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青年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個案研究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5W

一、引子:與書為友,且吟且行

促進青年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個案研究

“與書為友,且吟且行”是小C老師的一次暑期讀書報告。這位教齡剛滿三年的青年英語教師,從一開始迫於學校和社會的壓力而讀書,到自覺研讀學術論文,認真做好讀書筆記,並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嘗試寫作,直至文章陸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小C老師通過閱讀與論文寫作,在專業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跨出了極為關鍵的一步。

我在網上查過,並沒有“且吟且行”一詞。我之所以“吟”不忘“行”,是因為“吟”在路上的同時,我更享受“行”之過程。昂頭高歌、意氣風發的日子也許會有,但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埋頭走路,我很喜歡這種逐漸成長、且吟且行的感覺。

在為期十週的交談中,小C老師不止一次提到“享受”和“成長”。當得知我們考慮運用訪談和日記研究的方式追溯他的專業自主發展之路時,他很痛快地答應了我們。

我希望通過這個案例研究,可以幫助更多的青年教師更快地成長。研究結果能否發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做這樣一件事情。至少對我來說,重溫走過的點點滴滴,自己一定還能成長不少。

真誠,熱情,富有青春活力,這是小C老師留給我們的最初印象。他對本研究充滿期待,對自己沒有堅持寫教學反思日記也能直言不諱:

反思日記沒有每天都堅持寫,我不知道它們能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除了日記,偶爾也寫點教學隨筆,有時我還會把它們放到部落格或QQ空間,但我不確定它們是否具有研究價值。

小C老師提供了自己近三年與本研究相關的教學反思日記、論文、QQ空間日誌、電子郵件及博文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小C老師不定期地與我們進行電話、郵件交流,並在週末與我們進行面談,澄清研究資料。在接下來的兩個半月裡,研究小組和小C老師共同探索了一位青年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從閱讀到論文寫作,他都經歷了什麼?

二、起部:困惑中起航

2008年大學畢業後,小C老師就職於揚州市一所普通公辦國中。他所在的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生源不佳,很多學生是外來務工子女,在國小沒有學過英語,或者英語基礎極其薄弱。剛參加工作,小C老師便擔任了七年級兩個班(共107名學生)的英語老師,這對於沒有太多教學經驗的新老師而言,無疑是一次嚴峻的挑戰。開學不久,小C老師便困惑不斷:

1、上班才半月,便明顯感到有些吃不消。是怪學生基礎差,還是怪自己不會教?我差不多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改作業和個別輔導上了啊。我該怎麼抓(學生的成績)?不抓,均分怎麼辦?沒有均分,名次怎麼辦?

2、我得在這個假期好好調整一下,要暗示自己能行,我不能輸。學生都是一樣的,我的(學生基礎)差,別的班也好不到哪兒去,大家都一樣,現在就是看誰有辦法在有限的時間能把成績抓上去。不久就要階段考了,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小C老師是一個專業基礎紮實、能吃苦、愛動腦且個性有點要強的人,但作為一名新手教師,他對怎麼抓學生的成績感到十分困惑,更不必談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如他所言,“專業發展對我來說還很遙遠,當時我也沒有想過怎麼成長或發展。我想(如果)學生的成績上來了,自己自然就發展了;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可見,對小C老師而言,學生的成績左右著教師的教學行為,他的當務之急便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在種種困惑的背後,小C老師也有自己的教學智慧。開學不到兩個月,他便學會了如何指導學生答題。比如,閱讀文章時劃出解題的依據,做單選題時把“題眼”圈出來等。這些應試策略的確幫了小C老師不少忙。在第一次階段考試中,他所教的兩個班在12個平行班中均名列前茅,這對小C老師來說無疑是件好事。但在提及自己和學生“十分開心”的同時,小C老師卻不知為何有些失落:

週末的校園空蕩而枯燥,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說不出得有些失落,而這樣的情緒似乎與學生的成績無關。有時也在問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我是否一定要圍繞學生的成績轉?而我們所謂的成敗完全要靠學生的分數來體現?要真是這樣,到底是學生的苦難還是我們的悲哀,自己的人生究竟該由誰來書寫?

