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4.95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把握人物特點

2、學習詳略結合的寫法,品味傳神的描寫

教學重難點:目標1

課時安排:3課時

一、匯入

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位長媽媽,她給魯迅講過美女蛇的故事,給百草園增添一種神祕色彩。其實,關於長媽媽還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動的事情。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阿長與<山海經>》,認識長媽媽

二、漫談感受

1、速讀課文,自行解決生字詞。

2、談談自己讀完此文的感受(不限話題)

三、討論形象

1、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求說出理由或舉出例子)

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饒舌多事而不居小節

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淳樸、善良而又迷信

是民間文化的載體,知道很多規矩(有迷信的成分,又落後的成分,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

是一個傾心關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難疑

2、你喜歡阿長嗎?為什麼?

四、體會感情

1、作者喜歡阿長嗎?他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提示:讀課文尋找關鍵詞語)

不大佩服——產生敬意——憎惡——感激(新的敬意)——懷念

2、讀課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師提示:我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就是他感情變化的原因。下面請同學們分小組聯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3、設問:1——17段對阿長多寫抑筆,大寫自己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作者對阿長的同情和懷念嗎?

作者透露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孩子心理,但他的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利利”,作者在具體的描寫中包含同情。

3、朗讀課文最後兩段,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感激之情。

五、探究寫法

1、文章哪些部分詳寫,哪些部分略寫,這樣詳略結合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略寫的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的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的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長媽媽的敬意;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動情點,也是作者情思的觸發點,同時構成文章內容的高潮。

這樣寫,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傳神的描寫

文章對阿長的描寫有什麼特色?(提示:尋找相關的描寫,仔細研讀,體會特色)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第一、善於抓住最富有特徵的一兩點來寫。如寫阿長“切切察察”的樣子,既繪形又繪聲。

第二、善用比喻。一個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寫出阿長的睡相。

第三、善用修飾語。如寫阿長的叮囑,用“鄭重”一詞,寫阿長渴望新年平安的`心理,用“惶急”,準確地寫出阿長因我不開口說恭喜時著急的神態。

小結:魯迅的描寫之所以特別出色,功夫在於選擇、提煉,寫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外貌、動作、語言,這是在我們的寫作中需要學習和加強的。

3、擴讀——讀葉至誠的《幾件小事》選段,說說這篇文章在描寫方面的特色。

幾件小事——記父親葉聖陶

葉至誠

父親反反覆覆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替他人著想。

我今年62歲了,可是拿不好筷子。人家拿筷,拇指上一隻,食指上一隻,吃起來,兩隻筷平行地向碗裡伸去,或扒或揀,靈活方便;我卻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雙筷,想要吃什麼,交叉著兩隻筷子往菜碗裡伸。妻子取笑我說:“人家吃菜是揀的,你吃菜是叉的。”還跟小孫女講:“不要學你爺爺,你爺爺拿筷多難看。”我就接著說:“是啊,我爸爸媽媽從來沒管我怎麼拿筷子,我自小就沒學會。”

還有一件我無論如何幹不好的事,就是寫毛筆字。參加什麼會議,看到會場門口擺著墨盤、毛筆、簽到簿,我心裡就嘀咕:“又得出一回洋相了。”好不容易畢恭畢敬把名字寫上,自己再不敢多看一眼,只好出門不認貨,掉頭就走。這當然要怪我自己從小沒有下功夫練過,然而父親卻從來也沒問過我毛筆字寫得怎麼樣這件事。直到後來我學著寫散文了,父親也只管我稿子寫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父親也有管著我的事,譬如讓我遞給他一支筆,我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裡,父親就跟我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刀這一些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遞任何東西給別人,總是把捏手的一邊交給對方,報紙書本也讓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沒把門帶上,父親在背後喊:“怕把尾巴夾著了嗎?”次數一多,不必再用這麼長的句子,父親只喊:“尾巴,尾巴!”就這樣漸漸養成了我冷天進出屋子隨手關門的習慣。另外,父親還告誡我開關房門要想到屋裡還有別人,不可以砰的一聲把門推開,砰的一聲把門帶上,要輕輕地開,輕輕地關,我也從此遵循到現在。

後來我想:父親不管我的,都是隻關係我個人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很講民主,給我極大的自主權,有時候在我喜愛的事情上幫我一把,譬如為我兒時集郵冊頁的楠木夾板雕刻篆字題簽,給我們手足三個修改文章等等;而父親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反反覆覆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替他人著想。

抗戰期間,父親在《開明少年》上發表過兩篇談教育的卷頭語,一篇叫《習慣成自然》,另一篇叫《要養成好的習慣》,主要說的就是父親管著我的那層意思。

值此父親逝世一週年之際,記下這些小事,也算是對他的懷念吧。

(提示:通過細節表現人物)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3、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段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4、學習文章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即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

教學難點:對文章主題的領會。

教法選擇:情境教學法,講述法,討論法,實踐法綜合靈活運用。採用“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四段流程”教學形式。

學法引導:

1、強調預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為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努力。

2、強調多讀。本文作者是文白轉期的文學家,作品精深,較難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沒有吶喊的心底吶喊,故必須熟讀。另外,語感是語文的生命,而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故必須多讀。

3、強調積累。豐厚語文積澱,包括學法積累和基礎知識積累。

4、強調自主設疑,合作學習,勇於探究。

課堂組織形式:組織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互動協作。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教學媒體:投影、兩張膠片,其一謄寫字詞,其二抄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讀讀”、“議議”部分,第二課時完成“練練”、“講講”部分。

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師朗讀。然後,學生聽詩後談感受,從“大堰河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兩方面談。之後,師精當過渡:由大堰河→百草園中的長媽媽→阿長與《山海經》,切題後,板書課題。

此環節設定體現兩個意識: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有感而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學法指導方面,此環節讓學生學會從內容,情感方面去評判感受作品。

第二環節:檢查反饋預習情況,完成目標1。

具體教學行為:

1、小組內互檢字詞,內容包括音、形、義及應用,之後師指定1—2名後進生回答,瞭解掌握情況。

2、介紹課下蒐集的魯迅的作品,這裡要求教師要以學生學習夥伴的身份向學生介紹《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無常》、《瑣記》。

此種教學策略意義在於:小組互檢字詞,生生互動,與個別指名檢查相比,訓練面大,效率高;介紹作品,利於學生積累;教師介紹作品,能激發閱讀欲,助於語文閱讀教學,同時,真正體現出教師這一課程資源開發者的姿態。

第三環節:學習文章,完成目標2、4。

版塊一:“讀讀”

本文篇幅約3000字,朗讀一遍需8—10分鐘,快速自由讀一遍需4—5分鐘,“讀讀”採用“範讀—練讀—指導朗讀—自讀批註”的程式進行,預計用時25分鐘。

此處師生雙邊活動中,教師的行為是:“範讀開頭、結尾部分;巡迴指導學生練讀;指定學生讀得點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後兩段;鼓勵學生參與朗讀評價;講述朗讀技巧。學生在此過程中要求積極熱情廣泛地參與;學會把握重音、節奏、感情三要素來朗讀的'方法;注意養成朗讀時正確、流利、有感情,默讀時不動脣、不指讀,自讀時“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專家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注重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是本版設計的意圖之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站在“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系統高度,傳授學生以朗讀方法是意圖之二。

版塊二:“議議”(這一版塊與下一版塊是本課學習的主體內容)

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和中學生先感知再領會後吸納的認知規律,本版塊著力解決學習文章三大常規問題,即“文章寫了什麼”“作者是如何寫的”“為什麼這樣寫”。

首先“議”“文章寫了什麼”。在第一版塊熟讀、批註的基礎上,這個問題是很容易的,但此處是“讀文後”與“提煉寫法”兩環節的過渡,所以,要求教師既要幫助引導學生能整體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將主人公阿長的形象性格特徵表述出來,實現這個目的的策略是:給學生時間,獨立思考,組織語言,概括文章;給學生句子表達樣式——“通過×××事(描寫),可看出阿長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組合作,完成對阿長性格的分析。

其後“議”“作者是如何寫的”。作者(不僅指本文作者)寫每篇文章,所用的寫法都是綜合的,是“門類繁多的”,閱讀者(或稱學習者)對其寫作評判也是見仁見智的。八年級年級是深入學習記敘文的階段,針對這種實情,應將學法鎖定在人物描寫的方法上(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人物描寫還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織各小組先標劃出最能體現阿長性格的段句詞,討論分析歸類,不難得出“作者是通過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結論,教師板書這一所得後,給學生範讀《藤野先生》《藥》中的幾處人物語言、動作描寫,讓學生談句段表現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進而應用於自己的寫作。

最後“議”“為什麼這樣寫”。此環節也可稱為亮點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習慣,提高學生語言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表達。這一意旨的理論依據有三:其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探究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而探究的具體形式就是“提問題”。其二,語文的訓練歸根結底就是語言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的訓練。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賦有創意地表達是新課改對學生表達要求的創意之舉。此處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為全班交流。要求學生隨便問,積極想、主動答。預計的問題有:(1)文章寫了幾件事,重點是哪件事。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一句為何說大地“仁厚黑暗”。

(3)阿長為何給“我”買《山海經》。

(4)文中寫童年“我”兩次感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這兩次感受相同嗎。

(5)為什麼說“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全班交流中,教師要參與交流,對學生未能提出的重點問題,教師應適時提出,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此外,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思維,關注後進生,同時,在設疑上進行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從文章內容、思想、寫法、作者、字詞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版塊三:“練練”

此版塊是第二版塊中學習重點——人物寫法的鞏固和延伸,新課改提出語文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言是“習得”的產物(葉聖陶語)”,“習得”離不開實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就是將學生組織到實踐訓練中去”,從這些意義上看,組織學生效仿魯迅進行人物描寫的訓練是必要的。這裡,設計了兩類練習,一類是讀人物描寫的語段,分析人物性格,屬基礎類題;一類是進行人物片段描寫,突出人物性格,屬拓展類練習。訓練中,教師做到鼓勵學生表達,關注後進生,把發言表現機會傾向於“弱勢群體”。

第四版塊:“講講”

接受式學習與發現式學習是並存兩類學習方式,“講授”這種接受式學習以其省時、高效能保證知識的系統完整深刻的優勢是其他方法無法取替的。新課程也強調指出:沒有教師教的學習活動不是教學。講是不能迴避無可厚非的!本課預計講兩個內容:八年級學生剛接觸較正規的人物描寫訓練,對人物語言描寫中的標點使用(重點是冒號、引號、逗號、句號)估計會出現問題,這要講;魯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餘年,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創作背景也要講。另外,這兩個內容一個承上版塊的人物描寫訓練,一個啟下環節的“自結課文”,講之,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環節:自結文章,完成目標3,突破教學難點。

本環節安排一項內容,教給一種學法,培養兩種能力,體現三個思想。

一項內容,即組織學生完成“學完此文後我的收穫”一題。

一種學法,即讓學生學會從文章內容,文章寫法,文章情感,語文積累,影響啟示五方面談收穫。

培養兩種能力,即概括歸納的能力,評判文章主題的能力。

體現三個思想,即體現自主學習,體現個性化閱讀行為,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板書設計〕

實用是板書設計的根本,所謂“實用”起碼應具備“對學生有啟示作用” “有助於將來四顧”“含金量大有積累價值”這三點。本文教學中的板書採用“段位”板書形式,將版面分成“語文知識積累”、“文章內容及主題”、“學法指導”三塊。

“語文知識積累”塊板書魯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詞,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題及作者。

“文章內容及主題”塊板書學生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內容,作者的情感,讀文後學生的主要啟示等。

“學法指導”塊板書朗讀的方法,設疑的方法,結課的方法。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瞭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本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住課文內容,然後再著重研讀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卜事,分析課文時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學重 點,做到納舉目張。

課時安排:3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複習舊知,匯入本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檢查預習。

三、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麼。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課 時

一、複習提問:長媽媽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麼?(指名回答)

長媽媽喜歡饒舌多事、不拘小節。那麼,長媽媽還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呢?

