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5篇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

本學期和組內老師們一起學習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讓我對國小英語教材以及日常英語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對於學生的評價,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過於看重學生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那麼,到底怎樣的評價方式才是真正科學合理的呢?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英語課程的評價應根據本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與要求,採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加以及時、有效地監控,以起到對教學的積極導向作用。

英語課程的評價要儘可能做到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形式和內容的多樣化,評價目標的多維化。評價應反映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積極作用。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評價應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使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對於學生的評價大多是課堂上的口頭表揚再加一張測試卷,《課標》中提到:評價要有利於學生不斷體驗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成功,有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國小英語教學評價應以本標準和平時的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為主要目的,採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評價形式。國小階段的評價應以形成性為主,重點評價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表現。國小中、低年級的終結性評價應採取與平時教學相近的、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國小高年級的終結性評價也應主要採用與平時教學活動相近的方式進行,合理採用口試、聽力和筆試相結合的方式,考查學生基本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重點考查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這一點我頗有感觸。在目前教學的班級中,班上有一部分後進生,他們大多上課易開小差,下課作業完不成,考試成績不理想,對於這一部分孩子我很是頭疼,深知經常性的批評責罵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我調整了“作戰方式”,改批評為表揚,仔細捕捉他們的閃光點,逮住一個就“狠狠表揚”一番,孩子們雖然學習要比一般的孩子費勁吃力些,但是他們對於英語學習興趣很高,雖不能成為班裡的佼佼者,但起碼也達到了班級平均水平,看到這群孩子我總是成就感滿滿,我想凡事只要感興趣,願意嘗試,就都不是難事。

評價合理性和多樣性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設計和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各階段教學的特點與評價目的,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及認知水平,選用合理、多樣的評價方式,如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等,實現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課前口語交際互動中,我通常會採取學生互評的方式,但大多流於形式,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將評價固定到人,一對一進行點評,將學生互評落到實處。每一次的階段測試都會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試卷上寫好反思,同時也時時關注家長對於學生的評價,多和家長進行溝通,瞭解學生在家學習狀態,根據家長評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總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要多去閱讀專業方面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以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2

在開學的這段時間,學校利用教研時間讓我們學習新課程標準。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因此,我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要用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

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國小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潛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二、轉變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

恰當的教學情景創設,不僅僅為學習數學拉開成功的序幕,而且會成為他們主動探索數學領域奧妙的動力,因此,教學情景的創設,不僅僅要有激趣的作用,還要求情境與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絡起來。如果僅僅為了追求時尚而繳盡腦汁,捏造教學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為教學服務。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應帶給適當的幫忙和指導、善於選取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

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透過觀察、測量、摺疊、討論,進一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與平面圖形。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想象,體會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3、加強估算,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學段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氣息不要喧賓奪主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時下頗為流行的提法與做法,但在實踐中教師常常不能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有的為聯絡而聯絡,或牽強附會,有的不加選取,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氣息濃郁了,但數學思維的培養缺失了。

我認為,數學生活雖然與生活關係密切,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兩個不同的範疇,適度而恰當的聯絡生活,對於數學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難以數學化一樣,如果數學教學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償失的,數學課的“主角”永遠只能是數學本身,數學學習能夠吸收生活中搞笑有益的例子來為生活服務,也能夠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數學潛力,但不能走失數學本身。

5、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在教學中,教師就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搞笑的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過程。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每一天理解超多的資訊,電視、報刊、絡等都是學習數學的場所。這要求我們打破課堂侷限,把周圍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生學習的大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並引導學生運用各類資訊,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新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潛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師就應利用數學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感受教學美、去追求數學美。

“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提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研究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知情統一規律,是具有現實好處的。他們從創設情境,驅動探究數學現象的好奇心;調動情緒,產生探究數學規律的樂趣;交流情意,構成樂學數學知識的態勢幾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力圖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指引”和“抱著”想到,“引”與“抱”採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樣。葉聖陶說過:“習慣的養成在於教師的訓練和指導。”“指引”能使學生養成善思考的好習慣,隨時關注周圍事態的變化,明白事物之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已定的事隨時會在形態上或本質上產生新的狀況,事物的形式或資料隨時會換成另外的一種。好習慣就應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訓練和培養。與之相對應的,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如果“抱著”就會養成一種依靠情緒,什麼事都不去思考,也不想思考。因為他明白會有人來指導他怎樣做,至於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產生,要想別具一格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指引”學生學習,而不是“抱著”學生學習。

總之,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務必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3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著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資訊。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本人對新課改有了更深的認識,體會到新課程是社會發展和的需要,它為我們教育工作指明瞭方向。課改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革命,它打破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讓沉悶、閉塞的課堂充滿歡聲笑語。新一輪課程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要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勇於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於師生的交流。

在新課標下教師要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一些做法,但並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學習,否定教師的講解。教和學的方式受多種因素制約,有些很難理解的問題,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討論也不會有什麼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靈活處理,不能刻意的追求一些教學的外在形式,把課堂教學版式化。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動起來,積極思考、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是我們的教學目的。

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裡學習和探索。總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給課堂帶來無窮的樂趣。

開學初我們進行了新課標的學習,在學習中使我受益匪淺。我從專家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根據語文能力實踐性,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與養成,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中強調日積月累、長期修習、潛移默化、薰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語文素養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總之,通過本次的學習使我感受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以上是我對語文新課標淺微的認識,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提高。

