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15篇(薦)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2W

設計思維1

教學目標:

設計思維15篇(薦)

1.理解首數、尾數、補數等詞語的含義.

2.掌握首同尾補的兩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3.通過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與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掌握首同尾補的兩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總結首同尾補的'兩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口令遊戲,明確補數的含義

補數:兩數相加等於10(100),這兩個數互為補數。如:6+4=10,即6是4的補數,4也是6的補數。6和4互為補數。

(二)揭示首同尾補的兩位數乘法

在互為補數的兩個數的前面添上一個數,使它成為兩個不同的兩位數,觀察這兩個數有什麼特點?學生說出幾個首同尾補的兩位數。教師:只要你們說出首同尾補的兩位數,老師就能寫出他們的積,學生說,教師寫。學生驗證的得數正確性。

(三)觀察算式,發現規律。

1.明確:頭、尾的含義

2.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兩個因數的首位數相同,尾數互補時,其計算的方法是:頭加1,然後兩個首位數相乘之積為前積,兩個尾數相乘之積為後積。兩個積依次相連即是得數。如:23×27=621,計算程式是:先在被乘數的首位數上加1,然後兩個首位數相乘3×2=6,為前積;兩個尾數相乘3×7=21,為後積,兩積依次相連即是得數621。

口訣是:頭加1後頭乘頭,尾乘尾,兩積相連(尾數之積是一位數時,前面添0補位)

3.開火車出題、說得數

(四)本法適用於尾數是5的兩位數平方計算。

學生出題、說得數

(五)本法適用於整數,也適用於小數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

整數乘法的法則求出積;再看被乘數和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如果小數的末尾出現0時,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把小數末尾的0劃去。

學生出題、說得數

(六)本法對於被乘數首尾互補,且乘數首尾相同的兩位數乘法也適用,如:37×44尾同首補的兩位數乘法又該如何計算呢,我們以後繼續學習。如:23×83

(七)小結: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思維2

摘要:隨著我國建築行業的發展,人們對建築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建築設計創新成為當下建築行業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本文先介紹一些影響建築設計創新的因素,然後探討僵住設計的創新與可拓展思維模式,旨在為建築行業的發展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建築設計;創新;思維;拓展

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要求和精神要求,建築設計已經不能只停留在當前階段,創新成為新時代下必須要進行的環節。可拓展思維模式為建築設計的創新帶來了全新的指引,不僅讓建築設計師意識到了建築設計創新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為人們帶來與傳統建築模式不同的建築。

1建築設計創新與可拓展思維

可拓展思維模式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思維方式,其主要通過可拓展性方式將人類的思維方式與實際解決問題的方式結合起來,形成固化的思維發展模式,逐漸提高人們思考問題的層次和方式,解決實際情況中存在的問題。由此可見,可拓展思維實際上是建築設計的基礎內容。在設計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可拓展思維方式,通過定量、定性等方式探索出設計各個環節的影響因素之間存在的必然關係,逐漸促進建築設計創新中的創新目標、創新條件、創新環節等條理化發展,提高建築設計的創新效率,真正實現設計的創新[1]。此外,通過可拓展思維邏輯方式來進行建築設計的創新,有利於改變傳統的思維框架,促使設計師自主掌握創新的程序和方向。同時,可拓展思維模式有利於建立有科學依據的創新方法,促使建築創新沿著理性的方向逐漸發展。

2可拓展思維模式在建築設計創新中的應用

可拓思維包括逆向思維、靈性思維、傳到思維以及共軛思維等方面,在實際情況中,建築設計與可拓思維的有效結合可以為建築設計師帶來新的靈感,在結合現代化居住理念的基礎上,建築設計會更加成熟化發展。下面將對上述幾種思維方式與建築設計的結合進行簡單介紹:

2.1逆向思維下的建築設計創新

逆向思維是可拓思維的組成部分,顧名思義,逆向思維模式是與原來思考方式相反的一種方式,是一種類似於“變異”的思維方式。在可拓思維中,常見的逆向思維方式有利用逆事元、利用反物元、利用非物元、利用逆蘊含、利用逆變換等,在這些思維中,已經有一部分應用在建築設計的創新中了。如:日本的一位建築設計師在為老年人設計住宅的過程中,考慮到若是在住宅內部設計一些方便性的扶手,可能在心理上對老年人造成傷害,且對房子的美觀程度也會產生影響,但是實際情況中卻又不得不考慮到老人在走動時的安全問題,於是這位設計師在住宅內設計用儲物櫃或是裝飾支架等物體來代替扶手,一方面能夠讓住宅看上去不失美觀,另一方面也能夠考慮到老年人的安全問題,這就是一種逆向思維與建築設計有效結合的案例。除了在普通住宅中可以用到可拓思維,在錯層建築中也能夠運用這種設計[2]。如:傳統的錯層樓梯、欄板以及欄杆等都是固定的,沒有空間靈活性。為了增加室內空間的靈活性,設計師將樓梯、欄板以及欄杆等設計成可移動式的,位置不固定,便於移動,增加了空間的靈活性。

2.2菱形思維下的建築設計創新

菱形思維模式是相對複合式的思維模式,包括收斂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從收斂到發散的過程中,可以衍生出多個菱形思維,這種思維模式與建築設計的結合可以創造出新型建築設計,讓建築設計更加符合現代化生活理念。應用菱形思維模式進行建築設計創新,實際上是思維的.先發散後凝聚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創新思路逐漸清晰,設計思路和方法都會隨著思維的凝聚逐漸明確。但是菱形思維在與建築設計融合到一起進行創新設計的時候,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對於發散性思維來說,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要思維與現代化居住理念、生態化理念相結合,即可創造出適合人們居住的生活環境。而對於收斂性思維來說,必須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①目的性原則,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設計的目的、創新的目的,避免盲目創新而導致“徒勞無功”。②可操作性原則,建築設計的創新雖然倡導的是打破或是改變傳統建築設計模式,但是在設計的過程中也應當注重其可操作性,過於“尖端”的創新設計會讓施工過程無法按照設計圖紙正常開展,失去實際意義[3]。

2.3傳導思維下的建築設計創新

傳導思維主要是指在一個事物轉變後,另一個事物也隨之發生轉變,該思維模式強調的是逐漸傳遞的過程。在建築設計創新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個事物轉變後並不能夠直接解決現實問題的現象,但是在傳導思維模式下,可以通過傳導來將矛盾問題轉變,通過另一種替代方式來解決矛盾。由此可見,將傳導思維與建築設計結合到一起,對建築的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性作用。如:上海“新天地”的建設與傳導思維模式的結合,成就了“新天地”如今的盛況。“新天地”的前身是石庫門的建築舊址,通過改造將餐飲、娛樂、商業等結合到一起,然後利用周邊的天然環境修建了人工湖,成為一道景區,接著又建設了住宅小區,由於小區地址緊鄰人工湖和“新天地”商業街,使得小區的房價高居不下,人們爭先搶購,之後又在附件建設了辦公樓、商業中心等,現代化的商業氣息促使著“新天地”旅遊、休閒、商業等方面的快速發展[4]。由此可見,傳導思維的合理利用可以促進多方面連鎖性發展,一旦找到合適的契機,將會呈現出驚人的發展速度。因此,在建築設計創新的過程中,設計師應當注重傳導思維的使用,讓建築帶動周圍共同發展。

2.4共軛思維下的建築設計創新

共軛思維實際上是一種連通性思維。無論是哪個行業,任何事物都存在著正負之分、顯潛之分、軟硬之分以及虛實之分,上述幾個共軛部分的相互轉化實現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而共軛思維與建築設計創新的結合,即是通過共軛部分的相互轉化來了解建築設計的現實形態,進而在現實形態的基礎上找到可以促進建築設計創新的積極手段。因此,在實際情況中,設計師應當立足於現實,通過共軛思維來找到創新過程中的問題突破口,將不利於創新的因素轉換成有利的物質條件,促進創新過程的進步,以便設計出更加符合現代化理念的建築物。如:東京體育館的設計,既要保證不對周圍環境及景觀產生影響,又要在體育館的周圍創造出新的景觀,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因地制宜,對當地的地形加以利用,將體育館的一部分埋入地下,對露在地上的一部分加以設計,使體育館看起來更加具備特色[5]。由上可知,體育館外部的建設並沒有遵循傳統規則,而是通過共軛思維,將地形及環境對建築的限制轉換成建築的獨特之處,在運用可拓思維的基礎上達到了創新目的。

3結束語

總之,傳統的建築設計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在時代的“驅趕”下,必須要對建築設計進行創新。建築設計的創新之路並不簡單,在創新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建築設計師們應當站在發展的角度,有效利用可拓性思維,從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建築設計,以便設計出滿足人們心裡需求的建築。

參考文獻

[1]汪世羨.建築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概述[J].四川水泥,2016(04):94.

[2]周莉,楊波.建築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J].建材與裝飾,2016(14):112~113.

[3]王楊.建築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分析[J].建築設計管理,2016,33(06):32~33+57.

[4]高義明.建築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7(05):107.

[5]王琦峰.建築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J].低碳世界,2017(10):173~174.

