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彙編10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5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彙編10篇)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1

一早開啟電腦,慣例瀏覽部落格,看到了小王老師的一篇“抓傷之後”,文中講述了班中一位寶寶因被同伴抓傷臉部,引起家長不滿,然後與家長溝通得以解決的事件。在文章最後,小王老師就本次事件做了一個反思,提出了一些注意點。正好上週五我當班放學時,兩位老師都在教室門口關注家長的進進出出,忽視了班裡沒有被接走的幾個孩子,也發生了抓傷事件,想就幼兒園裡最易發的“小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防患未然,在“抓傷”之前。

“抓傷事件”雖然是小事,但所謂幼兒園裡無小事,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孩子們每天開開心心來園,平平安安回家,杜絕磕磕碰碰的小傷害是很重要的。如何“防患未然”呢?1)時時關注。我們要把所有孩子“盡收眼底”,特別是一些比較調皮的孩子,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特別是一些特殊時段,如課間、飯後、遊戲中、放學前,及時把矛盾解決在搖籃裡,防止擴大。2)時時提醒。在組織各個活動時“心到、眼到、手到、嘴到”,將“遇事用嘴巴說而不是用手解決問題”的要求始終貫徹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幫助幼兒養成以禮待人的好習慣。3)時時防範。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差(這也是小班抓傷事件相對多一些的`原因),遇事一急就要用手來解決,我們可以多留心孩子的手指甲,長了的及時修剪,這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絕或降低抓傷的危害。

二、及時處理,在“抓傷”之時。

俗話說“百密一疏”,有時孩子之間的小爭吵總會難免,萬一發生了抓傷事件,老師的及時處理非常重要。首先,瞭解抓傷的程度,做好清洗消毒工作。然後,瞭解事件的發生緣由,及時給予疏導,也可以就事論事,利用一些談話、討論活動對全班進行實時教育。第三,與配班老師溝通,告知事件的處理情況,以備家長的詢問。

三、有效溝通,在“抓傷”之後。

從老師的角度看,我們的眼裡有三、四十個孩子。從家長的角度看,他們的眼裡就只有自己家一個孩子,每天放學時,他們會特別關注孩子,吃好了嗎?穿好了嗎?睡好了嗎?學好了嗎?開心嗎?所以,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裡有什麼狀況,我們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告知緣由,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怎麼處理的?主動承擔責任,爭取家長的理解和諒解。這樣,家長就會覺得老師是關心孩子的,也會比較容易取得諒解。如果一問三不知,那就被動了。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2

最近一段時間孩子們的午睡總讓我感到頭痛,這群調皮的孩子們嘻嘻哈哈、說說笑笑,一進午睡室從東跑到西,在床上打滾等。不一會兒告狀聲連綿不斷,誰在推人,誰還沒脫衣服誰又在講話了。老師大聲喊也不起效果,幫這個蓋被,又幫那個,邊勸說著,想讓大家安靜下來開始睡覺。可那幾個調皮的孩子還磨磨蹭曾的。但是根據幼兒的生理、年齡特點午睡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從醫學保健角度分析:幼兒睡眠時,身體各部位和腦及神經系統都在進行調節,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利於恢復疲勞,內分泌系統釋放的生長激素比平時增加3倍。所以,睡眠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幼兒的生長髮育、身體健康、學習狀況。

在幼兒園午睡是孩子們統一的'活動,可在孩子們看來,一旦睡下了,就束縛了講話、活動的自由。因此,他們想方設法要在睡前說完想說的話,趁老師沒看見做完自己想做的事真的,當我們感覺到孩子們太煩、太鬧、太吵的時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理解孩子們、滿足孩子們的需要。設身處地為孩子們著想一下,多釋放一些時間與空間給孩子們,孩子們也會配合老師的工作。只要你用心去做了,就必須有好的收穫。

而對於我們老師來說,在孩子們的一日生活中,教會他們學會知識,照顧好他們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善於觀察他們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要及時鼓勵他們,明白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和他們做真正的好朋友,他們才會信任你,願意把心裡的話告訴你,願意和你做各種遊戲。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3

