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3W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1

聽了幾位老師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以後,我受益非淺,這個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教師講解的時間少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學生上課的參與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認為以下這幾點很重要。

鼓勵學生多思考

一般情況下,合作學習旨在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達到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的目的。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前認知能力作為基礎,而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或小組來替代的。只有在學生思考到達一定的程度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原來是這樣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時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觀點的針鋒相對和正面交鋒,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思考的時機。

教師要多引導。

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時,很多教師仍然在講臺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準備下一環節的教具,板書等,那麼,是不是教師真的不應該介入合作學習的程序呢?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我認為:同教師的引導、參與是分不開的,在活動中,教師不是更清閒了,而是擔負起更大的管理和調控職責,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重點是如何精心設計合作學習,從學生分析、目標設定、任務選擇、策略匹配、教學過程展開與評估等全過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隨時會有意外的問題發生,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往往會阻礙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教師要多用激勵的言語。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當學生不願參加小組活動時,教師要有耐心和愛心,經常鼓勵和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導他們加入小組學習。

總之,交流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多創設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相互借鑑、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2

學習絕不僅僅是孤立的個體行為,而且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活動。學習不僅需要良好的物質條件和資訊資源,更需要良好的班級氛圍和人文環境,尤其需要有能成為“知己”的學習夥伴和能夠信賴和依靠的學習團隊。前者顯然需要由學校來提供,而後者則不是進入學校就能自然而然獲得的,完全要依靠學習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和教師自己來選擇與創造。

建立良好的學習夥伴關係和學習化團隊(學習型組織),這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對團隊中每個成員的學習效率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且對健康人格的發展和協作、交往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今社會,"合作"成了一個熱門的詞。"協作精神"成 對一個人評價的又一標準。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而是一個有協作精神的團隊。越來越多的事情需要由團隊來完成。我覺得我們開展的"小組合作學習"非常適合我們的發展。在一個團隊中,,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只有在團隊中做事了,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

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而不再像傳統教學所強調的那樣,教師為了保持所謂的權威,既"導"且"演",結果是事倍功半。合作學習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導"與"演"進行分工,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爭論。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由於主體性得到了體現,就會產生求知和探究的慾望,把學習當作樂事,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

合作學習強調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動,並藉此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因而這種教學理論較之傳統的教學理論更具情感色彩。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3

6月6日,我們裡莊中學一行16人到孫祖中學觀摩學習他們的課改經驗——小組合作學習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成果。聽了他們安排的四節公開課,和授課教師及課改成型的教師進行了座談,最後聽了曹明華校長的經驗介紹,感受頗深。結合自己對課改的認識以及學校實際淺談幾點思考:

從學校層面上,要轉變思想,高度重視,認識到課改的必要性、必須性、緊迫性。從曹校長對孫祖中學課改之路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學校領導認識到了學校發展的困境,產生了“窮則變”的思想,進而認識到“課改是推動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於是領導班子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成立課改小組,學習課改理論,在思想上對課改形成初步的認識;接著,走出去觀摩學習,請專家、課改成熟的老師到學校作指導;特別是帶領學校全體教學一線教師兩次赴平邑街道三中的觀摩學習,震撼了教師的心靈,催生了課改的動力,堅定了課改的信心;從模仿開始,逐步走上了校本特色的課改之路。

從教師層面上,要堅定信心,勇於探索,認識到課改的可行性、長期性、實效性。對於課改,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和制約,老師們往往缺乏主動性,甚至持懷疑態度,再者也不知道從何入手。從孫祖中學的課堂結構和課改經驗來看,他們的課改就從平邑街道三中“1251”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模仿開始,很快便探索出了自己的成熟路子。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經驗:從“模仿”入手,逐步探索自己的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保持著課改的持續動力,杜絕淺嘗輒止、一蹴而就的做法和思想,認識到課改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另外,教師嘗試課改一定要認識到課改的出發點和歸宿:解放教師、發展學生、提高質量。因此,我們在課改中,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要落實的紮紮實實。我們是在課改,而不是在“作秀”。儘管最初的“模仿”似乎有些作秀的成分,但是這種模仿是為了探索形成我們自己的課改模式,所以不論最初的模仿,還是今後自己的模式,都要以課堂的實效為前提。我們既要課改,更要質量,課改是提升質量的前提,質量是推行課改的成果。

