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3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

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1

參加“國培小語”培訓已經五天了。在這五天中,不同的專家從不同的視角對國小語文進行了具有鮮明個性思想的分析,不同的名師也從不同角度對語文的課堂進行了具有獨特教學風格的詮釋。在他們的分析和詮釋中,我們更感受到了異常活躍的學術探討——不同的專家,有時看法也會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就名師而言,我們的專家就形成了鮮明的兩派:一些專家對名師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他們引領著語文教師的發展方向;而另外一些專家認為,名師的課堂是最沒有實效的課堂。作為學員的我們,無法去界定專家的言論是否正確,也無法對名師的課堂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評價。但我總是模糊的覺得,專家和名師的身上,都有著我們應該學習的'某些地方。我們的思想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我們探究語文教學本質的慾望因此而更加強烈。

誠如楊東老師所言:“專家的觀點不是結論,只是多一個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我們無法從專家和名師的身上學到關於語文教學的所謂固定招數和祕密法寶,但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思考中激發我們更多的思考,讓我們變得更加求真、務實,更加理性。這讓我想起了楊老師給我們講的《進京趕考的故事》。在關於語文教學的探究之路上,我們每一個學員,都是一個充滿理想的行者,也是那個進京趕考的舉子,我們對語文教法的種種思考,正如趕考的舉人所做的幾個夢,而專家,則是那些個解夢的人。他們從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實際出發,對語文教學這個夢做著不同的解讀。

夢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夢醒後,我們該走向何方?我們不能聽一家之言就猶豫不決彳亍不前,我們也不能憑一面之辭就激動萬分勇往直前。路,需要我們自己認真去走。這就更需要我們,給這樣的夢境以最理性的註解,把其它人對夢的解讀作為自己前進路上的參考和提醒。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沉下去,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虔誠的行走。當我再次把所有專家和名師的言論進行比對後,在他們貌似爭鳴的言論中,發現了最根本的共同點,那就是:語文離不開生活、離不開活動、離不開思考。我想,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以最樸素的姿態走進生活,以最直觀的方式參與活動,從最簡單的角度激發思考,或許也是我們探尋語文教學實效的一種方向吧!

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2

20xx年的“國培”專案實施了,此次遠端教師培訓,我有幸被選聘為全鎮國小語文學科的混合學習班主任。雖然只有18名學員,雖然只有短短8天的時間,可我知道,要想讓每位從假期中抽身來參加學習的教師樂於投身“國培”,就必須要讓他們學有所獲,而這中間,班主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我們班的培訓剛剛進行到第四天,但我覺得我班的學員參加培訓的熱情高漲,大家都學有所思,學有所獲。其中,作為班主任,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要做好各項組織工作,為學員搞好服務。下面,我就對自己的主要做法進行介紹,希望能給其他正在或即將開始培訓的班主任提供一些借鑑。

20xx年國家計劃培訓,我有機會聆聽各位專家教誨,有機會和一流老師交流,有機會集中精力系統的學習和反思我較為系統的學習了國中語文幾位教育專家的教育教學理論、課堂問題診斷及全新學法指導,感覺思路清晰,明確教學目標,給自己今後教學指明瞭方向,收穫頗豐。

一、教學理論獲得了提升。

對語文課的性質、要求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1、語文課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二者不可偏頗。於漪老師告訴我們語文科其實是發揮它的工具性來實現它的人文性,二者缺一不可。

2、語文課應該重視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表達。

二、對語文課堂的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的理解:

1、語文教師要研究好教材,吃透課標要求。《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一個連自己都沒有個性化解讀能力的教師怎麼能培養出有個性化閱讀行為的學生呢?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品質對於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非常重要。

語文教師對教材的研究解讀是份內之事,是必修的基本功,但一段時間來有些教師忽視了、缺失了,課是上得熱熱鬧鬧,可就是沒有真正走進文字,沒有顯現語文課程的獨特魅力和多姿多彩。究竟是什

麼原因使教師遠離了文字,在文字的邊緣上躑躅?

