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總結(通用7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2W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總結怎麼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社會心理學總結(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會心理學總結(通用7篇)

社會心理學總結1

心理學這一名詞,對於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我對心理學的瞭解不斷增加。

作為師範生,心理學是一門必修課。對於所有大學生在校期間及未來的職業生涯來說,也是重要的與終身的必修課程,學習心理學有以下重要意義:

1.有助於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明確各專業活動應具備的心理品質,有利於自我教育與良好個性發展;

3.掌握心理規律,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辦學效能;

4.有利於自我心理調節,保持個人身心健康發展。

人的心理是大腦的機能,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可見,我們正常的心理功能離不開我們的社會實踐。而人的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行為,對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指導和調節作用。所以我平時要有符合實際的計劃和目標,用行動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學可支配的時間真的很多,我總不能將其浪費於睡懶覺、玩遊戲等。這需要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充分利用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參與更多有意義的活動,豐富我四年的大學生活,否則只能浪費青春罷了。

學習這門課程,讓我瞭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記憶品質。通過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能增強記性,防止遺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過分緊張疲勞,要勞逸結合,兼顧娛樂,學會放鬆與緩解壓力;增強體育鍛煉;保持樂觀的心態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為了培養我們良好的思維能力,需要敢於幻想,敢於實踐,敢於質疑,敢於創新,不受定勢的干預,大膽的發散思維。

在除了學習課本內容,張老師還給我們觀看《心理訪談》的節目,豐富了我的認識。同時,這些節目都是關於大學生遇到的問題,如如何告別依賴、面試技巧,有關的心理專家給了很多方法及建議。在今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值得我學習借鑑。

總之,心理學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學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斷地學習。

社會心理學總結2

1、我們從外界所獲得的資訊或者學到的知識必須在生活中合理應用才能顯示它們應有的力量。知識本身無法決定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見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充分的理解它,能夠合理的解讀它,同時對知識應用所涉及的現實情況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知,兩者相結合就為我們把知識應用於實踐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我們應該學會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主動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充分理解所學知識,至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把所學內容的實質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出來或者寫出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表明我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了一定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感覺可以應用的地方寫下來,進行重點的挖掘和探索,讓自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階段是制定知識的應用方案,安排練習時間,通過實踐檢驗自己的構想,檢驗自己對於知識的解讀是否合理,對解讀的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思考糾正,重新修改應用方案進行驗證,在這種實踐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昇華,只有完成了這兩步才算達到了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

3、我們應該學會在學習或工作的過程中主動安排進行積極心理休息,積極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區別在於,積極心理休息是有規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為了通過一小段時間回顧總結經驗,或者調解心情,緩解疲勞以便以更好的狀態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學習中。而拖延是順從自己內心的分心衝動而失去控制,佔用了本該用來學習或工作的時間。

4、安靜的力量:

4.1我們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極情緒的時候才被動的進行反省,在這種反省中,我們很可能進入一種叫做自我傾注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內部,反覆回憶分析引發消極情緒情境的一些細節,使這種消極情緒被加強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這種消極感受和導致消極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們應該學會主動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靜的時候進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觀現實上,針對面對問題進行反省,這時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就可以減少錯誤歸因,得到比較合理的答案。

4.2當某種經歷正在進行時,人生經驗的獲取是在你嘗試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應該保留的時候,也就是進行分析思考的時候,這些一般發生在經歷之後,進行安靜的自省的時候,有時候急著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後稍事休息,讓心情平靜下來認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說我們最好養成經歷、享受安靜和反省的行為模式。安靜為我們進行內省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環境,讓我們有機會反省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說所做的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因為這種反省重現可能形成一種學習記憶機制,包括學習、理解、記憶、保留。當我們進行思考時,我們在腦海中重放素材時,我們更容易保留和記住之前的經歷,積累對人生有益的經驗。

