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堅持行業特色辦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8K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 行業特色 質量

淺談堅持行業特色辦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論文

論文摘要:山東科技大學作為一所地方工科高校,多年以來,一直堅持行業特色辦學,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煤炭行業專門人才的培養;通過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形成了特色優勢專業;通過推進課程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探索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新路子,切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行業特色型大學依託行業而建,肩負著培養行業發展所需人才、引領行業科技進步、解決行業發展重大技術難題等重任。促進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發展,不僅是大學和行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需要,而且對於統籌和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均衡學科和地域的合理佈局,促進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高等教育規模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中國,要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由重數量到重質量的轉變。多年來,山東科技大學(下文中的學校皆指山東科技大學)堅持行業特色辦學,注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人才培養的特色性和多樣性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校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應是個性化的、多模式的;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不應整齊劃一,而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潛質和社會對人才的不同需求進行培養。基於這一認識,立足學校實際,學校構建了“精英型”、“應用型”、“複合型”三種培養模式並存的人才培養機制。

1.選拔優秀學生建立勵志班,實施精英教育培養模式

學校從當年錄取的理科新生中,按大學聯考成績與學生自願的原則選拔40名左右的學生組建礦業工程勵志班,單獨制定培養方案,實行導師制管理,從數理基礎、學科基礎、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四個層面進行培養。學生人學後即確定指導教師,使學生從人學開始就有專人指導。前三個學期強化數學、力學、英語和計算機基礎教學,第四、五學期強化學科基礎教學,同時強化實踐教學。在凝練學科大類平臺課程的前提下,為每一平臺課程配置課程設計或獨立開設實驗,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後一年半進人專業學習,以導師科研專案為牽引,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研方法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以服務於煤炭企業特定人才需求為目標,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在8個煤礦主體專業實施了“定單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實行單獨招生、定向就業,按“3+1”模式培養。學校根據煤炭企業的需求制定招生計劃,考生填報大學聯考志願前與煤炭企業和學校簽訂協議,免費上學,按協議就業。前三年在校學習,第四年到簽訂協議的單位進行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科研訓練,由學校和煤炭企業共同培養。

3.以重點學科為依託,實施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為發揮重點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師資優勢、科研優勢和實驗條件優勢,學校在具有博士學位授權點、本科一批招生的傳統優勢專業,實施了“工科專業十英語或法學專業”的複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在採礦、安全、地質、測繪工程等本科專業實施了“採礦(安全、地質、測繪)工程十英語(或法學)”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該培養模式將兩個專業的主幹課程和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整合,形成複合型培養方案,在對學生進行工程素質培養的同時進行英語或法學素質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對既懂工程又會英語、熟知法律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學生畢業時頒發兩個專業合一的畢業證書和兩個學位證書。

二、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形成特色優勢專業

學科建設是龍頭,要牽動龍頭來提升整體;專業建設是基礎,要夯實基礎來創出特色。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改造傳統專業,加大專業調整力度,加強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建設,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理結合、文理滲透、多學科相互協調的本科專業結構與佈局。

1.合理調整專業結構與佈局

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大專業調整力度。停招了生源少、社會需求量小的農業機械化和教育技術學專業,減少了部分社會需求量不大的專業的招生人數,適當增加了傳統優勢專業和社會需求量大、生源好的專業的招生人數。將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由資源與環境學院調整到土木工程學院,將分散在多個學院的廣告設計、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和音樂學專業集中起來組建了藝術與設計學院。在進行學科專業與院系調整的同時,新增了少量新興學科、應用學科的專業,使專業結構和佈局進一步趨於合理。

2.依託重點學科,建設優勢專業

發揮重點學科人才和科研優勢,以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博士點為依託,制訂了《品牌、特色專業建設規劃》,根據規劃,每年對擬建設的品牌、特色專業進行重點投人,在人才引進、教師隊伍培養、實驗室建設、資訊科技建設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支援,選聘專業建設負責人,定期進行考核。經過多年的建設,形成了一批以採礦工程、安全工程、測繪工程、自動化、土木工程等品牌、特色專業為代表的優勢專業,並通過品牌、特色專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優勢專業建設。

3.合理設定新辦專業,加大新上專業的建設力度

學校制定了《山東科技大學本科專業設定暫行規定》,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發展規劃,遵循專業建設的基本原則,合理設定新專業,嚴格新上專業的申請、論證和審批程式。新上專業必須制定四年建設規劃,實行專業建設負責人制度。學校每年給予新上專業100萬元的經費支援,連續四年,對新上專業從師資培養、實驗室建設、教材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援。

三、推進課程建設,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技術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學管理制度等多層面。學校通過課程建設,不斷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及時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構建了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於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因材施教,實現了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

