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市場調研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4W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醫療行業市場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醫療行業市場調研報告

醫療行業市場調研報告1

(一)全力做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各項工作

20xx年首都衛生系統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組織廣大幹部職工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認真學習和落實《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實施方案》,首都衛生系統要把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作為衛生事業發展的新契機,抓住擴內需、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政策給首都衛生事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按照中央和衛生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結合工作實際,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為切入點,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為動力,全力推進衛生工作。推動衛生事業發展,既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的題中之意,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要在有利的政策環境下,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在20xx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積極推進、全面實施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工作,並以此為契機建立健全x市藥品供應保障體系。認真貫徹落實20xx年1月份衛生部等六部委印發的《進一步規範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工作的意見》和召開的全國藥品集中採購工作會議精神,積極組織制定和實施本市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方案,通過建立政府主導的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統一平臺,實現藥品六組歸一、同城同價,改善本市藥品市場環境,提高藥品企業市場集中度,保障藥品質量安全,為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奠定基礎,確保國家基本藥物和符合本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基層必備藥品在醫療機構的配備和使用率。

2、制定和完善醫療機構設定規劃和市場準入制度。完善醫療服務要素准入制度,規範醫療服務行為,研究制定並適時x市區域醫療機構設定規劃,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促進醫療機構屬地化管理。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首都醫療市場。開展對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扶持政策的研究,制定《關於推進專科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意見》。對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實施統一的醫療機構准入規定,統一的監管政策,統一的醫療機構運營評價體系和醫療機構質量考核標準體系;統一的'醫療保障政策。加強醫療機構准入和校驗管理,建立醫療機構退出機制等清理整頓醫療機構的長效機制,淨化首都醫療市場。從便民、城市公共衛生安全和效率角度出發改革和完善院前急救體系建設,促進急救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整體效率的發揮。制定並實施《x市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臨床新技術、專項技術准入的標準和程式,建立醫療技術准入評估專家庫和登記備案制度。制定並試行《x市醫院和醫師手術分級標準和管理暫行規定》,明確不同級別醫院和不同職稱醫師分級手術標準,規範醫療機構和醫師執業行為。根據綜合醫院科室設定標準,在全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完善兒科建設,滿足兒童就診需要。制定標準,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全科醫學科和精神心理科。

3、完善醫院管理和評價機制。繼續開展對醫院管理的考核評價和專項巡查工作,在醫院管理年的基礎上建立完善醫療質量控制和改進體系,加強質控中心規範化建設和管理,建立急診、重症監護質控中心。強化落實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核心制度,研究完善科學、客觀的醫療護理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醫學影像專業工作規範,積極探索醫學影像資源共享問題,全面推進二級以上醫院部分檢驗結果互認工作。推行醫療機構成本核算體系和制度,研究公立醫院的價格體系改革和財政補貼機制改革,建立補貼預算經常化機制。進一步加強門、急診服務工作,研究設計符合醫院管理要求和群眾就診需求的標準服務流程,促進就診區域的合理佈局。研究推廣門診層級就診工作經驗,提高醫療服務運轉效率,進一步推廣複診預約和掛號預約工作,方便患者就醫,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建立以公益性為核心的公立醫院績效評估管理體系,研究建立公立醫院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科學界定公立醫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研究探討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建立院長任職資格、崗位職責、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教育培訓、激勵約束和問責獎懲機制。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和執行管理體制。

4、加快發展基層衛生服務。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群衛服務機構執行機制,提高社群衛生服務水平和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研究制定全市社群衛生服務機構支出專案與標準的指導性意見和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財務管理、固定資產管理指導意見。開展社群衛生服務機構運營專案成本測算研究,開展收支兩條線政策效果評估和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薪酬增長與激勵機制研究。探索首診服務新模式。加強慢性病社群管理,從適宜技術入手,強化培訓,提高慢病有效管理率。規範健康檔案的管理,制定x市社群健康檔案管理和使用辦法,開展對健康檔案工作效果的評價。提高社群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開展社群衛生服務崗位練兵,探索建立加強社群衛生服務人員學習訓練的長效機制。建立x市社群衛生服務示範中心(站)。制定和完善示範中心和站標準,在全市開展社群衛生服務示範中心(站)建立活動,在全市建立xx家社群衛生服務示範中心和30家社群衛生服務示範站。加大社群衛生服務宣傳和績效考核力度。完善市級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方式。逐步建立基層醫療機構和上層醫院的協作機制。建立健全農村衛生體系裝備管理制度,實施基本裝備安全執行規範。強化鎮村兩級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實現農村居民常見病、多發病70%的問題在鄉鎮得到解決。加強鄉村醫生服務績效考核與管理,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落實考核制度,確保為群眾提供適宜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充分發揮政府補助資金的效率。開展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成效區縣巡展活動,做好初級衛生保健終末期評估準備。建立農民健康管理新模式。完成政府投入的農民免費健康體檢和體質綜合評估工作,完善農村居民健康檔案,開展慢病防治和健康干預措施。落實財政對參合人員補助增長機制,進一步提高新農合籌資和補償水平。參合人員在鄉鎮衛生院門診及住院就醫補償比例普遍達到住院50%、門診30%的階段工作目標,住院補償封頂線達到xx萬元,進一步減輕農村居民醫藥費負擔。規範新農合稽查制度,加強基金監管,督促指導新農合各定點醫療機構規範服務與管理,建立新農合考核評價制度。開展醫師多地點執業的相關政策研究,制定有關制度,促進醫療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鼓勵有資質的人員在社群開辦診所或個體行醫。研究制定適宜於x地區的基本醫療服務包。

(二)實施《健康x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20xx—20xx年)》,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工作