二、學習新課。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

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的願望?

明確: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說:“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裡。”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為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著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裡”。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晒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然而,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二)齊讀第18----28自然段。

這裡,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

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裡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殘’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這就是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多事饒舌,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淳樸、關心孩子,儘自己的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明確: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請你說說: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小結

1. 本文的記敘線索是什麼?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的。

2. 為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絡的事?記敘文的中心是作者通過記敘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著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記敘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為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敘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說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 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三、作業

板書設計:

阿長的由來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饒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節

過年吃橘 淳樸善良

長毛故事 無知愚昧

抒發對阿長的懷念之情

第 三 課 時

一、理清文章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課後習題。

三、拓展延伸。

教學後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比較前濃厚了許多。但對待寫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難度。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4

第一課時:

一、匯入:

題目中的奇趣

這個目不識丁的保姆與一本書,能有什麼聯絡呢?

二、自讀課文。老師巡視,發現並幫助解決有關字詞問題。

三、整體感知:

1、瞭解“阿長”的稱呼。

是她的姓?是她的名?是形容她生得高大?它的來歷究竟如何?

2、阿長與“長媽媽”、“阿媽”

阿長還有兩個稱呼:母親稱之為?我稱之為?

如果說“長媽媽”還略帶些敬意,那麼阿長呢?

但就是這樣一個阿長,為我買回了《山海經》。

3、填空:

__________(身份低微、不受關注)的阿長,買回了讓我__________(渴慕已久、朝思暮想、牽腸掛肚)的《山海經》;作者通過這件事,表達了我對長媽媽的_________之情。

四、認識人物:

但只寫了這一件事麼?

作者還講述了那些事?

那些事是著重記述的?

通過這些事,我們能看出她是怎樣一個人?

1、幾件小事:

①、喜歡絮叨

②、嚴格管我

③、睡姿不雅

④、規矩繁瑣

⑤、講“長毛”的故事

⑥、謀害隱鼠

⑦、買回《山海經》

2、兩個語段指導朗讀

設計說明:

模仿與品讀,我把這個設計視為本課中極重要的環節。

以往,我們匆匆地從幾個事件中“概括”出結論,而實際上,人物形象可能尚未在學生的腦海裡鮮活起來,學生還沒對人物產生最起碼的興趣,還沒對文字產生最起碼的好感,這是很成問題的。通過兩次朗讀指導,部分地解決這個問題。

A、語段一:

“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七年級,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麼?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說過之後,還得吃一點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麼,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提示:

這是一個鄉下的粗人、窮苦人,命運的無可把握,使得她們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執拗地相信過年的禮數,都更加虔誠地面對神靈偶像,“圖個吉利”的心情極為迫切,語氣想必是堅決的。但說出來的東西、強作的要求,往往不可能靈驗。下文寫她倉促的動作、惶急的神態和她的若有要求狀,便體現了這一點。所以,這更像是耳邊的叮嚀、親密無間的囑託。除此之外,還要讀出長輩的語氣、想望的情態(如,“那麼,一年到頭,順順溜溜……”;注意省略號裡的自我陶醉)。

B、語段二:

“那裡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麼?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提示:

注意此段中的提示語:“嚴肅”。

注意上文中的“那麼,你是不要緊的”。

語氣很不平、特較真。覺得受了輕視。

所以,

第一,強調陣勢——“一排一排”。

第二,強調後果——“就炸了!”

此處應該模仿得誇張些。

3、概括人物個性:

從以上描述中歸納:

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探究語言點:

我們看到更多的卻是,長媽媽身上“可愛”的壞毛病。

正如文中所說的:

“……我實在不大佩服她”。

只是這段話實在有些囉嗦,最後這句本身也有可疑之處。

——“雖然……但倘使……可只得……”

不便說卻還要說,又何必繞這個彎子呢?

結論:

強調了我是個怎樣的人——明道德、知廉恥;

可即便是我這樣的孩子,都忍受不了長媽媽。

這等於為她的“粗俗”蓋棺定論。

補充說明:

至於為什麼不直說“討厭”,而說“實在不大佩服”,驗證兩點:

第一,和上面的說法相同——“我”是有分寸的。隱忍而委婉。

第二,“我”是有期待的。潛意識裡,我還是希望,阿長是個可讓我“佩服”的人——就像那位和藹的叔祖。但她實實在在算不上。這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的一段話,正有相似之處:“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第二課時

匯入:

“但是(一再轉折)”裡的奧祕:

上課中我們看到了長媽媽的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但是,文中卻用了很多“但是”。

請學生說出文中的一連串轉折:

——以“雖然我實在不大佩服她”開頭。

大致的情形如:

雖然背地裡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

雖然我實在不大佩服她,但她卻懂得許多規矩;可雖然她懂得許多規矩,但這些規矩卻繁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都覺得非常麻煩;可雖然她的規矩繁瑣之至,但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因為她能對付長毛;可雖然我有一時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但這種敬意終於完全消失,因為她謀死了我的隱鼠;可雖然這種敬意完全消失,但我又產生了新的敬意,因為她給我買來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經》。

(這麼多的轉折,到底說明了什麼呢;長媽媽不變,但我對長媽媽的態度在變?)

初解:

我的眼裡阿長不同的兩面

前半段寫缺,後半段寫優

“欲揚先抑”的寫法特徵

深解:

如此說來,唯有最後一事值得懷念;

那麼,是不是這樣呢?請看《山海經》一事:

1、從“三哼經”說起——

本課第三次朗讀指導,模擬長媽媽的語言。(讀出成就感)

提問:

早讀課的時候,有同學問我“三哼經”是怎麼回事,有誰知道?

結論:

“三哼經”、“有畫兒”,可見,從書名到內容長媽媽都不甚瞭解。

可就是這樣一個不識字的長媽媽,就是這樣一個對《山海經》缺乏瞭解的長媽媽,為我買回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這完全出乎我的預料!完全不可想象!——這就有了當時的“震悚”和事後的感慨: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2、但是,長媽媽的話還是很可疑,因為:

“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如果你期望別人帶給你一本心愛的書,你會怎麼介紹?