從學生層面上,要加強培養,樹立信心,細緻管理,調動起參與的積極性。首先,要加強對小組長的培養。劃分好小組後,要培養好小組長(組內學科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使他們有能力完成管理的職責;還要培養他們的責任心,使其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關注到本小組中每一名學生,不讓本組內任何一名成員掉隊。進而實現“弱者優先”“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的課改理念。其次,要加強對小組成員的培訓。受傳統的影響,學生到講臺上去展示,要面對全體學生還有老師,緊張、害怕、不知所措,在所難免。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通過一些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展示時要落落大方、要面向同學,不要讓身體擋住了要展示的知識點或任務項;重點知識要做上標記等心態和方法上的指導,既要讓學生動起來,更要讓學生知道怎麼去學習與展示。最後還要建立起切實可行、易於操作、對學生富有激勵作用的評價管理機制,用制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最初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要靠規則的強制,等時間長了,就會內化成他們自己自覺的習慣,合作、互助、交流、展示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需要,課改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以上就是本人觀摩學習的幾點體會和心得,見識淺陋、文筆粗疏,只期拋磚引玉,引出各位專家同仁的真知灼見,對初試課改的同仁有所幫助。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4

通過近幾周的小組合作教學,本人感受很深,現在簡單總結一下:

1、分配學習任務。

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麼(小組的任務完成的怎麼樣,個人的學習成果怎麼樣)。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於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促進學習的遷移。

2、合作探究。

每個小組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後,各組根據任務分工進入合作探究階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此外,老師還應該充分信任學生,相信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和空間進行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

讓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進行學習成果彙報,瞭解每個小組學習的情況,同時注意瞭解每個小組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於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介紹解決辦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師預先設計好問題要有交流的焦點,交流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爭議性。交流的問題,如果沒有深度,則議論不開;如果沒有爭議性,則議論時也無法有效地展開。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過交流使得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對此問題不理解的學生得到理解。其實這就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要說交流的是難點問題,是最有價值的問題。

學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每個人的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後才能談到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以上就是我對課堂教學上的一點體會,一點心得。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5

我把班級分成6組,每次上課之前,在小黑板上寫下1,2,3,4,5,6序號代表各組,分好組後,就開展小組競賽,競賽的內容可以是很多種,比如競賽分號搶答,看哪個哪號答得快又對,看情況加分,這個效果很好,他們一看是有分加的,個個都提起精神,認真聽題。還有就是比賽看哪組的紀律是最好的,上課有組員搗亂紀律時,就扣相應組的分,這個效果使得搗亂紀律的同學變得自覺起來,因為他覺得不應該拖累自己組,那麼這種方式還能加強小組間的合作,例如我提問一個組的同學,當他回答不出時,整個小組的其他組員可以幫他。一節課後,根據各組的得分評出冠軍組。整個課堂都以這種小組合作方式開展,效果很明顯,學生都有一個團集榮譽感,都不願給組裡拉分,所以都積極地去準備老師佈置下來的學習任務,增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同時這種競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記得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與鼓舞!”

小組學習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各成員之間、各小組之間展開學習競賽,每個學生成功的機會均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增大了資訊量,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得到了共同提高。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6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怎樣更有效地開展好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生在討論中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不同形式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從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它強調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參與性、合作性,是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學習方式。怎樣更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現結合平時的聽課情況和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麼。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於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促進學習的遷移。比如:我在上《中國結》這一課時,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中國結的資料,並且讓學生主動向“手巧”的能人學習一些編結方法。學生在課堂上通過交流後,自主總結出了中國結的特點、寓意、工具材料以及一些簡單的.編織方法。效果很好,學生也很有成就感。

各小組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後,我們提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各組根據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分工,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鼓勵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多發言。老師應該充分信任學生,相信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務,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和空間進行合作探究。如在《盤長結》的編織過程中,步驟相對複雜一些,學生合作編織完之後不能急於抽形。要由另一個同學再次檢查過程是否完全正確,否則在抽形中會前功盡棄的。

成果展示時讓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作學習彙報,注意瞭解每個小組學習的情況,尤其要關注有困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於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來探究解決疑問。全班交流需要老師預先設計好問題的焦點,交流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爭議性。目的就是通過交流使得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得到澄清,其實這就是教學的難點。所以說交流的是難點問題,是最有價值的問題。

但是,小組合作學習不是萬能的鑰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髮展。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7

自新課標頒佈實施以來,“小組合作學習”已走進當今課堂。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活動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有明確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積極地相互支援、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衝突。讓學生在寬鬆、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造,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重要學習之一,是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當今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對合作需求的比重越來越高。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一種重要素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中被廣泛的關注和應用。

