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5篇)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在這裡,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母親偏愛弟弟,父親深愛著她卻英年早逝,家境清貧,在飽受輕鄙……面對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始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終於為她開啟。

關於城市

布魯克林是紐約城一個人口密集的地區,它集樸素、簡陋、庸常和可愛於一身。在無數人心中,“布魯克林”這個詞本身和難忘的早期家庭體驗聯絡在一起,漸漸成為一種化身,象徵著人生早年的貧困,象徵著鄰里生活,象徵著青春本身。同樣,它也象徵著渴望、追求,象徵著對外面精彩世界的夢想。

關於尊嚴

沒有人希望自己貧困,但貧困未必一無是處。它可以磨礪性格。這部小說中有個地方十分耐人尋味。苦水中泡大的弗蘭西和尼雷一起談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反而表示出同情來,說可憐的勞瑞沒有了那苦,也就體會不到那苦中的甜了。相信從困境中走過、後來又超脫了困境的很多讀者對此都有同感。人可以受困、受苦,卻不可以失去骨氣和樂趣。

關於成長

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小說。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吸收父母的.精神傳承。弗蘭西的堅強像媽媽。這堅強讓她超越前人:外祖母連字都不識,母親僅上完國小,弗蘭西則要去上大學。她的堅強,讓她超越困難,實現家族的美國夢。如女作家佩吉奧倫斯坦在評論此書時候說的那樣:“生活並不公平,可是總能應付過去。”

這是一部紀念年輕時光的紀念碑式作品,作者似乎是想給自己的青春一個交代,要把成長一寸寸鋪開在我們面前。由此感言:“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踩著人生的煩惱,預覽未來的美好。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2

讀了《布魯克林有棵樹》之後,我覺得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裡,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著生命的歌。

故事的主要內容講:弗蘭西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的十一歲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可卻是一個擁抱偉大夢想的女孩。

弗蘭西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身世很不幸,她的母親不寵愛她;她的父親也過早去世,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弗蘭西也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在弗蘭西身上,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也曾生活在窮困中,卻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的小孩,那個永遠心懷夢想的小孩。

這一句使我最感動了:“是的,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華椅子,不要花邊窗簾,也不要室內橡膠樹。我只要這樣的書桌,放在客廳裡,還有白牆壁。每個星期六晚上有一本乾淨的綠色記事本,一排閃亮的黃色鉛筆,削好放在那裡隨時派上用場。還要金褐色的碗,裡頭總放著一朵花,或是一些葉子,或是一些漿果,還有書……書……書……”這是弗蘭西在圖書館借書時的思想活動,讀來觸動我心絃,我相信,書中自有弗蘭西渴望的一切,在書中,她能體會到現實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糧對於物質匱乏的補充和潤澤。

當我再次回想起這句話時“回到家,弗蘭西坐在太平梯上看書,呼吸著暖暖的空氣,看著樹影舞動,讀著書,吃著零食,飲著冰水。”我似乎感受到了當時她那決心是那麼的堅強!

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這句話,讓我深受啟發,因為這也曾是我的願望。那時,我渴望長大後有能力將喜歡的書全部買下,這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了。但如今每當被物質和利益所困擾時,便想起我以前的願望時,我知道了原來我們心底最初衷的只是想要快樂而已。

是啊!何必讓這些帶來不快的物質利益取代了簡單的快樂呢,於是便捧起書本,享受那一份份回想的快樂。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3

“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心靈的感動便從這幾句話開始。

這本書對布魯克林那棵樹的描寫可謂少之又少,但就在這隻言片語中,弗蘭西把自己的生命比作那棵樹。她的卑微,苦悶,憂愁,努力就如樹幹一般,一點一點地長向長空,就如弗蘭西的生命,由貧苦的小女孩,成長為成熟懂事的女人,這個蛻變中的苦,恐怕也只有自己知道。

弗蘭西遺傳媽媽的堅強,爸爸的想象力,在圖書館看書來擴寬自己的世界,她會看著書做著白日夢,但其中卻不缺乏快樂,她是善良的,自己處境改變後,不忘回糖果店給窮孩子們一個希望——一次摸中大獎的機會,與此相對比的是一個布魯克林的護士,本來自己出身也很貧寒卻附和勢利眼的醫生,罵窮人的小孩,人與人的差別,或許就在這裡。

也許就如佩吉。·奧倫斯坦說的那樣,“生活並不公平,可是總能應付過去。”正是由於貧困,才磨礪了弗蘭西的性格。也許由於這個原因,弗蘭西和尼雷也會對自己的妹妹勞瑞產生同情,說可憐的勞瑞沒有了那苦,也就體會不到那苦中的甜了,這也是使心靈感動的原因之一吧!