既然“都對她說了”,為什麼長媽媽對書名和內容還是知之甚少?

長媽媽來問我時,我到底說了些什麼?

想象訓練:寫一段阿長與我的對話。

提示摘要:

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A、“長媽媽”的稱呼略帶些客氣,“阿長”呢?

B、言語裡隱約的意味——隨便說說,不抱期望。

C、上文到底寫了些什麼?(可不可以是種傾訴)

結論:

我根本不可能給阿長這樣的“白丁”詳細地介紹這本書,

但也絕不像文章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只毫無來由地說說而已。

因為阿長的“保姆”身份,我對於她是有著一份天性的依賴的。

所以我所說的,定是我的渴望、我的急迫、我的無奈、我的煩惱、我的苦楚:

即,我是怎樣知曉這本書的,我是如何盼望而不得的,別人對於我的態度等。

我把所有的這些,都對阿長說了。如此看來,

阿長之所以給我買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內容豐富嗎,是因為它經典獨特嗎?

是因為她是我的保姆就得處處寵著我、依著我,我要什麼她就給什麼嗎?

不,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阿長她深深地感受到:

這,是我的“最愛”。

3、何以見得是“最愛”?“誰”的最愛?

——誰是“我”?我是“誰”?魯迅?作者?

學生髮言;閱讀文段,朗讀指導:

“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料之外的……我懼憚她什麼呢”

(關鍵詞:偉大的神力、特別的敬意、深不可測、謀害、極嚴重地詰問)

結論:

這些詞語看起來極誇張、極嚴肅,但在大人們的眼裡卻童趣無限;無不暗示著,文中的“我”只是一個孩子,我在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阿長給予我的一切。阿長,給了我難忘的童年;而我,給了阿長什麼?

給了她純潔無暇的`童心和真心,給了她天真的崇拜和感激。

為什麼課文中出現那麼多的轉折,不正是因為,那是“孩子”嗎?(回解“但是”裡的奧祕——孩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放到一起,對一個人作一個綜合的、整體性的評價;因為“孩子”,那就成了記憶中的點點滴滴,成了懷念中的一幕一幕)

4、用故事裡的事,造出美麗與深情的語言:

這是一個(睡覺時會將胳膊擱在我頸子上)的長媽媽。

這是一個(會用她肥胖的身軀在席子上擺“大”字)的長媽媽。

這是一個(過年時會教我許多禮節規矩讓我吃福橘)的長媽媽。

這是一個(處處關照我不許我頑皮打我小報告)的長媽媽。

這是一個(善於講我愛聽的長毛故事與美女蛇)的長媽媽。

這是一個(不知道《山海經》為何物卻還能給我買來)的長媽媽……

(學生填空)

結論:

這是一個卑微渺小的保姆,這是一個能夠貼心貼肺愛我的人,這是善良與仁厚,這是“阿長與《山海經》”(解題:為什麼不是“長媽媽與《山海經》”)。我們的一生中,這樣的人還能有幾個!他們也許就是我們的外公外婆,也許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他們也許貧窮,也許弱小,他們也許健在,也許死去,但,他們一直與我們同行,一直默默地注視著我們成長。如果斯人已逝,請讓我們說一聲: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裡永安她(他)的魂靈!

(個讀、範讀、齊讀)

5、回解兩個文段:

①、長媽媽真的有“偉大的神力”嗎?

——當然有,這毫無疑問!這個神力就是長媽媽對我的愛。

②、文段:

“我很願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兩家書店都緊緊地關著門”。

所謂“疏懶”——

說得含蓄點是“疏懶”,說直接點,是這位和我們相處和睦的老先生也未留心於我的心事、我的需要。

所謂“不肯真實地回答”——

說得好聽點是“不肯真實地回答”,說難聽點,是沒人願搭理我這個小屁孩的一點點小小的請求。對於《山海經》這孩子的玩物,他們是不屑的,才會故弄玄虛,不肯真實地回答我。

然而,阿長卻來了……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以下字詞:

駭 擄 悚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疏懶 懼憚 孤孀

2、能力目標

(一)學習本文抓住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詳略得當。

(二)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

(三)瞭解阿長的性格特點,並能夠用簡單的語言概括。

3、人文目標

把握文中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

二、教學難點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什麼樣的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的語句,學習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體會“抑”中的“揚”。

三、教學重點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課文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四、學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1、本學時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全文,學習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把握長媽媽的性格特徵。

2、教學過程

⑴匯入語

同學們,在上個學期,我們已經學過魯迅的一篇散文叫《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作者寫到了美女蛇故事的驚險、有趣、生動。大家還有印象嗎?同時,在文章中魯迅還提到了一個人,誰?沒錯!就是長媽媽。長媽媽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與長媽媽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說長媽媽對魯迅今後的寫作有著一定的影響,在魯迅的許多文章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阿長的影子。那麼,阿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

⑵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是他在1918年5月發表《狂人日記》時用的筆名。而《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的小說集還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⑶寫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受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任教,後又受守舊勢力的排擠。在那種境況下,作者不願想到目前,只能回憶少年生活寫點文章來安慰自己。於是,寫出了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選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⑷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並思考下列問題(在預習的前提下進行,並用鉛筆在文中相應的地方勾畫出答案)

① 文章寫了阿長的哪些事情?重點寫了哪件事情?

明確:

文章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3段),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得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6-12);最後寫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事,給“我”買《山海經》一事為重點。

② 歸納每件事情刻畫出阿長的性格特徵,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

明確:

長媽媽名稱的來歷(1-2)------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襬動,或者點著對方或自己的鼻尖(3)-----絮叨瑣碎,純樸直率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母親問起這事時,她不開口。但到夜裡依然如故(3-5)------

大大咧咧、不拘小節、質樸、愚鈍

元旦吃福橘,將福橘“塞在我嘴裡”(11)------

迷信、真誠善良的祝福

教給“我”很多道理(12)-------

對“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

無知和純樸

買《山海經》------

善良、熱心和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③ 依照文中時間的次序畫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手法?