設計思維3

【摘要】創新思維是確保環境藝術設計得以成功開展的重要思維方式,由於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都開始重視創新思維,一部分環境藝術設計隊伍也開始把提升設計產品的外部形態當作研究的重心,所以,研究創新思維的運用,對於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水準是很關鍵的。

【關鍵詞】創新思維;環境藝術設計;運用

一、正確使用環境藝術設計原材料

環境藝術設計的原材料是確保環境藝術設計得以成功開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同時,它還是設計工作者很好運用創新思維的關鍵。在開展室內環境的設計工作中,能夠投入運用的設計原材料有很多種,所以,怎樣很好地使用這些原材料是工作的重點,這樣能夠提高環境藝術設計的科學性,提高環境藝術設計的水準。在使用原材料的實際工作中,不單單可以依據室內設計的需要來選擇取用原材料,還可以依據環境設計對於原材料運用的每個小細節來做出空間分析,並且要考慮到環境藝術觀賞者的實際要求,來完成環境設計原材料在選擇和取用方式上的調整。

二、運用創新思維突出環境藝術的文化內涵

環境藝術的設計與別的工藝品設計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環境藝術設計的開展要求依據它的設計思想,針對主體的外部形態以及顏色做出調整和掌控,而創新思維可以在這項工作中更強地表現出環境藝術的文化特點,所以,開展環境藝術設計能夠通過創新思維來實現文化內涵的建設,要依據設計工作者針對環境藝術的認識,綜合考慮環境所在的實際文化氛圍,開展創新思維的恰當使用。在開展設計工作時,一定要注重堅持創新精神,因為從古至今,國內外之所以能夠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水準,是因為文化元素能夠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學習的知識點。在開展環境藝術的設計工作中,設計工作者應該減少因為地域歧視和文化歧視所造成的創新思維無法進行全面運用,應該要積極地去了解現今不同型別的環境藝術設計文案,並且依據現今工作的環境藝術文案做出對比探索,這樣方便對可以提高其水準的具體問題做出很好的處理,以便於確保環境藝術設計總體上的功能。要努力把具有文化內涵的元素利用創新思維實現環境藝術設計的相互結合與調整,從而幫助環境藝術的欣賞者可以更加直接地關注到環境藝術的設計重點是什麼,並且在最快的時間內知道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的文化內涵與環境欣賞者的根本需要是什麼,從而提升其實際效果。

三、運用創新思維提升環境藝術設計的靈活性

從前的環境藝術設計因為它的設計思維以及方式太過單一死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程序,一部分經歷了草率設計的`藝術環境都面臨著不容樂觀的狀況。所以,在開展環境藝術設計工作時,一定要注重把創新思維的使用當作提高環境藝術活躍度的關鍵工具,在突出表現設計工作文化內涵的同時,還要關注到創新思維的運用方式。設計工作者在開展設計工作時,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對創新思維的運用規則作出明確規範,並且根據已有的設計思考作出環境藝術外觀上的把握。在對創新思維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把環境藝術的文化內涵當作是設計任務中的重中之重,在努力提升設計文案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還要關注到把當下的充滿現代氣息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設計文案中去,這樣便於使環境藝術的設計兼備各個地區,各種文化共有的優點,使環境藝術的所有者以及觀賞者對設計出的藝術環境感到滿意。環境藝術的設計工作者,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對於環境設計文化內涵的關注,瞭解環境藝術設計文案與各個文化內涵,這樣能夠幫助設計工作者使用對的方法來對加深文化內涵的設計文案做出結合與修整,幫助環境藝術的設計可以更好地迎合當下社會的需求,從而提高環境藝術設計的綜合水準。

四、運用創新思維加深設計者情感的融合度

設計工作者感情的融入程度對環境藝術欣賞層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依據創新思維的使用方法,針對環境藝術觀賞者的實際內心需要與文化養成方法做出調查,來幫助創新思維的運用。在一開始,設計工作者就應該依據對的設計步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環境藝術的實際設計文案中並做出修整,並且將顏色和外觀的調整與自己的感情進行融合,從而達到人文元素與實用元素的相互融合,在本質上提升了環境藝術設計層次。設計工作者在使用創新思維時,一定要不間斷地研究環境藝術的文化內涵,來方便更快地修整設計文案,讓文化內涵可以更有效地結合到環境藝術中去。

參考文獻:

[1]李曉.論職業教育創新思維能力及素質的培養[J].職教論壇,20xx(26).

設計思維4

摘要:創新於現代機械設計中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闡述了當前機械創新設計的特點、形式等方面,同時舉了創新的例項,講述創新在機械設計中的關鍵性。

關鍵詞:機械設計創新 基本形式 原則 新型內燃機

引言

創新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並且促進了機械設計的前進與發展, 機械結構一直以創新作為發展的動力。如今的時代是知識的時代, 機械設計與製造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 創新才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一旦出現缺失,就會喪失許多本來應該得到的機遇, 沒有創新就沒有機械技術的不斷前進。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在競爭中起到了決定勝負的作用,關係到企業的興衰成敗。

1機械創新設計及其特點

機械創新設計就是要把設計者腦海中潛在的創造力完全地釋放出來,再借助人類已經取得的相關成果重新進行構思,設計出從前更加具有獨特性和實用性的裝置裝置的一種活動。機械創新設計進行的基礎就是機械設計學理論,再對一系列的相關學科進行融合,綜合設計之後產生的技術方法。

機械創新設計具有許多優秀的特點: ①設計的學科比較多,比如機械、液壓、電力等多學科之間進行滲透和綜合。②設計過程裡面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不需要進行計算,而是建立在日常知識的積累上,需要大量的推理判斷,還需要與創新性思維進行一定的融合。③要在多方案中將最優方案甄選出來。大型的設計中,必須根據能力進行甄選,並且對所選方案進行科學的優化。④創新設計需要不斷地進行篩選,每一階段都有著不同於其他階段的特點,客觀上還有一定的聯絡,又是一個整體。

2 機械創新設計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開展機械創新設計研究,可以提高本身的科技發展水平, 還可以獲取豐富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許多意義:

(1) 深入地進行機械創新設計的研究,可以促使人類發明更多的新機器;

(2) 機械創新設計研究可以使機械專家以更快的速度進步, 有利於機械設計水平向著更高、更快的目標發展;

(3) 機械產品進行創新設計之後,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當時的時代產品追求專利化,這樣才能獲取的更大的收益;

3 機械設計中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式

3.1 發散型思維

發散型思維就是在思維過程中,將已經掌握的概念重新進行整合梳理,向附近形成輻射,擴散出更多的答案或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發散型思維。沒有固定的方向和固定的範圍,也不僅限於傳統的思想,很多時候思考問題採取的是比較新穎的想法,常常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發散型思維能力的高低收到好多因素的影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遷移能力。. 發散型思維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立體思維、多路思維、反向思維等等。發散型思維想要得到的答案要是最多的、最具有新意的,一定要是前人沒有想過、沒有使用過的方法,這就給機械創新設計帶來了更多的靈感。

3.2 聚合型思維

聚合型思維則是用具體的物件當做中心,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最後思維回到這個選好的中心上來,解決出現的問題,也就是在許多方案中選擇最為合理、有效的那一個。

發散型思維和聚合型思維都屬於創造性思維的範疇,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絡,並且不可分割。機械創新設計一定都是由發散思維到聚合思維的過程,然後再從聚合思維到發散思維,反覆進行迴圈,直到問題最後解決。發散型思維和聚合型思維在哲學上來說,屬於辯證統一的一個過程,創造性思維整個過程都是為了最後創新的目的做準備,從五花八門的設想中選取最優質的方案。

3.3 想象思維

想象是在思維活動裡面,屬於抽象思維的一種,想象可以是天馬行空般的任意想象,也可以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或者是區域性更新的想象. 想象思維一定要以客觀現實作為基本的出發點,還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以及形象性。

想象是人類的思維中,最神奇的一部分,也是最美麗的一部分。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創造,想象就是創造精華所在。萬有引力定律只是因為一個普通的蘋果落下地面,牛頓據此展開想象,得到了萬有引力定律;“嫦娥奔月”也是人類想象出來的神話故事,促使人類發明了可以登上天空的飛行器。想象可以推動社會不斷地進步,科學不斷地發展。

4 機械創新設計思維的2個原則

機械設計過程是由功能要求開始出發,再到作用原理, 最後進行物理結構構思的一個過程。創新設計思維進行的過程中, 一定要將下列的原則牢牢把握好:

(1) 最短路徑原則

首先要對產品具有的功能進行明確, 然後找出最佳的設計例子, 以便在最快的時間內接近目標, 然後選用正確的價值工程方法, 再將價值較低的極少數元件找出來,當做研究的物件, 分析出物件當前存在的.矛盾, 嘗試在最小的變動之下將矛盾解決。這種方法需要消耗的能量是最少的, 也就是所說的選用的路徑是最短的。

(2) 相似性聯想原則

聯想是要針對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進行分析和歸納,聯想合理與否的一點重要依據就是是否具有相似性, 相似性由產品的例項進行決定, 如果多樣產品例項同時滿足一種功能要求, 那麼它們之間就可以說是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

5 機械創新設計例項-新型內燃機的開發

無曲軸式活塞發動機就是機械創新設計的一種例項,它把圓柱凸輪於發動機的中心部位進行安裝,在圓柱凸輪的附近就可以在設定多個氣缸,這樣就形成了多缸發動機。一旦圓柱凸輪的凸輪輪廓形狀出現變動的話,輸出軸的轉速也會隨著進行改變,就起到了減速增矩的作用。上述的凸輪式無曲軸發動機已經被廣泛應用起來,船舶和機械行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旋轉式發動機與從前的往復式發動機進行比較的話,輸出功率上具有明顯優點:體積小、重量輕、噪聲低並且結構照比以往簡單,但是在實際應用的時候還是存在著一些弊端,需要進一步進行解決。

6 結語

一定要善於吸收多方的經驗,在追求最佳方案的時候, 成熟的技術可以直接採用。 還要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機械設計涉及到許多學科的知識, 設計者一定要具有針對問題自學進行解決的能力。只要對自己有資訊, 努力進行鑽研和探索, 一定會尋求到最佳的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沈惠平;機械創新設計及其研究[J];機械科學與技術;1997年05期

[2]劉念聰,王銀芝,李巨集穆,孫未;機械創新設計的概念及其技術內涵[J];礦山機械;20xx年09期

[3]王瑞芳,陳建平,周桂英;機械產品方案創新設計思維的研究[J];機械研究與應用;20xx年04期

[4] 倪洪啟,谷耀新,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 化學工業出版社

設計思維5

重點:理清文章思路

難點:體會作者文字中蘊含的濃郁感情

一、活動方式:圖說圖解

二、活動引入

郁達夫,是浙江富陽人,在文中,他這樣說“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作為一個南方人,如此之酷愛北國的秋天,內心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讓我們一起走近《故都的秋》,品秋,賞秋,探秋。是怎樣的一個“秋”,如此攝魂震魄,讓郁達夫願以命換之!

三、活動過程

活動分解一:請同學們從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和倒數第二自然段中,提煉出郁達夫先生筆下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到底差別在哪裡,用圖把作者的這個思路畫出來。

從同學們各自描繪出的圖中,我們清晰了郁達夫先生為什麼獨愛故都的秋,它“來的悲涼”,風中飄搖的灰白的蘆花,岸邊的敗柳風中瑟瑟發抖;它“來得靜”,草叢中的蟲唱,遠山裡的鐘鳴,襯托出周遭的悄無聲息;它“來得清”,一彎夜月,垂垂蒼穹,滿目清涼!

而南國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淡,多雨又少風。這秋,較北國而言,就好像“黃酒之於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於駱駝”,實在是綿柔了些!

所以作者原意用一部分壽命去換,表明自己對故都秋的熱戀!