這是一本小說,準確的說應該是成長小說。但也印證了作者的成長,甚至更多人的成長曆程。堅強似鐵的媽媽,愛好唱歌的爸爸,聰明伶俐的尼雷,努力善良的弗蘭西以及羅姆利家的女人,這所有的`人,每一個人作者都用那支神奇的筆去描述他們,自然他們身上都有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這本書教給了我另一個詞語——自尊。第一次弗蘭西說謊是因為老師要把南瓜餡餅扔進垃圾桶,第二次是由於弗蘭西想要小瑪麗送出的白娃娃。而媽媽則從來不這樣,甚至當酒吧老闆故意還錢給她,她堅辭不受,不受嗟來之食。也許由於如此,弗蘭西心裡揹著兩個謊言的自責。人可以受困,受窮,卻不可以失去骨氣和樂趣。

當蓋上厚厚書籍的最後一頁,心裡感動著,眼睛溼溼的。它一次又一次撞擊著心靈的柔軟之處,正是由於這種情感,我愛上了它的美,書讀完了,心靈的感動卻沒有停止……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4

差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這本書。有一些啟發和感悟: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長在移民區,生長環境貧困、卑微、髒亂,是一棵大大的臭椿樹,但是卻勇敢、頑強、樂觀,即使是在堅硬的水泥地面也能長出芽來。它又被當地人稱為天堂樹。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一個貧困的小女孩,她家庭貧困,有時候缺衣少食,經常被迫餓肚子,但是她卻有幸如飢似渴的讀書,是一個被書喂大的孩子。她發誓把圖書館的書從A讀到Z,最幸福的童年時光就是坐在樹蔭裡靜靜地讀書。這個愛讀書的小女孩靠讀書學會寫作和思考,甚至走上工作崗位,走出赤貧,跳出那方貧窮天地,走上創作之路,開啟自己幸福的美國夢。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一個赤貧的家庭。雖然極其貧窮,父親靠在酒店給人唱歌賺點小錢,母親靠幫人做清潔填補家用,但是,爸爸即使只有一套禮服也總是能收拾地乾淨筆挺,皮鞋、紙做的假領子也一樣鋥亮挺括,儼然紳士。母親更是能幹利索,總是能把一貧如洗的家和做清潔的地方收拾地非常整潔。最值得敬佩的是媽媽聽從不識字的`姥姥教誨,從孩子們生下來就給孩子們睡前讀書,《聖經》、莎士比亞,在那樣一個極其貧窮的時代(二十世紀初)反反覆覆地給孩子讀書,以至於孩子們都能背下來了。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還是一個時代,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那樣一個物質極其匱乏的時代,人們能夠堅強地克服艱難,頑強地生活下去……

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這幾個關鍵詞:堅強、樂觀、拼搏。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5

“原諒是一份價值不菲的禮物。而且一分錢都不要花。”這句話出自美國著名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弗蘭西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許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種調味料:母親偏愛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貧寒,在學校飽受輕鄙。面對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始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終於為她開啟。

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裡,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著生命的歌。

弗蘭西是一個孩子,但是她飽嘗了大人們為生計奔波的艱辛: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著,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著:“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這個護士出身於布魯克林,可是當她飛黃騰達以後,她選擇了忘本——這也是人性的一大悲哀所在。

我放下書去品味的地方在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弗蘭西去她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重新觸控那些舊日時光。她想記住它們的樣子,但再也不會回到過去的生活。成長的經歷逐漸塑造了你現在的.樣子,但我們需要用更多新的經歷去填充新的生活。

每一本書,每一個故事都應該有一個主題。而這本書顯而易見的主題就是成長,是經歷了更多的人和事,逐漸的打開了自己的視野,發現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去追尋它的過程。那麼主人公的成長會帶給讀者什麼呢?我想了很久很久,最終的想法是,成長並不能帶來什麼,而是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遇到的事和主人公的思考,帶給讀者的體會與影響,這才是成長的故事的魅力所在。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6

作者貝蒂·史密斯(1896—1972),是德國移民的女兒,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經歷與這部小說主人公弗蘭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學完成了初步的知識積累。後來她進入大學學習新聞、戲劇、寫作和文學。《布魯克林有棵樹》是她的主要作品。

