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1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彙編(15篇)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

【設計理念】

根據“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指導。在教學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熟讀成誦,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志趣美。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朗讀、譯講、背誦課文。

2、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緻,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學習重點】

1、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學習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學習過程】

一、匯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文人墨客為之歌唱。這裡是富春江的幾張圖片(看課件2),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裡,並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後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為什麼那麼多詩人會聚首這裡,這恐怕得益於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請看學習目標(看課件3)

1、能正確朗讀、譯講、背誦課文。

2、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緻,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任務比較艱鉅,但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緊張地自主學習,順利地達到目標。

二、檢查預習

1、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下面先檢查預習情況,知道本文作者的舉手?(預習時注意了課下注釋,很好!)

2、道本文體裁及這種文體特點的舉手?(學生回答後明確:本文是一篇駢體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

3、那麼課文題目的意思是什麼呢?(吳均寫給朱元思的一封書信。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讀課文,掃除生字(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指導自學)

1、出示自學指導(一)(出示課件4)

自學指導(一)

請自由朗讀課文,如有不認識的字,就向同學請教,或舉手問老師。三分鐘後,比誰能正確的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師板書學生提問的的字於黑板上。

可能讀錯的字詞:

轉 縹碧 軒邈 見 橫柯 急湍

三分鐘後,則指著黑板上的字問:會讀的舉手?指名會的學生讀。

2、師:下面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比誰讀的正確,聲音響亮。願意讀的舉手。

x x,你先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如果發現讀錯了,就舉手幫他更正。

3、生輪流讀,有錯即停,指名更正,師板書讀錯的字與黑板左側。

4、生齊讀課文(配樂朗讀)。

四、二讀課文,練習譯講

1、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自學指導(二),準備譯講課文(出示課件5)

自學指導(二)

請讀讀課文,利用註釋或字典練習譯講。如有疑難,就向同學請教,或舉手問老師。六分鐘後,比誰能正確地譯講課文。

2、生自瀆,自譯課文,師巡視,瞭解學生自譯過程中的疑難問題。鼓勵學生質疑,並板書於黑板中間。

師提示:請同學們不要放過一個疑難,有不會的一定要提出來。

3、(6分鐘後)師:能譯講的同學請舉手。

下面開始譯講課文,這幾個疑難詞句,在譯講時一併解決。怎樣譯講呢?請看:(出示課件6)譯講方法:

逐句譯講,即讀一句,解釋詞,最後翻譯這一句(人名、地名不必解釋)

4、這一排同學用“開火車”的方式依次譯講,其他同學認真聽,隨時指出錯誤。(如出現錯誤,問:能講對的舉手?指名許多學生回答。如無人舉手,教師講解。)

5、生可能有以下難翻譯的句子: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往反。]

點撥:[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於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

(生在譯講過程中,可能有些內容沒有補充出來,師提示:翻譯時要做必要的補充,如 “(山間的)泉水衝擊著岩石”。)

6、師: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一遍,如有疑難,可以提出來。如有疑問,老師個別輔導。

7、齊讀課文,如果時間來不及,就不用了。

五、課堂作業

師:下面請大家完成課堂作業(出示課件7)出示課堂作業

1、 背誦課文:

請大家練習背誦,讀一點,背一點,背不出來的,再看看書,可以自己背,相互背。5分鐘後,比誰能正確的背誦。

2、5分鐘後,問:能背的同學舉手?

如果舉手少,就讓學生再讀;如舉手多,就指名背誦。

3、檢查背誦

同桌背;

齊背(不熟練的可以翻翻書)。

繼續出示課堂作業(出示課件8)

4、請讀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讀了課文,你有何感受?[美]作者面對美景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往反。”學生討論後明確

[不僅富春山的魅力很大,表現了作者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5、探究、練習二 [解決探究練習二]

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裡,“異”在哪裡?

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

奇山──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視覺和聽覺結合)

異水──水之清澈(深、清、急)[千丈見底,直視無礙,急湍甚箭]。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小結: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藉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好,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理解了課文內容,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緻,領會了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課後請同學們完成以下作業。

師:下課

六、作業設定(出示課件9)

1、背誦課文

2、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3、同學們,請那起你手中的畫筆,或藉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教學反思】

我帶著相信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的想法走向學生,在課堂上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思這節課的成功之處,第一點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把理解字詞全部下放給學生”,但不是完全甩給學生,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抓住重點字詞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賞讀課文。品味文章的妙處,在課堂上,師生是平等,互動的交流,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才能充分體現。第二點實驗理念,轉變方式,我覺得文言文比現代文還多了一層美,即語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語言的隔閡所帶來的想像美、再創造美,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為學生創設想像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得到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正符合新《課標》對文言文提出的誦讀要求。

【板書設計】

奇山 山之峻峭

異水 水之清澈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抓住景物特徵寫景和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重難點)

2、瞭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體會其寄情山水的審美情趣(借景抒情手法)(難點)

精讀課文:

1、文章的3個自然段分別寫什麼?這三段之間是什麼關係?(內容結構)

第1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總(總領全文,山水特徵)

第2段:描寫異水。

第3段:描寫奇山。分

(寫景抓特徵,有條理,層次清晰)

2、作者描繪異水,抓住了水清澈、湍急的特點,又是怎樣表現這些特點的?

異水:“清”: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正面、誇張;靜態;俯視)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側面;動態;俯視)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誇張;水急;平視)

(注意點撥抓特徵寫景物和多角度寫景兩寫法)

3、作者從哪兩個角度、抓住哪些內容、那些特點來寫描寫山奇?