活動分解二:本文的重點是釐清思路,思路思路,就是思維走的那一條路。

這條路遵照思維常見規律構文,即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採用總分總模式行文。

在四—八自然段,作者描繪了具體的'故都秋景,我們逐一來看散文之形與神的關係。

活動分解三:一朵花來代表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神”——“清、靜、悲涼”,“形”——秋院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秋感。

秋院:破屋、濃茶、高天、馴鴿,靜謐而蒼涼(清悽、清冷);破壁腰、漏下來的日光、牽牛花的藍朵、稀疏的秋草,破敗而孤寂(清寂);選擇意象多點多位,但集中體現一個故都秋“來得清”。

秋槐,秋蟬:充分體現“來得靜”。落蕊滿地,腳踏上去無聲無息;掃把的痕跡,靜閒落寞。秋蟬聲聲鳴,處處啼。靜寂中平添傷感與落寞。

秋雨:“來得悲涼”。灰沉沉的天,陣風陣雨,一場秋雨一場涼,一聲嘆息彷彿帶著空曠的迴音。

秋果:八九分熟的果子千萬不要熟透,這青果的青澀正正好好配這颯颯秋風,悽悽秋雨,聲聲秋蟬,聲聲嘆息。

輔助以自然界之外的人文,縱觀中外古今,秋之為文多“頹廢”,秋之於人,無國別,無階級。都會生出深沉、幽遠、嚴厲、蕭條的情愫。

四、活動深入

中國古詩詞鑑賞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郁達夫的眼中之秋,清、靜、悲涼,說明這些精緻全部著上了郁達夫先生的心理色彩。回想一下,剛剛學過的沁園春長沙,毛澤東獨立寒秋時,是以怎樣的一種豪邁與闊達問蒼天大地?同一片天地,同樣的季節,為什麼郁達夫先生心中充滿了悲涼?

郁達夫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3歲喪父,家中生活艱難;十年異國求學(日本),飽受歧視,激發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先後參與發起“創造社”“左聯”等進步團體。抗戰爆發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被日本憲兵祕密殺害。1952年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他的人生經歷使得作品既有積極意義,也有頹廢情緒,苦悶情緒流露較多。

五、活動發散

請同學們在釐清思路與理解作者的情感基礎上,選取或繪製一幅圖畫,表現對故都的秋中郁達夫形象的理解。圖畫的題目就叫“印象郁達夫”或“印象故都秋”。

六、活動鞏固

課後第二題,鞏固散文之“神”——文眼。寫南國之秋,是為了反襯故都的秋色彩濃,回味甘,看得飽,嘗得透。寫中外文人、詩人,甚至囚犯,是為了說明“凡是有感覺的動物,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目的是為了在對比、襯托中凸顯故都之秋的特點,突出文章的主旨。

課後第三題,鞏固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通過調色、配色,多種感官的並用,突出北國之秋“清”“靜”及“悲涼”。

課後第四題,鞏固表達作用。句子採用不同的修辭,對錶達作者心境大有講究,同時給讀者藝術享受。

設計思維6

【摘要】“設計工藝”是高中美術新課程中的五大模組之一。通過這個板塊的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設計、策劃、製作的創造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等。本文將在借鑑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多年從事廣告設計與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淺顯論述在高中美術“設計工藝”模組中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高中美術;設計模組;創意思維;培養策略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由於現代高中生的成長環境、興趣、愛好以及個人發展需求不同,因此,他們需要發展的美術能力也不同。為了讓高中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高中美術課程設定了五大學習模組,即“美術鑑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顯而易見“設計工藝”是由“設計”和“工藝”兩部分組成的。“設計”是指對一些或實用、或用於觀賞的人工製品進行設計的一系列活動。“工藝”則是指製作一些或實用、或用於觀賞的人工製品的技藝。在高中美術課程中設定“設計工藝”旨在讓學生認識功能和形式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新意識。下面筆者將在借鑑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高中美術設計模組學生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

一、聚焦課堂活動,為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搭建平臺

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異彩紛呈、富有成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在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以及遵循知識生成規律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在高中美術“設計工藝”板塊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地挖掘,並準確無誤地制定清晰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然後,教師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興趣愛好等,精心設計形形色色的課堂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美在民間永不朽———中國民間美術”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將“十字繡”的內容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設計了一項課堂教學活動,即讓學生在初步學習“十字繡”技法的基礎上,自主創作一幅“十字繡”作品。在教師的步步引領下,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了異彩紛呈的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達成了課堂教學目標,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自身的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由此可見,教師聚焦課堂教學活動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創新意識搭建平臺。

二、巧借資訊科技,為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開闢新徑

時下,教育資訊化時代不期而至。各種各樣的資訊科技教學輔助手段如雨後春筍般瘋長。這些資訊科技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為課堂教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著實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穩步提升。為了適應教育資訊科技的發展,高中美術“設計工藝”板塊教學也要與時俱進。換言之,在高中美術“設計工藝”板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藉助資訊科技教學輔助手段,富有成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新意識。資訊科技教學輔助手段在高中美術課堂“設計工藝”板塊教學過程中的巧妙運用,不僅大幅提升了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還為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創新意識開闢了新的途徑。

三、善用評價策略,為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注入活力

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通過評價,學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得到了及時肯定,他們的自信心也會瞬間提升。通過評價,學生的學習方向也會更加明確,各種偏離學習方向的行為都會得到及時的糾正。基於此,在高中美術“設計工藝”板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課堂實際表現,善於使用評價策略,切實發揮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再以教學“美在民間永不朽———中國民間美術”這部分內容為例,筆者對學生的“十字繡”作品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特別是對一些比較富有創意的作品,教師更是採取多種形式進行評價,如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以及互評等。各種有效的評價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滿滿的自信心,還為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新意識注重了活力。綜上所述,在高中美術“設計工藝”模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聚焦課堂教學活動,樂此不彼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異彩紛呈的課堂教學活動成為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舞臺;教師要巧妙藉助資訊科技教學輔助手段,卓有成效地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讓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教學手段成為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新徑;教師要善於運用課堂教學評價策略,及時有效地給予學生合理的評價,讓豐富多元的課堂教學評價策略成為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推手,促進學生的審美素養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學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應是每位教師都要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總而言之,教師要多措並舉讓高中美術“設計工藝”模組成為培養高中學生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一片廣闊天地,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徐曉雯.高中美術模組教學創意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J].《動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xx(3):46-47

設計思維7

閱讀在語文學科中所佔的比重較大,是學好語文學科的關鍵點。隨著現代教育方式的發展與創新,我們發現“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在提高語文閱讀學習效果方面非常有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是一種以網狀結構的形式將圖形、線條及文字相結合進行展現的可視學習模式,其可以實現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全面引導,並對學生語言認知方式加以規範,將一些零散性的知識點集中到一起,使學生將知識貫穿起來,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將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應用於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

一、思維導圖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國小生本身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而思維導圖的繪製相對簡單,不會侷限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使學生建立識字、閱讀、寫作之間的聯絡。閱讀教學中應用影象與文字結合的方式,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閱讀文字內容,提高想象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動手能力,以及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在這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很濃厚,能夠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中。

(二)有利於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開展國小語文閱讀活動是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將思維導圖教學模式融入其中,能幫助學生在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閱讀體系。思維導圖的引導作用打破了傳統抄、寫、讀、背的作業形式和“填鴨式”教學中的提問、回答、討論、交流的一貫流程,使課堂轉變為學生全程自我梳理知識、感知文意、總結文章、總結字詞、自我評價於一體的“個體戶”式的獨立創作過程,這是對學生大膽的放手和散養式學習方式自主形成過程的一種期待,也是對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期待,以及實現學生閱讀個性化發展的期待。

(三)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國小生在學習中普遍存在著思維零散、目標不清晰、知識無體系的情況,想要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應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自主構建完整的知識系統框架,使知識在學生腦海中有序地呈現出來。教師在引導學生繪製思維導圖及整理相關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應當讓學生明確思維導圖的核心或關鍵詞,基於此展開有針對性的內容查詢,進而幫助學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加強對文字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將閱讀後的所思所想能夠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不僅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夠得到鍛鍊,其閱讀實踐水平也會獲得提升。

二、思維導圖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模式

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之一,教師在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將思維導圖應用於字詞識記中

加深學生對生字詞的記憶、理解,是國小語文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更是閱讀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教師藉助思維導圖開展字詞教學,能夠避免學生機械地抄寫、單調地識記,能使學生強化對生字詞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學生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加深對以往學習的字詞的記憶。在字詞識記中運用思維導圖,教師也可以歸類字詞,讓學生根據詞類、詞性的差異來繪製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不是獨立存在的,教師在字詞教學中也可以融入一些全新的內容,如猜字謎,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思考。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分析生字,使偏旁部首能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此外,在複習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複習同音字和近義詞,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繪製詞語氣泡圖來辨別和加深記憶。

(二)將思維導圖應用於文章閱讀目標中

國小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教師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及邏輯思維能力。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國小生在課堂上對文字的閱讀通常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閱讀速度慢;在課外,部分學生無法靜下心來閱讀篇幅較長的文章,甚至對整本書的閱讀缺乏耐心。存在以上現象的學生都有個共性,即習慣於線性思維,只能發現與事物表象相關的問題,而不善於捕捉與事物本質有關的問題。因此,教師可藉助思維導圖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先讓學生明確閱讀的主題,再引導他們對思維導圖的各項分支內容加以擴充,歸納閱讀體系,使學生既能夠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也能夠培養髮散思維。例如,在實際繪製說明文的思維導圖時,教師需要先幫學生明確閱讀的'主題,接著明確應用說明文的具體內容及說明順序和方法,實現對說明文內容的整體性把握。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閱讀文章後,可以為學生繪製一幅思維導圖,在導圖中明確故事出現的動物“老虎、狐狸及百獸”為第一分支的要素,再細讀每一類動物在事件的起因、經過及結果的種種表現,如體會老虎的威風、狐狸的狡猾、百獸的疑惑,進而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三)將思維導圖應用於文章內容的總結中

將國小語文閱讀學習與思維導圖的繪製相結合,能使學生明確文章的脈絡、歸納重點、瞭解中心思想,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思維導圖應用到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全面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之上,按照一定的順序層層展開,並且能夠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加以歸納,以提升學生對文章重點內容的篩選能力。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充分了解西沙群島的特點後,教師可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出來,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對文章主要內容提煉、歸納整理的能力,使他們明確學習中的重點所在,使學習活動更具有針對性。

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教學工作的需要,思維導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其尊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學生的全面性發展為開展教學活動的根本。因此,國小語文教師可以藉助思維導圖來展開閱讀教學,以實現國小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設計思維8

教師在課文閱讀教學中要把握好提問設計的質必須遵循三個原則,即教學統一的原則;整體感知和區域性破讀相統一的原則;閱讀和寫作相統一的原則。

一、教與學相統一的原則學習知識本是叫人聰明善辯,叫人能幹有為,但如果教育使學生產生了厭惡心情,那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葉聖陶先生講:“教師之為教,不在於全盤授與,而在於相機誘導。”②教師的教學設計目的,就是體現一種語文能力的培養和形成,就是使學生已有的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能力得以發展,解決閱讀情境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障礙。愛因斯坦認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③因此,課堂教學的提問設計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作用。如學習形聲字時,應把漢字的表義功能和形聲字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分析部首的本義和漢字意義上的源緣關係,再在語境中揣摩其意。如:“他蹣跚地走著。”“蹣跚”是什麼意思?即從足部都與腳有關,下文是“走”,怎麼走?推斷的結論是“一種走路的樣子。”然後查詞典來證實推斷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樣的方法去識詞斷義,就可以有意識地避免錯別字,同時也是一種聯想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一個學生這樣去解釋“柴”;從“木”部,知與樹有關,“止”與“腳”有關,“匕”與“刀”有關,聯想生活中砍柴的情景,可知,砍柴用刀,上樹、折枝用腳,那“柴”就是用來燒飯的短小木頭。如果簡單地告訴他詞的含義,那麼當學生步入社會後,總不能總帶著一本詞典吧?

