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盧仁峰先進事蹟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7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蹟吧,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盧仁峰先進事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動中國人物盧仁峰先進事蹟3篇

感動中國人物盧仁峰先進事蹟1

一手拿焊槍,一手拿焊帽,伴著嗞啦的聲音火花四濺,這是焊工在工作的場景,他們用兩隻手配合焊出各種各樣東西,可是,假如只有一隻手,該怎麼工作呢?怎麼才能不被四濺的火花灼傷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獨手焊俠”盧仁峰,他不但一隻手焊接,並且他焊接的還是國之重器,坦克。

16歲定下目標,立志成為焊接專家

1979年,16歲的盧仁峰來到內蒙古一機集團從事焊接工作。從拿起焊槍的第一天起,他就給自己樹立了目標:“當工人就要當最優秀的工人,要做焊接專家。”

定下了這個目標後,他給自己列了個課程表,一週七天,一三五學理論,二四六學技術,把它貼在工具箱上,《金屬學》《焊接工藝》這樣的工具書被翻到卷邊,看書的地方被坐出一個坑。為了結合理論進行實操,盧仁峰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加焊50根焊條練基本功,焊條上的每個熔孔都力求做到均勻排列,盧仁峰一練就是三年時間,日積月累的刻苦訓練,他的焊接技術日臻成熟。

一次意外成就獨手焊俠

1987年,靠著平時勤學苦練,他的焊接技術在一同進廠的同齡人當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當他鼓足心勁兒想大幹一番時,一次意外卻險些斷送了他的前程。那時候的機器是沒有感應器的,盧仁峰正在機器旁邊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腳碰到了機器的開關,這個時候想抽出在機器中的左手已經來不及了。那一刻,盧仁峰沒有驚慌失措,他右手拿著焊把試了試,並沒有影響,這個時候才去機器後面把切掉的左手撿回來。

盧仁峰的左手粉碎性骨折,並且感染得了骨髓炎,做了八次掌接手術,在醫院躺了整整一年。在醫院裡住院的盧仁峰讓他的妻子把所有的書全都搬到病房裡來,病房成了他學習的圖書室。在別人看來是難熬的住院時間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學習充電的寶貴機會。一年的時間盧仁峰啃完了焊接國中高三個階段的書,正好彌補了他理論知識的不足。

雖然受傷,盧仁峰骨子裡卻帶著軍工人的堅韌與樂觀精神。對他來說面對的挑戰越大,迸發的能量就越強。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他的一句口頭禪。單手焊接,他一練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躍成為廠裡、市裡、乃至整個兵器集團焊接技術的技術大拿。經歷了8次手掌修正手術,盧仁峰在與病痛的抗爭中,逐漸掌握了單手進行焊條電弧焊、氬弧焊等十幾種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帶壓操作法”“特種車輛焊接變形控制”等多項創新成果。

零失誤成就“陸戰之王”背後的焊接大將

而盧仁峰沒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戰即將來臨。十幾年前,我國正在研製新型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這些新型戰車使用堅硬的特種鋼材作為裝甲。然而這種材料的.焊接難度極高。

作為領軍人的盧仁峰必須儘快找到新的焊接方法,工人們才能以此為正規化而展開規模化生產。為了研製出新的焊接方法,盧仁峰把自己家的煤氣罐、煤氣灶、廚具都搬到了車間,吃住在車間裡,反覆琢磨。盧仁峰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做了無數次試驗,終於對新型鋼材的效能瞭如指掌。甚至僅憑一塊鋼板掉在地上的聲音,他就能聽出其中碳當量有多少,判斷出應該採用怎樣的焊接工藝。一批新型坦克裝甲生產下線,在穿甲彈衝擊和車體涉水等多種嚴峻的考驗中,坦克車體依然堅如磐石,密不透風。

20xx年9月3日上午,天安門廣場大閱兵的27個裝備方隊如鋼鐵洪流般駛過,坦克在閱兵場上亮相,而這個王者的王冠是由無數雙像盧仁峰一樣的工匠之手加冕的。

傳道授業,帶徒弟與研發機器人兩不誤

“一招鮮吃遍天”,從最初的只是為了學習一門手藝,一門技術,到第9屆全國技術能手中焊接界唯一一位"中華技能大獎"獲獎者,盧仁峰跟著中國的坦克戰車一起成長,也見證了我國焊接裝置的變遷,從最早的完全手搖定引數的裝置到今天完全數字化的調整焊接引數,這是“革命性的變化”,如今,不惑之年的盧仁峰對於未來,又有了新的目標。

一是帶徒弟,目前他帶出的百餘名工匠,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師、高階技師和技術能手,有的還獲得“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等殊榮。並且在他的影響下,他的愛人、弟弟、弟媳一家有8個人都幹起了電焊工,成了名副其實的“焊工之家”;另一個是研發機器人焊接技術,解放勞動力,為中國智造20xx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認識了一個不服輸不怕難,挑戰身體極限的頑強的中國製造工人,這是個值得敬佩的匠人,這是種值得傳承的匠心。相信我國的製造業能在無數匠人匠心的不懈努力下,大踏步前進。

