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及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3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及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及反思

【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有感情得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閱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瞭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激發慾望: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板書)齊讀,個別讀。問為什麼這樣讀?(你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

2、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蹟。

二、初步讀文,掃清文字障礙: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全文,正音。解決“華、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確讀音。

3、同桌互讀。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自讀思考:課文章寫了哪幾件事?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別寫了這些事情?

2、課文的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交流蒐集的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一、引入揭題。

1、板書課題。

2、12歲的周恩來竟把為中華之崛起確立為自己的讀書的目標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怎樣?

二、品讀詞句,感受“中華不振”體會人物情感。

1、默讀1-8自然段,想一想周恩來經歷了哪些事讓他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2、輕聲讀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部分,從兩個人的對話中能體會到什麼?

3、指導朗讀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部分。

4、12歲的周恩來聽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後內心產生了很多疑惑,終於來到了租界地親眼見到了洋人欺負中國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默讀8自然段,想一想課文中介紹了哪些人,把描寫這些人的詞句畫一畫,把你從這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寫在句子旁邊。

5、學生交流,教師點撥,體會人物情感。

a.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失去了親人卻無人主持公道是因為什麼?

b.外國洋人肇事害人不知羞愧仍然得意洋洋是因為什麼?

c. 中國的巡警不顧同胞的苦痛,不顧民族尊嚴甘願做洋人走狗這又是因為什麼?

d.圍觀的中國人眼看同胞被欺侮只能握緊拳頭敢怒不敢言這還是因為“中華不振”。

6、播放圖片《鴉片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圓明園遺址》、《南京大屠殺》談感受,指導朗讀第8自然段。

7、從租界回來的周恩來有什麼表現?默讀9-最後的自然段,畫出有關的語句。

8、周恩來在沉思什麼?

9、這就是少年周恩來立下的讀書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0、這是周恩來一生信守的諾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1、這也是周恩來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拓展延伸。

1、周恩來生平介紹,感受他不平凡的一生。

2、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你們是否也有自己的讀書志向呢?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立志讀書

【教學反思】

一、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字

從內容上看,課文涉及很多方面,經過一番琢磨,我發現在這些看似沒有聯絡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教學只要能緊緊抓住“中華不振”深入解讀,必然會牽一髮而動全身,讓每一個文字都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因此,我設計讓學生尋找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學生雖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對“中華不振”都有了較深刻的思考。

二、剖析文字語言,洞察內心情感,深入感悟文字

言為心聲,語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語文教學講究“披文以入情”。文字所描述的事件是周恩來立志的主要原因,但是讓學生僅僅瞭解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領學生走進文字,走進事情發生的現場。因此在教學中我緊扣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深入體會洋人、中國巡警、圍觀的`中國人三種人物對被軋死親人的婦女出乎常人的態度,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中華之不振,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來當時的心情。體會只有對這一事件的深深觸動,學生才能真正走進周恩來的內心世界,也才能領會周恩來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其次文字所介紹的中國屈辱史僅僅是當時社會縮影的一角,要讓學生明白今天的事絕不是一種偶然,因而在教學中我又為學生補充了四幅有舊中國代表的圖片,讓學生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

三、拓展文字,聯絡自我。

如果本文僅限於對中華之不振的瞭解,僅限於對那段歷史的拷問,僅限於對周恩來少年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欽佩,那本文的教學就是不完整的。立志是行動的起點,因此課的最後我適當地拓展了人物,補充了周恩來後來是怎樣實踐自己的誓言,不僅豐滿了人物形象,也讓學生明白光立志還不夠,更要用實際行動去實現自己的誓言。其次讓學生思考在現在我們又是為什麼而讀書?讓學生明白讀書的真正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