自水。

47、條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應階段場所:類囊體薄膜,

產物:[H]、O2和能量

過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條件:有沒有光都可以進行

暗反應階段場所:葉綠體基質

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五碳化合物

過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還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還原成糖類,部分又形成C5

聯絡:光反應階段與暗反應階段既區別又緊密聯絡,是缺一不可的整體,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H]和ATP。

48、空氣中CO2濃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長短與強弱,光的成分及溫度高低等,都是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外界因素:可通過適當延長光照,增加CO2濃度等提高產量。

49、自養生物:可將CO2、H2O等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如綠色植物,硝化細菌(化能合成)

異養生物:不能將CO2、H2O等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只能利用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自身生命活動,如許多動物。

50、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係限制了細胞的長大,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51、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減數分裂:生殖細胞(精子,卵細胞)增殖

52、分裂間期:完成DNA分子複製及有關蛋白質合成,染色體數目不增加,DNA加倍。有絲分裂:體細胞增殖

無絲分裂:蛙的紅細胞。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綞絲和染色體變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漸消失,出現紡綞體及染色體,染色體散亂排列。

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體形態比較穩定,數目比分裂期較清晰便於觀察

後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現,紡綞體,染色體逐漸消失。

53、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區別:植物細胞、動物細胞

間期:DNA複製,蛋白質合成(染色體複製)

染色體複製,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細胞兩極發生紡綞絲構成紡綞體中心體發出星射線,構成紡綞體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細胞板向四周擴散形成細胞壁

不形成細胞板,細胞從中央向內凹陷,縊裂成兩子細胞

54、有絲分裂特徵及意義:將親代細胞染色體經過複製(實質為DNA複製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在親代與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穩定性,對於生物遺傳有重要意義

55、有絲分裂中,染色體及DNA數目變化規律

56、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它是一種永續性變化,是生物體發育的基礎,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於提高各種生理功能效率。

57、細胞分化舉例:紅細胞與肌細胞具有完全相同遺傳資訊,(同一受精卵有絲分裂形成);形態、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細胞中遺傳資訊執行情況不同。

58、細胞全能性: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組織培養因為細胞(細胞核)具有該生物生長髮育所需的遺傳資訊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細胞內水分減少,新陳代謝速率減慢

細胞內酶活性降低,細胞衰老特徵細胞內色素積累

細胞內呼吸速度下降,細胞核體積增大

細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質運輸功能下降

60、細胞凋亡指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生理過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對於多細胞生物體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以及抵禦外界因素干擾具有非常關鍵作用,能夠無限增殖

61、癌細胞特徵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癌細胞表面糖蛋白減少,容易在體內擴散,轉移

62、癌症防治:遠離致癌因子,進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檢測;也可手術切除、化療和放療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12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識

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知識網路

1、研究細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2、細胞膜主要成分:脂質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糖類

細胞膜成分特點: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

3、細胞膜功能:

①將細胞與環境分隔開,保證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②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資訊交流

一、製備細胞膜的方法(實驗)

原理:滲透作用(將細胞放在清水中,水會進入細胞,細胞漲破,內容物流出,得到細胞膜)

選材:人或其它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原因:因為材料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細胞器

提純方法:差速離心法

細節:取材用的是新鮮紅細胞稀釋液(血液加適量生理鹽水)

二、與生活聯絡:

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成分改變,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細胞壁成分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援和保護

四、細胞膜特性:

結構特性:流動性

舉例:(變形蟲變形運動、白細胞吞噬細菌)

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

舉例:(醃製糖醋蒜,紅墨水測定種子發芽率,判斷種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細胞膜其它功能:維持細胞內環境穩定、分泌、吸收、識別、免疫

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細胞器之間分工

(1)雙層膜

葉綠體:存在於綠色植物細胞,光合作用場所

線粒體:有氧呼吸主要場所

(2)單層膜

內質網: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脂質合成的場所

高爾基體: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包裝

液泡:植物細胞特有,調節細胞內環境,維持細胞形態

溶酶體:分解衰老、損傷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3)無膜

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

中心體:與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

(合成肽鏈)(加工成蛋白質)(進一步加工)(囊泡與細胞膜融合,蛋白質釋放)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識

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相關概念: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3、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4、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現:

1、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4、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質:

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2、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3、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ATP的結構簡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稱為高能化合物。這種高能化合物化學性質不穩定,在水解時,由於高能磷酸鍵的斷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與ADP的轉化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相關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

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過程(主要線上粒體中進行)

五、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六、影響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通過影響細胞內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來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越低,細胞呼吸越弱;溫度越高,細胞呼吸越強。

2、氧氣:氧氣充足,則無氧呼吸將受抑制;

氧氣不足,則有氧呼吸將會減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來說,細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將增強.但陸生植物根部如長時間受水浸沒,根部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過多酒精,可使根部細胞壞死。

4、CO2:環境CO2濃度提高,將抑制細胞呼吸,可用此原理來貯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

