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2月幼兒教育心得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7W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大班幼兒教育的,你有什麼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下面這篇幼兒教育心得吧。

大班2月幼兒教育心得

大班幼兒教育心得

從事幼教工作不久的我,被分到大班做班主任。一開始我深怕自己做不好,產生畏懼心理。比較資深的老師鼓勵我說:“只要有愛,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當不好的老師。”這句話警醒了我,成為我進入大班的動力。

大班的孩子接受能力強、膽大,創新能力也急速的進步。經過幾天對大班孩子的瞭解,我知道了大班的孩子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我也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把孩子這份闖勁更好的發揮出來。

一次手工課上,我和孩子們做漂亮的新鞋子時,孩子們想要用膠水粘,我沒有否定孩子們的提議,只是說我們分組做,看哪一組做得漂亮。“好”孩子們的回答堅定有力,我也感覺到這是他們對我這個老師的一種挑戰。我給孩子們講解完後,孩子們開始製作了。我講解的是讓孩子把腳踩在卡紙上先畫下腳的樣了,可是有的孩子們卻沒有這樣做,直接用剪刀剪卡紙(不過還有點像腳的樣子),我也看到孩子們的想象有多麼的成熟。孩子做好模型後,有的決定用膠棒粘,有的決定用膠水粘,在輕鬆的音樂中,孩子興致盎然的製作著。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在手工課結束、在展示漂亮的新鞋子時,我聽到孩子們在竊竊私語,說還是老師厲害啊,老師做的多漂亮啊,我們要聽老師的話,做的一定也很漂亮啊。我心裡美滋滋的,很高興自己能得到他們的認同,同時也點評了孩子們的作品。

由這個事情,我有了這樣的大班幼兒教育心得:即使我們是經驗的積累者、知識的傳播者,也不能輕易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要給以孩子適當的鼓勵,讓他們的創新精神得以延續。作為經驗的積累者,我們要提醒孩子們,不能只求達到目標,也要看效果,讓孩子們急速發展的能力得以鞏固;我們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也要與時俱進,把更多、更好、更新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啟迪心靈,開發智慧,與大班的孩子共同成長

警惕孩子的十大不良習慣

吃手指

孩子喜歡吃手指,在嬰兒期屬於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嬰兒3個月以後,就應該慢慢糾正這個習慣。如果到了3歲以後還有吮指現象,會影響到牙齒健康。因為吮指時,拇指放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處,容易形成開合。如果手指長時間頂在上牙床的骨骼上,還會出現反合或上頜前突。

咬東西

有的孩子喜歡咬鉛筆、啃手指或者咬衣角、被角等,咬這些東西時一般總固定在牙齒的某一個部位,從而容易導致牙齒區域性的小開合畸形。

用手摸牙

孩子在長牙或換牙時,會有癢或疼痛的感覺,所以孩子經常會用手去摸牙齒及牙齦,這樣會容易造成牙齒移位、牙頜畸形,以及創口的感染。

托腮

有的孩子喜歡用手託著一邊的腮部,或者習慣在睡覺時把手肘、手掌等枕在一側臉的下方,這些習慣都會對孩子頜面部的正常發育及面部的對稱性造成一定的影響。

咬脣

如果經常咬上嘴脣可能造成前牙反合,下頜向前突出。咬下嘴脣會導致上前牙突出,下頜後縮,上嘴脣會變得厚而短,呈張開狀,牙齒外露,呈“鳥嘴狀”。

剔牙

剔牙會使牙縫慢慢變寬,食物很容易陷進牙縫裡。另外,牙籤如果不衛生或者用力不當,剔牙時可能會造成牙齦被細菌感染。

偏側咀嚼

偏側咀嚼會使下頜向咀嚼側偏斜、導致臉型左右不對稱。而且不常咀嚼的一側因為缺少食物的沖刷更容易堆積牙垢,出現齲齒和牙齦紅腫等牙周疾病。

吐舌頭舔牙

一般多發於孩子的換牙期。如果常用舌尖舔上下前牙,會導致開合。如果常舔下前牙,會形成下頜向前突的反合。如果舌頭同時舔上下前牙或經常吐出,會使上下頜均向前移位,導致雙頜前突畸形及開合。

用嘴呼吸

孩子長期用嘴呼吸,舌頭和下頜後退,會導致上頜前凸,上牙弓狹窄,牙齒不齊,看上去開脣露齒,上脣短厚,上前牙突出。

橫向刷牙

有的孩子沒有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橫著刷牙會導致牙頸部釉質薄弱處過分磨耗,形成楔狀缺損,引起牙齒過敏,繼發齲齒,甚至牙髓暴露或出現牙齦損傷、萎縮。

