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7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摩擦力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摩擦力教學設計

摩擦力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以及它的應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並積極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教學重點:什麼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怎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教學方法: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等。

教學手段:泥鰍、抓魚手套、大米、筷子、玻璃瓶、實物投影儀、橡膠桶以及各種實驗材料(如:毛巾或橡膠板、玻璃片、帶鉤的小木塊、砝碼、橡皮筋等)。

教學內容:

1、抓泥鰍比賽。

2、學生實驗探究摩擦手。

3、認識抓魚手套的祕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活動一:抓泥鰍比賽)

活動目標:以抓泥鰍比賽為活動背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

1、組織學生進行抓泥鰍比賽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對自然事物倍感新鮮、好奇的心理特點,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究興趣,形成探究動機。)

2、交流。讓“獲勝者”說說自己成功的祕訣,讓“失敗者”說說自己在比賽過程中遇到的困境。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交流自己在抓泥鰍比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所採用對應辦法:為什麼他的辦法能行,而我的辦法卻不行?引出摩擦的概念,同時使學生產生好奇的心理,對研究的問題將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更快的進入下面的探究實驗中去。)

3、小結,揭示課題(板書: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活動二:學生實驗)

活動目標: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摩擦力,培養學生做對比實驗的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書本83頁的拖人遊戲。

1、哪一種方式拖人感覺輕鬆些,為什麼?

2、提出假設: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拖人遊戲圖片,引發學生思考:摩擦力跟什麼因素有關,並大膽提出假設,從而激起學生進一步用實驗驗證的興趣。)

3、學生合作探究實驗(實驗材料如:毛巾或橡膠板、玻璃片、帶鉤的小木塊、砝碼、橡皮筋等)進行驗證並填寫實驗報告單。

4、討論。並根據學生的相關回答進行板書: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的大小與等因素有關係。

物體的重量

(設計意圖:從生活體驗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並通過假設—實驗—交流—結論,得出其中的科學道理。通過自己進行實驗的選材、設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同時使學生形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科學觀。其中我是用橡皮筋而不是用彈簧秤拉動小木塊,主要是考慮到國小生只需從橡皮筋的長、短定性地判斷摩擦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應用與實踐(活動三:筷子提米遊戲)

先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書本85頁的相關圖片。

1、討論:圖中哪些做法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做法是在減小摩擦力,為什麼?

2、交流:聯絡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行為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行為是在減小摩擦力?

3、組織學生進行筷子提米遊戲。

(設計意圖:在形成一定的結論後,通過理論—實驗—應用的實踐過程,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四、鞏固與提高(活動四:認識抓魚手套的祕密)

1、教師又拿出開始抓過的泥鰍。

2、交流: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說說你會想什麼辦法更快地抓住泥鰍呢?

3、展示小小發明家的作品——抓魚手套。

(設計意圖:科學教學應重視科學素養的培養,使學生深切體會到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學了科學知識又可以運用於實踐,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用好科學的興趣。)

五、拓展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並積極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與創設:假如沒有摩擦力,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在假想的國度裡遨遊,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2、鼓勵學生課後進行探究。

的確。沒有摩擦力,我們寸步難行,那麼對於摩擦力,你們還將進行哪方面的研究呢?

摩擦力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學習了重力與彈力之後,教材以生活事例展開,以實驗探究摩擦力的規律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的重難點

知識掌握方面:

重點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大小和方向規律,難點是滑動摩擦中壓力與重力的區別。靜摩擦是否與重力有關?

能力培養方面:

重難點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探究過程中掌握“控制變數”的方法。

三、教學設計思路

1.對靜摩擦力的學習以生活中的事例創設情景引入課題,探究了有關靜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啟發學生說出生產生活中應用靜摩擦力的例子,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2.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三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四、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兩種摩擦力的產生、方向、大小如何判斷;瞭解滾動摩擦;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通過探究教學,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養成動手、動腦、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科學探究方法。使學生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學會學習,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②通過對我國磁懸浮列車和乒乓球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奮發學習的精神。

五、教學準備

學生:探究摩擦力改進儀器一套(上附一個彈簧測力計和最大靜摩擦力指示條)、一個摩擦塊、一塊木板(上下表面不同材料)、一塊長布條、四個鉤碼。

教師:與學生相同外,另加兩組演示教具。

六、教學實施

(一)靜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以兩個富有趣味性和神祕色彩的演示實驗(提米實驗和拉書實驗),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同時引入課題。引入時注意引導學生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為下面的學習提供了知識準備。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有關摩擦力的知識。(投影課題名)

2.體會感覺,明確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摩擦力,把一本書提在手中體會一下我們對書的摩擦力。引導學生從摩擦力的產生處、物體具有何種狀態時、摩擦力起到了什麼效果等方面來討論分析。從而給出靜摩擦力的定義,找到靜摩擦力的方向和產生條件。(投影靜摩擦力的定義、方向及產生條件)

3.觀察體驗,提出猜想

投影推木箱的圖片,引導學生討論靜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變化?進而組織學生通過推課桌來體驗靜摩擦力的大小,提出對靜摩擦力大小特點的猜想。(投影圖片)

4.實驗探究,驗證猜想

剛才同學們的觀點是隨著推力的增大摩擦力跟著增大,並且存在一個最大值,這種猜想是否正確呢?下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展臺投影)展示實驗器材,小紙片的作用是什麼?提示操作過程要點。請同學們明確分工,協調合作。(老師繼續巡視參與交流,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注意提醒學生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

5.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我們從上面的實驗中可以發現摩擦力的大小有什麼特點呢?你的理由是什麼?隨機提問幾個同學發表一下他們小組實驗的結論。(投影靜摩擦力的大小)

6.應用結論,走向實踐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對摩擦力有了初步的瞭解。大家想想實際生產生活中還有哪些利用靜摩擦力的例子。隨機提問幾名同學。(投影奧運圖片)

(二)滑動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探究式教學的理念—自主、探究、合作。

1.承上啟下,引出課題

回放剛才的圖片,在上面的事例中箱子被推動後,受到的還是靜摩擦力嗎?提示學生仿照靜摩擦力的定義來確定滑動摩擦力的定義。以推書為例分析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產生條件。(投影滑動摩擦力的定義、方向、條件)

2.創設情景,鼓勵猜想

討論並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今天,我們只對三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並將全班分為ABC三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A組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B組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接觸面的材料有關?C組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

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①制定探究計劃,確定實驗方法——控制變數法

既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應選用什麼研究方法呢?

②選定所需器材,明確基本步驟

確定實驗方法後,我們還需要考慮選用哪些實驗器材,如何進行操作,記錄哪些實驗資料,完成實驗表格等等。

③分組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

實驗方法,探究計劃確定以後,開始分組實驗。實驗前,各小組認真閱讀學習指導卡的內容。注意與剛才的操作不同之處:實驗時要固定附有彈簧測力計的支架,水平拉動木板。因為拉動彈簧測力計難於控制勻速,讀數不穩,造成誤差過大,而拉動木板對勻速沒有要求。(展臺投影操作演示)四名同學明確分工,協調合作,共同分析實驗資料。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積極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資料,老師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每個大組抽取了一個實驗小組,公佈自己的實驗資料、實驗結論。將各組的結論彙集在一起,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出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規律。(投影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分析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義。

5.應用遷移,指導實踐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鼓勵他們找出學習生活中存在滑動摩擦力的事例。(投影滑冰圖片)進而引出雪橇的事例。

通過人在有沙的地面上容易滑到的事例,插入滾動摩擦力,(投影滾動摩擦力的定義)並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滾動摩擦的事例。(投影滾動軸承圖片)

6.分層練習(備選)

每小組從三個練習中任選一個完成。(投影練習)

7.課堂小結(投影小結)

①獲得了哪些知識:

②掌握了什麼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

③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你最深的體驗是什麼?

