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三國演義》的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7W

生了病很久,忙亂了我的賢妻,也苦壞了醫生……他們說我對許多的事情愛疑問,所以必然會生病,這是何苦呢?我向妻子要了一本《三國演義》來再讀一讀,檢驗一下自己究竟病態到了何種程度,我開啟就看見了《隆中對》。

再讀《三國演義》的心得體會

初讀之,認為諸葛亮為劉備描述出了一個戰略遠景,很有戰略思想。再讀之,發現“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鄙人認為極為不妥,理由是二分兵力,面對精通兵法而又兵精將廣的曹操等,此從戰略上犯了兵家大忌,因之豈有不敗之理,故鄙人認為,劉備是成也孔明敗也孔明也。

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前,魯肅寫有一篇《塌下對》,魯肅在這篇文章裡闡明孫權集團以後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等全方位的走向,事實證明,魯肅的《塌下對》比諸葛亮的《隆中對》高明得多。

很多很多年後,有一本李靖寫的《李衛公問對》,凡認真讀過此文的人,都會敬佩李靖的用兵、用人和為人,後來的事實是,李靖助李世民平定了天下,然後,李靖急流勇退,好像戰國時期的范蠡和秦國時期的王翦也是這樣的,由此可見,《李衛公問對》又比《隆中對》不知又要高明多少?由此可見,李靖、范蠡、王翦的做事和保身的能力比諸葛亮高明得多,什麼“飛鳥盡走狗烹,出師未捷身先死……”等等就不會發生在李靖、范蠡、和王翦的身上了。

那又為什麼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呢?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就會發現,此小說的作者從一開始就是在美化劉備,極力吹捧孔明,竭盡筆力把關羽渲染成武神。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會發現,劉備每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是哭,感覺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給我的印象是,劉備的本事就是會哭;真實的歷史記載諸葛亮一出場,指揮的比如博望坡等戰役不是諸葛亮指揮的,著名的火燒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是周瑜,“借東風”根本沒這回事,“揮淚斬馬謖”本是諸葛亮戰略指揮的不當,而諸葛亮卻要流著淚讓馬謖背黑鍋,就算馬謖不出現失街亭之“錯誤”,諸葛亮最後還是一定會被司馬懿打敗的;真實的歷史記載華雄是被孫堅斬殺,關羽是在顏良疲戰和不備的狀態下斬殺,過三關斬五將是曹操愛惜人才不願斬殺關羽,最後關羽走麥城,說明了關羽還缺乏做獨當一面大將的能力。

我們再來看被《三國演義》的作者反覆醜化的曹操,我們來讀一讀曹操寫的作品:“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作者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作者藉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整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表現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

我們再來讀一讀曹操寫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讀完不知朋友會怎樣的去理解曹操?縱觀曹操一生,他雄才大略,為三國的最後統一奠定了基礎。

可見,《三國演義》的作者,根本不顧歷史的實際情況,由著自己的好惡,捧一個打一個……其實,我們的很多很多的名著,又何嘗不是喜歡如此?如果我們讀書不去疑問,別人寫什麼就去信什麼,這還叫讀書嗎?

《三國志》是一本史志書,按說應該是真實可信的,據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經是劉備的部下,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也是抑曹揚劉的,可見,真實可靠的史志也不一定中肯,就像現今的電視新聞一樣,因為史志也是人寫的,凡是人寫的東西,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個人的感情色彩存在,不知您同意這個觀點嗎?

記得很早很早以前,所有的人都鐵定認為,是太陽圍繞著地球轉,但哥白尼提出了質疑,並提出了是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觀點,雖然哥白尼的這個質疑,被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打擊……但之後,科學家們沿著哥白尼的觀點去探索,最後證明哥白尼的觀點是正確的。可見,我們對於一些存在的東西要敢於疑問,因為有了疑問,我們才會去探索,因為有了探索,我們才有了進步!而那種讀書和做學問不帶疑問的人,真的會成為“死讀書和讀書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