一、合作學習的形式

1、合作討論,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為了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並且在一個小組中注意各層次學生的優化組合,以利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要使合作學習更加有效,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合作學習不但要發揮組內每個人的作用,還要發揮集體的作用,注意培養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活動的習慣,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努力提高學習的效果。因此,在學生已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結論之前組織討論,這樣可以通過討論互相啟發,分析綜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結論。

2、合作練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開放性練習,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而運用小組合作進行開放性練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給他們以較大的思維空間,使他們樂於交流,從而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天地。

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學生一知半解,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練習,讓每個學生髮表見解,相互啟迪,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開展合作練習的初始階段,學生的討論的合作意識可能不強,這時教師可以加強指導,並安排特定的時間,有意識培養他們合作練習的意識,實施新課程以後,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討論題,作為合作練習的素材,這樣,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學到別人的好思維,好方法。更有利於學生表達觀點,發揮想象,互相啟發,共同發展。

3、合作評價,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經常對學生的學習作出評價,以便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況,及時改正錯誤。在合作評價時,教師應要求學生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概括別人發言的要點,經過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通過對比分析,找出了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鍛鍊了思維,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二、合作學習的操作

1、創設生活情境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學生樂於接受。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採用的辦法就是描述貼近兒童生活的事件,要解決的問題就包含在這個事件之中,為學生設定瞭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2、明確學習任務

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這些任務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價值外,還可以分解,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效性。

三、合作學習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1、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發合作的慾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2、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學生個人探索有困難時。由於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是有限的,所以當他們在學習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往往會遇到困難。教學中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係,選擇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時組織合作學習,小組合作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學生意見不統一時。現在的學生爭強好勝,有一定的競爭慾望,渴望自己的觀點被肯定,但又不善於闡述自己的觀點,一旦有不同意見,浮於表面的爭論較多,說服力不夠。此時,教師如果對有爭論的疑點下放到小組中,讓持有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合作,與對方爭辯,在辯論中明晰正誤。

4、合作時機應選擇在解答開放性問題時。“開放性”問題的解題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的去思考,須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種策略和結論。

5、合作時機應選擇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計合作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四、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與交流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同時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互動和幫助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通過實驗我們認識到,要達到上述目標,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與交流學習,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要使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會合作交流學習,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與技巧。新課程的啟動,學習方式的變化,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數學課堂合作與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是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師在學生合作與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一個促進者,時而是一個合作者,時而是一個幫助者,時而是一個激勵者。教師需要觀察小組的活動情況,包括學生個人的參與情況,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情況;需要深入到小組中,瞭解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析他們的解法,及時發現他們的失誤,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矯正,並能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個別學生或個別小組有獨到見解或出現創新性思維火花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援。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採取的都應是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又不能對學生的困難和疑問袖手旁觀。在觀察、診斷以及進行“積極的認知干預”的過程中較快地適應角色的不斷變化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但這也正是一個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師的必備素質。

在指導全班學生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提煉與運用時,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穿針引線”者。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彙報,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和提煉學生已發現的結論,提供學生運用新知識的情景,及時給出促進學生髮展評價意見等等。

(二)優化組合,強化合作

1、合理組建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組織

合作交流小組的成員的搭配應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習能力、性別、興趣愛好、家庭背景進行。一般4——6人一組,儘量保證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各具特色,能夠相互取長補短,使組內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保證小組競爭的公平性,即遵循“組內異質”原則,形成互補,從而使小組活動有更多、更豐富的資訊輸入輸出,可以激發更多的觀點,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組建好的合作交流學習小組間力求均衡,無明顯差異,便於公平競爭,體現“組間同質”的原則。

2、重視學習小組“領頭雁”的培養

重視學習小組“領頭雁”的培養。這“領頭雁”必須具有多方面的素質,學習要優秀,責任心要強,並能管住自己,而且樂於助人,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一定的組織能力。

在小組選出自制力較強、組織能力較好的同學為小組長後,對小組長進行“崗前培訓”,使其清楚小組長的職責,帶領小組進入角色,開展合作,增強小組競爭力。組長負責小組的合作交流組織、檢查監督、表揚批評等,讓學生管理學生,把權利下放,有助於學生間的交流,有利於小組合作交流的順利開展。