本書的'內容和書名一樣,樸實無華,讀起來感覺就像是一個朋友將她成長的故事在自己耳邊娓娓道來,非常的親切。

這是一個溫暖、有力量、令人感動的成長故事。

弗蘭西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祖輩是典型的新大陸移民,連著幾代人都在白手起家的美國夢中浮沉掙扎,母親做清潔工,父親酗酒,時常無業,到死也沒有留下什麼財富,因有弟弟妹妹,她還不得不輟學,早早打工賺錢養家……

用消極悲觀的觀點看,弗蘭西沒理由幸福快樂,然而她始終保持著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通過堅韌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去爭取受更多的教育,最終收穫了自己的幸福。

這本小說自面世後就成為青春文學、布魯克林歷史的經典、乃至美國精神的縮影。

看完後,我想起了餘華的《活著》。苦難本身不是好東西,但很多時候,生活並沒有給我們太多的選項。我們只能選擇接受或者逃避。如果把苦難視作生活的一部分,接受它,試著和它和平相處,讓它磨礪自己的性格,那麼苦難便成為一筆寶貴財富。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祖母睿智、茜茜熱情,凱蒂堅韌。奧普拉·溫弗瑞說:我想,在我成長過程中讓我最受感動的一本書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了。這的確是值得大力推薦的一本書了。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7

天堂樹,不擇環境,它何時何地但能萌芽,成長。——題記

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含著金湯匙出生,註定一輩子都能享受著富貴與榮華,不用為生活擔心什麼;有些人卻出生於極貧窮家庭,連一頓溫飽都是奢求。主人公弗蘭西就屬於後者。

弗蘭西,一個11歲的小女孩,擁有著花一樣的年紀,卻被貧窮的家境逼得不得不提早成熟。“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她的身上毫不違和,她學著大人的模樣,撿垃圾,購物,打工養活家庭……

可命運不公,小女孩用單薄的肩膀扛下了家庭,上帝卻並沒有被她感動,反而變本加厲,讓唯一深愛著她的父親早逝,有著骨肉之親的母親卻又偏愛著弟弟,甚至是學校裡的同學老師都看不起她,她幾乎得不到其他的愛與關懷。

我想,如果我是弗蘭西,肯定是熬不過去了,但幸好我不是,因為這個小女孩用自己的堅強與毅力,活出了旁人意想不到的人生。她從不因生活的困苦而低頭落淚,或是感到羞恥,她為她所擁有的而驕傲,因為這樣的生活給了她堅毅的心,給了她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

說實話,小弗蘭西對書的熱愛,對夢想的堅定,驚豔了我。

她對人生的達觀,更是令我不禁想起了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他們都是用自己的人生態度,在困境中涅槃重生,最終達到了他人意料之外的高度。小弗蘭西就像在烏臺監獄裡關了一百多個日夜後,來到黃州時的蘇東坡,興許,家庭就是小弗蘭西的“烏臺監獄”,而夢想和書籍就是她的“黃州”。

天生的貧窮是很難改變的,但幸好只是物質,不是精神。

“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所饋贈的一切,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是小說的結語。

小說結束了,但弗蘭西的故事還未結束,她會如結語所說的那樣,過著充實自在的生活。

那我呢?我的夢想又在何處呢?這是看完書後我對自己的提問,亦或是現在的我對將來的提問。夢想,我想過很多次,也換過無數個夢想。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確實,我沒有一個像小弗蘭西那樣堅定的夢想,或者說,我不知道我的努力讀書是為了什麼。那夜,我思索良久,找到了自己的“黃州”。我想當一名律師。為什麼想當?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的前路不會再虛無縹緲,我會像小弗蘭西一樣,追夢,哪怕身處“烏臺監獄”。

我的心中種下了一棵天堂樹,一棵在何時何地都能肆意生長的天堂樹。

天堂樹在昏暗中成長,但幸好,她的頭頂是一整片浩瀚星空,為她照耀前方,哪怕光很小。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8

這本書很有愛,我有點覺得不可思議。堂堂美利堅合眾國居然也會有這麼窮的角落,而且這些人都能活得那麼開心。

主人公弗蘭西和這個街區的其他幾戶一樣,出生在一個夠窮也夠過日子的家庭。她媽是清潔工,性格堅毅,不愛表達感情。她爸是在酒吧賣唱的,開朗,熱愛生活,性格軟弱,多愁善感,所以經常借酒消愁,但往往是愁更愁。她弟,是天時的化身,除了不愛學習,其他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她自己,性格內向,從小不結交人類做朋友,天天以書為伴(書呆子的成分極大),愛學習(怪胎),算是個自學成才的知識分子。這一家四口(後來爸死了,又添了個女兒,但她在此書中的戲份可以算是一個路人甲般路過式人物)在布魯克林這個充滿移民後代的窮卻和快樂的地方過著平凡無奇的生活。