1、作物栽培時,要有適當措施保證根的正常呼吸,如疏鬆土壤等。

2、糧油種子貯藏時,要風乾、降溫,降低氧氣含量,則能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鮮時,要低溫或降低氧氣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抑制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識

有機化合物:

蛋白質

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大約有20種,在結構上都符合結構通式。氨基酸分子間以肽鍵的方式互相結合。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稱為二肽,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稱為多肽,其通常呈鏈狀結構,稱為肽鏈。一個蛋白質分子可能含有一條或幾條肽鏈,通過盤曲﹑摺疊形成複雜(特定)的空間結構。蛋白質分子結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其原因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不同、數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由於結構的多樣性,蛋白質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其功能主要如下:(1)結構蛋白,如肌肉、載體蛋白、血紅蛋白;(2)資訊傳遞,如胰島素(3)免疫功能,如抗體;(4)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如胃蛋白酶(5)細胞識別,如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總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線,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有關計算:

①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肽鏈數

核酸

核酸是遺傳資訊的載體,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和變異、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兩大類,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組成。組成核酸的鹼基有5種,五碳糖有2種,核苷酸有8種。

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是它的載體。

核糖核酸簡稱RNA,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對於有細胞結構(同時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遺傳物質就是DNA;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有的遺傳物質是DNA如:噬菌體等;有的遺傳物質是RNA如:菸草花葉病毒、HIV等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糖類分子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

糖類可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幾類。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脫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細胞的重要能源物質,核糖和脫氧核糖一般不作為能源物質,它們是核酸的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麥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動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動物糖,澱粉和纖維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澱粉是細胞中重要的儲能物質。

脂質主要是由CHO3種化學元素組成,有些還含有P(如磷脂)。脂質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體內的儲能物質。除此以外,脂肪還有保溫、緩衝、減壓的作用;磷脂是構成包括細胞膜在內的膜物質重要成分;固醇類物質主要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這些物質對於生物體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多糖、蛋白質、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組成它們的基本單位分別是單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這些基本單位稱為單體,這些生物大分子就稱為單體的多聚體,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線成多聚體。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識大全

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1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4血液屬於(組織)層次,面板屬於(器官)層次。

5植物沒有(系統)層次,單細胞生物既可化做(個體)層次,又可化做(細胞)層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7種群:在一定的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鯉魚。

8群落:在一定的區域內所有生物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魚)

9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10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生長與發育;以細胞內基因的傳遞和變化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

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高倍鏡的使用步驟(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將物象移至(視野中央)

2、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鏡。

3、調節(光圈)和(反光鏡),使視野亮度適宜。

4、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顯微鏡使用常識

1、調亮視野的兩種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鏡)。

2、高倍鏡:物象(大),視野(暗),看到細胞數目(少)。

低倍鏡:物象(小),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

3、物鏡:(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目鏡:(無)螺紋,鏡筒越(短),放大倍數越大。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範圍越小、視野越暗、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少、每個細胞越大

放大倍數越小、視野範圍越大、視野越亮、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多、每個細胞越小

4、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х目鏡的放大倍數

5、一行細胞的數目變化可根據視野範圍與放大倍數成反比

計算方法:個數×放大倍數的比例倒數=最後看到的細胞數

如:在目鏡10×物鏡10×的視野中有一行細胞,數目是20個,在目鏡不換物鏡換成40×,那麼在視野中能看見多少個細胞?20×1/4=5

6、圓行視野範圍細胞的數量的變化可根據視野範圍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計算

如:在目鏡為10×物鏡為10×的視野中看見佈滿的細胞數為20個,在目鏡不換物鏡換成20×,那麼在視野中我們還能看見多少個細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主要類群:

原核生物:藍藻,含有(葉綠素)和(藻藍素),可進行光合作用,屬自養型生物。細菌:(球菌,桿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線菌:(鏈黴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青黴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細胞學說

1、創立者:(施萊登,施旺)

2、細胞的發現者及命名者: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

3、內容要點:P10,共三點

4、揭示問題:揭示了(細胞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13

1、研究細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2、細胞膜主要成分:脂質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糖類

細胞膜成分特點: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

3、細胞膜功能:

①將細胞與環境分隔開,保證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②控制物質出入細胞(選擇透過性膜)

③進行細胞間資訊交流

4、與生活聯絡:

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成分改變,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5、細胞壁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原核生物:肽聚糖)作用:支援和保護

6、細胞膜特性:結構特性:流動性舉例:(變形蟲變形運動、白細胞吞噬細菌)

7、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舉例:(醃製糖醋蒜,紅墨水測定種子發芽率,判斷種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14

1、研究細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2、細胞膜主要成分:脂質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糖類

細胞膜成分特點: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

3、細胞膜功能:

①將細胞與環境分隔開,保證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②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資訊交流

一、製備細胞膜的方法(實驗)

原理:滲透作用(將細胞放在清水中,水會進入細胞,細胞漲破,內容物流出,得到細胞膜)

選材:人或其它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原因:因為材料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細胞器