唯有讀懂、“吃透”教材,後續所做的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尋找讓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啟發思想的方法才會發生效益。從內部上講,教師要不斷學習,學會閱讀,讓閱讀成為自己一種生活的方式和習慣。唯有如此,才能錘鍊出內功,“吃透”教材,才會引來源頭活水。

作為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實踐的一線教師,我以為,目前至少在國中語文教學中還是應傳授相關的漢語知識、文學知識和文章學知識的,應當為學生語文學養的大廈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矗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回到二十年前生硬灌輸、機械訓練的知識教學狀態,因為今天知識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不同了,教學行為自然要隨之改變。

走進國培,聆聽專家的講座,汲取名師的精華,這樣的培訓給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通過學習使我對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同時對自己多年來形成的教學習慣也進行了深刻地反思,剖析了自己教學中形成的不良的教學習慣,不合理的教學思路以及陳舊的教學理念,嘗試運用新的教學理念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我們將帶著收穫、帶著感悟、帶著滿腔的熱情,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

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3

20xx年的9月帶著一顆渴望而又真誠的心來參加國小語文國培培訓。在這次培訓的過程中我聆聽的多位教育專家的生動、形象而有精彩的講座,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業務知識。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決定細品所學,總結所得,把此次培訓的所學、所得用於現實教學中。

參訓後使我的思想意識有了提高。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打心底熱愛教育事業,既然以教育事業為主。就得竭盡心力搞好本職工作,以保證生活來源不受影響,並儘可能地體現出自己的精神價值。我總是想,做一個普通教師未嘗不可,但是,能做一個好老師更是夢寐以求,若能如願以償,演繹出的人生肯定會更加精彩。

順應對好老師的嚮往,教師才能注重對學生的教育,啟發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讓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而醞釀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和諧環境。常說萬策之首,攻心為上。這就啟示教師,要教育好學生,得先把學生的心拴住,學生才能在向師性的驅動下健康成長。只有這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可能性才會更高,落實好素質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此理一點不假。通過參訓,我從名師專家的誘導中領悟到,教材是學本而不是教本,教材是藍本並非聖旨:教改勢在必行而非雁過無跡,教改是循序漸進而非一蹴而就。學生之所以如牛一般攆不動,是因為我們沒有用綠草去喂。

學生之所以遠離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把他們看做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說,我們奢望不了天上掉下教育教學的餡餅,但是我們可以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本,以教材為源,以多方力量為推動器,農村國小語文教育教學照樣可以熠熠生輝。如果我們用心導找到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交叉的點,那個點即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金鑰匙,進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麼,無限的知識將迎著方法之刃而解。

我覺得這次培訓是最有效的,是一次對自己“教育潛意識結構”的深層改造,專家們的講座中有不少經典課例,或大氣磅礡或幽默風趣或詩意灑脫或智慧靈魂功清新自然或樸實無華或巧奪天工或行雲流水或渾然天成。課堂上的搖曳多姿,精彩紛呈,其實源於他們各自不同的個性魅力。點

點滴滴的細節傳達出他們對課程深刻醇正的解讀、對學生博大人文的關懷。所以,從專家們的講座裡我讀出了自己的“故事”,整理著自己的思緒,想著自已的課堂。他們的講座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不是眼前意義上的“學來一點招數,解決我的教學問題”,而是以理論指導來提升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讓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更上一個臺階,使我更自信地走在路上……

對於一個剛剛從事教學工作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足,尤其是對於低年級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教學更是不知所措。現在很多國小老師都說學生識字量,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大多數的老師都把課堂時間都用在如何教會學生讀,忽略了在課堂上練習生字這一環節

。而通過這次培訓讓我明白了低年級的讀和寫教學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要求學生會讀會認,一部分是要求學生必須會寫會用,並且還要求掌握。其實現在有很多老師都有一個誤區,他們在教識字寫字的時候,往往要求學生把所有的字都必須掌握,所以需要很多的時間來識字寫字,這樣的話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很大。

其實在識字寫字的教學中,只要求學生會讀會認的那一部分字,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來要求學生掌握,只要學生能夠認識並且會讀就可以了。另外一部分要求學生掌握的字,就多花點時間來教學生掌握。我覺得識字寫字教學應該從聽說讀寫這幾方面來強化學生識字寫字能力,並通過課堂提問,遊戲,講故事等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想這樣不僅老師教起來輕鬆,學生也會樂意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次培訓我收穫的不單單是專家們講解的內容,更是一種理念,一股動力。我會抓住這次機遇,在今後的工作中,將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努力實踐,在教學崗位上積極進取,銳意創新,力爭成為一名新時期的優秀教師。

