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W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先世界,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自年輕時他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併為之不懈拼搏、頑強奮鬥,始終把為國家解決好“民以食為天”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堅定、鍥而不捨。

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研作風。“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充分體現了他潛心實幹的本色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曾經是世界經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權威和書本,20世紀60年代初,他從對“鶴立雞群”稻株的觀察中悟出天然雜交水稻的道理,從而勇敢承擔起雜交水稻研究的課題,不畏艱難,反覆試驗,終於研究成功三系雜交水稻。袁隆平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創新,帶領我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淡泊名利、樂於奉獻的崇高品德。

上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相關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863”專案組開展攻關,提倡團結協作,很快獲得了成果。他沒有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作為自己的研究專款,而是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還將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和世界糧食獎等獎金全部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獎給為科研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袁隆平不僅傾心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而且長期關注世界糧食安全。在他眼中,雜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他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的追求,併為之做出了極大努力。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

近日,學習了王彥生同的感人事蹟,王彥生同志的先進事蹟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中組部專門召開了王彥生事蹟報告會,追授王彥生同志為“全國優秀組工幹部”稱號,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組工幹部向王彥生同志學習。

王彥生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無論做事、做人還是當幹部,都光明磊落,堪為楷模,無愧於“太行之子”的讚譽,不愧是“組工幹部的好榜樣”。

最打動人心的是,王彥生這位憑黨性重實績選人用人的組工幹部,任何“潛規則”在他那裡都行不通。他將自己選人用人的導向和做法,總結歸納為幹部工作的“四對”原則,即“對千里馬型幹部不虧待,讓開拓者無憂;對老黃牛型幹部不忽視,讓實幹者無悔;對包青天型幹部不挑剔,讓公正者無畏;對智囊團型幹部不嫉妒,讓諫言者無慮”。

細細品味,筆者對王彥生的選人用人導向和原則感悟至深。他將幹部分為千里馬型、老黃牛型、包青天型、智囊團型。“對千里馬型幹部不虧待,讓開拓者無憂。”——不虧待“千里馬”,就要把選人用人的眼光放到工作前沿、基層一線,就是要旗幟鮮明大膽起用開拓創新的幹部。“對老黃牛型幹部不忽視,讓實幹者無悔。”——老黃牛型的幹部“只幹不說,不事張揚,默默無聞”,不忽視這些幹部,就是大張旗鼓地鼓勵實幹、看重實績。“對包青天型幹部不挑剔,讓公正者無畏。”——包青天型的幹部敢說敢幹,公道正派,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對智囊團型幹部不嫉妒,讓諫言者無慮。”——智囊團型的幹部頭腦靈活,通常足智多謀,能夠看準人、辦成事,往往有鋒芒、有主見,不當“老好人”;言者無畏,聞者足戒,“讓諫言者無慮”可以反映一個領導幹部是否具有民主的領導作風。王彥生積極倡導對上述四種類型的幹部要用在最需要的崗位上,要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激勵機制。“為人之道在於正,為官之道在於廉”。在王彥生心中,選人用人是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

王彥生的選人用人觀,生動體現了我們黨當前倡導的用人政策。“讓想幹事、幹好事、會幹事、不出事的人受到重用,讓說空話、大話、風涼話、洩氣話的人沒有市場。”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多次強調,要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建設清正廉潔的幹部隊伍。

王彥生身為組織部長,信念忠貞,恪守職責;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讓人心悅誠服。他“做人有準則,做事講原則”,為組織工作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直至生命最後一刻,實踐了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生信念。他的選人用人觀及其言行,給我們廣大組工幹部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3

張桂梅,一位63歲的老人,頭髮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臉上刻盡了滄桑與疲憊,但是她的堅定卻散發著無窮的力量!

