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普通話演講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篇一:普通話教師演講稿

教師普通話演講稿

普通話教師演講稿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在報上,我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射陽縣洋馬鄉一位普通農婦的兒子大學聯考得中,鄉親們歡天喜地的給她家送來了一幅對子:清華是你今生的驕傲,洋馬是你永遠的故鄉。作為母親,她讀懂了鄉親們的一片真心,就是在告誡她的孩子不要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也就是不要忘本。

兒子離別前,她千叮嚀萬囑咐。上學後,這個質樸的孩子沒有忘記母親的叮嚀。每次給母親打電話也努力提醒自己不說普通話。因為這樣可以明白地告訴母親他沒有忘本。然而有一天,當他聽到電話那頭傳來了母親那生硬的、還帶著濃濃鄉音的普通話時,他驚呆了:一輩子都沒有走出射陽的媽媽怎麼也說起了普通話?母親似乎感受到了兒子的驚訝,說:“孩子,現在我們洋馬的中藥材生意很好,外地客商紛紛來訂貨,我們如果說方言,別人聽不懂,所以鄉親們現在都在學說普通話。從今天開始,你跟媽說話時可要講普通話,這也是我學習普通話的好機會。

看到這,我感動了——一位一輩子都是生活在農村裡的大娘,在市場經濟之風吹向她身邊時,她沒有拒絕,毅然選擇本文來自了市場,選擇了普通話。也許她的普通話並不標準,但她的精神足以讓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深受鼓舞,也看到了普通話繁榮昌盛的未來。

我,一個普通的教師,工作的物件是千千萬萬的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深知:說好普通話對於我的工作,對於我的學生有多麼的重要。因此,我努力地嚴格要求自己訓練普通話。在師範求學時,一次次清晨的練讀,一次次跟隨口語教師的發音,一次次與同學的相互批評與指正……為自己的普通話奠定了基礎。畢業後工作了,練習普通話的步子並沒有停:課中課前課後做到用普通話與學生、教師交流。我最喜愛看新聞聯播節目,常常跟隨著播音員朗讀。雖然付出的是巨大的,同樣收穫也是豐富的。學生喜愛我的課堂,愛聽我的朗讀,每一次的示範朗讀都能贏得學生熱烈的掌聲。我想:這不正是給學生學習普通話提供了最好的典範嗎?

我們難忘:1998年九月的第三週為全國開展“推廣普通話宣傳週”的第一週,把推廣普通話當作了一項基本國策。

我們驕傲:目前世界上有80多所孔子學院,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超過3000萬,普通話必將會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可我們也應看到:時代的進步,網路的快速發展,不規範的語言、文字頻頻出現,給推廣普通話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礙。“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捍衛祖國的語言。從我、從你、從他做起。

我相信,在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下,普通話一定會有一個燦爛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篇二:教師普通話演講比賽稿

履行職責,走向成功

蘭振林

責任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

沒有責任感,國小生連掃地、擦黑板這樣的小事情都幹不好;沒有責任感,公司職員會把自己的工作當成兒戲,給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沒有責任感,體育運動員不可能屢次站上國際舞臺,折的桂冠,為國爭光;沒有責任感,年青教師不可能數十年如一日站在三尺講臺上敖盡了青春,照亮了別人……

責任有很多種:父母有一種責任是撫養子女,子女有一種責任是孝敬父母。教師有一種責任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學生有一種責任是發奮圖強,立志成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許多先賢聖哲都對責任進行了準確的概括。孟子曾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告誡我們:身處逆境,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當通達之時,則要心懷天下,關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在這裡,孟子把一個人窮時和達時應該有的責任,應該盡的義務講解得很清楚。

范仲淹也曾說過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個人位高權重時,有責任不忘老百姓的生活,憂慮他們的困難;如果不受重用、遭受排擠時,也要潔身自好,

保持自己的'操守,心裡也要時刻裝著國家。

走出大學校園,來到人生的第一個工作崗位,心中有些許的興奮,也有些許的激動,但感覺最多的還是自身責任的加重:作為一名即將離校的學生,做好畢業論文,經營好最後兩個月的研究生生活,是我的責任;作為一名新近教師,責任就是上好每一堂課,對得起每位學生。

面對這些,我並沒有後退,有系部各位老師的支援和鼓勵,我相信,自己會做的更好,會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今天,人們呼喚責任感,說明我們的社會離不開它。一個人有了責任意識,在家裡,他是一個稱職的父母或子女;在單位,他是一個優秀的領導或員工。願大家都能夠注重自身責任意識的培養,通過自身的努力讓我們這所美麗的海濱校園——培養技師的搖籃,建設的更加和諧,更加繁榮,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篇三:教師普通話比賽演講稿

讓經典陪伴孩子們成長

鎮巴縣漁渡鎮中心國小 唐宗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讓經典陪伴孩子們成長》。

我是一位鄉村教師,我所在的學校是08年才掀掉最後一排土坯房,讓所有的學生住進了樓房的。但是,在我所在學校學生的眼裡,倍受注目的不是嶄新的教室、潔淨的宿舍和寬敞的操場,而是那環繞操場的百米古詩長廊、60米長的三字經牆、27米長的古詩牆和二十幅《論語》文配畫。

