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參觀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5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前教育參觀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學前教育參觀學習心得體會

學前教育參觀學習心得體會1

樊超在雲南蒙自離滇越鐵路不遠的山巒中,有一個坐落在石巖上的小村莊,這裡的彝族人民親切地把她叫做‘查尼皮’。如果你是一位匆匆行路的過客,這樣的村落一定不會引起你的駐足,因為在雲貴高原上,這種依山而建的村子實在太多。可誰曾想到,就是這沉默於大山中的小山村,當年曾發生過轟轟烈烈的革命事蹟。查尼皮就是這樣一個被歷史選中的村落,中共雲南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

一進入查尼皮村,我們就感到這裡的莊嚴肅穆的氣氛,層林霧靄環繞之中。在這裡,一間極簡陋、普通的茅草屋不斷迎來一批又一批遠道而來接受教育的黨的兒女們,並用它那樸實無華的容顏將前來參觀的人們引到了數十年前的血雨腥風之中。

在查尼皮村,我們逐一參觀了雲南省一大會召開會址小茅草屋。小屋前面的一草一木及草屋內的器具(擺設的黨旗、馬燈、黑板、石磨、桌凳等等)都按舊時的樣子修復,看著簡單、樸素的`四壁和器具,和處於深山中的草屋,可以想象到那時每位共產黨的艱苦和那堅定的信念,無一不給每個黨員以強烈的震撼。但唯一遺憾的是由於陳列館的裝修,我們沒能進去參觀到每位抗戰英雄英姿和事蹟。

此次活動讓我們認識了這個深藏在崇山峻嶺中的靜謐小山村,它以中國共產黨雲南省一大在此召開的特殊的經歷和對中國共產黨在

雲南的發展壯大奠定堅實基礎的地位和作用而載入雲南省黨史史冊。查尼皮讓人想認識它,是因為它是中國共產黨雲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但這個偏闢的山村在中共雲南黨史上有著如此輝煌的地位,並不是歷史的饋贈,而是在它豐厚的黨建根基上形成的。提高了廣大黨員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增強了廣大黨員繼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立足基層幹事創業的高度認識。

學前教育參觀學習心得體會2

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我們大理市中等職業學校黨支部組織我們來到了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我很榮幸自己有這份機會,去了解黨的歷史。那份喜悅的心情,此時此刻回想起來,還是那麼的意猶未盡。我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感受紅色文化,陶冶愛國情操。

早晨九點,我們從學校出發,大約一個半小時的路程,便到了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看到眼前一幕幕那紅色的景象,一下子感覺到戰爭年代那些過往的東西離我們是如此之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都沉浸於思念的洪流中

講解員對故居的建設象徵意義、每一件革命紀念文物的來歷、牆上每一幅宣傳畫的故事以及那段歷史都進行了非常完整的回顧和精心講述。懷著對革命聖地的憧憬與期盼,懷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與景仰,每個黨員都認真聆聽了講解,還把在參觀過程中看到的許多實物拍攝下來,以便回去讓其他同事、家人也能感受到這段歷史,並深刻體會革命前輩為了新中國的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面對著牆上那一幅幅記錄歷史的畫,我們的心情是複雜的,因為它承載了太多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東西;看到當年王復生、王德三用過的衣物以及生活用品,真的不能想象,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下,艱難的生活著;他們都是有家、有父母的人,但為了全天下人的幸福生活,他們離開了家,離開了親人,將生死置之度外,義無反顧的走上了戰場

在紅色光輝的沐浴下,我們認真學習著先烈們的每一個事跡,在每一個事跡中深切感受到他們為解放全中國所付出的心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播火者,王氏三兄弟不顧自身安危,全身心投入到革命的戰鬥中。哪怕是揹負刑場,面對敵人的刀槍,王德三在生命旅途最後一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振聾發聵的時代強音“中國共產黨萬歲”。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裡,更讓我深刻的理解了革命年代他們不畏犧牲的鬥志,讓我深深的認識到,引領社會進行革新,正是因為他們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撐。我更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理解他們的精神,弘揚他們的精神。

參觀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王德三被捕後在獄中留下的萬言遺書。書中他這樣寫道:父親,你的兒子是世界上最剛強,最有志氣的人,他只知道人類,只知道社會,完全沒有一點自私自利的習氣。古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兒已處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無廉恥的事情,你兒子又有什麼臉活在人世上,天下人聽見雲南人就要罵王懋廷是無恥的人,雲南人提著王字,就要指著祥雲縣說些不好聽的話!兒現時只有拿定主張把身子獻給人類了。”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犧牲後,費炳同志在《祭德三諸先烈》一詩中謳歌王德三:“少懷壯志走千山,一腔熱血祭軒轅。傳播馬列掃腐惡,喚起工農開新天”。王德三是我們每個青年應該學習的榜樣,正是他的志在四方,他的堅強和執著,成就了一個農村孩子的救國夢,這也讓我們自信的告訴自己,農村人也可以做到出人頭地。

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鬥。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

我們每個青年都要明白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革命年代雖然成為了歷史,可是革命精神沒有離我們遠去,也沒有被塵封,他就在我們的身邊,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著我們。參觀了這些革命遺蹟,讓我認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蹟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內心,“高舉旗幟跟黨走,我與祖國共奮進”,這不僅是一句發自內心的口號,更是一盞指我奮進的“明燈”。面對先烈的雕像,面對那一座座佇立的豐碑,我們鄭重宣誓,以誓言來指導行動,以行動來服務社會。繼承先烈遺志,緊跟黨的旗幟,我將以一名合格的教師,飽滿的姿態來肩負社會給予我的重任。當代的我們更應該把這些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弘揚,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最好的榜樣。

參觀學習是短暫的,可以說大家用萬分之一的時間看完走完了王復生、王德三烈士的一生,但是留在每個人心中的記憶卻是永恆的。我將以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來踐行我的教育事業!

