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說課稿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6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說課稿彙編15篇

生物說課稿1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所說的《多細胞生物體的組成》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習目標分析、教學方式方法、技術準備、教學流程設計等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器官、系統的概念以及綠色開花植物和人體的結構層次,它既是細胞和組織知識的深化和發展,還將為學生學習生物體各種結構與功能,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打下基礎。因而本節內容與各章節關係密切。在教學中十分重要,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對於今後學習生物學知識至關重要。

二、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都來自農村,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這節課的語言理解表達問題較多,對他們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提高的過程。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組織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器官和系統沒有認識,因此本節課重點從學生能夠感受到的巨集觀結構入手,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人體的消化系統等,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 學習目標分析

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和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 描述多細胞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使學生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 通過觀察、討論、探究、交流與表達,讓學生體驗探究獲取知識的快樂,體驗與人合作的樂趣。

教學重點:

描述植物體和人體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基於器官、系統兩個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些難度,因此確定器官、系統為本節的一個難點;由於人體的結構層次比植物體複雜,再加上人體的結構層次不能直接觀察到,因此這部分內容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四、 教學方式方法

1、 教法:

A、 這節內容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所講述的知識大多是微觀的,知識難度較大,因此,我用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微觀結構巨集觀化,以形象思維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B、 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絡。

2、 學法

A、 複習與回顧-----提出問題----確定學習目標-----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練習與提高

B、 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如何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C、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五、 技術準備

本節課使用的軟體,主要裝置為:PPT簡報;互動式觸控一體機

六、 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複習回顧,引入課題;第二環節:目標展示,明確新知;第三環節:多細胞生物體的組成;第四環節:反饋練習;第五環節:課堂小結;第六環節:佈置作業。

教學設計具體如下:

1、 教師出示植物體的葉片,學生回憶植物體的葉片中都有那些組織?

2、 出示西紅柿果實的幻燈片,讓小組討論、交流西紅柿果實中都包括那些組織?這些組織按怎樣的次序排列?引出器官的概念。介紹綠色開花植物體的六大器官,得出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3、 出示胃的幻燈片,學生回憶胃所包括的組織,介紹人體常見的

一些器官。由食物的消化、營養的吸收引入系統的概念。介紹人體的八大系統,得出人體的結構層次。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生物說課稿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八年級生物第六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我將從這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六、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前後聯絡:本節課中的內容與第二節《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內容密切相關,可以說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是學好下節課的基礎。

重要地位:整個第六單元都要求向學生滲透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因此,這節課也是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基礎課。

二、學情分析

基礎:學生已經學過了生物圈及各類生物的知識的

優勢:學生經過了近一年半時間的生物學習,再加上農村學生平時對生活環境的認識和了解,應該說對於這節課內容的學習相對容易些

現狀:缺乏自主探究及分析歸納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嘗試解釋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關係

能力目標

1、能根據圖片、視訊等資料進行觀察及分析有關問題。

2、在討論交流中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2、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難點:

1、解釋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聯絡。

2、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下面說一下我是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

突出重點:生態系統的成分及作用是學習重點。通過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兩幅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常見圖片,創設教學情景,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教學中利用圖片或討論加以辨析,幫助學生理解容易混淆的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加深對生態系統概念的理解。第二部分“生態系統的成分”安排了一個討論活動,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例項讓學生分析,如池塘生態系統的圖片,在學生討論分析的基礎上,深入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總結出各組成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突出了重點。教學中採用“分角色、說聯絡”的課堂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生態系統各成分的關係的理解,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分析法:指導學生根據圖片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

討論法:組織學生對各種生態系統成分進行討論

歸納法:師生共同總結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關係

學法:

合作探究

分析歸納

六、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三)歸納總結鞏固昇華

(四)拓展延伸反饋達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優美的圖片,要求學生在觀察時想象在這些環境中可能聽到、看到哪些生物,說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匯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板書)生態系統

在一定地域裡,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小至一塊草

地、一個校園,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然後讓學生舉幾個生態系統的例子,加深他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生態系統有很多種,每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環境,對於生活在池塘裡的小魚、小蝦來說,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對於生活在森林裡的小鳥來說,森林是一個生態系統。除此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生態系統?

生:(討論)農田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

師:那你們有沒有想過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麼生態系統?

生:(討論)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思考:下列是否構成生態系統?

1、一片森林是生態系統嗎?

2、一片森林中的生物是生態系統嗎?

3、一個池塘中的水是生態系統嗎?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學習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

(板書)生態系統的成分

讓學生觀察分析池塘生態系統圖,討論,並回答問題:在這個池塘生態系統中有哪些生物?要維持這些生物的生存必須滿足哪些條件?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絡?有怎樣的聯絡?