⑴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寫奇山。

(給人以全面的感受,使人親臨其境一般。)

⑵高山、泉水、草木、鳥獸(正面描寫山中景物,充滿生機)

人在其中的感受(側面烘托山水魅力)。

⑶重點研讀歸納景物特點(調動感官描寫景物)

特點:(山高、樹多、景美)

奇山:

“看”山形之奇:

A高山寒樹(高峻樹多)

B軒邈成峰(形之奇擬人修辭山巒千姿百態的奇景);

修辭分析:運用擬人,將靜止的山擬人化,寫得有動態美,富有生命力。

聲之奇:

“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

蟬鳴不窮,猿叫無絕(聲之奇萬物欣榮,歡快自得以動寫靜)

“想”:望峰息心;窺谷忘返(人在其中的感受側面烘托山水的巨大魅力)

“看”: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呼應樹茂,變現光影變化,由明亮活躍轉為晦暗沉寂,顯示景物之多變,這又是一奇)

4、寫景方法歸納

1、抓住特徵寫景

2、多角度寫景:仰視、俯視、平視、遠眺

3、多技巧:修辭、動靜結合、正側面結合、多感官呼叫

5、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看出來?

①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以及鄙棄功名、避世退隱的思想感情(聯絡背景)

②“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側面描寫,烘托山水巨大魅力)

總結

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桐廬至富陽途中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彷彿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對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視,含蓄地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之趣。

課後作業

請多以四字詞語描寫我校校園風光。

在鍾靈毓秀的金平區,坐落著一所花園式的學校——汕頭市育能實驗學校。育能實驗中學風景秀麗,環境優雅。校舍線條分明、色彩和諧、佈局合理,呼應四方景觀。樓宇之間長廊相連,渾雄一體,無懼日晒雨淋。

(依次展示學校各處風景:圖書館、實驗室、運動場,環校綠道、文化長廊,學術報告廳、社團等。)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能通過書下注釋和同班互助瞭解文義。

2、通過品讀能夠理會作者觀察角度的獨特,寫法的精妙,志趣的高雅。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山水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詞彙及全文內容。

教學難點:

1、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從本課標題與內容“奇特”之處匯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1、個別朗讀,師生評

2、集體讀,點評

三、讀懂課文:

學習古文不僅要求會讀文章,還要能讀懂文章。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如有困難詞句,做上標記。

1、個別嘗試翻譯。

2、師生點評

3、重點難點詞句的解決。

四、研讀課文

通過同學們的努力,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富春江的美景好象就在我們眼前。同學們,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你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提問:1、文中哪句話概括了富春江山水的特徵?

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師:作者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對富春江迷人的景色作了的高度的概括和讚歎。然而僅僅發出讚歎並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的景色的呢?

生:作者先寫異水,再寫奇山

師:那麼,富春江水的“異”表現在哪裡?

生:①江水清澈之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江流氣勢磅礴之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師:從以上句子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清澈透明的靜態美和一種氣勢磅礴的動態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靈彷彿也變得透明而無雜質了。富春江水的洶湧急流,不得不讓人的心情隨之澎湃!可以說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在觀察美景,而是在用心靈去感受美景。

師:作者又是通過描繪幾種景物來寫奇山?從感覺角度看,分別運用了什麼感官?

生:①視覺――山峰、樹木

②聽覺――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生:運用修辭手法

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小結:富春江的確美,美在它的`碧波盪漾,美在它的魚群穿梭,美在它的寒樹群山,美在它的鳥鳴猿啼,置身於此山此水中,作者不禁發出感慨,你能在文中找出表達作者內心感受的句子嗎?

五、體情品意:

“鳶飛戾飛者……”那麼作者寓於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

明確: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師:這山這水,多誘人啊,讓人忘記一切煩惱,一切世俗,讓人的心變得寧靜透明,讀到這句,讓我在感受了自然之美之餘感受到了深遂的情景之美,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六、神遊家鄉山水

列舉家鄉山水,感受自然之趣

七、作業

1、複習本節內容。

2、完成對比閱讀練習

板書設計:

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動靜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結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樹,軒藐成峰)視覺

聲奇(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聽覺

色奇(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視覺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與朱元思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自學課文,疏通文意;

感受文中所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與價值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中所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

教學難點

文中所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

教法學法朗讀分析

課時設計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導。(清劉嗣綰)

二、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三、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

生自由讀

齊讀

四、課堂小測:

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五、作業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學生根據已有註釋疏通文意

三、師生互相質疑,疏通課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第二自然段:①縹碧:青白色;縹,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裡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四、課堂小測:

書下重點實詞

五、作業:

練習冊習題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及實詞解釋

二、分析文章

概括文章三個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文章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裡,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三、探究討論

1.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裡,“異”在哪裡?