提純方法:差速離心法

細節:取材用的是新鮮紅細胞稀釋液(血液加適量生理鹽水)

二、與生活聯絡:

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成分改變,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細胞壁成分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援和保護

四、細胞膜特性:

結構特性:流動性

舉例:(變形蟲變形運動、白細胞吞噬細菌)

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

舉例:(醃製糖醋蒜,紅墨水測定種子發芽率,判斷種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細胞膜其它功能:維持細胞內環境穩定、分泌、吸收、識別、免疫

學好生物要先背會教材

高中生物學得好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熟背課本的,因為生物屬於文科性質,需要背的東西特別多,如果你把它當做理科來學,分數絕對不會高。生物分值低,所以每一分都不要放過,分分必爭。

生物書一定要仔細看,包括選修和必修課本,書下注釋也要認真對待,考試可能考到。要檢查生物會不會,可以幾個同學坐在一起考一考,一考就知道哪裡沒背會了。

高中生物學習方法

1、構建知識網路。我們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抓住生命基本特徵這根主線,理清每個章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把所學內容有機地與人類的生產實踐、日常生活相結合,此外,還要密切關注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

(1)把握知識的縱向銜接,使知識連成一片。生物知識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絡,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礎中,瞭解生命的物質基礎為掌握生命的結構基礎作了鋪墊,而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結構基礎又給理解細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筆;又如遺傳和變異這一章,不知道分離規律的實質根本無法繼續學習自由組合規律。

(2)關注知識的橫向聯絡,使知識更加系統化、立體化。生物學科中的章節之間既有遞進關係也有並列關係,內容互相聯絡、互相滲透,因此,我們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徵這根主線,豐富知識的內涵,擴大知識的外延,把生物知識匯成一張完整的網路。

2、完善理論體系。生物學的理論是大量的,它們貫穿在各個章節之中,如細胞學說、自然選擇學說、基因理論等,因此,在學習生物學時,除了專用名詞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論也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內容。

(1)用科學的理論來解釋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為什麼人會有“白化病”?為什麼要禁止近親結婚?為什麼說人不是上帝或神創造的,而是從古類人猿進化來的?為什麼人類要保護鳥類?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都應當運用正確的理論去合理解釋,從而使人們能夠自覺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注意理論與生物基本概念的聯絡。理論的掌握必須建立在對諸多概念的正確理解上。例如瞭解內環境自穩態理論的前提是弄懂pH值、體溫、血壓、血糖、滲透壓、氧分壓、電解質濃度等;同樣,生態平衡理論的運用也離不開對種群、群落、生態系統、食物鏈、營養級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論間的聯絡。生物學各種理論互相支援、互相補充,在廣大生物科學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理論又不斷更新、不斷充實,使人們認識的生物世界越來越接近真實。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把某個理論放在整個生物理論體系中加以考慮,並通過例項來深化、拓展,使自己對生物理論的掌握更加完善,運用起來更加精確。

必修生物一知識點總結 篇15

【生物學習方法】

1.通過複習舊知識的方式匯入新課。

從舊知識匯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最常用的匯入方法。教學過程中,講授新課之前,從新舊知識的聯絡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對舊知識加以概括,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既促進了舊知識的鞏固,又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任務和重點,而且也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產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願望。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時,通過複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匯入新課,為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2.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匯入新課。

採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樑。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匯入新課,可以使學生通過視覺心領神會,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麼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麼物質?這種匯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匯入新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通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索穿插在正式課文之中,是課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匯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探索規律。既長了知識,又學到了技能。同時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蔔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象,並說明兩個蘿蔔條為什麼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4.從生產實驗和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出發匯入新課,啟發學生懂得學習積極性。

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現象匯入新課,能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叫他們輕搖小樹,注意觀察葉子的下落情況,重複幾次後,把他們帶回教室,問國小生“葉片下落時,是正面向下,還是反面向下?”學生齊聲答“正面”。教師問,這是為什麼呢?稍停後,接著說,這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葉片的結構”有關,就這樣很自然地轉入新課。再如講授心臟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時就要講到心率、心動週期等有關知識,就可以從實際問題匯入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用右手手指輕按左手腕橈骨頭尺側,摸到脈搏後,說明這是橈動脈,它的搏動和心臟的跳動是一致的。讓學生數一數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半分鐘後停止,統計每分鐘80次的人數,每分鐘70—79次的人數,60—69次的人數,然後提出問題:為什麼大家都靜坐在教室裡,而每個人的脈搏次數卻不完全相同呢?心臟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動為什麼不會疲勞呢?……從而匯入新課。再如講述“植物的營養繁殖”,通過了解不少學生對果樹嫁接有一點感性知識,據此可以設問:“要使一棵蘋果樹上既結出國光蘋果,又結出富士蘋果兩種果實,應採取什麼方法?”學生頓時情緒激昂,躍躍欲試,齊答“嫁接!”接著問:“這是為什麼呢?”學生對此回答不上來,我們這節課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