小C老師的文字讀起來尖銳卻夾雜著無奈,我們替他捏了一把汗。驚喜的是,在博文的最後一段,小C老師又十分感性而詩意地寫道:

學生像水,流走了一撥又流來了一撥;教師呢?是風嗎,促他們前進?是源嗎,給他們能量?是岸嗎,靜立於兩側觀望?我不知道。但我清楚的是,人生若是一條大河,我絕不做死水,我還年輕,我要流動,我得成長,像學生一樣地成長。我要跋涉很長的路,去琢磨,去感悟,去讀更多的書,去經歷別樣的風平浪靜與波瀾壯闊;而在這長長的流動中,我美麗了學生的風景,他們繼續了我的夢。

這是小C老師第一次談到“去讀更多的書”,也是我們第一次領略他的“流動的風景”:他用“流動”描述行進中的人生與事業,而師生互為彼此征途的“風景”。教師要想“像學生一樣地成長”,自己便要成為“活水”或“水源”,因為“流動才能發展”。這是小C老師專業意識覺醒的集中體現:首先,教師事業的成功與否並非完全由學生的成績決定;其次,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主要得力於個體的行為自覺。“流動”有利於成長,而閱讀是促進思想、理念等各方面“流動”的快車道。

閱讀雖不是促進我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唯一途徑,但它確實豐富了我的人生。坦白地講,當時我並不知道多讀書就是在自我研修、自我發展,我只是不想一頭扎進學生的“分”裡,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路要走,誰也無法代替(第1次週末交談記錄)。

從為學生的成績提心吊膽,到著眼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小C老師開始了他的閱讀之路。

三、承部:書海里徜徉

小C老師意識到要實現個體發展,就要多讀書。隨後,他每週都花一定的'時間去學校圖書館。剛開始,他大多隻是隨手翻,毫無目的,不知從何下手。慶幸的是,小C老師的這種茫然並未持續多久,《中國小外語教學》(中學篇)成為了他最後敲定的期刊。以下是與小C老師的一段訪談記錄:

首先,我排除了專業論著,平時工作忙沒時間,估計也沒耐心(笑)。其次,學術期刊雖有很多,但良莠不齊,能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其實也就那麼幾種。讀大學時便聽說過《中國小外語教學》,只是沒有看;但知道它學術性強,權威,好讀,還有案例,比起厚厚的專著更有趣,因為它們多是來自一線教師之手,感覺離我們、離課堂更近一些(第3次週末交談記錄)。

“學術性強,權威,好讀”,“有案例”,“有趣”,是小C老師對這本期刊的最初認識。但不久,他便發現《中國小外語教學》(中學篇)並非自己想象的那樣“好讀”或“有趣”。

2008年12月17日

從圖書館借來期刊[注:期刊指《中國小外語教學》(中學篇),下同]快一週了,還躺在那睡大覺。偶爾翻閱一下,也提不起多大興致。讀不懂。有些標題很長,還多含“研究”兩字,有的標題短些,卻帶有陌生的專業術語。後悔沒讀研究生,連文章都看不懂,夠慘的。

2008年12月23日

天氣晴好,閒來無事,一本期刊翻來翻去,總算找到一兩篇看得懂的了。文章確實好,專業,精煉。結構雖略顯“八股”,但沒有空話、廢話,很實在。後面的參考文獻也很多,還有英語文獻。……越發感到自己讀的書少,難怪這麼多讀不懂。

事實上,小C老師並未因暫時遇到了困難而放棄;相反,他往圖書館跑得更勤了。他解釋說:“我肯定要堅持,與以前相比,已經有很大進步了。”隨後的兩週裡,他的日記中與閱讀有關的文字在增多,讀書的心情也逐漸好轉,諸如“比較開心”、“略有收穫”等。

“堅持了兩個多月,文章看了不少,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卻不多”,小C老師回憶當時的感受時說。“還是讀起來很吃力嗎?”我們問。“不是,看了就忘。當時感覺特別好,特有感觸,不久就忘了。”“想記住它們?”“對,記住不更好嗎?或許以後能用到的。”