孩子語言發展條件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高階神經活動形式,是人類相互交往的工具,也是人表達自己內心世界、思維的一種工具,它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掌握並運用語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語言的發育不僅需要一個相當複雜及漫長的過程,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例如,脣顎裂的兒童就會無法正常發音。其次要有正常的聽覺的保證。言語的發育依賴於聽力,如果聽力出現障礙,就會失去聽別人說話的能力,聽不到外界的聲音就無從學習說話,也就成了聾啞人。聽力在言語活動中還起著監督的.作用,它能協調舌和咽腔活動的相互聯絡,從而保障說話的流暢性和發音的準確性。如果聽覺減弱的話,就不能夠聽清正確的發音,也就不能區分錯誤的發音,會出現言語的不清晰,因此,兒童要學會準確發音,一定要有良好的聽力。此外,還要有一個健全的大腦。大腦是語言活動的中樞所在,人的語言經過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感知後輸入中樞,經中樞分析處理後,再經神經傳出支配外周發音器官進行言語的口頭表達。如果大腦受到損傷,會出現各種不同型別的言語障礙。尤其是大腦左半球的損傷,在成人就會出現失語症。發音器官、聽覺、大腦這三個環節是保證語言發育的先決條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語言或言語的障礙。

除了以上談及的三個環節外,是否有豐富的語言環境也會左右語言的發育。在具備應有的先決條件外,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多和孩子說話,多和外界接觸就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

性格塑造期的幾個危險訊號

孩子性格塑造期父母需留心

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最尷尬的情形莫過於,死活不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蝟了。事實上,害羞的孩子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麼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並遵守規則。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於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於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改進要點: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並不是那麼“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

2.雖然他願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並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而實用。

二、壞脾氣情商(EQ)

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對於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一場戰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如果你忽略他發脾氣或者走開,其實很清楚的傳遞了這樣的資訊:發脾氣是不可以接受的。這也是孩子學習規則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改進要點:

1.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出情緒。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總的說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資訊: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洩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

2.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倡導 。“安全發洩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被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裡進行發洩;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的最揪心的話。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麼樣,對國小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近來研究人員發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讚不已。

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資訊與此反差極大。他很容易就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

改進要點:

1.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是,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在情商訓練營中,“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於自信的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

四、不合群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

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願意分享、有愛心、願意幫助他人、遵守規則、主動。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遊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幫助和支援的。

天才是培訓出來的?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陳先生帶著自己未滿6歲的兒子來到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樺樹灣教育”,陳先生來這裡的目的,一是為兒子尋找合適的幼小銜接培訓機構,同時,這個機構以“超常兒童”培訓著稱,“我也想測測孩子是不是神童,要是能考上‘育才’(學校)、‘育民’(學校)就好了。”

在我國學界,對“神童”的科學稱呼是“超常兒童”。

普通人雖然不能對“神童”進行科學的定義,但是,人們心目中還是有一個最樸素的認識:“非常聰明”、“有過人之處”、“人數極少”……

神童與上奧數班英語班有關係嗎

曾經,神童離普通人的家庭很遠。但是,這兩年與神童有關的報道似乎越來越多了,前幾天就有兩個13歲考上大學的神童被媒體反覆報道。而在現實生活中,神童似乎也不再“遙不可及”了。本月8日,本報記者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院內看到幾百名家長帶著孩子在等待,“我們是來參加人大附中早培班的測試的。”一位來自海淀實驗二小的五年級男生說。據說,這次來參加測試的孩子達到了4000人。

在北京的家長圈中流傳著一個“神童”培養的路線圖:3歲的孩子可以去考幸福時光陶然幼兒園,“幼升小”時可以考北京育民國小或育才學校,然後,國小四年級可以去考北京八中少年班和北京八中素質班,五年級時可以去考人大附中早培班,同時,還可以去考清華附中的“優才班”……

這樣,一個孩子就可以完成從幼兒園到中學的“神童”之旅了。

有考試就有培訓。

不少機構都開設了與“超常”相關的培訓班,彷彿培養個“神童”與上個奧數班、英語班沒有太大區別。

當曾經高不可攀的“神童”一下子“跌”進街頭巷尾時,我們不禁要問有那麼多神童嗎?而面對高昂的培訓費,我們不得不深入到孩子、家長、培訓機構和專家中,瞭解“神童熱”的產生還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至少97%的孩子是普通人

“神童”似乎多了起來。

家長的這種感覺也並非毫無依據。

在北京,20年前,大概只有北京八中有專門針對超常兒童的實驗班,10年前,北京有兩所學校進行超常兒童實驗。之後,北京的超常兒童實驗班逐漸增多了,2005年育才學校有了超常兒童實驗班,緊接著清華附中有了“優才班”,人大附中也有了“早培班”。

除了這些得到公認和被教育主管部門批准的以外,這兩年不少學校也悄悄有了“小五班”(國小五年級直接升中學的班級)。

真的有那麼多“神童”嗎?

