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師教學隨筆(集錦7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W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集錦7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那麼,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集錦7篇)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1

高三語文因該把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和旨在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上。

第一: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語文課的教學設計應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學目標從單純地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轉向情感、能力、審美情趣的同步發展。語文課堂既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有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著眼於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語文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發展,因此我們要敢於“跳出”語文看語文。

第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和諧,教師和學生在自由愉悅的心態下積極參與教學就能限度地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師要設法創設愉快的學習情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體現“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人”的現代師生關係觀,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學的同時,儘量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選擇合適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允許學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學習課文,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不斷把教學引向深入。教師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力求有所創新。使用同桌夥伴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提高課堂上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第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與寫相結合。我們語文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用“以讀為主、自悟自得、讀法滲透”為特色的現代閱讀新模式代替以“內容分析、煩瑣提問、寫法分析”為特徵的閱讀教學舊模式,使閱讀教學返璞歸真,成為真正的閱讀能力訓練課,語言文化修養課。教師在閱讀指導上,要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出發,注重誦讀、感悟和積累,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獨特理解。

第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把“閱讀小課堂”引向“閱讀大課堂”。開放語文課堂,實施課內外結合,拓展閱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搞好課堂閱讀教學改革,“向40分鐘要質量”。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把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希望全部寄託於課堂教學,把學生的閱讀視線限制在課本上。現代社會已經進入資訊時代,課堂上所獲得的內容遠遠達不到廣泛閱讀的標準,所以閱讀課堂教學必須是開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教學資源,跳出教材,放大閱讀範圍,把“閱讀小課堂”引向“閱讀大課堂”。引導學生讀書報雜誌、“電子書”(電腦、網路、光碟)和“無字書”(自然萬物、人情世故等),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裡學習閱讀、積累感悟、提高能力。

第五: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補充,實現超文字閱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但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上要慎用。曾看過這樣一事例:一堂優質課《蘑菇該獎給誰》,一開課教師就讓媒體展示了故事的動畫,師複述內容,生提問,就是不讓學生讀書,用多媒體取代了對文字的解讀。閱讀,就是把文字元號轉換成圖象,多媒體運用得不當,剝奪了學生轉換語言符號的訓練。

總之,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學生其他素養的發展必須通過理解和運用語言來實現,我們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堅守屬於自己的那塊領地。讓我們一起共勉。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2

大學聯考在炎炎酷暑中拉下了帷幕,我們又送走了一批莘莘學子。回顧高三一整年的教學,感想頗多:壓力、緊張、學習、進步、經驗、教訓、收穫、喜悅......每天都滲透到了課堂教學的角角落落。凝結著學生的夢想,揹負著教師的責任,寄託著家長的期望,伴著緊張的大學聯考結束的鈴聲,我們也該給自己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下面是我在高三英語教學中的幾點心得,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愛心、細心、耐心、誠心、責任心

進入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增大,心理脆弱,更需要老師的關愛與幫助。作為教師,首先應具有“愛心”,要用愛的博大胸懷去包容學生的一切。不管是面對學生的進步還是落後,優點還是不足,正確還是過失,一切都從“愛”的角度出發,用愛去助長學生的信心,用愛去撫平學生的創傷,用愛去撐起一片無雨的晴空,讓學生快樂、輕鬆而健康的成長。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切將迎刃而解。“師愛生”必然“生愛師”,“愛”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也是我們熱愛工作,敬業愛崗的強大動力所在。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要“細心”觀察,隨時瞭解學生動向,並及時進行“耐心”指導,以避免學生走入誤區。例如,在我所教班級中有這樣一名學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在一次測試中,她的成績急劇下滑,並出現了情緒低落、消沉,課上表現消極等症狀。作為教師,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於是及時和這名學生進行談心,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早戀。幾經交談與引導,終於看到了這名學生往日的笑臉。

此外,作為教師,我們更要以“誠”待人。與學生之間要樹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努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為學生的拼搏與進步,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礎。

總之,對學生,我們應毫不吝嗇地付出“愛心”、“細心”、“耐心”、和“誠心”,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責任心”的基礎之上,是責任心的昇華與體現。出於對這份職業的熱愛,在強大責任心的驅使下,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實現其學習目標。

二、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爭創高效課堂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教育改革迅猛發展的形勢下,要想做一名跟上時代步伐的優秀教師,首先應轉變觀念,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要努力掌握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精深的學科知識,系統的語言知識,並能準確把握大學聯考動向。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參加“聽、評課”,“研討課”、“優質課”等教學活動,逐漸完善自己的教學模式,創造出既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高質、高效課堂。同時,要充分了解學情,做到“以學定教”,讓課堂真正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思想,真正實現讓學生“在思中學”、“在學中思”,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教學目標。