在課文閱讀方面,在提問設計上應著重於學生能力的遷移。試舉例如下。

例文:《廉頗藺相如列傳》

教學目的:交際語言中用詞的錘鍊。

教學導語及提問設計:

在古代外交上,特別是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臣子為了維護自家尊嚴,在外交場合上脣槍舌劍,雖然沒有刀光劍影,但也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那麼當一個弱國的臣子面對強大的對手,如何才能不失國家的尊嚴呢?我請同學們閱讀一下《廉藺列傳》中的“澠池相會”一節,說說藺相如語言的精彩之處。

學生甲:“酒宴上,秦王請趙王鼓瑟,表恭實傲,是凌強欺弱。藺相如當機立斷,進請秦王擊缶以相娛樂。遵循禮尚往來的原則進行了不卑不亢的鬥爭。”

學生乙:“秦使官記載成‘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飲,令趙王鼓瑟’。由‘請’變成‘令’,驕橫之氣溢於言表。而相如讓史官記下‘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飲,秦王為趙王擊缶。’‘請’變成‘為’,強調了結果,行為已成事實。而‘令’有遵令、抗令之分,結果不分明。”

教師小結:從以上分析可知,交際場合的語言要有禮有節。尋找對方漏洞,巧妙還擊而且用詞要準確有力,同時應注借意口語、書面語的微妙差別。今天,在社會生活中,大到國家外交活動如新聞釋出會,小到人與人普通交際往來,商貿活動如談生意、籤合同,都應當注重交際語言的錘鍊,請同學們留意於這方面的素材,並談出自己的感受。

從以上例子來看,教學中的提問設計應當是不斷地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真正地把死書啟用,把語文閱讀能力潛移到廣闊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整體感知和區域性破讀相統一的原則整體感知就是在閱讀課文時,使學生整體上領悟作者構思全文的思想軌跡,初步瞭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受和認識是什麼,運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如小說主要表現為故事情節、主要人物和環境氣氛;議論文則是中心論點及與之相聯絡的分論點和論據等,說明文則是事物的特徵等。而區域性破讀則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文章精要片斷的剖析來深化讀者對文章的認識。前者回答是寫什麼的問題,後者則是尋求怎麼寫和為什麼要這樣寫的答案。二者必須是統一的。整體感知對於區域性破讀發揮著控制方向、指導程序的決定性作用。離開了整體感知的區域性剖析是對文章的肢解,是對文章上下文的聯絡的割裂,是盲人摸象的翻版,讀者無法對作者的感受、情懷、思想的源頭、流向和歸宿作深層次的瞭解。同樣不去做區域性破讀的結果也只能是粗知大葉式的閱讀。另外,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現在實行五天工作制,教學要求沒有降低,原來那種“吃不了,兜著走”的做法已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如何把握整體感知和區域性破讀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

以《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為例,首先讓學生通過閱讀提示及背景材料的介紹,結合課文閱讀體會一下本文的主題及作者寫作意圖。隨後,教師通過以下的提問設計來實施教學。

(1)本小說的中心人物是準?答:別里科夫。

(2)圍繞別里科夫寫了哪些故事情節?答:漫畫事件、騎車事件、與柯瓦連科談話。

(3)結合背景材料,思考一下作者筆下人物別里科夫有些什麼性格特點?答:墨守陳規,膽小怕事。

(4)別里科夫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答:十九世紀俄國沙皇專制統治時期。

通過以上的提問設計,學生基本上對課文有了瞭解。要想進一步欣賞契訶夫刻畫人物性格的藝術手法,又進行如下設計。

(一)教學目的:通過神態描寫的關鍵詞語,刻畫人物的靈魂。

(二)教學導語及提問設計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誰為挽著女友散步,男女同騎一輛單車遊玩而大驚小怪呢?但是,十九世紀俄國的專制制度下,確有一位別里科夫不這樣認為,甚至於神色失常。為什麼?請閱讀課文,找出在漫畫事件、騎車事件及與柯瓦連科談話的三個片斷中的神態變化的句子,然後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學生歸納如下:

(1)他臉色發青,比烏雲還要陰沉。

(2)別里科夫臉色從“發青”變成“發白”。

(3)別里科夫臉色蒼白。

(4)別里科夫……臉上帶著恐怖的神情。

學生甲分析(1):

別里科夫臉色發青,是因為沒想到曾轄制全城十多年的“套子”而且竟降落在自己頭上,問題的嚴重使他的臉色比烏雲還要陰沉。其次,人們無法忍受他的陳規陋習,便刺激他這種膽小怕事的人,漫畫起到了戲弄他的目的。再次,也看出他內心很脆弱、虛偽。難道他這個套中人就不擔心這亂子會傳到上司那裡去嗎?

學生乙分析(2):

“發白”是生氣的表現。別里科夫看見華連卡和他弟弟騎車後,認為不成體統。

他說:“老師尚且如此,學生就自然會用腦袋走路了。”可見他的思想已經僵化到荒唐可笑的程度。另外,也看到當時專制思想已經有了危機。

學生丙分析(3):

別里科夫妄圖再“套”住柯瓦連科,沒想到反叫他滾蛋,他氣得臉色蒼白,一點生氣也沒有。企圖落空後,他臉色由“蒼白”變為“恐怖”,說明了他在新生力量面前的慘敗。教師、學生總結:別里科夫是一個拼命維護舊習慣專制的一個時代典型,也是一個害怕新生事物的典型,是舊時代的殉葬品。他既是可憎的,也是可悲的。

通過以上的提問設計,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從一個人物的神態變化的描寫中去思考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歸納他的思想性格,進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何等的匠心獨運——一箇舊的時代預示著將要結束,但需要的`是打碎套在人們頭上的精神枷鎖,這樣才能迎來新時代的曙光,才能避免發生在別里科夫身上的雙重悲劇。

三、閱讀和寫作相統一的原則閱讀是一種複雜的心智活動,從識字到悟文,既是一種情感的沉澱,也是一種知識資訊的積累,是一種語言形式和內容完美結合的示範欣賞。教師通過巧妙的提問設計帶領學生進入課文生活中去體驗、分析、提煉,進而觸發聯想,把生活中類似的需要表達出來,就是寫作了。從這種意義上講,閱讀是資訊輸入,寫作則是資訊輸出。因此,把寫作看成是閱讀的延伸,思維的拓展,是訓練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分析、思考、啟迪的良方。“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和服務於生活的(這裡的‘生活’,是廣義的概念,包括生活狀況,包括由生活產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為生活服務的科學技術等)。語文的運用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聯絡。離開了生活,語文即變成空洞的外殼。脫離生活的語文教育不免勞而寡效和枯燥無味,反之,則生動活潑,往往事半功倍。”④這一點足以說明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必須統一起來。教師應該怎樣把握如二者的契機呢?如在教八年級說明文時,在講述完關於橋的一組文章後,進行這樣的設計。

教學導語及提問設計:

通過對《中國石拱橋》、《北京立交橋》的學習,使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造智慧的民族。從趙州橋、盧溝橋到南京長江大橋、北京立交橋,我們的人民在橋樑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那麼這些傑出的代表作共同的特徵是什麼呢?請同學們總結一下。

我把大家的看法總結成一幅對聯,上聯是:歷經風雨,堅不可摧,利於天下。下聯是:造型紛呈,巧奪天工,美在人間。橫批:形神俱備。那麼我們的家鄉有沒有這樣的大橋呢?你能不能模仿一下課文的寫法來完成一篇文章呢?在模仿時應注意寫些什麼呢?同學們一下子就投入到了熱烈的討論中去了。他們例舉了如柳江鐵路大橋、文惠橋、壺西大橋等。有的同學還回答了寫橋應注意寫到建橋的時間、地點、設計者、結構造型等內容。接著就佈置了同學寫作文《家鄉的一座橋》。可是同學們對橋的設計者和橋的跨度、橋基、橋墩、橋面寬度等有關資料不清楚,於是發動大家及其家長去有關單位瞭解,然後整理材料,再潤色成文。通過這樣的設計就把同學們的興趣調動起來了,把同學們積極創作的思維激活了,同時也把課堂的知識充分地運用起來了。

在第一個設計的目的基本實現後,又推波助瀾進行了第二次提問設計。

(1)橋的功能是什麼?

答:方便交通,促進經濟發展。

(2)教師語言板書暗示:方便交通。把渴望到“彼岸”的願望實現。

(3)請同學們據我的暗示思考一下,人生中有沒有這樣的“橋”呢?