5、快樂是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也就是說是由我們對事物積極的思維方式和主觀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會地位、銀行存款等外部條件所決定。幸福是一種終生的追求,是一個連續統一體,幸福沒有客觀標準,只是某種比較方式下的一種主觀感受,是否幸福也取決於我們採取哪種比較方式,我們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識並非那麼平常,特別是應用於實際,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常識更平常,學習的目的是用於自身的轉變,沒有轉變就沒有成長,那些快速見效的說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過高的承諾和過低的兌現,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如果我們能經常的記起這些常識,把它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礙我們對已熟知事物產生新的認識的認知束縛,解除我們從已熟知事物中獲取益處的情緒束縛,糾正和改變那些束縛我們的行為習慣,促成我們自身的轉變和成長,那麼這些常識就會顯得不平常。

社會心理學總結3

1、據一項調查研究統計,在心理學中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的對比是21:1,鼓勵個人的成長,增進個人的健康比治癒自己的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容易,也遠比治癒真正的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消極研究多用於心理治療,是為了解除痛苦,把人從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來,恢復健康,但是難度比較大,佔用了過多的精力和資源。積極研究多用於預防和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康復後的積極恢復,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變化,增強了應對挫折和不良情緒的能力,但是對已經陷入心理障礙的人作用有限。只關注消極研究會讓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極的、黑暗的一面,而積極研究關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時從這兩個角度看問題才會對人性有一個合理的認識。積極心理學讓心理學從只關注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種平衡。

2、目前現實中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障礙增加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一方面人們的意識程度提高了,對於不良情緒障礙的認識水平、診斷水平和相關知識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也就是說以前不良情緒障礙同樣存在,只不過

由於以上原因人們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問題是不良情緒障礙,沒有診斷出來而已,並不是不存在。另一方面不良情緒障礙在客觀上確實增加了,1、隨著社會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說對於生活的滿意度標準提高了,而滿足需求資源的有限和匱乏特別是優質資源的稀缺始終存在,因此滿足需求的難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2、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和對物質、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對舒適安逸生活方式的過度追求和對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養方式降低了我們的適應能力。3、資訊的泛濫和傳媒的發達等原因讓未成年人在還沒有做好準備,沒有有效應對方法的時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資訊的影響,辨別能力不夠容易被誤導,應對方式不合理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

3、為什麼應該研究和推廣積極心理學?

因為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東西至關重要,會變成現實,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領域的研究學科是重要的,這是因為快樂並非對痛苦的否定,擺脫我正在經歷的抑鬱或者焦慮並不意味著我同時就變得快樂了,情況並非是這樣,問題不會這樣被解決。最後預防在今天來說非常重要,預防困苦,不管是抑鬱還是焦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專注於培養積極心態來解決。

4、專注於有效方法的重要性: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促成一種變化,讓心理學從只關注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專注於研究有效的東西至關重要,不管是對我們自身,還是對我們的關係,對於其他人和社會,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得更多有效的東西。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專注於研究有效的東西?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我們提出的問題的本身,好的問題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問題可以引領我們去探索未知,讓我們去關注我們忽略了的重要的東西。

5、幫助高危人群的研究,開始時是消極研究,考慮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人會失敗?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個人,病態的文化造就病態的人。這些人的失敗中的確有文化因素和環境因素,但是要改變對人造成不良影響的環境和文化因素難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況還會繼續惡化。後來出現了正規化轉移,也就是問了一個相反的問題,同樣是面對不理想的現實環境,為什麼有的人成功了?把關注的焦點從環境轉向個人,對成功的原因進行研究,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找到了問題的實質研究出了有效的東西才能模仿和推廣,對大家起作用。

社會心理學總結4

一、增強質量控制意識,將質量監控落實到每一個人

醫療護理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醫院的整體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不斷健全護理質量監控體系,實行全員參與質量監控,強化質量的內涵,真正的把質量控制落實到實處;我們應該採取多種渠道強化質量監控的意識,反覆強化護理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廣泛教育,弘揚以病人為中心,對病人高度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無私奉獻精神,增強護理人員事業心和責任感,同時將質量控制結果落實到科室、個人,將護士各個崗位質量同科室目標管理、經濟利益掛鉤。