她,為了讓失學的女孩子重返課堂,幾近乞討的籌集資金,創辦女子中學,只是為了改變“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子”的惡性迴圈,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

她,為了給貧困的孩子交學費,毅然拿出自己僅有的200元生活費,甚至把妹妹寄給自己的路費悉數拿出。

她,為了挽救迷戀網路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著張桂梅老師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愛。張老師一生無兒無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把全部的愛都獻給了自己的學生,張桂梅老師就像一把利劍斬斷了貧困和愚昧的傳遞,架起了知識和山區女孩的夢想橋樑,張老師的無私奉獻,無悔付出,辛勤耕耘,愛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使命擔當的具體體現嗎?這才是真正的偉大,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一遍一遍看著張老師的報道,不僅潸然淚下,彷彿有一束光射進我的心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當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爭當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神聖職責和使命。仰望星空,靜靜思考,這豪言壯語的背後不正是教學生活中平凡的細節匯聚而成嗎?

偉大出自平凡,我應該像張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上好每一節課,改好每一本作業,輔導好每一個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豐富自身的知識底蘊,積澱方法,摸索經驗,在活動中歷練,在實踐中促進專業成長,才能擔負教書育人的大任,才能不辜負踏上教師征程時立下的誓言。我應該向張

張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讚賞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讚賞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讚賞每一個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讚賞每一個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

紅梅傲骨,大愛無疆,我們應該承襲張桂梅老師的“紅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師德大愛,不改初心,牢記使命,在教育路上奮勇前行!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4

汪金權在一次報告會的材料中發言說:“要‘認認真真讀書,堂堂正正做人。’對學生要有平等心,力爭把每個人培養成才*;對學生要有責任心,對他們的未來負責;對學生要有愛心,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困難;對學生要細心,注意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話語中滲透了他身為教育者的責任意識,顯現出他對教育事業的崇高追求。作為一名清貧的人民教師,他的人生理想超越物質在更高遠的精神追求上,為學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折射出他高尚的品質、崇高的精神。學習他的事蹟材料,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從他的事蹟和語言深入學習,並由此引開談談我的個人心得。

在學習中我總結,學習汪金權就是要學習以下四點:

一是他為黨的教育事業紮根山區、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二是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的人生境界。

三是他愛生如子、克己助人的優秀品德。

四是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職業風範。

這一切的品質都源於他對於教育事業強烈而神聖的責任和使命感。為了這份責任和信仰,他主動放棄城市的優越條件,放棄重點中學的崗位,一頭扎進落後的山區中學,他生活條件艱苦卻給了學生最深厚的愛,他用最真誠的心愛護著每一個學生。他的行為無聲地告訴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給了老師;國家把孩子們送給學校,就是把國家的未來託付給了老師,老師必須竭盡全力,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為了這份責任,汪金權同志不論在多艱苦生活條件下,他都毫不動搖地常年堅持著;為了這份責任,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他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中,把教學放在第一位。他的行為塑造了新時代優秀教師的鮮活形象,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素質教育的踐行者;什麼是真正的愛崗敬業、廉潔自律;什麼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樂守清貧;什麼是真正的無私奉獻、大愛無邊。

下面我結合自己實際工作談談今後努力的方向和一些想法。

一是全面學習業務知識。通過聽優質課、學寫優秀教案,不斷向老同志學習,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以提高業務技能和業務水*。二是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高自我修養;牢記《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上的相關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強化事業心、責任意識,認真履行教師的義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好學進取、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樹立不畏艱難、獻身教育的崇高理想;培養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的做人風範;養成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三是在教學上,大膽探索、勇於創新,不斷更新思路,開拓創新。

汪金權同志的先進事蹟為我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旗幟。他的事蹟使我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未來的路還很長。在今後,我將時刻用汪金權同志的事蹟去鞭策、激勵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教育事業中去。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5

日前,仙居縣安嶺鄉非遺專案“十八羅漢”、畲族舞蹈、婺劇等特色民俗節目表演,讓廣大父老鄉親們大飽眼福,偏遠山鄉熱鬧非凡,來慶賀評選出的10位“最美兒媳”、10位“模範兒媳”、13位“好兒媳”和“最佳人氣兒媳”併為她們頒發“最美”榮譽證書,標誌著該鄉第二屆“最美兒媳”評選圓滿落幕。