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4

我帶著一顆渴望而又真誠的心利用業餘時間積極地參加了本次國小語文國培培訓。在這次培訓的過程中我認真聆聽了多位教育專家的生動、形象而又精彩的講座。“國培”學習使我這個有近三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課標的理念。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過程中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國培”專家深入淺出的講析、詮釋無不緊扣新課標理念,讓我們這些長期奮鬥在一線的教師學習後對新課標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使我們領悟到了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精神實質,為教學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國培”學習使我們全面瞭解了國小不同學段、內容的特點。國小語文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整體把握,又要分段瞭解、分析、探究。“國培”專家讓我們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學段、內容的特徵;為我們深入文字探究,科學“備課”,有效施教指明瞭方向。專家在講解自己的理論觀點時,列舉了大量的.課堂例項,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的本領傳授給了我們,讓我們在教學的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促進了自己教學技能的形成、鞏固。

通過學習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我們在教學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認識,並且鼓勵學生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營造學生主體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營造讓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全體發展的環境。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提倡的是讓學生全面發展。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在教學設計、教材選擇、環境設定等方面都要努力創造讓學生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例如,課堂上對於問題的設定,應當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層次的設定不同的難易程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只是做得還不夠,希望以後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

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我們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

感謝各位專家老師送給我們一線教師一份“大餐”,一份精神文化的“大餐”,

這次培訓我收穫的不單單是專家們講解的內容,更是一種理念,一股動力。

同時,我也深刻領悟到,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要進行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自我提升,

努力實踐,在教學崗位上積極進取,銳意創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我們所教的每個學生,才能配得上“教師”這個光榮稱號。

作為教師的我們將和學生共同成長!

再次感謝為我們搭建國培平臺的各位老師,您們辛苦了!

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5

20xx年10月7日17日,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20xx)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中語文班的研修活動。這次國培活動,人大附中從文學的素養、老師的專業成長、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課外活動、學生管理等多個角度,聘請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專家型的老師給我們進行了盡心盡意的培訓,讓我每天都處於感動與感激之中,受益匪淺,感觸良多。我相信本次培訓將可能影響我一生的專業發展與人生態度。現簡要小結自己的學習收穫與體會:

一、老師的高度,決定著教育的高度

“老師的高度,決定著教學的高度”,這是翟小寧校長對我們所講的話,這句話一下子就震撼了我,是的,教學改革,最主要、最關鍵的是老師,夏尊說李叔同:“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更重要,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緣故。因為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更好……這就好比一尊佛像,有後光,故能令人敬仰。”

聽於樹泉老師的課,看到他出口成章,詩從筆生,聽到他與學生的詩詞對答,亦文亦情,我不只佩服;聽申怡老師的課,看到她書寫的文化行宣傳詞如詩如畫,美妙動人,聽到她寫的詩清新自然、如夢如幻,我不只佩服;陳蓮春老師的下水作文、精到的指導與文學作品的推薦,高超老師的詩人語調與創作的大量結集詩作,我更不只是佩服……

聽王蒙先生的講座,我們沉入文學而無法自拔,聽舒乙教授的講座,我們不由得為中華文化而自豪,聽錢寧教授介紹《論語》,我們歎服孔子的智慧……

我們老師只有從浮躁中淡定下來,從喧囂中平靜下來,從冒進中冷靜下來,好好讀書,提升自己的功底與素養,我們才能營造出文化課堂。我們一位老師進到了一個學校,帶來了一種文化,人人堅持影響身邊的學生,就會形成一個學校的文化場,在這個場裡,不僅學生可受到薰陶感染,而且可讓每一個老師也深受薰陶感染。學生有道義,學生懂悲憫,學生會積累文化,這樣的校園,這樣的氛圍,不正是你我所要追求的願景嗎?