二、完善質量控制體系

完善醫院護理質量控制機構。制定質控機構的工作任務,應該充分發揮科室質控小組的作用,激勵護士全員參與質控制的積極性,使每個質控成員瞭解質控內容的細則,掌握質控標準,做好質控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使護理工作從被動管理轉變到主動全員參與管理。護理質量控制的最終目標是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醫院護理服務水平,通過科室質控小組質量控制,針對性地提高護士的基本素質,及時發現工作的薄弱環節,使護士瞭解自己有待解決的問題,並且決心去改進,用積極的態度參與考核,改變過去在質量控制中的應付、突擊、補救行為,將考核標準和內容作為規範,把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基本要求貫穿於臨床護理實踐的全過程,做到人人蔘與質量控制,使護理質量控制結果達到真正讓患者滿意的效果。

三、加強環節質量控制

除了護理部組織護士長對科室進行不定時的護理質量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同時,發揮好各科室質量控制小組的作用,隨時對科室護理工作進行質控,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提出整改措施,,對自己科室護士的工作質量先進行自查、自考、自評,做到心中有數,不合格者限期整改,不斷改進護理工作質量,這樣使護理質量控制工作採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使護理質量始終處於受控狀態。

四、做好質量控制反饋

科室定期開展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護理部也可以不定期到各科室發放調查問卷表,以病人的需求、病人的評價、病人的期望來測評護理工作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並將結果反饋給科室及本人,科室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討論,分析前因後果,採取有效的對策。

通過上述的質量管理控制方法,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落實好前饋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饋控制的各項措施,使護士的服務意識明顯提高。變原來的“要我增強服務質量意識”轉變為“我要增強服務質量意識”。護理質量控制是醫院護理管理的永恆主題,患者滿意度才是衡量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應把護理質量控制定位在是否滿足患者的健康需要上,在質量控制中注重持續質量改進,注重評價護理過程和成效,使患者真正從護理質量控制中受益,真正享受舒適、安全滿意的護理服務。

社會心理學總結5

跟許多自然科學一樣,社會心理學至今還是沒有一個為所有的心理學家普遍接受的定義。但是首先,我想談談我對它對理解。社會工作的物件是人,是人和環境的互動,無論何時何地,人的心態和行為總是收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體和整個社會的影響。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提高行為的自覺性,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有你新的方法去觀測人和理解人,從而更加準確對理解人們行為對意義、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周圍世界的關係。這種觀測力和理解力對於我們即將踏上社會之路的青年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社會心理學是從社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對人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規律進行研究的學科,有著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物件為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社會交往心理和行為、群體心理和社會心理學。同時它又有屬於自己的方法論,主要有:一般方法論和專門方法論和特定學科的具體研究方法,比如說觀察法、心理測試和檔案研究等等。

看到這兒,我心理不自覺地想起了一些經典的心理電影,如《沉默的羔羊》、《美麗心靈》這些當年名噪一時的電影直到現在也是心理學電影的經典之作。《沉默的羔羊》中的變態心理學家,《美麗心靈》中瘋狂的數學家因為不堪忍受別人對自己和學術上的歧視而產生幻覺。這些電影的精彩之處就在於運用一些心理專業知識,充分的將錯覺、喚醒、情緒等元素髮揮到極致,現在的我甚至有那麼一點感覺,研究心理學有的時候是透過別人對自己的一個更加清清醒的認識。

在這本書中,還出現了“社會人格”一詞。在心理學中,人格又被稱為個性,但依舊是沒有確切的定義。奧爾波特認為: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心理物理系統的動態組織,它決定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獨特性。而我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陳忠庚對人格進行了這樣一個界定:“人格是個體內在行為傾向性,它表現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的形成的給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組織”。這些概念讀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腦袋大了,但是隱隱約約的,我們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動性,還有部分的相對獨立性。看到這裡,我又想起了我現在正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在跟這些特性有關。“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動性和獨立性相關嗎?讀書學知識就是為了使自己與眾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從而塑造自己的社會性。同樣,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沒有相貌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更沒有人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現在所說的自我,大概就是書裡所說的人格。堅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實的自我。