要知道孩子是會長大的,長大了就會難免有些想搞早戀的非分之想,至少在中國,這是全社會重擔打擊的焦點。可美國的家長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經之路,他們只會開導孩子要找怎樣的人才算一個好的伴侶,才能有益一生。說實話,這也是我不愛國的一大原因。那兩個孩子在有這方面意識後作者做詳細描述的那章節是全文最吸引我的.部分,別說我膚淺,別說我愚昧,你們可以把全年級的孩子都拉出來調查一下,我打賭有九成的答案和我給出的一致,也許是兩國文化、意識差異太大。我也知道,早戀不是好事,學校、家長都禁止也正常,可如果連這方面的想法都要完全封殺,那這就不是在幫助我們成長,這是在毀滅我們的青春。現在校方對男女關係過於敏感,哪怕只是異性的普通朋友,在走廊上肩並肩說說話開開玩笑都招來校領導的一頓教育。你們現在的所作所為都只會讓我們在將來長大後回憶自己從前的青春歲月時只有書本和課堂,難道這就是你們人為的完美、成功的人生嗎?

說嚴重點,再這樣對學生與異性來往如此過分的嚴抓嚴打,那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會是一片“斷背山下,百合花開”。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我沒看懂,但我羨慕他們的教育環境,為什麼我們一個千年古國都不敢和這個只有兩百年曆史的國家叫板?也許差距就是在這些細微之處拉開的。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9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者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

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

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裡,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著生命的歌。

弗蘭西是一個孩子,但是她飽嘗了大人們為生計奔波的艱辛: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著,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著:“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

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這個護士出身於布魯克林,可是當她飛黃騰達以後,她選擇了忘本——這也是人性的一大悲哀所在。

我在思考著:“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樹”指的是什麼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書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0

暑假裡,我讀了美國作家貝蒂斯密斯所著的《布魯克林有棵樹》,它講述了20世紀初紐約的布魯克林,一個叫弗蘭西的女孩的成長故事。

平平淡淡的開頭,帶我進入了弗蘭西的生活。漸漸地,我離弗蘭西的生活越來越近,也因為我發現了我與弗蘭西的共同點,弗蘭西就不再是一個角色了,她彷彿就在我身邊。我融入了她的生活,認識了她的家人,一起和她體味生活的一點一滴,我體會到了她生活的艱辛,漸漸地,我感覺到那些故事就不再僅僅是故事,那就是生活,因此,我被她以及那些生命的堅強所感動。

這本書很特別,它只是向我靜靜地敘述了一個很長的故事,沒有夾雜一句議論或者抒情,而我就靜靜地聆聽,一點也沒有覺得乏味。這就是它,靜靜地閃耀著人性溫情的光輝,卻也有著令人感動的無限力量。

那些生命,可歌可泣——

在弗蘭西畢業那天,她收到了已經去世了的父親提前為她準備好的畢業禮物——一束玫瑰與一句寄語。

讀到這裡,我的淚與弗蘭西的淚一起奔湧。

不禁想起,汶川大地震中,"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一定要記得我愛你!"一條未傳送的`簡訊,是一個母親的信念,她的母愛有不懼生死的力量,傳遞給寶寶和我們每一個人。那彷彿是一個誓言,無論生死,都永遠要用母愛保護寶寶。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人的生命如此脆弱。可是,就是有那麼多的生命,他們相信愛,他們相信愛是永恆的。雖然生命的活力離他們而去,他們的愛卻依然活在人們心裡。

《布魯克林有棵樹》,那棵樹是指弗蘭西,也指布魯克林的所有人,甚至是世界上的全部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像一棵樹,只有經歷了滋養和風雨,才能堅強地挺立,倔強地成長。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1

弗蘭西,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卻是一個擁抱夢想的女孩。

弗蘭西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在弗蘭西身上,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也曾生活在窮困中,卻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的小孩,那個永遠心懷夢想的小孩。