8.課外探究,把學習引向課堂以外

回扣開始的拉書實驗,很重的課桌我們可以推動,問什麼輕輕的兩本書卻拉不開呢?(投影問題)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再一次完整地體會探究實驗的整個過程,體驗探究實驗中的快樂和成就感,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把摩擦力與前面學過的相對運動有機的結合起來,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實驗方案,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同時,通過小組每個成員的通力合作,讓學生認識到團結協作精神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為建立和諧校園奠定基礎。通過探究實驗,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爭論“摩擦好不好”,使學生了解生活、生產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途徑,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絡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加強了物理與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絡,從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物理教學理念。

附:板書設計(適時投影)

第三節 摩擦力

一、靜摩擦力

1.定義:當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2.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跟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3.產生的條件:相互接觸,有相對運動趨勢,接觸面不光滑,有壓力。

4.大小:0 根據二力平衡確定實際的大小。

二、滑動摩擦力

1.定義:當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跟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3.產生條件:相互接觸,接觸面不光滑,有壓力,有相對運動。

4.大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與接觸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表示式:分析各量的物理意義。

三、滾動摩擦

滾動摩擦是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當壓力相同時,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摩擦力教學設計3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打破以往的教學結構,將摩擦力作為一個整體來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別研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學生更全面的從本質上掌握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有三大特點:

1、採用“學習即研究”的理念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來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並圍繞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問題。讓學習的過程轉變為研究的過程,從而實現物理學習的本質。

2、採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通過就地取材的物品來進行小實驗,看似簡單易操作,但卻能帶給學生最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採用知識教育和科學方法教育融於一體,通過實踐找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與類比、猜想與假設、實驗與歸納、控制變數法、描點作圖法等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內容是學生已具有一定國中知識背景下,進一步來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斷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的深入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國中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並可應用二力平衡進行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2.在國中階段對摩擦力有定性瞭解,但不夠深入高中階段加以細化;

3.在國中學習電阻時用到過控制變數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P57-P61,本節內容是在國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高中物理中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大家在國中已接觸過摩擦力的'學習,高中應從更深的一個層面來認識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問題很複雜,具體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有時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本節課,我力求使學生們可以正確認識靜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靜摩擦力;可以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舉說明靜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白最大靜摩擦力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及動手體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通過對靜摩擦力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在生活中認識“力”的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最大靜摩擦力進行的實驗探究及資料分析,使學生感受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好的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分析靜摩擦力的應用,進一步體現出物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四、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研究靜摩擦力大小的範圍。

2、研究靜摩擦力的方向。

(二)難點:如何對靜摩擦力進行方向的判斷。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相結合的實驗探究模式

實驗和多媒體教學:

(1)教師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氣球,玻璃球,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紅墨水,細線,木塊,礦泉水瓶,PPT課件。

(2)學生用實驗器材2人一組:彈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1、趣味實驗演示

向壓實的整杯米中插進一根筷子,用筷子將米杯提起,將氣球放進玻璃杯內,向氣球內充氣,用氣球將玻璃杯提起。

發問設疑:將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麼呢?

2、深入分析:

對整杯米進行受力分析,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還有筷子對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學生提出疑問,這個作用力可能是什麼性質的力,進而給出在物理學中像這樣產生於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接觸且相互擠壓

通過回顧課前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向學生髮問,為什麼乾癟的氣球不能夠提起杯子?

對比分析,當氣球充滿氣時,氣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時氣球與杯子接觸且存在擠壓,當氣球內氣體放出時,氣球與杯子不接觸且不存在相互擠壓,氣球也不能提起杯子,進而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之一是兩物體接觸並存在擠壓。

②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仍然由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入手,當氣球與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對桌面靜止時,氣球和杯子之間不產生靜摩擦力。當氣球提起杯子時,氣球和杯子之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力,這是由於當氣球提起玻璃杯時,玻璃杯會“想”相對氣球向下運動,我們將其稱為玻璃杯有相對氣球向下的運動趨勢,進而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的又一個產生條件是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③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夾玻璃球競賽:

競賽規則:誰能在十秒鐘之內,用筷子夾起的玻璃球多誰就獲勝。

十秒鐘過去,我們會發現,一位同學夾起了幾個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學幾乎沒有夾起玻璃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追問,為什麼比賽結果會如此懸殊?

教師解密,這是由於老師給“獲勝”的同學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層“橡膠外衣”,進而使筷子與玻璃球接觸的表面變得粗糙,才使得“獲勝”同學順利夾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第三個條件是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2、靜摩擦力概念

通過得出了靜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可進一步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具體概念,即:兩個相互擠壓且相對靜止的物體,由於存在相對運動趨勢而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給出定義後,教師提出一個將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的小遊戲,讓學生親身體會靜摩擦力“巨大”力量,進而對靜摩擦力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3、靜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點

引導學生通過定義直接得出,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接觸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彎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導學生分析靜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與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這一結論。[來源:學科網ZXXK]

②對被氣球提起的杯子進行受力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逆向思考,分析靜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

杯子與木塊相連,不斷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塊滑動,可直觀定性的觀察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自然提出猜想,靜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個限度,教師加以解釋說明,給出靜摩擦力大小情況: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即fmax,這個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其數值範圍fmax≥f≥0,且最大靜摩擦力大於滑動摩擦力。

4、鞏固提高

①引導學生利用定義判斷靜止在曲面上的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加以總結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並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讓學生分析在超市電梯上的人的受力情況,和人走路及傳送帶上的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

教師加以糾正和強調:受到靜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靜止的物體,靜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應用

教師給出靜摩擦力在生活中應用的相關例項,並給與解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靜摩擦力的利與弊。領會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靜摩檫力

一、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1、相互接觸、擠壓(彈力產生的條件)

2、與接觸面有相對運動趨勢

3、接觸面粗糙

二、靜摩擦力的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靜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無論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來靜摩擦力的大小0

八、作業設計

課後完成課後“問題與練習”中1、2、3題。

九、問題研討

(1)物理研究以實驗為基礎,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利用身邊的現象設計小實驗的方法來探索物理問題,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實驗讓學生探索物理問題?

(2)利用學習小組分組實驗並討論,如何運用小組評價機制?