學生甲:媽媽是一座橋,使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童年。

學生乙:老師是一座橋,使我從幼稚走向懂事。

學生丙:學校是一座橋,使我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人才。

學生丁:理解是一座橋……。

教師小結:同學們講得很好,請同學們圍繞著你的中心寫一篇《關於橋的故事》的文章。

經過類似以上的提問設計的嘗試,獲得了學生的贊同。他們感到學語文有用,尤其在生活中處處要用到語文方面的知識。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了要想把寫作水平提高非理解好課文不可的重要性。葉聖陶老人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⑤

以上的三個原則是從教師和學生主客體的關係上、對課文閱讀理解的處理角度上、課文的示範欣賞與寫作關係上具體地談了課文教學的提問設計對思維訓練“質”的提高的重要性、必要性。因此看來,提問設計的科學預測就顯得尤為重要,陸游有詩曰“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⑥教師的功夫也就在於對學生的瞭解上、興趣上,同時在於教師人格的魅力、知識的淵博、對生活的摯愛。唯如此,才能設計出新穎的方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唯如此,才能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把語文當成學習的工具,從而形成一種對生活現象的冷靜的觀察、哲理的思考以及全身心地追求理想的能力。

設計思維9

九九乘法表是 Excel 中單元格混合引用的典型題例,學生感覺難度大,即使會做了,往往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往教學中簡單強調公式記憶,忽略對公式意義的理解;注重知識內容的解析,忽略學習者思維的參與。微課程《九九乘法表》以一個 Excel 檔案為例項,抓屏操作並配以動畫強調提示,使學習者從已有知識切入,質疑、假設、取證、分析、交流,得出結論,一步步經歷九九乘法表公式的來歷。在微課學習中,由相對引用到絕對引用,經歷從直覺錯誤到正確結果的思考過程; 由多次複製公式到一次拖拽成九九乘法表,體會 Excel 公式的魅力; 由單純數字結果到出現運算過程的九九乘法表,感知學無止境。

一、微課程設計製作中容易忽略的幾個環節

微課程,選題內容一般為學科的重點或難點。在微課程短短几分鐘時間內,試圖將重難點內容講精、挖深、解透,勢必顧此失彼。比較突出的表現是注重內容解析,忽略學習主體的思維參與。微課設計製作中忽略學習者思維參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直接給出主題,缺乏切入平臺,忽略思維的起步臺階。

2. 三言兩語道出研究問題,跳過發現問題的環節,忽略學習者探究的慾望。

3. 自始至終不間斷的講,沒有留出思考的空間,忽略學習主體的參與。

4. 從已知的角度解決難點問題,沒有初學者設疑取證分析自我修正的環節,忽略構建、探究的過程。

5. 直接提出既定的解決問題方法,沒有放手“漁”,忽略思維習慣培養。

6. 急急忙忙奔結論,缺乏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過渡中的行為參照,忽略思維提升步驟。

7. 結課簡單總結複習,缺乏延伸聯想,忽略思維遷移。

二、遵循學習心理和教學方法,指導微課設計與製作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建構自己的理解。同時,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也發生調整和改變。教學的作用就是修正和改變學生的疑似概念。學習過程就是構建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經歷建構和思維得到的知識,是從知識、方法、目標、形式四個維度深刻理解的知識,相反沒有已有經驗的新知識,是空中樓閣。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動機形成; 創設學習情境,架設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橋樑;組織協作學習,引導思考和討論等。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用探索、發現方法建構新知識; 提出假設,主動蒐集並分析有關的資訊資料加以驗證,結合已知事物和現象聯絡和思考當前學習內容。探究—研討教學法認為科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使學習者獲得終生受用的方式、方法。教學就是提供特定情境來培育、促進、強化和發展學習者的學習慾望、發現慾望、創造慾望。有了強烈的學習慾望,產生持久動力,學習者主動捲入學習,積極地投入探究過程。教師扮演的是“助產士”的角色,為學生們“學習科學”接生。蘭本達教授認為經歷是發現意義的中心環節。有結構的材料能夠引起經歷。經歷中的交流質疑,是對資訊進行整理、甄別、比對、處理、加工和推理的思維參與過程。看似簡單的`交流活動,其實質是學習者傾聽、分享、接納、合作、質疑、懷疑、證據、自我修正、情感交流等思維參與的過程。

三、《九九乘法表》設計製作中落實學習者思維參與的幾點做法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虛。明白了學習心理,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運用教育技術,滲透教學藝術,設計教學策略,落實教學環節。微課程《九九乘法表》設計製作中,從切入主題到引出問題,從過渡語言到停頓留白,從一個問號到一個表格; 從介面佈局到結課遷移學習,無不讓學習者從現有基礎入手,層層紮實知識建構,步步深入經歷探究,環環緊扣思維參與。

1. 一句熟悉話,切入主題語音:一口氣背出九九乘法表,是國小的功課; 一筆“寫”出九九乘法表,是今天的學習。前半句話———背九九乘法表,畫面配合出現動態的一筆一畫過程式的1 ×1 =1,顏色豐富,頗似國小生稚嫩且認真的手筆。後半句———“寫”九九乘法表,畫面出現 Excel複製公式快速拖拽出九九乘法表畫面。從人人皆知的熟悉親切的國小數學背九九乘法表的情景切入,轉入一筆“寫”出九九乘法表這個課程內容,起點從低到高,難度從易到難,知識從已知到未知。起始一個鋪墊,藉助一個臺階,實現一個跨越,達到指定高度。短短兩句話,承轉起接,自然到位,嚴絲合縫。

2. 一個已知點,引出問題參照已有的數學和 Excel 知識,在 B3 單元格輸入公式,等於被乘數乘以乘數,即 =B2* A3,然後複製公式。做了,結果錯了。參看圖1。錯在哪兒了? 問題丟擲,引課到此完成。從“探究—研討”教學法的角度理解,每一個微課程都應該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怎麼設計伏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是微課程設計的關鍵所在。該微課的引課環節沒有直接給出正確公式,而是從學習者已知單元格相對引用這個水平去做,引出錯誤結果。已有知識和水平,是學習者目前能夠邁出門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進入更高臺階的起始平臺。從熟悉的情景引入,學習者自己發現了問題,這時學習的興趣、探究的慾望隨之產生,猜想、質疑、分析、取證、思考、交流所有思維活動隨之而來。

3. 一個短停頓,留出思考空間

語音:這不是九九乘法表,簡直是一本萬利書! 問題出在哪兒了?這時候課件中間有一個短停頓,目的是給學習者留出思考的空間。按照已有經驗去做,卻錯了,這時開始質疑自己。錯在哪兒了? 公式錯了? B3 單元格結果正確,為什麼複製公式,其他單元格卻錯了? 怎麼做才能得出九九乘法表? 翻教材看看,上百度查查……質疑同時,想象能力、直覺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及推理能力得到充分應用和發展。著名科學啟蒙教育專家劉默耕先生曾提出“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教學思想,倡導教學應選擇突破點,然後向縱深挺進。思維參與的學習活動就是教學向縱深挺近的步驟之一。微課程,內容少,向縱深挖掘是設計要點。教師不可能教會學生所有,但可以以一個知識點為入口,朝著精、深、透目標設計教學。這樣,學生學得紮實,印象深刻,自信倍增,學習能力得到發展。像掘井,遍地開花,只能是淺嘗輒止;只有朝一個目標深挖,再深挖,必將掘井及泉。

4. 一個小表格,搭建思維平臺

短暫停頓思考後,推測錯誤產生,也許是公式有誤。語音:B3 單元格,一一得一,正確。D3 單元格有點兒問題,現在等於 D2* C3,在乘法表中,應該是 D2* A3,三乘以一等於三,同樣的問題出現在 C5、B7 等其餘單元格中。與語音同步,在介面右側空白處漸次列表顯示選取單元格的現有公式和正確公式。

四、結語

教學有方,但教無定方。設計製作高質量微課程的探索,是每個遠端教育工作者的永恆命題。如何恰當運用技術展現內容,如何在幾分鐘微課程中有效落實教學環節,如何保持學習者持續的學習興趣,如何確保學習者有效的思維參與,遠端教學中如何促進交流質疑……任重道遠,還需大家共同努力。

設計思維10

摘要:工藝美術通常指的是手工藝品的藝術,它反映著社會的物質和文化水平,同時體現了一定時代的審美。傳統工藝美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表現,是無數能人巧匠積澱下來的五彩斑斕又形態各異的寶貴文化遺產。工藝美術是一門特殊的專業學科,其一般分為日用工藝和陳設工藝,這類作品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當今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說明了工藝美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用價值。但是,工藝美術的發展存在一定的瓶頸期,諸多現實因素影響著工藝美術的創新發展。因此,對於工藝美術的現實狀況進行分析總結,找到問題和不足,併科學探索加以改進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工藝美術;設計;創新思維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的提高,工藝美術品也隨之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競爭極為激烈,工藝美術要想取得長遠發展,就必須充分展示出自身的獨特藝術性,而這種藝術性主要通過創新思維來體現。因此,加強工藝美術設計的創新思維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藝術創想在工藝美術設計中的重要性

作為一件優秀的工藝美術作品,需要去掉傳統手工藝品的單板和俗套,需要藝術創新才能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設計者只有以傳統藝術為基礎,同時打破傳統思維的侷限,加入自身的藝術創想,使作品不再單單只是一種形式,更多的展現出藝術的感染力,進而創造出兼具功能性和審美性的藝術作品。由此可見,藝術創想極大的影響著工藝美術作品。富有藝術創想的設計作品能夠更多的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除此之外,設計者的專業水平和藝術修養各不相同,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也千差萬別,這些因素會使設計者擁有獨特的藝術創想。因此,設計者應該將自己的情感、修養、觀念等人文思想恰當的融入進藝術創想之中,使最終出爐的藝術作品成為富有人文情懷的佳作。另外,設計者還需要結合社會的發展,順應時代的需要,在兼具專業性、感染性和藝術性的同時,設計出更貼合人們生產生活需求的工藝美術作品。

二、工藝美術設計與創新思維關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對工藝美術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例如彩陶品,是人們常見的博物館工藝美術作品之一,其形態優雅,花樣細膩,不僅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還有效激發了人們對彩陶品的研究興趣,吸引人們去深入探究古代人類的獨具匠心和無限智慧,深切體會工藝美術作品獨特的韻律美、氣勢美和嚴謹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促進人們深入瞭解和學習工藝美術設計最強勁的動力,興趣還可以有效提升工藝美術設計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最重要的是,興趣是工藝美術設計創新思維的源泉,沒有興趣就沒有創新。因此,在工藝美術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自由、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善於提問,合作交流,獨立證明,自行探索,帶動學生學習工藝美術課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培養工藝美術優秀設計者提供有利支援。

三、工藝美術設計中的創新思維類別

(一)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概念對客觀世界的本質進行分析概括,從而獲得人的感官感知以外的知識。抽象思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型別,能夠探析事物的本質,深刻地反映客觀現象,使人們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合理的預見事物的未來發展。因此,充分發揮抽象思維的優勢並融入到工藝美術設計之中,能夠使作品呈現出更打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二)形象思維