1、實施《健康x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20xx—20xx年)》。為進一步改善全市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標,全面提升市民的健康素質,把x建設成為擁有一流“健康環境、健康人群、健康服務”的國際化大都市,市政府提出用健康促進的策略應對慢性病的挑戰,通過普及健康知識、動員市民參與健康行動、政府提供健康保障等措施延長全市居民健康壽命。由市衛生局牽頭並商有關部門已完成《健康x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20xx—20xx年)的起草工作,目前規劃已上報市政府。經市政府會議討論通過後將實施。按照規劃要求,20xx年將啟動實施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控煙、健身、保護牙齒、保護視力、知己健康、惡性腫瘤防治、母嬰健康等九大行動。在此基礎上,建立全市性健康評價體系和區域衛生狀況評價體系,從2010年起,每年一次“x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和區域分報告”。

2、建立以醫院為基礎的慢病發病和死亡報告系統,開展健康、疾病管理和患病風險評估,並依照慢病管理的要求進行隨訪和干預。繼續在xx區縣試點社群進行慢病及其行為危險因素的綜合干預和慢病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管理和干預效果評價,推行高血壓、糖尿病等管理規範。在社群、學校、機關、企業、鄉鎮啟動眼病、口腔疾病、高血壓等慢病管理和初級保健工作。按照自願原則,對本市40歲至xx歲的婦女進行乳腺癌免費篩查,對25歲至65歲的婦女進行子宮頸癌免費篩查。免費為新生兒進行先天性疾病篩查、為0—6歲兒童進行健康體檢。穩步推進健康促進學校工作。繼續開展7—9歲兒童免費窩溝封閉防齲工作。組織落實好x市政府關於免費為中國小生進行健康體檢的政策。繼續加強全市婦幼、兒童、老年、精神疾病防治體系建設。啟動建設x健康教育中心工作。

3、進一步抓好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精神衛生等工作。加強傳染病監測與預警。繼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之後,在全市一級醫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開展發熱、腹瀉、皮疹、黃疸、結膜紅腫五種症狀監測和報告制度。建立x地區疾病預防預警分析報告體系,編制年度、季度疾病預防趨勢報告,適時預警資訊和建立國內外和我市傳染病疫情動態制度。開展立克次體病流行狀況和鼠疫自然疫源地調查工作。以流感樣病例和病原學監測為重點,加強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流感樣病例監測點覆蓋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繼續落實好為全市xx歲以上老年人、中國小生流感疫苗免費接種工作。加強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進一步強化腸道門診監測與症狀監測。在全市醫療機構中,開展《細菌性痢疾診斷標準》和《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的培訓和推廣。開展手足口病病原學研究,對EV71感染及時預警。加強艾滋病防控工作,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四免一關懷”政策。切實抓好結核病防治工作。大力推行“肺結核病人家庭成員督導管理制度”,開展“x市結核病防治管理資訊系統”建設,實現全市結防系統聯網,加強對網路報告肺結核病人追蹤核實。加強免疫預防工作。全面落實擴大免疫規劃實施方案,加強免疫預防規範化門診建設,規範冷鏈配置,20xx年全市免疫預防門診要全部達到規範標準。加強流動兒童預防接種工作,提高接種率,消滅免疫空白。繼續做好完善免疫接種資訊化系統建設,實現與國家對接。建立疫苗接種異常反應處置、調查診斷與應急體系,制定x市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實施細則。做好乙肝疫苗國中學生納入計劃免疫接種工作。深入貫徹《x市精神衛生條例》,推進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啟動x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落實對精神疾病患者訪視服務管理工作。向貧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費藥物,不斷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首都社會和諧穩定。

4、進一步加強衛生監督執法工作。以首都慶祝新中國成立xx週年系列活動衛生保障、政府監管職能調整和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為中心,強化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採供血等衛生執法監督工作。加強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和改革。加快區縣衛生監督機構辦公用房建設。研究制定區縣衛生監督機構派出機構建設標準,儘快完善衛生監督體系網底建設。根據食品安全綜合監管職責劃轉到市衛生局的新形勢,進一步調整、理順衛生監督機構職責。鞏固和提升餐飲衛生水平。強化餐飲業食品衛生等級評定的管理工作,組織開展全市範圍的餐飲業衛生等級區縣互查和現場升降級活動。制定x市連鎖餐飲企業衛生管理辦法,打造x市“全A連鎖餐飲企業”。開展打擊餐飲業違法新增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新增劑專項整治等活動,查詢並消除餐飲業食品安全隱患。加強對學生營養餐、工地食堂等食物中毒高風險環節的管理,嚴防食物中毒的發生。在社會送餐企業等重點餐飲單位推行HACCP管理體系,鼓勵其通過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的認證。加強飲水衛生的監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質衛生監督、監測體系。對市政自來水廠、自備水源、二次供水、農村水廠等供水設施設立50個24小時動態監測點,形成自動監測網,並按季節對監測點的水質進行監測。制定相關衛生管理規範,加強對全市現存的1000多個汙染隱患大的製售飲用水站的管理。切實解決部分供水單位無證供水問題。進一步加強醫療執法工作。認真貫徹落實《x市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積分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積分管理社會公示制度,定期向社會公示醫療機構積分情況,逐步形成醫療行業信譽參考體系。鞏固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成果。繼續加強對採供血機構的監督。加強職業衛生監督。嚴肅查處嚴重危害勞動者健康的違法行為。加強公共場所量化分級工作。在全市範圍內推行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工作。年底前對轄區內100%的游泳場所、50%的住宿場所、50%的沐浴場所實施量化分級管理。