3、培養學生掌握社交技能

導致合作交流學習小組解體或學習不能順利進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組成員不會合作交流,學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學生缺乏合作交流的願望,而是學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師最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學生掌握必要的社會技能。例如:將組內成員明確分工,運用“手勢”發揮管理作用,同時使學生參與管理過程,如何傾聽別人的發言,養成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自己認真思考,大膽發言,敢於把自己的探索發現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如何“提建議”;如何說服別人。評價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它們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小組裡學到更多東西,同時對同學與家人和朋友和睦相處以及未來事業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創設問題情境,當好引導者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議。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小組合作推導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合作建議:

(1)想與三角形有關的那些圖形。

(2)用多種方法驗證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3)思考公式推導過程對我們的啟發。

對特定的教學內容,可以適當指導思路和方法,如教學“我們認識的數”,教學“抓花生米”這一環節時,教師應講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組先派一名學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時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儘可能多抓;

3、再小組內猜一猜,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數一數有多少粒;

5、討論:抓一把花生米與抓一把糖果的粒數哪個多?為什麼?這樣把合作交流的步驟交代清楚,小組學習就能有條不紊地展開。提出合作交流建設或指導的目的是引導啟發,提示合作的流程,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

(四)優化師生關係,當好合作者

在小組開展合作與交流時,教師的角色又變為一個合作者,要使小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師除適時的組織、引導外,還必須置身於學習小組中,參與到學生中間去,在內容,時間,學生的情緒等方面,適時進行調控,以達到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都要採用一種友好的,平等的,建設性地態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涉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不能對學有困難的學生袖手旁觀,要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索,會發現,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處。要建構學生主體意識,培養小組成員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讓學生學會尊重,幫助別人,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但不盲從。要學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教師要適時變換角色,參與其中的學習、合作、交流,做個平等的參與者,耐心的引導者,熱情的幫助者。讓學生樹立“我與大家”,“我與集體”的觀念。學會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悅。

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別差異,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在合作交流學習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遵循國小生的年齡特點,瞭解學生的生活背景,特別對那些平時不善言談、不合群的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時間與空間。增強了這些學生們的自信心和合作樂趣,進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五)合作交流,培養協作意識

“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合作為手段,是開展的有組織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活動。這種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取了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使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使課堂教學不再出現被遺忘和冷落的角落。

合作交流學習,是兒童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交往能力。在數學合作交流學習的課堂上通過充分的合作與交流,營造了一種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學習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六)以學生為主體,當好指導者

教師要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變換角色,這是新課標向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在指導合作小組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與應用時,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指導者,教師要傾聽學生的總結髮言,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建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總結和概括髮現的結論,提供學生應用新知識的情境等。如何使討論不流於形式,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從設計教案的一開始起,就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也是最能讓自己感覺到已經盡了責任的辦法,但是顯然沒有考慮學生接受的效果。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就是要對“這個群體與它的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給予研究,既要對“在群體中的個體積極性的發揮”給予重視,又要對“在個體積極性的推動下群體創造精神的發展趨向”給予充分的預測。信任,體會,摸索,尊重。分擔他們的憂慮,接納他們的想法,分享他們的喜悅,努力使課堂成為主動學習、充滿探究精神的樂園。教師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合作精神。教師還應該給學生的“合作交流學習”留出充分的空間與時間。組織學生彙報交流時,要積極引導每位組員站在小組的立場上,每個人發言代表著一個小組的成就,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當遇到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可即時做出妥善處理,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交流合作與探索。

(七)以學生為本,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

研究性學習中由於學生個體發展水平的差異,學習的結果必然會五彩繽紛。因此我們的評價應注重將他們的學習結果與適應他們發展水平的科學知識相結合,更應注重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應圍繞著學生如何提問,如何收集資訊,如何做出假設,如何解決問題等進行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如:五年級梯形的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新課開始,讓學生猜一猜怎樣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有的說:“轉化成三角形。”有的說:“轉化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各有見解,這時,老師又追問:“你們是怎樣想到的?”學生回答:“我們想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推導的過程中,就是先把他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所以我們想到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也許也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當即給予肯定:“真棒,你們會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大膽的假設,這是學會數學不可缺少的方法!”為使評價落到實處,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評價原則正面化,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2、評價內容重點化,使學生反思學習的得失

3、評價方法多樣化,使學生全方面瞭解自己

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重共性、輕個性。這種傳統的機械劃一的評價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現,不利於調動每個學生的潛能。要改變這樣的評價方法,就要實現評價方法多元。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關注結果 更關注過程

(2)關注共性 更關注個性

五、數學課堂“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探索後的思考

1、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交流學習的關係

在合作交流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後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

2、處理好形式和目標的關係

不能讓好學生一個人代替小組彙報交流,或者讓組長做小老師,而要培養小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係,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以保證合作交流學習不放任自流或流於形式。