二、積累課堂作品,成就一方名師

周建華校長是人大附中一位研究型的教授校長,他在講座中說老師的成長曆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手教師”階段,自己做不好自己的事情,需要模仿同行,這模仿就是他的第一次成長;第二階段是“骨幹教師”階段,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別人幫助,但也幫不了別人,他需要反思與專家的引領,這反思與引領就是他的第二次成長;第三個階段是“專家教師”階段,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能幫助別人,指導別人,並讓自己進步。

周校長講到老師做課堂研究時要完成三步:一是走進“課堂”做研究以“課堂”觀察為出發點;二是走出“課堂”講故事敘事反饋,共同面對教學;三是依託“課堂”寫案例專業寫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概括。

周校長的課堂教學量化分析方法,目的是要讓老師明白課堂教學高效的標準,讓老師懂得課堂提問的質量,讓老師懂得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進而讓我們帶領著我們的同事們一起走向課改的路程,最終大家都走向專家型的老師。

程翔校長的講座在講到老師的專業發展歷程時,提到老師的成功有三種類型:一是理論型的,一是實踐型的,一是科研型的。對於一般老師而言,能成為實踐型的老師是最實在的,也是最容易達到的目標。而成為實踐型成功的老師,主要做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積累自己的課堂作品,二是進行精品模組的建設,三是努力開發自己擅長的校本選修課程。

而我們老師只要在每個學期好好準備一節課的課堂作品,讓它成為精品,能體現出老師對文字準確而深刻的把握,能體現出老師的精心設計,能包含老師的情感投入。長年積累下來,匯聚在一起,隨時隨地都可拿出幾十節課成功地教出來,那一定就會成為名師。原來成為名師,就這麼簡單。

三、“教”的關鍵是“聽”,“學”的關鍵是“說”

可親可敬可慕的鄭國民老師在講座中,給我們描繪出了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形式:

第一步,初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解決生字詞,交流個人第一印象;第二步,再讀課文,學生摘錄、積累、分享自己最喜歡的詞、句、段落,並闡述喜歡之因;第三步,三讀課文,讓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從中選出二三個典型問題進生討論交流;第四步,四讀課文,老師提供名家的解讀資料,再讓學生談談新的認識與感受。

而後的劉宇新教授特別提倡了“專題式教學”,要求:

(一)打破“必修”思維,學會“用教材”,有效採用“專題式整合”選修。

我們從現有的選修教材中開發確立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專題,讓學生在現有教材內,實現“專題選修”;在專題選修的基礎上,再去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選修課程,力爭使我們的選修課堂做到連點成線、織線成面、組面成體。例如,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立足於古代詩歌的鑑賞,分別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探究詩歌的旨意)、“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意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體會詩歌的聲韻)三個專題入手,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打破這一課程框架,在原有專題的基礎上,重新組織內容,再開發出一些專題,以滿足學生的選擇需求。通過“專題整合”的方式,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靈活地選擇。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的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等待”“接受”,而是充分發揮自身的優點、長處,積極參與,在這樣的訓練下,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課堂氛圍也由“一潭死水”變為了“一池春水”。

(二)“專題選修”聯絡“必修”,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基礎”與“發展”共進退。

“專題式教學”在確立專題的時候,必須處理好“基礎”與“發展”的關係。具體一點說,就是教材在確立每一個知識點,選擇每課文時,都是經過一番精心選擇和深思熟慮才做出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教材是“集大成者”。在教學設計中,如果不重視對教材的研究和利用,輕易遠離或者拋棄教材,另起爐灶,我們往往容易“出力不討好”,走了一大圈彎路回來,發現還是“這裡的青草更肥美”。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我們要做到在“選修”中聯絡“必修”,在“共同”中促進“發展”。 “專題式整合”對全新的語文選修教學來說,是值得重視和借鑑的。它可以避免把選修教學混同為必修教學,教學專題也會是在正視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下,不盲目攀高而設計出來的一些適宜的內容,它將體現過程的細嚼慢嚥,而非追求數量的囫圇吞棗。

無論是鄭教授的高效課堂的構建,還是劉宇新教授的“專題式教學”,無論是程翔老師、陳蓮春老師的立體作文寫作策略的建構,還是廖昌燕老師的“文言文專題”教學,無論是佟世祥老師的《記念劉和君》專題教學,還是王豔老師《生命的放逐,詩意的突圍》專題教學,都體現出來“教”的關鍵是“聽”,“學”的關鍵是“說”,而我們老師的作用僅在於:一是發現並提出學生忽視或沒認識到的但對文章的理解又極其重要的`問題,二是為學生提供相關名家的解讀資料,供學生參考,讓學生的理解又上一個新的臺階。