通過這樣的活動,促進鄉風文明、弘揚家庭美德、凝聚社會正能量,推進鄉村振興。在“最美兒媳”身上所展現出的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和諧,這是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該鄉11月中旬開展“最美兒媳”評選活動,以弘揚傳統美德、傳承良好家風。活動自啟動以來,通過入戶尋找、個人自薦、群眾推薦、網路投票、集中評選等方式,從全鄉範圍內尋找在照顧贍養老人方面有突出感人的事蹟的“最美兒媳”、“模範兒媳”、和“好兒媳”。葉仙蘭等10名孝順勤儉的女性,被評為全鄉十大“最美兒媳”。李秋鳳等10位尊老愛老的女性,被評為全鄉十大“模範兒媳”。她們敬老愛老尊老,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科學教子,妯娌、姑嫂、鄰里間相互尊重,感情融洽,言行受到群眾一致稱讚。堅持孝敬長輩,勤儉持家,團結妯娌,和睦鄉鄰。

據悉,該活動由安嶺鄉政府、安嶺鄉賢聯誼會聯合舉辦,已連續舉辦二屆。通過開展“最美兒媳”評選,旨在宣傳身邊的優秀典型,深化“慈孝安嶺”、“文明安嶺”建設,在全鄉範圍內形成“人人有孝心、人人行善舉、人人爭孝星”的良好氛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促進鄉村振興,使慈孝之風、文明之花在山鄉安嶺競相綻放。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6

醫者父母心,她做到了;不是一天,而是30年如一日:減輕病人痛苦是我最大安慰。

這是一位從普通護士成長起來的著名醫學博士;這是一位曾數次在自己身上做醫學實驗的醫者;王玲,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原廣州軍qu177醫院)血液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她30多年如一日,視病人如親人,盡心盡力無私地體貼和關心病人,以高尚的醫德、無私的愛心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人們的愛戴,營造了和諧的醫患關係,展示了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

從護理員到主任醫師,從原有的國中文化程度到摘取醫學博士學位,王玲的成長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她攀登醫學高峰所付出的堅忍不拔的努力,是她贏得患者衷心愛戴的客觀基礎。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王玲真正把病人當成了親人,在盡力解除病人身體痛苫的同時,細心呵護他們的心靈:她可以在臨床實驗需要正常骨髓作對照的時候,兩次抽取自己的骨髓;她可以經常通宵達旦地坐在電腦前,搜尋、比較國內外治療血液病的不同藥物,為患者選擇最省錢又能達到最好療效的治療方案……

從王玲的事蹟中我們不難看到,立足本職,敬業愛崗,對工作極端負責,對人民極端熱忱,是她從業生涯的真實寫照。王玲說過,解除不了病人的痛苫,就不是好醫生。她還說過,作為一個醫務人員,我不能不講良知。透過這些質樸的話語,人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所在的科室是醫院經濟效益最差的科室之一,為什麼她對病人送給自己的"紅包"或禮物無一例外地加以謝絕。在她的心目中,病人的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

好醫生王玲的先進事蹟感人至深,令人敬佩。從業30多年來,她視病人如親人,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無私的愛心,樹立了醫務工作者的崇高形象,展示了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無論是對於“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還是對於在黨員中開展的“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動,王玲都是一個優秀的榜樣。

我們廣大醫務人員應以王玲醫生為榜樣,樹立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心中時刻懷有強烈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不求回報,永以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文明行醫,廉潔行醫,以滿腔熱情、高度的責任心、和善的服務態度為病人服務;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不斷地跟蹤世界先進步伐,不斷地充實、完善、提高自己,以高超的技術解除病人的痛苦,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7