摩擦力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運動物體會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2.在水平面上勻速拉動物體,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勻速拉動物體,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基本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近似勻速直線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推測、設計實驗驗證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認真實驗、根據資料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近似勻速直線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二)難點

勻速直線運動時收到的摩擦力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準備

(一)學生實驗準備:彈簧測力計(5N),兩面粗糙不一的木板,毛巾鉤碼,塑料盒;

(二)教師準備:微視訊(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水平方向近似勻速運動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活動。
教師與學生簡單交流。
搓手遊戲。
搓手活動。
聯絡本節課的內容,緩解氣氛。
一、匯入
1.認識摩擦。
(PPT出示新舊兩個鞋底的圖片。)通過新舊鞋底的照片,引出“摩擦”。
師問:生活中還有哪些摩擦現象呢?2.摩擦與運動密不可分
(PPT出示四幅圖)滑滑梯與身體、滑雪板與積雪、黑板擦與黑板、手和單槓之間都有摩擦。
提問:歸納一下,需要什麼條件?
聯想生活中的摩擦現象。

思考發生摩擦時需要的條件。(兩個以上的物體,接觸,運動)

“摩擦”這個詞學生都很熟悉,但是對摩擦的真正含義不一定真的領悟,這個環節在於把摩擦和運動緊密聯絡起來,同時引出課題。

二、摩擦力
(一)感受並認識摩擦力
通過“人拉人”的活動,領悟拉力與摩擦力在水平方向拉動時,方向相反。
(二)摩擦力的大小
1.通過問題引出,摩擦力與拉力在勻速拉動時,他們的大小正好相等。
(板書勻速拉動大小相等)
提問:你覺得可以怎樣測量這個摩擦力?
提問:測量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2.觀看視訊,補充學生沒有說到的注意點。
3.活動一:以小組為單位,測量一個筆袋受到的摩擦力。
學生活動,體會鞋底阻礙移動的感覺。


生思考並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視訊,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正確測量水平方向摩擦力的'方法。
學生分組實驗,記錄。




利用學生自己的切身感受,知道摩擦時會產生一種阻礙運動的力叫做摩擦力。並且用學生拉學生的方式與我們後面拉動物體的力的分析相同,有利於學生思維的連貫性。



反覆強調本節課的實驗結果一定要建立在兩個條件下才能成立。使學生構建正確的科學知識。
三、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研討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師通過活動一的實驗結果對學生進行提問。
(二)完成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選擇想要研究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實驗。
(三)實驗結果分析
兩個研究因素分開討論,先形成初步的實驗結論,板書。
提問:我們再回去看看我們的實驗,上課時我們一直在強調哪些注意點?
學生思考猜測影響各組摩擦力大小不一的原因。


學生領材料,實驗。


學生觀察實驗資料。

學生思考,將結論補充完整。

讓學生通過幾組資料的對比分析,得出相對合理的結論,而不是隻有一組實驗就輕易下定論,讓科學探究更具科學性。
四、總結延伸
PPT出示一張圖片,引出滾動與滑動。
分析思考圖片中的摩擦。
引出滑動與滾動。

摩擦力教學設計5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並結合北師大版八年級第七章第六節內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學設計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對學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識不到它的重要意義,甚至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學設計中,以“激發— — 衝突— — 順應(或同化)— —建構” 為基本模式。在上課之前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 播放大約2分鐘的與摩擦力有關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上課時再輔以生動形象的影視剪輯畫面引入課堂,誘導學生主動學習。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首先設計學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動和用手握住玻璃杯兩個小試驗,讓學生體會感受摩擦力.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使學生逐漸深入地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 充分運用多媒體播放影視及生活、生產中的畫面,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其中的摩擦現象。讓學生在快樂、輕鬆的氛圍中感受科學,從而構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課堂,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1、 學習任務分析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第七章第六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動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響活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該內容主要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觀察現象,引發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培養善於思考的科學態度。為高中學習摩擦力打下基礎。

(1) 教學重點

重點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通過演示實驗得出影響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學難點

難點為摩擦力有阻礙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趨勢的性質。

2、 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是八年級的學生。思想比較活躍,不容易長時間集中,喜歡自己動手實驗,比較好動活潑。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能力,已經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變數法。但是對事物的本質的把握,還有一定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各種影響因素,靈活運用f=u、N.知道如何區分摩擦力和最大靜摩擦力,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趨勢,知道靜摩擦力為

O

2.過程和方法。經過摩擦力的探究學習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多種影響因素中“變數控制”的實驗技能。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實驗的互動與合作,培養探究學習的興趣,培養出學生精益求精的處理問題的科學態度。

4、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剪輯畫面,畫面中出現“人騎魚”和“人在雞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車打滑,情景課件滾動代替滑動、加潤滑油、磁浮列車、氣墊船;4人一組,每組有玻璃杯,水,潤滑劑,彈簧測立計,木板,毛巾,木塊,鉤碼;小自行車。

5、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與什麼有關?

(同學回答的有:)

與重力有關;

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與物體的運動快慢有關;

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實驗

次數

實驗條件

彈簧秤

示數

壓力情況

接觸面情況

1

木塊

木板

2

木塊

毛巾

3

木塊加鉤碼

木板

比較1、2,當壓力相同的時候,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比較1、3,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時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6、 教學設計

【新課教學】

課前播放有關“生活中的摩擦現象”的影視。播放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剪輯畫面,畫面中出現“人騎魚”和“人在雞蛋清中滑倒”的情景。

師:同學們,看到畫面中的主人公“騎魚”時是多麼的浪漫,為何在雞蛋清中卻狼狽地摔倒?想知道為什麼嗎?

生:想!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教師用多媒體呈現課題:《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摩擦力。請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 然後把手用力壓在桌面再一次拖過。(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動手體驗)

師: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體呈現上面這段話.同時向學生介紹:滾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

· 自評·學生通過觀看例項後。直觀地知道什麼是滾動摩擦力,什麼是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減少了對有關概念的機械記憶。

師: 同學們能否舉一些生活中你們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關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時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時有滾動摩擦力。

生3:擦桌子時有摩擦力。

師:同學們談得非常不錯,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到處都是。我們今天主要探究滑動摩擦,同學們知道怎麼測量它的大小嗎?

生:用彈簧測力計。

師:對,不過拉動時得勻速拉動。至於原因嗎?我們下節課再探討。(教師邊講邊演示)

師:現在請同學們大膽猜想,然後分四人一組進行一個體驗實驗,然後交流:“你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1)讓學生用一隻手握住一圓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讓玻璃杯靜止在空中.此時學生能輕易地把玻璃杯握住.

(2)當在玻璃杯的外壁塗上一層潤滑油後,學生再握住玻璃杯時就感覺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須用稍微大一些的力.

(3)不斷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隨著杯中水的不斷增多,學生就會感覺到杯子下落的趨勢越來越厲害,此時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須不斷加大握杯子的力.

(4)當水加到一定量以後,不論該學生怎樣努力卻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斷地向下滑落.

完成上述實驗後,可以進行如下的分析:

(1)手握杯子且讓杯子靜止在空中,則手必須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觸並且擠壓了.也就是說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之一是接觸並且擠壓.

(2)杯子和水受到的總的重力方向豎直向下,杯子相對手的運動趨勢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靜止,則由二力平衡知識可知,靜摩擦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即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同時也說明了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之一是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3)隨著杯子中的水不斷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總的重力變大,杯子下落的趨勢越來越厲害,然而,杯子並沒有下落,說明手給杯子施加的靜摩擦力越來越大,即靜摩擦力的大小會隨著物體所受的其他力的變化而變化.

(4)沒有塗潤滑油之前能輕易地握住杯子,塗潤滑油以後要握住杯子就必須用大一些的力,說明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靜摩擦力的產生有影響,即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之一是接觸面粗糙.

(5)第四步實驗現象說明靜摩擦力的大小有一個極大值— — 最大靜摩擦力.當水和杯子的總重力大於手和杯子間的最大靜摩擦力時,則杯子開始下滑.這個現象還說明了,在該實驗中,能讓杯子處於靜止狀態的力並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給杯子的彈力),而是手施加給杯子的靜摩擦力.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雖然不能通過眼睛直接觀察到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卻能通過自己的觸覺強烈地感覺到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以及相對運動趨勢的激烈程度,從而能正確地判斷出靜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變化,對學生加深理解靜摩擦力有很大的幫助。

充分交流後,請學生彙報交流的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猜想內容板書:

與重力有關;

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與物體的運動快慢有關;

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師:為了獲得答案我們需要進行實驗探究,其過程是:A.提出問題;B.猜想與假設;C.制定計劃;D.收集證據;E、分析與論證。前兩步我們已經做了,現在從第三步開始做。

師:影響摩擦力的因素較多。我們今天主要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當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時, 同學們知道需要用到什麼研究方法嗎?