“是的,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華椅子,不要花邊窗簾,也不要室內橡膠樹。我只要這樣的書桌,放在客廳裡,還有白牆壁。每個星期六晚上有一本乾淨的綠色記事本,一排閃亮的`黃色鉛筆,削好放在那裡隨時派上用場。還要金褐色的碗,裡頭總放著一朵花,或是一些葉子,或是一些漿果,還有書……書……書……”這是弗蘭西在圖書館借書時的思想活動,讀來觸動我心絃,我相信,書中自有弗蘭西渴望的一切,在書中,她能體會到現實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糧對於物質匱乏的補充和潤澤。

回到家,弗蘭西坐在太平梯上看書,呼吸著暖暖的空氣,看著樹影舞動,讀著書,吃著零食,飲著冰水。——多麼幸福的場景,相信這一刻,女孩一定做著夢,夢中的一切是那樣美好。“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這也曾是我兒時的願望,兒時的我渴望長大後有能力將喜歡的書全部買回家,這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了。如今每當被物質和利益所困擾時,我便想起兒時的願望,原來我們心底最初衷的只是想要快樂而已,何必讓這些帶來不快的物質利益取代了簡單的快樂呢,於是便捧起書本,享受那一份快樂。

星期六的晚上,弗蘭西可以睡在幽暗的前屋,不必睡到自己沒有窗子的房間裡的小床上。她坐到前屋視窗。她不想睡。她聽見當鋪老闆陶莫尼先生剛度過一個花天酒地的紐約之夜,乘坐一輛雙人出租馬車回來了。他應該經常去傳說中的那些地方,如萊森韋伯飯店、沃爾多夫飯店這些地方。弗蘭西決定日後有機會自己也去。有朝一日,她會穿過只有幾個街區外的威廉斯堡大橋,到紐約市中心,看看這些漂亮的地方,從外頭好好看看。這是一個女孩對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的美好向往,用一種積極的心態,而不是消極和抱怨。小說沒有描述小女孩長大後的故事,但我相信,一個始終擁抱夢想的孩子,會實現她所夢想的一切。作文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2

兒子的語文老師要求兒子假期讀幾本書,其中一本《布魯克林有棵樹》,給他買到後,今天我一天把它讀完了,好感動!

書中主人公是一個貧窮而快樂的小女孩弗蘭西,她必須熟悉回收站每一種廢品的價格,因為只有通過賣廢品她才能得到一點點微不足道的零用錢;她必須知道如何買到完整的廉價發黴麵包,因為只有發黴的麵包才能為他們節省那麼一點點的生活費用她生活的條件那麼差,環境那麼惡劣,但弗蘭西卻有自己的辦法使自己快樂起來,她能在平凡中發掘快樂。她賣廢品得到的零用錢是稀少的,但她卻如視珍寶,她會小心的計劃,一些存錢,一些去買自己喜歡吃的小零食,雖不經花,但她卻樂在其中;她買的廉價發黴麵包味道固然不好,但她卻會纏著媽媽做獨特的美食,品嚐著這廉價卻飽含快樂的.食物;她每到週末都會去圖書館借書,雖然圖書管理員對她的態度不好,她卻不放在心上,每次借完書,她就坐到家門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濃濃樹蔭裡,她在這裡看著書,做著白日夢。這樣的時刻,讓她超脫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頓,她享受著、快樂著,就這樣,她拿著一本書,守著一碗零食,獨自一人在家,看著樹影搖曳,任下午時光溜走,這是一個小女孩所能達到的化境。她就這樣看著書,與世界和諧共處著,心裡頭快樂著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養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一個堅強的小女孩,在貧窮而溫暖的家庭的支撐下,始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大門終於為她開啟她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她告訴我們,要學會尋找快樂!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3

A Tree Grows In Booklyn.一本關於成長的勵志小說,文中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溫暖質樸,令我久久回味!它的中文譯名叫《布魯克林有棵樹》。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和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這些在我看來,都是表面的東西。高貴的,是人的內心!小說主人公叫弗蘭西,一個貧苦人家的女孩,尊嚴!在弗蘭西身上無時無刻都存在著。命運與家庭似乎皆不眷顧她,媽媽偏愛弟弟尼雷,甚至安排弗蘭西中途輟學供錢讓弟弟讀高中,而忽略了本來成績優秀的弗蘭西。弗蘭西沒有認命,也沒有氣餒,她自己掙錢報讀了臨時大學,自學考取了比弟弟更加優異的成績。她的尊嚴永遠高人一等!