“高效課堂”並非要求我們去單純地追求一種教學模式,而是要求我們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要質量,這就需要我們具體做到:

首先,要精心設計學案,充分備課,做好課前準備。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學案,並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疑為主軸,練為主線”的思想,做到步驟清晰,重點突出,實用性強。讓學生依據學案做好課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案真正發揮“學案導學,先學後教”的作用。

此外,運用多種教學法,全力打造“高效課堂”。一堂好的英語課應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環節齊全,重點突出,講練結合,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不斷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為目的,立足於基礎知識,讓英語課堂活躍、高效起來。而這與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息息相關。俗話說:“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英語教學的'方式應多樣性、豐富性,做到“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要充分發揮直觀教具,電化裝置和多媒體的作用,來輔助英語教學。

有效地設定情境,進行“情景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當然,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做到精講精練,講練結合;知識以舊帶新,互相滲透;語言精煉,啟發到位。力避“以講代思”、“以講代練”,在重點內容知識的構建中,在解決問題基本策略的形成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與表達,及時反饋與調控,提高講的“針對性”與練的“有效性”。教師還應規範課堂用語,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氛圍,並鼓勵學生勇於表達,形成英語思維。

三、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學法指導

“方法”是辛勤鑄就成功的橋樑,是學習制勝的“法寶”。有效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針對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科學方法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古語云“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變“學會”為“會學”。

例如:對高三學生閱讀理解專項進行方法引導。英語閱讀理解的題型可大致分為:細節題,猜意題,推斷題和主旨大意題等四大型別,每種題型都有各自的做題方法。我們應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不是就題論題。比如在講解“主旨大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找文中的主題句或是主題段。一般而言,主題句多位於首段或尾段,但有時也會用首段作“引子”,二段點題。但若全文找不到合適的主體段,我們可以先找出每段的主題句,將其合起來,便得出全文主題。當然這種題目也受文章體裁的影響,若遇到“新聞報道”類文章,主題一定位於首段的#心得體會# 導語中。當學生了解了這些做題方法後,自然會提高效率,減少彎路。

如果說課堂是個“大舞臺”,那麼老師就是舞臺上的導演,學生則是這個舞臺上的真正表演者。在素質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在英語教學面臨任務重,時間緊,學生基礎層次分明,學習能力各異的情況下,我們每位英語教師都應立足實際,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研究新思路,接受新理念,紮實工作,持之以恆,努力讓學生在自己的“舞臺上”,綻放最美的舞姿!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3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縣第一中學聽了兩節由教育局組織的示範課,一節是作文指導課,一節是文言文教學課,聽完這兩節課,我感覺收穫很多。結合這次活動的主題“語文課堂有效性”,下面我就個人在聽課中的一點體會來談下我對現在高三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一些認識與看法。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準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學科課程標準,領悟語文課標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瞭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興趣、情感去閱讀課文。

教師還應廣泛閱讀書籍,積累相關資料,及時瞭解所教學科的發展新動向。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這次活動中陳老師在上《鄭伯克段於鄢》這一課時,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整節課由始至終,陳老師通過由學生的感悟去出發,去引導學生探討文字的內容,而且無論講到文字的哪部分內容,陳老師都可以娓娓道來,而不用去翻閱教科書,可見他對教材有多麼的熟悉及對學生學情瞭解的有多麼的透徹,這一點是我尤為欽佩的。正是陳老師對學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只要是講文言文,我總是要在課堂上發很多的時間給學生講解字詞,翻譯,才能進一步探究文字,所以課堂氣氛就相對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抄譯文,從不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之前我一直

很費解,直到昨天聽了陳老師的課,我才恍然大悟,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為陳老師在上課之前,通過作業的形式給學生安排了課堂預習,而預習的內容主要就是解決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所以在課堂上他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譯,只須點一下就行。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學生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專案,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並給予適當的激勵。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自己課前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語文課要上的有語文味

在這次活動中,教研室王延齡老師提出“語文課不同於其他課,語文老師上課要上的有語文味”,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語文味”的問題,是針對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科學課等現象而提出的。雖然語文課與政治、德育、審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學有關,但是,語文課決不是政治課、德育課、審美課、天文地理課和其他自然學科的課,而是藉助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培養的課。我理解的所謂的語文味,就是圍繞“語文”二字進行教學,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對字、詞、句、段、篇的理解,就是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然而,有人把語文味等同於語文課的味。