說到心理活動,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態度,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態度不僅決定著人的內心活動的方向與強度,而且也支配著外在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瞭解一個人的態度就可以預測他的行動;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就可以改變他的社會行為,這是在心理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點,現在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的'偏見越來越多,所謂的偏見其實也就是社會態度中的一個小部分,比如城市居民對待農民工的偏見,記者在採訪時對被訪者的偏見,是對人對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過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也常常是先入為主,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偏見很可怕!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見,建立一種良好的社會態度。

社會心理學總結6

學習社會心理學,我覺得收穫最大的是一句話,就是培養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她想成為的合格的社會人。其實在內心裡面,孩子都是自己家的,但在社會看來,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社會的,孩子長大成人離家以後,她有了獨立的家庭,就是社會獨立的家庭,我們的長輩,通常對自己的孩子抓的緊緊的,擔心這擔心那,把過多的精力放到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的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沒有給她們充足的自由和空間,更是給了她們太大的壓力,造成了與孩子之間的隔閡。通過學習,這個收穫就足以讓我受益終生,更加明確和孩子之間如何相處,也更早地讓孩子獨立地在社會上生存,增加她們的能力。

李英老師講課生動,用各種事例讓我們更快的掌握,並且更好地結合到工作當中,在車間組織活動中,也應用了心理學的一些內容和方法,更好地帶動員工;對思想偏激的員工也給予更多的關注,多與他們聊天溝通,在日常關注中一點點進行思想滲透,讓員工能夠與車間的管理工作合上拍。

學習使人進步。通過這兩期的學習,三位老師的精彩授課讓人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到了知識,提升了自己,對自己今後的人生和工作生涯,都起了很好的助力作用,感謝仁愛心理培訓學校的精彩安排!

社會心理學總結7

心理學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科,它能把人許多捉摸不定的東西總結成規律,它在生物學上也是有意義的,也就是,我們眼不能到,卻能感覺到的東西,其實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今天我們來說說社會心理學。

雖然上了一天的課,但也只聽到了皮毛,甚至社會心理學的門檻可能都沒有摸到。但一堂課下來,還是能夠明白它是心理學的一門基礎性分支學科,雖然被冠以“社會”的名義,但它還是以“人”為中心進行研究。

在初步學習了社會心理學之後,我有兩點小小啟發想分享給大家:

一、如何看懂社會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獨處時為什麼與在群體中的表現不一樣?

為什麼會有“烏合之眾”的說法,我們大家都是“烏合之眾”麼?

我們每一個人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個體的作為多一點?還是社會的功勞大一點?環境因素?文化?遺傳?

再有,就是徐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人性善”還是“人性惡”的問題,歷史上的大拿們都是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道理,永遠講不清、道不明。但是,如果你係統地學習了這門社會心理學,有一個自己基本的邏輯,那麼你可以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日後的實踐,更理性看待問題,有自已的觀點,不會人云亦云,在八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學習心理學或許是一條艱難的路,需要學習很多,訓練很多,但在走的過程中,在發現的旅程中,我相信將趣味橫生。

二、如何理解人?

“要學會接納與你不一樣的人”,這是我學習心理學過程中最大的收穫,並且,我認為這也是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首要條件之一。

尤其是學習了社會心理學這門課後,我對人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視野更加寬廣。很多時候,人和事物沒有孰好孰壞,只是因為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等而產生差異而已。比如說中國是個“熟人社會”,這是一個特性而已,由此而帶來的種種利弊,也十分正常,重要的是你要會解讀社會大背景下引申出來的各個方面的習性,學會理解人,理解但不附和,作為一個社會人,每個人都有他(她)的侷限和超越。

在這門學科中,我比較偏好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集體無意識中包含著歷史、文化、種族等社會事件可能形成的原因。尤其在當今社會的一些性事件中,我們往往能看到其和過往歷史的相似性,進而去思考背後的成因。當然,這僅僅是個人的看法,比較粗淺,還是應當關注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