總之,“小組合作與交流”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這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和當前課堂教學所必需的。只有充分地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這樣“小組合作與交流學習”才能體現出實效性。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8

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時機,當好"導演",讓學生當好"演員"。同時教師要注意整合各種資源,組織好小組合作學習。《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是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特徵是: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生在討論中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不同形式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從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小組合作學習一般以4-6人為一組,將同一班級的學生按成績、能力、性格諸方面的差異組建成若干個最優化的"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小組。它強調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參與性、合作性,是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學習方式。因而,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倡導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新知的機會,儘可能多地讓學生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小組合作學習、生本教育理念在我國班級教學中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理論指導之一。與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相比,小組合作學習有很多優越性。

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在教學步驟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課前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小結、鞏固練習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僅就特殊性方面談幾點看法:

1.分配學習任務。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麼(小組的任務完成的怎麼樣,個人的學習成果怎麼樣)。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於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促進學習的遷移。

2.合作探究。每個小組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後,各組根據任務分工進入合作探究階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

3.全班交流。讓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進行學習成果彙報,瞭解每個小組學習的情況,同時注意瞭解每個小組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於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介紹解決辦法。

小組合作學習對當今課堂教學改革而言,它的意義是很大的。通過學習和研究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在數學教學實踐中還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說它仍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的問題,如“小組活動重視形式,缺乏實質的合作”“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關係不協調”等;相應地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有“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係”“處理好形式和目標的關係”等。

就學生的參與度來說: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往往越過了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資訊,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生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髮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彙報的現象多。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教師上課壓力大,怕影響教學效果或拖延時間,不敢過多地讓困難學生髮言;教師只重視每個小組的想法而不關心成員個體的學習情況,認為好學生能夠代表其小組;教師對小組的指導和監督不夠,小組成員間的分工不明確。另外,大多數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在小組活動中更容易出現放任自流的現象,這種情況比班級授課制更為嚴重。班級教學中學生都面向講臺,教師很容易發現學生是不是在認真聽課;而小組學習,學生圍桌而坐,教師不容易發現學生開小差,這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教師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關注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情況,是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組長沒有管理好小組活動,開小差的學生缺乏個人責任感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於重視整體的評價而忽視個體的發展!

教師應該處理好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的關係,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和實驗中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對傳統的教學形式說得一無是處。不講原則的過多的合作學習也可能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教師既要考查每個小組的成績,也要關注小組中每個成員的發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測驗來檢查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優點,把大家的智慧發揮出來讓大家共享所產生的效益遠比一個所謂的好學生“一言堂”高得多。組長要負責管理好每個成員,通過合作學習使獨立、自私的學生表現出合作、互助等積極的性格特徵。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9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

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於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於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然而說說容易,真正要將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地開展,絕非易事。我談談自己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正確認識小組合作

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麼。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於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促進學習的遷移。每個小組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後,各組根據任務分工進入合作探究階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後,讓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進行學習成果彙報,瞭解每個小組學習的情況,同時注意瞭解每個小組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於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介紹解決辦法。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原則

1、全民性原則 小組合作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面向幾個尖子生。全民性原則既是社會公正,教育公平的體現,又是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體現。教育的任務就是要發現和開發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因而,小組合作學習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決不能因為某位同學暫時的落後而摒棄他。

2、主體性原則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小組內的合作,小組間的交流,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維方式,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為貫徹主體性原則,要注意兩點

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

二是要發揚教學民主,教師要把功夫下在引導學生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教育的操縱者,而成為教育的引路者,激發者和指導者。

3、活動性原則 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活動。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每位同學都應有自己的學習任務,自己的活動時間。這種學習的氛圍應該是民主的,開放的,學生在這裡充分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同時通過引導學生參加實踐,調查研究和各種活動安排來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合作的能力。

4、探究性原則 小組合作的內容應具有一定的靈活度,知識具有一定的張力,方法較多,更需要同學間的相互配合,共同探究。因而教師一定要善於提問,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具有新穎性,多面性,能啟用學生思維。對於學生的答案,不必強求標準答案,要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同時,也應善於啟發學生提問。

5、開放性原則 學習不是狹隘的自我封閉、自我孤立的活動。不應當侷限在課堂上,束縛在教材規範之中,受制於教師的指導與佈置的圈子內。這裡的開放性,

首先應是教育內容的開放,教師一定要緊密聯絡生活實際,聯絡科技發展的實際,聯絡社會發展的實際,引導學生關注前沿,面向未知。

二是教學過程的開放。主要是通過啟發、討論、探究、實驗、質疑、爭論、蒐集資訊、合作學習的形式體現教學過程的開放。

三是組織形式的開放。小組的成員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變化的,可以是好差搭配,也可以是強強聯手。