生:控制變數法。

師:對。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來證實我們提出的猜想呢?現在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學生開始討論實驗方案,教師巡視,參與討論。

討論結束後,抽兩組學生交流實驗方案,學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組學生相互補充。歸納得出的實驗方案及實驗記錄表格用多媒體投影在螢幕上。

收集證據

實驗

次數

實驗條件

彈簧秤

示數

壓力情況

接觸面情況

1

木塊

木板

2

木塊

毛巾

3

木塊加鉤碼

木板

教師要求學生每兩人一組進行實驗與證據收集,教師巡視各組的實驗情況。 ’

師:同學們的實驗完成了嗎? 完成了的請舉手。現在請同學把實驗探究的結果進行全班交流,哪一組先來?

生1:比較1、2,當壓力相同的時候,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生2:比較1、3,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時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幾個猜想,可由同學們課後自己驗證。

· 教師自評·各實驗小組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實驗探究結果,請學生講解探究結論中有哪些內容與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於學生總結不受限制,可能會提出與結論不一致的問題, 在學生互相質疑的過程中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體驗與反思。

師:摩擦對人類來說,是有利還是有害的呢?

學生七嘴八舌,各說不一。教師沒做說明.而是用多媒體課件演示— — 汽車打滑。

師:同學們,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生:(齊答)增大摩擦力。

師:誰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壓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還可以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師:同學們剛才的回答非常不錯,同學們能再舉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嗎?

多媒體播放相應的畫面,學生自主舉手發言。

生1:人走路時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顯的花紋。

生3:汽車輪胎的花紋

生4:在冰雪路上行駛的汽車要系防滑鏈。

師:同學剛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來同學們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學們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總是有用的, 比如轉動的機器會因為摩擦而加劇磨損,那如何減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齊答)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師:同學們的思維非常流暢,不過減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這些,請看螢幕。

多媒體播放情景課件:

1.滾動代替滑動;2.加潤滑油;3.磁浮列車;4.氣墊船。

引導學生感悟畫面中出現的有關摩擦力的現象。當畫面中出現:“氣墊船在草坪上行駛,從人身上碾過,將人身上的衣物弄得個精光”時,全班鬨堂大笑。

師:同學們看了剛才的畫面,有些什麼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減小摩擦力的例項

生: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

結論: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師:同學們知道加潤滑油、磁浮列車、氣墊船有什麼共同之處嗎?

生:使接觸面彼此分隔開

師:對.同學們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兩物體相互接觸.因此減小摩擦力的最好的辦法是使接觸面彼此分隔開,加潤滑油、磁浮、氣墊等。

師: 我們這節課學習了增大摩擦力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師從講臺下拿出一個小朋友騎的自行車放到講桌上) 同學們看一看自行車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減小摩擦?

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生:(走到講臺,邊指邊說)輪胎、腳蹬、把套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為它們上面都刻有花紋。

生2:(指車閘)它也增大了摩擦,因為它使用橡膠製成.同時要用力捏閘。

生3:(指前軸、中軸、後軸說)這些部分都減小了摩擦.因為它們都安裝了滾珠軸承,同時還加了潤滑油。

師:這幾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鼓掌。

師:同學們還有發現嗎?

生:我覺得車輪是減小摩擦的,因為它是圓的,以滾動代替滑動可以減小摩擦。

師:同學們學得真不錯!現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探究過程,想一想有什麼收穫呢?

生1:通過學習.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現象,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還知道摩擦力可以分為靜摩擦力、滑動

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

生3: 物理非常有趣, 電影畫面裡也有物理現象.這節課讓我明白了許多物理道理。

多媒體打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圖。

師:同學們剛才總結很好!

【小結】

在學生闡述隨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接觸面的大小無關,而跟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形成性練習】

1.自行車在設計、製造、使用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識

2.下雪天,路很滑,易發生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想辦法幫助解決,並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7、 資源及媒體的應用

,恰當適時地運用多媒體,構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讓學生在發展中尋求快樂,在快樂中尋求發展。在開課前和整個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在課堂情景的渲染、營造方面達到了淋漓盡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益,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將暫時興趣轉化為了持久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 幾乎每個學生都在實踐、在思考、在交流.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不過的摩擦現象。

8、 教學設計後記

1、 本內容的設計應用多媒體創設動態的、聲形並茂的情境,渲染課堂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身感受來自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給學生帶來新感受,使他們的思維迅速地活躍起來,自然地進入到學習的興奮狀態。並完整的呈現了實驗探究,其過程是:A.提出問題;B.猜想與假設;C.制定計劃;D.收集證據;E、分析與論證。本堂課的重點就是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由學生自己制定實驗方案,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 — 控制變數。雖然學生的方案可能不夠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過學生相互補充,教師點撥,能使學生學會科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體現新課程理念。

2.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將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衝突產生得越強烈,順應的過程越徹底,知識的建構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學設計上,本課著力表現的正是針對“摩擦力”這一概念而“激發一衝突一順應一建構”的過程。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岡素 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關注了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通過巧妙設定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教師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摩擦力的理解,通過讓學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來使學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對摩擦的感性認識。

3.在教學中.將學習內容以問題情境的形式呈現. 這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呈現方式— — 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這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探究性學習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

摩擦力教學設計6

第4.3節 摩擦力

【教學設計思想】

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難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去解決問題,使

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極大的興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處: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是高中力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正確認識摩擦力對整個力學知識框架的搭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教師要試圖將學生國中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要力圖從兩種摩擦力的區別與聯絡出發,讓學生從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範圍及其計算來理解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本節課也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同時,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並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高中一年級學生,目前還沒有學習力的合成與分解相關知識,只是在國中階段簡單的瞭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質。所以在講述新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要讓他們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學習新課程,避免跨越式教學。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靜摩擦、滑動摩擦力,和它們的產生條件及其作用效果,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地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3.能運用滑動摩擦力公式來計算滑動摩擦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3.讓學生參與和親身體會在實驗中控制變數和實驗條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參與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3.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難點: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三、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實驗探究、體會參與、練習鞏固

四、教具準備

木板、彈簧秤、物塊、毛巾、泡沫板

五、教學過程

摩擦力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學中三種重要性質的力之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到最困難的一種力,高中物理力學問題的難點在於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難點在於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階段物理學習必須跨越的的一道門檻。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後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中從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計算來理解認識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通過本節的學習將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大小和方向,為以後能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已經初步學習了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已初步認識了摩擦力的分類,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等。但這些認識是定性的,較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計算。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絡又十分密切,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生活中的例項比較豐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認識已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節教學中必須糾正留在學生腦海中的錯誤認識,通過探究實驗和科學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從具體形象的思維上升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從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計算。尤其是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中相對運動趨勢和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的判斷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從國中到高中這一步跨的比較大,因此一定要讓學生經歷實驗的設計、探究的過程,充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來減緩學習的坡度,順利越過這道力學學習的門檻。這對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消除學習物理的畏難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認識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2)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及其最大值;

(3)會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理解“相對”和“相對運動趨勢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習從實驗結果總結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資訊收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掌握控制變數的科學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勇於探究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難點:

(1)設計方案,探究影響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關因素。

(2)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3)“相對”和“相對運動趨勢”含義的理解

教學流程圖

實驗器材準備

木板小車及鉤碼、彈簧測力計、毛巾、地毯、玻璃板、長木板、米、塑料杯、筷子、水等。

教學方法

(1)探究式教學法和實驗教學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2)採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類——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思維程式,探究問題,得出科學結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用手豎直拿起一本書,將黑板擦壓在黑板上。

問題: 為什麼沒有掉下來?