四、讀讀背背寫寫,營造書香校園

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的講座,真是“同樣的精彩,不一樣的感受”。朱教授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全民閱讀的美好情景,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書香校園所形成的美好畫卷。他給我們介紹了他的“新教育實驗”,它是一個以老師發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路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是一種心靈的教育,是一種閱讀教育。

翟小寧校長與申怡老師的報告,要我們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給學生營造一個深厚的學校文化場:

首先,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的涵養,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論語》,讀整本的書,在品味中重塑優良道義,培養學生悲憫情懷,享受情調生活。

然後,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開設選修課程,設計與開展高品位的學生文化活動,打造高水平的文化社團,朗誦詩歌,創作詩歌,開展文化行,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文化中去,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從哪個方向努力,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心靈與直覺。

白遼玲老師為我們具體展示了“《論語》專題研讀課的開設”,告訴了我們這次專題研讀課共分了三個專題:一是仁者重德,仁者愛人;二是修身崇德,涵養品格;三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讓學生從自主閱讀研讀材料、翻譯、寫心得,到分小組研讀,精讀、質疑、探討,再到班級研讀展示,寫出心得,全班交流。這種設計安排讓我們明白了課外是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名著經典的閱讀,如何去讀一整本的書,具體實際,可操作性強。

北京四中學校處處洋溢著文化的氣息,那走廊石柱上的碑刻,那教室門口的對聯,那小水流邊的漱石亭……學校所開展的“雙課堂”教學模式,學校所開設的人文教育實驗班、人文遊學的活動形式,學校所進行的文化專題學習活動以及學校校刊的創辦。

只有讓學生讀書,懂得了文化,他們就不會再覺得學習無味只有累,而且積累深厚了,學習考試起來才能更輕鬆,不出高分也是不可能的。涵養心靈出成績是一定的!這是新的課改精神!

閱讀是改變一個國家民族素質的重要手段,因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閱讀的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如果沒有老師的閱讀,就沒有老師的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與發展,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老師成長的基礎。可見閱讀對個人、學校、民族、國家、社會有著多麼偉大的意義。

五、投入“愛與尊重”,實現“有教無類”

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的報告,讓我得到了感動,心中充滿了感激!

我感動於學生所取得種種成績與榮譽,因為這些學生的幸運,這些家庭的幸運,他們碰上劉校長這樣真正懂教育併為教育甘於奉獻的好校長;

我感動於劉校長“愛與尊重”的治校理念,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教育的真諦,尊重是創新的源泉;

我感動於劉校長以天下為己任,立志辦好教育,為國家培養一流頂級人才,創造了適合每個學生髮展的教育,創造了適合每個教職員工發展的教育。你讓我想起了蔡元培先生,“有教無類”。

我感激於劉校長為社會所做貢獻,既真正的幫助薄弱學校,又承擔國家教育部各類教育培訓,讓人大附中的精神傳遍全球,讓人大附中的經驗傳揚神州。有了劉校長這份貢獻,我才有了這次機會,有了這次聆聽大師教育的機會,才有了我以後人生奮鬥的方向及為教育奉獻終生的決心。

於樹泉老師的“雲飛”故事,高三短短一年,雲飛同學就歷經了“成績下滑,沉重打擊”“施以援手,調整睡眼眠”“會考臨近,舊病復發”“心理調適,暫得平復”“時隔兩月,再度復發”“送書贈言,重解危機”“大學聯考逼近,精神崩潰”“遠足談雲,志在拯救”“峰迴路轉,奇蹟發生”“順利大學聯考,家長致謝”,若沒有於樹泉老師的“愛與尊重”,雲飛同學何來成功,雲飛同學家庭何來奇蹟,奇蹟是人創造的,只要我們能真心地“愛與尊重”每一位同學,我們真的就能達到“有教無類”,我們真的就能創造出一個個教育的奇蹟。