我們七所學校所有語文老師在多媒體教室聆聽了省教科所專家xx老師為我們解讀《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雖然新課程走近我們已有十年的時間了,但是通過今天的學習,使我再次加深了對新課程的理解與體會,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自己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讓我在語文教學方面又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穫。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教學如同做人,都是一門藝術,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斷學習、反思、和總結。理論指導實踐,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學上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用專業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抱著學習和進步的心態。於是在教學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落實以下幾點作法: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4

一、務必明白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區別

以往教學大綱突出了知識的主體地位,它主要是對教師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在以往教學法大綱的基礎上,突出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在課程學習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學生的作用,還注重教學法的指導。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就應認真地研究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白新課程“新”在什麼地方,才能體現“新”字。

二、做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我們現代教師的共識。如何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呢那裡就應注意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那裡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誇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就應充分地認識到自我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習慣的發展層次,以便自我靈活地制定教學。

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為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為左右課堂程序的主要因素,人才就應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靠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於不一樣的學生的不一樣發展。社會的提高在於它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如果都是一個模具“造”出來的,那還有什麼矛盾,還怎樣促進學生提高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就應是多變的,是根據不一樣的學生和不一樣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

四、認真鑽研教材,依據課程標準把握教材的特點

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修改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絡,有哪些改善,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提高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到達《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我覺得,如果我們對新課標學習掌握的不到位的話,其結果必然是轟轟烈烈的學習,平淡無味的實踐。能夠說是“穿著新鞋走老路”。所以說,加強學習是工作的重心,實踐是學習的核心,這次我們畢竟是“摸著石頭過河”。課標吸取來的經驗在實施過程中還得要再理解考驗的。一切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構建學習 —實踐—提高—再學習 —再實踐的良好的發展過程。在這個好處上講,課標的實施是複雜的,任務是艱鉅的。透視種種現象,能夠使我們在學習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調整、完善自我,真正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5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根據語文能力實踐性,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與養成,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語文素養的形成與開展中強調日積月累、長期修習、潛移默化、薰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語文素養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認真地學習我有了一些收穫:

1、學習新課標,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要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開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學生是學習和開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開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教學內容確實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學方式確實立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表達出來,有助於學生髮揮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全面開展。遵循學生身心開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及語言能力的開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適宜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課程總目標和各個階段目標的設立,讓我們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學任務,和學生在每個年級所要到達的開展。其中使我最的感觸的是低年級的階段: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根底,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關於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開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3、低年級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多讀多寫,日積月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改變以往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教師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注重學生自己的體驗,獨到的見解。還應注意學主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主。關於寫作要求看圖寫話,要求的是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4、要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時機,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根本技能,承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根底;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總之,通過本次的學習使我感受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開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開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開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以上是我對語文新課標淺微的認識,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提高。

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對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認識,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社會性的開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

在已往的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課堂就成為了一潭死水。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大腦看成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想方設法點燃這把火,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表達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好如下準備: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豐富,它以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本次課改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學生感覺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到達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詳細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資訊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詳細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

傳統的課程體系偏重於書本知識傳授,課程綜合化,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用他們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誨他們,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於傳統應試教育的教育觀,也是一個挑戰。課改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表達知識與技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效勞,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我深知,實施新課程標準任重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更新觀念,創新思想,總結經歷,開拓進取,為促進學生全面開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

學習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作為一名一線的普通教師,承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將課改的精神貫穿於我的教學之中。經過努力,漸漸地從陌生走向了熟悉,從戰戰兢兢走向了沉著應對。對我來說,新課改是一場對話,一座平臺,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回憶國小語文教學這幾年走過的路,作為一名教師我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孩子、學校和教師帶來的活力和變化。“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安全開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時,新課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也是讓我們老師們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們參與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已經能夠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教學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隨著課改實踐的不斷深入,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讓我體會最深的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和探究開展。以下我就圍繞這幾點談談自己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體會:

一、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的根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參加兒童生活中,便發現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新課程要求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學行為。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中教師的態度是否和藹、親切、有煽動性,對學生是否民主、尊重、有親和力,對教學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同時才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所以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的間隔,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學生心貼著心,聽聽他們心中的疑惑,瞭解他們的喜怒好惡,幫助解決他們想努力解決的問題。為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教學氣氛。給孩子真正的欣賞,就要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因為“即使在最醜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無窮的希望。”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覺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根據這些情況考慮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學生個性,鼓勵他們發表感受,談自己的見解。二、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開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啟用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閱讀課中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鮮明的圖畫,詳細逼真的實物,引人深思的提問,根據課題組織活潑有序的質疑探源,根據文章情節組織角色鮮明的課本劇,針對疑難組織人人蔘與的辯論等,都能比較有效地啟用學生思維,提起學生興趣。習作(寫話)教學中教師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組織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會使學生覺得習作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表現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總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如果能時時想著學生原有的思維狀態是什麼,何種方法是啟用思維的最正確切入點,何種手段能使學生人人積極思考,個個樂於參與,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氣氛,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開展。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時機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開展”的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開展。