2.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

四、比較分析,學生自主閱讀,按照要求填寫下列表格:

課文題目

景物特點

寫景目的

寫景方法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為本課所放錄影的解說詞。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並舉例說明作用。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瞭解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⑵感受文中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美景。

⑶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⑷背誦並默寫全文。

2.能力目標:

⑴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⑵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⑶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鑑賞水平。

3.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法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要點:作者簡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家世寒賤,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為稱讚。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如《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等,表現了流連山水的生活情趣,風格簡淡清新,是歷來傳誦的駢文名作。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讀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範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⑴注意語速。(應慢一些)

⑵注意停頓。這篇課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還有“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⑶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翻譯課文。

⑴選出加粗詞的意思都相同的選項()

A風煙俱淨一應俱全百廢俱興面面俱到B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荒謬絕倫聰明絕頂絕代佳人

C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強不息息事寧人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D橫柯上蔽在晝猶昏、雖死猶生過猶不及

答案AD(俱:全、都;猶:如同,好像)

五、理清背誦思路

1.第一段寫自己遊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山水總的印象。

2.第二段寫水,突出“異”。

3.第三段寫山,突出“奇”。

4.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六、嘗試背誦課文

七、文言常識

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

“反”通“返”,返回。

一詞多義:絕天下獨絕:獨一無二

百叫無絕:停止

以為妙絕:極

重點詞語:奔:飛奔的馬;負:憑藉;軒:往高處伸展;邈:往遠處伸展;經綸:籌劃……

八、佈置作業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反覆誦讀,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探究性思維訓練,理解難句;延伸拓展,溝通課堂內外。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根據課文內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麗的景色,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1.選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美景。

2.提問:本文為我們呈現了怎樣一種意境?

明確:文章第一段總敘富陽至桐廬的景色,空靈澄澈,境界開闊,並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個字總攬勝景,勾勒出這幅山水畫卷的獨有形象,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勝,油然而生嚮往之情。下文先寫“異水”,接著寫“奇山”,從四個方面寫山,突出山勢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寫,互動生輝,共同創造出一種清新而又深幽的“獨絕”意境,人若置身其間,縱目騁懷,無不為富春江絕美的景色陶醉傾倒而心曠神怡了。

  三、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相融,請反覆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迴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裡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於他出身於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揣摩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⑴ “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⑵ “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⑶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遊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遊”“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譎,成如容易實艱辛。”

⑷ “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並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鑑賞水平。

4、通過教瀆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幫助學生背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相當的文言文文基礎,可以放手大膽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研討,由教師解決疑難,輔助學習。七班學生會積極發言,要注意引導她們做得更好,教師應認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夠準確理解,創新性複述。二班學生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勵、引導他們主動發言。這是本學期開學學習的第一課,又是文言文,教學時間可以略長一點,學習速度放慢一些,讓學生的學習心態調整好以後再適當加快學習的步伐。因此設計學習本課用三課時完成。

教學程式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人墨客為之歌唱。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裡是浙江,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裡,並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後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為什麼那麼多詩人會一齊聚首這裡,這恐怕得益於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瀆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縹碧 急湍 軒邈 泠泠 戾天 鳶飛 經綸 橫柯

2、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範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於句號,每一個句號後的停頓應小於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後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一、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後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一段寫自己遊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冊水總的印象。“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裡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總領全文)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學生明確:第二段寫水,突出”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說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的色和動態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 千丈見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學生明確:第三段寫山,突出“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峰。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清越的泉聲、悅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於聽,動靜相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群峰,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 高山寒樹 樹之奇

負勢軒邈 山之勢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橫柯疏條 林之密

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二、學生根據板書所顯示的詞語提綱,嘗試背誦課文。

三、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反覆誦讀,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探究性思維訓練,理解難句。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1、個體抽查。

2、集體齊背。

二、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請反覆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學生自由發言。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迴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裡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於他出身於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教師以記者採訪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

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多媒體顯示)

(1)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只要學生能說出一點,教師即應給予褒揚。

明確:

(1)“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遊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遊”“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譎,成如容易實艱辛。”

(4)“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描述高山聳峙於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峰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特徵,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不但寫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著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的典型特徵,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說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的典型特徵。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著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徵。

3、學生齊誦這幾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四、課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藉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佈置作業

1、請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提示:不必侷限於課文字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可以加入一些有關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詢一些關於富春江的詩文,最好能將風物介紹和風景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2、完成《三點一測》

教學行為調整與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美文,應當使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要讀懂文字並能順暢地朗讀;二要善於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

朗讀的指導,總的說來,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使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範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範。

啟發想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節,然後設問。例如,作者這次是特意選擇一個“風煙俱淨”的日子並且自僱小船出遊;作者說“猛浪若奔”不是從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駛時親自感受到的;“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覺,如此等等。根據這些情節設問,也可能引起爭論,更有可能出現教師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難點是“鳶飛戾天”兩句。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閱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7

要點引導

(一)整體感知

本文是古代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佳作。文章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先總敘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再轉筆描寫異水,用誇張手法寫其秀美,用比喻手法寫其壯美。接著從不同角度展現奇山之美:視覺角度,以山樹之奇來襯托山高峰峻,動態比擬中,山之奇景畢現;聽覺角度,泉聲、鳥鳴、蟬噪、猿啼,更顯山林之幽靜,又添奇山之生趣;心理角度,陶醉山水、流連忘返,側面著筆襯托山之雄奇、幽美;最後以寫景收結,又顯奇山一美──谷深、林密、景幽。

(二)學法點撥

學習本文應著力於誦讀,只有在反覆的誦讀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語言的精妙之處和文中所寫景物的詩情畫意,才能體會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與志趣。學習時可先對照註釋,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再通過反覆誦讀,並展開聯想,放飛想象,體會文章的意境,領略語言的神韻;最後熟讀成誦。朗讀課文時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圓、抑揚頓挫,讀出情趣。

語言積累運用

1.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水皆縹( )碧 千轉( )不窮 鳶( )飛戾( )天

2.根據拼音在括號裡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校園裡piāodàng( )著歡樂的歌聲。

