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8W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彙編15篇)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1

鐘錶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能夠發現,由於生活中經常接觸鐘錶,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鐘錶上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了必須的認識,對生活中的整時有必須的感性生活經驗。但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沒有構成可操作性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些,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領學生經歷認識鐘面和認識整時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然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和深化。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經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一、處理較好的方面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一年級學生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所以,讓學生在自我喜歡的“猜謎語”中匯入,之後用課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鐘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一方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整體上建立鐘錶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2、注重培養觀察本事。培養觀察本事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我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經過觀察,說說自我的發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彙報自我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我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必須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經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重視動手操作實踐。“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必須的難度,所以需要很多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實物鐘面,結合教學資料,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錶,為學生供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的機會。

二、不足之處:

1、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教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

2、提出的問題方向不夠明確。如在讓學生觀察三個鐘面,讓學生找出三個鐘面的異同點時,我讓學生說說從三個鐘面上你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提得太泛了,使學生抓不住要領,答不到點子上。應儘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比如問時針和分針指在哪裡,有什麼共同之處,這樣答問的範圍便受到了限制,才不會產生歧義。所以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摸清抓準、切中要害,使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

3、課堂中,學生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夠廣。

4、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如果我的語言能更活力、豐富些,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再豐富些,這樣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

總之,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使自我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本事,不斷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2

國小階段,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國小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個人認為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於是我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特別多,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主要採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實行幫教活動,每一個學困生都找到一個學習優秀的好朋友來每天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輔導和考試,教師定期進行抽查。

(2)我作為數學教師每天的工作計劃中就有關於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3)學困生自己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以不斷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學中,我明視訊記憶體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氣氛不活躍,合作流於形式等。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要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在國小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最撓頭的是怎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裡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儘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麼大的容量,由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學習中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以我現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麼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於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方法,更有甚者連練習題都不願意做。而對於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這樣差生會更差,作為教師應該及時補差,不讓學生掉隊。

總之,我覺得,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收到實效,避免失誤。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3

《加或減》是依據國小生學習的心理特徵,用學生喜愛的遊戲為素材設計的一種數的計算的學習活動。藉助富有合理數學意義,包含情感價值和數學價值的“邏輯圖式”這一學習載體,使學生在趣味有益的遊戲活動中參與“加與減”的整合,親歷“再創造”的過程,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到許多問題能夠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交流的工具。

學習背景材料是學生入門的基礎,僅有學生對學習背景材料感興趣時,才會主動地參與學習。把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引入課堂,學生倍感親切,參與慾望強,促進了學校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日常數學背景的聯絡。要學生講出遊戲中的數學,學生感受到遊戲中也有數學,學數學有用。而將設定成遊戲狀態的“邏輯圖式”展現於學生面前,使枯燥的計算資料巧妙而自然地還原於生活,拉近了數學與學生間的距離,增強與數學的親和力。

以“講一講,問一問、喜歡哪個組的方法?”為啟迪學生思考的“導火線”,學生用熟悉的經驗自我去攝取資訊,分析資訊,猜測想象。在實踐操作,觀察比較,驗證推理、討論爭辨中分析眾多觀點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別人思考的長處,儘可能想辦法完善自我和別人的觀點。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僅僅掌握知識,並且思考知識,詰問知識,批判知識,創新知識。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4

本節課主要教學和在100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課初首先呈現的是某校圖書室第七週各年級借書情況統計表,並根據表中的已知資訊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求和問題:二年級和三年級一共借書多少本?列式:143+126=?由於這個問題涉及的數量關係比較簡單,所以有利於學生在列出算式後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計算方法上來。

考慮到學生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所以此處我讓學生自己嘗試算出答案。交流方法時,一種方法是出示計數器,進行直觀計算。之後引導學生運用對筆算加法的已有認識解釋自己的計算過程,並通過交流,突出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時也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從個位加起。

在此基礎上,我詢問學生怎樣才能知道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呢?及時指出:“算的對不對,要驗算才知道。”由此,引導學生用“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