5、進一步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繼續鞏固強化全市居民滅蟑工作,完善全市家庭病媒生物密度監測體系,降低重點地區病媒生物密度。做好《x市公共場所禁止吸菸的規定》修改的調研和徵求意見工作,深入貫徹落實公共場所禁止吸菸的各項規定,繼續鞏固和推進公共場所禁止吸菸工作。深化東城區、西城區全國健康城區建設試點工作,繼續開展建立國家衛生區和國家衛生鎮工作。深化健康細胞工程建設,建立100個健康社群、100個健康促進示範村和40個愛國衛生紅旗單位。繼續開展x市衛生村建立活動,完成10萬座農村無害化戶廁改造和農村改水專案,開展1000場農村健康知識講座。

(三)全面貫徹落實《關於促進首都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

1、推進中醫藥管理體制和機制改革。實施政府對公立醫院補償機制與中醫特色指標考核掛鉤制度。制定允許公立醫院名中醫師到社群、農村多地點執業的管理辦法及實施方案;開展在藥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療的試點工作;推進城區二級中醫院向專科專病醫院轉型,打造首都中醫藥專科專病品牌醫院。

2、加強社群、農村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啟動全市中醫類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迴歸紮根”工程。全面開展社群中醫類全科醫師培訓工作,開展社群農村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培訓。擴大社群“中醫治未病”試點單位,開展中醫藥養生保健、中醫藥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社群、進家庭”三進工程。

3、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啟動“首都名醫研修院”建設,辦好“名醫大講堂”,開展全市中醫藥從業人員中醫“四部經典”網路學習教育,舉辦西醫學習中醫高階研修班,研究制定師承教育與學位掛鉤管理辦法。

4、大力開展中醫藥文化宣傳。以新中國成立xx週年為契機,舉辦首屆中醫藥文化展,啟動中醫藥傳統文化進教材試點工作,推動中醫養生“一操兩法”進校園、進社群。啟動燕京學派研究與建設專案,加快我市中醫藥搶救性師承工作及民間驗方收集與整理工程,積極推進中醫藥世界非物質遺產申報工作。

5、積極推動中醫藥對外交流。啟動“世界中醫藥x論壇”,組織好首屆“多倫多—x中醫藥展覽會暨學術研討會”,打造首都中醫藥文化傳播和對外交流品牌。

(四)進一步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工作,為首都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1、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衛生人才培養體系,為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人才保障。建立以區域醫療中心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為基礎的農村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區域醫療中心學科帶頭人的培養。開展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加強對我市七個山區、半山區鄉鎮衛生院和社群衛生服務站定向培養醫學生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制定並實施《關於為x農村山區、半山區定向培養衛生人才的實施意見》,逐步建立農村衛生人才補充的有效機制。深化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工作,在全科醫師骨幹、社群護士骨幹和防保人員骨幹培訓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開展社群衛生服務康復、口腔、B超、放射等專業的骨幹人員脫產培訓。加強社群衛生服務人員師資隊伍和培訓基地建設。通過試點探索建立大醫院對社群衛生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

2、全面推進專科醫師培訓工作,提高臨床醫師的醫療水平。進一步擴大普通專科醫師培訓覆蓋面。20xx年x市三級醫院及各區縣所屬二級醫院的所有本科及其以上學歷的臨床專業畢業生都要參加普通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社群衛生服務機構新入職大學畢業生全面實行規範化培訓制度。將專科醫師培訓納入醫師定期考核和職務聘任體系,探索建立我市專科醫師培訓與醫師定期考核和職務聘任掛鉤的機制。探索開展亞專科培訓工作。

3、加強對繼續醫學教育的規範管理和指導。加強醫務人員和醫院管理者傳染病防治培訓工作,將傳染病防治培訓納入繼續教育必修專案。醫務人員每年參加各類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時間不得少於20學時,並與職稱晉升掛鉤。對各醫療單位醫務人員和醫院管理者傳染病防治培訓工作進行評估。以災害醫學培訓為重點,繼續加強急診急救人才的培養。加強衛生職業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整合優質醫學教育資源,積極爭取成立x市高等衛生職業學校。

4、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科研工作和隊伍建設。積極鼓勵和組織開展醫藥衛生科技創新工作,加強高層次醫學科研、臨床醫療、衛生管理的人才隊伍建設,制定衛生人才中長期規劃。組織開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示範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研究工作。圍繞我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高發趨勢及傳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傳染病防治的研究。結合首都醫療工作實際,研究制定重點專科規劃,x市醫學重點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建立重點學科評價和動態管理工作機制,開展醫學重點學科的評估工作。加強心腦血管、傳染、老年、精神、腫瘤、婦產、兒童等八類重點學科及原有部級重點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引進與培養。以重點學科為依託,帶動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的培養與發展,加強科技成果和適宜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建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傳染病實驗室網路的建設。

醫療行業市場調研報告2

本刊訊衛生部4月25日公佈,自20xx年11月10日,衛生部與國家工商總局聯合頒佈了新修訂的《醫療廣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來,違法醫療廣告明顯減少。

衛生部等有關部門監測結果顯示,醫療廣告整體有所好轉,《辦法》實施初步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20xx年第一季度有關部門對醫療廣告監測結果顯示:電視廣告違法率為12.1%,同比下降8個百分點,報紙廣告違法率為16.9%,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浙江、重慶、貴州等省市工商部門公佈的違法廣告數字顯示,違法醫療廣告數量佔各類違法廣告總數的8%以下。