實驗2:在一個小塑料杯子裡倒一杯米,插一根筷子跟米里面,提問:筷子能把米提起來嗎?有什麼辦法用一根筷子就能把米提起來呢? 引導學生回答:放一些水進米里面,壓一壓米,增大筷子和米之間的摩擦,筷子就能把米提起來了。

實驗3:把兩本互相交替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第一次,疊的頁數較少,比較容易分開;第二次,疊的頁數相對多一點,分開的難度增大。 思考: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國中我們學習的摩擦力的有關知識。

什麼是摩擦力?摩擦力的種類?(靜、滑動和滾動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

二、新課教學

(一)、認識摩擦力

1.同學們先觀察下面四幅圖,從圖中我們找找看物體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歸納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概念

3.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列舉各類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情況,並進行例項判斷。

(二)、探究靜摩擦力

1.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

根據上述例項引導學生歸納

(1)物體與物體之間接觸;

(2)兩個接觸面粗糙;

(3)相互擠壓(有形變);

(4)物體與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2.問題:你能否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物體是否受到靜摩擦力?

歸納判斷靜摩擦力的兩種方法

(1)假設法(又稱解除法):可假設接觸面是光滑的,看物體間是否會發生相對運動。

(2)狀態分析法:根據運動狀態,運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判斷。

3.實驗探究: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用右圖實驗進行研究:緩慢的拉動彈簧測力計,設計表格記錄下物體的運動狀態和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

分析歸納:靜摩擦力不會無限制增大,它的增大有一個限度,當超過這個限度時,物體將由靜止變為運動。即由相對運動的趨勢變為相對運動,此時所受摩擦力將變為滑動摩擦力。即靜摩擦力有最大值,靜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靜摩擦力。它的數值等於物體剛開始運動時的水平拉力的大小。

可見:兩個物體間的靜摩擦力可以是一個變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與Fmax之間,即 0<F≤Fmax

4.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

回顧我們剛才的實驗,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Fmax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與這些因素有什麼關係?

利用提供的器材,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並在操作中改進實驗,得出結論。

為了降低難度,教師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演示可能的幾種方案,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找出教師演示中存在的不足和錯誤,設計合適的方案

(1)與物體的所受壓力(正壓力)有關。

(2)與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靜摩擦力的方向

前面我們研究了靜摩擦力的大小,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靜摩擦力的方向。

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曲面則與接觸面相切的方向)

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此處“相對運動趨勢”是指該物體“相對”於與它接觸的物體(另一物體)而言的。即互以相互接觸的對方為參考系。

6.靜摩擦力的應用

閱讀書本P58 “說一說”,瞭解靜摩擦力的應用。並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靜摩擦力的事例。

練習:物體相對於傳送帶處於靜止狀態,判斷下列傳送帶上物體有無靜摩擦力以及其方向。

做一做體驗最大靜摩擦的大小。將手壓在桌面上,改變壓力,拉動手。

談談有什麼感覺。

三、新課鞏固

1. 小結:本節課我們研究了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和三要素,要求學生們課後不僅要回憶本節課的學到的知識內容,還應該體會本課探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2.完成問題與練習。

3.補充練習

摩擦力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產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3.知道摩擦的利與弊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養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培養一定的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法:通過直觀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運動,感覺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點;

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準備

木板、投影儀、毛巾、棉布、木塊、砝碼、彈簧測力計、摩擦力演示儀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播放視訊:NBA籃球場上兩名球員相撞後在地板上長距離滑行的視訊

2.觀看圖片:老師在學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後膝蓋受傷的照片

3.提出問題:老師腿受傷是什麼惹的禍?——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一、摩擦力

1.學生活動: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談談感受。

2.對照上面的活動讓學生試探性歸納摩擦力的定義,教師可提示性提問:

(1)談某個力至少需要涉及幾個物理?(2)是否需要接觸?(3)摩擦力有什麼作用效果

3.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實質:

活動:通過展示用顯微鏡不同倍率放大後的手背的照片,說明摩擦力的實質是由於接觸面間的凹凸不平產生的

備註:觀看視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

設計小實驗,讓學生體驗摩擦力,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猜想:

通過前面展示的老師在籃球場上膝蓋受傷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動體驗,結合生活例項讓學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與接觸面所受壓力

(2)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與接觸面的面積

(4)與物體運動的速度

(5)………

2.設計實驗

(1)怎樣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活動:根據手中的器材(木塊、砝碼、棉布、長木板、彈簧秤),由學生自行設計一個測量摩擦力的方法。

實驗方案: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木塊,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由彈簧秤的示數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設計實驗:

思考:怎樣驗證接觸面所受壓力大小與摩擦力的關係?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摩擦力的關係?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面積與摩擦力的關係?

想一想:要用到什麼科學方法?

備註: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猜想

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3、動手完成實驗

主要設計表格參考:

表一: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

備註: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學生完成實驗資料記錄

4、實驗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粗糙程度一定時,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備註: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資料,得出結論

三、摩擦與我們

問:你認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嗎?

答:有利有弊

問:怎樣減少有害摩擦;怎樣增大有益摩擦?

說一說:汽車在冰面上打滑,我們可以怎麼辦?

考一考:以下是駕照交通規則考試的一道試題:

動腦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長方體木塊和鐵塊各一個,現想探究木塊和鐵塊的下表面誰更粗糙,請你只利用一個量程滿足實驗要求的彈簧測力計,,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試給出實驗的設計方案。

備註:提出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學以致用。

四、收穫了什麼?

1、什麼是摩擦力

2、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五、練習

書本動手動腦學物理

備註:教師進行小結,回顧本節課的內容。

摩擦力教學設計9

科學探究:摩擦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摩擦力的應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認識控制變數發的意義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願望,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控制變數發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如上圖1,將小車放在長木板上,將長木板逐漸傾斜,讓小車開始慢慢向下運動長木板固定;然後,將一方木塊放在長木板上,發現方木塊並不下滑。

[教師]問:剛才我們看到了什麼?方木塊為什麼不下滑?

[學生]由於方木塊受到了摩擦力。

[教師]方木塊下滑是由於它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那麼上面實驗中的小車運動了,它是否也受到了摩擦力呢?

用小車代替方木塊,並將長木板的傾角逐漸減小,直到小車不向下運動,發現此時長木板與桌面仍有一定的夾角。

[學生]小車也受到了摩擦力。

[教師]什麼是摩擦力?它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摩擦力;

[教師]通過以上的實驗,你能試著對什麼是摩擦力進行定義嗎?

[學生](要求學生通過思考和比較,並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然後回答)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相對運動或將要發生相對運動是,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摩擦力。

[教師]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是滑動摩擦力。仿照上面的定義,你能對滑動摩擦力進行定義嗎?

[學生]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所受到的阻礙物體相對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教師]你能舉幾個在生活中常見的滑動摩擦力的例子嗎?

[學生](舉出生活中常見的滑動摩擦力的例子)

[教師]通過這些例子,你知道了摩擦力的對物體的作用和摩擦力的方向嗎?為什麼?

[學生]因為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所以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通過前面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請同學們進行合理的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1]可能與接觸面受到的壓力的大小有關;

[學生2]可能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學生3]可能與物體受到的拉力有關;

[學生4]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學生5]可能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

[教師]由上面的猜想看來,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較多,而我們在進行實驗探究時,只能一個一個的去探究,在探究其中某個因素的關係時,必須保證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才能找到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這種方法叫做控制變數法,也叫變數控制法。

[教師]在本節課,我們先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根據控制變數法的`思想,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時,要控制在什麼條件下進行?你有打算如何控制?要改變什麼因素?