寒假結束了,幼兒園陸續開學了,有些孩子因為不想上幼兒園又開始哭鬧,假期綜合徵似乎成了一種“流行病”,讓家長們頭疼不已。

開學幾周後的一個早晨,我剛走進園門,忽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我不去,我不去”的哭鬧聲,是哪個孩子呢?回頭一看,原來是班裡的小峻。他哭得像個淚人,雙手死死地拽著姥爺的腿。小峻是一個插班的孩子,寒假前剛來小班一個月,但性格活潑、開朗,很快就適應了,不知是不是因為假期綜合徵的原因而哭鬧。我上前詢問,姥爺無奈地說:“不知怎麼回事,最近這些天他在家總是說不想上幼兒園。”

“可小峻在幼兒園表現很好呀,和小朋友也相處得挺好,只是午睡時在床上翻來覆去,總想去廁所……”見我和姥爺在一旁說話,小峻的哭聲漸漸小了。我笑著對他說:“小峻,咱們先到教室裡去,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咱們慢慢說,好嗎?”小峻這才和我回到了班上。

於是,連著幾天我對小峻進行了仔細觀察,發現午睡時他想上廁所的情況更明顯了,由以前的幾次逐漸發展到差不多10分鐘就要上一次。班裡的另一位老師也說她看午睡時也有這樣的情況,但老師以為他是想逃避午睡,所以好幾次都沒有準允。

我想不能任由事情這樣發展下去了,孩子在家午睡也有這樣的現象嗎?於是我同小峻的媽媽進行了交流。原來小峻在家午睡時要聞一張固定的小毯子才能很快入睡,加之受假期綜合徵的影響,更加不想上幼兒園。在幼兒園裡沒有了小毯子,他覺得很不安,因此就頻繁地想小便。但由於老師的不理解,孩子心理上更得不到安撫,便形成了惡性迴圈,害怕午睡,甚至害怕上幼兒園。

探尋背後的原因

研究發現,很多孩子在1~3歲時會出現戀物現象,這和孩子的心理髮展有關。父母,尤其是母親,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依戀物件。但很多母親因為要重返工作崗位.不能一直陪伴孩子,這時孩子本能地從其他人或物品中尋找新的安全感,就出現了對物體的依戀。一般來說,孩子依戀的是一些柔軟的物品,如小毯子、棉被、枕頭、布娃娃或其他絨布小動物等等。孩子從熟悉的環境到了陌生的環境,安全感缺失,依戀物上熟悉的氣味和觸感類似於親人的撫摸、擁抱,能夠安撫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對於小峻來說,自己的這種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用哭鬧、不上幼兒園的方式來表達。而從家長處瞭解到,平時只要小峻一哭鬧家人就會滿足,這是對孩子行為的一種強化。加之在幼兒園老師對小峻的關注度不夠,因此小峻和老師還沒有建立起很好的依戀關係。

如何轉移孩子戀物的行為

對某些物品產生依戀是孩子心理髮展中比較正常的現象。隨著年齡增長,認識能力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這種行為會逐漸被更為成熟的行為取代。只要情緒、行為等發展正常,這種依戀對孩子發展並不會產生嚴重影響。但如果表現出過度行為,應該怎麼辦呢?

◎接納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行為

不要刻意限制孩子,因為這會更多地強化他的行為,不僅於事無補,還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在瞭解到小峻的心理需求後,我們請他把家裡的小毯子帶到幼兒園,以減輕他的緊張焦慮。情況有一些好轉之後,試著讓小峻嘗試去掉小毯子獨立入睡,但可以不按集體常規準時上床。當孩子能夠比較安穩地獨立入睡後,再嘗試著幫他去掉小毯子入睡。

在此期間,班裡的三位教師與小峻經常進行個別交流,給予他更多的關愛,以建立親密友好的師幼關係。

◎重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時候,父母忙於工作而疏忽了對孩子的關照,尤其是對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滿足,才導致了孩子對某些物品產生如此的依戀。由於假期重返幼兒園,孩子面臨分離焦慮,家長應對孩子有更多的耐心,給他更多的情感滿足。健康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為此我們向小峻的媽媽提出了一些建議。