三、探究開展是課堂教學的精華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獨立探究的意識,增強與人合作的需求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這是課堂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根據學生身心開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認為,應抓住“國小生主體性的開展”和“探究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開展,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極其需要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語文中進展探究學習,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語文中探究學習,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風光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後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由單純地承受教師傳授知識為探究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時機,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穿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學生個性。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老師細心、耐心地教誨、引領。但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快樂的事情。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才會真正地發出金子一般的榮耀,語文教學才會真正的姓“語”。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6

在實施國中數學新課程實驗的實踐中,經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索,對於國中數學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學案設計中知識點的設計要少而精,做到重點問題重點講解,且要舉一反三,追本求源,瞄準知識的生長點。把基礎知識放在首位,處理好大餐與味精的關係。上課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進行解題方法及解題過程的總結及整理,並注意知識點的提煉與總結。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俯下身子看學生的學習,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把課堂放手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個體嘗試併合作探究,讓學生表現自己,可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精深與魅力,培養學生對數學鑽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使學習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一個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課開始,教師可通過新課匯入的設計、學習氛圍的創設,教材所蘊含的興趣教學因素、課堂內外的各種資源來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意願和動力。授課結果有時會與備課時預想的結果相差很大,這就說明我們在平時備課時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的必要性。對教材要深鑽細研,對學生要全面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現在的學習狀態,要明白教學過程中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既要照顧到差生,又要想到優生。可見備課是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是上好課的前提與關鍵。

四、結合當前課改的實際情況。結合實際重新編寫應用題只是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的一部分,而絕非全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有責任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於數學學習的花朵,啟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五、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國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六、國中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角色應是:課程價值的思考者、學科專業的播種者、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合作探究的協作者、資源保障的服務者、終身發展的示範者。我們可通過在汲取學生時代的經驗的同時,通過在職培訓、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參與有組織的專業活動來促進我們自身的專業成長。

在學校的教育改革中,作為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積極投身於新課改的發展之中,成為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設計一堂課時,新課的引入,題目的選取及安排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總之,通過本專題的學習使我感受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面對新課改,我們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課堂上要求必須放下“架子”,讓學生喜歡你,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7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根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嚴重脫節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開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透過教學實踐,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搞笑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歷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表達與現時生活的聯絡。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十分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裡,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生物學科與自然界嚴密相聯,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狀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貼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潛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無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潛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資料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構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帶給從事活動的時機,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明白把教材與實際聯絡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展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此刻,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時機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務必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資料務必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構造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資料務必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構造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缺乏,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決定。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8

我是蒙泉鎮夏家巷完全國小派出的美術培訓教師,有幸參加了8月27日在石門楚江一完小舉行的國小美術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培訓。我經過這次培訓,受益匪淺、深有體會。現將這次培訓的內容與體會和老師們共同進行交流與探討。

一、本次美術新課程標準修訂的原則

(1)總原則

不“傷筋動骨”,而著力於使之更科學、更完善、更可行、更適應中國的文化教育傳統和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實際。

(2)具體的原則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學習領域,以調整、充實和完善為主,不進行大的改動。②以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教學實際作為修訂工作的起點。③追求國際水平與體現中國特色相結合。④力爭美術本體與教育功能相平衡。⑤以理性的態度進行文字表述。⑥追求文字的精緻,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術新課程標準修訂的內容與特點

(1)突出美術學科特點

確定課程的性質是個具有導向性的問題,性質一旦被確定將會導致後面的教學內容和行為發生相應的變化。定性為人文性質,就會使美術課程更加強呼叫人文精神薰陶學生,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定性為工具性質,則會使美術課程更加強調基本的技能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美術技能這一“工具”,以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其實,美術課程應該兼備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於所謂工具性學科在基礎教育體系中被先入為主地認定為語文、數學和外語,導致美術課程無法“擠入”,因此原來的美術課程的性質只能被定為人文性。然而,這種定性容易給人以忽略美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錯覺,而且在調查中也被批評為不屬於美術獨有的定性,思品、語文、歷史、社會、音樂同樣可以共享這一定性。《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為《課標》)中將美術課程的性質表述為:“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是本次修訂新增加的,一方面這一限定為美術課程所獨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術學科的特徵,有利於引導教師圍繞“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開展美術教學。同時,修訂後的《課標》將美術課程性質具體定性為“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愉悅性”,更加突出了美術學科的特點。

(2)採用理性與平和的表達方式

課程改革是一種需要激情的行為,尤其是課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強烈的激情或情緒,容易造成矯枉過正的結果。因此,在課程改革進行到第十個年頭,我們需要降低情緒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態度看待課程改革中的諸種問題。基於這一認識,我們在《課標》中,刪除了原來的一些比較情緒化的表述,如“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過於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可以使得文字的表述更加平和,讓更多的人能夠從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靜地接受此次課程改革。

(3)明確應知應會的知識與技能

對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關注是中國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訂適當地增強了對知識與技能的規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術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對知識與技能表述的嚴格性,儘可能在兩者之間保持了一種平衡。在具體的結構上,將原《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評價建議”改為“評價要點”,儘可能運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詞,如“通過造型表現活動,大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想象,創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學習水平的作品。”“辨別12種以上的顏色。”“運用3種以上的方法,創作表達一定意圖的立體作品。”“認識和運用原色、間色和冷暖色。”“運用對比色、鄰近色,表現適合的主題。”“知道單獨紋樣的設計方法和應用。”“能說出至少6位重要美術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知道連續紋樣的設計方法和應用。”“知道中國美術史中的5位以上代表性美術家及其作品,外國美術史中2個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與作品。”“描述和分析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審美特徵,寫出300字以上的評論文章,並有興趣與同學討論、分析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美術現象或事件。”“靈活運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創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4)注意思想和表達的辯證性

