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薛瑄誡子書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1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薛瑄誡子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薛瑄誡子書心得體會

讀薛瑄誡子書心得體會1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古文諸葛亮的《誡子書》,其中有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讓我深有體會。

這是諸葛亮教導兒子該如何治學立身。其中“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到現在一直被人們傳誦。

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不好好學習,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心不靜,身子當然也不會靜,心身靜不下,學習就學不好,你心身不靜,你學習上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的,這樣你就不能實現你的遠大理想。

總之,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你的志向和理想就是一座遠方的大山。你不好好學習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你不好好學習,你的理想永遠都實現不了。你只有好好學習,明確志向,才能實現理想。大學畢業那天,你就已經站在了山腳下。工作上,你繼續努力就能翻越這座大山,並做得更好。

說到這裡,我想到了一個我的故事。一次,我在週末放假,媽媽說要星期五晚上就把作業全做完。我就想:放假有兩天,等最後一天再做也不遲。到了第二天我趕呀趕呀,一直都沒做完,一直趕到深夜才趕完。我真後悔沒有聽媽媽的話。

我一定要記住諸葛亮的說的“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好好學習,多多采納別人的好建議,長大後做一個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

讀薛瑄誡子書心得體會2

昨天我學了國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沈同。我讀完後深深體會到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這個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國小的時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國》,《水滸》的影響,接觸了一篇文言文——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文章不僅僅只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更是世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就是《誡子書》的原文。

這篇文章不長,甚至很短。但只要讀懂它的人一定會說“英雄所見略同”,就一定會佩服這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作者諸葛亮。

諸葛亮就是想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才會有大作為。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就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就能達到遠大目標。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保全性命於亂世,他不求為諸侯做事,放棄了功名利祿。在劉備三顧草廬後,助劉備與東吳聯盟共抗曹操,後又輔助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而我也向往這種生活。

讀薛瑄誡子書心得體會3

誡子書雖然寫於兩千多年前,但仍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麼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泰然,穩重,禮節,嫻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我認為諸葛亮寫的很對,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多讀書,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多看書,長大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我長大相當老師或醫生,要實現目標,只有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通過刻苦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達到。

讀薛瑄誡子書心得體會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寥寥數字,融匯了一代高人的心血與智慧,是諸葛世家最精短的傳家古訓,也成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來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雄才韜略的出色軍事家,他看重道德品德的修養,知天命而盡人倫,懷大志而拘小節,為後世立下“大義”的標準。綜觀《誡子書》,所談無非“修養”二字。修養的物件,一則為身,一則為心,亦即修身養性之謂。修養的目標,入世則建功立業、濟世利人;出世則入道得法、返璞歸真。修身養性還與心性有關。現代作家于丹認為,心性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善惡成分,是判斷自我與外界關係的一種綜合反映。現代的人都具備了與生俱來而好利的特徵,但卻很少有人會與生俱來的`帶有一種良好的心性,這就使人的發展、人命運的改變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對矛盾體。心性並不在對外部他人的影響力,而是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做事的成功與否,生活是否美滿,乃至悲歡離合的遭遇,都在這個“心性”中。在當下這個數字資訊傳媒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已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洶湧而來,大大動搖了我們乃至我們上一輩經過數年、數十年培養、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它就象封閉的房間開啟的一扇窗戶,吸取新鮮空氣,同時空氣中也夾雜著蒼蠅,無情的衝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倫理。對於五光十色、紛繁複雜的塵世,我們更要保持一種不動搖的意念,要時時關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養出一種好的心性,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類文明歷史長河已經過去了七、八千年,從古至今,凡有道德修養的人的品德,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寡慾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學習,為養性修身也好,為追求個人發展也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理念,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雖然簡單,卻是精闢、現實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暫。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窮廬”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將復何及”之憾,不在時光虛擲,尤其在永恆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諸葛亮的《誡子書》,以其獨特的警世意義,鼓舞著我們不斷向前。

讀薛瑄誡子書心得體會5

在院裡舉辦廉政文化書畫筆會上,甘老師欣然為我題寫了一副書法:“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把它掛在了我的辦公室牆上,時時觀賞,細細品味,受益良多。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取自於諸葛亮的《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意思是說,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專心致志,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對社會無任何用處,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破家舊舍裡。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書全文86個字,字字珠璣,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聯想到本職工作——人民法官,從中給我予很多啟示。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一名法官,我們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神聖,通過法律的實施來實現正義和公平。為了實現理想境界,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努力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清者清白,廉者潔淨。法官作為社會的普通成員,處在燈紅酒綠的五彩世界,各種誘惑無處不在,如何抗拒誘惑,唯有靜、儉既養德又養廉,清心寡慾才能志向堅定。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人說,選擇了法官這個職業,就選擇了孤獨,這話不無道理。法庭上脣槍舌劍之間的坐壁上觀,深夜孤燈下辨法析理的苦思冥想,與形形色色社會角色保持距離的矜持,處處透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但高舉法槌定紛止爭是一種審慎和嚴謹,在各種“疑難雜症”面前,法官苦苦地尋找著“病灶”,還要在紛繁複雜的法律、法規中拿出一劑“良方”來,一個內心沒有寧靜的法官,沒有一種甘坐冷板凳的理念,哪裡會有辨法析理的深厚功底?任何“險躁”都會給案件的質量埋下隱患。寧靜是一種禪意,是一種智慧。“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只有心中寧靜,才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紛繁複雜的社會表象擾亂心智。寧靜,實在是法官職業所使然。

淡泊、寧靜,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是以“明志”、“致遠”為目標的。良醫能妙手回春,庸醫則能變相殺人;好工匠能鑄造出鋒利無比的寶劍,一般工匠只能打造出鐵器而已。為什麼會這樣?技藝高下不同也。法官就像醫生,像鑄劍的工匠:同一個案件,有的法官能把它斷好,有的法官卻把它辦砸,什麼原因呢?同樣是技藝高下有別。一個好的法官,就應該是名醫,是好工匠,是有著高超技藝的法律專家。知識是“明志、致遠”的營養源和動力。知識浩瀚無際,對待學習,來不得半點“淫慢”;“年與時馳,意與日去”,要有“只爭朝夕”理念,加強學習、善於學習,持之以恆,博覽群書,積學儲寶,才能不斷地“明志”;才能與時俱進,到達“致遠”的彼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