隨後的練習採用“想想做做”,第1題,出示已經給出的豎式進行計算,進一步突出筆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鞏固已有認識。此題,學生計算過程中沒有什麼困難。

第2題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並驗算”,學生在計算中,基本上掌握了三位數的筆算方法: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從個位加起。

第4題,是一個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通過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能使學生感受到剛剛學習的筆算加法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5

本節課是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理解約分和最簡分數的意義,掌握約分的方法,難點在於判斷約分後的分數是否是最簡分數,事實證明學生在實際運用時的確掌握不夠理想。

經過反思,《約分》這節課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1、約分的概念是把一個分數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從約分的概念看,約分的結果不一定是最簡分數,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來分數的小就行了,這樣學生在做題時容易產生誤解,只要數約小了,約分就結束了,因此結果也不是最簡的。在此,我跟學生強調雖然約分的概念是沒要求要約到最簡,但是我們所有約分的`題我們都要求要約到最簡,這樣統一要求,學生就清楚了。

2、學生知道老師要求約分的結果要最簡,但是結果不是最簡時有的學生判斷不出來,因此也出錯,如2/18,22/14等。還有的分數學生判斷不出是否是最簡分數,特別是分子或分母是一個較大的質數時,學生誤以為是最簡分數,如17/34,19/57等。我跟學生強調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質數時,就驗證分母或分子是不是這個質數的倍數,如果是那麼這個分數就不是最簡,如果不是倍數關係,那這個分數就是最簡的。

同時還補充講解了一些約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數先消零在化簡;分子分母都是偶數時先用2去除;倍數關係時用分子去除等等。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9

《通分》這一節安排在最小公倍數的教學之後,是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應用。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和同分子分數的比較大小,緊接著出現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要比較大小,學生有了先前約分時要利用分數基本性質的經驗,因此很塊想到了要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變相同。但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要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怎樣找到公分母。學生很快想到了要將兩個分母相乘然後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將分數通成與原分數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大的分數。當然,學生這樣想也是沒有錯的,這也是通分啊,同樣也可以比較出兩個分數的大小來。

然而,教材上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數去通分,也就是用兩個分數的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這樣通分的結果才是老師想要的!教學就是這麼死板,當學生說要將兩個分數的分母相乘的結果做公分母的時候,我雖然沒有當即扼殺學生的想法,但是也提出了{“最好不用這種方法,我們數學上所說的通分就是要把兩個分數的分母通成以最小公倍數為公分母的分數!”老師多可惡,學生的方法為什麼就不能用而一定要遵從教師的規定或者是課本的要求呢!其實回過頭來想想學生的思路,似乎更簡單,將兩個分數的分母直接相乘做公分母就可以了,省去了找最小公倍數的環節,還介紹了出錯的可能性呢!

一節課由於過多的強調了要以最小公倍數為公分母去通分,因此,後面習題環節的時間就顯得過於緊湊了些,學生對方法已經掌握了七八分,但是如果當堂課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的話,後面的作業中會出現岑出不窮的問題,這也是我最擔心的問題。教學就是這樣前怕狼後怕虎,也總是在畏畏縮縮中前行!時間總是最好的提升方法,可是畢竟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想在鞏固,只能是擠佔其他學科的時間,這豈不是又無可避免的剝奪了學生的受某種學科教育的權利嗎!老師啊,啥時候才能讓你在自己的課堂充滿自信的完成教學而不隨意開展所謂的加強訓練呢!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6

教師不能只把教案寫的詳細周全,滿足於“今天我上完課了,改完作業了,完成教學任務了。”而應該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為不斷創新,不斷地完善自己,為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師要反思的內容很多,但以下幾個方面經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一、總結精彩片斷,思考失敗之處

一堂成功的數學課,往往給人以自然,和諧,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師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在教學過程會出現閃光點。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精彩導課語,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重難點創新的突破點,激發學生參與學習過渡語,對學生做出的合理讚賞的評價語等諸方面都應該進行詳細記錄,供日後參考。在教學過程中,每節課總會有這有那的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時候是語言說話不當,有時候是教學內容處理不妥,有時候是教學方法處理不當,有時候練習習題層次不夠,難易不當。等等對於這些情況,教師課後要冷靜思考,仔細分析學生冷場、不能很好掌握知識這方面的原因。對情況分析之後,要做出日後的改進措施,以利於在日後的教學中不斷提高,不斷完善。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