對於工藝美術方面的形象思維而言,主要指設計者在創作過程中藉助於直觀形象來塑造藝術作品。形象思維的關鍵點是直觀形象和表象。在工藝美術作品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首先應該具備作品直觀形象構思,否則作品便會缺少思維和形象的展現,導致毫無感染力和藝術性。因此,充分運用抽象思維,對於藝術作品創作具有重要意義。

(三)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也可以說是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事物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一般來說,逆向思維是和正常思維剛好相反的,人們大多善於對事物發展的正方向進行思考和探究,而逆向思維則會從結論往回想,有時更能使問題清晰化,從而更好的加以解決。逆向思維可以說是一種創新思維,對比於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其更具批判性和新穎性。例如,對於某一問題,大多數人都會採用大眾化思維,正方向進行思考,而擁有逆向思維的人則會反其道而思之,表面看這種想法會被批判或不合常理,但是卻往往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進行工藝美術設計時,通過逆向思維能夠開啟思路,創新設計理念,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嶄新的藝術魅力。

四、工藝美術設計的創新思維應用

(一)藝術構思的創新

工藝美術設計不同於其它行業,它需要與時俱進,並富有創造性。因此,設計者需要不斷革新藝術構思,融入個人思想,觀念和情感,從而完成具有審美思維和藝術創新的藝術作品。首先,創新思維。通常,工藝美術設計中用到的創新思維可以分為形象、抽象、發散和逆向四種思維模式。將創新思維運用到工藝美術設計之中,不僅可以拓寬設計者的思維模式,還能給作品欣賞者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所以,工藝美術設計者需要重視對創新思維的深入探索及合理運用,不斷提高藝術作品的創新魅力,達到更加完美的呈現效果。其次,豐富內涵。任何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都不能只注重形式和外觀,還必須具有豐富的內涵,如作品的實用性、科學性、呈現出的審美和藝術感染力,表達出的思想情感及價值觀念等。工藝美術設計者應該與時俱進,跟隨大時代下社會思想文化的新內容,進而使創作達到嶄新的境界,實現更好的藝術創新。再次,融入觀念。工藝美術作品要想獨具一格,新穎別緻,就必須融入設計者的個人價值觀念和思想情感。因此,設計者應該注重自身設計水平和藝術修養的提升,不斷豐富個人經驗和生活閱歷,增加知識儲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使作品能散發出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潤澤人的心靈。由此看來,豐富內涵,融入觀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品的藝術魅力。工藝美術設計者應該加以正確運用,通過藝術構思和創作,充分表現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情操,通過各種專業手法提高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進而提高藝術作品的綜合價值。最後,重視積累。任何一門學問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驗積累才能發展壯大,達到極致,工藝美術創作也是一樣。設計者在作品的創作初始,應該全方位調研和思考,收集整理足夠的資料,在頭腦中詳細構思出作品模型。只有不斷積累這些規律和經驗,才能促使自身的工藝美術設計理念和藝術修養不斷提高,進而創作出更精湛細膩,感染人心的藝術作品。

(二)圖形與配色創新

工藝美術設計是一門繁瑣複雜又類別多樣的藝術功課,其創新的過程主要是把設計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情感、價值和觀念等內涵因素通過具體的作品形態展現出來。而作品配色便是展現內涵的一項重要手段。通過新穎別緻又富有意義的配色,可以對作品有效的進行渲染,從而達到更好的視覺感受和效果。另外,工藝美術設計的圖形創新也是一項重要舉措。總之,藝術作品需要不斷創新,各種因素都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有機組合,充分展現出藝術設計之美。

(三)產品外型設計創新

工藝美術作品的外觀造型是整個作品創作最關鍵的因素。外型的產生,需要設計者完全掌握作品的功能和原理,並把創新性的思維和先進的製作技術有機結合,打造出具有藝術魅力的優秀作品。因此,不同的產品設計創新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作品,常用的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極限法:將作品現有的內容和外型加以分析,運用創新性思維,考慮作品可以達到的極致效果。2.去繁法:保留作品的主功能,去掉多餘的或不實用的附屬品。3.巧添法:在作品現狀的基礎上,新增具有實際意義的元素。4.組合法:科學組合作品中的關聯功能和環節,實現多功能需求。5.模仿法:結合自身作品的情況,學習優秀作品精華,創作模仿型作品。6.置換法:為了滿足實際需求,置換作品的內容或其它部分。7.產品分析法:全方位分析現有的作品,摒棄不適合的思維模式,實現藝術創新。綜上所述,藝術創新思維對於工藝美術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運用創新思維,才能創作出具有內涵和感染力的作品,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和實際需要,進而在工藝美術領域得到長遠立足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敬忠.工藝美術設計的創新性[J].傳播力研究,20xx,1(12):207+239.

[2]王程程.關於工藝美術設計的創新思維[J].藝術評鑑,20xx,(03):171-173.

設計思維11

1、引導學生求異。教師在鑽研教材,設計教案時,要從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的角度出發,積極挖掘教材中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因素,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求異,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例如,在學習佇列“齊步走”時,可以利用學生好奇、求新的心理,啟發學生創造其他方式的“齊步走”,這時,很快就有學生提出“正步走、前腳掌走、半蹲步走、高抬腿走”等多種走法。練習中,由於學生感到新奇有趣,課堂氣氛積極活躍,佇列意識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充分激發。

2、啟發學生探究。教師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能力,設計適於學生思考的探究程式,並在學生髮現探究中,給予適當的啟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動作的特點和要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如,學習“彎道跑”技術時,教師先不講解示範動作要領,可安排學生先自己練習,在跑動中提示學生體會直道和彎道上身體姿勢的變化,特別是彎道上左腳與右腳的著地部位,左手與右手擺臂特點,啟發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讓學生根據自身體驗得出彎道跑的技術要領。學生通過體驗和自己歸納並得到教師認可和表揚,自然有一種成就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思維。

3、鼓勵學生質疑。在當今體育教學中,教師的絕對權威和命令態度是開發學生創造力的`一大障礙。學生的創造思維主要表現在能夠大膽懷疑,大膽猜想,有獨特的思維方式等。因此,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在充分肯定分析思考的同時,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手讓學生猜想和提出假設,讓學生獨立思考,在思維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通過求異、探究、體驗、質疑、思考,從而激發學生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設計思維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點及地位作用

本課是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國中教育教研部編寫的《資訊科技》第一冊第八章《簡報的綜合應用》的內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依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加工和再設計,並自擬題目為《讓思維活起來,讓圖片動起來》。國中一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報的初步知識,本課主要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的進一步拓展、延伸,是對簡報的近一步完善,也是對學生的一次檢驗,讓學生感覺到學有所樂、學有成果、學有所用。本課的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乃至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設定演示頁的切換效果和物件動畫,學會放映幻燈片。

2. 過程與方法

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感知理解、分析理解能力,應用知識探究創新知和語言表達評價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在學習新知中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發展學生敢於創新精神和審美情趣。加深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會設定物件動畫和放映幻燈片。

難點:演示頁的切換效果。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冊教材的學習物件是八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操作能力,並具備小組合作的意識,對認識事物有著強烈的渴望。教師應根據這種情況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使學生養成一種新式的學習方式。

三、教學策略

(一)教材處理

1.要充分藉助學生現有的知識,把現有的知識當工具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2.聯絡生活實際,組織、編制和挖掘教學內容。

3.以注重學科間的聯絡為出發點,設計活動,體現了計算機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二)教學方法

1.學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2.教法:輔助、引導啟發、講解演示、情境教學。

(三)課堂活動

觀看演示、用學習、小組討論交流等。

(四)教學評價

採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網路教室、老師自制、自制網站、圖文資料及網際網路等。

設計思維13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根據圖案排列規律記憶、拼圖,我的思維示範課教案。

活動過程:

一.出示示教卡1-(1)和1-(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兩張卡片的異同。

指示語:請小朋友仔細看這兩張卡片上的圖案象什麼?(一段弧形圖案)什麼地方相同?(底色都是綠色,都有一段由藍色和白色組成的弧形圖案)什麼地方不同?(藍色和白色的位置不同,一張卡片藍色在前面、一張卡片白色在前面)

教師小結:這兩張卡片都有一段由藍色和白色組成的弧形圖案,但是,藍色和白色的位置不同。一張藍色在前面、一張白色在前面。

(建議觀察完後將拼圖塊按與示教卡1-1、1-2相同的面朝上並分類擺放,這樣更有利於幼兒對後面的藍白相間規律的理解和記憶)

2.引導幼兒觀察兩張圓圈大卡片,比較兩張卡片的異同。

指示語:(觀察時用)這兩張卡片上的圖案象什麼?什麼地方相同?什麼地方不同?

提問:每個圓圈在幾個小方格里?兩個圓圈什麼地方相同?(補充提問:“每個圓圈都有些什麼顏色?)什麼地方不同?(引導幼兒以一個相同小方格作為起點,如:我們試著從圓圈的左上方小格開始看,誰在前面?誰在後面?這張呢?——邊觀察邊讀出來。)這兩個圓圈是一樣的嗎?為什麼?(一張藍色在前面、一張白色在前面,兩個圓圈藍色和白色排列的位置不同,)

教師小結:兩張卡片上的圓圈不一樣。雖然兩個圓圈上藍色和白色都是按一段藍色、一段白色、一段藍色、一段白色的規律重複排列的。但是,小朋友經過認真地看,找一個相同的小方格作為起點仔細地比,發現了兩個圓圈藍色和白色的位置不同,就是排列規律不同。

二、幼兒記憶拼圖

(一)出示示教卡1。

⑴.引導幼兒觀察大示教卡1,

指示語:(觀察時用)卡片上4個圓圈排成了幾排?每排幾個?圓圈上藍色和白色的排列規律是一樣的嗎?相同的圓圈是怎麼擺放的?不同的圓圈呢?(語速放緩,問句間略有停頓,便於兒童思考)教師提示:可以先看橫排,再看豎行。如幼兒拼圖時有困難,可再次觀察後扣放。

請你仔細看,認真記,然後用小拼圖塊擺出來。

⑵. 觀察片刻後扣放,幼兒記憶回想

指示語:回想一下,卡片上四個圓圈是怎麼擺放的?每個圓圈什麼顏色在前面?相同圓圈是怎樣擺放的?不同的呢?