堅持陪孩子一起入睡,睡前給他唱唱歌、讀讀書、講講故事,讓他感受到家人一直在身邊。

多讓孩子結交朋友,與幾個小夥伴建立固定的關係。給他們提供一起遊戲、出行的機會和場所,讓他有同齡人相伴。

經常與孩子聊天,尤其是聊聊他擔心的事。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和他談論他擔心的事情,如離開家、獨自上幼兒園、生病等;也可以和孩子談論安慰物帶給他的積極感受,使他領悟到自己可以慢慢克服害怕情緒。

給予孩子不斷的鼓勵。孩子和安慰物分開一小會兒就給予表揚,且慢慢延長與安慰物的分離時間。

經過家園的共同努力,一段時間後小峻在午睡方面有了明顯好轉,由不願意上床,到願意上床坐著,逐漸到能與同伴一起按時午睡,小便頻繁的現象也得到了改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個性化的需求,當某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牴觸、對抗、生氣、哭鬧等情緒和行為,這需要成人更加細心的關注,同孩子建立可信賴的關係,從而幫助他重新建立安全感。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4

老師要時常觀察幼兒,在這面鏡子前照一照,找一找自己的影子,發現汙點,不要怕孩子笑話,主動承認不足之處,及時擦掉汙點,擦亮鏡子,讓孩子們在老師的影響下,個個成為老師的小影子,成為有禮貌、有潛力的好孩子。

這是一件發生在午睡室裡的一件事情,當我說:“小朋友們,下午好!起床了。”孩子們一個個都起來了,大家都擠在小床的走廊裡,有的在穿衣服,有的在聊天。我急著去幫一些動作稍微慢的小朋友穿衣服,就匆忙的從果果的身邊走了過去,身體沒把握好平衡,差點摔跤,就聽惜筠寶貝說了一句:“盧老師,你要留意呀,下次走路的時候要看好,別摔跤!那樣會很疼的。”

看著孩子半是責備,半是擔心的樣貌,心裡頭溫暖極了。這些幼兒有時還會不肯來上學,有時還會哭哭鬧鬧,但他們已經與我們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他們關心老師,就像老師關愛他們一樣。孩子說的這句話,不就跟我們平時教育、囑咐孩子差不多嘛。

模仿是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是他們更願意模仿與自己親近和喜歡的人。有些孩子對於班級老師說話的語氣語調,還有穿著打扮,都很留意。這些孩子們對我們的關心比我們還細心。他們會注意我們的每一個變化,有時還會很天真地請爸爸媽媽都來學一學。在孩子的眼裡,老師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都是對的、好的。所以我們作為教師,在幼兒面前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言行舉止。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讓幼兒成為模仿的物件,並在他們的行為中反射出來。所以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在鏡子裡怎樣表現,孩子就用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我們。

老師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老師的一面鏡子,在孩子面前老師要三思而後行!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5

幼兒園要舉行環保時裝秀活動,對每一個家庭我們都進行了認真地傳達,可是在三天的工作中發現,對於家長來說這次活動有一定的困難,但是為了孩子的發展他們表示肯定會來參加的,當然也有家長表示“幼兒園事情怎麼那麼多,我們工作很忙的”言下之意是有些不情願參加。可喜的是大部分家長認真地進行著準備,和我們探討著用什麼材料,進行怎麼樣的創意等等,在我們的一起努力之下許多家長漸漸地找到了靈感,接著我們便把工作重點放在瞭如何說服那些不是很樂意參與的家長。

於是我們在提前二週通知的基礎上,儘可能詳細地說明此次活動的目的:是給孩子們營造一個鍛鍊的機會,每一個孩子都能有上臺的機會,所以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參與此次活動,而且親子活動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十分開心的事情,能夠與爸爸媽媽在一起玩,那是培養親子感情的一條重要的途徑,所以雖然工作很忙,但是再怎麼忙都是為了孩子嘛,在苦口婆心的交談中,活動當天我們的家長參與率達到了97%,來園孩子中只有一位家長沒有參與。