衛生部有關官員表示,目前醫療廣告違法率明顯下降,但個別地區、媒體時有波動,反彈壓力明顯。主要表現為:區域性廣播、電視、報紙、簡訊群發等方式違法醫療廣告,增加了監測和查處的難度。部分報紙、電視經濟生活頻道等媒體的自律、監管已成為廣告治理的一個關鍵環節。下一步工作重點是:一是保持對違法醫療廣告整治的高壓態勢,加大對虛假違法醫療廣告有關醫療機構的曝光力度,定期對查證屬實的案件進行公示,強化社會監督。二是在衛生部擬訂的《醫療機構校驗管理辦法》中,將醫療機構違法醫療廣告作為一項不良執業行為予以記錄,並作為是否依法予以校驗的重要內容之一。對違法情節嚴重的,依法予以處罰。三是進一步規範出具《醫療廣告審查證明》的程式,實行醫療廣告審查出證規範化管理,加強對醫療廣告成品的審查,逐步在全國實現醫療廣告申請、審批的規範化管理,做到審查出證標準統一、格式統一。

政策法規

藥品醫療器械等企業6月底前須建廣告誠信檔案

本刊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各省(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加快推進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廣告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6月底前要建立健全轄區內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廣告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各項工作制度和轄區內廣告企業的.信用檔案。

通知要求,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開展媒體廣告的監測,在查處消費者投訴舉報和有關省局移送的違法廣告案件的基礎上,完善轄區內廣告企業信用資訊採集;要建立在轄區內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廣告企業的信用檔案,及時將企業違法廣告的行為予以記錄;要定期對廣告企業的信用進行評定,建立違法廣告企業“黑名單制度”,探索加強對嚴重失信企業的監督管理措施。還要做好對廣告企業信用的公告工作,對列入違法廣告黑名單的企業要及時予以曝光。

行業動態

歐盟將出資31億美元促進新藥研發

本刊訊近日,歐洲發起了一項價值20億歐元(合31億美元)的藥品研發計劃,以重振昔日“製藥帝國”雄風,並縮小與美國、亞洲的製藥差距。

創新藥物計劃(InnovativeMedicinesInitiative)近日在布魯塞爾公佈,該計劃向學術機構和小型公司提供資金,以攻克製藥過程中的瓶頸問題。計劃將圍繞藥品研發的普遍性解決措施展開,因而單獨一家公司無法在競爭中獲利。

據官員介紹,歐盟將在7年內出資10億歐元,大型製藥公司則提供等值資助以提供人員和裝置。第一項研究計劃在20xx年啟動,另有大量計劃需多年才可產生實用性結果。最初研製將側重糖尿病、大腦紊亂和呼吸系統疾病,癌症和傳染病將在隨後涉及。

該計劃的最大目標是預測新藥的安全和有效性,這與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的“核心路徑計劃”(CriticalPathInitiative)類似。

研究進展

大功率LED晶片手術無影燈在渝研製成功

本刊訊日前,在重慶市級科技攻關計劃專案“LED手術無影燈研發”的支援下,重慶天海醫療裝置有限公司攻克了矩陣陣列式大功率LED(半導體)晶片技術,成功開發出色溫連續可調的大功率LED晶片手術無影燈,標誌著重慶市LED醫療照明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醫療行業市場調研報告3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二)編制依據

(三)適用範圍

(四)工作原則

  二、事件分級

(一)特別重大事件(i級)

(二)重大事件(ⅱ級)

(三)較大事件(ⅲ級)

(四)一般事件(ⅳ級)

  三、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一)救援領導機構

(二)救援專家組

(三)救援執行機構

(四)現場救援指揮部

  四、應急響應和終止

(一)應急響應分級及行動

(二)現場救援及指揮

(三)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

(四)資訊報告和

(五)應急響應終止

  五、保障措施

(一)資訊系統

(二)急救機構

(三)化學中毒與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

(四)應急救援專業隊伍

(五)物資儲備

(六)經費保障

(七)交通運輸保障

(八)其他保障

  六、公眾參與

  七、附則

(一)責任與獎懲

(二)方案制定與修訂

(三)解釋部門

(四)實施時間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保障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各項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提高相關職能部門和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二)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應急預案》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方案》和《湖州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定本方案。

(三)適用範圍

本方案適用於本縣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事件所導致人員傷亡、健康危害的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

(四)工作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明確職責;依靠科學、依法規範;反應及時、措施果斷;整合資源、資訊共享;平戰結合、常備不懈;加強協作、公眾參與。

  二、事件分級

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導致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情況將醫療衛生應急救援事件分為特別重大(i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一)特別重大事件(i級)

1.一次突發公共事件傷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員多,或者核事故和突發放射事件、化學品洩漏事故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省政府或有關部門請求國家在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上給予支援的突發公共事件。

2.跨省(市)有特別嚴重人員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

3.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級)

1.一次突發公共事件傷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5例的。

2.跨市的有嚴重人員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

3.省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三)較大事件(ⅲ級)

1.一次突發公共事件傷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3例的。

2.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的較大突發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級)

1.一次突發公共事件傷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1例的。

2.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的一般突發公共事件。

  三、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組織指揮體系由救援領導機構、救援專家組和現場救援指揮部組成。在縣政府或應急指揮機構統一領導和指揮下,負責所在地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

(一)救援領導機構

1.縣救援領導小組

特別重大、重大、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根據縣應急指揮機構或縣應急總指揮部的要求,成立縣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領導小組(以下簡稱縣救援領導小組)。組長由縣衛生局局長擔任,副組長由縣衛生局分管副局長擔任,成員由縣衛生局、縣經貿委、縣科技局、縣公安局、縣財政局、縣交通局、縣食品藥品監管局、縣紅十字會、縣人武部等部門有關負責人組成。

縣救援領導小組職責:在縣應急指揮機構或市應急總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領導全縣各級醫療衛生行政部門和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協調各成員單位,組織特別重大、重大、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