(板書)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歸納,總結生態系統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

非生物成分:陽光、溫度、空氣、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在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並且貯存在體內,所以它扮演的是生產者;動物自己不能製造有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費者:細菌和真菌能使動物體和植物體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用箭頭表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係,並說明理由。讓學生板書、講解,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可以用這個圖解來表示。從圖上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後的物質又被生產者利用,這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成分的理解,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能力。

(三)歸納總結鞏固昇華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懂得了一些關於生態系統的問題,知道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及相互作用。通過本節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小組內交流。

(四)拓展延伸反饋達標

課外拓展

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蒐集環境汙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

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汙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

板書設計:

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態系統的組成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生物說課稿3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級生物第八單元第二章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在這裡我主要說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分析

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安排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著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要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希望教師在教學中滲透這一精神。

本節教學內容並不難,時間也較充裕,應該適當安排學生活動,讓學生更多地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分析與討論獲得結論。

關於男女染色體的差別,教材編入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後安排學生仔細觀察,找出男女染色體組成上的差異。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能力目標: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情感目標: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教學難點: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用新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即培養普通公民必備的生物科學素養,而不是培養生物科學家的素養,以此來指導教學行為。《性別和性別決定》屬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範疇,本節課的重點是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於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於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和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瞭解科學真相,這是我確立重點的依據。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識聯絡上屬於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遊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1、關於導課:

以問題匯入:“雌雄有別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許多動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奧祕?”這樣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2、新課:

本節教學從認掛圖、為染色體配對、尋找男女染色體異同開始,引出“性染色體”概念,進而通過生男生女的小組遊戲活動,理解人類性別的決定方式及男女性別比例特徵。再引導學生分析我國人口普查資料,分析資料,發現問題,對男女平衡問題產生興趣,探究自然狀態下,為什麼生男生女的概率為1:1。

3、學生活動:

為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勤於動手,樂於探究,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設計了活動環節,老師宣佈遊戲規則,兩人一組,製作卡片,隨機抽取,模擬家庭生男生女的遊戲,各組統計男女性別比例,向全班彙報、彙總。老師巡迴指導,依據學習活動中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原則,設計思考題,啟發學生思考:A這個活動的原理與生男生女的奧祕有關係嗎?B有人認為生男生女的責任全在女性,你認為這種想法科學嗎?通過學生活動揭示人類性別遺傳的自然規律。當然從一個班統計結果來看,樣本不夠,不能科學地反映性別比。老師可引用全年級或幾界屆學生的統計總數,更有說服力。甚至推廣到全國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小黑板列舉建國以來我國大陸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對比,啟發學生實事求是的分析歷次人口普查有什麼共同特徵?嘗試解釋產生這種特徵的原因。

5、知識的遷移和昇華:

新課標關注個體差異,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創造機會,因此設計了以下問題:

A人們的觀念和醫療技術會不會影響男女性別的比例?

B男女性別比例不平衡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嗎?給學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學習的空間。

生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包括激素調節的發現、激素調節的例項、激素調節的特點.二課時,本節為第一課時主要對激素的發現和激素調節的例項(一)進行說課。神經-體液-免疫是維持人體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而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即相對對立又與神經調節、免疫調節相互聯絡,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通過神經的調節”,知道動物和人體的生命活動會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三、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概述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描述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2、能力目標

運用構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3、情感目標

討論在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通過閱讀科學史實,讓學生了解有關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接受科學的薰陶

(2)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

激素調節的例項分析,通過構建模型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血糖平衡的調節是一種反饋調節的激素之間抗作用的結果

五、教法與學法

1.小組討論:由學生閱讀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瞭解科學知識. 2.模型構建:通過構建血糖平衡調節的模擬後,認識激素調節的過程及特點

3.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倫敦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場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探討”,匯入本節內容。

【設計意圖】利用奧運熱點匯入,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藉助教材問題探討,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學討論,重溫經典

給學生預留時間閱讀“資料分析——促胰液素的發現”,由學生分析出“假說—演繹”的四大環節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演繹驗證、得出結論。

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麼?激素的作用並沒有形成概念,所以現在通過引入科學發展史,學生閱讀不僅知道激素是什麼,怎麼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體其他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學的知識的薰陶,體會了科學發現中的不迷信權威,大膽探索的精神。 3、構建模型,化解難點

(1)血糖調節的引入

閱讀易解答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從而將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線條化,在解答中學生更易抓住人體正常血糖濃度的平衡點.引入胰島細胞,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猜測胰高血糖素的作用,進一步得出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調節機理.