②驕傲自滿會成為你進步的zhàngài( )。

③這條河險灘多,水流tuānjí( ),水路交通極不方便。

④互相xuānmiǎo( ),爭高直指。

⑤泉水激石,línglíng( )作響。

⑥空山幽谷,鶯啼鳥囀;鳴聲yīngyīng( ),和諧動聽。

⑦他雖有滿腹jīnglún( ),但直到今天尚無機會施展抱負。

⑧機器轟鳴,zhòuyè( )不停,噪聲擾民,亟須治理。

3.解釋加點字,再寫一個含有此字(同義)的成語(熟語)。

①風煙俱( )淨,天山共色。 成語:

②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 成語:

③負( )勢競上,互相軒邈。 成語:

④泉水激( )石,泠泠作響。 成語:

⑤蟬則千轉不窮( )。 成語:

⑥猿則百叫無絕( )。 成語:

⑦鳶飛戾天者,望峰息( )心。 成語:

⑧經綸世務者,窺( )谷忘反。 成語:

⑨橫柯上蔽,在晝猶( )昏。 成語:

4.參考本課所學知識,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達成共識( ) ②鬆聲竹韻( )

③龍舟競渡( ) ④鳶飛魚躍( )

5.把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①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譯文: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譯文:

③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譯文:

6.古代詩文中有很多描山畫水的妙語佳句,請你從課外閱讀積累中,擇取三個相對工整的對句,抄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課文閱讀理解

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風煙俱淨,天山共色,請根據這個句子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麼樣的天氣下開始他的富春江之行的?為什麼風煙俱淨能使天山共色?

答:

3.從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答:

4.文中直接描寫江流清澈的語句是 ;側面描寫江流清澈的語句是 。

5.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是寫高山還是寫寒樹?為什麼?

答:

6.從文中找出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描寫景色的對偶句各一句,並簡析其表達效果。

視覺:

聽覺:

表達效果:

7.作者筆下的泉聲、鳥聲、蟬聲、猿聲,對錶現山水美景起到什麼作用?

答:

8.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請你結合全文內容(含標題),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組句子的理解。

答:

9.回憶《三峽》一課的內容,比較下面兩組句子,說說它們在寫法上有何異同。

A.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答:

B.①猿則百叫無絕。

②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答:

拓展延伸探究

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與施從事書

吳均故鄣縣①東三十五里,有青山,絕壁幹天,孤峰入漢②。綠嶂百重,清川萬轉。歸飛之鳥,千翼競來;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為霜,春羅④被徑,風雨如晦⑤,雞鳴不已。信足⑥蕩累⑦頤物⑧,悟衷⑨散賞⑩。

【註釋】①故鄣縣:古地名。大致包括現在浙江省安吉縣全境、長興縣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廣德縣全境、郎溪縣一部。②漢:銀河。③企:企求;盼望得到。④羅:即女蘿,一種爬蔓植物。⑤風雨如晦:又是颳風,又是下雨,天色昏暗得像夜晚一樣。語出《詩經·鄭風·風雨》。⑥信足:信步,漫步;隨意地走。⑦蕩累:消除煩惱。蕩:盪滌;清除。累:疲勞;煩惱。⑧頤物:怡情養性。頤:頤養;保養。⑨悟衷:內心有所感悟。⑩散賞:自由欣賞。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結合語境,秋露為霜,春羅被徑中的被,應解釋為: 。

被bèi①被子。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布~秋宵夢覺。又覆蓋。阮籍《詠懷》詩:凝霜~野草。②加於之上。《荀子·不苟》:去亂而~之以治。又蒙受,遭受。《漢書·趙充國傳》:身~二十餘創。(創:傷。)③介詞,表示被動。《史記·屈原傳》:信而見疑,忠而~謗。④pī(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堅執銳。(堅:指堅固的鎧甲。銳:指銳利的'兵器。)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披。

2.結合語境,解釋詞語。

①絕壁幹天(幹天: ) ②清川萬轉(清川: )

③千翼競來(千翼: ) ④雞鳴不已(不已: )

3.用現代漢語說出下面這個句子的意思。

信足蕩累頤物,悟衷散賞。

譯文:

4.結合原文,說說作者筆下的山川景色有哪些特點。

答:

5.作者在文中寄寓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資料連結

1.關於書信中的景物描寫

六朝文人在往返書信中好用景語作點綴,其作用大致有二:一種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動對方,例如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寫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就有引起對方故國之思,促其早日歸順朝廷的作用。另一種是借景物烘托寫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偽託的《李陵答蘇武書》,其中涼秋八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寫信人獨居塞外、不得歸國的悽苦心情。由此可見,書信中的景物描寫也是有意而為,是服務於書信的宗旨的。至於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的宗旨如何,因不見原信全文,難以臆斷;如果僅就現存的這個片段的而言,其要領當在鳶飛戾天兩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對朋友婉言相勸,希望他早日離開官場過隱居生活。

2.關於《與朱元思書》的文章體裁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xx文,全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美。xx文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初期的xx文,多數是偶句,亦稱駢句,個別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數整齊劃一,但並非對仗。到後來發展成四六文(亦稱駢四儷六),對字數和對仗的要求就變得嚴格起來。《與朱元思書》前兩段中,風煙兩句、從流兩句、急湍兩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駢句;其餘都不是,是以可將其視為初期的xx文。

3.對《與朱元思書》中自富陽至桐廬的質疑

桐廬在富春江的上游,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遊,既是從流飄蕩,則當雲自桐廬至富陽,而信中作自富陽至桐廬,這是否筆誤,因不瞭解作者當時實際情況,難以確定。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8