(一)簡略寫出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或文章的內容,然後寫出自己的意見或感想。明確的說,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後加以評論,重點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二)將自己閱讀過的文字,以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它的優劣得失、意義內涵,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應用原*導引,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做為引導,然後發表見解。

(四)先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感想,然後引用讀過的文章來做印證。

(五)將讀過的東西,把最受感觸、最重要的部分做為中心來寫;也可以把自己當做書中的主角來寫;也可以採用書信的方式來寫;更可以採用向老師或同學報告的方式來寫。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8

一名基層幹部,讓人時常唸叨,難;讓百姓泣淚感慨,嘆為“好人”、“好兄弟”、“貼心人”,更難。

一名組織工作者,讓人心悅誠服,不容易;讓幹部自覺看齊,成為工作表率、學習榜樣、價值標杆,更不容易。

王彥生,這位基層組工幹部,生前贏得口碑,身後樹起豐碑,被譽為太行之子、燕趙之魂。他以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的一往情深、對本職工作的創新創造,不僅生動書寫了一名優秀組工幹部的先進事蹟,更集中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時代風範。

共產黨人的時代風範,首先就在於政治本色的永遠不變,這是王彥生感動廣大幹部群眾的精神核心。面對深刻變化調整的時代,共產黨人惟有保持本色永遠不變,才能凝聚強大力量,引領發展進步。保持本色不變,王彥生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性原則、恪守政治責任。保持本色不變,王彥生牢記宗旨、心繫群眾。他把百姓安危冷暖記掛在心,見不得群眾生活貧寒,每每自掏腰包,愛動感情愛流淚。面對受洪水圍困多日的鄉親們跪謝感恩,他在泥水中以跪謝跪,與群眾患難與共、血肉情深。他嚴把選人用人關,公道正派,知人善任,深知“用好一個人,會激勵一大片;選錯一個人,會挫傷一群人”,說得出“組織原則不是任意交換的籌碼”,做得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共產黨人的時代風範,還在於執政能力的與時俱進,這是王彥生被人們發自內心稱道的優秀品質。面對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黨員幹部惟有不斷提高能力水平,才會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會有本領恐慌之虞。只有積極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增強創新能力,成為學習型的黨員幹部,才能促進建設學習型政黨,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正是勤學善思,王彥生善於聯絡實際進行創新性思考。他博覽群書,廣納新知,沒留下什麼臨終遺言,卻留下了眾多書籍和筆記。正是銳意進取,王彥生長於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工作。他積極探索實踐經驗,創新工作機制,既注重解決具體問題,又注重從源頭上解決根本問題,到哪裡工作哪裡局面就煥然一新。

“內心除了感恩,就是憑黨性憑良心幹好本職工作”,王彥生生前的一句心靈獨白,揭示了他作為共產黨人所具備時代風範的深層根源。“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他懂得了感恩,進而把這種樸素情懷昇華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大愛。作為人的良心和作為黨員的黨性,則使他須臾未敢忘肩頭的責任和使命。這一切召喚著他內修政治本色、外鑄執政能力,兢兢業業勤勉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要永遠不變,執政能力要與時俱進。這變與不變,是共產黨員具備時代風範的辯證法,是保持先進性的重要方法。王彥生以他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內心修為和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樹立了新時期組織工作者和黨員領導幹部的良好形象,成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優秀代表。他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必將激勵著廣大黨員、幹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

當代中國正處於邁向新輝煌的新起點。建設繁榮富強的偉大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完成黨的執政使命,需要千千萬萬個王彥生式的黨員幹部。讓我們向王彥生同志學習,融入時代洪流,展現時代風範,把他的崇高精神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續寫屬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9

校外進行家訪,校內開展“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張桂梅和老師們邊研究邊探索,感性的認知慢慢聚攏,理性的判斷漸漸升騰,老師、學生的心漸漸和黨支部、和張桂梅凝聚在了一起。