由學生識圖直接解決問題,引入血糖的來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機理,銜接自然,能夠鍛鍊學生的識圖能力,圖文並茂,對兩種激素的作用機理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2)構建血糖平衡模型:學生四人一組,其中三人分擔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擔小組內的彙報工作,這樣四人之間必須協調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動。

小組活動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更意在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探究活動,更好地理解人體內血糖含量的調節和初步瞭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義,同時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生物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資訊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後面將學習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國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資訊、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七年級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

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迅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在約3分鐘,2、 10分鐘,3、分鐘,4、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生物說課稿6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於《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係。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瞭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汙染的活動。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

2、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教學安排:

1課時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匯入新課: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什麼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學生思考、討論後發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吃飯是為什麼不能大說大笑?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麼?學生自己回答。學生邊看圖邊回答。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呼吸道有什麼結構保證氣體暢通?

2、呼吸道除了保證氣體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鼻內部有什麼結構特點?

3、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4、北歐的冬天非常冷,在那裡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了什麼。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棒。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鬆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嚥時xx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xx___,引起劇烈咳嗽( )

A軟顎

B會厭軟骨

C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

D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9.呼吸系統由xx___和xxxx組成,後者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是xx__的場所;前者由xx___、xxxx_、xxxx__、xxxx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xx、xxxx、xxxx,減少對肺的刺激。

生物說課稿7

一、設計理念

新 課程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基於課改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通過“目 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技能,培養科學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物的特徵,一是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這一節是在前一節認識了生物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對我們身邊的生物進行實地調查。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瞭解生物有別於非生物的共同特徵。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並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於後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七年級學生對生物的瞭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與訓練。

三、教學規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並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明確調查的目的後,小組進行實地調查,最後進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 教學策略

本節課是一節調查課。在調查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什麼是調查?怎樣開展調查?調查的目的是什麼?然後針對調查的目的小組確定調查物件、調查範圍、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表,然後小組分頭進行調查、記錄,撰寫調查報告,最後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學重點

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 教學難點

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環境;如何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環境,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 教學方法

目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

*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 課前準備:準備筆、本、放大鏡、照相機等。

* 匯入:

一 個好的導言是決定學生能否上好課這節課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媒體播放圖片並配以解說:“同學們,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種生物,它們與人類朝夕相處。有些是我們 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雞;看家護院的愛犬;陽臺上五顏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卻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為了更好地瞭解它們,讓我們一起來做一次調查。” 通過身邊熟悉的生物讓學生感到親切,同時又引起了學生的好奇:什麼生物我還沒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

*目標引領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為切入點,引導同學們根據經驗說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比較詳細的工作,分析出什麼是調查?然後讓小組討論制定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的方案,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調查時應注意些什麼?設計出調查表。

* 自主學習

帶著目標,小組學生根據經驗,分析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說我國是如何進行人口普查的),從而明確什麼是調查。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設計出調查表並與書上的方法步驟相比較,確定本組的調查目標和方法。

這種學生自己選擇調查方案,並設計實施的做法,有利於擴大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索取;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變“一言堂”為“群言堂”。

* 實地調查

各小組根據本組制定的調查目標和方法進行實地調查。

1.進行校園生物調查。學生注意認識他們身邊的生物名稱,並注意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尤其是愛護生物資源。

2.進行社群生物種類調查。調查中注意安全問題是第一的,學生注意對生物資源的愛護。遇到不會的問題向社群管理員請教。

3.進行農田生物種類調查。學生注意愛護農田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責任。遇到不會的問題向農民師傅請教。

4. 各組同學根據分工,認真收集材料(作調查記錄,拍照)

5. 各組同學共同整理資料,對生物進行歸類、書寫調查報告。

* 展示、交流調查報告,進行反饋。

1、各組製作出PPT課件進行展示,並敘述各自的調查報告,並與其他小組進行報告交流。

2、選擇2—3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沒有原本常見的生物現在不見了?

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並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保護生物資源的教育。

* 總結調查的意義

通過調查,學生學會了調查的一般方法,會做調查記錄;對所知道的生物能夠進行歸類;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了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 技能訓練

對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觀察它們的不同之處。通過觀察圖片,找出馬與驢在外形上的不同之處;馬與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也是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 課堂延伸

請同學們課下完成一篇校園(或社群、農田)生物的調查報告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說課稿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必須從認識身邊的生物做起,這節課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再認識平時已經熟悉的校園裡和校園裡的生物,並作調查,可以調動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渴望,也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學好生物學教育的契機,並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並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於後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七年級學生對生物的瞭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通過調查可以熟悉身邊的生物,瞭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並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能力目標: 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標: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3.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4.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

2.如何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5.課前準備:

1.教師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範圍,瞭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指導學生設計調查方案。

2.學生準備好調查表格,確定調查路線,筆(有條件的可帶照相機,放大鏡等)

二、說教法:

本節課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啟發為主,從具體事例入手,引導學生討論怎樣開展調查。

三、說學法:

本節課運用了探究、自主、合作、激勵學習的方式,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身邊有許多的動物、植物,它們與我們朝夕相處。有些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比如:生長在花壇中的牡丹、月季、芍藥,校園中的鴿子,花叢中飛舞的蜜蜂、蝴蝶。但是還有一些卻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為了更好地認識它們、瞭解它們,讓我們一起做一次調查。板書: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二)學習新知

教師引導:什麼是調查呢?其實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我們在制定某些法令、法規或政策時都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那麼這些依據從何而來呢?這就需要進行調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作為被調查的物件,大家回憶並討論交流,你們都被作了哪些調查? 有:人口普查;每天有多少零花錢;每年收多少壓歲錢;對老師的滿意程度;亂收費問題。

教師繼續引導,這些都是調查,正是有了這些科學的調查,才使我們在寫論文或做出某些決定時有了依據,更具有了說服力。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的目的和調查物件,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

下面我們就以人口普查為例,討論一下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下面請同學們說說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工作?問我家有幾口人?都是誰?叫什麼名字?幾個男的幾個女的?多大年齡了?幹什麼工作?剛才這位同學說得就是人口普查的基本過程。那麼,大家討論一下,通過這樣的調查,我們可以得到一些什麼樣的結果。1、知道我們國家的人口數量。 2、性別比例。 3、各年齡段的人口數量。4、各民族有多少人?

教師總結:由此可見我們明確了調查目的和調查物件,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就能夠得到科學真實的調查結果。

下面我們也來做一次調查,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由於我們的調查範圍很大,不可能逐個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物件作為樣本,樣本具有代表性,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例如,調查臨汾市七年級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不可能到各個縣區去逐個調查,只要在各縣區選取一兩所有代表性的學校進行調查就可以了。下面,我們就根據我們的居住範圍來分組,住校的為一組,對校園的生物進行調查;附近農村的為一組,調查農田的生物;在鋼廠附近的為一組,對鋼廠區的生物進行調查;市區的學生分為一組,對所在社群的生物進行調查。下面各組同學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表格(作為重點),路線,看哪個組的方案最好,表格最完善,路線設計最合理。

各組進行討論並且進行分工,選取組長。然後各組彙報自己的調查方案,展示調查表格,確定調查的路線。

教師總結:各組的表格都設計的比較好,路線也比較合理,但選在馬路邊的有一定的危險性,要確保安全。另外,大家再討論一下,在調查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全組同學要集體行動,要有集體主義精神,不要一個人單獨行動,尤其不要到偏僻的地方去。

2.要愛護生物不要採摘花木,不要掏鳥卵,不要打雛鳥,不要捕捉小動物。

3.不要爬高,不要下水,注意安全。

4.同學之間分工明確,管記錄的管好記錄,集體彙總統計,寫好調查報告。

5.不要貪玩,要仔細觀察,不能只見大樹,看不見小草,只見樹上的鳥,看不見樹皮上的毛毛蟲。

下面老師再強調幾個問題

1、 調查表格可以參考課本第8頁,若有更獨特的設計表格那更好,調查完後,我們要在全班把成果展示一下。各組同學先彙總一下,一共調查了多少生物?其中植物有多少?動物有多少?其它生物有多少?並說說它們與人類的關係。

2、 在你調查的生物中任選用2∽3種,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有哪些不同?

3、寫出調查報告,內容包括時間、地點、天氣、調查路線,所見生物的種類、數量和生活環境等。

4、調查中遇到的問題和體會等下節課進行交流評價。最後,再強調一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課堂小結

調查是一項科學的工作,對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歡它,都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比如有的女同學害怕小蟲子,一看到就躲的遠遠的。這樣是不對的,我們要有科學的探索精神。不能僅憑個人的好惡取捨,我們要對見到的每一種生物都要認真的觀察,如實記錄。

(四)鞏固練習

這裡是小亮在校園中調查時記錄的生物名稱:松樹、楊樹、鼠婦、螞蟻、榆樹、蚊子、蒼蠅、柳樹、菊花、麻雀、蟬、冬青、山桃、小鳥、狗尾草、蒲公英、苔蘚、玫瑰,請你幫他分成兩類(動物與植物),並說明理由。

(五)課後作業

1、 寫一份調查後的小論文或感受。

調查全年級同學的身高,並與全市七年級學生相比較。

生物說課稿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傳授"對照實驗"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應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實踐—理論— 實踐"的一般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實驗探索的能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生物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物學的興趣;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科學態度、實驗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節課要學習的是酶與酶促反應,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動的必備知識。