⑶. 幼兒根據記憶在托盤中拼擺出來。

幼兒拼擺的過程中,老師注意用語言啟發幼兒回想圖案排列規律,如果還是感覺困難,老師可再次出示卡片讓幼兒觀察,然後扣放,幼兒繼續記憶拼擺,教案《我的思維示範課教案》。

⑷.教師再次出示大示教卡1,同時展示兒童操作結果,(用兒童托盤展示)說說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補充提問:你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看的?只觀察相同圓圈,上下2橫排分別看)

⑸師生共同總結記憶拼圖的策略和方法。

教師小結:要記住這張卡片上的四個圓圈,找一個相同的小方格作為起點(左上方小格),比一比,看一看,藍色、白色排列的位置是不是相同的,記住相同的是怎麼排列的?不同的是怎麼排列的,看一個放一個,拼好後再放入托盤中,就能又對又快地擺出來。

三、記憶拼圖(大示教卡3)可作為第二次活動

1.出示示教卡3-(1),幼兒在16個立方體中找出相同的畫面,朝上放置。數數有多少個相同的面。

指示語:①請找出所有和這張卡片相同的畫面,朝上擺然後把拼圖塊按藍色在前,一段藍色、一段白色的規律排列,試一試,是不是每一塊都可以接下去,為什麼?

引導幼兒理解每個直條形面上的藍色和白色的.位置是可以轉換的。

2. 出示大示教卡1-(1)、1-(2),幼兒在16個立方體中分別找出相同的畫面,朝上放置。

指示語:①請你找出有弧形圖案的畫面朝上放置。把相同的放在一起,數一數有多少塊?請你拿出一塊,看看什麼色在前面,試一試可不可以把它換到後面去。

②每一個拼圖塊上弧形和直條形的面有多少?在一個拼圖塊的什麼地方?

引導幼兒理解每個弧形面上的藍白色是不可以轉換的,每個立方體中都有一個面是直條形,一個面是弧形,為後面的記憶拼圖作好鋪墊。

教師小結:每個立方體中都有一個面是直條形,一個面是弧形,直條形的藍色和白色的位置是可以轉換的,弧形的藍色和白色的位置是不可以轉換的。

3.出示示教卡3,引導幼兒觀察。

指示語:卡片上有幾個什麼樣的圖形?兩個圖形上藍色和白色排列規律是一樣的嗎?弧形佔了幾個小方格?直條形呢?

4.幼兒觀察片刻後扣放,幼兒根據記憶在托盤中拼擺出來。

幼兒操作時,教師巡迴觀察,當幼兒出現需要的弧形拼圖塊無從尋找時,提醒幼兒每個立方體中都有一個面是直條形,一個面是弧形,需要的弧形只能同拼好的直條形立方塊調換。

5.教師再次出示大示教卡3,幼兒自我檢查並糾錯。

三.記憶拼圖(示教卡2)(操作前把拼圖塊從托盤裡取出來分類擺放好)

1.幼兒觀察自己的示教卡2,然後扣放,再根據記憶在托盤中拼擺出來。

指示語:請拿出自己的示教卡2,看看有幾個什麼樣的圖形?他們是怎樣擺放的?每個圖形上藍色、白色排列規律是一樣的嗎?請你仔細看,認真記,然後用小拼圖塊擺出來

如果幼兒感到有困難,教師可以讓幼兒照樣拼擺一次後再根據記憶進行拼圖。

2.幼兒再次出示自己的示教卡2,自我檢查並糾錯。

設計思維14

摘要:在現行社會的發展背景下,平面設計師應該從傳統思維定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實現思維從平面到空間的轉化,賦予設計更為廣泛的意義。從平面到空間的思維轉化體現在具體的設計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二維平面上創造多維空間,從單一到多元轉化,拓展平面設計的感染力,調動觀者的多感官參與與體驗;二是用平面烘托、渲染與塑造空間環境,使之成為空間環境中的積極組成要素。

關鍵詞:平面,空間,平面設計,思維

一、平面思維和空間思維的釋義

《當代科學學辭典》對平面思維是如此釋義的:“平面思維是科學思維學研究的一個概念。也叫單面思維或非空間思維。這種思維要用圖形表示的話,或是表現為平面上的一個定點而向周圍展開,或是表現為向著一定方向延伸開來的直線,它不涉及認識物件的諸多方面,而只涉及認識物件的某個方面。”也就是說,平面思維是一種確定性的思維,其根本任務就在於保證思維要有一個明確的出發點,有一個確定不移的思維物件或研究中心並在單一定向中活動。它是在一個二維的空間裡對物件進行縱橫兩個方面的線性思考,尚未進行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思考,尚未把握事物之間的複雜聯絡,所以很難對物件進行整體性、本質性的把握。與平面思維相對應的是空間思維。它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和不同角度去感知物件,並充分考慮了事物存在的環境,能跳出事物的本身。它將縱、橫、垂三度三維空間或點、線、面結合起來加以綜合考察,即將物件的各個側面、各個層次,物件的內容與形式結合起來,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並且在事物千絲萬縷的聯絡網路中去思考問題,因此也稱“多元思維”、“全方位思維”。思維決定著行為方式、感受和需求。實現思維從平面到空間的轉換,是設計師創造效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平面設計的要求。

二、現代社會賦予平面設計新的發展空間

實現平面思維向空間思維轉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體現在觀念的變化上。後現代設計主張用多元、豐富來對抗單一的“純粹”意義,甚至是跨界的交融,用活潑來消解統一,營造消費時代輕鬆幽默的生活氛圍,自由嘗試任何可能的風格並進行折衷處理,實現與大眾的對話等。其次,體現在媒介的轉變上。數字多媒體的出現對傳統的紙媒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也使平面設計的呈現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設計視覺語言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平面設計衝破傳統的限域,在影像、聲控等現代技術的支援下使平面向多維空間的轉化更具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侷限於僅僅是視覺語言表達,而是調動人的多感官參與,使資訊更易傳播和接納。再次,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化的時代,平庸的設計很容易淹沒在多於牛毛的資訊中,被人們自動過濾掉。因此,資訊傳達要清晰有效,新穎獨特的設計才能延長視覺的停頓時間,使人獲得明確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設計師只有適時轉換設計思維才能迎接現代社會對平面設計提出的要求和挑戰。文章認為平面思維向空間思維的轉換體現在具體的設計中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一)從單一到多元———視覺形態的突破

“英文中的‘平面設計’這個詞是‘graphicdesign’,它的主要功能應該是調動所有平面的因素,達到視覺傳達準確的目的,這是平面設計的真正功能,而美化則是第二位的、從屬性的。”[1]但是,對於平面設計,人們往往望文生義,產生曲解和誤讀,將其思維侷限在“平”上,限制了它的表現力。平面設計是視覺傳達的設計,它的資訊主要通過視覺形象進行傳達。人們對設計作品的.第一印象便是它的視覺形態,然後才會去追究其意蘊和內涵。現代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設計的表現形式,後現代的文化消解了傳統設計觀念,平面設計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逐漸從平面向空間,單一向多元,靜態向動態的交叉和綜合方向發展。人們可以通過虛實的變化或形象的誇張、寫實、陰影的塑造等手法使平面產生縱深感和凹凸感,獲得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如被稱為“德國視覺詩人”的設計大師岡特蘭堡在《S.費舍爾出版社招貼》等設計作品中追求平面外的視覺效果,恰如其分的把握視覺語言,讓人一目瞭然,在設計上獨樹一幟。我們還可以還利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影像等四維空間融入二維平面,甚至是通過觸感設計來調動人與作品的互動體驗。如20xx年4月開始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中國巡迴展,就是利用了多路動態影像和影院式環繞音響,將原本靜止的畫作從區域性到整體以動態的方式呈現,並配以光影效果,使展覽空間展現出美輪美奐的藝術氛圍。展覽館還將梵高的名作《夜間咖啡館》實景復現,並打造向日葵主題空中花園等。這種展示的方式顛覆傳統觀展模式,使觀者身臨其境地置身於梵高的世界,充分調動他們的所有感官參與,增強了人的體驗與感受,拉近了人與藝術的距離。詳見圖1圖1“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展部分作品展出效果(左一,《夜間咖啡館》作品實景呈現)大家可以看出,現代平面設計已經朝著多元化的態勢發展,注重人與作品的互動、交流與體驗。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作品要抓住人的注意力,當他看到時激起他的興趣,並在想象中參與進去。這時,他不再在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其與設計作品的關係就從“我”與“他”的關係變成了馬丁布伯所說的“我”與“你”的關係,也即是作品不再是純粹的客體,而是能與人產生互動的關係。現代技術和觀念的發展使平面設計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從單一到多元,既是設計形態的突破,也是設計思維觀念的轉換。

(二)從孤立到互動———空間形態的融合

海德格爾認為:“空間中多個要素屬於空間但並非就是空間本身,而是各個要素在相互作用過程才構成空間的概念。”[2]平面則是構成空間的基本要素:面與面的疊加、圍合、錯落、組合構成了我們所能感知的現實空間。平面設計如脫離紙質媒介的限制,進入到空間環境中去,就意味著它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和責任。它不僅要承載資訊傳達的本質功能,同時還要承擔起重新塑造和規劃環境的任務。平面設計適應性與載體依附性較強,如通過充滿藝術張力的繪畫、圖案與時尚前衛的塗鴉等等,能在三維空間中創造無限的想象力,有著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平面設計可以拓展和豐富空間的層次,傳達空間的內容,美化空間的環境。如中國建築中漏窗、門洞的設計,產生對景、借景、空間錯覺等藝術效果,能豐富空間的層次,擴大景物的深度、廣度,使整個環境生動有趣起來。公共場所裡導視系統的設計,通過字型、色彩、圖形等元素的組合,形成適合具體空間且傳達空間資訊的系統。再如屏風的使用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就是塑造和利用空間的高明做法,它除了能夠美化環境,也能分割空間、保護隱私等。可見平面設計是空間環境形態中很重要的組成元素。朱鄂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的譯序中這樣評價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設計既感官又理性,他的設計不是純粹的平面設計,而是以建築設計為出發點來思考設計。雖然他做的是平面設計,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體建築物的一部分,所以具有一種特別的氣質。”[3]正如原研哉所實踐的一樣,他把視覺傳達的資訊之美,稱為“visualogue”,也就是視覺的(visu-al)和對話的(dialogue),即平面設計是利用視覺形象構建起與環境互動生成的關係。原研哉認為“人是一個積極的接受感覺刺激的容器”,在他的鬆屋銀座翻新設計上應用具有關聯性的觸覺設計,把百貨商店本身當成一個可以通過觸控而瞭解的媒介進行再設計。如外牆玻璃背面白色鐵板上緊密而有規則地排列著很多白色突出的點,能夠引發人的觸感,上面巨型拉鍊的圖形用拉開的程度來說明鬆屋翻新的程序,讓人對此充滿期待。外牆的平面設計既很好地傳達了銀座的現代感和高階感,又創造了一個能包容一切品質優秀的優質環境,這是一個橫跨空間到平面實踐的整體設計。原研哉做的正是修正傳統的設計概念,不落陳規的視覺呈現,在於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並在其中設計。詳見圖2。

三、結語

文章分析了在平面設計中平面向空間轉換的必要性和具體的表現形態。在平面設計創作中,設計師的任務是提高資訊的品質,增強資訊傳播的力量和處理資訊能力的尺度。“設計師的工作,並不是設計實踐,在當前的環境中,為設計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並對設計領域重新配置,對於設計師來說,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工作。”[4]設計是超越技能之上的,設計中的技術性要素固然重要,但設計不是靠技術的華麗堆砌,而是要將設計的思路和眼光放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去,把設計者關注的內容更多地轉向設計的意圖、材料、方法、觀念上。設計師應平靜而內觀,圍繞資訊傳達這一設計本質功能,通過自己的創意並切中主題的把握,帶動人們的思考。因此,從平面到空間的轉換,首先是一種思維的轉換。這種思維是不囿於傳統單一的思維模式,當思維在朝同一方向發散時,可形成豐富的內容,在朝不同方向發散時,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尋找新的思路和方法,體現其豐富性和多樣性,並以新的角度看待事物,產生與眾不同的觀點的創意。因此,轉換思維,用另一個視角看問題,將平面和空間通過媒介的相互結合,可以產生奇妙的化學作用。未來的平面設計不僅僅是表達內容的載體,也承擔著為人們營造一個更為美妙生動的視覺環境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xx.10.