2.縣救援領導小組

辦公室

縣救援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縣衛生局內),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和有關協調工作。

(二)救援專家組

縣衛生局組建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專家組,負責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提供諮詢建議、技術指導和救援支援。

(三)救援執行機構

縣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執行機構由120急救分中心、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機構組成,在縣救援領導小組指揮下,實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其中,各級醫療機構、急救分中心承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治和傷員轉送;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根據各自職能負責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四)現場救援指揮部

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需要,設立現場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指揮部,由現場最高衛生行政部門的負責人擔任指揮,統一指揮、協調現場醫療衛生的救援行動。

縣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組織體系見附件。

  四、應急響應和終止

(一)應急響應分級及行動

1.i級響應

(1)i級響應標準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啟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i級響應:

①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縣政府啟動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②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縣政府啟動有關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

③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特別重大事件(i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i級響應行動

縣救援領導小組接到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需要組織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後,立即啟動本方案。迅速組織醫療衛生救援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提出處置意見和建議,供決策參考;組織和協調救援執行機構開展現場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落實醫療衛生救治措施;成立現場救援指揮部,展開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及時向市衛生局、省衛生廳、縣政府和縣應急指揮機構報告和反饋有關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情況;縣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開展工作,協調各成員單位,組織領導和指揮救援專家組、救援機構和現場救援指揮部組織實施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

2.ⅱ級響應

(1)ⅱ級響應標準

符令下列條件之一,啟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ⅱ級響應:

①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縣政府啟動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②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縣政府啟動有關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

③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重大事件(ⅱ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ⅱ級響應行動

縣救援領導小組接到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需要組織醫衛生應急救援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後,立即啟動本方案。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提出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對策和措施,供決策參考;指揮和協調救援機構開展現場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落實醫療衛生救治措施;根據需要及時派出救援專家和應急救援專業隊伍採取支援行動;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及時救治、轉送傷病員,實施疫病現場控制和衛生監督;及時向市衛生局、省衛生廳、縣政府和縣應急指揮機構報告和反饋有關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情況。按相關規定,在各成員單位的密切配合下,組織實施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

3.ⅲ級響應

(1)ⅲ級響應標準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啟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ⅲ級響應:

①發生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啟動縣級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或有關縣級專項應急預案。

②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較大事件(ⅲ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ⅲ級響應行動

縣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領導小組接到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需要組織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後,立即啟動縣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方案,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成立現場救援指揮部,迅速組織開展現場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救治傷病員,實施疫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及時向縣政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和省救援領導小組報告有關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情況。

4.ⅳ級響應

(1)ⅳ級響應標準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啟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ⅳ級響應:

①發生一般突發公共事件,啟動縣級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

預案或有關專項應急預案。

②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一般事件(ⅳ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ⅳ級響應行動。

縣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領導小組接到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發生,需要進行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後,立即啟動縣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方案,組織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機構開展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現場救治行動,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調查、確認和評估,同時向縣政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和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行動領導小組報告有關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情況。

(二)現場救援及指揮

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機構在啟動本方案後,迅速組織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及時趕赴現場,並根據現場情況全力開展傷病員的救治和疫情防控、衛生監督等行動。在實施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的行動過程中,既要積極開展救治,又要注意自我防護,確保安全。

按照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響應級別和事發地現場應急處置行動的實際需要,設定現場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指揮部,及時準確掌握現場情況,做好事發現場的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使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緊張有序進行。本級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領導小組的主要或分管領導必須立即趕赴現場,靠前指揮,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決策效率,加快搶救程序。現場救援指揮部要接受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處置應急指揮機構的領導,加強與現場各應急處置部門的溝通和協調。

1.現場搶救

到達現場的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專業隊伍,要迅速將傷員轉送出危險區,本著“先救命後治傷、先救重後救輕”的原則開展應急救援行動,按照國際統一的標準對傷病員進行檢傷分類,分別用藍、黃、紅、黑四種顏色,對輕、重、危重傷病員和死亡人員作出標誌(分類標記用塑料材料製成腕帶),扣系在傷病員或死亡人員的手腕或腳裸部位,以便後續救治辨認或採取相應的措施。

2.轉運傷員

當現場環境處於危險或者傷病員病情允許時,要儘快將傷病員轉送並做好以下工作:

(1)對已經檢傷分類待送的傷病員進行復檢。對有活動性大出血或轉運途中有生命危險的急危重症者,應就地先予搶救、治療,作必要的處理後再進行監護下轉運。

(2)認真填寫轉運卡提交接納的醫療機構,並報現場救援指揮部彙總。

(3)在轉運中,醫護人員必須在醫療倉內密切觀察傷病員病情變化,並確保治療持續進行。

(4)在轉運過程中要科學搬運,避免造成二次損傷。

(5)合理分流傷病員或按現場救援指揮部指定的地點轉送,任何醫療機構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診、拒收傷病員。

(三)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情況組織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等有關專業機構和人員,開展衛生學調查和評價、衛生執法監督,採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造成次生或衍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

(四)資訊報告和

急救分中心和其他醫療衛生機構接到突發公共事件的報告後,在迅速開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同時,立即將人員傷亡、搶救等情況報告現場救援指揮部或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現場救援指揮部、承擔醫療衛生應急救援任務的醫療衛生機構要每日向縣衛生局報告傷病員情況、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隨時報告。衛生局要及時向縣政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有關情況。

縣衛生局要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資訊工作。

(五)應急響應終止

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完成,傷病員在醫療衛生機構得到救治,經縣政府或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准,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領導小組可宣佈應急響應終止,並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五、保障措施