《與朱元思書》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

2、培養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難點,要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課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單元學習它有它的雙重目的:一是讓學生領略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二是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標,後者是知識和能力目標。而在學習過程中,後者是基礎。所以安排兩課時來學習本課比較合適。第一課時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完成對本課的理解和誦讀過程;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關於本文的寫景特點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去完成,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媒體設計】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響等裝置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薰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體欣賞配樂朗誦和風景圖片,有助於學生想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麼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板書課題,出示課件:課文譯文的配樂朗讀並展示風景圖片)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麼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麼寫成的呢?那麼,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生:《與朱元思書》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三、初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先由教師範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四、朗讀成誦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

五、學做小畫家

同學們,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恆?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相應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讓想像飛起來

1、練習一:望文生景

出示課文景物描寫的句子,讓學生閉起眼睛想像,然後把想像到的畫面用語言描繪出來。

景物描寫: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練習二: 望景生文

讓學生展示第一課時所畫風景圖片並欣賞,提問:此圖此景使你聯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圖片選擇大致與練習一1-6相同)

二、研讀課文

同學們,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作者並不是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的,而是用文字為我們描繪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師:品讀文章的第一幅畫面,思考作者總寫了什麼?

生:①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風煙俱淨,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師:那麼在這麼晴朗的日子裡,作者縱舟去了哪裡?

生: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

師:至此點明瞭作者行舟的路線。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廬則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遊程。請問作者是怎樣評價這段遊程的?

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師:這是對富春江景的概括讚歎。然而僅僅發出讚歎並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景的呢?誰能發現作者寫景的規律?

生:分“奇山”和“異水”兩層來寫,先寫奇山後寫異水。

師:那麼,富春江水的“異”表現在哪裡?

生:①江水清澈之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江流氣勢磅礴之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師:從以上句子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清澈透明的靜態美和一種氣勢磅礴的動態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靈彷彿也變得透明而無雜質了。富春江水的洶湧急流,不得不讓人的心情隨之澎湃!可以說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在觀察美景,而是在用心靈去感受美景。

師:作者又是如何寫“奇山”的呢?

生: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師:作者通過描繪幾種景物來寫奇山?

生:山峰、泉水、鳥叫、蟬鳴、猿啼、樹木。

師:從人的感覺角度看,這裡分別運用了什麼感官?

生:①視覺──山峰、樹木;②聽覺──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師:從修辭角度看,這裡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生: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小結:作者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種強烈的生命力;而山泉聲、鳥鳴聲、蟬聲、猿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協奏曲,多麼令人心曠神怡!這種美感更由於作者採用了對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與文章的韻律美結合在一起,我們怎能不與作者產生內心的共鳴: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也採用了對偶的句式從內心感受來寫富陽美景對人的心靈的淨化,真可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師:文章的最後兩句描寫了山上的樹木,齊讀這幾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樹木的什麼特點來寫的?

生:樹木茂密

師:這四句是寫山谷中樹木蔽天,景象幽深,陽光只偶爾從疏枝葉隙間漏射下來。這種境界給人一種清幽、寧靜之感,可以說是對上文的一種補充。

三、齊讀課文,再次感知課文

四、話題連結──人與自然

同學們,吳均的一篇《與朱元思書》猶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藍天、碧水、青山,蟬抱高枝、猿躍林間,使人讀後禁不住也流連忘返,心中不禁默嘆: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果實,更有一種怡人的心性,一種忘卻功名利祿的自然之心。是誰在後世吟誦: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又是誰在感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同學們,面對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文中的世界,這又是什麼緣故呢?請你就“人與自然”這個話題談一談你的思考。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9

一.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桐廬悠然領略鳶飛戾天經綸亟思遁世縹碧軒邈泠泠窺谷忘反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二.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於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三.教學步驟

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⑴讀課文及註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⑵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遊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遊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4.學習第二段

⑴翻譯本段.

⑵本段承“異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點: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

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5.學習第三段

⑴朗讀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⑵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後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6.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⑴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⑵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7.作業

⑴完成練習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⑵完成練習二,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⑶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課後記:

本文在課下註解中,似乎有一處解釋不通,即169頁註解“⒆[疏條交映]粗壯的枝條互相掩映”,與下文的“有時見日”連線不合理。想來,既然是粗壯的枝條,那麼,怎麼能見到太陽呢?或者,“疏條交映”該解釋為: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吧!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並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鑑賞水平。

4.通過教瀆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5、學習先總後分的描述方法。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程式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一)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人墨客為之歌唱。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裡是浙江,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裡,並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後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為什麼那麼多詩人會一齊聚首這裡,這恐怕得益於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後: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麼?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裡,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於《藝術類聚》卷七。由於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作者生平簡介: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表現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亦能詩,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別有小說《續齊諧記》。總之,生平多坎坷,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與”:給予。“書”:信。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說旅行所見,寥寥一百四十餘字,把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就像置身於奇山異水之間,是六朝駢體文中描寫山水景物的妙品。

三、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是怎樣抓住特徵描繪景物的?

分析:作者在描繪山光水色時,抓住了山之奇和水之異的特點。寫水,突出了水的清和急;寫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勃勃生機。由於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點,因而所寫的山水就是“自富陽至桐廬”這“一百許裡”的山水,絕不能移置他處。

(二)本文是怎樣情景交融地描繪山光水色的?

分析:作者在描繪山光水色時,飽蘸了感情的濃墨,因而字裡行間始終洋溢著作者的感情。第1段中流露出愜意和暢快,第2段中流露出閒適和驚駭,第3段中流露出沉迷和神往。作者在表達感情時,或是寓情於景,或是直抒胸臆,於是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或是滲出,或是瀉出了作者的強烈感情。

(三)本文是怎樣極有層次而又富於變化的寫景的?