  20xx年3月23日

  馬xx

學前教育參觀學習心得體會3

上週五去北京參觀學習,是關於學前教育的。參觀學習的人來自山西、內蒙、湖北,還有保定、涿州、高碑店,共46人,僅我和山西一書商為男性。

週四晚上,組織方設宴款待與會人員,吃雲南菜。我不喜歡吃雲南菜,於是就專心聽大家聊天。內蒙烏海的張某,1994年開始辦幼兒園,從租民房,16個孩子起步,發展到現在幼兒園佔地15畝,建築面積11000平米,近1000個在園幼兒,她一臉的驕傲給我看照片,是她們幼兒園的主廳,一個完整的、濃縮了的世博會中國館的造型。席間,張某拿出隨身攜帶的小本,記下同行們的談話。還有一個山西來的50多歲的老園長,不善言辭,經營著一個700多人的幼兒園,經別人透露得知,她在北京二環邊上東直門一帶有一套150平米的房子。除我之外唯一的.男士是山西小草堂的總經理劉某,他在太原辦英語培訓班起步,最多時單季招生1800人,後來由於教育局的干涉,效益不好,轉向幼兒教材的出版發行,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個才子,是否屬實不清楚,他在聊天時說晉商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炒作起來的,只能代表山西文化的一小部分,山西真正的文化在於厚重的歷史,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比如二十四節氣只有在山西才絲毫不差,聽上去“似乎”很有文化。他們談起自己創業的過程都有無限感慨,說起自己的企業都充滿著像對孩子一樣的感情。而幾個公辦園的園長、領導們,包括我這個所謂的“教育幹部”卻顯得有些木訥,無從插嘴。我不得不感嘆,要狠鬥“公”字一閃念。

閒聊間,人們還談起自己的業餘生活和愛好。他們當中有幾個人剛結伴去了雲南,在邊遠的小鎮旅遊,去淘琥珀、玉石,旅程充滿艱辛和刺激。好幾個人到歐美國家考察學習,為了自己幼兒園、企業的發展。他們談了很多先進的理念,他們互相留下號碼。而我只能傻傻地呆在一旁,我不會用微信,甚至還以為微信是個不好的東西。

週五參觀了兩個幼兒園,蒲黃榆二幼和中華女子學院幼兒園。當然,幼兒園的硬體水平、管理水平、辦園理念都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更深的是中華女子學院幼兒園。進入幼兒園,門口的電子屏上顯示著當天過生日的小朋友的班級和姓名,祝小朋友生日快樂。幼兒園的佔地面積和建築面積都不大,整體環境佈置非常樸素,以白色為主,但是處處用心。每個班的外面是帶班老師的照片,都是生活照,還有全班幼兒的“全家福”,幼兒的外套整齊的碼放在一個個透明的整理箱中,活動室對面的牆上是幼兒一日排便記錄,還有科學育兒宣傳資料,全部都是白紙黑字列印。走廊的牆上有《我們的四季》、《我們的一天》等照片集,都是幼兒在園的記錄。儘管看得不是很仔細,但分明感受到了幼兒園的溫馨、溫暖,管理者的用心、愛心。

幼兒園的園長叫胡華。網上這樣介紹她“學術背景使她在幼教領域出類拔萃。她是幼教界的學者和思想家,是新一代園長中高素質的大師級的領軍人物。現任中華女子學院學前教育系副教授兼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園長。”胡華給我們做了約1小時的報告,四點印象深刻:

1、談到幼兒園環境創設,她說理念來自《莊子·人世間》的“虛室生白”。(即心無任何雜念,就會悟出“道”來,生出智慧)幼兒的世界本就豐富多彩,絢麗奇幻,無需過多裝飾,給他們空間,他們自己會創造。

2、談到自信,她說“自信是知道自己有缺點,但是我愛我自己”。所以她們幼兒園就是要培養孩子正確地愛自己,然後愛親人、愛朋友、愛生活。

3、談到工作,她說幼兒園創辦很艱難,但是她喜歡自己的工作。她堅持要一邊在中華女子學院任教,一邊辦好這個幼兒園。學前教育的學科背景和理論研究是她的優勢,不能放棄,幼兒園是她的理想的實驗基地,更不能放棄。儘管工作繁重,但因為熱愛,不覺得累。

4、談到與一個父親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交流時,胡華幾度哽咽。她始終關心這個孩子,並逐步轉化了他的父親。

學習不僅讓我認識到工作、業務上的不足,還讓我認識到自己生活上的欠缺,後者甚至更重要。我們往往把物質生活的匱乏歸結為工作報酬的微薄,卻不會把精神生活的空虛歸結到工作價值的缺失。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當我們不再為自己工作了,可能也就不會為自己生活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