活動前的思想工作完成出色,接下來的重點是讓每一個家長感受到參與這樣的活動是十分有意義的。在活動的開始我們讓每一位家長介紹自己的材料與創意,特別是請準備豐富,而且比較認真的.家長進行特別地介紹,感染參與熱情不是很高的家長,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家長們的介紹中,不出意料我聽到了許多聲音:“啊?他們這麼認真,我想也沒有想。”“我也只拿了二張馬夾袋,不知道怎麼弄?”家長們親身感受到了不同的參與態度,於是我們便利用此活動機會認真地反饋了孩子們在園的變化過程,特別是對於班中進步快、而且家長工作配合到位的幼兒進行了表揚,讓家長們進一步感受到幼兒園教育是孩子的教育奠基時期,而且孩子的發展必須由家園協調一致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家長們個個認真地與孩子一起設計與製作著,雖然材料不是很豐富,但是作品的呈現還是讓我們二位老師有點意外。

家長的教育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一直以來最讓家長們感受到成功的是孩子們的出色表現,於是此次活動的重點與亮點當然是孩子的表演。於是在強勁有力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穿上自制的衣服開心地走了一回秀,那滿臉的笑與自信的表情是對家長的最大的回報,特別是那些膽小內向的孩子,活動帶給家長們的感受是無窮的。

面對沒有家長來參與的孩子,我與他進行了合作,這一切都看在家長的眼裡,下次的活動一定會更為積極參與。一個活動不僅孩子得到了鍛鍊、教師能力得到了考驗,我相信家長也會因此而收穫。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6

巧妙的調動孩子得用心性

這天戶外活動,我和小班的孩子練習雙手交替拍球。活動之前,和孩子們一齊進行了熱身――自由拍球活動。然後,告訴孩子們,此刻我們來練習雙手交替拍球,要求是――左右手交替進行,邊拍邊數數,按二八拍進行,活動剛開始沒拍幾個,浩亮小朋友喊了聲:“老師我沒……”

在孩子們啪啪地拍球聲中我沒有聽清楚,走進他問:“你的球沒氣了?”他很認真地說:“不是,我沒勁了”,看上去紅彤彤的'小臉蛋不像是生病。我靈機一動鼓勵他說:“勁是練出來的,你看老師和別的小朋友都有很多勁,”這時浩亮小朋友也之後一、二、三、四……的拍起來,我問:“有勁了嗎?”他神氣的張開五個手指說:“我有這些勁了!”,“奧,那麼多勁了,勁是不是越練越多啊?”他高興地說:“是。”接下來的時間他一可也沒停,雙手拍得那麼歡。

這件事使我感觸到,每項活動,孩子們的興趣和用心性都來自於老師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只要調動起孩子的興趣和用心性,就有使不完得勁。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7

不要剝奪孩子玩泥的天性

泥土滋養人類,也孕育了人類文化,孩子愛玩泥巴似乎是人類的天性。原本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卻遠離了鄉土氣息,在家長和老師的“呵護”下,孩子很少沾上一點土珠,就連幼兒園開展的泥工活動也是由橡皮泥代替,時間長了孩子也會厭煩。

這次泥工活動,我破例為大班孩子們準備了粘土,當我課前在準備和泥時,不知不覺的孩子們圍在了我身邊。一個、兩個、三個……泥團擺在了地上。甜甜發話了:“老師,您要幹什麼?”我說:“你們猜猜看。”大多數孩子說不明白,行行小朋友說:“是為我們準備的嗎?”我誇獎:“你真聰明,願意玩嗎?”孩子們在一旁拍著手說:“願意!”