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機構和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的建設,是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衛生局應遵循“平戰結合、常備不懈”的原則,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組織和隊伍建設,組建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制訂各種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技術方案,保證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順利開展。

(一)資訊系統

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設醫療衛生應急救治資訊網路,實現醫療機構與衛生行政部門之間,以及衛生行政部門與相關部門間的資訊共享。

(二)急救機構

根據保障人口和醫療救治的需求,並按照區域衛生規劃,配合建立由市急救中心和縣急救分中心組成的急救網路。

(三)化學中毒與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

依託省化學中毒和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省人民醫院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和市中心醫院建立的化學中毒、核輻射應急醫療救治專業科室。

(四)應急救援專業隊伍

組建縣綜合性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專業隊伍,並根據需要建立特殊專業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縣級隊伍規模不少於30人。

衛生行政部門要保證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專業隊伍的穩定,嚴格管理,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救治能力。

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演練需要公眾參與的,必須報經縣政府批准。

(五)物資儲備

縣衛生局提出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所需藥品、醫療器械、裝置、快速檢測器材和試劑、衛生防護用品等物資的儲備計劃建議。

縣經貿委負責組織應急物資的生產、儲備和調運,保證供應,保持出廠價格穩定。

(六)經費保障

縣財政局負責安排應由縣政府承擔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所必需的經費,並做好經費使用情況監督工作。

自然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縣財政按照有關規定承擔醫療救治費用或給予補助。

安全生產事故災害引起的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單位應向醫療急救分中心或相關醫療機構支付醫療衛生應急救援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有關部門應負責督促落實。

社會安全突發事件中發生的人員傷亡,由有關部門確定的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承擔醫療救治費用,有關部門應負責督促落實。縣財政可根據有關政策規定或縣政府的決策對醫療衛生救治費用給予補助。

各類保險機構要按照有關規定對參加人身、醫療、健康等保險的傷亡人員,做好理賠工作。

(七)交通運輸保障

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專業隊伍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救護車輛、交通工具和通訊裝置。

縣交通局要保證醫療衛生應急救援人員和物資運輸的優先安排、優先排程、優先放行,確保運輸安全通暢,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保證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工作順利開展。

縣公安局負責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現場及相關通道實行交通管制。

(八)其他保障

縣公安局負責維護突發公共事件現場治安秩序,保證現場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順利進行。

縣科技局負責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技術研究工作,組織科研力量開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技術科研攻關,統一協調檢測技術、藥物研發及應用中的科技問題。

縣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藥品和醫療器械的採購和質量監管,參與組織特殊藥品的研發、生產。

縣紅十字會負責組織群眾開展現場自救和互救,協助做好相關工作,並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具體情況,發出呼籲,依法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提供急需的人道主義援助。

縣人武部負責協調民兵預備役,組織力量和裝備,參與和支援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

  六、公眾參與

衛生行政部門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知識普及的組織工作;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應擴大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要加強對所屬人員的宣傳教育;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做好宣傳資料的提供和師資培訓工作。在廣泛普及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知識的基礎上逐步組建以公安幹警、企事業單位安全員和衛生員為骨幹的群眾性救助網路,經過培訓和演練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七、附則

(一)責任與獎懲

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實行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衛生行政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作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方案制定與修訂

本方案由縣衛生局負責制訂,報縣政府批准後實施。各鄉鎮可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方案。

本方案定期進行評審,根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訂和補充。

(三)解釋部門

本方案由縣政府辦公室負責解釋。

醫療行業市場調研報告4

1.1編制目的

保障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以下簡稱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各項醫療衛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提高衛生部門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救援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1.2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減少危害;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就近救援;依靠科學、依法規範;及時反應、措施果斷;整合資源、資訊共享;平戰結合、常備不懈;加強協作、公眾參與。

1.3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方案》、《福建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方案》以及省人民政府的有關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方案,制定本方案。

1.4適用範圍

本方案適用於突發公共事件導致的人員傷亡、健康危害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按《福建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方案》執行。

2醫療衛生救援的事件分級

根據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情況,醫療衛生救援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

2.1特別重大事件(Ⅰ級)

(1)一次事件出現特別重大人員傷亡,且危重人員多,或者核事故和突發放射事件、化學品洩漏事故導致大量人員傷亡,事件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請求國家在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上給予支援的突發公共事件。

(2)跨省(區、市)的有特別嚴重人員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

(3)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2.2重大事件(Ⅱ級)

(1)一次事件出現重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5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跨市(地)的有嚴重人員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

(3)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2.3較大事件(Ⅲ級)

(1)一次事件出現較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3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設區市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較大突發公共事件。

2.4一般事件(Ⅳ級)

(1)一次事件出現一定數量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1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發公共事件。

3醫療衛生救援組織體系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在同級人民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指揮下,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共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醫療衛生救援組織機構包括: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的領導小組、專家組和醫療衛生救援機構(指省、市120醫療急救中心,各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省職業病與化學中毒預防控制中心,各級採供血機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

3.1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

省衛生廳成立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承擔特別重大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的組織、協調工作。省衛生廳衛生應急辦公室承辦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市、縣(區)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相應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承擔本行政區域內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的組織、協調任務,並指定機構負責日常工作。

3.2專家組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組建專家組,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提供諮詢建議、技術指導和支援。

3.3醫療衛生救援機構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承擔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任務。其中各級120醫療急救中心(站)承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和傷員轉運,省職業病與化學中毒預防控制中心等化學中毒和核輻射事故應急醫療救治專業機構參與相應突發公共事件的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和傷員轉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根據各自職能做好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3.4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設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協調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4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和終止

4.1醫療衛生救援的應急響應

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嚴重性,醫療衛生救援的應急響應一般分為四級,即Ⅰ級響應、Ⅱ級響應、Ⅲ級響應和Ⅳ響應。

