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故事[精選]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9W

心理學小故事1

在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心理學小故事[精選]

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

這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其發現者就是心理學家詹姆斯。它說的是: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裡,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嗎?

心理學小故事2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係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係,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週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係,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心理學小故事3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蒙古的部落使者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部落大使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給皇帝: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全國最好的珠寶匠檢查那個金色小人,稱重量,看做工,所有測量辦法的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

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分別插入三個金人的耳朵眼。

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心理學小故事4

在一菜攤前看見兩堆菜。

客戶問:“這邊多少錢一斤?” 答:“1塊。”

再問:“那邊呢?”答:“1塊5。”問:“為什麼那邊的賣1.5元?”

答:“那邊的好一些。”

於是買了1塊5的。

後來發現攤主快速把1塊的一分變成兩堆,很快1塊5一斤的又都賣光了!

啟示:

當你只有一種價格時,客戶的選擇只有買與不買,當你有兩種價格時,客戶的選擇變成了“買好的'”還是“買差的”。而更多的客戶在日常用品上選擇了買好的,這無形間為你增加了利潤。

心理學小故事5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裡,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裡,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裡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裡,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心理學小故事6

一次,幾位學生去拜訪大學時的老師。老師問學生們生活得怎麼樣。一句話勾出了大家的滿腹牢騷,大家紛紛訴說著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壓力大呀,生活煩惱多呀,做生意的商戰不順呀,當官的仕途受阻呀……一時間,大家彷彿都成了上帝的棄兒。

老師笑而不語,從房間裡拿出許許多多的杯子,擺在茶几上。這些杯子各式各樣,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來高貴典雅,有的杯子看起來簡陋低廉……老師說:“都是我的學生,我就不把你們當客人看待了。你們要是渴了,自己倒水喝吧。”

學生們說得已經口乾舌燥了,便紛紛拿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倒水喝。等學生們手裡都端了一杯水時,老師講話了,他指著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說:“大家有沒有發現,你們挑選去的杯子都是最好看最別緻的杯子,而像這些塑料杯就沒有人選中它。”學生們並不覺得奇怪,誰都希望手裡拿著的是一隻好看的`杯子。

老師說:“這就是你們煩惱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們有意無意地會去選用好的杯子。這就如我們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話,那麼,工作、金錢、地位這些東西就是杯子,它們只是我們用來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壞,並不能影響水的質量,如果將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有心情去品嚐水的苦甜,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心理學小故事7

說一個我真實遇見的事情。

那年我還小記得9歲左右,我跟隨我爸在一個工廠住,我爸下班比較晚,那是一個夏天的傍晚晚上7點天還是很亮很亮。小時的我比較調皮,吃飯也不安分,喜歡端著一碗飯夾好菜到處跑。我們工廠在比較偏僻的地方,晚上很少有人,工人下班了基本都回去了,那裡就我爸在看守工廠。工廠有四個門都在一堵牆上,第一個門是我住的地方的門。第二個是工廠大門,第三個則是工廠小門,第四個工廠電機房的門,電機房是我們那裡的變壓器房,一般不是停電或者跳電一般是不進去的。門平時都掛著一把把大大的銅鎖,門旁邊是一個破舊的窗子有幾塊玻璃都被路過的小孩子砸壞了,當然小孩子裡面也包括我。

我和往常一樣端著一碗飯,到處跑,剛出工廠門,看到一個60多歲的一個老爺爺,穿著一身黑色的中山裝,直溜溜的走進了電機房,我回頭看了一下家裡,家裡的燈還亮著,沒跳電呀!怎麼會有人進去了,我端著飯慢慢走到第四個門,眼前的'一切讓驚呆了,門上一把大大的銅鎖死死的鎖在那裡,根本就沒有開啟,我下意識的張望了一下窗子,不張望還好一張望,我碗砸地上了。

我看到機房裡面不知道什麼時候多了一個很久很久很老式的衣櫃,問題不在衣櫃是哪裡來的,而是衣櫃上面掛著一個穿著黑色中山裝的老爺爺,我的眼睛直溜溜的看著他,我想挪動我的腳想趕緊跑,可是怎麼也挪不動,像是被什麼東西抱住了我的腿。突然老爺爺的嘴角露出了一絲詭異的笑,duang,我就暈過去了。

再醒來的時候,是我爸叫我起床吃晚飯,原來是在家下午睡午覺,做了一個噩夢。和往常一樣我夾好菜,端著飯邊走邊吃,剛走到門口,一個黑色的影子閃過第四間門。

心理學小故事8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

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

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

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

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心理學小故事9

小豬太胖了,圓滔滔的身體讓它不能跟同伴們一起玩,連走路都吵著說累,小豬決定減肥,朋友們也資助小豬一起減肥,各人決定用跳繩的要領來資助小豬減肥。

小狗和小貓展示著給小豬看,它們一上一下的跳的特別漂亮,小貓還跳了個花樣呢!小豬看著也覺得特此外好玩,急遽湊上前去說:“我也要玩、我也要玩。”