當把一個個泥團分給孩子們,他們入獲得寶拿著心愛的泥團,學著老師的樣貌揉啊、團啊……不用做任何的講解。我做起了小時候――東道上,西道上,都來看我花爆仗“啪”,孩子的`花爆仗也一個之後一個響起來,“耶”東胡同,西衚衕,都來給我補補丁,這時你給我補,我給你補……之後,啟發孩子做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一會兒功夫,飛機、汽車、房子、各種動物、餐具等等展顯在面前。帶領孩子們進行了泥塑展示,當讓孩子們把作品擺在泥工區時,浩浩小朋友說:“老師,什麼時候再玩?”婷婷懇求說:“老師,再玩會兒吧?”……我無奈的告訴他們:“以後泥工活動,我們繼續玩泥巴,好嗎?”看到孩子們那歡呼雀躍勁,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通過這次玩泥巴,看到了自然資源和民間藝術活動的魅力,不但能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而且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精神。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8

大一班的音樂活動開始了,我正帶領小朋友一齊學唱歌曲。這時,有兩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時,在人群堆裡你推我打。待這個活動單元結束後,我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教育。“剛才小朋友在唱歌時你們為何打鬧”“我們沒有打鬧。”他倆竟然不承認。我問全班小朋友有沒有看到他倆打鬧,大家都說看到了,並大聲喊:“老師,罰他倆站到前面去!不給上音樂!不許吃飯!”等等。看他們的神情個個歡呼雀躍,異常興奮。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我想這和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發生了偏差有關。由於教師平時在教育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有過這種批評幼兒的行為,如孩子打鬧得出格時,教師有時會沉不住氣,表現出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就給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歡順應老師的心理,於是在發生同類現象時,孩子為了討好老師就會說出這樣的話。被指責的孩子在班裡會覺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壓抑,從而不喜歡上幼兒園乃至影響孩子的個性健康發展。而指責別人的孩子,剛開始,並不懂得幸災樂禍,但長期這樣,也會發展成為一種習慣心理,成為一個自私、狹隘的人。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平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瞭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其次當孩子犯錯時,要有正確的態度和藝術的方式,耐心引導,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換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錯原因,從而提高孩子的評價潛力。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實還是要追溯到教師的教育,“從孩子的行為看教師的觀念”這話很有道理。

晨間活動在進行戶外遊戲時,大家都玩得十分開心。這時,我突然聽到“哇”的一聲大哭,原先是特特把順之給撞倒了。特特不以為然地說了一句“對不起”就要離開。看到這一情景,我明白特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後果。他認為自己說聲“對不起”就行了,就跟他沒關係了。所以,就應引導他用行動來道歉。於是我趕忙叫住了他,並伸手將順之小朋友輕輕扶起,一邊哄著一邊問:“你為什麼哭呀?”順之說:“疼。”“特特跟你說對不起了,你還疼嗎?”我故意奇怪地問。“疼。”順之不解地答道。聽了順之的.話,我問特特:“你摔過跤嗎?”他點點頭。“你摔跤時有什麼感覺?”特特低頭說:“疼。”“那你疼時期望別人怎樣樣呢?”我又問。“揉揉。”他想了想,小聲說道。然後蹲下去伸出他的小手給順之揉一揉,還把她身上拍打幹淨,嘴裡還說著“真對不起,還疼不疼?我給你吹吹。”他這樣一來還真見效。剛才哭得很厲害的順之,竟然不哭了,嘴裡還說著:“沒關係,我不疼了。”看見特特認真地在做這件事,我摸著他的頭對他說:“你看,光說聲對不起,順之還在哭,說明她還疼、還委屈呢。你幫她拍拍土,揉一揉,這樣關心她,她的疼痛就減輕了。她也很快地原諒你了。所以,以後不留意碰了小朋友除了說對不起,還能夠幫他減輕傷痛。這樣,小朋友就會原諒你的。”他點點頭。

看著他倆跑走的背影,我想,教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一些偶發的不愉快的事情時,光教育孩子說“對不起”是不夠的,還就應利用這個時機對他進行移情教育,讓他看到自己的行為給同伴造成的影響,使他們能夠站到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達歉意。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9

新學期開始了,迎來了一群可愛的小三班寶貝們,他們剛剛離開了父母的保護,要學著面對陌生的環境,控制自己的情緒,獨自面對一切,這些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換一個新的環境都會感到一些陌生、無助,那麼我們想想一個孩子又會怎樣呢?答案只有一個:哭——孩子特有的能力。當他們無助、無奈、沒有人可依靠、沒有安全感時,他們必然會顯現出特別焦慮、煩惱直至放聲痛哭。