[學生]壓力大小不變的條件下進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方法是;把同一個物體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表面上,就可以保持壓力大小不變,而又改變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教師]同樣,要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又要在保持什麼因素不變時,改變什麼條件進行呢?你又打算如何控制?

[學生]保持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時,改變壓力的大小的條件下進行。在同一木板表面上的同一木塊上加上一個鉤碼,就可以在保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的條件下,改變壓力的大小了。

三、小結與反饋:

[教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習了科學探究的什麼方法?

[學生](回憶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師板書)

[教師](1)滑動摩擦力的定義:(由學生敘述)

(2)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由學生敘述)

摩擦力教學設計10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而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3)認識摩擦的利與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4)經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經歷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習控制變數的方法。

(5)學習設計表格、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6)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絡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

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積極性高,活潑好動,喜歡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但也是比較容易衝動,缺乏耐心。利用他們的好奇心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通過激勵性的話語鼓勵他們,讓他們通過各自和團體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務。本節課的意義在於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小組實驗,研究分析生活例項,既能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國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第八章第三節內容,共1課時。本節內容是國中物理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學習了力、重力的又一個重要的力,併為以後學習有關力的知識打下基礎本節課通過情景體驗,來認識摩檫力,探究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實驗探究的方法,本節課重視科學探究中的猜想和資料分析,有利於養成規範的探究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1、通過手沿桌面滑動等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

2、根據二力平衡,會使用彈簧測力計粗略測量物體運動時所受的滑動摩擦力;能運用轉換法、控制變數法進行實驗探究,總結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過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車剎車等例項,會說出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評價任務:

1、通過“拔河比賽”、“手沿桌面滑動”、“推動牙刷”等方式,評價學生理解摩擦力的定義,檢測目標一的達成度。

2、根據二力平衡測量摩擦力,運用物理實驗方法進行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並得出結論,評價學生設計實驗、操作、語言表達能力,檢測目標二的達成度。

3、通過舉例,閱讀課本,會說出增大和減少摩擦力的方法,評價學生自學、歸納總結的能力,檢測目標三的達成度。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環節一

明確目標

情境匯入

(3分鐘)

活動一:

1、出示教學目標,明確要求。

2、穿釘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輪鞋的強壯男生進行拔河比賽。

(完成目標一)

1、明確目標。

2、情境匯入,引出課題。

(評價目標一)

環節二

生活體驗

感受摩擦力

(8分鐘)

活動二:

1、學生通過手沿桌面滑動感受摩擦力。

2、教師演示在桌面上推動牙刷,引導學生髮現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完成目標一)

1、學生親身感受,認識摩擦力。

2、學生根據教師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義。

(評價目標一)

環節三

進行實驗

得出結論

(25分鐘)

活動三:

1、學生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組選取研究課題。

2、實驗前,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量摩擦力?小組根據課題研究設計實驗方案並分享。

3、各小組進行實驗,分享自己的結論。

4、教師引導學生對各小組的結論進行歸納總結。

5、引導學生思考傳統的實驗裝置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完成目標二)

1、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大膽猜想。

2、引導學生如何測量摩擦力。

3、學生根據研究課題設計實驗。

4、分組實驗,得出結論。

5、引導學生改進實驗裝置。

(評價目標二)

環節四

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鐘)

活動四:

1、引導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現象。

2、學生閱讀課本P25—P26頁,分組討論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標三)

1、通過舉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過閱讀課本和討論,得出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評價目標三)

附:板書設計

第3節摩擦力

1、概念: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作滑動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受到的壓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壓力

(2)使接觸面更粗糙

2、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1)減小壓力

(2)減小接觸面粗糙程度

(3)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

(4)使接觸面分離

摩擦力教學設計11

第四章第3節 摩擦力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靜摩擦、滑動摩擦力,和它們的產生條作及其作用效果,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地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3.能運用滑動摩擦力公式來計算滑動摩擦力

二、教學重點

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3.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三、教學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四、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實驗探究、體會參與、練習鞏固

五、教學儀器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糙木板

六、教學過程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有何關係?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麼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後勻速運動,根據國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對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何關係?

⑤在木塊上增加砝碼,對最大靜摩擦力有沒有影響?

實驗後小組討論,歸納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a.互相接觸且擠壓

b.接觸面粗糙且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律

滑動摩擦力

引入:a. 剛才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著的摩擦力)

b. 剛才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通過上述實驗得出:

1. 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A. 靜摩擦力產生條件是粗糙,有彈力,有相對運動的趨勢。B. 滑動摩擦

力產生條件是粗糙,有彈力,有相對運動。

2. 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A. 接觸面平行,並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B. 與接觸面平

行,並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1.靜摩擦力的大小

通過演示實驗,用彈簧秤拉木塊,從零開始不斷增大彈簧秤的拉力

要求學生觀察拉力的變化(保持木塊的靜止)。引導學生用二力平

知識可以得到:小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也是從零開始不斷增大。

繼續實驗,要求學生觀察木塊的運動情況,可以得到:物體剛開始運

動時所受到的靜摩擦力就是最大靜摩擦力。

結論:0<F≤Fm ,Fm為最大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要求學生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拿出尺子夾在書中合上課本,體會用手抽出尺子時的用力;然後在合上的課本用另外一隻手對課本施加一個壓力,再一次體會用手抽出尺子時的用力。

實驗結論:通過其它因素不變情況下只改變壓力,得到摩擦力與壓力有關。

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F=μFN,μ是比例常數,沒有

單位,叫動摩擦因數,μ的大小跟兩接觸物體的材料及接觸面的情況

3.滑動摩擦力公式的應用

通過讓學生做一些相關練習,鞏固學生對滑動摩擦力公式的應用

4 . 課堂小結

摩擦力教學設計12

一、教材分析

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時或具有運動的趨勢時會與周圍的物體發生摩擦,這種現象經常會出現在學生身邊:汽車輪胎與道路之間的摩擦,航行的船體與水流之間的摩擦,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之間的摩擦。還有許許多多的摩擦現象發生在學生的周圍,只不過學生沒有覺察到而已。本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對摩擦現象開展研究活動,瞭解什麼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本課教學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摩擦發生的條件。首先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摩擦現象,教科書有兩幅圖,一幅是孩子高興地從滑梯上滑下來,另一幅是參加汽車拉力賽的賽車在運動中,通過圖來引導學生討論: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摩擦現象,摩擦現象發生時與哪些現象聯絡在一起,摩擦力是一種怎樣的作用力。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實驗來發現:當物體靜止的時候有沒有摩擦存在;當物體運動的時候有沒有摩擦存在;當物體孤立時、沒有與其他物體接觸時,有沒有摩擦存在;當物體不孤立、與其他物體有接觸時,有沒有摩擦存在。從而發現摩擦發生的條件。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教科書安排的內容是:在一塊較平滑的木板上,放置一些不同的物體,包括質量大小的不同,材料品種的不同。將木板緩緩地加大傾斜角度,使上面的物體逐個地滑下來。根據觀察到的現象,要求學生對影響物體下滑的因素,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看法或假設,然後,再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看法或假設。

第三部分:針對不同的情況,設計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教科書通過一個典型事例——想辦法增大或減少一個裝滿水的瓶子的摩擦力,來啟發學生設計日常生活中需要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和了解到有關力的形式、力的表示、力的種類的知識並

已認識到幾種常見的力,如重力和彈力,這些將成為本節課學習的基礎和鋪墊。

三、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祕密》:課本第50~52頁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知道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

2、瞭解摩擦力的大小既與壓力的大小有關,也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知道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

2、能夠做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3、能夠設計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實驗;

4、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情感目標:

1、對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感興趣;

2、意識到摩擦力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也存在著負面影響。

五、教學準備

1、實驗材料: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鉤碼、乾布、乾毛巾、幾支圓杆鉛筆。

2、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螢幕出示拉人畫面(一個小朋友端在地上伸出雙手,另一個小朋友站著拉著他的雙手在地面上滑行。)

師:同學們,螢幕上的場面你們熟悉嗎?