本次國培收穫豐富,感謝人大附中領導與老師的精心安排與精彩奉獻,感謝一流大師的傾囊相授與專業引領,感謝學員們的精彩互動與團結合作。

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6

這次國小語文老師的國培即將結束,我在這短短的一個多月的培訓裡,讓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次培訓,收穫最大的是專家和教授們對我思想上的衝擊,激起我心中的許多感想,讓我樹立了新的正確的教育觀,感悟到要善待學生,尊重生命。學到了自信,學到了方法,感悟至深。

一、明確了今後的工作目標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慢慢摸索經驗,使自己能夠儘快適應教學的資訊化。我要時刻告誡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創新意識,善於動腦,勤于思考,開拓進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頭,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自己的工作上一個新臺階。我還要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及時地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出謀劃策,努力學習同行們的學習態度,求知精神,協作能力,加強平時的'學習、充電。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讓培訓的碩果在教學事業的發展中大放光彩。

二、轉變教師的角色地位

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理念。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在新課程教學中的身份和地位,在新課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新課標在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更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並增強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再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肩負起培養人的重任。教師不再是學生的主宰,教師和學生是兩個平等的團體,在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只是激勵人、引導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援、幫助、輔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潛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指導。

三、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

新課程給了我們教改機遇,同時對我們提出了挑戰。要求我們必須更新知識結構。新課程內容的出現迫使我們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一方面準確把握生物學科中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儲存。新課程還要求我們必須有開發課程的能力,把原來的“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和校本資源,充實教材內容。

四、終身學習,不斷充電

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而且現在的一桶水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我們要給孩子們注入源頭活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動中研究,這將是我今後所追求的目標。同時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培訓只是一個手段,一個開端。對於培訓給我的清泉,我要讓它細水長流。“國培”給我補了元氣、添了靈氣、去了嬌氣,煥發出無限生機。思考背後,我感到更多的是責任,是壓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事業,深刻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今後我會學以致用,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讓培訓的碩果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大放光彩!

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7

不學習就不能使我們的教育具有後續動力,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要求,不學習就會使人的頭腦僵化,終身學習是當今的時代要義;“國培計劃”順應“20年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的時代要求,可以說給廣大農村一線教師的久旱的心田下了一場及時的雨,使人倍感“解渴”。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本人主要有以下幾點深刻的心得:

一、“國培”學習使我們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課標理念,為“新”教育全面貫徹實施奠定了基矗。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中心”、“兩性質”、“三維度”,即語文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應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姓“語”),強調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國培”專家深入淺出的講析、詮釋無不緊扣新課標理念,讓我們這些一線的教師學習後無不對新課標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豐實了我們的頭腦,使我們領悟到了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精神實質,為教學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矗

二、“國培”學習使我們全面瞭解了國小不同學段、內容的特點,為科學施教找到了“指南針”。

國小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整體把握,又要分段瞭解、分析、探究。“國培”專家各從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談起,理論結合例項,既注重“言傳”,又注重“身教”;讓我們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學段、內容的特徵;為我們深入文字探究,科學“備課”,有效施教指明瞭方向。

三、“國培”學習不但告訴我們“什麼”,而且結合例項,告訴我們“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重在提升我們實際的教學本領。

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專家在講解自己的理論觀點時,無不旁徵博引,特別是列舉了大量的課堂例項,在實際課堂教學操作中、在過程的引領中傳授知識、講析技法、闡明理念;可以說這些專家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金點指”的本領傳授給了我們,讓我們在教學的“迷津”中找到方向,在過程的體會、領悟中內化知識,促進自己實際的教學技能的形成、鞏固。

“國培”是局領導在暑期送給我們一線教師一份“大餐”,一份精神文化的“大餐”,當然,這份大餐的消化、吸收還需要有一個過程,甚至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這就需要我們結合自身實際,對這份彌足珍貴的“營養物質”不斷反芻、咀嚼、消化吸收,使自己精神的大樹長得更加茁壯茂盛,使自己思想的成長不再“缺鈣”!

“國培”是大餐,是助力器,是加油站,是心靈的棲息地,它可使我們一線教師的教學更具有持續發展力,更具有後續動力!