學校課程建設工作起步較早,先後經歷了“一類課程—系列課程—試點課程—精品課程”等多個階段。

學校自1987年至1996年,三年一輪的課程建設工作共進行了三輪,建設了《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畫法幾何及機械製圖》等23門量大面廣的一類課程,佔當時必修課總門數的38.7%。由於效果明顯,原山東省教育委員會和原煤炭部教育司分別在山東省和煤炭系統高校中推廣我校課程建設的經驗與做法。1997年後,學校進行了更大規模的系列課程建設工作,建設了數學類、電工電子類、力學類、化學類等一批覆蓋面廣、影響大的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2000年,啟動了“新世紀教改工程”,進行了省校兩級試點課程建設,建設了《大學英語》等3門省級試點課程和一批校級試點課程。2003年,根據教育部《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制定了《山東科技大學精品課程建設實施意見》,大力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著力建設了一批具有較強示範作用的精品課程。目前,學校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山東省級精品課程17門。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提商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

1.實施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導航計劃,不斷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

自2003年開始學校實施了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導航計劃,要求當年新進教師必須參加為期一年的教育教學導航。導航計劃包括集中培訓、老教師全程指導、觀摩教學、互相聽課以及講課比賽等內容。導航計劃實施七年來,由600多名青年教師參加了培訓,對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2.改革教學名師評選與考核制度,發揮好教學名師的導向作用

學校從2001年開始實施“教學名師工程”,引導廣大教師把主要精力投人到教學工作中來。對當選的名師,崗位津貼浮動半個級差,同時對教學名師在開展教學研究、培養青年教師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學校每兩年組織一次校級教學名師的評選工作,每年組織一次校級教學名師的考核工作,在校級教學名師評選考核的基礎上推薦評選省級教學名師。目前,學校有39名校級教學教名師、6名省級教學名師,他們在教學工作中,發揮了很好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3.建設教學團隊,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教學隊伍

重點遴選和建設了一批教學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形成了團隊合作機制。積極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促進教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教學資源的共享。推進老、中、青相結合,發揚傳、幫、帶作用。目前,己建設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山東省教學團隊。

4.完善教師培養辦法,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

支援和鼓勵中青年骨幹教師到國內外知名大學進行訪學,支援和鼓勵青年教師到工礦企業進行實踐鍛鍊。教師在訪學和實踐鍛鍊期間享受同級別教師的待遇,所需費用從師資培養費中列支。對新聘任的青年教師,第一年必須擔任輔導教師,並安排其從事一至兩年的兼職輔導員或班主任工作,沒有這一經歷的教師不能晉升高一級專業技術職稱,以提高他們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五、探索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新路子,切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1.構建“全過程、三層次、七模組”的實踐教學體系

全過程是指從人學軍訓,到畢業設計實踐教育四年不斷線。三層次包括基礎實踐層次、綜合實踐層次、創新實踐層次。七模組包括軍訓、實驗教學、實習教學、工程訓練、畢業設計與課程設計、科研訓練與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模組。

2.建設校院兩級實驗中心,改革實驗管理體制和實驗教學內容

改變傳統以課程為中心設定實驗室的做法,將全校分屬課程管理的135個實驗室,整合為13個校級實驗中心,21個院級實驗中心,實現了校院兩級管理,資源開放與共享的管理體制。通過增加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實驗,增加計算機模擬實驗、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模擬實習等,強化訓練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目前,學校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3.建設特色鮮明的校內實踐基地,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搭建平臺

學校建成了全國惟一的校內實習礦井以及為數不多的全國先進大學科技園、測繪實習場、工程訓練中心、電子工藝實習車間等校內實習基地。其中,校內實習礦井具有生產礦井的所有功能,學生不出校門即可完成煤礦主體專業的大部分實習;省級大學科技園已經成為學生的實習園、創業的試驗園、教師的科研園和高新技術的示範園。

4.成立大學生科技訓練中心,設立創新基金,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

學校制定了《學生科技創新管理辦法》、《創新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等制度,設立科技創新實踐必修學分,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納人本科培養方案,優秀學生免試保送研究生。選拔優秀學生參加教師科研工作,通過加大資助力度,擴大資助範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實踐;每年評選學生科技拔尖人才、學生科技創新優秀指導教師,設立了科技創新獎、給予物質獎勵。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大賽、創業競賽、機器人大賽等多項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秀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5.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管理,開展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工作

從2000年開始,學校制訂了完善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標準,建立了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制度,先在個別學院進行試點,然後逐步有計劃、有組織地在全校開始實施。此項工作,在山東省起步最早,對保證和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