分析:文章在寫景時,顯得極有層次而又富於變化。從全文看,第一段是總說,第2、3段是分承總說的分說;從主體部分看,寫水時,作者將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山時,作者又將山與山上的生命交融在一起,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千變萬化而又井然有序的畫面。

(四)本文運用了一些對偶句,其作用是什麼?

分析:所謂對偶句,是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偶句的表達效果,從形式上看,具有音節整齊勻稱,節律感強的特點;從內容上看,若上下聯是相互補充的關係,就可以突出要表現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聯是相反相成的關係,則可以通過對比來增強表達效果。

根據以上思路可以看出:從視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①風煙俱淨,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從聽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⑤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它們的表達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個性的有:①②⑤三個對偶同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互補互襯,從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點;③④兩個對偶句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相反相成,從而對比立意,相映成趣。

(五)這篇文章的文體有何特點?

分析:從標題“與朱元思書”來看,這是作者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因而文體當為書信體。從文章內容來看,全文以寫景為主,兼有抒情,因而它也是一篇寓情於景的寫景散文。再從文章運用的表達方式看,文章是用駢句形式寫就,因而它還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一般有句子講究對仗,語音追求平仄,經常用典和詞藻華美等特點,本文雖屬駢文,且多用對偶,刻畫景物時也很精巧,但並未堆砌典故和片面追求詞藻華美,因而不像當時大多數駢文那樣僅具形式美而內容空泛。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瀆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縹碧急湍軒邈泠泠戾天鳶飛經綸橫柯

2.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範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於句號,每一個句號後的停頓應小於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後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五、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淨,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湧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彷彿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補充註釋:

①獨絕:獨一無二。

②負勢競上:依憑(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的主語是“高山”,不是“寒樹”,從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③“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語出《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所以“好鳥”的“好”是友好,友愛的意思。韻:和諧的聲音。

④“鳶飛戾天”:語出《詩經·大雅》,原詩以“鳶飛戾天,魚躍天淵”起興,意思是鳶飛到天上,魚在深淵中跳躍。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詩經》的語言材料,所表達的意思與原詩無關。

漂碧、泠泠、嚶嚶、鳶、戾(以上字詞答案均見課文註釋)。湍:急流的水。軒邈(釋義見課文註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一、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後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一段寫自己遊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冊水總的印象。“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裡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徵,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第1句點出遊覽時的天氣(一個晴好的日子)、季節(寫的是秋天天高氣爽特有的景象)。繪的是遠景。第2句點出遊覽的方式:乘舟。描的是近景。由遠而近,由景及人。天氣那麼好,景色那麼美,泛舟江上,心曠神怡。第3句交待了遊蹤(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總的印象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並以此作為全文的綱。

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本文寫作手法上採用了先總後分的手法。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能熟練正確誦讀全文;理解文意,並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2、整體把握全文結構,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過想象和聯想,把文字變成生動的圖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學習重難點】

1、熟練誦讀全文,感受語言之美、自然之美,培養想象力是學習重點。

2、把握行為思路,理解鳶飛戾天兩句的深意是導學的難點。

【學生學習活動概要】

指導誦讀,讀對讀順──自主學習,整體感知──互助學習,理解文意──學習提問,理清思路──自由朗讀,感受語言──創新思維,激發想象。

【學習過程】

一、瞭解作者,誦讀全文

過程及要求:激興入課──教師範讀──明示目標──學生對照課下註解給生字注音──教師提示其它生字的讀音(由學生提出)──齊讀。 (矯正讀法)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快速默看課文,思考回答兩個問題

⑴ 本文可謂寫景小品文,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這裡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 ?作者對這裡的美景怎麼評價稱讚的?

⑵ 所寫之景屬於哪個季節?你怎麼看出來的?

2、集體交流學習情況。

三、互助學習,理解文意

1、分四人小組邊讀邊疏通文意;

2、檢查解疑

小組代表發言,其餘組員補正。

四、思路探討,感受語言

1、依次探討以下問題

(若前整體感知②未完成,則先從此切入)

⑴ 全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景的? (先探討此問)

⑵ 第一段總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⑶ 第二段分寫水、富春江的水有什麼特點? (清碧與湍急矛盾嗎?為什麼?)

⑷ 本文寫景重在寫山,文中直接寫山的句子有哪些?請概括山的特點。

⑸ 第三段分寫山,除直接寫山的特點外,還寫了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

⑹ 你怎樣理解鳶飛兩句?

2、自由朗讀,感受語言。

五、創新思維,激發想象

獨立思考後,創新複述:

1、教師示範複述第一段。

2、學生分四組分別重點準備複述二、三段的部分內容。

3、學生複述、教師點評。

六、歸納小結、結束學習

(教師幫助活動)

1、激興匯入: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有著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給友人寫書信就很講究----他們往往通過對某事的敘述或某景的描寫來間接表達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對友人的規箴、互勉之意。不信 ?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古代文人的簡訊,即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吳均給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與朱元思書》。(板書文題,簡介作者)

2、指導誦讀,讀對讀順:範讀時注意停頓、語感,讀出層次,讀出畫面;齊讀時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讀,不要求劃一。

3、用小黑出示問題

4、問①不難回答,學生自由發言即可。(若需要,可提示學生注意課文第一段內容)