為了避免教師的誤解,本次《課標》修訂注意了表達的辯證性。如在“學習活動建議”中,提出“研究和探索適合學生身心特徵和美術學科特點的多種學習方法,並用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幫助他們學會學習,有效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發展視知覺能力、美術欣賞和表現能力以及對美術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妥善處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的關係。選擇美術教科書內容時,要特別重視優秀的中國傳統美術和民族、民間美術,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體現中國特色,也要包含經典的外國美術作品,並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現代藝術進行介紹,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路,培養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5)重新選擇、組織“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內容和遞進關係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比較偏重於工藝製作部分,對設計特徵和規律的認識不足,這次主要從設計語言和功能需要等方面,突出了設計的特徵和對學生創意能力的培養,如“瞭解設計的主要門類和基礎知識、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多樣與統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種材料和製作方法進行創意設計和工藝製作,改善環境與生活,表達設計意圖,評述他的設計和工藝作品,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此外,值得重視的是,本次修訂中再次強調了“學習民族傳統紋樣”,讓我們的學生不僅學習現代設計的理念、內容和方法,也瞭解傳統紋樣在設計中的價值和應用。

(6)釐清了“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遞進關係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遞進關係主要上明確了不同學段的欣賞內容,四個學段依次是“觀賞自然景物和學生感興趣的美術作品”、“欣賞符合學生認識水平的中外美術作品”、“欣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瞭解有代表性的美術家”和“欣賞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瞭解重要的美術家及流派”。評述的形式的在四個學段的遞進依次是“用簡單的話語”、“用語言或文字描述”、“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和“通過描述、分析、比較與討論等方式”。需要關注和表達的內容在四個學段的遞進依次是“大膽表達感受”、“表達感受與認識”、“用美術的術語對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分析,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和“認識不同美術作品的不同門類及表現形式,尊重人類文化遺產,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表達感受和見解。”

(7)增強了課程資源建議的硬度

鑑於材料和裝置在美術教學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也鑑於目前全國許多地方美術教學的條件連起碼的教學水平都不能滿足,本次修訂增加了課程資源建議的硬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滿足學生的美術學習的基本條件;第二,完善美術教學的基本材料和設定;第三,豐富美術教學的圖書和影像資源。

(8)對本文作精緻化處理

一是在文字結構上適當調整,刪除了第一部分中的“價值”內容;二是刪除了文字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內容,如圖表、案例和名詞術語解釋,三是在體例和文字上做了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比如,為了增強體例的統一性,實施建議部分的表述方法都做了統一。此類修改較多,因此不再一一例舉,詳見附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三、美術新課程標準與學科中心的轉變

【一】、美術新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一)做到以下四個方面的突破:1、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學科為中心組織學習內容方面有所突破;3、在目標層次和課程多樣化方面有所突破;4、在評價方法上有所突破;

為此,在美術學科中,選擇對學生髮展有用的、感興趣的,學生能夠學會的知識與技能,再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絡,讓他們愉快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性地學習、綜合地學習。改變只注重知識傳授和訓練學生繪畫能力的傳統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二)新課程標準具有導向性、選擇性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美術課程是一門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課程。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目前人們對美術課程的重視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認清這一點,有助於我們學習和研究美術課程標準。理想的美術課程應該儘量使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並且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而不是制定一個所有學生必須達到的硬性發展標準。並用一種統一的尺度來衡量學生的發展水平。美術“在所有的學科當中是最難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沒有實在意義的。”正是基於這一認識,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導向性和選擇性。

美術課程標準沒有采取列出具體的知識點(大綱列出具體的知識點)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導向性的內容標準,並提供指向這些標準的教學活動方式建議。這些教學活動方式建議也是選擇性的。例如1—2年級的.“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內容標準是:

觀賞自然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上述內容標準非常概括,體現大的導向性,為了指向上述標準,有如下的教學活動建議供教師選擇:

教學活動建議:

走出教室,觀賞校園和所在地區的景色。欣賞自己和同學創作的美術作品。

瞭解、欣賞我國民間美術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點。

通過觀摩錄影、畫冊,對中外優秀的卡通藝術形象進行欣賞和討論。欣賞描繪不同季節的中外美術作品。

到閱覽室翻閱畫冊、學生讀物或觀看學生美術作品,找出最喜愛的一件作品,並說明理由。

欣賞民間玩具的造型與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間玩具。

欣賞木偶戲和皮影戲的人物造型,通過錄像或實地觀看木偶或皮影戲的表演片段。欣賞中外畫家描繪兒童生活的美術作品。欣賞大自然美麗的山川、動植物圖片。

既然標明是“建議”,就不具備強制性,編寫教材或教師教學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加以選擇。這樣,“課標”就具有了彈性,給予課本的編寫(特別是校本課程)和教師的教學更大地發揮空間。