4.1.1I級響應

(1)I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I級響應:

a.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國務院啟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方案。

b.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國務院有關部門啟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方案。

c.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特別重大事件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I級響應行動

省衛生廳接到醫療救援特別重大事件的有關報告、通報或指示後,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工作,在衛生部、省人民政府的統一指揮下,省衛生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工作,迅速組織和協調應急醫療救援隊伍和有關人員開展醫療救治,及時派出專家和專業隊伍支援事發地衛生機構,及時分析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趨勢,向省人民政府、衛生部報告和反饋有關處理情況,並提出應急處理工作建議。需要國家支援的,由省衛生廳提出請求,按規定程式上報衛生部。

事發地設區市和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協調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

4.1.2Ⅱ級響應

(1)Ⅱ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II級響應:

a.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省人民政府啟動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方案。

b.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省級有關部門啟動省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方案。

c.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重大事件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Ⅱ級響應行動

省衛生廳接到醫療衛生救援重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和報告後,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迅速組織應急醫療救援隊伍和有關人員到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開展醫療救治,指導和協調落實醫療救治措施。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及時分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趨勢,提出應急處理工作建議,向省人民政府或省專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報告和反饋有關處理情況。需要國家支援的,由省衛生廳提出請求,按規定程式上報衛生部。凡屬啟動省總體應急方案和省專項應急方案的響應,省衛生廳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救援工作。

事發地設區市和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協調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

4.1.3Ⅲ級響應(1)Ⅲ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III級響應:

a.發生較大突發公共事件,設區市級人民政府啟動市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方案。

b.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Ⅲ級響應行動

設區市衛生局接到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和報告後,迅速組織應急醫療救援隊伍和有關人員到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開展醫療救治,同時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並及時向設區市人民政府或市專項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和省衛生廳報告和反饋有關處理情況。需要省級支援的,應及時向省衛生廳提出請求。凡屬啟動市級總體應急方案的響應,設區市衛生局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救援工作。

省衛生廳接到報告後,要對事發地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進行指導,根據需要和事發地設區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請求,組織省醫療救援應急隊伍和有關專家進行支援、提供技術指導,並適時向事發地周邊設區市衛生局發出通報,要求做好相應的支援準備。

4.1.4Ⅳ級響應

(1)Ⅳ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IV級響應:

a.發生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縣級人民政府啟動縣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方案。

b.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Ⅳ級響應行動

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和報告後,迅速組織縣級應急醫療救援隊伍和有關人員到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開展醫療救治,同時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並及時向縣級人民政府和設區市衛生局報告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縣(市、區)級總體應急方案的響應,縣(市、區)衛生局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救援工作。

設區市衛生局接到報告後,要對事發地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進行指導,必要時組織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援。

4.2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及指揮

4.2.1先期處置

接到突發公共事件的傷亡報告和醫療救援指令後,無論事件級別大小,事發地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都應立即組織應急醫療救援隊伍到達現場,根據現場情況全力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並隨時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應急處置情況。

4.2.2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

為了及時準確掌握現場情況,做好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工作,事發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在事發現場設定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要親臨現場,靠前指揮,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決策效率,加快搶救程序。上級衛生行政部門領導到達現場後,事發地衛生行政部門要做好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前期處置工作的交接。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要接受突發公共事件現場指揮部的領導,加強與現場各救援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及時將現場傷病員及處理情況報告後方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

4.2.3現場搶救

應急醫療隊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後要及時趕赴現場,根據現場情況全力開展醫療救援工作,必要時建立現場急救站或臨時救護點。在實施醫療衛生救援的過程中,既要積極開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保護,確保安全。

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到達現場後,要本著“先救命後治傷、先救重後救輕”的原則開展工作。按照國際統一的標準對傷病員進行檢傷分類,分別用藍、黃、紅、黑四種顏色,對輕、重、危重傷病員和死亡人員作出標誌(分類標記用塑料材料製成腕帶),扣系在傷病員的手腕或腳踝部位,以便後續救治辨認或採取相應的措施。

必要時,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可向突發公共事件現場指揮部提出擴大救援力量的建議。

4.2.4轉送傷員

當現場處於危險環境或傷病員情況允許時,要儘快將傷病員後送並做好以下工作:

(1)對已經檢傷分類待送的傷病員進行復檢。對有活動性大出血或轉運途中有生命危險的急危重症者,應就地先予搶救、治療,做必要的處理後在監護下轉運。

(2)在轉運中,醫護人員必須全程密切觀察傷病員病情變化,並確保治療持續進行。轉運醫護人員要在傷員轉運單上認真填寫轉運傷員的病情,為後續醫療救助和情況彙總提供必要資訊。轉運單一份交接納傷病員的醫療機構,一份交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彙總。

(3)在救治和後送的過程中要科學搬運,避免造成二次損傷。

(4)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要根據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的報告,及時排程轄區內的急救車輛趕赴現場轉運傷病員。同時要根據轄區內醫療救治資源的分佈情況,合理分流傷病員。本地無法完全承擔醫療救治任務的,當地衛生行政部門要及時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請求,並按照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安排,及時轉運傷病員。任何醫療機構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診、拒收傷病員。

(5)護送的醫護人員必須按照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的指令,將傷員送往指定醫院治療。

4.2.5後送醫院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應當指定相應的醫院作為後方治療醫院;接到指令的醫院應當在30分鐘內做好接受第一批傷員的準備工作,在2小時內作好全面救治傷員的準備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絕,收治傷員後應及時開展醫療救治,同時按照規定報告救治情況。