8月1日,張桂梅要去學生陳明思家家訪。當天她的身體很不舒服,走兩步就要歇一歇。可當她看見遠遠來迎接她的陳明思,緊蹙的眉頭馬上舒展開來,微笑著擁抱著學生,輕聲詢問假期作業的完成情況。

20xx年到20xx年間,陳明思的奶奶和弟弟相繼去世,承受不住家中變故的父母經常吵架,有時還會打架,導致陳明思無心上學。張桂梅瞭解到情況後,及時到陳明思家家訪,做她父母的思想工作,如今陳明思的父母不吵架了,父親還去打工掙錢了。

“很多道理以前都聽過,但由張校長說出來讓我更信服。”陳明思說,“在我情緒不好的那段時間裡,我不想和任何人講話,校長就讓我和她一起住,每天不管多疲憊,只要校長髮現我情緒不對,她都會和我談心,給我講革命先烈的故事,慈祥的眼神裡,流露出對我深深的愛,慢慢地我開始和校長講心事了,現在校長已經成為我的知心長輩。”

陳明思告訴記者,現在她在“演繹紅色經典課間操”中扮演江姐,演的次數多了,自己也受到了感染。她每天最期盼的就是跳《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獻》,一聽到歌聲響起,就特別振奮,她彷彿看到了革命先輩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渾身充滿了勁,在學習上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克服,她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考上嚮往的上海財經大學。

多年來,張桂梅把家訪作為一種工作常態,堅持走進家庭、攜手育人,深入到每個貧困學生家裡,前後共走了10餘萬公里。在她的教育影響下,女高的學生都在心裡暗暗許下向革命先輩學習,努力拼搏實現自己夢想的心願。

“學校每週都開展的‘五個一’活動,一日一次重溫入黨誓詞和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革命歷史故事片等活動,讓我們耳濡目染,提升了自身修養,我們的心和張老師連在了一起,讓大山裡的孩子走出來成了大家共同的心願。”麗江華坪女子高中辦公室主任張曉峰說。

當年因不堪學校嚴苛管理而離開的陳建華老師,不僅又回到了女子高中繼續任教,還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說:“離開學校後,一直都聽到張桂梅老師的故事,張老師把自己融入時代、將信仰融入生命,讓我深受感動,我也想做像她一樣有信仰的人。”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0

今年王嶽菊已經53歲了,她原是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的物資局的一名會計,20xx年1月王嶽菊的婆婆不慎跌倒,突發腦溢血成了植物人。一直守在醫院照料婆婆的王嶽菊,擦乾眼淚堅定地說了一句話:“不管怎樣也要為婆婆治病。”就這樣,她默默挑起了照顧婆婆的重擔,一挑就是五年。

為了讓婆婆床鋪保持乾爽,王嶽菊每天要為婆婆換無數次尿片,為了不讓婆婆感染,胃管三個月換一次,紗布一星期換一次,尿管四天換一次,就連醫生都認為“只有一個多月”生存期的婆婆創造了生命奇蹟,臥床5年來,婆婆身上不但沒有生過褥瘡,體重還增加了很多。

她5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顧植物人婆婆,沒有一句怨言,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5年來她共寫了十大本的護理日記,長達上萬字。當記者問她對之前說的那句話是否後悔時,王嶽菊堅定的說從來都沒後悔過。

王嶽菊夫婦倆用十幾本的護理日記為我們講述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其實不平凡就是在一點一滴的平凡的生活當中。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1

談到女排,我們就會自然加上兩個字“精神”,“女排精神”這個詞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一種象徵,對於那個時代的人更是一種寄託,比如郎平,比如隊中這些女排姑娘們的父母——皆如是。

當張常寧的發球過網後發生急墜破壞了對手的一傳,惠若琪的探頭給塞爾維亞人送上致命一擊之後,如你,如我都會發出歇斯底里的咆哮,這是一種宣洩,更是一種屬於全體中國人的榮耀,要知道在三十年前,這就是支撐一代年輕人的“女排精神”。

