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習的文章

來源:果殼範文吧 3.78K

有關學習的文章

下面,小編為您推薦三篇有關學習的文章,以期達到勸學的效果。

活到老,學到老,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學習的心態。

篇一:學習沒有捷徑

作者:周嘉欣

學習如同登山,想要攀登上這高聳巍峨、連綿蜿蜒的大山,那麼就只能頂風冒雨、腳踩泥濘、咬緊牙關,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上去。

青山嫵媚,樹木蔥翠,乍看一下,似乎通往山上的路道有千條萬條。那懸崖邊陡峭的小路,那黑林裡曲折的小道,那山泉旁滑溼的小徑,這一條條看似比登山的大路方便,節省力氣,實際上卻是危機四伏,充滿了隱患。愛耍小聰明的人常常貪圖方便,眼珠一轉,邁步就走上了這些所謂的“捷徑”。卻不知道這樣一來,往往在路上遇到豺狼虎豹,絕壁險峰,不僅不能比登山大陸上的人早到山峰,而且還會常常迷失在森林裡。

而那些不絞盡腦汁去尋找“捷徑”的人,雖然一路是揮汗如雨,辛苦異常,進步緩慢,可他們每一步都在向前。他們每一步都腳踏實地,他們每一步都在向這正確的方向,他們每一步都沒有浪費。他們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她們不會急功近利,她們不會心情浮躁,他們只會默默前進,帶著堅韌的勇氣,向著成功的巔峰,一步步接近上去!

在學習上常常有一些愛耍小聰明的人,仗著自己頭腦聰明反應快,就投機取巧,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從而更加散漫地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他們以為自己找到了登山的“捷徑”。卻不知到其實早已誤入歧途!學習不僅是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只有那些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努力不懈的人才能笑到最後。只有那些捨得流汗,耐得寂寞,努力拼搏的人,才能在無數個點燈夜讀的日子之後,取得最後的成功。

魯迅曾經說過:“世界上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了。”正是魯迅大的腳踏實地,他取得了成功。是的,任何一個成功的人,有沒有主動去尋找“捷徑”,而是腳踏實地學習,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之後,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學習沒有捷徑,讓我們拋棄不切現實的幻想,扔掉隨波逐流的惡習,甩開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低下頭,俯下身,在那最辛苦最難攀登的山路大步前進!當你灑下無數的汗水之後,你就會發現你的努力沒有白費。那遙不可及的高山之巔,轉眼之間不就已經佇立在你面前了嗎?

篇二:睡覺時好好睡覺,學習時好好學習

作者:meiya

某高中同學來信說:我自認為學習很努力,常常看書到午夜,犧牲了休閒和睡覺的時間,但成績不見提高,每天在學校還昏昏欲睡。家人幫我分析,說我學習效率並不高,自己的時間管理出了問題,白白在熬夜。我的問題出在哪?時間管理是什麼意思?很重要嗎?

無論是在國小、中學,還是在大學,我們都會發現自己身邊會有這樣兩類人存在,一類是每天都趴在桌子上看書、做題,下課也不休息,甚至連廁所都不上,晚上又熬夜學習,做課外習題,看起來非常努力學習,可學習成績卻總是沒有起色的a同學;另一類是下課便休息,去和同學、老師積極交流,可能還會花一些時間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看起來也沒有很用功地看書,做功課,可學習成績卻一直挺不錯的b同學。

是什麼導致他們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是智商的問題嗎?顯然不是,而是學習效率高低的問題。投入同樣的時間,學習效率高的人,吸收到的知識會比學習效率低的人多很多。那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學習效率呢?為什麼有的人學習效率高,而有的人學習效率低呢?

有個禪宗的小故事是這樣的。

弟子問慧海師父:“什麼是修行?”

慧海說:“飢餐困眠。”(意思就是:想吃飯時吃飯,想睡覺時睡覺。)

弟子不懂,說:“我也是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為什麼我不覺得自己在修行?”

慧海說:“世人在吃飯的時候,通常都不肯好好吃飯,只想著這個那個,千般計較;睡覺時也不肯睡覺,夢裡也東想西想,百般思索,所以吃飯時沒有好好吃飯,睡覺時沒有好好睡覺,都不是修行。”

“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這句話禪意十足,每個人都有不同理解,放在學習上你則可以理解為專心一意,全情投入。當我們專心而投入地學習時,學習效率自然就高。反之,如果我們學習的時候,心裡想著其他的事情,神遊書外,比如去哪裡玩啊,哪裡有好吃的,誰和誰在一起談戀愛啊,那我們的努力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真正投入學習的時間並不多,學習效率自然就低。

