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學問打出網際網路時代的江湖地位

來源:果殼範文吧 7.1K

今天是第30個教師節。

靠學問打出網際網路時代的江湖地位

在這樣一個紀念和慶祝的時間節點上,我們除了津津樂道於教師地位提高、待遇改善、教師職業吸引力增強等教師隊伍建設的成就外,還應該注意到教師角色在新時代所面臨的衝擊和挑戰。

資訊科技引發的學習革命正在深刻影響並改變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令原來封閉侷限的課堂走向開放多元。相對於中國小而言,大學課堂最先受到衝擊,相應的,大學教師也首當其衝面臨著“自我重塑”的挑戰。

如今在大學裡,不管一名教師學識有多麼淵博、學養有多麼深厚、講課有多麼風趣幽默,都很難再像過去一樣輕而易舉地樹立權威,打動學生、影響學生了。教師們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與手機爭奪學生的注意力,讓忙著刷微博、看微信、聊QQ的“低頭族”抬起頭來。

更深層次的挑戰則在於:網路上有海量的資訊和知識,學生可以根據所需隨時查詢獲取,比課堂所得可能更新更豐富更完善;同樣一門課程,學生可以看名校的`網路視訊公開課,聆聽本學科最知名教授的講解;而“慕課”的興起則更進一步攪動大學課堂,大規模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隨時隨地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成為可能,來自世界一流大學的明星教授給普通教授帶來巨大壓力。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改行到大學任教後曾經公開吐槽大學老師難當,“第一次備課我用了3個多月時間寫教案,後來我去網上查詢,發現網上比我的說法還全面。當時就崩潰了。”自身經歷讓崔永元感慨,那個“只有你知道,學生不知道”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教師要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唯有全方位的自我改變:從更新教學觀念到能力的重新構建,從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到重新整理師生交往方式。

令人欣喜的是,有不少大學教師正在積極做這樣的嘗試,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接觸並使用新媒體,探索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更好地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我們今天介紹的這5位大學教師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為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北大的饒毅教授一直堅持寫部落格,最近又推出了微信公共號“賽先生”——他把教師的職責和影響力向更廣的範圍擴充套件,用新媒體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人的科學素養,改善中國科學文化環境。清華大學的於歆傑老師是國內第一批吃“慕課”螃蟹的老師,他主講的《電路原理》吸引了國內外3萬多名學生持續聽課,不僅讓一些普通大學的學生能夠“走進”清華的課堂,而且有助於我們爭奪世界上最頂尖的人才。復旦大學的朱績崧老師在課堂中對學生要求嚴格,讓學生有些害怕;可在線上,他又是嬉笑怒罵的網路紅人,和學生打成一片,這種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師生交往方式,無疑可以增強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有網友說,雖然不是他的學生,也沒聽過他的課,但偶然看到他寫的“英語系該怎麼辦”,冷汗淋漓,從此之後按照他說的方法去讀去學。中國人民大學的馬少華老師把自己的部落格視為新聞評論教學和寫作的交流平臺,毫不吝惜地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研究成果,很多新聞系老師和學生從中受益。四川大學的王紅老師一直緊隨潮流,不僅在學生使用普遍的新媒體上均有賬號,還在網上分享學生的作業,把教學延展到了課堂之外。

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學老師該怎麼當?這是整個高等教育和每一位老師都必須思考並應對的問題。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教師,能像這5位教師一樣,去探索新媒體環境下的從教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