事實上,有語文味的語文課不見得“有味”。語文課堂不能缺少“語文味”,因為這是語文課的本色要求;但語文課堂又要力求“有味”,因為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手段。如何讓語文味“出味”?這裡想就語文味的品詞賞句方面做些探討。出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案,創設情境,循循善誘理解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做到既不失語文字色,又讓學生興趣盎然。

總之,構建語文有效課堂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4

連雲港的高三二模是4月2日進行,為了迎接二模的到來,讓學生緊張起來,上午做了一套英語綜合試卷。考完後我是越改越生氣,做的一塌糊塗,很多學生根本就不認真對待,亂寫亂畫,沒能沉下心來,心浮氣躁!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很多學生報了單招,(單招考試是3月30日)感覺單招考試簡單易過,所以就放縱了自己,存在著僥倖成功的奢望;有一部分同學小大學聯考沒過,心思全放在小大學聯考科目上了;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成績的提高程度不滿意,感覺學和不學效果一樣,在他們看來,早考完早解脫!他們對周圍環境很敏感;對同學之間關係的處理不到位;對家長的囑咐聽之任之…這都是一種浮躁的心裡。還有那麼幾個想學習的學生在這種氛圍下也緊張不起來,做事踏不下心來,沒有耐性,缺乏恆心和毅力,盲目行動、隨波逐流。

通過這次考試我發現對於學生來說閱讀和寫作還是橫在他們面前的兩大絆腳石,是致命的弱點。作為語言學習的主要方式,閱讀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站很重要的地位。閱讀能力的高低是檢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主要標準之一。英語試卷共120分期中閱讀就佔了60分;分別是完型20分,閱讀理解30分,任務型10分;閱讀做不好就可想而知了!有一個成績不錯的同學告訴我說,“老師,我每天都在練閱讀或完型,可是感覺收效甚微,一考試該不會的還是不會,和不練一樣……”我想這樣的學生不止他一個,中學生現有的漢語知識體系與英語閱讀材料提供的`資訊之間難免會產生多種矛盾,故而使學生在現實知識建構的過程中遇到各種障礙。一方面是這一段時間我偏重於英語語法的教學,沒有時間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生閱讀的自主性不夠強,閱讀習慣不好。還有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問題。漢語同英語語言文化的差異會給中學生的閱讀帶來很大的障礙。表達方式、背景知識等方面的差異都會造成學生理解的偏差,都會給缺乏這方面知識的學生造成閱讀障礙。

江蘇的英語寫作是25分,分值直接說明了寫作的重要性。但是有的同學作文一個字不寫,有的照著閱讀理解或任務型抄,寫的同學時態和人稱不對稱,單詞的拼寫、人稱、主胃一致及語法等方面錯誤百出;卷面不整潔,書寫字型很不規範。我們都知道寫作和其他題型有很多的不同,他要求表達清楚而完整的思想,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

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好好的和他們溝通,幫他們找出原因,分析原因,找出問題所在,調整自己的心態好對症下藥。老師和家長也一定要相互溝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還要讓學生知道要想做好閱讀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平時大量的閱讀積累,讓他們養成用英語思維的方式去閱讀,讓他們加強文化背景的積累,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讓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步驟:

1.要認真審題,確定文體。

2.確定時態和人稱。

3.確定寫作要點,正確遣詞造句。

4.連詞成句,連句成章。

5.檢查全文,力求完美。

6.保持卷面整潔,書寫字型規範。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5

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絡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為什麼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於並孜孜不倦於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6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覺得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後來意識到,我們現正在倡導的許多新課程理念就是來自於這個理論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頓開。原來我的教學方式大大壓縮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打擊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磨滅了自我體驗、自我創新的個性。因此,學生的思維被定向了,無法進行更好的建構,形成不了有效的認知結構,導致我們的教學效果不好。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走出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基於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關注學生的“預習”,淡化課堂筆記。

對於有些淺顯易懂的課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對於有些概念性強、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則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為什麼呢?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的預習就是把課本看一遍,他們似乎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但是,他們失去了課堂上鑽研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思考問題時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磨練!

2、以老師的無為造就學生的有為。

在教學中,我經常堅持這樣一種做法:上課時老師儘量少講,主要是給學生騰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親歷其境地去學。正是由於有了學生的深層次的參與,才能取得過去我們以老師的教為主所不可能達到的高效。我在備課時想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內容是非講不可的?什麼內容可以不講?