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以及ATP的知識後,學習酶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進一步密切了前後知識的內在聯絡,理解酶和ATP是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對於學生認識新陳代謝的本質有重要意義。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

體會對照實驗的基本思想

利用實驗探索的直觀性,藉助實驗現象,理解酶的化學本質、特性、影響酶促反應、酶的應用等多個領域的問題。

難點:

酶的特性的實驗探究

學會分析各因素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三)編排特點

1、簡潔明瞭

"酶與酶促反應"知識介紹精幹,便於閱讀;

"邊做邊學""課題研究""放眼社會""評價指南""拓展視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識與動手結合

知識與動腦結合

3、圖群豐富

實驗圖示、知識圖示、實物圖示結合

三、教學物件

(一)知識與經驗

1、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常識,有化學實驗的基礎。

2、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化學成分、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鑑定等生物學實驗。

(二)學法與技巧

1、學生具備用閱讀、協作學習、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2、學生具備實驗探究的基本常識

(三)發展與提高

1、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實驗設計技能

2、培養分析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四、教學策略

(一)設計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

知識呈現、情景創設、自主協作、知識建構

2、過程方法:體現學生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題引入、學生閱讀、方案討論、學生探究、實驗分析

3、認知方法:體現認知規律

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設計思想綜述: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圖示引入、學生對教材閱讀、提出問題實現知識的呈現和情景創設;探究方案的討論在進一步創設情景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自主協作式的探究學習;對實驗現象的記錄、分析探討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動,達到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在整個學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的設問、實驗方案的討論、探究結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體現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二)方法與手段

1、教學方法:啟發式講解、互動式討論、實驗探索、分析與歸納

2、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生物說課稿9

一、說教材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之第二節,與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例項”所反映的生物膜對物質的進出控制具有選擇性等知識有一定的聯絡,並對第三節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作了知識準備。所以,這節的內容安排很巧妙,對整個章節的知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節主要包括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和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兩大部分。在對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中,主要以時間為順序介紹了不同國度許多科學家探索細胞膜結構主要過程和方法,通過該內容的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科學的歷史和本質的認識,特別是這些內容中所體現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技術手段的進步促進科學的發展等觀點,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的發展有重要價值;在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中,主要介紹了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知識,為學生學習後續內容如物質的跨膜運輸奠定知識基礎。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①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②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動性特點

③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1.2過程與方法

①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結構模型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大膽作出假設

②發揮空間想象能力,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使學生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辨證觀點

②培養學生嚴謹的推理和大膽想象能力

③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說的基本內容。

難點:

1)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如果直接將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內容告訴學生,學生仍會感到枯燥無味,對這個模型也很難理解,這樣又會走上死記硬背的老路。因此,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學家的實驗和結論,宛如親歷科學家探索的歷程,使學生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始終保持高昂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動鑲嵌模型的理論,逐步理解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並且加深對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理解。

二、說學生:

本節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

①他們已經瞭解了細胞的基本結構,掌握了細胞膜是系統的邊界和對物質進出細胞具選擇性等相關知識,為本節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②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引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再分析”的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優化課堂學習與教學,融合運用引導啟發、觀察分析、對比歸納、聯絡例項等方法,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設問引入→“問題探討”→體驗“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1、創設探究情境匯入新課

提出細胞膜為什麼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思考生物膜的選擇透過性是否與其特定的結構有關?引起學生對生物膜結構探究的興趣。

2、新課流程:

(1)閱讀或觀看視訊瞭解對生物膜的探索歷程:提出假設—實驗觀察—驗證假設

先來看看科學家對脂質的探究和提取紅細胞的脂質的實驗,在空氣--水介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認識磷脂的結構,並舉例說明在空氣--水介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這個現象。當時科學家是從生理功能入手來探究的,通過實驗觀察,科學家才有嚴謹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這一假說。

(2)學習思考互動討論:脂質分子的結構並假設脂質構成膜的方式

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脂質分子的結構特點它有一個親水的頭部和一個疏水的尾部,最後得出細胞膜雙層脂質分子的正確排列方式。

(3)再提出新的探究內容:蛋白質在細胞膜上的位置觀察—提出假設—修正假設—得出結論

科學家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膜,提出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模型,但這一模型將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結構。閱讀教材,思考變形蟲為什麼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是否相適應?