生:熟悉。

師:這種拉人的遊戲我看見很多同學都曾經玩過。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經歷,思考這個問題,這個遊戲在什麼地面上好玩?

生:光滑的地面。

師:穿什麼鞋容易滑?

生1:平底鞋。

……

師:拉著體重不同的同學滑,感覺有什麼不同?

生:輕的同學比較容易拉,重的同學很難拉。

2、師: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其實這都與我們今天準備研究的摩擦力有關係。好,今天老師就想和你們一起做一回科學家,探究一下摩擦力的祕密,那同學們想通過我們這個探究活動知道些什麼呢?

生1:我想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生2:我想知道摩擦力是怎樣產生的?

生3:摩擦力有什麼作用?

……

3、師:看來同學們的好奇心可真強呀,想知道這麼多的東西。好,我們這節課就圍繞著同學都想知道的東西來探究。(螢幕出示探究目標)

(二)探究過程

1、認識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及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師:剛才的拉人遊戲是一種摩擦的現象,現在請同學們用兩隻手掌互相摩摩,兩隻手互接觸,相互運動也叫做摩擦,你還看過哪些物體相互摩擦的現象呢?

(生說出磨刀、擦黑板寫字等現象)

師:看來同學們都是有心人,能發現日常生活中這麼多的摩擦現象,現在請同學再開動腦筋想一想,當這些現象發生時,它們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請你們發揮小組的力量,圍繞著你們剛才說的例子去分析一下。

(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派個代表說說你們的討論結果?

生1:我們組發現磨刀時,只有刀在磨刀石上來回運動時才會有摩擦現象,如果把刀拿起來,或只把刀放在磨刀石上不來回運動沒有摩擦現象。

生2:我們組分析了擦黑板的現象,也發現只有在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和運動時才有摩擦現象的發生。

……

師:同學真聰明,通過和小夥伴的合作,分析出了摩擦存在的條件:接觸和運動。

2、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係?

師:接下來我們還要一起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首先請同學們把你們找來的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種類,不同輕重的物體放在一塊比較平滑的木板上,逐漸傾斜木板,(如課本50面圖所示)比較它們下滑時的摩擦現象。

(學生小組活動)

師:誰來說說你們通過這個活動發現了什麼?

生1:我們發現不同的物體它們下滑的快慢不同。

生2:我們也有這個發現了這點,也就是說不同的物體它們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樣的。

師:同學們的發現真多,那這些物體所受到的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呢?同學們可以將自己認為的可能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提出。

生1:摩擦力可能與物體的輕重有關。

生2:摩擦力可能與物體表面情況有關。

……

師:剛才同學們都大膽地提出自己想法,但這只是我們的預測,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證明一下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各小組經過討論選擇一種可能的因素,作為你們小組的假設,選擇老師為你們每個小組準備的工具(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鉤碼、乾布、乾毛巾),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與給與適當的指導。)

師:剛才我發現很多小組的同學都能選擇好工具設計了有趣的實驗,哪個小組的同學把你們設計的實驗與結論與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1:我們小組假設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摩擦表面

的情況有關,所以我們一起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實驗:把帶掛鉤的木塊放在我們平滑的桌面上,用測力計拉木塊,使木塊慢慢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接著又在桌面上鋪上乾布,固定好,再放上木塊,用測力計拉木塊,使木塊慢慢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最後又把乾布換成乾毛巾,讀出這時的拉力。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兩個物體的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兩個物體的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生2:我們小組假設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輕重有關,所以我們組設計的實驗是這樣的:把木塊放在桌面上,放上一個法碼,用測力拉木塊,使木塊慢慢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接著在木塊上分別放兩個、三個法碼,讀出這時的拉力。我們發現放的法碼越多,拉力計的讀數越大。

生3:我們設計的實驗和他們差不多,得到的結果也是放的法碼越多,拉力計的讀數越大。也就是被拉動的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動的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

師:同學們真有科學頭腦,設計了這麼多有趣的實驗證明了摩擦力與兩個物體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還與被拉物體輕重有關。

3、學以致用

(1) 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的一些實際現象。

①鞋底和輪胎為什麼都有凹凸的條紋?增大摩擦力對鞋底和輪胎有沒有不利的方面?

②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為什麼先要擦上鎂粉?

③為什麼要經常在自行車轉動軸的地方加潤滑油?你還看到哪些東西需要加潤滑油的例子?

(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例子來解釋,其餘學生幫他評價。)

(2) 設計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出示裝了半瓶水的瓶子)

師:看來摩擦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真的挺廣泛,而我們學知識最終的目標是要把它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那現在你能運用這節課獲得的有關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識,想辦法增大或減少這個裝一半水的玻璃瓶的摩擦力嗎?

生1:倒掉一些水可以減輕瓶子的重量就可以減少它的摩擦力。

生2:這樣的話,要增大它的摩擦力,可以往瓶子裡多裝一些水。

生3:在瓶底塗抹潤滑劑可以減少它的摩擦力。

……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麼多方法。

(三)課堂小結

那麼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活動,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

(生自由說)

(四)課堂延伸

師:這節課時間差不多了,但並不代表著我們的研究活動結束,這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留待同學們回去思考(螢幕出示)“如果沒有摩擦力存在,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同學們回去以後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查詢等手段,繼續研究與摩擦力大小有關的知識。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引入我採用了一個學生熟悉的場面“拉人遊戲”。因為這個遊戲我看過很多學生在課間有玩過,於是我就順勢讓學生說說“這個遊戲在什麼地面上好玩?穿什麼鞋容易滑?拉著體重不同的同學滑,感覺有什麼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回答出這些問題,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學生未能解釋,我便順勢引出這與我們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摩擦力的祕密有關。然後讓學生提出想通過這節課想研究的有關摩擦力的問題。讓學生先確定了自己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摩擦力,我請學生舉例自己在生活中風到的一些摩擦現象,然後讓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分析這些現象找出摩擦存在的條件。其實在這個環節中,我覺得是有些不足的地方,畢竟指名讓學生自己舉例分析,對他們來說是不夠直觀,如果可以直接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力的現象,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可能會降低了難度,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讓學生通過觀察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種類,不同輕重的物體放在一塊比較平滑的木板下滑時的摩擦現象,由此學生髮現不同的物體它們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樣的,然後再讓學生各抒已見,提出可能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著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假設,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這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實踐出真知的道理,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的興趣。

至於在設計增大或減少裝一半水的玻璃瓶子的摩擦力的方法時,我光讓學生把他們想到的方法說出來,雖然已對他們說出的有效方法都給予了肯定,但沒有準備好學具讓學生真正實踐一下,這點我覺得還是有點不足的。如果可以將這個活動設計成競賽,學生自己討論制定競賽規則與要求,自己擬定記分方法,然後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我反思,自我評價,應該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進行嘗試,以改進本課的不足之處。