弗蘭西在維護自己尊嚴的同時,也尊重著每一個人。弗蘭西改善生活環境後,特意回到貧民區的糖果店,付給了老闆所有所謂中獎禮品的錢,叮囑老闆要不著痕跡地給窮孩子們中獎機會,讓孩子們得到驚喜和快樂,彌補了自己當年多麼渴望卻從未得到過中獎禮品的遺憾。她的愛心與善心令人感動!

弗蘭西的堅強成長,終於令母親敞開心扉:“尼雷不如你聰明,不如你懂事。他性格孤僻,不喜歡讀書,如果不讓他上學,他永遠都只會是一個壞孩子。而你不一樣,你會思考,你會拼搏!媽媽從不擔心你,你的心裡駐著一棵樹,一棵天堂樹,屬於布魯克林的那棵樹。”

結果的確令人意外!原來媽媽是愛她的,只是愛的`方式是如此的別樣,不同。

童年的不幸,並沒有將弗蘭西擊倒,反而使她擁有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可她對待每一件事的態度都是不逃避、不懼畏,勇敢地面對各種挫折和坎坷。小說裡,弗蘭西在成年的那一天,對自己溫柔地說了一句話:“再見了,弗蘭西。”是的,她明白。她知道自己終有超凡脫俗的一天!即使這過程是多麼的艱難。

“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所饋贈的一切,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是小說的結語。輕輕地合上這本書,感動!在我的心裡一點一點地湧起,慢慢地將我包圍,讓我充滿了力量。

哦!原來,布魯克林有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4

成長的路上必有坎坷,他們一次次的嘗試打破你的決心。不過,不要怕,“長大”會治好一切的。

——題記

在故事線中,主角弗蘭西的背景並不景氣,甚至可以可以說是貧窮。她的父親約翰尼是個侍者,他帥氣、瀟灑,但是缺少掙錢養家的能力;母親凱蒂是個清潔工,她溫柔、賢惠、會持家,儘管對尼雷有些偏心,可是弗蘭西仍然很愛她;弟弟尼雷比她小一歲,卻像個大人一樣勇敢,有時對外界的事物裝作習以為常。卻在學校裡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小孩。

弗蘭西面對成長既期望卻又擔心。在成長的路上,面對母親的偏心,父親的逝去,老師的不理解等痛心的事情,卻總是一個人擔了下來。她從不像那些沒有同情心、心靈髒的落滿了灰塵的人相處,因為她知道那些對她帶來的只有傷害,於是她對外界事非常警惕,甚至連好朋友都沒有。

對這個腐敗、骯髒的社會來說,弗蘭西這樣品性端正的'人異常少見,她不會像小賣鋪老闆一樣欺騙孩子們,而是選擇讓其中一個孩子有一次感到願望成真的機會。這一點最可以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布魯克林有棵樹》中的樹指臭椿樹,臭椿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做“天堂樹”,這是一種少有的連水泥地也能長的出來的樹。雖然在整篇小說中對這種樹只段不提,或者是幾乎沒有寫。但是可以隱約感覺到,這種“天堂樹”就是代指弗蘭西這一類的好人。

小說中還寫到了很多站在玻璃房裡扔石頭的人。他們明明也是窮苦出身,卻以相互踐踏為樂趣。而弗蘭西不一樣,她不忘自己的本命,對殘酷生活中不幸跌倒的人充滿了同情和理解。她和其它孩子的區別,大抵就在這裡吧。

這本書是對高潔品格的歌詠,也是在作者小時候遭遇的真實寫照。我推薦它,極力推薦它。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5

布魯克林在哪裡?那裡有什麼樹?帶著一系列的問題,我翻開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

這本書是美國著名作家貝蒂·史密斯寫的,書中主要介紹了: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弗蘭西一家雖然有時吃黑麵包,有時甚至捱餓,但他們一家人依然過得很開心。清貧而又快樂的生活,隨著父親約翰尼的去世,變得更加困苦。母親偏愛弟弟,弗蘭西在學校受人輕視,就算是這樣,她卻像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一樣,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

弗蘭西是一個堅強的人。她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也使她受益終生。她還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女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永遠心懷夢想。

她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打開了另一扇窗。當我看到她和弟弟尼雷把暑假打工掙的錢交給媽媽,媽媽偷偷掉眼淚那一段時,讓我感動萬分,他們還是懂得感恩的`孩子。

讀完這本書,我終於明白了“布魯克林有棵樹”裡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應該也有一棵這樣的“樹”,通過自己的努力,它也會茁壯成長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