可小豬從來沒跳過跳繩,剛一蹦起來就被繩子纏住,“撲通”一聲摔在了地上,“哎呦——哎呦——疼死我了。”小豬哀嚎著。

坐在地上的小豬說什麼也不願起來,小豬說:“我可不想在被繩子絆倒,疼死我了。”

小豬不願意在去學跳繩,朋友們對小豬說:“如果你做事情因為受一點苦就中途而廢,那你永遠都只是一隻肥胖的小豬,我們可不願意和一隻胖豬做朋友。”

小豬可不想失去朋友,更不想成為一隻被人譏笑的胖豬,在朋友們的'勉勵和資助下,小豬學會了跳繩,現在小豬不僅是一個跳繩妙手,照舊一隻漂亮的小豬,小豬在朋友們的資助下,減肥樂成,而且這次加入的運動跳繩角逐上還獲得了第一名。

心理學小故事10

是一隻雄鷹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裡,抓到了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裡。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於飛了起來!

啟示:磨練召喚成功的力量。嘗試能幫助你逃脫困境,甚至能解救你的生命!

心理學小故事11

一天,幾個學生向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請教:心態對一個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他微微一笑,什麼也不說,就把他們帶到一間黑暗的房子裡。在他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就穿過了這間伸手不見五指的神祕房間。接著,弗洛姆開啟房間裡的一盞燈,在這昏黃如燭的燈光下,學生們才看清楚房間佈置,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這間房子的地面就是一個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裡蠕動著各種毒蛇,包括一條大蟒蛇和三條眼鏡蛇,有好幾只毒蛇正高高地昂著頭,朝他們“滋滋”地吐著信子。就在這蛇池的上方,搭著一座很窄的.木橋,他們剛才就是從這座木橋上走過來的。

弗洛姆看著他們,問:“現在,你們還願意再次走過這座橋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過了片刻,終於有3個學生猶猶豫豫地站了出來。其中一個學生一上去,就異常小心地挪動著雙腳,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個學生戰戰兢兢地踩在小木橋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顫抖著,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個學生乾脆彎下身來,慢慢地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

“啪”,弗洛姆又打開了房內另外幾盞燈,強烈的燈光一下子把整個房間照耀得如同白晝。學生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才發現在小木橋的下方裝著一道安全網,只是因為網線的顏色極暗淡,他們剛才都沒有看出來。弗洛姆大聲地問:“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現在就通過這座小橋?”

學生們沒有作聲,“你們為什麼不願意呢?”弗洛姆問道。“這張安全網的質量可靠嗎?”學生心有餘悸地反問。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們的疑問了,這座橋本來不難走,可是橋下的毒蛇對你們造成了心理威懾,於是,你們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亂了方寸,慌了手腳,表現出各種程度的膽怯——心態對行為當然是有影響的啊。”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也許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勢單力薄、不是因為智慧低下、也不是沒有把整個局勢分析透徹,反而是把困難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徹、考慮得太詳盡,才會被困難嚇倒,舉步維艱。倒是那些沒把困難完全看清楚的人,更能夠勇往直前。如果我們在通過人生的獨木橋時,能夠忘記背景,忽略險惡,專心走好自己腳下的路,我們也許能更快地到達目的地,不是嗎?

心理學小故事12

何謂"自然"

作為一箇中國人,大部分都聽說一句古話:“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個說的是一種叫蜈蚣的昆蟲。

蜈蚣是用他那成百條細足蠕動前行的。可是有一天哲學家青蛙見了蜈蚣,他久久地注視著蜈蚣,心裡很納悶:四條腿走路都那麼困難,可蜈蚣居然有成百條腿,它如何行走?這簡直是奇蹟!蜈蚣是怎麼決定先邁哪條腿,然後動哪條腿,接著再動哪條腿呢?有成百條腿呢!

於是青蛙攔住了蜈蚣,問道:“我是個哲學家,我被你弄糊塗了,有個問題我解答不了。你是怎麼走路的?用這麼多條腿走路,這簡直不可能!”蜈蚣說:“是啊,我生下來就一直這麼走路的,從來沒有想過呢?現在既然你問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這一念頭第一次進入了蜈蚣的意識。事實上,青蛙的'問題是對的?該先動哪條腿呢?蜈蚣站立了幾分鐘,動彈不得,蹣跚了幾步,終於趴下了。它對青蛙說:“請你再也別問其他蜈蚣這個問題了,我一直都在走路,這根本不成問題,現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動不了了,成百條腿都需要考慮好了才能移動,我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小故事13

有兄弟二人,年齡不過四、五歲,由於臥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面燦爛的陽光,覺得十分羨慕。兄弟倆就商量說:“我們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陽光掃一點進來。”於是,兄弟兩人拿著掃帚和畚箕,到陽臺上去掃陽光。等到他們把畚箕搬到房間裡的時候,裡面的陽光就沒有了。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了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媽媽笑道:“只要把窗戶開啟,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啟示:把封閉的心門敞開,成功的'陽光就能驅散失敗的陰暗。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心理學小故事14

雪地行軍是樁危險的事,它極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至迷失行進的方向。但人們感到奇怪,若僅僅是因為雪的反光太刺眼,為什麼戴上墨鏡之後,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

