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作文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7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資格考試作文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資格考試作文範文

教師資格考試作文範文1

謀學生之利解學生之憂

——責任是為人師表的靈魂

“責任重於泰山。”責任雖然會給人施加很大壓力,但是也給了人承擔的勇氣。因為責任,我們堅強;因為責任,我們勇敢;因為責任,我們成長;每個人都要勇敢承擔責任,敢於擔當。同樣,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更要謹記責任,有了責任意識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責任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風向標。有人說:“教師是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有人說:“教師是自我幸福的把握者,是學生幸福的引路人。”在每個孩子的心目中,老師是一個最親切,最智慧,最偉大的形象。作為一名教師,責任是一種使命,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是教師的基本準則。學生是否能在學校學到知識,是否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否將來能夠成才,很大程度上在於老師是否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許今天盡了小小的責任,說不定明天成就的是國家的棟樑之才。

責任詮釋了師德內涵,閃耀著最美的光輝。汶川地震中犧牲的人民教師譚千秋,正是因為責任,他用他那天使之翼般的雙臂,詮釋了一位人民教師的職責,他在生命最後一刻綻放出的光芒,足以讓其有限的生命變成永恆;最美教師張麗莉的奮力一推使兩個學生免遭災難,而自己卻被車碾斷雙腿,用自己的身體挽回了學生的`生命。他們責任意識猶如冬日裡的一縷陽光,傳遞著正能量,他們的善行感動國人,他們的壯舉詮釋了師德內涵,閃耀著“最美”的人性光輝,他們不愧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楷模。

有責任心的教師需要有敬業的精神。敬業,是對自己的尊重,對工作的尊重,是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優秀品德和人格。這種內在的精神,是鼓舞人們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工作的強大動力,是一種對事業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奮鬥的動力以及事業成功的保證。教師的責任,是使無知的玩童變成了優秀學生,是使迷惘的青少年成為祖國棟樑的武器。只有教師真正做到對教育事業心存敬重,以苦為樂,以苦為趣,才能產生巨大的拼搏奮鬥的動力。

總而言之,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責任是每位教師應盡的職責。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曾對他的員工說:“人可以不偉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心。”責任就是一份承諾、一種約束、一股動力。讓我們用慈愛呵護純真;用責任孕育成長,用希冀放飛理想,盡職盡責用自己的雙手默默耕耘,托起明天的太陽!

教師資格考試作文範文2

高爾基說:“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讀書是和高尚的人在交談。人需要博覽群書,但是真正在人身上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讀懂、讀通、讀化的那幾部書。對一個教師而言,更需要好讀書、讀好書,在掌握閱讀方法基礎上,不斷增加知識儲備。

教師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閱讀書籍並不是多多益善,因為過多的閱讀反而抓不住重點,教師需要明確自己閱讀的重點和掌握一定的方法。毛澤東在讀書的時候非常反對只圖快而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對於一些文集,他都仔細鑽研,反覆誦讀和詠唱。這種讀書方法也可以指導教師日常的閱讀,在書籍中抓重點,努力吸收取其精華。如果一味地貪多貪快,不要說能夠全部吸收,可能連讀得懂和讀得通都難以達到。

教師需增加知識儲備,豐富閱讀內容。一直以來人們頭腦中都有誤區,認為語言老師只需要仔細研讀語文書本;物理老師只需要關注物理教科書;生物老師只需要專注生物教材。殊不知不同學科的老師跨學科閱讀,增長不同學科的.學科知識,可以更好增加授課內容。如果各個學科老師的專業知識過於單一,不僅造成思維侷限,而且授課內容過於單一,不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的培養。

教師需將書本知識轉化為教學實踐。如果書本的知識沒有經過實踐,它永遠是教條的、死板的、沒有生氣的。亞克敦一生讀書多達7萬卷,但卻一篇像樣的文章都沒有問世。一位學者這樣評價:“就像沙漠吸收流水,雖然喝了一江春水,最後卻連一泓清泉也沒有噴湧到地面上。”對於一個教師而言,這樣的做法極不可取。書本的知識永遠是刻板的,如何將書本刻板的知識轉換為對現實行動的指導,是一個老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否則,教匯出的學生永遠不會有創新。

一個優秀的教師需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需要増加知識儲備,豐富閱讀內容;需要將書本知識轉化為教學實踐。只有不斷提高閱讀數量,才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只有不斷増加閱讀質量,才可以真正做到學高為師;只有將閱讀知識轉化為實踐,才可以為學生樹立真正的榜樣。

教師資格考試作文範文3

知行合一,貴於行之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的這句話,無不訴說著這樣一個道理——學貴於知之,更貴於行之。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過:“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千百年來,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總在為我們闡述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於實踐。

其實把聽與見結合而論便是知,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怎能有所作為?古人常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如果沒有博觀或者博聞,想必無論是誰也是無處可取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張。“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動—知識—再行動”的教育思想。我們通過觀察、聽聞獲得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究“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樣一種境界。齊白石學畫蝦時,曾終日蹲坐在蝦池旁觀蝦的動態;徐悲鴻的奔馬圖,是他常在馬廄觀馬的結果;達·芬奇為了完成《最後的晚餐》,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到酒館、市集去搜尋人物形象,觀摩人物神態。這些名人的事例無不啟迪著我們要學有所成,就必須有“知”在肚裡,“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達到教師傳播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

單有“知”是不行的,要緊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學知,有遠見,但只空論,那不但不會美名遠揚,反會被他人認為是“空水瓶”,沒有真才實學。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孔子亦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學所知會胎死腹中吧。李時珍為確保所著醫術的準確詳盡,親自到深山採取草藥,向藥農詢問情況;徐霞客為完成遊記,跋山涉水,遍遊名川大山,歷經許多城市;巴爾扎克為了使書中人物具有獅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親自到非洲獵獅;托爾斯泰為了刻畫逼真的戰爭場面,曾親自前去戰場觀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證明:實踐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驗證所“聞”所“見”,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義上的“知”。

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參與課外活動、觀察自然環境等方式,使學生體驗生活、體驗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間還有兩個字便是做到。懶於動手實踐,只會運用書本知識空發議論,那隻會給人留下笑柄。昔有趙括紙上談兵,最終敗北;今有學生空談理想,最終無有成就。

學習知識,不能只是聽,只是接受,更應該用眼、耳、手、腦等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實現聞、見、做的統一,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