6、差異性原則 由於學生的知識結構、文化背景、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都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在小組活動中,其知識水平,學習素養等有所不同。因而,在小組合作中,應遵循差異性原則,對不用學生所能有的表現進行區分,力爭各有所取,各得所需。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學習小組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分組要進行認真的研究設計,最好按照異質分組,就是說每個組中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程度、性別等都要均衡。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可以採取輪換制,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報告員等由每個成員輪流做。組長負責組織、管理工作,記錄員負責合作過程的記錄工作,資料員負責學習資料的收集工作,報告員負責寫學習報告,代表小組進行學習成果彙報。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組,在學習中老師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各小組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問題進行探究,這樣更有針對性,更有利於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設計工作教師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難度,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要設計好一堂課的每個環節大約用多少時間,什麼內容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的時間是多少,等等。

3、教師參與小組合作 對於低年級國小生而言,他們合作學習的知識、能力、意識等都是有限的,開展有成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並不能因此而放棄小組合作學習在低年級教學中的運用,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逐步培養。在教學中,整節課完全運用合作學習的情況比較少,大部分教學要把班級授課制和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靈活運用。這需要根據課前的教學設計展開教學,在需要合作時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每個小組的監督和指導,尤其關注困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

4、小組合作必須以自主學習為前提。小組合作學習中,往往會出現當老師佈置完學習任務後,學生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討或對問題了解不深,浮於表面,或根本不知從何下手,沉默不語,這主要是因為在合作之前學生缺乏對問題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獨立見解。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應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有了自己的見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才有話可說,避免從眾心理。同時,也給那些不愛動腦筋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

5、小組合作學習後教師要進行反思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做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反思的內容包括課堂小組活動的觀察;課後跟蹤調查,找學生了解談話;學生作業批改;收集小組合作學習的反饋資訊;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是否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條件,選擇有交流價值的內容、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還要反思自己是否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合作,對小組合作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是否給予及時的肯定;反思小組合作學習中是不既面向全體,又要照顧到少數;小組合作學習分如何提高學習的興趣,給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反思小組合作學習,在只注重形式忽視實質,沒有實效性時要怎麼辦。教師通過多種方式的收集資訊,對小組合作學習成果與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經驗和不足之處的教訓寫有關的教後筆記,從而有針對性的對每個合作小組 的表現再做具體的指導。教師在對小組活動進行評價時使每個小組都在教師的反思中得到進 步,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迴圈,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向深入,最終達到學生學會的目的。

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隨著我們認識的不斷提高,我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會進一步深入。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願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白己的心靈去感悟,與新課程一起成長,迎接數學教育的新時代!

小組合作的學習心得體會10

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以下是我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幾點收穫,在此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小組合作學習更利於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小組以學生自願組合為前提,再針對各小隊之間存在學習程度差異較大的情況加以調整,使各小隊在人力資源配備方面達到基本平衡。在學習任務下達後,按各自能力與專長分工合作。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強化了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和對自己同伴學習進展的關心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師生關係因授課方式的過於呆板,教學氣氛過於沉悶,因而容易使學生產生不必要的緊張情緒和過多的焦慮感而不利於學習

在合作性英語教學中,教師在佈置完任務後,通常穿梭於各小組之間,進行旁聽(觀)、指導、幫助或糾正,這樣的學習氣氛顯得輕鬆、活潑而又團結互助,有利於學生順利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有利於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有利於學生間的彼此瞭解,有利於學生相互幫助、相互支援、相互鼓勵,從而促成他們親密融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進而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三、小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輕鬆和不受威脅的環境,學生不用擔心犯錯誤

合作性的課堂教學中,師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活動是多邊進行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且學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形成相同問題的不同答案,學生的學習環境更為寬鬆,自主發揮的空間更為廣闊,另外,在小組的合作教學中,同伴之間的有意義的口頭交際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提高了學習興趣,通過滿足學生的各種內在需要激勵了他們的參與意識,並能使他們在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

總之,學生採用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其立足點不是要否定我們的教學傳統,而是對教學傳統進行一種補充、改進,進而改善教學現狀,改變傳統教學系統中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於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並充分開發了學生的情感資源,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最終達到使學生學會、會學、樂學的目標,進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