班級中有一位男學生陳建數學成績是倒數的,平時又特別調皮,經常上課不認真聽講。一天下課他拿著作業本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問:“田老師,這道題怎麼做?”我接過本子,一看,見是我早上課堂裡剛剛講完的習題,他還沒訂正好。我心頭的怒火不打一處來,“你上課在做什麼?我不是剛剛才講過的題目?”

我這麼凶的對待他,我想這個學生也許現在還會記得我當時那副凶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好學生,我想我會心平氣和的為他講解一遍。即使他上課沒有聽。靜下來想一想,我這樣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實上,我壓根兒就沒想過這樣做有什麼樣的後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氣才敢來問我,被我這麼一吼,怕是弄巧成拙,本想他能改正不認真聽課的缺點,現在可能會使他更不喜歡聽數學,上數學課了。同時我也輕而易舉的把他的上進心給扼殺了。

事實上,像我這樣有意無意傷害學生的教師可以說是有很多。如果學生上課回答問題錯了,立即批評,要他坐下。學生能夠站起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本身一點就是勇氣可佳。更何況他舉手回答問題,說明他在認真聽課,他在思考。久而久之,學生肯定不會在上課時回答問題了。有的教師經常會說我上數學就是沒氣氛,舉手的學生就是這麼幾個。我想上面這點會佔了很大一部分。對於差生,教師的態度可能會更差一些,考不及格不會給好臉色看,還不停的說他學習這麼差,成績是倒數的,拖班級的後腿……

雖然學生只是小孩子,但他們也有自尊。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裡說:“任何時候都不會給孩子不及格的分數”,其用意是希望教師任何時候都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三、反思教育教學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要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困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加做,對於書各別特難的題目可以不做練習。

四、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真正在談到了教學目標。哪種教法真正能完成教學目標呢?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提出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

第一種教法是教師教知識,學生記知識,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

第二種教法,教師試圖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但是忽略了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替代了學生的學習,無法使每個學生學習有意義,有興趣,使學生全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

第三種教法,學生通過自己操作,自己學習,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完成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方面有較好的作用。但對於後面兩個目標有所欠缺。學生的情感,興趣沒有盡情發展。

第四種教法,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驗證聯想,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給了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驗證進而概括,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積極愉快的進入到運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幫助學生在乘法與加法進行建構,使學生獲得了真正的發展。

人無完人,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7

這節課時在認識8、9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引入時,我生動地運用了生活中買蘋果,蘋果太重需要分兩袋裝的生活情境,讓生由情景引發需要繼而引起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個目的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分成的規律,動手操作後,我還讓學生們同桌討論,互相說說自己怎麼分的,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8的分成學習中,孩子們在動手和合作之後都能按照規律(順序)來讀(背)分成,但在這裡有一點處理得不夠好:沒有讓更多的孩子把讀背規律這點掌握好,在這裡,如果我能多請幾個小朋友用自己兒童化語言來敘述,可能對規律,孩子們會掌握得更好。

另外,學習9的分成,我又一次讓孩子們擺學具,這裡就出現了重複的現象,也錯過了一個舉一反三的機會。如果能處理成:直接出分成讓孩子們運用剛學到的規律填數,可能效果會更好。

整節課下來,最大的一個不盡人意的地方在於,沒有關注孩子們是否注意聽課這點,也沒有提醒孩子們要注意傾聽,以上這幾個方面我還需要多多加強。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8

在我們班有一名女生長得很可愛,平時也很活潑,在老師講課時也能集中注意力聽講,對於本節課所學的新知也能理解,可是在練習時她總是東張西望。每次上數學課做題她都不能當堂完成,最多能完成5道題。所以每次做題時我總是要批評她,慢慢地我發現她在做題時不再東張西望,只是看著題發呆。這時我開始反醒自己。以一堂數學課,在做題前我對她說:“你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相信你這節課一定能完成任務。”下課時她雖然只做完了一半的題,但我並沒有批評她而是對她提出了表揚。就這樣我開始以鼓勵與表揚相結合的方式教育她……慢慢地她改掉了思想不集中的壞習慣,當堂課的任務也能當堂完成了。