[2](德)海德格爾,孫周興譯.海德格爾選集(上)[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6.484.

[3][4](日)原研哉,朱鍔譯.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xx.05.

設計思維15

論文關鍵詞:產品設計;情境;情境思維

論文摘要:在產品設計中設計師要藉助情境思維,要把產品、使用者以及使用環境等各種要素放在一個情境空間中進行分析,將設計要素體現在產品與使用者及環境的互動中,從而發現和確定使用者的需求及新產品的設計定位,獲得產品概念設計方案,滿足使用者對產品的需求。

產品的存在,是產品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產品系統的要素和特徵,正是產品與外部環境之間互動的需要而產生的。設計師需要將產品系統向產品之外進行擴充套件,將產品系統與系統之外的人、環境一起研究,從產品內外互動產生的產品特徵需求出發設計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將所要開發的產品置於人、產品、環境中進行觀察、預測、想象和情境分析,為企業決策人尋找商機、判斷概念產品能否進一步開發生產,提供更好的依據。

一、情境與情境思維

1.情境

產品設計的出發點在於滿足需求,包含人的需求、社會的需求、自然的需求。產品設計不僅是需求的物質轉化,同時也是需求的關係轉化。所以,不管是產品設計的目的還是影響產品設計的因素,都離不開人、物、社會、自然等組成的大環境系統,這個大系統就組成了廣泛意義上的情境。通俗的理解,情境即情形、情況,指事物呈現的樣子、所處的狀況。本文中所指的情境(Situation),與產品聯絡起來,簡單理解就是產品與使用物件、使用環境相聯絡時所呈現的樣子和所處的狀況,包括產品存在的大環境背景以及相互之間的動態互動。情境不僅僅是具體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它是與主體發生作用而構成的特殊的主體——客體的關係狀態,是人、物、環境構成的系統中,要素及其要素之間互動而形成的互動情境,以此給設計者啟發促成設計的進展。

2.情境思維

情境思維(Situated thinking),就是在人、物、環境系統中進行產品設計思考.而不只是如傳統的單純的只對產品物件的設計思考。從需求的提出、產品功能的要求、產品形態的設計都遵循人、物、環境的需求。情境思維下的產品設計,改變了以往“以物為主”的觀點,成為“以活動為主”的情境觀點,設計也由一個靜態的過程變成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設計的過程所考慮到的焦點也就不僅僅在物品上,而是在人、物、境的活動所構成互動作用下產生的情境。產品設計也從“造型隨物品機能的理念”反省思考到“造型隨使用者生活意義”的層面。

二、情境思維的重要性

當今消費者購買產品,需要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希望體驗在使用產品時產生的某種情境。所以,工業設計的產品,除了基本的物質功能,然後是一定要包含“情”的。沒有“情”的產品,不是好的產品。“情”灌注於設計.賦予了設計以靈魂。當一個產品被賦予了“情”,它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物質形態,它成為一個有思想的精神體,它可以和使用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它可以輕鬆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間去,成為人的精神世界的有益組成部分。產品中的“境”是承載在產品物質形態上的虛擬場景,這個場景包括可以引起人們生活回憶的場合、環境、人物和事件等等,能夠觸動人們情懷,“情”也就隨之產生。比如,蘋果電腦的設計,其圓滑的造型、透明的眩彩外觀就是通過經驗豐富的果糖設計師,通過研究生活趣味十足的水果糖情景得到的具顛覆意義的設計。完全改變以往電腦刻板、毫無生機的形象,傳遞出一種生動活潑、生機勃勃的生活趣味。所以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必須要有情境思維,把“境”當作手段,把“情”作為目的,從產品本體向產品之外進行擴充套件,將產品與產品之外的環境一起研究,達到以“境”傳“情”獲得個性化產品滿足個性化需求。

三、情境思維的實現

產品、使用物件、使用環境、使用方式構成人——產品——環境系統及其互動情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特定使用者群體在特定的環境中會產生特定的產品需求,特定的產品滿足特定人群在特定環境中的需求,而特定環境促進或限制了特定人群的產品需求。因此設計師要把情境思維貫穿整個產品設計始終,做到以下幾點:

1.使用者群體細分化

不同的產品一般會針對不同的目標組群。不同群體有不同的生理特徵(性別、年齡、健康狀況、人體尺寸等)、性格特徵和行為方式,從而產生特定群體社會角色.家庭結構和工作模式中的地位,進而演化出不同環境下的風俗習慣、法律法規。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的病患特徵乃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格特徵等都可以成為劃分不同型別組群的依據,將人的不同的物理特性、生理心理特性以及思想行為習慣等區分開來,其間注意理解人們的行為思想、信仰、價值觀等,用於引導新產品的發展方向。

在“顧客細分”營銷觀念主宰的今天,這種劃分越來越必不可少。因此對目標組群的特點研究是產品設計情境分析的前提,在這一部分我們可以採用設計人種志的方法,做特殊互動活動的描述說明,通過實地調查來觀察群體並總結群體行為、信仰和生活方式,深入研究使用者,進而分析使用者與產品、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情況,從而來了解行為系統的演化形成。

2.產品使用方式情景化

產品設計的本質是為人類創造合理的使用和生存的方式,產品作為融合了精神意義的物質載體其生命週期包含“從產品的形成到產品的消亡,再到產品的再生”的整個過程。使用方式規定了產品的功能文化意義的實現,“使用”是一個過程,其意義包括物的運動,人對物的作用關係和物的資訊反饋,即由此產生的人、物、環境以及物質與非物質等多重內容相互協調的設計文化。“方式”不是指具體的某一使用動作,而是使用時一系列動作之連貫的系統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人的連續行為與各相對應的物與物或物與人組成的情景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現象,稱之為“方式”。

使用方式包含著物、人和環境及其動態過程等多重涵義,其“合理”性的觀念是在對各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情景的協調過程中實現的。“使用方式”是在由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所組成的特定情景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統過程。產品作為具有特定功能目標的人為符號系統,其功能的實現是通過使用者在藉助特定的社會文化情境進行系統廣泛的“符號聯絡”來完成的。符號的'意義解釋對情景具有決定性的依存作用,隨著情景的變化,使用者將對產品符號進行不同解釋,使用者的情感和行為都會發生變化,這將直接影響到產品功能的實現。也就是說新產品將在什麼情景下使用,豐富的情景各具特色,產品必須與情景相適應,在一個地方受歡迎的產品,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中可能會遭到抵制,就比如家庭用得成功的個人電腦未必適合辦公室使用。所以抽空了情景的產品符號是空洞的、無意義的,只有將它們放到一定的使用情景中,產本站可能發揮其功能。

3.環境因素多重化

這裡的環境是指人以外的產品依賴存在的狀態關係,是與產品密切相關的自然條件、空間環境、市場經濟、技術發明、文化審美、制度倫理等綜合起來的多重因素。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如氣候、地理、空間等自然環境和社會風俗、觀念、習慣、規範以及經濟、技術等會有一定的條件、一定的要求,人們也就會有一定型別的人的行為和心理,包括活動、行為、態度或情感、要求、願望等,從而構成了一定的環境與人的文互,產生一定的產品需求。可見,環境與人與物的情境分析是將某種環境下的某一事件的過程分解成了細節,使設計師能夠注意到使用者所沒有留意的問題,從而發現產品的相關原則與機遇。

產品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出色的使用功能、工程效能,尤其在今天,圍繞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品系統必須要面對大量的周邊環境要素帶來的問題,目前的社會經濟、社會潮流、文化規範、制度法規(如安全標準)、市場狀況、技術條件限制、使用者期待、品牌形象、美學價值、產品所在的微觀環境要求等等,都對產品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是產品系統必須考慮的內容。如克萊斯勒的airflow轎車是按照空氣動力學設計的,具有極為出色的工程效能,它甚至能夠經受住從山坡上滾下來的破壞力,然而它的銷售卻是20世紀的典型失敗案例,充分說明了市場中產品不能單靠效能生存。如不全面的分析產品與多重環境的互動,而去片面地為一個設計特點爭論不休.或者錯誤地增加功能、目標,不全面理解其他市場需求,那麼就會導致失敗的設計,造成企業的損失。

因此設計師在在設計過程中要全面的分析與人與產品密切相關的自然條件、空間環境、市場經濟、技術發明、文化審美、制度倫理等綜合起來的多重因素,從中確定產品存在的可能性與意義。

四、結語

人們的行為和生活都具有自身的結構,具有特定的情景特徵和意義,沒有任何細節可以被認為是“混亂的”、“偶然的”或者與正在進行的互動“無關’。生活的意義就坐落在事物的情境之中,為意義提供情境的那些環境和社會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因此設計師應該在產品開發初期.將情境和人本身作為設計定位分析的基本內容,研究特定群體的文化屬性、生活形態、行為特徵和活動模式等.在日益複雜的人——物——環境系統之間尋求創造和諧關係的最優化設計方案,在複雜的文化環境下創造多元意義的產品,為人們創造多樣化的生活方式。設計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設計的過程也不僅僅是設計師藉助技術和發揮想象力的過程,還是設計師與使用者不斷對話表達使用者願望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