明確:

“實在不大佩服”、“最討厭”、“無法可想”(3-5)→“非常麻煩”(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來”、“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

這裡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欲揚先抑-----抑揚法技巧的一種。指利用事物現象與本質之間的矛盾性來刻畫人物的一種手法,多用於表現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讚揚的事物,也用於烘托氣氛。先給讀者以假象,把讀者的判斷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時候揭示真相,使讀者突然醒悟,從而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④ 作者對阿長有著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

綜觀全文,作者顯示“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運用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純樸熱情、善良仁慈、關心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二課時

1、本學時教學目標

精讀課文,學習本文抓住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學過程

⑴朗讀6-18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① 這部分文字寫了哪幾件事情?作者對這些事的態度是怎樣的?

明確:

寫了元旦吃福橘,長媽媽教“我”很多道理和講“長毛”的故事三件事。作者態度從覺得“麻煩”到產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② 在看似貶義的外表下魯迅先生有沒有對阿長的同情、懷念和讚美?

明確:

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作者雖然認為這是“元旦劈頭的磨難”,但正是在這“磨難”中,寄託著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並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裡”。

阿長說“人死了,不應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繁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作者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覺得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

然而,最讓“我”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⑵讓我們來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①在這部分中,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過程。要求學生複述買書的原因、經過、結果。

明確:

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裡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也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的四五天,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① 文中寫了哪些人對待這件事的態度?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作用是什麼?

明確:

文中寫到那位遠房叔祖的疏懶,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而長媽媽主動來問,“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就連“我”也不抱什麼希望,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助“我”。這裡用了對比的寫法,突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善良和對“我”細緻入微的關愛之情。

③“我”為什麼會覺得“似乎遇著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明確:

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我”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我買《山海經》,也表現了“我”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

⑶閱讀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文中哪些地方書寫了作者的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這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明確:

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這裡運用了記敘中抒情的手法。

3、看完整篇文章,我們來總結一下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

略寫:阿長的稱呼來歷,“切切察察”、睡覺擺“大”字的毛病,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講“長毛”的故事。

詳寫:為“我”買《山海經》。

略寫的內容能使人對阿長有初步的瞭解,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最後,要求同學根據以上所講,給文章分段,並概括段落大意。

明確:

第一部分(1-2),介紹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及由來,以及她的外形特點。

第二部分(3-18),作者“討厭”長媽媽的事例。

第三部分(19-31),寫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我”非常感激她。

5、結語

作者通過記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往事,刻畫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過阿長尋購、贈送給“我”渴求已久的繪圖的《山海經》,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尊重、感激和思念之情。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也應該學會運用欲揚先抑和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六、作業要求

思考並完成“研討與練習”的問題。

七、板書設計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的生字生詞,整體感知課文。

二、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三、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領會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重點:目標二、目標三

難點:目標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目標一、二、三;第二課時完成目標四;課後完成目標五。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有誰還記得我們七年級學過的,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記得這故事是誰講的嗎?我們今天來學習魯迅先生專門寫她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阿長與《山海經》。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遍生字生詞。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檢查預習,完成目標一:點名回答

(一)注音:

擄()去震悚()惶()急瘡()疤()

詰()問懼憚()粗拙()疏()懶駭()

(二)為下列詞語中加括號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1、莫(名)其妙()

A名字 B說出 C名譽 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記,常常地想 B念頭 C讀 D“廿”的大寫

3、(疏)懶()

A分散 B不親密 C粗心 D不熟悉

4、煩瑣之(至)()

A極 B以至 C到 D至於

(三)點評檢查情況並一分鐘記憶。

三、匯入:

現在我們看到課文的標題。作者將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了一起,那麼,她與《山海經》有什麼關係呢?

她除了給我講過美女蛇的故事還為我做過什麼事?在少年魯迅的眼裡,她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請大家將課文仔細地閱讀一遍,解決下列問題。

四、課文講解,完成目標二、三:

(一)、仔細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可以自由討論。

1、看看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依課文記敘順序列出。

2、依次領會並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的阿長的形象特徵,再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再體會這樣寫真人實事的好處。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劃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4、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明確問題一: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從記敘事件的篇幅的長短、情節的具體及表達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點。

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睡覺擺大字。

懂得許多規矩如元旦吃福橘,還教給我很多道理。

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給我買來《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明確問題二:引導歸納,教師小結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態――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不拘小節。活畫出她的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元旦吃福橘,將福橘“塞在我嘴裡”,雖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講到“脫下褲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

寫到買《山海經》時,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來寫,作者只是隨意地告訴阿長《山海經》的事,她卻真的買了回來,而令作者對她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而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她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及後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

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著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點評:作者這樣寫阿長,“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是一種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醜相摻雜,沙裡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

3、明確問題三:

作者對她的“喜歡切切察察”和“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的。

對她的煩瑣的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

而後對她講的“長毛故事”卻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為“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

最後她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的敬意”,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才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為作者說: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才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先抑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4、明確問題四: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三)小結:將上面歸納的內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構成附表一。

五、作業:鞏固性訓練

1、語文練習冊本課練習一、二、三、四,鞏固訓練目標一、二、三。

2、課文後面的練習一、二,鞏固訓練目標二、三。

六、板書設計:

見附表一。

附:參考資料及文章:潘旭瀾《<朝花夕拾>的藝術》施承權、黃政安《魯迅散文、散文詩選讀》

《語文第三冊教師教學用書》越國旗主編的八年級語文(上)《中學教材全解》

第二課時

一、回顧目標二、三,匯入本堂課的講述內容:

(一)設計問題,在思考中回顧舊知識,在思考中匯入新內容:

1、上節課我們分析了阿長這個人物形象,誰能夠口頭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徵?

2、作者在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時,用了一種什麼寫法?

3、作者敘述的幾件事情中,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課文中將這些事件劃分開來怎麼劃?可以將課文劃成幾個部分?