板書奇山異水

問②可能會出現爭論。若如此,可暫置討論,提示待後理解 (以激發深入學習),自然過度到下一學習環節。

說明:將課文內容分成四份(第三段分兩份),指明各組重點理解的部分。

要求:結合下注,聯絡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

小組發言完畢,其它組同學自由補充,教師時適引導評價(學生的理解意對句順即可)。

5、析讀結合。

通過上面的理解,學生會明白本文所寫為秋景。

由秋景過度到本文寫景順序的探討,以引起學生進入課文內容及行文思路的'探討。

通過探討,讓學生明白:本文寫景的基本格局是先總後分;並明確先分寫異水,再分寫奇山。

(以下問題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學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爭論。)

快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析讀結合。形成板書(參考):

清碧(緩慢處)

奇山

湍急(急流處)

異水

水、鳥、蟑、猿 (聽覺)

挺拔高峻 人──息心忘返(視覺)

樹──茂密 感悟

總寫 分述

6、對鳶飛句的理解要靈活,同時以此句的理解為契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趣。

要求: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

教師示範要求:進入角色,感情投入;吟詠描繪,生動情切;用語豐富,追求意境。

學生自薦複述,要求學生給優秀複述者以掌聲鼓勵。

結課語: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學習了這段優美的寫景小品文,你可曾記得這是約1500年前的古人給好友書信中的一段文字喲,作者如實寫來,不事雕鑿,音韻和諧,結構嚴謹,不僅抒發了自己對自然美景的熱愛,還含蓄地表達出多種深意,你不妨以後在給與自己同齡的親朋好友寫信時也試試!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2

一、教學設計思想

1、 本文是高一新教材第六單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的名篇,極具審美價值。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比較注重“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條分縷析”,儘管文章中許多字詞有文言詞法可講,文章的結構也有分析的餘地,但以此法來教學,學生一定會感到寡然索味,學習興趣不大,況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優美的意境。所以,根據此教材的特點,本著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原則,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審美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地朗讀、品味、賞析、想象和聯想等一系列審美的體驗來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意圖。椐此本文定為用賞讀課型來教學。

2、 一般文學作品的.藝術世界是由三個世界壘加而成:語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藝術世界的實體。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對文字的朗讀來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後,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海中呈現出作者所描繪景色的畫面,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在腦中要有“一幅畫景”或是“一幅戲景”;最後,再根據畫面去想象作者處在其中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根據審美認知規律來安排教學的步驟猶為關鍵。

3、 一直很欣賞葉聖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為了不教”,教材只不過 是個例子,通過此文的教學,為的是培養學生對寫景佳作的一種閱讀和欣賞能力,因此,學生在審美感悟過程中,教師對審美規律的歸納小結也是必要的。同時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記》既是拓寬教學內容,又是鑑證了學生對寫景小品文的閱讀欣賞能力。

4、 想像和聯想能力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材和課型的特徵為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懷

2、培養學生對寫景佳作的鑑賞能力。

3、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三、課時按排:

一教時

四、教具準備:

1、自制多媒體課件。

2、根據課文內容、意境剪輯的視聽光碟。

3、錄音機。

五、課型:

賞讀課

六、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

1、 請學生說出有關描寫江河、湖海、泉水、瀑布等有關“水”的詞語。

(1)、教師示範舉例。

(2)、學生舉例。

[說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調動學生大腦中原有的積累,啟動思維,使其進入學習狀態,同時又與本單元的整體教學內容掛上鉤。

(二)、導之以讀,感受語言美

(1)、明確朗讀應注意的技巧。

(2)、聽著名播音演員趙兵朗讀的課文。

(3)、學生散讀。

(4)、集體配樂齊讀。

[說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自主朗讀、自主涵詠來初步感知文意。

(三)、引之以析,鑑賞意境美

(1)、根據文字,呈現圖景。

(2)、依據情景,品讀、欣賞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小組討論。

(4)、全班交流。

(5)、教師小結。

(6)、在理解的基礎上集體朗讀全文,配以視聽光碟,營造欣賞的氣氛。

[說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中閃現文意的畫面,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句來品讀、感悟、賞析,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進而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美。掌握欣賞寫景小品的特點。

(四)、拓之以文,掌握審美規律

(1)、朗讀袁中道《江行日記二則》(印發資料)

(2)、思考日記寫了什麼內容,體現了作者什麼情感。

(3)、理解並想象“天然一幅煙江幛子”。

[說明] 本教學環節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拓展閱讀,鞏固欣賞寫景小品的能力,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

2.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含義。

3.把握本文主要寫法。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含義。

2.把握本文主要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屏示詩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軾)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劉嗣綰)

從這些詩句中我們看到詩人們對富春江的景色是極為推崇的,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富春江,去欣賞一番。

二、介紹富春江

富春江,全長110公里,在浙江境內。一頭連著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人稱“歸來不看嶽”的安徽黃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麼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和那曠古悠遠的歷史遺蹟綴連成片,相映成輝,有人讚美富春江“攬天下奇景於一身”,這也許有些誇張,但人們稱她為中國的黃金旅遊線卻並非過譽……

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裡,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後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

  三、介紹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

1.體裁介紹

南朝時,我國文壇上盛行著一種講求辭藻、聲律、對偶的駢體文,這種文體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種形式主義的傾向。但這些駢體文中也不乏優秀作品,《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

書:書信,一種文體

2.簡介作者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學家。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文辭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為“吳均體”。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四、朗讀

1.聽範讀,標註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五、理順文章大意

1.藉助工具書,結合課下注釋,獨立翻譯全文。

2.小組組內交流,清除翻譯難點。

3.全班合作互助,翻譯全文。

參考: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的小船)隨著

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裡(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彷彿要比一比,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衝擊著岩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於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六、整體感知

1、富春江的景色總體特點是什麼?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對其特點進行概括性描寫的句子。

明確:課文原句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第二段寫水,突出異。第三段寫山,突出奇

3.本文的結構是怎樣安排的?