翻開中國女排的歷史,精神一直是一種傳承,1984年在洛杉磯,女排小組賽輸給了美國——但在決賽中竟然沒給東道主任何機會;2004年在雅典,陳忠和治下的黃金一代在愛琴海彼岸成成就了“大寫”的女排精神,從半決賽0—2落後古巴的絕地反擊,到決賽0—2落後俄羅斯的登臨絕頂,幾乎每一箇中國人都在楚金玲重錘落地之後流下的激動的淚……

我們以為還要等待下一個20年,幸好我們有郎平,然後她給中國女排帶來了全新一代的“朱袁張”組合,你能想象一支在倫敦僅僅進入八強的球隊,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站上世界之巔嗎?2015年世界盃奪冠——這竟然和郎平此前給出的時間表完全重合,在她連續發掘了朱婷、袁心玥和張常寧之後,給出了這支女排出成績的時間表就是2015年!

現在,肯定不會再有人去提出徵前關於奧運大名單的質疑了,現在肯定不會再有關於魏秋月和沈靜思的爭論,也不會再有“惠若琪還行嗎”的質疑,也不會再有“怎麼沒有曾春蕾”的疑問——是的,這一切都不會再有了,因為勝利和奪冠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這是一支年輕的朝氣蓬勃的女排,可誰又知道,郎平在和巴西的四分之一決賽前曾經有過“最後一班崗”的告別詞呢?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向死而生,在雅典這支叫中國女排的`球隊經歷過,在里約,這支叫中國女排的球隊又經歷了一次。

真的,除了這個團隊,沒有別的任何一支球隊能夠配得上“精神”二字——請記住,她們的名字叫中國女排,她們30多年來激勵國人的叫“女排精神”。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2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全國人民守在黑白電視機和收音機前,此時,第三屆女排世界盃的決賽正在日本大阪體育館進行,中國隊對陣東道主日本隊。在主場球迷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一個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最後關鍵一分,中國女排3∶2艱難獲勝拿到世界冠軍。

中國女排7戰7勝,首奪世界冠軍,實現三大球歷史突破。

讓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是,這僅僅是一段傳奇故事的開端。1981年在日本世界盃奪冠後,中國女排接連拿下了四個世界冠軍:1982年第九屆世界排球錦標賽冠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1985年第四屆世界盃冠軍,1986年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

這五支冠軍隊伍裡,始終都有郎平的身影——前四年,她是隊內的頭號主攻手,1986年,她以助理教練身份出征。

取得這樣夢幻般成就,郎平靠的無非是一個“拼”字。

“我記得特清楚,我們一進體育館,牆上就掛了大標語,臥薪嚐膽,打敗日本韓國。”郎平說。

“每天就是三點一線,訓練場、食堂、宿舍。”年輕的郎平知道,“你不比人家多付出,不這麼艱苦地去訓練,你就趕超不了別人。”

正是憑著這股刻苦勁,郎平包攬了三大賽的冠軍MVP(1982世錦賽,1984奧運會,1985世界盃),也讓她贏得“世界第一主攻手”稱號,成為球迷口中的“鐵榔頭”。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3

近期我黨支部組織開展了以“學藍雲,找差距、創佳績”為主題的大討論活動。藍雲同志的感人事蹟深深地觸動和震撼我們每個黨員的心靈,也激發了我們要成為一名優秀中共黨員的決心。