最近美國陸軍的研究部門得出結論:導致雪盲症的並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無一物。科學家說:人的眼睛其實總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要是連續搜尋而找不到任何一個落點,它就會因緊張而失明。美國陸軍對付雪盲症的辦法是,派先遣部隊搖落常青灌木上的雪。這樣,一望無垠的白雪中便出現了一叢叢、一簇簇的綠色景物,搜尋的'目光便有了落點。

感悟:

所有的眼睛都在搜尋世界,搜尋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陸離,卻怕空空一片。一個人如果搜尋不到友誼的落點,他很可能對所有人充滿敵意;如果搜尋不到真誠的落點,他很可能會懷疑整個世界。

目標,是個人行為的意圖。如果沒有目標,那麼行動的結果只能是無聊、空虛,找不到生命的落點,就會患上人生前進的雪盲症。現實中,人生沒有志向,往往無所事事,無所事事自然找不到人之為人的社會意義和個人價值,最終結果是,極端的人選擇自殺,一般的人怯懦的活下來,但卻成為了會呼吸的殭屍。人在職場,要提早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應稀裡糊塗,隨波逐流。

心理學小故事15

有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裡。兩山之間有一條溪,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然。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當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羅漢拳時。他十分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喝水嗎?"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如今,終於讓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羅漢拳了。"

我們常常會忘記把握下班後的時間,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另一方面的實力。這樣在未來當我們年紀大了,我們還依然會有水喝,而且還能喝得很悠閒。

心理學小故事16

1965年,一個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們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學術權威,還有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自己國內,一些成功人士把自己的創業艱辛過分的誇大了。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進行了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佈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這本書後來鼓舞了很多人,他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關係,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的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必有收穫。

溫馨提示:人世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用不著什麼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著什麼技巧或謀略。只要一個人還在樸實而饒有興趣的生活著,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心理學小故事17

馬戲團裡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小時候的小象很調皮,玩性又大,故用繩子把小象栓在木樁上,由於小象力量小,經過很多次的試驗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當時間久了之後,只要把象系在木樁上,象知道自己無法掙脫,也就很安分了。

小象長大變成了大象,在馬戲團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無窮,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在表演後,卻很安分的被栓在木樁上。

大象的`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但是它因為從小的經驗,覺得木樁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栓住自己的東西,使得它不敢去移動木樁。

人生感悟:其實大象是被自己以前的觀念所束縛,不瞭解自己已有很大的改變了,因而放棄想移動木樁的念頭。

木樁,就像是妨礙個人發揮淺力的障礙;或許不是具體可見的阻力,而是由個人過去細微的經驗所產生的無名恐懼。

心理學小故事18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曾經用小白鼠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走迷宮實驗。

實驗之初,他把一群小白鼠分成3組,分別配給A、B、C三組實驗人員,然後告訴A組:“你們真是太幸運了,配給你們的小白鼠是經過幾位教授特意挑選並精心訓練的。它們血統高貴而且非常聰明,智力幾乎接近人腦,所以你們一定要好好對待它們,努力使它們發揮出最棒的水平來。”

告訴B組:“你們的運氣很一般,這些小白鼠只是很普通的一組。它們血統一般,智力也一般。你們用最常用的方法訓練它們即可。”

告訴C組:“你們非常地不幸,這組小白鼠簡直糟糕透了。它們血統低劣,智力也很差,簡直就是白痴。你們隨便用什麼方式訓練它們都行,反正它們的本質已經註定了。”

3組實驗人員按照“指示”各自訓練了小白鼠一個月之後,教授分別對3組白鼠進行了測試,最終的結果表明:A組小白鼠果然最為聰明,不但都走出了迷宮,還縮短了專家們預計的時間;B組白鼠則表現一般,只有一半走出了迷宮,所用時間也比專家預計的稍長一些;而C組最為糟糕,只有兩隻成功走出迷宮,而且所用時間之長簡直令人無法忍受。

實驗完畢之後,羅森塔爾很平靜地告訴各組實驗人員:其實這些小白鼠根本沒有什麼血統以及智力的區別,它們都是普通的白鼠,是我把它們分成了3組而已。

實驗人員瞠目結舌的同時,不由得想起自己一個月以來對待白鼠的態度:A組人員非常珍愛自己的白鼠,他們不但很悉心地照顧它們,還用最積極、難度最大的方法訓練這些“智力超常”的小傢伙們,甚至會定期和它們進行“語言交流”;B組人員則像對待普通動物那樣對待自己的實驗物件,按照普通的方式去訓練它們;而C組人員呢?他們每個人都在嘆息自己的運氣不好,竟然攤上這麼幾隻蠢笨的東西,恰巧訓練過程中又有很多跡象表明這夥白鼠的確“愚蠢無比”,比如不聽指揮、沒有紀律性等等,所以,他們常常打罵這些可憐的小傢伙,有時還會以“忘記”餵食的方式來懲罰它們。

羅森塔爾教授從這個實驗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通過上述實驗,我們體會到即便智力相差無幾,被對待的方式不同,結果也會分出個優劣高低來。我們自身,乃至整個世界,往往會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改變。所以,如果你想成為聰明人,就要以聰明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