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待開放領域誰先進入誰賺錢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4W

“這是一個全民投資的地方。”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溫州樂清市副市長吳建華用了這樣一個詞。

創業待開放領域誰先進入誰賺錢

據悉,溫州現有3000億元民間資本DDD在這個龐大而抽象的數字背後,是溫州資本的波濤洶湧。24>歲的溫州人李先生,剛剛從學校畢業進入稅務機關,月收入4000元左右。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正準備和親戚一起投資青海鹽田。而這樣的故事在溫州信手拈來。

溫州人的先知先覺,使他們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富豪團。五個故事:溫州人的現在生意經

溫州的“第一桶金”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走遍全國的“供銷大軍”,從外面帶回的一張張訂單,帶動了溫州地區製造業的起步,集中在塑料加工、印刷等技術壁壘很低的傳統行業上。當時,溫州的十大專業市場全國矚目。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溫州以商帶工的情況發生了逆轉,製造業開始做大做強,商業反過來依附於製造業。”人行溫州支行有關負責人指出,“到了這個時候,溫州生產什麼,溫商就在外面賣什麼。”

經歷國家幾次整頓的動盪後,溫州製造業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電器、服裝、打火機等產業形成規模經濟,家庭小作坊逐漸成長為大企業集團,民企“品牌”也開始大放異彩。

同一時期,溫州人密佈全國的商業網點並未衰落DDD在西部城市,總是溫州人的商鋪讓小城鎮熱鬧非凡。溫州人的財富,正是以這種並不起眼的方式膨脹起來。統計資料顯示,每年春節前夕,從外地匯回溫州的資金就達百億元之巨。

上世紀90年代末期,製造業的擴張碰到了天花板。不少民營企業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傳統產業面臨低水平的價格競爭和產業升級的'困惑。事實上,是土地的短缺制約著溫州工業的發展:溫州是中國土地最稀缺的城市之一,人均耕地不足0.3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2004年,溫州可供工業用地不足需求量的20%。

傳統制造業進入微利時代,讓溫州主流的企業資本相繼進入房地產行業,甚至房地產利潤超過了主業。而伴隨著巨集觀調控政策的出臺,眼下,溫州人的投資觸角開始深入到國家壟斷行業:“炒煤”、“炒金銀礦”、“炒電”、“炒油井”……

去年,溫州市銀監分局對轄區內75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溫州市面至少有370多億元資金進行跨區域流動,只有近10%投向房地產業。另在103家企業中,企業資金用於購買房地產的佔8.94%,用於外地經營的佔6.17%,剩餘的84.98%被用作其他用途,“一是跨區域擴張,表現為生產基地的外遷,二是跨行業的擴張,表現為多元化發展。”溫州市體改辦有關負責人對溫州民營企業投資思路的轉變作了如上總結

今年2月22日,國務院正式釋出《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經濟36條”),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石油與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等壟斷行業和領域。

“過去我們期待對非公經濟市場準入的開放,當‘非公經濟36條’真的出臺了,我們又覺得是不是開放得太快了。”溫州某知名民營企業老闆坦言,溫州人賺錢很講究搶佔先機,而“先機”的閃現往往是在政策之前,溫州人一路走到現在,正是抓住了一個個這樣的先機。

而在追逐利潤的“先機”背後,正是資本流向的“溫州邏輯”。

一位投資水電站的老闆說出了樸實的判斷:“21世紀最缺什麼?是土地、礦產、水電,誰先進入誰就賺錢。”

“這些有待開放的領域,正是利潤潛藏之地。”溫州體改辦有關負責人提醒道,縱觀改革開放二十幾年,每個行業的開放,溫州人總是走在前列。市場缺什麼,溫州人就做什麼,從早年的供銷員、小商品生產到現在能源、礦產等壟斷行業,莫不如此。

“別人都說溫州人精明,我們其實就兩手絕招,一是雄厚資金流,二是快捷資訊流,這張網路從當年的供銷大軍就開始建立,別人很難複製。”一位溫州生意人不經意間揭示出了溫州資本的祕密。

不過,“溫州邏輯”未必代表最優,“溫州人的經濟,是一種基於地緣人緣親緣來維繫的人格化交易方式,溫州人大多在內部融資,溫州人抱團做生意。”浙江大學史晉川認為,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封閉的商圈,限制了其大規模引進新資本、新人才,因此只能在各地進行簡單複製,或者靠搶佔先機取勝。

記者在調查中亦發現,賺了錢的溫州人更熱衷於投資各種行業,而把大量資金轉移到產品升級、技術研發的少之又少。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經感嘆,浙商的希望應該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草根精神。對於浙商中的重要代表DDD溫州商人,從早年的小五金小家電,到現在的水電站煤礦廠,他們正成長為長三角經濟圈中草根文化向主流力量進發的新興勢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