這件事我懂得了對待學生要多些表揚、多些鼓勵、多些微笑。“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堅信每個人都會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充滿愛意的關切,會改變一個學生的行為;反之,哪怕是一次不當的批評,也可能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9

我覺得數學教學是一項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義的工作。

在數學課上,有思維比拼,也有對錯辯論,有積極的合作,也有巔峰的對決。如今的教學和我們兒時接受的教學方式真的是千差萬別,我們機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維已經不能被這些小精靈們所接受和滿足,他們個個使勁渾身解數,在展示自己的個性思維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繹精彩而又真實的數學童話故事。

不知不覺,挑戰成了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甚至是挑戰我,已經開始要求我坐到他們中間去聽發言的學生講課。在學生這種研究的勁頭下,我怎麼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這門課的教學,樂在其中,相識恨晚。在實施生本教育的過程中,我多次嘗試、反思、總結,較深的體會有:

一、放手讓孩子創新,適合他們的年齡階段的創新

我們確實比學生考慮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覺的想為他們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學生怎麼去想,怎麼去做,但是我們想的不一定被學生喜歡和接受,所以還是讓他們迴歸這個年齡段最真實和最自然的思維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創新的東西。

數學課上在講十幾減幾的題目時,有不少他或許是沒認真聽老師的課,或許是他就是願意那麼去想,他就願意把12—4分解成12—3—1,在我看來沒有必要,這和12—4有什麼區別,但是人家就是喜歡這麼分解,而且又做不錯,那我們有什麼理由說不好呢?顯然書上沒有提倡這種做法。如果讓學生去編書,他們也許會加入這種方法。

二、教師要教的少,讓學生學的多

這一點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一點體現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時,意味著教師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讓學生學的多,怎麼樣學生才願意學。課前的準備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戰的,如何在課前設計有趣味性、有探索興趣的問題,這是一節成功研討課的關鍵。起初,預習並不順利,學生只是作為一項任務把它完成,再加上孩子的識字寫字能力還很差,所以預習作業往往完成的不佳。

低齡兒童對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就不是很強,但是對於挑戰性的任務甚感興趣,比如,和別人比賽誰的方法好,誰學會的快,誰能自己解決較有難度的事情,誰是第一個完成任務的優勝者。正是基於這些易刺激學生大腦興奮的誘因,我在預習中多加入了挑戰性的問題解決,學生的興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動提高作業的質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10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嘗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如第二冊“元、角、分”的教學,結合教材中的實踐活動,我創設了“小小百貨商店”的情景:把學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標上價錢。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買賣商品的模擬活動,讓其中的一人當售貨員,其他的同學當顧客,“顧客”要把選中的商品的價錢準備好再交給“售貨員”,若給的錢數不對,其他同學要指出,角色要互換。然後,我拿著一支標價9元7角4分,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你若想賣這支筆打算怎樣付錢?有幾種不同的付錢方法?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元、角、分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給學生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係,使學主放膽交流,敢於創新。

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教學中,只有在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才會更高。可見,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和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是學生主動創新的前提。在課堂上應給學生提供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的機會,使教學更容易體現“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彙報總結——鞏固、實踐”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如,教學“8加幾”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用學習9加幾的方法來學習8加幾,讓學主觀察課件、擺小棒、討論,歸納出8加幾的計算方法,最後通過練習、遊戲鞏固本節的內容。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展。