我也曾就讀於我正任職的學校,雖過去了近二十年,但兒時的情景卻恍若昨天。曾陶醉而不解老師那發白的小黑板一次次教給我們的唐詩宋詞;還記得但無從理解同學間相互調侃的“苟不教,性乃遷”的戲語;更無法知曉成人們那“孔老二不是菜,耕讀始祖誰不拜”的真正含義。大家在“被”普及與提高的喧囂中“被”校園文化了九年,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學能熟記幾首古詩,我不知道有多少如我一般“被”有所作為的工薪同事能詳述幾件勸學勸善的典籍,我更難想象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是否猶如遺傳般滋養了我的同齡朋友。思古撫今,我更傾情於學校所開展的“文化早餐”、“吟詩說事”“經典伴我成長”、“經典情景劇”“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等系列活動,在晨讀中體味

平平仄仄的悠揚,在朗誦會上感受憾心驚魂的高亢,在課堂上咀嚼“推敲”般的細膩,在文章裡感悟經典滋養的芬芳。

讓經典陪伴孩子們成長,因為經典

更接近真實。去年在親戚家吃飯的一幕讓我記憶猶新:一位年屆六十的老者不小心弄翻了飯碗,米飯灑落一桌,大家異口同聲的說“沒關係,重來一碗。”但老者將飯仍舊裝進碗裡,還說“倒了可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嘛”,我愕然,他竟然還會引用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詩?而且用得如此自然,如此恰當。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在中國百姓中傳承,許多經典已成為我們百姓的道德水準,成為他們生活行動的指南。這就是經典的真實和真實的經典。當今世界最大的隱憂是青少年的教育危機,而中華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是祖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精髓,學習並繼承其精髓,對陶冶情操,鼓舞志氣,啟迪思想,提高修養,有百益而無一害。誦讀中華文化經典,讓我們的學生接觸最有人文價值的作品,這對開啟他們的智慧、塑造他們完美的人格,無疑是最有效的路徑。

讓經典陪伴孩子們成長,經典可以讓孩子們在追趕世界的同時強大自己。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法國巴黎集會,會後發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裡去找智慧。”是的,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獲得了生機,中國社會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讓世界刮目相看。我們除了給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之外,我們還要在文化上對世界做出貢獻。中國的孩子最終是世界未來的主人,讓經典陪伴他們,用五千年

中華文化武裝他們,從而推進世界文化的發展,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讓經典陪伴孩子們成長,我們還應該做得更多。兩年前那個烈日炎炎的中午,我伏在欄杆下雕刻著一幅幅配圖詩文,豆大的汗珠從我的額頭落下。但想著能為孩子們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語營養,構築一個溫馨幸福的成長環境,我的心裡是何等的愜意,何等的涼爽。這兩年裡,琅琅讀書聲時時飄蕩在學校上空,師生們天天誦讀精典名句,日日與古代聖人結交。每天清晨,當學生一走進教室,就聆聽著輕柔美妙的音樂,享受童謠、童詩、古詩詞的魅力。誦讀能讓孩子們的心靈孕育博愛與敏感,能催生情緒中詩的雅緻與高尚,感動於花開花落,落淚於天邊流雲。正像沈從文說的那句話:在於清晨極靜之時,聽到鳥鳴,令人不感墮落。每天中午、下午放學整隊離校前,伴著隨心所欲的誦讀,沒有了枯燥的等待,代之而來的是躍躍欲試的恬靜,是慷慨激越的祥和。在學校舉辦的誦讀經典大賽上,無論是集體的還是個人的,學生們都表現得那麼好勝而謙恭,激烈而含蓄。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還將利用自己的校本教材,讓師生與聖賢為友:少一點粗俗的表白,多一點儒雅的談吐;少一點詞窮木納,多一點含蓄幽默。雖然我們身處農村,雖然我們與現代都市有差距,但是,我們依然知道,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寶貴財富,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面對無數求知若渴的莘莘學子,我們必將為未來做得更多更多。

老師們,朋友們,捧起書本,就是捧著一個偉大的思想;翻開書頁,就是翻動一個精神的汪洋。在四書五經的哲理中浸潤,在詩詞曲賦的意境裡陶醉,於是,我們就會在這個神奇的世界裡,看人文與科技共舞,看經典與時尚齊飛;我們坐擁書香,時而平靜如水、時而激情澎湃,我們的童年因此不再枯燥,我們的青春因此不再浮躁,我們的靈魂因此晶瑩剔透而又純潔高尚。

讓我們的校園,永遠書聲琅琅,處處書香陣陣。讓我們捧起書本,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讓我們品嚐書香,與母語親近,與文學同舟,去星光燦爛的蒼穹遨遊,到博大精深的知識海洋遠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