對於小班新生來說,入園是他從家庭走向集體的第一步。第一天入園通常會出現哭鬧現象,這種情緒也叫“入園焦慮症”。因為他們從出生到現在都是生活在父母或祖父母的身邊,對於自己親人的依戀性太大,所以讓其一個人在幼兒園的大環境裡都會感到陌生與不安全,這時候的幼兒只能通過哭或者鬧著回家來發洩自身的恐懼心理。

亮亮是一個聰明可愛的男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園第一天他還沒走進教室卻已經聽到他的哭聲了,此時媽媽正抱著他。走進教室時他始終拉著媽媽的衣服,連去拿張紙巾都咬抓著媽媽的衣角。當他發現媽媽有要走的趨勢時,他會想各種辦法讓媽媽留下來,比如陪他一起玩積木,要喝水等。亮亮發現媽媽偷偷地走掉後便開始哭鬧的很厲害,要找媽媽,在老師的安慰下亮亮的哭聲慢慢小了,可是當他看到別的孩子哭的時候他又哭了起來,午睡前又會哭著找媽媽,睡醒了也會哭著找媽媽,一天下來這樣反反覆覆的哭。第二天第三天還是這樣。開學兩週後,別的`孩子基本上不哭了,而亮亮也比入園時進步了很多,平時都不哭了,只是早上來園時還要哭。

對於亮亮的情況,我們瞭解到他從小就是媽媽一直帶的,從來沒有離開過媽媽,因此對媽媽的依戀性特別大,進入幼兒園以後與家人分離產生的不安情緒以及環境的陌生產生的不安全感使他有了這種哭鬧情緒。對於亮亮我採用先安慰後冷處理的方法。當亮亮媽媽走後,不管我怎麼安撫都無濟於事,甚至他越哭越厲害,我覺得可能自己的方法不對,所以選擇暫時離開一會兒,果真沒多久他就慢慢不哭了,安靜地坐在那裡。我還發現亮亮的自理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很強,我就讓亮亮自己收拾東西等,同時採用表揚的方法使他的內心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使他喜歡上幼兒園。

適應是小班幼兒園入園面臨的第一個考驗。我想更多的是需要老師的耐心和愛心,當然針對不同的孩子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用心去包容每一個孩子相信我們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好!

幼兒園幼兒教師隨筆10

別讓孩子在抱怨中成長

生活中父母喜歡以他們的角度去衡量孩子,繼而代之的是不適當的埋怨孩子,責怪聲不斷。圍繞在孩子耳邊的經常是這樣一句話:“這孩子不行!”任何人都有自尊自傲感,包括孩子也不例外。而小朋友經常受到批評後就會失去信心,對自己感到失望,有的甚至靠攻擊他人才能體會到自己是個強者,來撫平自己的失望情緒,擺脫“我不行”的念頭。

我們班李欣航小朋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們父母習慣於在別人面前數落批評他,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責下喪失殆盡,所以做事的時候經常怕這怕那,他看見別的小朋友獲得成功時便會乏味的說:“那種事真沒意思!”我常常感到他在情緒上還沒有成熟,也經常看到他常和自卑的'孩子混在一齊,指責他人。他們更強烈的期望擁有同病相憐的夥伴。

同欣航相反,我們班心儀小朋友不去指責他人,卻情緒更低落,內心充滿著自責,有著過分的自卑感,總是覺得在別人眼裡自己很差。

父母絮絮叨叨埋怨孩子,實際上是等於在叮囑孩子:“你要不斷的失敗呀!”由此看出,在中國鼓勵教育刻不容緩。父母要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及時送上鼓勵,而不是一味的給孩子潑涼水。孩子幼小的心靈正是靠父母和幼兒老師的細心呵護才能健康成長!鼓勵猶如一泓清泉,甘冽而清甜;猶如一劑良藥,撫慰孩子心靈創傷;又猶如一縷春風颳過孩子心頭,溫暖孩子的童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