20世紀初,心理測驗興起以後,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提出了智商這一概念,人們開始以智商作為定義天才兒童的標準。後來,人們又對用智商來定義“天才”的觀點提出異議。認為,定義天才兒童,不應忽視非智力因素。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指出,遺傳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開始,天賦確實存在差異。我國大陸心理學家提出了“超常”或“超常兒童”的概念,認為這些孩子的非凡表現既有先天的因素,同時也與後天的教育及成長環境分不開。

從中外心理學家對兒童智力普查的結果來看,智力超常兒童佔同齡兒童的比例一般為1%至3%。

以北京為例,2013年北京國小階段入學人數出現“井噴”超過了17萬,按照國際公認的比例,北京今年大概有有1700——5100名超常兒童進入國小階段,也就是說至少16.5萬的孩子應該都是普通人。

沒有任何研究表明,超常兒童在人群中所佔比例發生了增多的趨勢,但是,身在家長圈中敏感的父母們自身的感受卻有著變化。這兩年參加各種“神測”超常兒童篩查測試的人數卻在年年升高。

這也許與“超常”是一個相對概念有關。施建農解釋,我們通常會給出一個界定的分數,有了邊界就會有人質疑,臨近點上下的分數之間到底有多大差異?“99分與100分到底有多大差異?89分與90分之間有多大差異……”

每個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大概正是這種“沒差多少”的心態,成為了“神童”虛高現象的心理起源。

培訓到底有用嗎

與學者的冷靜態度不同,培訓市場上的專家顯得非常熱情。

“在帶女兒考育民、育才這半年裡,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作為家長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是失職。”北京市朝陽區的全職媽媽柳女士說。

本月20日柳女士的女兒滿6歲3個月。

說起女兒,柳女士總是充滿驕傲。女兒從兩歲起就表現出了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她對毛絨玩具、芭比娃娃無所謂,卻瘋狂地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歷史故事。適合兒童閱讀的那些簡化了的歷史故事根本不適合她的口味,她已經纏著媽媽講完了《世界歷史》、《上下五千年》。“我不上班,所以每天用最多的時間給她講歷史。我太累的時候,她就自己看,所以,也認識了不少字。但是,她嫌自己看得慢,所以,只要看見我一閒下來馬上就要求我給她講。”柳女士說。現在柳女士家裡的電視訊道總跟著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和電視劇走,那些被很多孩子追捧的動畫片,在她家裡根本沒有市場。

面對這樣一個有些特別的孩子,柳女士在她的教育上頗費了一些功夫,不僅隨著她的興趣大量購買歷史類書籍,同時,也試圖尋找女兒在其他方面的天賦。當她發現並不怎麼刻苦練琴的女兒,在音樂課上總是第一個聽出和絃,讓她學圍棋,她很快就能下贏比她先學的哥哥、姐姐,柳女士給女兒報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創新學習班”,希望能獲得更加專業的指導。

自從給孩子報了這個班以後,柳女士經常遇到培訓機構的人給她塞資料。“我一直覺得天才就是天才,怎麼能培訓出來呢?”

眼看著女兒就要到了入學年齡,聽朋友介紹北京有一些學校招收“神童”,柳女士決定試一試。

剛有了這個念頭,就趕上“育民”的考試。於是,柳女士帶著女兒去“裸考”了。在等待的時候,柳女士才發現周圍的不少家長早已熟識,原來他們都上過“超常兒童”的培訓班。

女兒從考場出來了,柳女士問她考得怎麼樣?女兒笑呵呵地回答,不難。但是,對具體考了什麼內容似乎回答不出來。

讓柳女士震驚的是,與女兒同時出來的另外一個女孩,卻從頭到尾把考試中出現的每道題都畫了出來。並且一邊畫一邊說:“這樣的題我見過”、“這樣的題我們練過”……

柳女士第一次感受到了培訓與否的差距。

真正的“超常”無法通過培訓獲得

難道“超常兒童”測試也可以通過培訓提高成績嗎?