新課標與教學大綱相比較,“大綱”剛性太強,基本上是以開列知識點的方式構築教學內容體系,而且知識點的規定比較具體、嚴格、具有較強的限制性。(三)以美術學習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強調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

課程改革是要改變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想和方法,將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來劃分學習領域。美術學習方式依其特點,大致可分為創作與欣賞兩類由於學習美術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所以創作活動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便於學習,課標中的創作活動又具體劃分為“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拙,這一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強調自由表現,要求學生大膽創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應用”,這一學習領域強調創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為為主,是創作活動中劃分的兩個學習領域的相同點。主要區別則是造型表現注重自由性,設計,應用注重功能性。

“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則注重通過欣賞作品的感受、領悟、理解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也是課程改革突破的一個難點。為此,美術新課程標準設定了“綜合探索”這一全新的學習領域其目的是通過綜合性的美術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教學中,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學生生活、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線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方案,進行製作、表現和展示,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究慾望。但是,綜合探究學習領域要與綜合“藝術”課程的學習相區別,注意保持美術自身的主要特色。

(四)強調課標實施的可行性

1、為了幫助教師領會美術新課程的理念和精神,課標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案例(各學習領域案例),以便教師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進行教學。

2、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文化的興趣和愛好。

a。降低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難度和要求,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課標中(1—2年級“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學活動建議第一條。

b。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絡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激發學習動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藝術化。如課標中(5—6年級“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教學活動建議第一、三、五條。美術新課標與大綱相比較:大綱在“教學要求”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中涉及了一些指導性意見,但沒有課標具體,更沒有提供具體的案例,以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舉一反三

【二】、美術新課程性質決定學科中心的轉變

美術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那美術教學工作的中心應該是“育人”。將以學科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所以,在教學活動中:

(一)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傳統美術教學以教師講解示範為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怎麼畫學生就怎麼畫,教師叫畫什麼學生就畫什麼,這是以教定學。弊端有三:

其一,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喪失,不利於學生的創造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教師上“假課”、“花課”。其三,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

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以學論教,要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藝術文化漫無邊際。學生要想在學校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學習結果”向重“學習過程”轉變

所謂重學習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的畫畫得怎麼樣,忽略學生的情感態度的表現以及學畫的過程和方法。而讓學生去模仿教材中的範畫,或按照教師主觀意志去作畫。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放在獲取知識的方法上,讓學生通過感知一一探究一一實踐的學習過程去發現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創作規律從而獲得一定的美感經驗,還要學生在學習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學習能力同時也得到發展新課程倡導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學習活動中的合作者和促進者。根本的任務,是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輕鬆、愉快而寬容的教學氛圍。

總之,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二、轉變學習方式,探索美術教學改革

美術課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程序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採用新的學習方式,去探索美術教學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樹立新的理念

“樹立新的理念”並非一句空頭口號,它必須付諸行動,具體一點說,就是要從傳統的學習方式,轉向現代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方式就是接受式,這種學習方式所學的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呈現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這種學習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價值,但這種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現代學習方式稱為發現式,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理論,它強調自主、探索、發現,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自主性不斷生長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學習方式並不是學習方法或教學法,學習方式是更為上位的東西,前後兩者類似戰略和戰術的關係,學習方式相對穩定,學習方法相對靈活,有較大的可選擇性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係,而且還涉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所以,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促進學習的發展更具有戰略意義。

在過去的美術課教學中,很長一段時間所採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學習方法,無論是教材的編寫,教師的教法都受著這種單一學習模式的牽制,素描知識、色彩知識、工藝知識和繪畫步驟都是以一種定論形式呈現的,雖然教師在教學中也採用了不少多變的教學方法,但“傳授和接受”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學生的頭上

【二】現代學習方式的特徵

(一)主動性。

那麼,要轉變學習方式,首先應對現代學習方式的特徵有所瞭解,新的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是主動性。主動性是對應學生接受學習的被動性而言的,被動式學習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要我學”,這是一種基於外部因素的誘引和強制,因此,就學生而言,缺乏興趣和主動性。

而主動性則是“我要學”,它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它的優點在於學生對學習有了直接興趣,不把它視為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產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動性的學習還體現在學習的責任上,學習是誰的事,學生既然是學習的主體,就應該

明確自己的責任,如果學生意識不到這一點,不能把學習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以及發展聯絡起來,這種學習就談不上主動性。

美術教材五年級第六課《會變化的蔬果》。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削、切、裁切、連線等方法制作蔬果雕刻。課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憑自己的喜愛和能力製作一個小動物,材料不限。大多數學生在課前都能完成這一課外作業。上課時,教師首先選了幾件學生製作得有特色的小動物給予表揚,並普遍給其他完成作業的同學予鼓勵,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成就感”,接著播放了一段錄影,並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對各種動物的外形、動態、色彩、基本結構及生活習性,都作了較為充分的認識,隨後,教師向學生展示了自己用蔬菜、水果製作的小動物,並把這些小動物分發下去,要求學生將它們拆散,同時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觀察、研究一是這些動物的每一個部件是採用那些手段做成的?二是小動物是如何組裝完成的?這兩個問題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觀察、探究興趣。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學生就有了三個發現:一是採用了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為製作材料;二是使用了切、挖、削、割、刻和連線的製作手法;三是用了牙籤、火柒棍、大頭針、木棍等街接材料。有了主動的學習探究過程,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生按捺不住的躍躍欲試的表現慾望。教師的這堂課講得少,既沒有去講製作步驟、方法,也沒有進行示範,但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興趣盎然,製作出的小動物的種類及生動有趣的效果,遠遠超出了教師的想象。更可喜的是,這堂課還產生了相當好的持續效果,後來學生在課後還製作了不少作品,這位老師還為學生組織了一個小型展覽。