3、練在講之前,講在關鍵處。

只有在老師講解之前學生已經深入地鑽研了問題,他才能有“資本”與老師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他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為在老師講的過程中,學生必然在心裡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師的想法進行了對比、評價。“練在講之前”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於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求知的無窮樂趣。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三數學教學現在進行時,我希望通過課堂教學的不斷實踐,追求這樣的一種境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求知的樂趣;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究和合作中發現規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全面提高素質。

高三教師教學隨筆7

新課程改革從去年新學期開始到現在已將近一個學年,在教學工作中,我通讀教材,查資料,聽課,請教,精心編寫教案,落實教學目標,上好每一節課,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是新課上下來,常感覺效率比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過頭教高一,翻開以前的教案,反思當初的教育教學方式,感觸頗深。

高三的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同時高校要求選考物理學科的專業佔的比例相對較多固然是個有力條件,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客觀地分析,教學的起點過高,“一步到位”的教學思路是導致學生“物理難學”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級的物理教學首先是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由國中物理到高三物理這個大的臺階,其次是要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

例如,關於“力的正交分解”這一基本方法的教學就是通過分期滲透,逐步提高的。這不僅是一個遵循認知規律的需要,其意義還在於不要因為抽象的模型、繁瑣的數學計算沖淡物理學科的主題,通過降低臺階,減少障礙,真正能夠把學生吸引過來,而不是把學生嚇跑了,或者教師一味的強調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學生就硬著頭皮學,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甚至變成了物理學習的“奴隸”。如果我們老師有意識地降低門檻,一旦學生順利的跨上的這個臺階,形成了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再提高並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師並沒有很快領會這種意圖,因而在實際教學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圖文並茂的課本,不注意加強實驗教學,不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只靠生硬的講解,只重視告訴結論,講解題目,這怎麼能怪學生對物理產生畏難情緒呢?學生如果對物理失去興趣,對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對知識掌握不牢也就不足為怪了!我們不妨再舉一個例子,有的老師在教完“力的分解”後,馬山就去講解大量的靜力學問題,甚至去講動態平衡問題,試想這時學生對合力的幾個效果尚難以完全理解,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應用還不夠熟練,學生解決這類問題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由於教師的引導方法不當,導致學生一開始就覺得物理如此之難,怎麼能怪學生認為物理難學呢?我們教師不應該把教學目標選擇不當的責任推向學校的考試,推向市場上的參考書,這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應該多從自身的教學思想以及從對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們作為引路者有意識的降低高三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我們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相對”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於創設物理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地空間。

如果僅僅侷限與對物理概念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物理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前概念是學生在接觸科學知識前,對現實生活現象所形成的經驗型概念。而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辯證思維還不發達,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成熟,考慮問題容易產生表面性,且往往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質。所以易形成一些錯誤的前概念。這些錯誤概念對物理概念的正確形成極為不利,它排斥了科學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學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頓以前,人們對生活經驗缺乏科學分析,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錯誤命題: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物體就會停下來。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20xx多年,由此可見前概念對人們認識影響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經驗型,需要感性經驗支援。因此教學中應瞭解學生的實際,通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

太陽曝晒下的`木塊和金屬塊的溫度如何?學生最容易根據自己的感覺,認為金屬塊溫度高,形成錯誤認識。所以只有通過實驗測定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感覺的錯誤,才能消除錯誤前概念,否則任何講授都是蒼白無力的。

由於學生思維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往往以物質外部的非本質的屬性作為依據,形成錯誤認識。如學生認為馬拉車前進是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從而對牛頓第三定律產生懷疑。所以教學中針對這種問題設計一個實驗:2個滑塊,2個輕質彈簧秤,使一個彈簧秤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滑塊上,用另一彈簧秤拉動連在一起的木塊,去演示使一物塊前進時,另一物塊同時前進,通過彈簧秤顯示兩物塊之間相互作用力,這樣就可以排除學生形成的錯誤認識,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體”一節教學中,學生對任何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從同一高度豎直落下時,不同的物體將同時落地很難想象。因此教學中應強調“自由落體運動”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豎直下落運動,但在實驗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氣等阻力影響,結果當然不會完美。當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實驗也就是要重複“伽利略斜塔實驗”,使學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體在空氣中,從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幾乎一樣的事實,然後對自由落體運動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充分利用實物演示及創造條件進行實物演示,積極消除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對提高物理學習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學中對實際問題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經過科學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過運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點,抓住本質特徵和屬性,可以消除學生思維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從生活中形成的樸素物理概念分析區別,拋棄錯誤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運動的原因並指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時,設想的“理想實驗”就是建立了一個沒有摩擦的光滑軌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後,問題便簡潔多了。

這是我在新教材教學工作中對以上三點的一點教學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續堅持與寫好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稽核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這半年的教學實踐我感悟到在新課程下,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往開來,做好教學反思,寫好課後心得,促使自己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的物理教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