有這樣疑問的不僅只有柳女士。

心理學碩士畢業的王女士有一個五年級的兒子,他們也參加了本月初在中科院心理所舉辦的“超常兒童”的測試,沒有獲得通過。“家長們都說了,現在孩子們都去參加培訓了,去年有得B的就能進入下一輪,今年得B就不行了。”

一位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的話似乎印證了家長們的猜測。

這位工作人員給前來諮詢的家長順手畫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大三角形用一個十字分成了4個小圖形,然後在每個小圖形裡用1、2、3、4標上了序號,問孩子這幅圖中一共出現了幾個三角形。一般的孩子在看到這道題時,都覺得很簡單,很快就會數出5個三角形。“但,其實,孩子都忽視了"4"這個標號中也帶有一個三角形。”這位工作人員說。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培訓似乎真的很有幫助,至少這些孩子再見到上面的題目能思考得更為全面。

不過施建農卻說:“真正的"超常"是無法通過培訓獲得的。”曾經有連名字都不會寫的孩子,照樣能通過測試篩選出來。

為考超常班而進行的培訓有哪些內容呢?

記者諮詢了“巨人”一位姓秦的老師,“加強課內學習的內容,同時做一些思維方面的訓練,其實也就是簡單的奧數題。另外英語、語文不需要培訓,閱讀廣泛一些就可以了。”這位老師說,“說實話,早培班裡面都是學奧數的牛孩,所以要早動手準備。”

超常兒童的篩查測試完全是另一種測試,施建農介紹,對超常兒童進行篩查的測試是一個科學的過程。成績不是隨隨便便經過培訓就能提高的。“雖然說只要測試就一定存在誤差,但是,這麼多年我們可能會漏掉一些優秀的孩子,但是基本沒有誤測過。”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施建農諮詢用不用培訓,“我通常都會問他們這樣的問題:培訓班會給你什麼承諾?”其實,基本培訓機構給出的承諾是:過不了初試就退一半的錢。也就是說培訓者連通過初試都無法保證。而且,按照超常兒童在人群中通常所佔比例為1%——3%算,“假設我們"超常"實驗班的孩子都出自培訓班,那麼也會有至少97%的孩子註定是考不上的。”施建農說。

幼兒時期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近年來,由於幼兒教育備受關注,所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競爭似乎成為爭奪優質幼兒園的充分理由,好像入不了名牌幼兒園就意味著上不了好國小、好中學、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謀不出好生活。

雖然在中國和不少發達國家的教育體制中,幼兒教育未納入“義務教育”系列,但相關的探索和實踐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僅幼兒園開了各種各樣的課,五花八門的興趣班也幾乎擠佔了兒童的許多玩耍的時間。不僅教育的工作推至胎教階段,商家和培訓機構的忽悠也弄得家長十分緊張、迷惑,以各類知識和藝術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兒童教育幾乎形成了不斷加碼、不斷膨脹的怪圈,將兒童學習引入非常危險的迷途。

那麼,在0—6歲的學齡前階段,最需要啟發孩子、提升孩子能力的內容是什麼?對此眾說不一,探索多元,使家長越來越迷茫。從人的發展和教育的角度看,任何有意識的培養和訓練都要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階段的規律,都要使孩子具備接受教育的良好基礎。

從古至今,中國的老百姓總愛對孩子講“要聽話”,這個“聽話”不是要孩子盲目地服從家長,而是有“注意把話聽懂”的深意。因為國人早就明確,兒童的發展要有童趣,要符合兒童階段性發展的特點,而不能“揠苗助長”,否則知識發展與身心發展不協調,會有諸多後患。為了使兒童健康順利地成長,首先要使其能與社會環境很好地交融。而作為最基礎、最重要的交融媒介,就是人們的語言。為此,從古至今,幫助兒童學會語言交流便是啟蒙教育的第一要務。有了基本的語言聽說能力,外界的資訊可以有效地接納、最初的思維訓練有了基礎、思維的成果也可以通過表達不斷修正完善,知識學習、道德規範、能力提高、自我表現、個體安全等,都可以寓於其中。

20世紀60年代和後來的70—80年代,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呂敬先研究員曾在北京市的門頭溝、宣武區等不少國小和幼兒園進行過專門關注兒童聽說的教育實驗,試圖通過教導學生觀察,並進行讀話、寫話鍛鍊,使國小生在學前獲得的聽說等母語能力能為其語文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交際能力、實踐能力的全面提高打下重要的基礎,並取得了很好的實驗效果。

通過基礎性的兒童語言聽說能力的訓練,後繼的教育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十數年前,一些研究中國小數理學科教學的專家轉而關注語文教學的問題,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發現,學生的許多數理學科問題實質上是語言和理解問題。隨著對學生問題研究的展開與深入,也有不少教育者意識到,學生與教師、家長越來越深的“代溝”和德育問題也在相當程度上可以歸因於語言交流和思維發展水平。

可見,如果說兒童的學前基礎教育很重要,那麼對兒童、教師和家長而言,注意把自己的話說明白,把別人的話聽明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對此,不僅兒童當下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其日後的學習和發展更離不開;不僅兒童的相關能力培養很關鍵,家長和教師的相關意識和能力更值得注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