摩擦力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難點在於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難點在於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後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教師要試圖將學生國中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要力圖從兩種摩擦力的區別與聯絡出發,讓學生從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範圍及其計算來理解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

同時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絡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並通過網站知識與現代科技聯絡很密切的內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及其最大值; ·能根據靜摩擦力的規律,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

·知道動摩擦因素與哪些因素有關,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靜摩擦力略大於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比滾動摩擦力; ·會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的計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學會在實驗中控制變數和實驗條件; ·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參與比賽等形式,激發興趣提高探究創新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實驗和生活例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對科學的求知慾。 ·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在研究問題時,要培養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方法。

·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能說明生活、生產中採用應用摩擦力的例項,發展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難點: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實驗器材準備】

長方體木塊(每組3塊)、彈簧測力計、毛巾、玻璃板、毛刷、身邊的物體(例如:水杯,黑板擦、鋼筆、橡皮,講桌等物體),長木板(帶滑輪)。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分析歸納、觀察提問、討論分析、應用舉例、練習鞏固

摩擦力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的

1。理解滑動摩擦,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摩擦力的應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彈簧秤、木塊、木板、重物、毛巾、軸承。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什麼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如何?

3。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麼?

二、引入新課

教師:力的效果之一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用比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並沒有開始運動,這是為什麼?

(學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間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們用比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開始運動起來,這時推力的大小超過了摩擦力。

當桌子運動起來後,我們必須繼續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如果不用力,桌子會停下來,這時的推力用來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麼情況下產生摩擦力

教師:當我們推桌子時,桌子沒有動,這時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觸,當桌子要運動時,產生了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於有摩擦力,導致桌子要發生相對運動,但是沒有動起來。

當桌子運動起來後,我們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來。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見,桌子和地面接觸,桌子在地面上已經發生相對運動,這時也有摩擦力。

綜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發生相對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的原因

摩擦力產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學上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摩擦力的產生,是因為物體的表面不光滑。甲、乙兩個物體接觸時,由於擠壓,兩個物體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體要發生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乙物體對甲物體的相對運動有一種阻礙作用,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測量

教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應該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們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彈簧秤測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學生實驗(課本圖9≈#0;12)

教師:將木塊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3)學生實驗

教師:在木塊上放一個鉛筆盒,這時,木塊對木板的壓力增大,再測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4)學生實驗

教師:將毛巾鋪在木板上,把木塊放在毛巾上,測量木塊在毛巾表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5)教師總結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摩擦力對物體的相對運動起阻礙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師: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場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請人家說說摩擦力的有益之處。

(學生回答)

人走路時不打滑多虧了摩擦力。我們拿起一個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間的摩擦力。縫紉機的.大輪帶動小輪轉動,那是皮帶和輪子之間有摩擦力的緣故。很難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會變成什麼樣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場合,我們應該設法增大摩擦,根據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道理,請大家舉例說明在什麼場合用什麼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學生舉例,教師講評)

四、減小有害摩擦

教師:摩擦力並不是都有好處,在有些場合是有害的,必須設法減小它。

機器的各個部件之間的摩擦不僅浪費動力,而且造成機件的摩損,影響機器的壽命。

大家想想,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學生回答)

教師:由於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要減小有害摩擦,應該使物體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這種方法還不能使摩擦力減小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現在,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在木塊和木板之間放一排圓鉛筆,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可見,利用滾動代替滑動可以減小摩擦,這就是所有的車輛都安上輪子的道理。機器的轉動部分安裝滾動軸承,軸承內圈和外圈之間裝有很多光滑的鋼球或鋼柱(展示軸承),這樣,轉動時的滾動摩擦非常小。

還有一種減小摩擦的方法是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開。加潤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間形成一層油膜,運動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動,減小了摩擦。利用壓縮氣體在摩擦面之間形成一層氣墊,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可以使摩擦變得更小。氣墊軸承、氣墊船就是利用氣墊來減小摩擦的。

五、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跟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常用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氣墊)這三種方法。

六、作業

1。複習課文。

2。章後習題7、8。

摩擦力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產生摩擦力的條件;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和物體重量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習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會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認真實驗。根據資料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

2、用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學難點

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四、教學準備

彈簧測力計、砝碼,能拉動的小車、木板、毛巾。

五、教學過程

1、創景激趣

引出課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匯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注意力,更難拉住學生的思維,引發思考。教學一開始,就設定了一個小遊戲(如PPT圖5、圖6)。先讓兩位同學把兩本書的少部分頁碼交錯在一起,讓這兩位同學拉這兩本書,他們很輕鬆的就拉開了。接下來,再讓這兩位同學把兩本書的全部頁碼交錯在一起,讓兩位同學拉。這個時候,無論這兩位同學費了多大的力氣也拉不開這兩本書。這時,老師追問: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神祕的力量使這兩本書拉不開呢?就就是摩擦力的力量呀。從一個小遊戲,引出摩擦力,進入今天的新課學習。

2、學習概念

初步感知

學習摩擦力的概念和感知摩擦力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小活動(如PPT圖7、圖8)。讓兩位同學把手放在空中,移動一段距離。在讓這兩位同學把手緊壓桌面,移動相同的距離。讓他們比較一下兩次手移動距離的難易程度,這兩位同學感受到,手緊壓桌子運動時,受到了阻礙,移動起來比較困難。其實,這個時候是產生了摩擦力,所以手移動起來很困難,從而得到摩擦力的概念是: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會產生摩擦,這時產生的力我們把它叫做摩擦力。

3、提出猜想

設計方案

同學上節課已經學習了力的大小的測量,今天這節課又學習了摩擦力。那麼你們分小組測量身邊物體在桌面上運動時受到摩擦力大小,並記錄資料。同學們發現不同的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這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接下來,我們設計研究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對比實驗。實驗一: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粗糙的關係實驗二: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係實驗一步驟如下:

(1)在實驗前老師先準備實驗器具:有彈簧測力計(8只)、能拉動的小車(8只)、砝碼、木板、毛巾若干。老師出示材料,學生設計實驗;

(2)老師提示:既然是對比實驗,那麼要改變的是接觸面的光滑和粗糙,不變的.是物體的重量;

(3)各個小組交流實驗方法;

(4)學生實驗,教師指導(每種測量三次,減小誤差,填寫記錄單);

(5)得出資料,總結實驗結論。

實驗二步驟如下:

(1)老師出示實驗材料,學生設計實驗;

(2)老師提示:既然是對比實驗,那麼要改變的是物體的重量,不變的是接觸面的光滑和粗糙;

(3)各個小組交流實驗方法;

(4)學生實驗,教師指導(每種測量三次,減小誤差,填寫記錄單);

(5)得出資料,總結實驗結論。

4、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實驗一結論:

(1)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

(2)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實驗二結論:

(1)物體重,運動時摩擦力大;

(2)物體輕,運動時摩擦力小。

5、課堂總結實踐延伸

(1)小結:我們知道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和物體的重量。

(2)在我們生活中該怎樣來增大或減小摩擦力,使之為我們服務。

可以通過汽車輪胎上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紋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機械手錶戴久了要給它上油,減小摩擦力

六、教學反思與自我評價

根據科學課程強調,要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質疑精神。課堂教學中,我沒對學生進行生硬的科學知識講授,而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自己思考、自己設計、自己操作,在實驗中去獲得科學知識與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提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中這一步驟,培養學生的自主創作精神;我通過分組實驗,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通過對比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整堂教學流暢,教學目標達成,但反觀課堂覺得也有缺憾的地方。在實驗時,我的教學時間把握不夠好,由於我的經驗尚淺,我的教學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