參加國培語文心得體會8

20xx年x月x日至30日,我在華中師大參加“國培計劃——貴州高中語文骨幹教師研修班”的學習。和來自貴州各地的一線優秀教師共同度過了這段精彩紛呈的培訓學習生活,這對我工作上的幫助不言自明,它拓寬了我的視野,拓展了我的思路,啟發了我的思想,更新了我的教學理念。我相信,回去之後,我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一定能上一個新臺階。

以下是我的培訓總結:

一、聆聽專家講座,品嚐思想大餐

十天的學習生活緊湊而充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們共同聆聽了譚細龍、吳軍其、陳慶雯、顧之川、餘映潮、胡明道、雷石、黃永林、朱長華等十幾位專家教授的精彩講座,他們淵博的學識將我們引入了一個更為開闊的教育境地。我們既學習了很多語文教學的理論知識,也獲得了很多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專家們的報告,內容既深刻獨到又通俗易懂、既旁證博引又緊扣主題、既發人深省又生動有趣。他們對高中語文的前沿引領,讓人耳目一新。讓我經歷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禮,享受了一頓豐盛的精神大餐。

二、積極交流經驗,碰撞智慧火花

十天裡,我們各組學員全員參與圓桌論壇,觀摩了教學設計比賽,並聆聽了胡明道老師的現場評課,置身其中,如沐春風;十天裡,學員們或坐在一起交流彼此心得感悟,暢談彼此教學情況,或徜徉華中師大美麗的校園,去感受濃濃的學術氛圍。這段日子,將成為我人生一段最難忘的記憶。

學員的教學事例、教學設計、帖子,風趣幽默,智慧親和,精彩紛呈,讓我折服。我每一次登陸,都要去看看學員的帖子、班級推薦的文章等。我驚奇地發現學員們都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心得體會,每一個話題都會引發學員的熱議,我從中收穫了不少。在論壇中大家各抒己見,使我有了更寬闊的視野,收穫更高的教學技能。因此這此培訓不僅是學員共同交流研討的平臺,也是自我提升的平臺。我將把自己學到的、感悟到的應用於實踐,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使教學水平更上新臺階。三、促進專業發展,感受殷切囑託

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教學不僅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同時,從學者們的講座中,也感受到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感受到一種殷切的囑託。真的,貴州的經濟和教育太落後了,能夠來華中師大參加這次國培,深感責任重大。我對自己也就有了新的要求:

1、轉變教師的角色定位。

面對新的教育形式和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教師是服務於學生的職業,不能高高在上,要確認自己在新課程教學中的身份和地位,在新課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新課標在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更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並增強了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再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肩負起培養人的重任。教師不再是學生的主宰,教師和學生是兩個平等的團體,在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只是激勵人、引導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援、幫助、輔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潛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指導和服務。

2、重視學生參與式教學。

聽了教授的講座,我更進一步體會到了參與式教學的重要性。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談不上是合格的課堂,更不用說是發展的課堂和有生命的課堂。尤其在新課程實施以來,新課標增強了知識的實用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精神。因為只有在一個開放的、活躍的師生間的活動內容中,教師才能開展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教才是為了學生的學而服務,學生的學習過程才能促進教學教學內容的達成。而教師組織活動的能力對於課堂參與式教學有著重大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多創造互動機會,讓學生與學生互動,學生與教師互動,教師與教材互動,學生與教材互動,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高效課堂網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效率。

3、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通過學習和反思,我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的教師,而不是“教書匠”。教師要想從“教書匠”轉為科研型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消除職業倦怠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我們從事的是教育事業,面對的是一群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過去,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而現在,一桶水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各種各樣的資訊鋪天蓋地,不斷更新。我們要給學生注入源頭活水,就必須以大江的形式存在。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我們要以餘映潮、胡明道等傑出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為榜樣,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在行動中不斷研究,在研究中不斷總結,在總結中不斷進步。這將是我今後所追求的目標。

教育的物件是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這要求我們教師也得有鮮明的個性,專家們的經驗雖好,但不能全盤照搬,我們要有選擇的把這些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在以後的語文教學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和力量。以後工作中得多悟教授們的教導,更要在教學實踐中勇於探索出適合於本地區的、適合展示自己特長的好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為家鄉的語文教育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用事實來證明不虛此行,不負囑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