(4)學習思考互動修正: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解釋細胞膜的生理功能,如變形蟲的變形運動,因此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與功能統一,假設不完全成立,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完善,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發現,膜蛋白並不是全部平鋪在脂質表面,有的蛋白質是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70年代通過熒光染色法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5)討論科學技術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還是由於技術的進步,對細胞膜提取和分離,並通過化學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從而證明了前面的假說是正確的。

(6)總結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進一步驗證完善,不斷髮展。

生物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如果把設計一堂課比作做一次美味佳餚,那麼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第四章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第一節細胞的增殖。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後面學習細胞的分化進行良好的鋪墊,因此本節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有清晰明瞭的掌握,下面我來談談我所面對的學生情況。

本階段學生已經知道細胞週期的特點,但是對有絲分裂過程還不瞭解,可以採用展示圖解和視訊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此外,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於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影象。

4感受生命的奧祕。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徵。

【難點】區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本節課重難點。

本節課我將採用小組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展開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我將通過多媒體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學生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麼學生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量的多少。接著我將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於細胞個數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追問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徵呢匯入新課。

在匯入環節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想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與之前所學的知識建立聯絡,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有絲分裂的特點。

二新課教學

1細胞週期

多媒體展示有絲分裂細胞週期圖和不同細胞的細胞週期持續時間表,提問學生細胞週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細胞週期的概念學生通過觀察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末期四個時期。在師生共同總結下得出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週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多媒體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學生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是什麼學生得出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接著,我將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和視訊,提問學生各時期特點並組織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生得出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佈在紡錘體中央。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線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後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為了幫助學生記憶,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有助於集思廣益,總結出相應知識點,便於突破難點,並且也體現了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3有絲分裂的意義

我會展示植物細胞的子細胞形成示意圖,提問學生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是什麼,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卡片不難得出結果,我將對他們的回答給予肯定。

三鞏固提高

我會提問學生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目開始加倍這樣設計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並進一步掌握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讓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理念。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五佈置作業

課後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這樣的設計可以更好地鞏固今天所學習的內容,並且鍛鍊學生的繪畫和總結分析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採用了總分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瞭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生物說課稿11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目前人類關注的熱點,大家都知道:全球變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此關注環境,造福於人類自身,是我們的美好願望。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認識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從而樹立環保觀念。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使學生明確學會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條件。從而讓學生能夠聯絡生活,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生物科研能力。教師應通過靈活設計,使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思想,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基於這節課的設計目的,本節課的重點是(1)理解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2)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雖然這是國中生物的第一個實驗,但它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總結實驗的條件,並嘗試設計實驗。所以實驗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經深入研究教材後,我把本節課的知識目標點列為三個:(1)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2)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3)舉例說明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情感目標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在能力上

鍛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教材後我又分析了學情:初學生物,學生在學習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時指導。他們好奇心強,形象思維活躍,樂於動手和表現自我。

因此本節課實施以實驗探究法、直觀教學法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討論、多媒體教學為輔助的多種教學方法。在學法指導上 :1、使學生初步掌握自學的方式;2、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究生物科學的一般學法。教學過程為五步:課前準備、匯入新課、

學習新課、學生小結、反饋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讓學生 (一)預習本節課內容並查閱資料;(二)根據書上內容分組做實驗;我(一)課下做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二)製作多媒體課件,使授課直觀、形象。