感動中國人物盧仁峰先進事蹟2

在盧仁峰家鄉內蒙古,沙漠深處生長著一種樹,名為“胡楊”。與其他的楊樹不同,胡楊能忍受沙漠中乾旱、多變的惡劣氣候,對鹽鹼有著極強的忍耐力,生長在沙漠中枝繁葉茂,被人們讚美為“沙漠的脊樑”。

盧仁峰常常把自己看作一棵胡楊,即使失去了一隻手,那種堅定的信念始終深植心中,支撐著他正視眼前的困難,越挫越勇,向著一個個難題險關發起衝鋒。

熟悉盧仁峰的人,都知道他是老軍工人的後代。幾十年前,他的父母遠赴大西北支援國家建設,在一線生產崗位一干就是一輩子,這種舍家為國的奉獻精神從小感染著他。重技術、講奉獻,是老一輩軍工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希望把這種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當下,全社會都在宣揚工匠精神。對此,盧仁峰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工匠要有一顆責任心,有一種敬業精神。當工人就當最優秀的工人,做焊工就要成為最有能力的專家。”

“全國十大最美職工”“中華技能大獎”“國家級技能大師”……面對一項項榮譽,盧仁峰表現淡然。相比這些榮譽,盧仁峰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絕活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

盧仁峰所帶的科研攻關班,被一機集團命名為“盧仁峰班組”。在他的`帶領下,班組成員個個都是焊接能手,並擔負起多個重點專案的攻關任務。

多年來,盧仁峰帶出的百餘名工匠,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師、高階技師和技術能手,有的還獲得“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等殊榮。

在徒弟們眼裡,生活中的盧仁峰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卻是一位極為嚴苛的老師。盧仁峰說:“嚴師出高徒,我對他們嚴一些就是希望他們早日成才。”

一天5塊鋼板、30根焊條的“定位點焊”,是盧仁峰對徒弟們的硬要求。徒弟們焊接完鋼板,盧仁峰會逐個檢查點焊效果,誤差超標就要重來。他常常對徒弟們說:“把軍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軍工人的職責所在。”

感動中國人物盧仁峰先進事蹟3

高爾基說:“在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走路的本領時,它就給予他一根柺杖,那就是理想。”而盧仁峰用他一生的坎坷經歷,為這句話作了完美的註解。

記者問盧仁峰,什麼時候最快樂?這個常年與鋼鐵打交道的漢子,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看到親手焊接的坦克和輪式裝甲車駛過天安門的時候,我流淚了。我知道,那是喜悅的淚水。”對他來說,用最高的標準焊接出最堅固的坦克和裝甲車,讓官兵駕駛著它們馳騁疆場,是他的驕傲。

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承擔著我國坦克的生產任務。作為廠裡技術最好的焊接工人,盧仁峰專門負責焊接駕駛艙,這是坦克上最關鍵也是最複雜的部位。

某型主戰坦克使用堅硬的特種鋼材,焊接難度極高。盧仁峰的工友們回憶,有近半年時間,他連吃飯都在琢磨怎麼焊出符合要求的產品。

盧仁峰的妻子董煥先也是一名焊接工人。看著丈夫長年累月堅守一線,她理解老盧的那種倔強:“為了讓工友們吃得好一點,他把家裡的爐具和柴米油鹽都搬到了車間休息室,他就是這麼個不管多難都要把事情做成的人,我有時會給他們做做飯,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盧仁峰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沒有合適的工具,他帶領團隊成員製造工具;為了找準合適的焊接角度,他鑽到車下進行焊接,落下的火花燙得他滿身傷疤。“光是料就用了1000多塊,試驗一次不行再換另一種方法,試驗了300多種方法,用了整整5年時間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題。”盧仁峰說。

某型輪式車輛所用的裝甲材料碳當量高、可焊性差,嚴重影響到裝備的質量和進度。在狹小的空間裡,盧仁峰和工友們反覆推敲、試驗,最後總結出一種新的焊接方法,有效提升了裝備的質量和焊接效率。

工友們常說,盧仁峰之所以被稱為焊接“大師”,是因為有一手絕活——一動焊槍,他就知道鋼材的可焊性如何,僅憑一塊鋼板掉在地上的`聲音,就能辨別出碳含量有多少,應採用怎樣的工藝。在穿甲彈衝擊和車體涉水等試驗過程中,他焊接的坦克車體堅如磐石、密不透水。

“困難並不可怕,只要堅持、努力去做,就沒有幹不成的活。”盧仁峰的執著,像一根焊條把他和這份事業牢牢地“焊”到一起。

盧仁峰愛看書,工作室的書桌、臥室床頭都有專業書籍,其中《金屬學》《焊接工藝》等常用的工具書已經翻得起了毛邊,裡邊各種顏色的筆塗得密密麻麻。

在他的刻苦鑽研下,越來越多的實踐成果得到理論固化,並逐步推廣應用。“金屬材料與焊接材料的選用匹配法”“特種車輛焊接變形控制”等多項成果榮獲國家專利,熔化極氬弧焊接技術甚至被應用到神舟七號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