醫生本來不是他的職業,卻因為村民的急切需要,而放棄本來穩定和喜愛的工作,依然揹負起五鄉五弄人民健康的責任,從一個職業跨入另一個職業,在常人看來都是那麼難以理解,而於他卻是哪裡需要去哪裡,回鄉教書剛開始亦非他本願。只因那時候缺師少教,村裡的知識無人普及,他才選擇的教師工作。後又因山裡村民們生命健康沒有保障,才棄“文”從醫。從始至終,他心中都是以人民需要為目標,努力踏實地為人民做實事。堅守著一顆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一種習慣,一種堅守,一種堅守,一種信念,一種信念,一種人生。藍雲的一生是短暫的,卻是無悔的,他真正做到了像保爾·柯察金所說的那樣:“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在人們感嘆“人心難測,世事艱難”,人們為各種利益奔波勞碌,爾虞我詐傾瀉而下,清澈歡快而義無反顧地展示了世間最原始的美好和對美好的追求。瑤山裡永遠不會忘記那背藥箱奔波的背影那夕陽下燦爛的光輝,那朝陽升起的希望。哪裡需要他,他就會在哪裡出現,多麼唯美善良的本性啊。只是英雄離世得太早,我們還來不及唏噓,他已飛往天堂,也許他真的是天使,上面召喚他了,他該回家了,該好好休息了,他真的太累了。

他走了,但他的事業,他的精神卻將永遠影響和指導著我們,他是我們每個黨員,每個人學習的楷模。尤其是即將邁向工作崗位的我們,藍雲的精神對我們的指導意義真的很大。我們不用再削平腦袋要進大醫院,腳踏實地地學習,將來到人民群眾需要的地方去,真正為人民做實事、辦好事,哪裡需要我們哪裡就是我們的最佳去處。拭去心中那些為名利的塵埃,以藍雲同志為明鏡,人生又怎能會失去意義呢?

藍雲同志的精神處處閃著平凡而執著的光輝,然而平凡的生活早就他非凡的人生。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有些人死了,打他卻還活著。”是的,藍雲就是其中一個這樣的人。讓我們永遠都記住吧!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4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走了甲午,又迎乙未,“x年”春節如約而至。回鄉的、採購年貨的、走親訪友的,京城的人們忙碌了起來。不知道為什麼,看看周邊的人們,總感覺到似乎少了些過年的味道。小時候過年,最幸福的就是盼年,那種虔誠的心情、那種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滿懷。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吃餃子、給老人磕頭拜年,要壓歲錢,逛廟會等等,除夕夜,追逐著鞭炮燃放時的硝煙味和響聲,端著盛滿餃子的大碗和一群小夥伴,村東跑村西,那種質樸、那種熱鬧、那種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記憶裡。長大後,這些已經印記在腦海中兒時的夢,自覺不自覺地變成了一種獨有的揮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紮根在心裡。人生無常,有起有落。有時像花兒一樣多姿多彩,有時像河流一樣彎彎曲曲;人生之路,有鮮花、有掌聲,也有荊棘、有旋渦;走南闖北,人到了一定年齡,生活的歷練難免會遇到遇上難忘的人和事,正因為這些奇怪的事、難忘的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春節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閤家團圓,共度良宵。家,親情,融融的愛意,構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紮根心中、生生不息。午後起床,仰望窗外,一個萬物復甦的春日正在徐徐開放。恍然間,臘八已過,匆匆忙忙似乎己記不起臘八粥、臘八蒜的味道,小年剛過,吃過的餃子也許還沒完全消化掉,但似乎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記。下班步行回家,看到街道兩旁路燈杆上掛著的一排排的紅燈籠和有關年味廣告、標語,才深深地感受到年真的越來越近了。春節將至,這意味著春日就要來了,永珍復甦草木更新,這給剛剛還在冰日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生活、盼望著春暖花開日子的人們,帶來了不盡的喜悅和希望!

我國文化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春節太多的內涵。古往今來,在春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時空環境裡,給了許多文人墨客想象發揮的空間,留下了許許多多美文佳句。一元復始,永珍更新;“遙聞爆竹知更歲,偶見梅花覺已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事過境遷,時隔多年,如今讀起仍膾炙人口。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留傳至今。從臘月二十三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購年貨、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辭舊迎新”。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全家人團坐“守歲”。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春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新的一年開始了。翌日,男女老少無論貧富,都穿上平時捨不得穿戴的節日盛裝,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恭賀新喜、恭喜發財,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作罷。