在匯入新課這個環節,我首先打出四副圖片,在輕鬆的氣氛中引導複習:請同學們看螢幕,這四種生物分別是……?學生說:“羊、毛毛蟲、螳螂、蛙。”我指著螳螂和蛙說:“這兩種生物和我們這兒的就不一樣,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生物的多樣性包括哪些內容?生物的特徵是什麼?學生回答後,我請學生再看圖片,問: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一樣嗎?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是:理解概念;認識“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課文一開始就給出“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這些生物術語,學生不易理解,我從直觀圖片入手,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抽象概念。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講的:請大家看這個圖片,這是個什麼生態系統?學生剛複習過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態系統。“咱們來找找其中的影響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紛紛回答:“有陽光、空氣、土壤、溼度、狼、羊、草、水分、溫度等。”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徵?哪些沒有?學生把它們分列出來。我總結:這些因素沒有生物的特徵,叫非生物特徵,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徵,叫生物因素,它們都屬於生態因素。然後請學生們在書上找出生態因素的概念,並讀讀。(定義)板書列出,加深記憶。對於“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學習,因為書上列舉的例子比較常見,讓學生閱讀書上16頁第一段,自學通過。為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讓學生自己說說對“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認識,學生根據以上學習說出:“沒有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賴於非生物因素。”這樣使知識貼近生活,得到“消化”和遷移。同時讓學生形成這種觀點,為下一節的“生物要適應環境”的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是探究實驗。在以往的教學中,有許多學生對對照實驗的作用、什麼是變數和對照實驗的條件都很迷惑。我想通過三個實驗、兩個對比,促進學生理解。這三個實驗中一個是讓學生按書上的實驗步驟分小組提前三天做的,這個實驗容易操作。另兩個是我提前做的。兩個對比是(1)把變數不同的兩個對照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2)把以上兩個對照實驗和有兩個變數的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變數和對照實驗的作用。這部分是這樣講的:“剛才我們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現在我們用實驗來證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實驗是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請把你們小組的實驗展示出來,我來看看”。首先表揚各小組都積極做了。然後對學生做的實驗做了簡單的評價。再選擇實驗現象很明顯的小組,請他們的代表說說實驗分工、過程和結論。一個小組代表介紹:“把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溫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樣,三天後,30℃的饃片長滿了黴菌。我們得出結論:30℃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置疑:你們做的實驗是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那麼溼度對黴菌的生活有影響嗎?這正是我的探究實驗。我來介紹介紹: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溼度不同,一組饃片在塑料袋中,一組饃片露在外面,溫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樣,三天後溼度大的饃片長滿了黴菌。得出什麼結論呢?學生回答:溼度大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引導提問:你們的實驗和我的實驗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討論後說:“都只有一個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現象明顯”。我又提出新的問題:“如果讓兩組饃片的溫度和溼度都不同,饃片會有什麼現象呢?”請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組實驗;把相同的饃片分成兩個實驗組,使它們分別在30℃乾燥條件和0℃潮溼條件中放三天,發現這兩組饃片都沒有長出很多黴菌。這個實驗中一組饃片有30度的條件,一組有潮溼的條件,卻沒有出現前面實驗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後讓學生對比討論,我引導分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最後總結歸納出:適宜的溫度和溼度都適合黴菌的生長,但要研究溫度和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必須象前兩個實驗一樣,分開來研究。要麼只研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要麼只研究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如果在實驗中設定兩個不同的因素,將得不到科學結論。在研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應設定兩個實驗組,讓其它因素一樣,溫度不同,觀察哪種溫度更適合黴菌的生長。就會得出“30℃適合黴菌生長”的科學結論。我立即強調:這樣的實驗就是對照實驗,其中的溫度是變數,0℃是30℃的對照條件。通過三個實驗的分析對比,學生理解了對照實驗。並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

因為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實驗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本節就應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們做過的實驗,總結一下一個實驗方案應包括哪些內容?學生預習過本節內容,又經自己做實驗,很快回答出設計實驗方案的內容。為了繼續鍛鍊學生能力,預計課堂時間緊張,因此我佈置課下練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探究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並記錄下來,下節課說說。這樣通過學生做一個難度不大的實驗,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老師引導對比分析,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再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得以突破。

本節的第三個知識點是生物因素。為了讓學生對書上的“種內互助、種間互惠互利”等術語有直觀印象,理解記憶,先讓學生看四段錄影,要求學生討論其中的生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在播放蝗蟲啃食莊稼的錄影時,提醒學生要注意後果是什麼。四段錄影讓學生看到了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並及時回答了問題:錄影中有螞蟻的互助關係和大象、棕熊的爭鬥關係,還有蝗蟲和植物、獅子和角馬的捕食關係;大批蝗蟲過後,綠色植物所剩無幾,莊稼顆粒無收,直接了破壞環境。蝗蟲的錄影為下一節的“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學習埋好伏筆。第二步:讓學生觀察書上16頁的四個彩圖,說說其中的生物關係分別是什麼?學生爭先恐後的說:“有海葵和蟹的互惠互利關係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書上內容,總結生物之間的關係有哪些?學生總結出(板書內容)。通過活生生動態的錄影和形象的圖片,書上的概念不用老師解釋學生就理解了。本節全部內容講完後,我讓學生自己小結。這是一組學生的小結:全面、直觀而形象。說明他們經過做實驗、對比分析、看錄影,自學印證,把直觀感性的知識提煉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節內容。通過教師和學生互動,至此已圓滿地完成了本節的教學任務。佈置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實驗方案;預習下節課內容: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影響和改變作用;2、課下分組做書上17頁的實驗,要求認真記錄資料。

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我設計了反饋練習題。這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詳細清晰,便於記憶。

本節課的時間安排是:複習舊知用4分鐘;第一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第二個知識點約用16分鐘;第三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小結5分鐘;反饋練習4分。

本節

課的教學特點是氣氛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認識規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並用,使知識由直觀到抽象,深入淺出。

上完課後,我反思本節課的得失:這節課根據以往學生的掌握情況,沒有侷限於書上的一個實驗,通過大家做的三個實驗的對比,使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解決了以往學生對對照實驗的迷惑。從反饋資訊中瞭解到效果較好。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上,使學生懂得學習理論是求知的途徑,通過探究也能獲得知識。最後我鼓勵學生:只要你執著探究,也許將來你會有意外發現,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永載史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生物說課稿12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於《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 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係。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瞭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汙染的活動。 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 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 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匯入新課: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麼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學生思考、討論後發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麼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自己回答。 學生邊看圖邊回答。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 呼吸道有什麼結構保證氣體暢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證氣體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鼻內部有什麼結構特點?