(二)明確問題,匯入新課:

1、明確: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2、明確:先抑後揚。

3、明確: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A、喜歡切切察察;B、不許我走動;C、睡覺擺大字;D、懂得許多規矩,教給我很多道理;E、講“長毛”的故事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F、買《山海經》

4、明確:這些事件可以劃分成兩部分:抑一部分;揚一部分。根據這些事件的劃分,又可以將課文劃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開頭部分,介紹阿長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的外形特點。然後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揚”的部分。最後是結尾部分補敘她的身世,並抒發懷念之情。其中“抑”的部分又可以劃分成三個小層。讓學生自己歸納段意及層意。

(三)匯入:現在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三部分--“揚”的部分。

二、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完成目標四:

(一)、檢查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括號的字注音:

(霹)(靂)____:震(悚)__:

粗(拙)__:孤(孀)__:

(二)、設計問題,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及對藝術特色的體會。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2、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3、“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為什麼會產生“新的敬意”?為什麼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說?

5、文中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6、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7、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三)、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納作答。

1、明確問題一:“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說明我對從她那裡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

2、明確問題二:“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開啟紙包。”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表現了我極度驚喜、興奮的心情。

3、明確問題三:為我買來《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4、明確問題四: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確問題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6、明確問題六:“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我給你買來了!”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穿著新的藍布衫”寫一人普通婦女的打扮。

“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寫她對我的關切、愛護之情。

“高興”寫為我買來了而高興,可見長媽媽的仁慈、善良。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寫出了一個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

7、明確問題七:“哥兒”的稱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著阿長對我的親熱、疼愛之情。“三哼經”的說法非常傳神地展現了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婦女形象。但就是這麼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給我買到了《山海經》,所以當聽了這話時,“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就顯得真實自然,毫不誇張了。因此這處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阿長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形象特徵,非常吻合人物的特點。

(四)小結:這部分圍繞阿長的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善良、仁慈、關愛孩子的長媽媽的高大形象。

三、作業:

1、課文後練習三,鞏固目標四。

2、課六後練習四,完成目標五。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2、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以及詳略得當的寫法。

3、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真切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

選取典型事例真實、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重點研讀買《山海經》部分;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祕莫測的美女蛇的故事嗎?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長媽媽是作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知道許多事情,懂得許多道理,可以說,她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對於魯迅來說,她可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可是在《阿長與〈山海經〉》裡,魯迅卻將長媽媽稱為“阿長”,這是為什麼呢?作者究竟是懷著怎樣一種感情來寫長媽媽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讀一讀,寫一寫”讀準字音,並理解詞義。

三、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問題速讀課文。

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的是哪件?為什麼這樣安排?

你從這些事中,看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課文題目為什麼稱長媽媽為“阿長”?

四、教學過程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討論明確:

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厭惡的種種規矩,關於“長毛”的故事,給我買《山海經》。其中重點寫的是買《山海經》一事。因為買《山海經》透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題,所以重點詳寫。

對她不好的習慣,“我”開始是“憎惡”“討厭”的;當聽到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後,“我”對阿長產生了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的神力”;但當阿長踩死隱鼠之後,“我”對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當得知長媽媽買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筆,對她“不大佩服”、“討厭”、又是“不耐煩”、“麻煩”,倘用“媽媽”。稱呼,名不符實;將“阿長”與《山海經》連線,看似矛盾,卻令人好奇;用“阿”字有親呢的意味,符合作者當時已經是四十六歲的中年人的口氣。

(學生的總結大意對即可,語言不求一致,重在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問題。不到位之處教師可點撥。)

過渡:從總體上來說,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的呢?──尊敬、喜愛的。尤其課文的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了作者對她的深切懷念。祈禱地神賜福於她,讓她的靈魂得以永安。可是為什麼在課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呢?應該怎樣理解?長媽媽具有怎樣的性格?

四人小組探究合作學習,討論明確:“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阿長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在寫法上也是欲揚先抑,是在為寫買《山海經》一事作鋪墊,更好地突出了重點。在作者眼裡,長媽媽多事,不拘小節,麻煩多禮,但同時又心地善良、仁慈,樂於助人。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瞭解了課文的內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再現了長媽媽的形象。使我們瞭解了長媽媽這個鮮活的人物。

六、作業

朗讀課文,寫生字,解釋詞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作者敘述了長媽媽的一些瑣事後,用相當多的篇幅推出了買《山海經》一節。

指名學生朗讀19~29段。

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在阿長買《山海經》之前,還寫了哪些事?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麼反映?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

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說?

學生在自主學習後討論明確:此前,先寫遠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書籍,交代了我是怎樣地渴慕《山海經》,而又為什麼求之不得,“誰都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又是怎樣地念念不忘。有了這些鋪墊,才能說明阿長為什麼使“我”大喜過望,而且感到她確有“偉大的神力”了。

“我”認為對她說了沒有用,但既然來問,又不好不說。說明“我”對從她那裡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了起來;趕緊去接過來,開啟紙包。”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進而想到這別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這樣一個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平時對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卻居然給“我”弄來了最想要而又最難弄的《山海經》,在孩童眼中,長媽媽似乎真的“有偉大的神力”。前面寫阿長講完長毛的故事,“我”覺得她有“偉大的神力”,雖然是描摹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寫出來,總帶有戲謔成分;而此處再寫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語氣顯得莊重,感情極為誠摯。

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結:阿長自己沒有讀過書,見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經》,就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一直掛在心上,並想方設法買來了《山海經》,這部書成了魯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魯迅是一輩子跟書打交道的大文學家,而第一部寶書是阿長給買的,阿長為孩子傾注的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動了魯迅,因而阿長值得魯迅紀念是理所當然的。

二、拓展延伸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店書攤,操了多少心才買到這本書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四人小組交流,並選出代表全班交流。

小結:在這篇回憶性散文裡,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集中記敘長媽媽給他留下的兒時印象,把長媽媽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這是生活中真實的阿長,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事實。儘管阿長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作者寫得卻十分親切自然,讀者從她身上看到了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直率。《山海經》是作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他將對長媽媽的感激變成永久的懷念,以濃情的筆墨為長媽媽的在天之靈祝福。

三、作業

將自己交流過的短文整理在作業本上。仿照本文的寫法用一兩件事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

2、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

3、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及抓住人物特點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和步驟

整體感知

一、複習舊知,導人本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起來看課文

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

駭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霹靂煩瑣懼憚

三、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麼。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麼這樣安排?