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生在民主開放的課堂中改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改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主動去發現數學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尋求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注重培養學主的語言表述和組織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絡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遊戲。故事匯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如,教學“認識圖形”時,小組合作學習,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長方體、正方體角的特徵、邊的特徵,通過相互交流、補充,就能較完整地歸納出長方形、正方體的特點。然後我讓學生動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進行多次的練習,整堂課氣氛十分活躍,通過遊戲,在輕鬆、愉快、和諧的環境中,學生們學得很開心,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不但學得快,而且記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如教材中9加幾的這一節,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語言來描述運算方法,通過教師的教讀,學生齊讀,抽讀,同桌互讀,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表述,然後在例2讓學生自己擺學具,在小組內互說運算方法,進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對運算方法用語言有條理地表述。從這些小細節裡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編寫者們的編寫理念,是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歸納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意會與言傳的必要性,通過對知識的文字語言描述,同學們看法、思維互動推進,完善了自我認識。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

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對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一個學生的觀點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學“認識圖形”時,在鞏固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學具擺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圖案,而每個學生所拼的圖案都是被認可的。

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在課堂中應巧妙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慾望。如當某位同學提出創造性的解法時,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為“X氏解法”,號召全班同學向他鼓掌,對他說“你真棒!”

當某位學生的創造性解法不夠成熟完善時,教師下課後和他一起探討;當學生的創造性解法明顯不對時,教師首先肯定他的創新意識,然後幫他分析錯誤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紙,剪成蘋果狀,一個蘋果上寫一個算式,然後請孩子們來,“摘蘋果”,如果孩子答對了,全班小朋友就對他說“對對對,這個蘋果屬於你。”如果答錯了,就對他說“錯錯錯,請你繼續再努力。”通過這些激勵性的語言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保護其創新的熱情。

總之,現代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取得一個裝知識的袋囊,而是從多方位、多角度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開放式教學,如何為開放式教學提供更完整的理論體系,如何處理好開放式教學中“放”與“收”的關係,這些都是開放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然而教師在鑽研新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適當地應用開放式教學,對於學生的自主發展、創新思維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高都將有較大的幫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11

半年來,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針對半年來的工作,作出如下反思,希望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以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堅持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及時批改作業

備課中,我不僅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課前做好充分準備,課後寫好教學反思。佈置作業有針對性,有層次性,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分類總結,進行適且的講評,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正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努力增強我的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使講解清晰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們的主體作用,讓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注意精講精煉,在課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動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總之,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困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缺點:如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現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等。今後在工作中,彌補自己的不足,爭取取得好成績。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12

6月3日,我和國小數學教研員到我縣一所村完小,聽了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課的內容是"幾個幾,老師的教學出現了3個知識性的錯誤,我說兩處:

錯一題目:一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4個蘋果為1000克,1個西瓜有多少千克。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數量關係和單位名稱時,卻出錯了。

錯二題目:6根胡蘿蔔換2根大蘿蔔,9個大蘿蔔換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能換幾個胡蘿蔔。教師也找不到直接的等量關係。

評完課出來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教師閱讀年,我們都在積極倡導教師讀書,作為村完小教師,應讀什麼書,才更適合我們。我想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吧:

一是要合理安排時間。農村國小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常常連晚上也會被搭進去。上班時間讀書幾乎不大可能。雙休日、春秋假、寒暑假應該是教師安排讀書的好機會,要合理分配好,充分利用好。

二要切合工作實際,先讀懂教科書。教育書籍浩如煙海。獅子大開口,什麼書都要讀,只會什麼書也讀不好。根據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及研究活動的需要,先讀懂教科書;在會上課之後才“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缺啥補啥,“對症下藥”,無論對工作還是自身都是很有裨益的。

三要結合自身,讀些提高自身素養的書。每個人的生性差異,決定著不同讀書興趣的形成;個人讀書興趣與所學專業有別,又導致其知識結構上的盈缺。針對自身知識結構的特點與現狀,在力求專業深度和新度的同時,適當讀一些興趣與專業以外的書籍,不但能完善和拓寬知識結構,培養更廣泛的閱讀興趣、更精深的人文素養,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也許我的觀點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至少不會得到領導的認可,但我還是認為,如果一名教師連教科書都沒有讀懂,你叫他讀聖賢書、寫讀書心得,又有什麼用。

但願我的觀點能給村完小教師一點啟示。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13

在各位老師前輩的指導下,我執教了二年級上冊《複習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節複習課,反思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有成功,也有遺憾。