第二學期初,為了解決“看了就忘”的問題,也為了“以後能用到”,小C老師開始做摘要筆記了。他用卡片記下文章的標題、作者、關鍵詞、摘要、期號、頁碼以及文章的框架結構。他分析說,這些要素都不可或缺:對一篇文章而言,標題好比眼睛,關鍵詞便是標籤,摘要是精髓,框架是骨骼。小C老師還特別強調了文章結構的重要性,他說:“我花了大半精力學習典型的文章框架,以便自己短期內可以較快掌握常見論文的寫作正規化。”

從“連文章都看不懂”到“感覺特別好,特有感觸”,從“偶爾翻閱一下”到學著寫讀書筆記,從“提不起多大興致”到“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小C老師“感到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兒”,盡情地在浩瀚的書海里徜徉,“新鮮而刺激,忙碌而興奮”。

自己原本或是一條幹涸的河,如今卻迎來了陣陣雨水,逐漸豐潤起來了,流動起來了,有勁兒了……比如,認識了更多的專業術語,雖然有的可能叫不上名字來。再比如,不再害怕帶有“研究”的文章了,因為知道了“研究”也有很多種,像行動研究、敘事研究、實驗研究等,它們並不見得非進實驗室不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還要辯證地看待各種研究,畢竟我們要盡力確保教育公平。(第5次週末交談記錄)

驚喜的是,小C老師的話語中提到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公平”,提到了他原本最害怕的“研究”。難得的是,他對自己的閱讀行為的評價客觀而冷靜,在看到自己進步的同時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那些日子雖有思考、有感悟,但主要還只是停留在低層次的積累,沒有經過自己的二次加工,沒有比較,零亂無序,不夠系統。”他在暑期讀書報告裡如是說。

四、轉部:沉浸於思考

第一學年末,小C老師訂了下半年的《中國小外語教學》(中學篇),成為了辦公室第一位訂閱專業期刊的老師。“我喜歡邊讀邊圈,借書來看畢竟不方便”,他說,“有了自己的期刊,便可以在上面隨時地做批註,前後各期拿來做比較,感覺很好”。

這一階段,小C老師主要學習期刊文章裡的優秀案例,研究同類文章的慣用寫法和同一作者的典型寫作風格。他不再簡單地做讀書摘要筆記,而是從文章形式轉向文章內容,從機械摘抄轉向積極思考,從偏好理論轉向直面課堂。

1、昨晚讀到了一個教學案例,關於一般過去時的匯入,居然用上了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今天一跑到學校便和同事分享,大家都很喜歡……雖然學生們不會用英語表達“鷗鷺”,但他們用wild birds又何嘗不可?我覺得它妙在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使“死”的語法一下子“活”了起來!或許這就是課堂設計的魅力所在。

2、今天講語法我拿開心網上的“偷菜”作為例子,大傢伙一下子興奮起來了,舉起很多手!有點讓我喜出望外!……有時候或許是我們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沒有讓語言走近生活,如果每節課都是《如夢令》,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英語課上談“偷菜”“種菜”,那也許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小C老師的日記裡多了對課堂現象的理性分析,他親切地稱呼自己的學生為“大傢伙”,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課堂設計的美。“要不是讀書,我很少能看到這樣巧妙的案例,像是觀摩一次高水準的賽課,你尚未投入卻已被深深吸引。”甚至一年之後的談話中,小C老師對這個案例仍然津津樂道。

後來我就想,可不可以把《如夢令》換成“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或是“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我們中國古典詩詞裡這樣的敘事詩是不是還有很多?或者,在講解其他時態的時候,能不能借鑑這個思路,能不能用得上?(第7次週末交談記錄)

五、小結

1. 主動性與反思能力是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教師的專業成長中,“主動性、反思能力對其有顯著影響”。小C老師經歷了短暫的專業迷茫之後,意識到教師個體要主動發展,就要發揮個人的內生性動力機制,而不是依靠學生的成績來體現自身價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核心要素是教學反思,小C老師通過寫教學反思日記優化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

2. 閱讀與寫作是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快車道,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