(二)獨立性

這也是一個核心特徵。如果說主動學習被視為“我要學”,那麼獨立性學習就體現了“我能學”。

認真思考和觀察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兒童獨立性的慾望是很早就萌芽的,大人給他餵飯,他即使有時往鼻子裡送,也還是喜歡自己來。當然,值得強調的是基拙教育階段,對於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學習,還應該有一種動態發展觀點,從教與學的關係來看,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也即從依賴到獨立轉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教師的作用逐步轉化為學生的獨立能力,兩方面的著力大小在不斷轉化,最後是學生基本或完全獨立。

如果不在動態中去逐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只是用單一的接受模式培養學生,即使學生成為教師心目中的“一件件精美工藝品”,其結果都是千人一面,即同一模式。

(三)獨特性

姑且把它稱之為個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都有其不同於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其個性的體現,適合個性的學習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有一節優質課,課題是《瓶花剪貼》,教學要求是讓學生用彩色紙剪貼一幅插在瓶子裡的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許多環節,都給學生以自我展示其獨特個性的機會,如:自己設計花瓶的形狀,自己選擇喜歡的花和顏色,也不著意去強調構圖。在作業時,教師巡視發現一位後排的同學動作很快,較短的時間內已將作業完成,但瓶花卻都集中在紙面的下半部分,上面是顯得很空,因此,教師讓同學們停下來,動動腦筋,幫助這位同學提出修改方案。發言的同學很積極;有的說可以在畫面的上半部補貼花;有些說乾脆是把上面部分的白紙裁掉;還有一位同學說最好另外貼一張。教師和同學雖然熱心,卻忘記了這位同學學習的“自主性”。後來這位同學沒有采納任何人的意見,自己在瓶花上面空白的部分,補貼了兩隻彩蝶其實這就是這位同學在自主的情況下的創新。他既解決了構圖的問題,還由室內空間延伸到了室外空間,使作業顯得更加生動。可惜這幅作業直到下課也沒有被教師發現。

(四)體驗性

本次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即有活動、操作、實踐、調查、經歷和探究,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不但應該動腦子想,而且還要眼睛看,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用手畫、做,體現出身體的參與,達到親身體驗,心靈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美術教材五年級的《神奇的溶洞世界》,學生與教師課前動手蒐集溶洞照片,在課堂上自己佈置一個小型的溶洞圖片展覽,並分組參觀,教師還通過放錄影,將學生帶入了亞洲第一溶洞貴州的“織金洞”,接著教師啟發學生用語言描述在洞中看到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帽的形狀和色彩,進而播放音樂,讓學生在耳聽的同時,閉目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溶洞天堂”,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讓學生經歷了眼看、耳聽、口述、心想、手做的親身體驗過程,雖然教師花在技法和構圖上的指導時間很少,卻產生了很好的作業效果,學生合作作業(分組或全班)後的成果分享,也是心靈體驗的一種好的形式。

(五)問題性

問題性學習方式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探究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它的模式是:提出問題‘形成假設、擬定計劃、驗證假設、總結提問。這種模式可以引導學生手腦並用,運用創造思維去獲得親身體驗的知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探究的態度和習慣,逐步形成探究學習的技巧。這種學習模式理論上是借鑑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原理、吸收入了杜威的“五步教學法”和布魯姆的“發現法”。它強調的是教師只替學生設定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給學生現成的知識,學生是“探究者”教師只是“引導者”和“顧問”。

美術教學中,教材提供的有現成的知識,但也有大量必須探索的問題。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的四個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術;綜合、探索,都包含了問題性:造型應該如何去表現?設計中的創意怎樣才能有新意?欣賞中學生對作品的自我認識,綜合中的“探索”本身也就是問題的探究。

學習方式本身也包含有“教與學”的關係,雖然這裡談到的多偏重在學生方面,但也涉及到教師的得法引導和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戰略性、方向性的東西是最重要的,而戰術,即教法則比較靈活,教師運用的空間是很廣的。

美術新課程實施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對於對新課程的理解,我相信每一位老師的心裡都有一把尺,對新課程都有自已不同的觀點和獨到的見解。而新課程本身就是有質疑、有爭論、也就不可避免的有分歧。

我認為,美術課和其他課程一樣,不是孤立的。各門學科之間有橫向的、縱深的聯絡!在實施教學活動中,應該將各類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才能培養全面的、完整而又獨特的個體!新的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才能勝任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學工作!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9

開學前,我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學習培訓活動,感到收穫甚多。現就這次的培訓活動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本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從而得心應手地駕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二、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健全新的評價機制。

不但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才會有始有終科學的。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願我們每位教師都能踐行課標理念,還原數學本色。

學習國小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14

通過學習,讓我感受到了新課程標準制定的完善,課標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概念、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都進行了修訂。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第一、學習新課標,正確定位教師角色

從新的課標來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是老師在臺上自說自演,而是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發展。

