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的發明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1W

導語:以下是造紙術的相關內容,歡迎檢視借鑑!

造紙術的發明

造紙術的發明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內容介紹

《造紙術的發明:源流·外傳·影響》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自古以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素稱發達,在各個領域內取得眾多成就,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尤其以造紙、印刷、火藥和指南針四大發明為主體的古代科學技術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研究證明,近代科學雖首先在歐洲興起,但其所賴以建立的基本發現和發明有一半(至少100項)來自中國。整理這些科學遺產,對巨集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筆者多年研究,寫成近百萬字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其世界影響》,2002年12月由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但這類學術著作免不了要徵引各種古今中外文獻和實物資料,對大量史料作一系列考證、辨別和分析比較。這些工作是繁瑣的,但卻是必要的。不如此,不足以匯出可靠的結論和相應學術觀點。

對一般讀者而言,最感興趣和最想知道的並不是考證過程的細節,而是考證結果。人們希望儘快而準確地掌握學術著作中的精華和研究成果沒有足夠時間和耐性去通讀大部頭著作。如果有人對學術著作進行梳理、簡化和濃縮,將為讀者帶來莫大便利。歷史學者段志洪博士在多年從事古籍整理和編輯出版工作實踐中,切實感到將學術著作加以普及化的必要性為此,她計劃主編一套叢書,約請志同道合的學人將一些學術著作改變成語言生動、廣大群眾易於接受的簡明、通俗的普及本,且以拙著作為試點,再由此擴及其他學術著作。這是非常好的主意,同時也是善舉。我對此深表讚賞,樂觀其成。這項工作實際上是再創作過程,幫助原著深入到更廣大的讀者層面中。但又與電影改編本不同,沒有“戲說”成分,而仍忠於原著。這次還收集、加繪多幅有關造紙、印刷、火藥、火器和指南針的插圖,充實原著之不足。相信這項工程定會取得成功。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故事

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都是把字寫在竹簡和絲帛上,由於承載的笨重和價格的昂貴,制約了文化的傳播。東漢宦官蔡倫發明造紙術,對當時乃至後世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蔡倫,東漢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他出身低微,很小就入宮做了太監,服侍漢和帝。蔡倫聰明勤奮,人又謹慎好學。平時他不喜歡和人交往,經常把自己關在屋裡讀書思考。漢和帝即位後,蔡倫被提升為中常侍,出入宮廷內外,平時服侍皇帝,負責掌管文書,傳達皇帝的命令。

當時許多外官經常和宦官結交,但是蔡倫卻能堅守原則,並不隨便與人交往,因此漢和帝更加信任他。蔡倫敢於指出和帝不對的地方,因此也很受和帝的器重,經常參與朝政。蔡倫是一個喜歡思考和有所發明的人,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倫升任尚方令,負責掌管皇帝的手工作坊。

這個作坊是皇家的私人作坊,主要是為皇家服務。蔡倫在監管作坊期間,經常和匠人一起切磋製造器械的技術,由他監管制造的各類軍械非常精良、鋒利,被天下人讚歎。

他在這方面的才能也開始逐漸顯露。東漢以前,人們通常都用竹簡和絲帛作為記載文字的工具,有些很長的奏章要用許多竹簡,翻閱起來非常不方便,也難於隨身攜帶,而用絲帛作為書寫的載體,雖然方便,但是很昂貴,普通人家根本承擔不起這樣的費用。蔡倫平常喜歡讀書,對於書簡帶來的種種不便深有感觸,如何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價格低廉的書寫工具,成為蔡倫的一個夢想。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蔡倫翻閱了許多前人的資料。有一天,蔡倫看到宮女們在用蠶絲製造各種絲織品,從她們的製造過程中,蔡倫頓時有了靈感。

他連忙趕回去,和匠人們共同研究,把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混合在一起,搗碎弄爛,然後將這些東西糅合在一起,拌勻後晾乾,經過反覆的實驗和研究,蔡倫終於製造出了廉價和實用的紙張。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發明紙的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連同自己製造的第一張紙,一起奉獻給漢和帝,請他過目。

漢和帝親自試驗後,非常滿意,厚厚賞賜了蔡倫,並把製造紙的方法頒佈天下,蔡倫的造紙術馬上在各級社會階層中傳播開來,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喜愛。

為了讚頌蔡倫的傑出貢獻,當時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從此蔡倫的名氣越來越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