4.3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有關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情況組織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等有關專業機構和人員,開展衛生學調查和評價、衛生執法監督,採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

4.4資訊報告和

4.4.1資訊報告

120醫療急救中心(站)和其他醫院接到突發公共事件報告後,在派出急救人員趕赴現場開展醫療救援的同時,應立即將初步掌握的傷亡情況、事件原因等資訊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屬於重大和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要同時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和相關的聯動部門。衛生行政部門接報後,應立即將初步情況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屬於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應立即報告省衛生廳。

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要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或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報告人員傷亡、醫療救治情況以及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接收傷員的'醫院要每日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傷病員情況和醫療救治進展等,事發地衛生行政部門要每日向本級人民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傷病員情況、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有關情況。

4.4.2資訊

在當地政府領導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按照規定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資訊工作。

4.5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的終止

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完成,傷病員在醫療機構得到救治,經本級人民政府或同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准,或經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批准,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可宣佈醫療救援應急響應終止,並將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的資訊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同級人民政府。

4.6醫療救援後期處理

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結束不是突發公共事件受傷人員醫療救治工作結束,而是醫療救援進入規範治療階段;突發公共事件受傷人員的醫療管理應區別於正常住院病人的住院管理,治療進展情況報告實行24小時報告制;醫療救援和隨後治療費,必須實行專人專賬管理。

5醫療衛生救援的保障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醫療衛生救援機構和隊伍的建設,是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遵循“平戰結合,常備不懈”的原則,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組織和隊伍建設,組建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開展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技術研究,制訂各種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方案,保證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5.1資訊系統

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設醫療救治資訊網路,實現醫療救治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與衛生行政部門之間,以及衛生行政部門與相關部門之間的資訊共享。

5.2急救機構

各設區市可根據服務人口和醫療救治需求,建立一個相應規模的120醫療急救中心(緊急醫療救援中心),並完善急救網路。各縣(市、區)可依託綜合力量較強的醫療機構建立緊急醫療救援機構(如120急救站)。各級急救機構應堅持24小時值班,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接警程式、資訊報告與通報制度,以及與有關部門的應急聯動機制與快速反應機制。

省急救中心承擔全省急救工作的技術指導、急救資訊的傳遞、急救醫學科研和宣傳普及急救知識,負責福州地區120院前急救的指揮排程。

5.3化學中毒與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

建立省級化學中毒與核輻射救治基地,加強福建省職業病與化學中毒預防控制中心部級化學中毒與核輻射救治基地的建設。

5.4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組建綜合性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並根據需要建立特殊專業應急醫療救援隊伍。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保證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的穩定,嚴格管理,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救治能力。

醫療衛生救援演練需要公眾參與的,必須報經本級人民政府同意。

5.5醫療救援的血液供應保障

在省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領導下,省血液中心、省獻血辦具體負責醫療救援應急處置所需血液的籌集和調動,制定醫療救援血液供應程式。各設區市中心血站負責轄區內醫療救援所需血液供應,配合省血液中心實施跨區域的血液調配。5.6物資儲備

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衛生救援應急藥品、醫療器械、裝置、快速檢測器材和試劑、衛生防護用品等物資的儲備計劃建議。經貿等部門負責組織應急物資的生產、儲備和調運,保證供應,維護市場秩序,保持物價穩定。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後要及時補充。醫藥儲備物資的呼叫,按《福建省醫藥儲備應急方案》和醫藥儲備管理辦法執行。

5.7醫療衛生救援經費

財政部門負責安排應由政府承擔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必要的經費,對經費使用情況要做好監督工作。

自然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各級財政按照有關政策規定承擔醫療救治費用或給予補助。

安全生產事故引起的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單位應向醫療急救中心(站)和相關醫療機構支付醫療衛生救援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有關部門應負責督促落實。

社會安全突發事件中發生的人員傷亡,由有關部門確定的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承擔醫療救治費用,有關部門應負責督促落實。各級財政可根據有關政策規定或本級人民政府的決定對醫療救治費用給予補助。

各類保險機構要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對參加人身、醫療、健康等保險的傷亡人員,做好理賠工作。

5.8醫療衛生救援的交通運輸保障

各級衛生應急機構、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救護車輛、交通工具和通訊裝置。

鐵路、交通、民航、公安等部門,要保證醫療衛生救援人員和物資運輸的優先安排、優先排程、優先放行,確保運輸安全暢通。情況特別緊急時,對現場及相關通道實行交通管制,開設應急救援通道,保證醫療衛生應急工作的順利開展。

5.9其他保障

公安機關負責維護突發公共事件現場的治安、交通秩序,確保醫療救援通道暢通,保證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科技管理部門組織科研力量對我省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及藥物研發開展科研攻關。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藥品、醫療器械和裝置質量的監督管理,協助有關部門組織特殊藥品的研發和生產。

海關根據有關規定,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急需進口的特殊藥品、試劑、器材等優先通關驗放。

紅十字會按照《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自然災害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方案》,負責組織群眾開展現場自救和互救,做好相關工作。並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具體情況,依法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提供急需的人道主義援助。

6醫療衛生救援的公眾參與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知識普及的組織工作;省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等媒體要擴大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要加強對所屬人員的宣傳教育;各醫療衛生機構要做好宣傳資料的提供和師資培訓工作。在廣泛普及醫療救援知識的基礎上,逐步組建以公安幹警、企事業單位安全員和衛生員為骨幹的群眾性救助網路,經過培訓和演練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7附則

7.1責任與獎懲

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實行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作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2方案制定與修訂

各地區應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方案。各設區市、縣(市、區)制訂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要抄報省衛生廳。

本方案定期進行評審,根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訂和補充。

7.3方案解釋部門

本方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負責解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