第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學生是由活生生、有個性的個體組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可塑性極大,教師應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

2、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給孩子一雙數學的眼睛,讓他們以數學的意識,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

第三、創設求異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新教材體現的是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用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讓學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問題的過程,發表獨特地見解。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實施,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能更好的踐行課標新理念,我們的教學舞臺將是精彩的,我們教育成果將是豐碩的。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0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需要有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著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名師。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比如,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口語交際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教師要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

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1

寒假裡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國小生語文作為一種語言,確立一套恰當的評價國小生學習能力的模式,顯得尤為重要。課改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注重學生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走進學生的感情世界,知識標準更適合學生,適應時代。現代教育評價不僅可以發揮檢查、鑑定、診斷等證明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發揮導向、激勵與調控等改進功能。希望確立一套恰當的評價國小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模式,顯得尤為重要。能力和成績:我們當然要能力,能力的體現包括成績高,成績是一個方面,成績高當然是有能力的表現,能力低的人應該成績低。但也不能死板的靠紙上的答題考察,科學全面的考查出的成績才是真實能力的體現!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著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資訊。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不斷加強修養,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用心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我要我的課堂有濃厚的語文味和快樂的笑聲,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新課堂。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2

今年暑假學校組織老師學習《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這次的出國留學習與以不同,以前學習時,我總是走馬燈似的看一遍,便寫下學習心得,對《新課標》的學習不夠深刻。今年,學校要求每位老師先抄一遍,然後再寫下心得體會,一萬多字的《新課標》在抄的時候的確費了一些勁,但逐字逐句的抄寫,讓我更全面、深化的瞭解了《新課標》。通過學習,我再一次更清楚的相識到國小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更是兒童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為主的教化。

一、依據各學段要求,完成教化任務。 通過學習,我發覺我在教學第一階段時對學生在書寫漢字的筆順的要求上還不過關,我的學生立刻要進入中年級了,我要依據中年級的學段要求,完成語文在聽,說,讀,寫上的要求,還要把之前落下的漢字書寫要求也補上。《新課標》讓我的教學目的更加明確,也給我指明白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就不會無的放矢了。

二、提高語文教學的多樣性。

要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動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建立性地敏捷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實行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探討式教學,主動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建立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駕馭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激勵學生採納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加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主動參與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三、建立屬於自己的特色語文課堂。 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老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合之後顯示出來的課堂氛圍,這種課堂氛圍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裡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特性肯定相同的老師,在語文課上顯出別出心裁的特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在語文的教學中,就像“維納斯”、“比薩斜塔”這種殘缺的美也會讓世人為之傾倒一樣,沒有哪一堂課可謂堪稱完備,但每位老師追求美的腳步卻不曾停止。在新課程改革的程序裡,孜孜不倦前行的老師引領著學生開拓語文的新天地,這也是每一位老師的職責。

“新課標”對於我來說已不生疏,上學期教育處組織了多次學習活動,但我認為真正把它滲入教學中絕非幾次學習那麼簡潔。於是利用暑假,我再次仔細研讀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學習後的感想。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擴大學問面,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培育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以生為本,注意人文性、自主性,注意“三維”目標。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師單方面的填鴨式式教學了,我近期始終在反思為什麼本班有些學生的成果始終平平,提升的很慢,經過一段的時間的視察發覺,對於低年級而言,拼音、字詞教學是關鍵,雖然課上我都細細地去講,但是每次考試還是有許多同學寫錯,後來我經過思索調整了教學模式,對於一些字詞訓練,訂正的時候不再是老師寫在黑板上,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書、字典等,自己去訂正,反饋下來效果比原先好了很多。共同參加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主動參加、全面參加、全程參加,愛好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乾脆影響學習的效率。我會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閱歷,創設顯明生動的情景,啟用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本班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加。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3

通過學習新課標,我認識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具體內容,儘量採取“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擴充套件”的模式展開,教學中要創設按這種模式教學的情景,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總之,新課程中的數學問題應力求源於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從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天然聯絡,感受數學的力量,體驗數學的有用性與挑戰性。

一、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氛圍

現代教育觀念----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與人共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並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並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鍊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並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數”中的第一課“a能表示什麼”沒有直接向學生呈現“代數式”的含義及相關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動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遊戲中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並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體會“為什麼要學習代數式”,“代數式是怎樣產生的”,通過活動去獲得代數式的基本含義,形成初步的符號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體的一個角得到的切口圖形是什麼?”這都需要學生動手實踐,觀察思考,然後探究出結論。

二、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努力倡導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為此,我想教師應該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平時成績等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可以分成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照略高於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較高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例如,我曾經佈置這樣的作業,“用一張正方形紙片,你能做成一個沒有蓋的長方體的盒子嗎?自己編一道應用題,並解答。”在學生交的作業中,我發現平時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做盒子時非常認真,也很漂亮,儘管在所編的問題中有些錯誤。可成績好的一些學生雖然解題正確,可是做出的盒子卻是敷衍了事。為此,我及時表揚了製作認真的學生,同時也暗示製作不認真的學生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這樣,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改變數學學習方式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例如,學習“生活中的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後,當學生交上自己用圓規和直尺所畫的精美圖案時,又是對幾何圖形特點的感悟和對圖形實用價值的領會;當學生用自己製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圖案,自取名字時,當學生知道和了解許多的數學史話、數學家的故事時,你不能不說,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樹立新的課程觀,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解釋者和忠實的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教學中要注重書本知識向實際生活迴歸、向學生經驗迴歸。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滲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資源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補充、加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書並非唯一的數學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善於開發其他的教學資源,它還包括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料、工具和場所,如實踐活動材料、多媒體光碟、計算機軟體及網路、報刊雜誌等。