由於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歷程充滿了不確定性,也正是這種變數,賦予我們每個人多姿多彩的人生。春節傳承千年,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我國人的社會觀念。如今的春節,雖然年味越來越淡,但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來說,日南地北的親人匯聚到一起,過一個團圓年,這無疑成了一件很奢侈、幸福、歡樂的事情。

春節是一年的結束,也是新春的開始。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日子還是要一日一日的過,新春伊始,時光向好,那就讓我們懷揣美好,放飛希望!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我們將揮手告別20xx年,喜迎20xx年的到來。

值此迎春之際,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更是不能虛度這個假期,我們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做時間的主人,雖說考好考壞都要過年,但我們應該針對自己的考試成績做一下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要對我們的寒假生活做一下合理的規劃,讓我們的寒假生活跟條理,更充實。

在迎年之際,許許多多在外打拼的子女都紛紛趕回家,和他們的父母團圓,與他們一同過年,兒女們看著父母頭上又多了幾絲白髮,心裡不禁多了幾絲愧疚。父母們看著兒女臉上滿足的笑容時,他們心裡也是樂開了花。是啊,團圓一直都是過節的主題,只要有節日,就會有團圓,它寄託了親人之間的思念和祝福。

當然,在這個假期,我們也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例如,當父母在忙年沒空收拾房間時,我們應該主動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來幫讓他們減輕勞累。在過年期間,必然會迎來許多親朋好友,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了,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舉止言談,要懂禮貌,懂得照顧客人,不能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這匆忙的忙年時,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此出來作亂,例如,在人口較多的公共場合,總會有人丟包或者是其他的貴重物品。甚至有些和父母走散的孩子也被拐走了。所以,在此期間我們要時刻注意防拐防騙。當然,在生活中,我們也要注意安全,我們要及時關掉煤氣罐,讓插座遠離有水的地方,將爆竹煙花放到乾燥的地方等。我們要注意生活中的種.種,讓自己及家人過一個幸福快樂地好年。

讓文明伴我們同行,快樂地過春節。

過年,是我們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了,這真是一個美好的節日。

要過年了,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忙裡忙外,各自準備過年的東西,到處洋溢著歡慶的氣氛。

除夕早上,我們一家吃完飯就開始忙起來。我和爸爸先打掃衛生,灑水、掃地、擦窗戶……接近中午的時候,我們開始貼春聯,紅紅的燈籠也掛起來了,家裡一下子變了新模樣,漂亮極了。到了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大人喝酒聊天,小孩子喝飲料看“春晚”,這叫守歲。我覺得很快樂,很溫馨。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大街小巷到處是青年人、小朋友,以家族為單位到族裡年歲大、輩分大的老人家裡拜年、磕頭。相遇的人們喜氣洋洋,都高聲地跟對方說著:“新年好!”我們一隊人浩浩蕩蕩地走在大街上,感受到過年的歡樂、祥和的氣氛,我由衷的覺得:過年真好!

雖然聽長輩們說,現在過年的禮節和習俗比過去要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感受到濃濃的“年味”。這種團聚、溫暖、喜慶的氣氛,將久久地留在我童年的記憶裡……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

最美兒媳孫延花今年也60歲了,20xx年在下班的路上,她遭遇車禍,左腿高位截肢。車禍後婆婆細心的護理讓孫延花特別感動,當時她就想,傷好後一定好好孝敬婆婆。

車禍讓孫延花喪失了勞動能力,全家只靠丈夫在外打工掙錢。為了減輕家庭的生活壓力,孫延花主動承擔起照顧婆婆和打理家庭的責任。每次做飯、收拾庭院,孫延花都要穿上15公斤重的假肢。從房間到廚房短短的十幾步,她的腿都會被假肢磨出血來。為了讓年近九旬的婆婆每頓都吃上新鮮的飯菜,孫延花每次都要比平常人花一倍的時間做飯。

孫延花堅強面對生活的困難、身體的不便,仍然盡心盡力地照顧好婆婆,她的這份孝心也獲得了大家的稱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