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問題探究

一、仔細研讀課文第1—5自然段,從這幾個自然段的描寫中,長媽媽有什麼特點?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從這幾個自然段的描寫中,可以瞭解到長媽媽“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這些描寫真切生動,作者採用戲謔的口吻來描寫,又顯得很風趣,刻畫出長媽媽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二、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寄託著長媽媽善良真誠的願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並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裡”。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

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晒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

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三、齊讀第18—28自然段,指名學生複述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裡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仙海經》。叫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四、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五、文章中我對長媽媽的感情前後有什麼變化?前半部分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麼?

態度變化:不大佩服她——特別的敬意——這種敬意逐漸淡薄,最終完全消失——發生新的敬意。“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在具體的描寫中流露出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順順溜溜,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

六、作者怎樣刻畫阿長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動作、語言。

七、總結全文。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日於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等,讀後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

媽媽為“我”買回《山海經》後,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於字裡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象阿長那樣關心你、並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寫一篇小作文,和同學交流。儘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9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2、理解欲揚先抑的手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疑匯入(2分鐘)

魯迅先生終其一生沒有專文寫過自己的母親,卻寫了一篇懷念保姆阿長的文章,在文章的結尾,他這樣寫到:“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一位不會識文斷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連真名實姓都不為人所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為什麼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後,還讓魯迅先生如此深情地為她祈禱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寫於1926年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山海經》

二、板書課題、作者

三、整體感知全文

課下都預習了嗎?能告訴大家,文章圍繞阿長與《山海經》都寫了哪些事嗎?

學生概括,並明確:寫阿長名字的由來、切切察察、睡覺擺大字、繁瑣的規矩、講長毛的故事、謀害死我的隱鼠、為我買《山海經》板書這些內容,並讓學生建立初步印象。

文章主要寫了哪件事?

明確:阿長為我買《山海經》

四、細部探究:

買一本書,不是最為簡單和平常嗎?但是,當“我”拿到這本《山海經》的時候,卻有了什麼樣的反應呢?

老師來為大家讀這一部分,請大家注意聽,並把相關語句劃下來。

教師範讀19——29節。

學生找,

第25節

讓我們齊讀這一節,找到最能體現我反應的動詞:

“震悚”:“震悚”是什麼意思?在這裡該如何理解?

因激動和過度興奮而顫動。

他為什麼會這麼興奮?為什麼會這麼激動?是誇張嗎?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少年魯迅的心靈:

投:仔細研讀19——29節,小組合作探究:阿長為我買《山海經》,這樣觸動“我”,讓“我”震悚的原因是什麼?請找到相關的段落、句子、詞語,好好的讀一讀,品一品,說一說。

小組合作交流一下。(5分鐘)

哪個小組先發言。

找同學發言:並適當的點評。

你們小組找的是哪些?你們為什麼要找這些?

你能體會到“我”當時的感情嗎?你能用朗讀來傳達這種感情嗎?

誰再來讀?大家齊讀!

重點指導:“緊緊的”,你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嗎?體會到那種失望嗎?你能讀出那種失望嗎?

為什麼說是“說了也無益?”為什麼沒有想到呢?(謀害隱鼠,詰責、當面叫她阿長)

對阿長的失望,不抱希望,你能讀出來嗎?

作為保姆,我為什麼不給她說?為什麼沒有想到?(可以說是沒文化、讓我鄙視的一個人、討厭的一個人。)

引導學生體會更深層的含義:

重點品讀:“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給你買來了!”

老師想把這一節,改幾個詞語,大家看,好嗎?

1、刪除“一……就”讓學生感受、分析:阿長對我的關心,對我的重視。把這件事當作頭等大事來做!

2、刪除“高興”:為什麼高興?完成了任務,了了我的心事,她就感到高興。

3、刪除“新”:本來要炫耀一下的,顧不得,關心我勝於她自己。

4、改造“三哼經”為“《山海經》”,問問還有什麼不同?想像、體會她買《山海經》之難,是那樣的沒文化,愚蠢,一定是費了好的口舌,還可能遭到嘲笑,(這好像是一定的!)

5、省掉感嘆號,體會,你能體會出當時阿長的心情嗎?並讓學生讀一讀,能讀出那種感情嗎?

找兩個學生讀讀,思考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來讀?要讀出那種自豪、快樂、那種了了心事的放鬆!心裡想,可完成了,可不叫他整天是個心事了!

齊讀,體會感情。

總結:寥寥幾筆,讓我們感受的是阿長對“我”的關心,在她的心裡,我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她的心,她對我的關愛是勝過她自己的!是她樸素的言行讓我們看到了對我的淳樸的愛(板書:真愛)。

讓我們齊讀這一部分。

再總結:

就這樣,在我求告無門又想的痴迷的情況下,沒有想到阿長竟給我買來了夢寐以求的寶書,她竟然做了我認為不可能的事,這真的令人興奮而激動了。

其實,也正是由於阿長買的山海經,使魯迅先生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神話,萌發了他愛好文學的種子。也正是由此,魯迅先生開始了一生的藏書生涯,並奠定了他走上文學道路的基礎。這怎能讓他忘記那雖然粗糙但意義卻非同尋常的《山海經》呢?又怎能忘記那位寬厚仁慈的不被人所知的去世多年的阿長呢?

五、讓我們一起來讀最後兩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六、體會欲揚先抑的寫法。

投:文章除了寫阿長為我買《山海經》,還寫到了阿長名字的由來、切切察察等毛病,

思考:這樣來寫是不是削弱了阿長的形象?寫前邊的內容有什麼意義?