總而言之,新課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數學教學的特點,實施新課程決不能忽視“雙基”。我們堅持實施新課標,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不僅對學生有益,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都將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4

這次培訓,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充電機會,由衷感謝領導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提高的平臺,每天的講座都以鮮活的例項、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打動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煥發了激情,燃起了鬥志,確實感到受益匪淺。

通過學習,使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及教育意義,資訊化的社會來臨對教育提出又一次挑戰,課程改革為教師專業化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平臺,特別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同時也讓我明確了本次培訓的目標、內容,力求使自己由專業型、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要從重結論轉變為更重過程,因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教師要去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多去讚賞他們、而少去批評責罰他們,要用真愛去關心他們,還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並時刻留意關心學生的反應和變化,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使他們改正不良的學習習慣。在教育過程中多給學生一片屬於他們能力表現的天地,讓每一個孩子都充滿陽光。

理解教師職業,提升自我素養。教師代表著“學生的'老師”,也代表著“學生的學生”。作為教師,師德是必備的。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

首先,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是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也正是這個意思,這裡主要涉及做人的問題,學生都有向師性,實際上是做人的一種認同感;同時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第四,教師是父母,作為一名教師,要富有愛心,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所以我們說教師是父母。並且,教師還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

第五,教師是朋友,所謂良師益友,就是強調教師和學生要交心,師生之間的融洽度、親和力要達到知心朋友一樣。最後,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學、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困惑、心理壓力等,以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排解,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教師,不僅具有一定的專業水準,更要具有優秀的心理品質與道德意識。

用新教育教學理念以及心理學基礎指引自己的工作。培訓為我即將面臨的實際工作提供了許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訓中,幾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同志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給我們介紹了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一些當好教師的要點和方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談到教師的發展問題上,他們都強調了適時調整和更新自身知識結構、終身學習的做法;在談到面對困難如何克服的問題上,還提出瞭如何加強教師之間合作的方法;在教學教法經驗方面,通過說課的指導,讓我更加明確上好一堂課的標準,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通過班主任工作的指導,讓我從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對待學生與管理班級。一些具體的事例,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培訓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動力和熱情。在本次培訓中,尤其是教師心理調適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並獲得了更多的方法,這對自己是一種鼓勵。鼓勵我們教師適應教學環境、生活環境、人際關係環境;鼓勵我們要更加理性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角色;鼓勵我們要做一名終身學習型老師,做一名能夠不斷適應新知識新問題新環境的老師;鼓勵我們要堅持創新,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爭取在教學中獲得更大的發展。這些鼓勵,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和動力。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5

我校老師進展《《國小數學新課標》》的學習,主題內容為國小數學的“兩基變四基,六個核心詞變十個核心詞〞, “國小數學新課標〔一至六年級〕〞的講解等。

我們教研組常組織老師學習課標,這對我們老師來說,應該是有所收穫的。此次學習使我對新課標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感受到新課程洋溢著時代的氣息,表達著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對於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它不僅讓我們對學生的根底性學習、開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抓好加強外,最終讓學生享受學習,自主性終身學習。

“兩基〞變“四基〞,“六個核心詞〞變“十個核心詞〞。利用圖文並茂,詳例項子說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幫助我們理解和記下了,“四基〞就是數學的根底知識、根本技能、根本思想和根本活動經歷;“十個核心詞〞就是數感、符號意識、空間概念、幾何直觀、資料分析觀念、運算才能、推理才能、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專家們對新課標的進一步解釋,是我們理解到新舊教材的產生比照,新課標完成施行一輪改革的總結情況,以及新一輪的新課標教學理念。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衝擊著站在課改浪尖上的老師們。我們曾經困惑,不知所措,但通過學習,我們又以新的姿態站在教育前沿。暑假,我又認真的學習了一遍《《數學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更加使我認識到我們老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形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理解自己的學生,實在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程度進步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老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才能〔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標準、純熟,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明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討論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的;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展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才能、想象才能、思維才能、推理才能及總結歸納才能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程度的上下,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如今他對學生學習才能的

二、比照理解新課程的根本理念,靈敏使用教學方法。

我認為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根本理念是教好學的關鍵,因為根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例如,原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表達根底性。普及性和開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開展〞。修訂後的標準: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的,表達根底性.普及性和開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開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開展〞。兩者都強調根底性、普及性和開展性。但後者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思想教育。這就更加要求老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敏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不同的開展。

三、抓好“四基〞是開展學生數學的關鍵。

以前在卷面分析時,我們經常提到雙基的落實情況,如今可要說四基了,新加進來的兩基我覺得很有時代氣息。我覺得抓好“四基〞是開展學生數學的關鍵。因為,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歷,為應用打下堅實的根底。

四、注意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老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場,在詳細、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老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絡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靈敏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考慮問題,養成應用數學的習慣。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正確、深化理解新課標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方法,親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歷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開展數學,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