首先先說說個人認為成功的地方,如下:

一、活動化的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本節課在組織教學材料時,創設一個去貓數學樂園玩這個生活情景,將學生置身於現實問題的情景中,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同現實生活緊密聯絡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瞭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還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解決一系列問題,學生成了遊玩的主角,並在玩中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整堂課,學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參與熱情,師生、生生、群體間都在互動,學生玩了,樂了,也學了。

二、加強對比,加深對用乘法解決問題的理解。

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數量關係的分析,並在多處地方設計了對比,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觀察、去討論、去爭辯,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例如:“把小女孩澆了4棵樹,小男孩澆了2顆樹,兩人一共澆了幾棵樹?”與“小男孩澆了4棵樹,小女孩澆了4顆樹,兩人一共澆了幾棵樹?”進行比較,明白加法與乘法的區別,接著追問,4人澆了多少棵,9人呢?引導學生比較,使學生髮現這些題的共同點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再如摩天輪這道題,通過三道算式的對比,瞭解到乘法與除法直接的聯絡。

三、重視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感覺本節課最出彩的地方是在解決了4人、9人澆了多少棵樹後,教師繼續追問,你還能知道幾人澆了多少棵?小朋友很自然說出5人,6人、7人等人澆了多少棵,再通過一系列的對比,發現從上往下看,每人澆4棵,澆得人數越多,澆的總棵樹就越多,並能很順利的解決10人澆了40棵,11人澆了44棵。很自然地向學生滲透了函式的基本數學思想,並運用規律解決了簡單的數學問題。

四、練習設計層層深入,重視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在本節課中,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將數學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中,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獲得思維的發展。如第一層次:基本練習;第二層次:對比練習;另外還有拓展練習、綜合練習等,每個層次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和明確的目標。如“小紅和小強各要寫48個大字,小強每天寫8個,小紅每天寫6個。要寫完這些字,小強用了多少天?小紅呢?”另外還有“小明帶了24元買禮物,正好花完,他可能買的是什麼?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記錄下來。”那一題,這些都需要學生能在較多的已知條件中,正確選擇有用的和必需的數學資訊,而不受多餘條件的干擾,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開始的基本練習有些簡單,口算卡適當加一些乘加乘減會比較好;另外在植樹的那道題目結束,要是新增一個乘加的題目,那麼後面的“小明帶了24元買禮物,正好花完,他可能買的是什麼?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記錄下來。”這道題小朋友就有地方下手了。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14

研修馬上就要結束了,回首這六天的緊張的研修經歷,我感到我獲得了很多很多的東西。

在網路研修的日子裡,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開啟電腦,登陸“山東教師教育網”,觀看視訊、閱讀文字、完成作業、撰寫反思、發表評論、瀏覽簡報所有的這些已成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學習解決了我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難問題,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駕馭課堂、把握教材、交流溝通、教學設計、班級管理、教學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更新了教育理論,豐富了教學經驗,為今後從事語文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同時也結識了許多優秀的教師,開闊了視野,充實了自己。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做到以下幾點:

1、自我反思。從以往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得失。

2、不斷學習。讀書是提高自我素養的良好基礎,一桶水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斷學習,成為長流水。

3、經常交流。他人直言不諱的意見與建議可能是發現不足、糾正錯誤的有效途徑。

要聽真言,會聽真言,才會有提高。總之,回顧這次研修學習,可謂收穫頗豐,收穫的是一名專業教師專業成長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對於這樣的學習來說,也許我們付出的是忙是我們今後工作的資本。並且這樣一種學習方式,從傳統的培訓模式中走向網路平臺時,產生了極大新鮮感和神奇感,更重要的是這個平臺給我們提供了無限廣闊的交流空間,我們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有許多問題,困惑、思考、收穫很難有機會傾情表達。最後由衷的說一聲:“感謝你!遠端研修!”讓我們共同期待著新碌,但我們收穫的卻是提高。

國小數學教師研修反思15

本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小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麼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鑽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鑽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

3、藉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週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湧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