用折線勾連後:

明確:正是自己一向討厭(板書)、看不起的阿長,竟然想著為我買我最為想要的《山海經》。她的這種愛就更顯得可貴,更能讓作者感動。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昇華。我們把這種寫法叫作“欲揚先抑”。(板書)

其實,阿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她有缺點、有優點,她質樸、真誠、寬厚、平凡、普通。但作為長輩,她對孩子的愛是最為真摯的,也正是這種普通人身上所散發出的愛與溫暖,才更給了我們真實的感覺。才更給了我們平凡人更多的感動。讓我們再一次齊讀最後的兩節,再一次跟隨魯迅先生表達他那份深深的懷念和感激吧!

七、齊讀最後兩節。

八、背景補充:

投:

1926年初春的魯迅,正是“運交華蓋”的時候,寫下了《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在1925年年底《〈華蓋集〉題記》中說的,他這一年屢遭軍閥官僚、幫閒文人的圍攻迫害,過著一種“悲苦憤激”的日子。儘管魯迅沒有妥協、休戰,但內心的疲憊、煩躁、悲觀卻像洪水一樣氾濫、暴漲。

《朝花夕拾》的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可以想見魯迅當年顛沛流離,居所不定,在廈門又受同事排擠,常常一人以小爐煮麵,林語堂邀請魯迅來,又不能相助,甚至後來交惡。魯迅一段時間來,嚐盡甘苦冷暖,孤寂之情可知。

換到成人的角度,46歲的魯迅先生,回憶30年前與保姆阿長相處的歲月。阿長雖有不少個人“毛病”,但對魯迅的感情卻是純樸、無私、深沉的,那份愛是坦蕩和真實的,只有在這種溫馨的回憶中,魯迅先生才能找到心靈停泊的港灣,才能讓那飽受傷害的疲憊的心,得以休閒。閱盡世間事,最深還是純樸的阿長愛子情,這怎能不讓他充滿對那寬厚、仁愛的保姆的依戀。可惜,竟然連她的名字都不被別人知道。

可以體會一下,當時作者對阿長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感情?

學生,交流,談感觸。

懷念、歉意、敬意、感激。

九、讓我們再一次齊讀文章的最後兩節,體會作者那濃濃的懷念和深深的歉意吧!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深入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髮現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真實寫人的方法。

2、閱讀與學法指導:質疑法與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與思想教育:感悟魯迅對阿長真摯的懷念、感激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深入地理解課文。

難點:抓住重點語句,準確把握文章深層的情感體驗。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學習生字詞、看註釋,掃除文字障礙,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兩遍,找出有疑問的地方或針對課文內容理解設計一些問題準備考考同學。

教學過程

下課休息時間(音樂及圖片)(放映幻燈片)

匯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祕莫測的美女蛇(放映幻燈片)的故事嗎?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長媽媽是作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知道許多事情,懂得許多道理,可以說,她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對於魯迅來說,她可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可是在《阿長與山海經》裡,魯迅卻將長媽媽稱為“阿長”,這是為什麼呢?作者究竟是懷著怎樣一種感情來寫長媽媽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情。

1.初讀課文。

要求:①邊讀邊給生字、生詞作記號。②給段落標上序號。③用符號標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人物、思路、所寫的事情等。

2.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放映幻燈片)

生字詞:

驚駭( ) 擄掠( ) 驚悚( ) 惶急( )

瘡疤( ) 詰問( ) 渴慕( ) 霹靂( )

煩瑣( ) 懼憚( )

3整體感知(放映幻燈片)

細讀阿長:找出文中有趣、有情、有意思的事件或句子,說說你的感受;

阿長其人:提煉人物形象,概括其人其事其特點;

情繫阿長:抓文中的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理出一條情感變化線索。

先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思想感情:讀的過程中,注意思考以下的問題:①找出文中有趣、有情、有意思的事件或句子,說說你的感受:(放映幻燈片)

②課文應該如何劃分段落;

共寫了七件事:

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阿長睡相不好

④懂得許多道理

⑤講長毛的故事

⑥謀死我的隱鼠

⑦為我買山海經

劃分段落(放映幻燈片)層次:第一部分(1——2)介紹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及稱呼的由來和她的外型特點。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紹討厭長媽媽的事例,具體又分三層。第三部分(19——29)長媽媽為我尋找併購買〈山海經〉,作者非常感激她。第四部分(30——31)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劃分的依據就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依據。

4、問題探究

一、仔細研讀課文提煉人物形象,(放映幻燈片)概括其人其事其特點:

1、從這1——5自然段的描寫中,可以瞭解到長媽媽“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這些描寫真切生動,作者採用戲謔的口吻來描寫,又顯得很風趣,刻畫出長媽媽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2.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寄託著長媽媽善良真誠的願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並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裡”。

3.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晒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

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4.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三、齊讀第18—28自然段,指名學生複述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放映幻燈片)“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裡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仙海經》。叫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放映幻燈片)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放映幻燈片)“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四、文章中我對長媽媽的感情(放映幻燈片)前後有什麼變化?前半部分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麼?

態度變化:不大佩服她——特別的敬意——這種敬意逐漸淡薄,最終完全消失——發生新的敬意

“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在具體的描寫中流露出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順順溜溜,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

五、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放映幻燈片)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六、作者怎樣刻畫阿長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動作、語言。

五、總結全文。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日於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等,讀後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媽媽為“我”買回《山海經》後,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於字裡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六、拓展閱讀(放映幻燈片)

《大堰河,我的保姆》選文——艾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是生她村莊的名字,

她是童養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兒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長大了的

大堰河的兒子。

大堰河以養育我而養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養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

你的關閉了的故居簷頭的枯死綿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

你的門前的長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

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裡,

撫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後,

在你拍去了圍裙的炭灰之後,

在你嚐到飯已煮熟了之後,

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為山腰的荊刺扯破的衣服之後,

在你把夫兒們的襯衣上蝨子一顆顆的

掐死之後,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後,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裡,

撫摸我。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題三。(A)

2、選擇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寫一兩件事,儘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C)

結束感謝語及圖片(放映幻燈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