3、 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4、北歐的冬天非常冷,在那裡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麼。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棒。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鬆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嚥時____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_______,引起劇烈咳嗽

A軟顎 B會厭軟骨 C 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 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D 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9.呼吸系統由_______和________組成,後者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場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少對肺的刺激。

作業:書46頁練習題1、3. 板書設計

生物說課稿13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內容。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模組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

2、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⑵能力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例項,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⑴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⑵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難點:⑴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⑵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二、說學法

通過快速閱讀、組織討論、觀察對比、圖文結合、思考以及聯絡生活實際來學習本節課內容。

三、說教法

本堂課採用“提出問題—獲取資訊—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1、通過“問題探討”、“思考討論”的表達交流活動,使學生獲取有關蛋白質和氨基酸結構的知識。

2、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蛋白質的功能。

3、利用“科學史話”、“科學前沿”的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由於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圖解和flash動畫演示等手段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四、說教學過程

1、利用問題探討引入課題

首先展示“大頭嬰兒”圖片及相關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聯絡身邊的例子說說為什麼有些食品需要新增氨基酸,還有哪些食品中含有蛋白質,且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讓學生聯絡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討論

問題,從而匯入研究課題。

通過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蛋白質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動所需要的重要物質,那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2、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主動獲得氨基酸結構知識,嘗試寫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向學生展示四種未見過的化學結構式,分組討論哪些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

問題1:判斷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據是什麼?

問題2: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區別在哪兒?

演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的flash動畫,認識的結構特點,並由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3、介紹我國科學家在蛋白質工程方面的傑出貢獻: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並展示結晶牛胰島素的圖片。

4、引導學生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閱讀課文,完成“思考與討論”。

討論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討論2:20種氨基酸能夠形成多少種蛋白質?

學生活動: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閱讀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的文字、圖解、與同學交流看法,獲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知識。

讓有代表性的學生表達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猜想蛋白質的種類?

5、演示《縮合反應》的flash動畫並提問。

問題1:氨基酸結合之後生成的化合物是否還符合氨基酸結構通式,是不是一個氨基酸?

問題2:引導學生分析氨基酸縮合反應的關鍵部位。並分析二肽兩端各有什麼?

學生對號入座後會發現生成的化合物已經不是氨基酸,從而引出肽、二肽、多肽的內容。

總結學生討論結果,用圖解形式記錄氨基酸與蛋白質的關係,說明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以及肽鏈的盤曲摺疊方式決定蛋白質的多樣性。

6、提問:聯絡生活實際以及教材23頁圖2-7,說說蛋白質執行哪些功能呢?引導學生觀察、閱讀蛋白質主要功能示例,歸納總結。

最後師生共同探討蛋白質結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有怎樣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小結這堂課的內容,然後在練習中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連成網路。從而完成本課時教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及布臵作業

(略)。

生物說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第一部分減數分裂第一課時精子形成過程。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二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必修一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和國中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後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3、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比較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的減數分裂。4、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內容我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說學法

由於本節知識的抽象難懂,教師應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尤其應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進而會繪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絡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三、說教法

在課堂教學中,應適宜的誘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一)課前預習:導讀(二)課堂引入:導思,啟發學(三)課堂教學:導法、導議(四)形成性測試:導練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大體可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減數分裂概念以及受精作用

首先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矛盾,激發學習動機。先請學生根據本節題圖,比較果蠅體細胞與配子細胞染色體組成及數目的不同。引導學生根據此圖提出能聯想到的問題。

設問:“圖中的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嗎?”“有絲分裂的特徵是什麼?”等引導學生複習細胞有絲分裂並猜想配子是經過何種分裂形成的?

介紹減數分裂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減數分裂的興趣。

假設: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那麼以人為例,人的染色體則會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這樣推算,同學們體細胞的染色體就應該是你爺爺的3倍,可事實並不是這樣,你們的體細胞的染色體仍是46條,為什麼?”通過這一矛盾的設疑,激起了學生急於想了解此情況的求知慾,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之後,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並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後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第二部分的受精作用和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後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既然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之後引出減數分裂概念。並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裡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麼?什麼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麼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後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要通過多媒體課件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複製,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於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複製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後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了“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後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後在後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分裂”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於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後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複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成的的連續動畫過程。最後,總結減數分裂的過程。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後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分裂,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六、板書設計(教學課件)

生物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 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 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 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 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 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 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 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 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 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 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 ,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 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 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 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 匯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 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 、“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 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 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 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 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 、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國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 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 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 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 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 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 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 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見教材 )

1、在一個繁殖季節裡,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 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 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 、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