很多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個理論是 20世紀70年代的心理學家提出的,他們認為所有的世界級專家,比如愛因斯坦或比爾·蓋茨都需要經歷10000小時(一般超過10年)的刻苦練習。花多少時間練習本身固然重要,但是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的另外兩個關鍵點在於,在這一萬小時的練習時間裡,你是否是充滿激情的,你練習的方法是否是正確的。

放在學習上,就是你學習時是否專注投入,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專心,學習方法不對,就算天天看書到午夜,學習成績也不能提升。比如你半夜不睡覺,一邊拿著手機上網,一邊做數學習題,想著怎麼把數學題的解題過程背下來,而不是掌握解題的思路和方法,貌似你花了很多時間做題,但實際上並沒有掌握知識,下次換新的題目,你還是不會做。還因為熬夜,身體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白天昏昏欲睡,精神無法集中,學習效率更加低下。

我們的教育有個誤區,即鼓勵自虐式的努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以為時間的投入必然帶來成功,但是如果沒有在正確的方向上,以有效的方式努力,那所有的努力其實都沒有努力到點子上,你吃的`苦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還傷害了健康的身體。

我有個作家朋友,每次寫新書時,總是早起,從早上5點工作到11點,下午他會喝茶、運動、做一些輕鬆的事情。兩個月後,他完成一本新書,而且還能成為暢銷書。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不在下午或晚上寫作呢?或者從早寫到晚,一個月就寫好?他說,早上是我注意力最集中,效率最高的時間,寫書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早上用來寫作。

時間管理的方法之一是:分清楚什麼才是自己最重要的時間和最重要的事情,最有效率的時間應該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你在自己學習效率高的時候,專注、投入,用正確的方法努力,那學習效果自然就好。套用慧海禪師的那句話,作為一個學生,應努力做到:睡覺時好好睡覺,學習時好好學習。

篇三:你連一本書都沒法讀完,還談什麼學習

作者:生椒牛肉

你有多久沒有看完一本書了?上次看完一本書是什麼時候了?你的身邊還有書嗎?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回答這三個問題的,但是就我身邊的朋友來說,很多人看完這三個問題都陷入了沉思——因為他們很久沒看書了。

在一個人人宣稱要學習的年代,每個人每天都信誓旦旦要好好工作,宣稱自己要學習這個技能學習那個技能,可是三五年後來看,很多人只是徒增了經驗或者對於工作的熟悉度,在技能和思維上卻沒有本質性的提升。為什麼?

因為一個連一本書都讀不完的人,是沒法系統性思考問題的。一本書的成型需要作者的全域性思考和編輯的精心整理。寫作的過程就是一種邏輯的體現,沒有人願意買一本邏輯混亂的書籍。看完一本書,就是一次鍛鍊大腦的機會。每一次精心的訓練,則會讓自己的大腦形成邏輯感,漸漸內化到自己的認知中。當面對工作中的困難時,就自然而然會運用到其中。

學習的過程則是無比地類似於這種思維,技術性的工作則是理解技術的本質原理,再將其原理擴充套件應用;智慧型的工作則是提升效率,通過合理規劃,最大化簡化流程。所有的這些都是可以通過閱讀得到訓練的。

我理解,在當下,讀完一本書已經是一項很大的挑戰了。我們被外界資訊干擾太多,一會兒微信好友發來資訊,一會兒朋友圈紅點又出現了,一會兒微博又有了一條新評論,一會兒自己喜歡的博主又發了好看的照片,需要自己去搶熱門。我們被手機干擾了絕大部分的生活,網友們甚至自嘲:離開wifi的日子簡直沒法生活。

如果說書籍曾經是上個世紀人們的精神食糧,手機則已經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新器官”,我們利用它來完成與外界資訊的交換,利用它來認知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的大部分認知都因為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手機,這個沒有生命的東西可以離開人類;但是擁有思考能力的人類已經沒法離開手機。

有時我感到難過,為人們每天被一個又一個熱點調動情緒而難過。看似在追尋時代熱點的大眾,其實是被網際網路牽著走。有時我又感到慶幸,相比前幾代人,得到的資訊不再單一,人們活出了更多的色彩。可是如果這些和不讀書比起來,都算不得什麼。

長期閱讀的人在生活中很明顯:公眾場合偏於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做起事情專注度高,不會大聲吵鬧;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更快。這就是讀書的魅力。

有人說自己很忙,沒時間讀書,我總是回答,可以擠出時間來讀書,卻幾乎沒人認可。直到我有天在地鐵上親自拍下這一幕——

時代在改變,閱讀永不停止。

我記得我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玩手機的人就像一個肉墩子矗立在世界上,通過手機感知外部世界的變化。

此刻,我想為這幅圖寫下另外一句話:如果我們不得不麻木地像個肉墩子矗立在陌生人群中,我願意選擇手裡拿本書,並從中逐漸找回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來自世界的微笑。

熱門標籤