明確:總分結構。先總寫山水特點,後分寫異水和奇山。

七、作業

1.背誦課文的第一和第二段。

2.自主查詢並積累描寫山水的詩詞名句。

第二課時

一、匯入

背誦匯入。

二、深入探究

合作討論:作者是怎樣體現水之“異”和山之“奇”的?

明確:

異水:

(1)抓住水的特點進行描寫

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多角度描寫。

①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②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

(3)運用比喻、誇張和對比的手法體現水的湍急。

奇山:

(1)抓住山的特點進行描寫

山高林密,峰多幽靜

(2)多角度描寫。

①動靜結合。

②虛實結合。

視覺角度——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覺角度——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3)運用擬人、對偶的修辭手法

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三、體會作者情感

提問:本文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明確: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讚美之情。

四、品味語言美。

1.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明確:“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明確:“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明確: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遊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遊”“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確:“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明確:“夾岸”描述高山聳峙於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峰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特徵,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明確:不但寫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著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明確: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的典型特徵,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說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的典型特徵。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著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徵。

小結: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五、拓展

積累古詩文中的“山水”

1.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南朝)劉義慶

2.林斷山更續,洲盡江復開。——(南朝)王融

3.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南朝)陶弘景

4.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唐)崔顥

5.夕陽天外雲歸盡,亂見青山無數峰。——(唐)楊凝

6.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唐)王之煥

7.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唐)杜甫

8.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

9.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宋)蘇軾

10.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宋)蘇軾

11.午夜江聲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門前。——(元)鄭元祜

12.落日千帆低不度,驚濤一片雪山來。——(明)李攀龍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練習題。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於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瞭解景物描寫的層次、藝術處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賞讀基礎上熟誦全文

【教學難點】寓情於景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於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吳均何許人也?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家、詩人。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文書札見長,表現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稱為“吳均體”。本文是一篇另種文體,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學過程

(一)讀其文,疏其義

1、對於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分組活動)

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

老師在螢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遊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銅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無數景物,請同學們用波浪線將文中的景物劃出來。

(學生回答:風煙、天山、水流、小舟、游魚、細石、急湍、孟浪、夾岸、寒樹、清泉、小鳥、鳴蟬、哀猿、橫柯、疏條)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那麼作者寓於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後,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髮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探尋藝術的魔棒

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採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

1、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圍繞“獨絕”二字生髮和描摹。

2、寫景順序上先“水”後“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3、詳略處理適宜,動靜結合搖曳多姿。詳寫“山”,略寫“水”。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4、善於多角度寫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 a、“風煙俱淨,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 b、“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迴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於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閒適心情。c:“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5、描寫、記敘、抒情和結尾的議論渾然一體,這裡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6、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讀來琅琅上口;用詞精當優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洶湧,用“競”“爭”形容山峰相互依侍,爭相向上崛起的形狀,用擬人化手法,把靜態的山寫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寫景,描寫富春江之美,在如許美景中自然產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隱逸情懷。

(五)小結本文

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5

[思路綜述]

美文需要美讀。《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友人信中的一段話,生動細膩地描繪了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秀美風光,語言凝鍊傳神。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全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稱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一篇美文。

本設計嘗試從朗讀放手,以朗讀來構建整個教學過程,通過朗讀來感受課文,理解課文,進而品味,賞析課文,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品味、審美的能力。

[教學設想]

1、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課前預習佈置

⑴複習《三峽》、《小石潭記》

⑵收集有關描寫山水方面的詩句及散文精彩片斷

⑶以導遊員,講解員身份去構想設計

⑷創新寫作

——以課內外閱讀中涉及到的描寫山水方面的文題靈活串編一段話。

[教學互動平臺展示]

一、開課揭題,直入情境(點選,出示課題、作者)

二、朗讀感知,疏通文意。

(一)生自願朗讀,師作朗讀指導(點選)正音(點選)

(二)師範讀,要求生閉眼想象畫面

(三)生互譯、互問、互答(點選)

(四)師點撥

1、作者自富陽到桐廬時的天氣怎樣?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2、本文結構上的特點是什麼?第二、三段的內容分別照應第一段的哪個詞?

三、品讀、賞析

(一)品、賞“異水”

1、採取四遍讀背法

大聲讀、輕聲讀、快速讀,融情入景慢慢賞讀。

2、情景再現,導遊解說。

(二)品、賞“奇山”

1、讀讀、想想

請幾位女生齊誦,其餘學生進入想象畫面。

2、畫畫,說說

請一生上臺畫,其餘在下面準備畫或說

可以用“這裡的山真奇啊,奇在……”開頭去說

3、比比、背背

與《三峽》文中描寫山的.片斷比

男女生競爭背誦(聽覺、視覺)

4、議議,悟悟

點撥:面對如此勝景,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樣的感嘆呢?當年吳均先生的感概呢?

四、學生齊讀課文,設計簡明板書

要求:

朗讀——把心放進去

板書——除課題、作者外,不超過10個字

五、練習鞏固

搶答填空

六、趣味活動

1、說出既含有山又含有水的詩句

2、“走進山水,共享閱讀”創新練筆交流

七、欣賞風光片(機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